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计算机技术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进入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现实情况下不可能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那么多的课程,没有计算机老师精心的指导和教导,所以必须利用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

所谓“自主学习”,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引入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开展实施。

1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和困惑

现实情况下,语言类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等一些非常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已经很难满足日常应用,影响在校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而给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去面对计算机时代。在校的大学生如果不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给自己定下目标。不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那以后,很难适应我们人类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中,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2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潜意识,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形成,让学生知道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跟上21新时代的步伐。为此,个人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起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起简单地掌握课堂知识的技能更为重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应用过程涉及到很多应用技巧和方法,如果按照传统普遍的计算机教学形式,以“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操作演练―教师最后总结”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操作练习,表面上学生可以跟上教师教学步伐,能顺利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堂练习,但无法灵活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巧和方法,一到现实生活应用中来,就往往记不起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与此同时,计算机的课堂教学知识不能代表最前沿、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课堂的操作训练中,而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难掌握计算机的学习技巧和规律,遇到更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或硬件时,便不知所措,为自身综合素质带来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课堂教学给予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宰自己去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知道,学计算机,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计算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应该采用以上“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个人认为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1)加强实际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注重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水平的熟练程度,从而不断提升的自身的实践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实践练习和使用中才能体现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结合现实,设置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认识,懂得学好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不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也是现实信息时代人与人交流和工作的需要。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好计算机的替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现实中高职学生的各方面基础较差,常常在面对计算机应该技术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常常容易因困难而退缩,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尝试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自信心,无法深入去学习,易造成半途而废。这是普通存在的现象。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置计算机应该技术课堂教学难度应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学习工作任务,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应该技术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3)激励方法和手段,及时给予评价学生,促进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利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及时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成果,让学生感觉到不断在进步,自己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教师也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促使其改进。而对于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影响了自主学习的质量,也同时让学生经常处在是与否的学习环境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要及时的学习反思,遇到知识困难可以不断向别人请教。同进通过计算机书籍和网络平台不断自主学习,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总之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一些小的不同!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和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能不平会不断提高,为以后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变化。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类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学习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具有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以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结合语言类专业结构性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人生道路不断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桃,杜勇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2.

[2]王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初探[J].学周刊,2011,05.

[3]张晓河.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05.

[4]李永辉.浅谈计算机文献阅读习惯对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提高[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

篇2

1.1实习目的

通过参与公司的项目的实施,检验所学本专业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牢固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自身对于社会,对于学习的认识,到达锻炼自身,使学有所用的目的。

1.2实习时间及内容

年7月-9月。

参与广州中照计算机有限公司开发的顺德电信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审核和维护工作,将电信管线资源(光缆、电缆、管道、井孔、箱盒等)规范化的数据经过审核录入系统便于管理,提高电信对于管线资源的综合管理、运行维护、规划设计、配线配号等事务的工作效率。

1.3实习单位简介

广州中照计算机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有产品和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小型软件公司,其中电信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电信合同优惠管理系统等软件产品,得到电信用户的青睐与好评。

中国电信佛山市电信分公司顺德区均安分局是一个电信的镇级下属单位。均安地处珠三角腹地,位于顺德西南部,是中国的牛仔城。均安电信是顺德电信的一个比较大的分局,其业务均涵盖电信所有主要业务,前景非常不错。

此次实习主要是通过中照公司与顺德电信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为中照公司的系统开发维护人员参与均安电信的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审核和录入工作,实习部门是均安电信管线维护部。

1.4实习效果与评估

总的来说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且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有用知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经过总结与审视,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自身得以提高。此次实习使我对于当前信息化与电信行业的激烈的竞争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提高了认识问题的全局观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二.实习记录

