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

庙会是北京旧时的习俗,富有北京的民俗特点。它又称“庙市”和“节场”,它起源于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宗教性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它成了老百姓购物娱乐的场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逛庙会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逛庙会心得体会1听,一声声粗狂的声音在庙会里回荡“一元超市,快来看看,物品应有尽有,保证你们看得眼花缭乱,每样一元。”

闻,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爆米花,烤香肠,炸薯条……全世界最美味的食物都在这有趣的庙会中。

看!一摊摊类似于大型帐篷的摊子在庙会里,摊子的颜色有红的,蓝的等。我和妈妈迫不及待地一下子钻进了茫茫人海中。

我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摊子,那里挤满了人,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把我拽到了那里。原来是游戏区,我看到一旁有套环的游戏,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了,我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第一个扔过去,呀,没套中。真可惜,套环与一个水晶小人擦肩而过,我并没有沮丧。再扔第二个,这次也没有把握好,扔得太用力了,套环就像一只不听使唤的小兔子,往远处蹦去。手中的套环只剩最后五个时,我一下子全部扔了出去,可幸运女神突然降临了,只见它们就像“岔道上分手,各走各的路。”太棒了我套中了一个水晶球,“小朋友太棒了!”一声和蔼可亲的声音从我旁边传来。我扭头一看,原来是套环游戏售前的老太太,只见老太太弯下腰把一个水晶球递给我说:“你套种了这个球。”我说了声谢谢就走了。这时,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走了一段路后,我的目光被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所作的字画吸引了。

他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而这幅眼镜显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我走过去,问:“叔叔,你可以给我做一幅字画吗?”那个年轻人亲切地对我说:“当然可以了!”我告诉他我的姓名,只见他全神贯注的在纸上“唰唰唰”画了几下,一幅形象而生动的字画映入我的眼帘。这幅图画中有字,字中有画,且名字的三个字用了不同的颜色,字上有一只熊猫,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竹子;字中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红彤彤的眼睛十分逼真,字下有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正在为花草树木浇水。我高兴的拿起字画,逛其他的好玩去了。

“咕咕咕”肚子抗议了,于是我跑到小吃摊前,买了炸薯条,烤年糕,烤玉米和回味无穷的臭豆腐,坐在椅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大吃一顿后,我来到了服装店,只见妈妈还在挑衣服,这件摸摸,那件试试,手里的不忍放下,架子上的又爱不释手。我觉得妈妈的愿望就是把全世界的衣服都买下来。

逛完了庙会,夜幕降临,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庙会。

逛庙会心得体会2大年初五,我和爸爸、妈妈、姥姥一起去鹤壁市浚县AAAA级景区大伾山逛庙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快地前进,我心里盼着能早点到庙会。

还没有到庙会,前面已经是车水马龙了。只好下车步行进入庙会,整条街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们艰难地往前走,终于到了大伾山。

进山之后,首先是“天下第一百猴路”,总长195米。楼梯的石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画,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有的雕刻的是一群猴子,有敲锣的,有打鼓的,有吹号子的,还有举旗的,像是正在欢迎游客们光临这美丽的大伾山;有的雕刻着四只小猴子,好像看到这么多游客来到大伾山,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石栏的柱子上还雕刻着可爱的小石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猴子脚挂着树桩,调皮地看着右方;有的猴子骑在一头牛的背上,握着牛角,催促它赶紧向前走;有的猴子骑在它爸爸的肩上,给它挠痒,猴子爸爸一副享受的表情,真是“父子情深”;有的猴子笔直地站着,背着手,穿着带扣子的衣服,面带微笑地讲话,好一副领导的派头;有的猴子侧躺在石头上,昏昏欲睡,眼睛都睁不开了……1986只猴子,形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道路两旁,古树云立,都有几百岁的树龄。山路边还有许多株迎春花,探出金黄色的小脑袋。山路上,还有不少卖“泥咕咕”“转转猴”“皮老虎”“拨浪鼓”的商铺,民俗气息浓重,吸引了不少游客。

进到天宁寺里,就会看到大伾山的著名景点——摩崖石刻。在一些山石或山壁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石刻随处可见。左边,摩崖石佛有七层多楼高,成群的游人在这尊大佛面前显得十分渺小,“八丈佛爷七丈楼”果然名不虚传。大佛左手扶着膝盖,右手呈掌形,神态十分庄重。

大伾山景色宜人,景点独特,庙会热闹,真是过年旅游的好去处!