本部分将以我的一些实习事件掠影,通过对于事件的叙述,概略地展现实习过程的所见所闻。

2.1与中照公司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由于此次实习是去我们一个老师的公司实习,所以找寻这个过程就相当容易,基本没有什么挫折就顺利得到了此次实习机会。由于实习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电信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所以中照公司安排我们进行了两天的岗前培训,主要是熟悉系统,了解基本流程。满怀新鲜感与初出茅庐的激情地去培训,当我步入中照公司的大门我就意识到我的实习生活已经开始了,不管精彩与否,他始终是我的第一份准工作,所以也是相当的充满信心,做事都非常积极主动。但是随着对系统的熟悉,尤其是实习的第二天,慢慢地开始有点厌烦了,失去了耐心与热情,因为自认为对于系统已经很熟识了,有点张狂开始寻找其他东西做了,发现电脑上有电子书,就慵懒地打开看了,正当品得有滋有味得时候,主管过来了,当然是一顿痛骂,当时心里还很不平,现在回想真的不应该,相当后悔,这应该算是实习期间我得到的第一个教训吧:不要自以为是,学无止境。短短两天的培训就在不愉快中结束了。

2.2"下放"分局,秣马厉兵,准备战斗

培训完了,过了几天,我们接到了去实习的通知,收拾好行李,斗志昂扬地准备参加自己的大学实习。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达到了区局,我们都要去那里等待分配,去各个分局实习。由于分局来接我们的电信的车还没有到,漫长的等待,大家都有些不耐烦了,就跟着区局的员工去学习真正的电信资源数据的审核和录入,看着一大堆资料,心中不免有点暗自高兴,因为感觉到又有机会学习,可以大展拳脚了,那种求知欲是超乎想象的,真有点磨刀豁豁向猪羊的感觉。我刚刚开始读懂各种图纸、资料,来接我的车就到了。只好离开一起去实习的同学们,被接去均安分局了。

2.3到达分局,一波三折,失望之情有如潮涌

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昏昏沉沉中一片片荒凉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不是吧?!",心中不禁惊叹,怎么条件这么差?乡镇的确没有大城市那么繁华,那么灯红酒绿,沿途能看到就是公路、厂房、少之又少的农田,但是自我安慰一番:至少比我们县城好点。心情总算好点了,想想自己又不是来度假的,是来工作,是来学习东西的,就感觉好些了。终于到达分局,由于司机是本地一个老年人,他的普通话我十之八九听不懂,这样我们的交流就相当少了。他把我送到电信楼的四楼叫我等他们主管来,然后就走了。我一个人呆在那里,心里真的是有点感觉怪怪的,没有心里想象的那么好,落差就出来了。等了半小时左右,一个矮墩墩的中年人回来办公室了,他径直朝我走来,"你就是范超吧?"我点点头,他说你跟我来,先安排住宿给你。我们一边下楼一边聊,得知他就是我这次实习的部门主管,通过谈话感觉他人不错,心里也就踏实了些。来到一间房间,他帮我打开,一进门,我再一次惊呆了,里面简陋极了,只有一张床,书桌,床垫还是新的,房间里闷热得不得了,连风扇都没有。他说他有急事要去处理,简单交待了一下他就匆匆离去了,剩下我一个人无奈地整理床、书桌......实习之前真的没有想到这里条件会差到这样,经过几波"打击",心里感到无名的挫折感,难受极了。

2.4正式上班,初感辛苦,做事不容易

休息了一下午,第二天就开始上班了,由于对于实习还是充满新奇感,所以早早就去到了办公室,居然是除了主管取得最早的,跟主管打了招呼,就去到了自己工作的桌前,主管告诉我先等等,因为具体指导我进行系统数据审核和录入的那个员工还没有来,所以我就跟他闲聊。等到大概九点,那个员工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说让我先看他我完整地录入一份资料,他是一个刚刚在电信工作一年的新员工,很年轻,他耐心地给我讲解应该怎么样进行审核和录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将电信实业公司以前设计安装的电信各种资源实物经过工程队清查自后绘制的图纸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录入中照公司开发的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由于资料不是很详细和准确,所以一般一份资料要录入一两天才能录完,而且中途可能要修改很多次。经过一两天的学习,我基本能独立完成录入了,就自己开始试着录,但是期间还是有很多问题。学着做了几天,感觉很累,很多细致的工作一点都不能疏忽大意,否则就有可能全部错误返工。一天下来,晚上回到宿舍感觉累死了,而且是一个人,感到很无聊很闷,就开始回味幸福的在校时光,觉得以前没有珍惜,感到很后悔。日子就这样慢慢地过去,由于越来越熟悉工作,所以也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主管也相当满意,调整好心态,实习就这样默默地过了两个月。

2.5结交好友,友情珍贵

虽然只在均安实习了两个月,但是期间还是熟识了几个好朋友,大家都相当珍惜在一起工作玩耍的日子。阿普:均安电信和我一起负责资料审核和录入的那个年轻人,他做事很认真,很细致,我有什么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还经常带我出去玩,给我买早餐,真的很感激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东西。"许文强":均安电信保安,认识他是因为我们都很年轻,爱说笑一拍即合,两个整日都要一起聊聊天,他带我一起去溜冰,排解工作之余的郁闷,慢慢就觉得不错了,友情也越来越深。"徐长老":东莞一个监理公司的工程监理,因为是住在隔壁,我们就经常一起聊天,一起去吃饭,而且他也喜欢看体育节目,经常一起看电视,颇有共同话题的。"":均安电信管线维护部主管,我实习的指导老师,电信老员工,看起来每天忙得很,我们聊天比较少,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他帮忙搞定的,经常从他那里了解电信的情况,使我对于中国电信甚至整个行业有了些许了解。英兆和王静:均安电信实业公司的图纸设计人,由于经常去他们那里蹭电脑上网,所以慢慢就熟悉了,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出去喝酒玩耍,英兆很少年老成,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俭哥,肥仔,津,坚,霞,峰............总之实习期间认识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开开心心地度过了两个月。

三.实习心得

3.1对当前中国电信行业的点点了解

通过在顺德电信均安分局的两个月的实习,每天除了做好资源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审核和录入工作之外,我自己也非常关注中国电信的其他方面的信息,通过阅读他们的内部刊物、登陆他们的网站、和他们的员工进行比较深入的交谈,使我对于电信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按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于XX年5月重组挂牌成立。重组后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经国务院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的试点。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实行单列。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58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设21个省级企业。集团公司与21个省级企业是既以资本为纽带、又以网络和业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

篇3

一、实习的目的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及企业业务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实际需要对于会计人员做账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手工做帐既费时间又费人力而且容易出错,已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因此在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已逐步被计算机取代。计算机操作即会计电算化,它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代替一部分由我们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理论学习的实践环节,也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学习和提高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流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我们要基本掌握实际企业账务处理流程、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通过对电算化的学习,可以为明年毕业后做会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用友财务软件系统管理

财务软件系统管理这部分,主要学习了系统管理的相关概念,功能及基础设置。系统管理是用友财务软件(ERP-U8)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该软件管理系统的各个产品进行统一的操作管理和数据的维护,具体包括账套管理、年度账管理、操作员及权限的集中管理、系统数据及运行安全的管理等方面。

(二)用友财务软件总账管理

通过实验掌握了总账管理系统的概念、功能及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设置控制系数、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初余额等内容。总账管理系统是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核心系统,适用于各行业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总账管理主要功能有:初始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和月末处理。总账管理系统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其他管理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款、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等都是在围绕着总账管理来运作的。总账管理系统最后一步是期末处理,主要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帐、对账、月末处理和年末处理。手工做账数量不多但是业务种类繁杂时间紧迫,而在计算机操作下许多期末处理具有规律性,不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加强了财务核算的规范性。

(三)用友财务软件UFO报表管理

主要学习内容是对UFO报表系统概述,了解UFO报表与其他系统主要关系、业务处理流程等。 用友ERP-U8软件的UFO报表管理系统是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他与用友账务等各系统有着完善的接口,具有方便的自定义报表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内置多个行业的常用会计报表;此系统可独立运行,用于处理日常办公事务。报表的格式定义、公式定义和报表模板、报表数据处理、表页管理以及报表输出和图表功能都是UFO报表管理的主要操作处理内容。