逛庙会心得体会3大年初三的早上,我和家人一起去宁波南塘老街逛了庙会。

经过三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南塘老街。走进去一看,哇,里面真是人山人海!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一家糖画店,只见一位叔叔坐在店里,他认真地拿起一个木勺,在一个装满糖浆的小缸里蘸了蘸,然后迅速拿到一块铁板上,等糖浆流下来时再迅速地画成一只蝴蝶或一把大刀,等糖浆快干时,叔叔再急忙插入小木棒。就这样,一幅活灵活现的糖画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精湛的手艺真让人拍案叫绝。

大红的灯笼、传统的小吃、卖力的吆喝,让整个南塘老街变得热闹非凡。走着走着,一家特别的摊位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你看,一老一少静静地坐在摊位前,俩人正在认真地揉面人。现代彩泥代替了传统的面粉,使得他们手中拿捏的动物、植物、人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我看得目不转睛、再也挪不动脚步了,就让妈妈请他们给我现做一个。那个伯伯问我们想要什么造型?妈妈请他给我做一条鱼,象征年年有余。这个伯伯二话不说,埋头就做了起来。只见他先拿出一块红色的彩泥,捏成一条鱼的形状。接着,他拿出一把泥塑刀,在鱼尾巴上刻了几刀,不一会儿,卷翘的鱼尾巴就成形了。他又用刀在靠近鱼头的两旁各划了一刀,然后用黑白两色的彩泥捏成鱼眼镶上。紧接着,伯伯又用剪刀在鱼的腹部和背上剪出三个鱼鳍,用泥刀在鱼鳍上画上纹理,再用吸管的管口在鱼身上点出鱼鳞。

我正看得入神,突然,爸爸叫道:“有人在打糖。”只见两个大高个叔叔各自拿着一把大木槌,在一个大木桩上打花生糖。花生在木槌的猛打下被打成了花生末,和糖浆融合在一起,这场面非常精彩。可是我心里惦记着小鱼,来不及细看打糖的过程,转身又去看揉面人的伯伯。没想到就这么几秒钟的功夫,伯伯已经把鱼的胡须做好了。他拿出一个插着牙签的罐子,利用牙签把小鱼固定在罐子里。然后又从一块白橡皮泥里,揉出一个小圆球,再通过细小的竹签把小圆球了小鱼的两根胡须之间,伯伯说,这是小鱼吐出来的水泡泡。接着,伯伯用蓝白混合的彩泥捏成一朵朵水花,簇拥在小鱼的周围,就像鲤鱼一跃而起时溅起的美丽水花。

中国的传统民俗真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我是多么喜欢那些精美的糖画和传神的面人,我真希望自己能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

逛庙会心得体会4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哥哥去成都大庙会,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说,那里有非常多的美食,实话告诉你吧,其实我是一个:“吃货。”

我们坐公交车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一下车,就看见人山人海,多的不得了,我们都要挤扁了。首先,妈妈先去买门票,我们各自拿着门票,就走了进去。

我们一进去,“哇!好多灯笼啊!”我说。我们走着走着,我们就到了美食会,我们先吃了“狗不理包子”太烫;再吃了菠萝饭,太酸;我还吃了羊肉串,太辣。我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个小“盆栽”,我和哥哥上去一看,这是一个“盆栽版冰淇淋”。我们两个都觉得很搞笑,哥哥就给我买了一个“盆栽版冰淇淋”!我拿着“盆栽冰淇淋”到妈妈面前,还吃了一口,妈妈以为我在吃土呢!我又拿给爸爸看,又吃了一口,爸爸说“你闲着没事,吃土干嘛呀?”我大笑着说“这个不是泥土”!是“盆栽冰淇淋”你们都被骗了,哈哈!顿时爸爸妈妈才恍然大悟。

然后我们看了很精彩的表演,有变脸,喷火,还有《三国演义》爆笑版。令我最感到惊奇的就是杂技。是由两个人,他们分别站在圆圈上,有的跳绳,然后,还有在圆圈上跑,还摆姿势,有个姿势观众们,都惊讶到尖了起来,我和我的家人看到心惊胆寒,还时不时发出一阵阵尖叫。真是太精彩了!