(四)用友财务软件薪资管理

用友软件薪资管理即工资管理,这章主要学习了工资管理系统的相关环节的概述和日常业务处理两大块的内容。

工资管理是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有工资类别的管理、人员档案的管理、人员数据管理和工资报表管理。工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是由工资管理系统的初始设置和日常处理以及期末处理来组成的。计算机处理工资程序基本类似于手工,只是用户要做一次性的初始设置,如部门类别、工资项目、公式、个人工资、个人所得税的设置,银行设置、各种表样的定义等,每月只需对有变动的地方进行修改,系统自动进行计算,汇总生成各种报表。由此可知,工资管理系统对员工的按类别分薪、自动扣税、期末结转等处理比手工计算和处理简单易行的多了。

篇4

关键词:大类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与研究

1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从1956年开始开办,目前已经从1956年的2所高校、2个专业点发展到现在的598所高校、847个专业点,在校本科生人数大约增长了一万倍[1]。我校于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并由原来的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调整为宽口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三个专业方向。2005年12月,随着我校院系调整,成立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建设,我系于2006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于日剧增,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为了提高就业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成为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在我校存在的问题,其他高校也有这样一个难点,需要攻破。

2在大类招生下寻求突破点

全国很多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成为

今年高考招生的一个新趋势。大类招生指的是同一类的几个专业都浓缩到一个大的学科大类里,比如:电类、机械类、化学类、经济类、数学类等,招收的学生先不细分专业,先选择一个大类,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等到学生上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进行分专业,这样学生自我选择专业的机会就比较大,尤其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对所要学习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专业取向,这样再分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好的选择[2-3]。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怎样修改培养方案,寻找突破点是我们一直在做得工作。首先,我们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进行汇总。其次,专业老师出去调研,到同类学校进行座谈,学习别人的长处。最后,对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询问一些培养方案中他们认为存在的弊端,不科学的地方,并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对本专业在第四学年应开设怎样的选修课程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总结上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在大类招生下,怎样能够保证本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与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们修订培养方案的重心所在,也是我们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创造新的课程体系的依据,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基金项目:中北大学校级基金项目(2008-10-12)。

作者简介:靳雁霞(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优化理论;蔺淑珍(1964-),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3改革的过程与研究

专业的培养方案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为了实现计算机类的大类招生计划,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如下改进与调整。

3.13+1的教学模式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感觉到学生到了大四以后,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主要原因是忙于就业或考研,所排的专业课几乎没有学生听,使得讲课的老师很郁闷,在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需把所有必修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全部压缩到前三年上完,到第四学年时,开设一些短学时的选修课程,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同时,对于考研的同学也不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2课程体系的调整

由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不是很一致,为了配合大类招生计划,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必

须一样,在这种前提下,对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改进和变化,来更好地实现专业改革。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其次,加强实践环节,保证每学期学习思路不断线。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就要保证学生在每学期都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为训练,让学生的编程思想在每学期都能得到巩固和加深,从大一第二学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到大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程序设计与分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实验周,再到大三的软、硬大型实验周、微机原理实验周,在每次的实践环节中要求需求分析,实验报告要求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来书写,这样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最后,为了配合其他专业,我专业对前两年的课程体系做了调整,如表1所示。

专业课程全部安排在大三修完,开设的课程有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Java高级程序设计,更好地锻炼学生软硬件编程能力。同时还开有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等。

表1对前两年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名学期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一学期16学时8学时讲座8学时授课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一学期80学时52学时授课28学时实验

离散数学第一学期40学时分为两学期上课,缓解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压力

离散数学第二学期40学时

数据结构第二学期64学时56学时授课8学时实验

软件工程第三学期48学时48学时授课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第三学期56学时40学时授课16学时实验

计算机网络第四学期72学时56学时授课16学时实验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四学期64学时44学时授课20学时实验

Java程序设计基础第四学期48学时40学时授课8学时实验

课程体系的调整,更好地突出了在学校大类招生下我专业应有的特色,同时也使得我专业的学生在前三年时间能够充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留出大四时间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就业打基础,或者更好地备战考研。

3.3专业选修课程的制定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占8个学分,128学时,调整后的培养计划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一学期中,希望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增强学习兴趣,认清当前的就业取向,选择哪些课程才更具有意义,是我们制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纳入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把所有的课程按方向分成几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理论。所开设的课程有:并行算法导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运筹学基础。第二部分:嵌入式系统。所开课程:计算机控制、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第三部分:图像处理。所开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第四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开课程有: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数据挖掘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或就业趋势选择任意一个方向进行选修。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

3.4毕业设计实行2+1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保证大类招生下我专业学生的质量与素质,我专业从大三一开学,就先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学生在大三所作的课程设计、实验都是围绕这个内容,这样学生到大四毕业时,就能完成毕业设计,当学生回首两年时间,会看到这个课题在他学专业课的过程中,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一个完整、完善地毕业设计,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由浅入深地对专业知识有了一个翔实的了解。

4结语

我专业老式的培养方案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专业

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上课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的就业、考研做准备;毕业设计在第七学期才开始,不能很好地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专业选修课程定位不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向专业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大类招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专业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彻底地改革,经过一段时期的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毕业设计的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明确,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在大学四年里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塑造成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0.

[2] 唐苏琼.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3] 陈永强,李国勇,彭利华. 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8):6-11.

Research on Course System Reform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ty in Large Class Enrollment

JIN Yan-xia, LIN Shu-zhen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篇5

部分高校采用分离方式,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进行。学校不一,其教授内容也不一,实验课程通常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是因为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程度相差的距离较大。2015年进行的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大赛,其内容覆盖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竞赛以院校竞争和全国总决赛的形式进行。总决赛参赛选手共计453名,选手分布见表1,总决赛成绩见表2。

根据对表1、表2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整体成绩不容乐观,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确立统一的起点较为困难。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分层课程及内容

高校内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性质主要是“需求导向、能力核心、面向应用以及分类指导”,并以此提升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针对学生程度与技术发展、需求变化之间的差距,各高校可根据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分层教学,即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大学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对象是未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不具备相关操作技能的学生。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其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使用方式和价值等。而大学计算机主要是基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的,选择数据处理、网络应用以及工程计算等应用技术领域,并根据相关课程标准构建完整的课程基础知识框架与实验体系,并加入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概念、方法和应用,以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开拓创新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并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计算机技术完成行动复杂的工作任务。

2.教学实施建议

重点院校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院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相关测试,测试成绩达到标准则该学生通过;普通院校及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院校的学生,可以以大学生基础知识为第一层次课程,在该课程重点体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内涵和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标准

1.关于高校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标准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与信息社会生活,部分发达国家针对国民及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主要目的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引领及规范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可根国外的被认可程度较高的相关评估标准、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等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标准,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基本标准”的高校计算机课程

首先,计算机教学内容将“基本标准”作为基准,能够有效化解学生计算机起点和掌握程度差异的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基础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掌握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其次,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实践和计算机技术了解并掌握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术语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不应局限于概念的讲授,应加强实际案例训练和相关项目培养等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就业视角;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

在当前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缺少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滞后,评价形式单一,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基于学生就业视角背景下,当代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旨在能够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系统来辅助工作的开展,在市场就业需求的指引下,各级高校都要开展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并且针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文化理论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上机操作机会,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大学生眼界,能够将计算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调动大学生计算机课堂学习的活跃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善于对问题进行总结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差异性教学理念

就我国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从就业视角来看,缺乏差异性教育理念,不能够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面对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时,高校往往并没有对这些学生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活动,而是对他们采取了“一刀切”的教育作法,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他们从小到大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计算机,所以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不是很多,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从小就接触各种各样先进性的电子产品,因此在大学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学习速度比较快,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如果对待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的基础差异,自然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缺乏针对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大学计算机课堂又显得晦涩难懂[2]。