过后听说晚上还开彩灯,我们就一直等到晚上,在七点半有的彩灯若影若现了,八点就完全亮了。果然灯亮完了又是一番风景啊!看完灯彩,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些灯笼个个都开着,仿佛在目送我们,这个春节过的真有意思啊!

今天好玩的就是这些,下次再来分享哦,哈哈。

逛庙会心得体会5今年的寒假我是在北京过的,在北京过春节最有意思的就是去逛庙会,离家最近的地坛庙会是很有老北京风味的最有名的庙会之一。所以,今年的大年初五那天,我们全家就一起去逛了地坛庙会。

地坛庙会每年都是在地坛公园内举行,今年我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地坛庙会了,一进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牌楼,牌楼和牌楼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灯笼,一直延伸到远处,满世界都是红色,牌楼下面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我们跟着拥挤的人流往前涌动,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仿清祭地表演就要开始了,这是地坛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它再现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但是对于我来说,地坛庙会最吸引我的是道路的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各地的风味小吃、有各式各样的玩具,有贴画,糖人,有泥人,皮影,还有卖面具头饰的,真是热闹非凡。

篇2

【关键词】创新背景;创新原则;创新方法

1 创新背景

1.1 传承与发展现状

自2002年首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庆阳香包已日渐名满天下,广销五湖四海,发展前景喜人。但相伴而生的是香包市场的乱引进、乱嫁接、以次充好,成品的香包不再有“驱邪祈福”的浓厚寓意,被片面追求经济利欲的气息所缠绕:市场上空间狭小;产业上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对接困难;节庆营销上没有明确的营销发展战略;工艺制作退化,布质低劣,针工粗糙,设计有局限,没有创新。香包是庆阳的名片,是庆阳劳动人民数百年来精神的寄托,凝结着庆阳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庆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夙愿。因此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已是刻不容缓。

1.2 时代机遇

近几年,庆阳市在对香包民俗文化的开发实践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凭借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底蕴,逐步完成香包民俗文化向现代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变,为庆阳经济发展再铸辉煌。2013年4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庆阳调研香包刺绣产业时强调:以时代眼光开放理念打造香包刺绣产业,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展示作为;[1]同时,以“民俗特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第十一届(2013.6.9-13)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这些都将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向了时代前沿,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孕育了土壤,为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2 创新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情怀的塑造

庆阳香包作为西部名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因而在创新过程中,香包的加工制作必须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笔者认为应以刺绣先辈及大师们的作品为蓝图,运用多种极具寓意性的图腾进行巧妙绣制,向原始艺术的朴拙美看齐,追求针工和图腾的和谐统一。另外,政府要进一步营造激发创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以人文艺术来滋养、点化、塑造人文环境,最终实现文化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锻造出至善至美的精品香包。

2.2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遵循市场原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著名民俗学家、兰州大学教授柯扬说过,目前许多地方兴起了民俗文化重建的热潮,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和商业动态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民俗文化既有重建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2]香包民俗文化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层次,它已上升到了文化产业,谈及文化产业就与市场密不可分,而对于市场来说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前提。从现有资料来看,“用拉引和推动两种策略扩大销售”[3]是目前最为能所接受的营销策略。拉引即制造名人效应、收藏效应等,在全社会形成普遍使用香包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各香包批发中心和零售网点的建设,进而以层层推销的方法扩大销售,最终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2.3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庆阳香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要参与市场竞争的。竞争的过程既是彰显自我特色的舞台,又是暴露自我瑕斑的镜子,如何弥补不足,“过关斩将”,这就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更明确地说,就是“拿来―补救―创新”。庆阳市政府和各级项目实施机构、受益人、相关部门在迎接“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同时,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理念经验和各级项目区,项目户实际情况,组建市、县(区)乡、村、户五级项目组织机构,实行一村一品参与式整村推进等项目实施模式。[4]然而各县各乡却领会不全,为自我特色而闭门造车,导致市场的香包良莠不齐,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败坏香包固有名誉,违背了竞争的初衷。因而各县各乡间的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打造特色香包,引领香包市场。