(二)教材内容滞后

其次,当代大学计算机教育中教材的内容也是严重滞后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且同样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不管是金融类专业的学生还是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上,接受的都是同一套教材,基于老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非常滞后的,有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设备也比较老旧,严重脱离现代化企业的工作生产实际,本来高校大学生应当熟练掌握计算机Microsoft软件,但是却浪费大量时间在计算机二级ACCESS能力考试上面,这些C语言及编程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价值意义并不大,从就业视角来看,这样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可以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3]。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再次,现有的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讲,就是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期末考核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即使有上机操作环节,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而且完全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论成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融入到计算机课堂的学习中,课堂活跃性差,缺少师生评价、同学互动以及学生自评的环节,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小组合作探究中的沟通、交流配合能力,都是无从考证的,不能很好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创新精神,长此以往下去,会使得大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束缚。

三、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

基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就业视角,在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教育改革时,应当有目的地优化先进性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也就是要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树立差异性的教学思想,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是能够开展“小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来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对计算机基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教给他们比较浅显,基础性的知识,而对待那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当让他们接触到更多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进而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计算机操作水平上有所提升,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各专业学科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多列举一些新鲜的例子,像是从比特币病毒在我国高校校园网范围内大规模爆发事件,来指导并帮助学生当面对比特币勒索病毒威胁时应该怎么做

(二)完善教材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其次是要不断编辑并完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材,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市场经济的企业发展需求,不要再继续沿用过去的老旧教材,最好是能够添加一些和现代企业中相关联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对高校“双师型”计算机教师人才队伍的完善,在完善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操作,真正意义上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观察工厂、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都是怎样完成计算机智能操作的,关于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时效性和科学性,比如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图像、视频处理软件的能力,从而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教学内容,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可以熟练使用现代化旅游管理系统,同时还可以完成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操作,使旅游专业可以和酒店服务项目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并且能够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各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5]。

(三)健全高校计算机课程考评体系

最后是要不断健全并完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方位地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再一味地只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背诵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计算机时间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就业视角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时,需要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添加师生评价、同学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技能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可以早点适应现代化企业中的工作氛围和办公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今后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应当继续优化和转变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完善各专业学科计算机教材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健全高校计算机课程考评体系,使大学生可以真正在高校计算机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陈伟.就业视角下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8):33-34.

[2]张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4,12(30):244.

[3]刘春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研究[J].河南科技,2014,(06):279.

[4]叶斌,余阳.基于TC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06):197-198.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

Sun Guofeng

(Qian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computers become a production life of one of the essential items,the community and the market's growing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requiring higher and higher,then,to strengthen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of research is extremely important. Computer-based learning as a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 compu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erefore,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ers should 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and initia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College;Computer-based;Teaching methods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影响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是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共同解决的。第一,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是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没有根据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创新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发展的。另外,一部分大学的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计算机配置与系统还处于较为老旧的状态,使学生很难了解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第二,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按照书本上的顺序与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师讲解知识时,常常只教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比如office入门知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组成,简单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等,这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与计算机技能,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所以大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较深层次知识的传授。第三,大学是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的学府,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积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计算机基础素质、学习能力、接受理解能力等的不同,使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知识与技能时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一部分学生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是需要及时端正的。另外,一些学生为了就业需要,仅学习与职业技能考试相关的知识,忽视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不对的。

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更高层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所以,在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之前,学校应该提高对计算机教室建设的重视,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良计算机设备与系统,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同时,教师也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一,合理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两个方面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而设置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到对计算机基技能的练习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重难点进行授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与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教师需要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有效控制问题的难度与提问的频率,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随着问题情境教学的深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由回答问题转变为提出问题,这也是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提高的一大表现。第三,案例教学与演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技能是需要教师进行演示的,所以,教师可以演示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演示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演示案例时,要以生动性、实用性、启发性为原则,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案例进行演示,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比如,讲解一个案例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演示实验题目,请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教师从旁指导。之后选出较好的演示作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有效载体,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耿明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现状和反思[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

[2]赵志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J].价值工程,2010,(34)