2.4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市场经济有利有弊,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很有必要。现有资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企业或个人为抢占市场,谋图经济效益,往往以次充好,以粗带细,粗制滥造,粗针大线,没有艺术品位。长期以往糟蹋的是庆阳的信誉,毁的是香包的文化前景。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特定的法律法规,打击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维护香包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以防“乱引进”充斥市场。“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那么,以法为镜,可以正得香包民俗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创新方法

3.1 创新“节庆营销”

根据香包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发展战略模糊、营销策略同化等节庆营销问题,很有必要对节庆营销做一创新规划。政府应举办阶段性香包文化节。阶段性香包文化节是一种重复举办的节庆,通过阶段性举办,将香包文化节打造成一个如同春节一样具有吸引性、传统性、确切性的节日。另外,政府应举办类型多样的节庆盛会,为香包文化节消除市场疲劳。

3.2 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香包民俗文化覆盖下的香包经济大体上是传统的发展模式――自产自消、自产自销、自产他销和零售运销,过于拘泥,效益有限。而从拥有现代高端的信息化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部分行业的迅速发展的经验看来,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现今所发展中的“网络购买”和“科教孵化”模式是两个隐秘的“潜力股”,前景广阔。因此普及现代信息化网络设施及科研资助方向的倾斜对创新香包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再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构建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

3.3 创新“人才”

在工艺技术方面,庆阳香包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机绣香包充斥市场,乡土气息弱化;二是,许多香包工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所以加强香包的生产和营销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完成这一任务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从民间挖掘、聘用资深刺绣大师辅以文职人员,记录大师在工艺方面的技术技巧,心得体会,并装订成册以供后人学习;二是,在当地高校开设香包刺绣相关专业,必要时选拔人才去外地学习交流。此举不但促进了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为香包民俗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血液。

3.4 创新“产业组织”

创新“产业组织”实质上是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具体说是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庆阳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文化灿烂,史迹繁复,拥有各类文化遗存2700多处,馆藏一万多件。[5]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现在旅游业,在接待及休息处布置精品香包以引起游客的兴趣,好奇心,让游客对庆阳香包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在景点开设香包摊点及店铺以供游客选购,间接地带动香包经济的发展。这一构想的实施还要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及合理的城市规划为出发点,政府牵头,产业互动,必将走上文化繁荣、经济振兴之路。

4 结语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懈动力因素。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创新一方面对传承中华民族本原文化极具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当今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典大。综观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厚、工艺精湛、特点鲜明、价值突出,饱含地域性特征,是特定条件下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花朵,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认识、挖掘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创新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爱龙.王三运在庆阳调研香包刺绣产业时强调[N].甘肃日报,2013-4-21/第001版.

[2]孙永生,张彦喜.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6(3).

[3]张松柏.浅议庆阳香包的市场营销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篇3

剪纸的色彩表现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用色特征,用色简单大方,少而精,一般分为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都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彩色表现利用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呈现鲜明的对比效果,如红配绿,黄配紫等互补色彩的搭配,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特色,鲜明而富有张力。当然剪纸艺人并不是片面追求强烈的对比,而是基于对比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秩序,就像民间色彩搭配口诀所述“光是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拖色少不了”,通过其他色彩使整幅作品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常采用的手法。民间剪纸的用色也带有象征寓意,单色剪纸最常见是红色,人们在节日、庆典时刻贴上具有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剪纸,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黄色象征权利、富贵、尊严、辉煌等;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等等。剪纸艺术是一种艺术符号,它的内涵丰富,在造型、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以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完整的构图和高纯度的色彩,形成一种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

二、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剪纸风格的表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拓展了电子书籍的语言表现和图像呈现方式,电子书籍设计也逐渐从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也不仅仅只实现基本的阅读功能而是兼具艺术性和美观性,目前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形式大多雷同缺乏艺术性,将中国民间艺术融入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是实现书籍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剪纸艺术形式借鉴并应用到现代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可以为版面艺术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从挖掘文化内涵的角度表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包括图形、文字、色彩和交互设计等,具体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表现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设计。

(一)图文设计。当下比较成熟的一种设计风格———水墨风格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表现,在图形的表现上根据设计主题并利用毛笔笔触特殊的表现出水墨渲染的意境,赋予现代电子书籍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的点线面造型元素通过设计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水墨风格的运用应具有形式美感并与根据不同设计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创意融合,因此对于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封面抓住剪纸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更要体现电子书籍的剪纸风格,图形和文字的版式设计较为重要,版面中的图形与文字的形状以及在版面中如何安排,这些都需要关注阅读功能的清晰性和易读性,才不会导致读者的视觉疲劳。在选择带有剪纸风格的图形时,文字要根据图形的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编排,如采用剪纸的构图形式作为整个版面的背景,与文字相互穿插共同组成版面的形式主体。或者将剪纸形象化的造型形式作为一定的形状来限定书籍插图内容的表现,通过创造性的融合打破呆板的构图形式,使版式新颖,充满新意,整个版面的剪纸风格油然而生。当然现代的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例如获得华夏风韵剪纸展金奖的作品《街舞》展现了当代生活风貌,为中国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画面内涵更为丰富,将剪纸艺术内容上的创新赋予版面更为丰富的素材内涵,以适应现代设计表现要求。在字体的选择上需要配合剪纸风格选择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字体,与主题形式呼应。在字体段落的编排上依据图形的形状排列,也可以将文字图形化,将文字本身的形态看作图形的表现形式。当然这些都要考虑到书籍的阅读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形式感。同时图形与文字的排版也可以根据剪纸艺术形象化的造型形式进行构成原理的组合,使版面形成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二)色彩设计。色彩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体现设计风格起到一定的作用,电子书籍要呈现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在版式设计中可以选择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代表性色彩———高纯度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剪纸艺术的色彩搭配上常用互补色,互补色以其强烈的对比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可以对其进行调和如加入其他的颜色使版面色彩统一起来,或者通过色彩面积的变化来调和互补色彩的强烈对比,也可以选用单色表现。单色剪纸有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法,一种是阳刻剪纸,一种是阴刻剪纸。现代剪纸大部分运用两者结合的方式,阳刻剪出轮廓,再用阴刻线作刻画,单色的运用可以结合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打破单色的单调,与镂空的部分形成对比,产生美感。现代剪纸艺术的色彩与现代的色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可以根据书籍的读者群体需求设计剪纸色彩,可以用明快鲜艳的色彩表现儿童读物和时尚周刊等主题内容,可以用暖色或者高纯度的色彩表现诗歌或者散文类主题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剪纸在传统色彩上的创新运用色彩。

(三)交互设计。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使用户以最佳的方式获取信息[2]。在电子书籍的版面中不仅仅是一些静态的视觉元素,为了丰富版面的效果,在页面与页面的切换时或者鼠标在按钮上悬停时可以运用动画形式表现交互过程。如读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拓展阅读,通过自主选择是否点击交互按钮,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读者不仅仅是阅读者也是参与者,在参与到交互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便捷地将读后感出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交流心得体会。在交互设计中可以运用视觉元素如文字、图形和色彩,文字的编排和设计需要服从于主题内容,可以根据书籍的风格编排相应的文字风格,既表意又能传达情感;在交互设计中图形较为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它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表现主题内容;色彩是交互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在交互设计时通过色彩的心理搭配体现交互的功能性,从而满足用户的习惯性。在交互体验中借鉴剪纸的艺术特点,创造出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动画效果,既呼应了版面设计中所呈现的统一的剪纸艺术风格,也打破了静态版面的单一表现形式。虽然剪纸呈现是静态的形式,但是可以借助剪纸艺术的符号语言去引导版面与版面之间内容传递,如巧妙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阴阳剪法进行创意设计,将交互内容通过独特的剪纸技艺呈现出来,使整个电子书籍的版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留守儿童;对策

汉语教育心理疗法是运用汉语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融合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及专业知识为一体,科学巧妙地设计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通过传授汉语知识、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度、开展智力活动和做游戏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让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内心的探索,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对儿童产生内心影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来,最终达到汉语教育心理治疗的目的。

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可以开辟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通过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利用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等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挫折教育、信心激励,从而在认知层面加深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以此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在引导留守儿童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此来达到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国内社会文化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是证实了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问题,并未真正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理论盲点,丰富研究汉语教育的理论宝库。此外,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提出将对社会产生如下应用价值:

首先,对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及除文化以外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大力丰富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依据。