篇8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并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大学生90%以上,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区别,命名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各专业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只可借鉴和参考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但不能简单照搬。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就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以及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也是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普遍要求。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类别众多,涉及范围广,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学生毕业后涉足的行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各专业领域,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专业不同,其任务不是培养计算机专家或专门研究计算机理论的科研人员,而是培养能在各行各业中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发展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高校相继开展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层次教育的思想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原国家教委在1991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工科院校提出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三个基础层次。这种层次结构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循序渐进的特点,有助于根据不同专业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应用技术教学。原国家教委在1995年制定的5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层次、名称、目的与任务及对象如表1所示。该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高校工科专业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软、硬件不断换代更新,网络、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日渐成熟,使计算机应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外,还需考虑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影响的新概念、新技术适当地引入课程体系,这样不仅满足了社会信息化需求,而且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因此,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及内容大多如表2所示。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在其撰写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简称CFC 2008)中提出各类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参考方案,它既是20多年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各高校可参照CFC 2008建立有特色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体系。本文仅列出理工类、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如表3、表4所示。理工类、文科类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适用性。

高校师范类专业不仅在众多非计算机专业中占据数量较多,而且是高校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要求的不断增强,对师范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而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长期对部分地区高校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研、分析,建立了计算机课程参考体系,如表5所示。该课程体系是以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为基础,同时兼顾师范类生将来从事教育的应用需要而构建的。

3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各高校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认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发展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各专业缺乏独立完整课程体系等问题。

1)课程设置脱离培养目标,对信息素质缺乏系统的教育,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缺少整体研究与规划。

2)大学期间计算机教育应不间断。从各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大多在第一层次投入较大,而在后两个层次关注甚少,而且很多专业只在第一年,最多一、二年级开设计算机个别公共课程,在三、四年级较少或几乎未开设有关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技术的相关课程。

3)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后两个层次不够重视,导致计算机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各自专业特点,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软件解决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

4)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合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上机实践达到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轻实践、重理论。

篇9

【关键词】 西部地区;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国在2007年制定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件教育大事,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广大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社会是本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信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越来越紧密联系,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的依赖也逐渐加深,而获取信息的过程离不开计算机技术[1]。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六所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部直属大学之一,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计算机教育人才的重任。作为西部地区的免费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将无可避免的要掌握当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并指导和教育好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2]。然而,本文作者在对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生群体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计算机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政策对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照顾,例如在经济方面,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费,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常生活开支。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只能到生源所在地的中小学等学校任教,不能考研和跳出教育系统找工作等。这些学生没有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因此学习也就没有动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程度较差。

三、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方法和对策研究

作者多年以来从事高校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和理论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注意到本校学生,特别是免费师范生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兴趣不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永恒的动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多去计算机机房操作电脑,学习计算机知识,鼓励学生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课程。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的方法来培养西部地区免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1、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大力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特别是高校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师资力量,从事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教师是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强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关键。西部高校应加强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计算机技术教师,从而才可以使计算机技术在高等师范学校得以更好地普及和提高。

2、 积极实施计算机技术与大学课程合理整合

所谓把计算机技术和大学课程合理整合就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地把计算机技术中的资源、方法和所学课程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通过把计算机技术教育看作成一个合理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不要把这门课程看成一门传递知识的载体,而是把该门课程作为激发学生情感和增强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平台。

3、加强和完善高校多媒体网络建设

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是实施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多媒体教室通常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能够快速地传输和管理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动画以及图像等技术插入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可以使授课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而实现网上实时对话与交流。校园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首先,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其次,校园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的特色教育,为学生提供自主和自动学习的空间,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陕师大的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承担起教育教学等任务,他们应该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学会使用校园网络进行今后的中小学教育。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创造出特定的学习环境,从网络上摄取大量的文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式交互学习。

4、给免费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

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毕业后大部分都要走向西部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信息或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工作。这些免费师范生在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以后, 应更加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校应多给予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技术教学实习以及其它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联系一些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让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习, 让他们和当地中小学生接触,并亲身感受到做计算机技术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通过教学实习,可以大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另外, 应鼓励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多去公司实习,了解一下计算机研发公司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或参加一些像课件制作方面的比赛、程序设计方面的比赛等活动, 以培养和加强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实施计算机技术与大学课程合理整合、完善和加强高校多媒体网络的建设、给免费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等,从而改进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教学质量,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虹. 论免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11(5)31-34.

[2]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2.229(5)103-109.

篇10

关键词:信息社会;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构成之一。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统计的企业招聘信息表明,多数招聘职位都要求应聘者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所以,在校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也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有些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考核模式传统、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给其进入社会就业造成困难。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日后就业打好基础,非常必要。这也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现状分析

通过对西安几所高校的走访,并与各校计算机系相关老师座谈,统计结果表明,目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的共识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计算机也逐渐进入家庭及中小学教育的范畴,但是对于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然存在。因此,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一刀切,从零起步的教育模式,给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困难。

2.课程内容与专业、社会需要脱节。目前高校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相同的教学大纲,近乎相同的教材,教师一本教案可以多次甚至多年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重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也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相对落后,个别章节的内容甚至已经没有了社会应用价值,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学习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出现“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的局面。有的学生还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任意旷课,反正60分万岁,得过且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传统、低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多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机房学生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除过专业核心课和重点建设课程,很少有学校实现讲练同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覆盖面大,几乎涉及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校的硬件条件达不到。二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不易“出彩”,较难形成院校或系部独有的特色。由于课堂师生互动较少,同时多媒体课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个性化需要、自主学习等无从谈起。

4.考核模式单一,不能反映教学实际。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共同特征是超强的实践性,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动手能力。因此,这类课程的课时分配都包含一定量的实验课。不同学校由于机房数目不同实验课时设置多少不一。据统计数字来看:信息系统类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约为7∶3,数据库类课程约为6∶4,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一般可以达到1∶1。但是考核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单一的纯笔试,没有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手段。

二、改革研讨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分级教学,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1)分级教学。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形式不一的计算机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成绩分级,一般化为2~3级比较合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目的地设置难易不同的课程体系,直到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等到高年级再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新的课程[4]。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组织教学,便于教师授课,也能使不同级别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任务驱动法。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要学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查阅资料、尝试探索等工作,自行设定完成任务的主要环节,老师仅在学生需要时答疑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如能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能较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水平和能力[5]。(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精选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把主要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整个知识体系就像一根线,精选的课堂用例就是串在其上的一颗颗珠子,通过珠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送入学生的大脑中,寓教于“例”。案例教学要有多样的案例群,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选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与知识点的相关性,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案例可以有总有分,在完成几个单独的案例教学后,结合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可给出综合案例练习题。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有些案例还要反复使用,举一反三,以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的目的[6]。通过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专业特点,架构应用知识体系。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必须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调整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应用层次,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培养;(2)融合专业教育;(3)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根据不同应用层次,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基础知识体系。这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旨在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本培养,使学生达到信息化社会对人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理论、办公自动化、网络及安全相关技术等[2]。(2)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一些关系。一些工科类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密切,如通信电子类专业等。大部分专业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行业专用软件,如工程技术类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CAD软件;艺术类专业,要能够熟练运用3D max等软件。这就要求面向不同专业领域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3)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类课程。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代学生的特征,填鸭式教育对综合能力提升没有任何帮助。一个比较可行的举措就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供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增加学生发展个人的机会。选修课应有简有难有计划有安排地布置在不同学期,以实现大学几年计算机学习不断线。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也可提前公布大学期间所有计算机类选修课名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规划学习。

根据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也应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为了避免重复和遗漏,首先应当整体布局,为每个层次规划好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基础知识体系课程要考虑整体性,凸显信息化社会人才基本需求。融合专业的层次既要突出专业特色又要兼顾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主要通过选修课、实训课以及各类建模竞赛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相互汇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3]。

3.建立网络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高校教学的网络化也初现端倪。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和兴趣学习,遇到困难,还可以与教师在线探讨,与同学或朋友在线交流。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广大师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建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二元教学模式。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还可逐步建立分类别的机试试题库,完成单一的笔试考核向笔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过渡,以考促学,以考督教。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素养,它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探索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新方案,促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效、更人性、更适用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3]田燕琴.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61-62.

[4]丁革媛.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解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