其次,对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汉语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此外,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文本研究充实了其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填补文学史上关于汉语言教育研究的理论盲点,丰富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宝库。与此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此项目可以开拓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有利于拓宽本专业的应用领域,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对于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重大意义。

最后,将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相结合,有利于开创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

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政策方面,而不是从教育与心理等方面出发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社会上对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研究的关注较少,可行性不强,且这些研究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河南师范大学的一组学生针对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及探讨活动。

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解,小组成员多次参加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小组各成员着手搜集大量的、可靠的文本资料,对课题相关著作文本、文献资料进行细读研究,大量研读汉语教育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以后对留守儿童实施汉语教育心理疗法打下了理论基础,并充分利用了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及时了解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与研究,然后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该小组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外留守儿童现状及解决方案,并且搜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小组成员结合留守儿童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制定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相关对策。

首先,利用共鸣原理,通过书信、日记批语等方式来拉近与留守儿童们的心灵距离,用书面文字形式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自我倾诉的有效途径。我们能通过此方法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想法,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解除各种心理问题,借助这些创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疏导他们的情绪,改善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利用文字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法”,以此来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心里想法难以捉摸的问题。因为用语言进行沟通时,留守儿童往往容易产生胆怯自卑等心理,而这种方法恰恰避免了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

其次,利用净化心理学原理,将一些心灵治愈系文章著作展示给孩子们,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典型的童话、寓言故事,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中收获乐趣,获得心灵上的疏导,让他们从中了解到爱、真、善、美,从而达到促进心灵健康成长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利用名著经典诵读引导法,通过选取一些经典名著,进行诵读、讲解并与留守儿童交流心得体会,这种做法运用到了“净化心理疗法”,以此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另外,运用“民俗文化浸染熏陶法”,这种方法运用了情感接触原理,所谓情感接触,按照苏联心理学家的定义即:个体感到自己受到别人关心和同情;个体与周围的人是和谐的,能感受到他们的悲伤和快乐[1]。通过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对本地区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并对其产生共鸣,这种做法运用了“共鸣原理”,以此来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同时,运用“趣味游戏缓解法”,通过进行一些集体性的趣味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团队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让他们积极展示自身个性,这种做法运用了“放松训练疗法”,以此来舒缓心灵,塑造健康的性格。人与人的互动是在共同面临社会情景时、共同参与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不仅应该关注“沟通”等互动活动的形式结构,还应该关注互动活动的组织及其具体内容[2]。在此过程中,我们着重实施了“模拟家庭”法。模拟家庭,重在营造家庭氛围,给“家庭成员”一个情感寄托。让他们在“家”中能得到慈母般的关怀、严父般的管教、在倾心倾情的交心谈心中,在兄弟姐妹的相依相伴中,回归家的爱巢,重温亲情的美梦。在这样的“家”中,他们会得到深切的生活体验,得到切实的人文关怀,学会做事、做人,学会自我照顾并懂得照顾他人。

最后,还运用“文字语言创作法”,即通过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诗歌、短文等写作,让他们在抒发自己内心世界情感的同时,巩固和提升汉语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运用了“领悟原理疗法”,以此来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而提升他们对美的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对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实效。我们相信,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的汉语教育心理疗法会不断完善,而它势必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重点项目: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0058])

注释:

篇5

Abstract: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and the high music education's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has place of its equally good results from different methods, how to profit from 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which the high music education's folk music collects folk songs,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solution folk music collect folk songs faced with many questions, is this article 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field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area original intention.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音乐教育 田野调查

Key words: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music education field investigates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4-02

审美人类学是把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未来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学科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概念系统来研究和阐释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它的最大特征是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搜集实证材料,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发现它们的审美规律。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田野调查方法原意是民间音乐采风,它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而且它还是挖掘民间音乐宝藏,使民间音乐精品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审美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方法进行比较,本着的原则,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注入更为丰富的学术内涵。

一、 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一) 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可以是任务、文化、地域考古、民俗风情、某一事件的始终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的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是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成为“后启之见”。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这就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选题的构思、独特、新颖,要有现实意义等)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准备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进入开始实地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二) 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手段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加如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三) 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1、 调查: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2、 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什么问题。

3、 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4、 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5、 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6、 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7、 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个人为对象)。

8、 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9、 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10、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四) 田野调查的内容

田野调查的内容首先要根据调查对象而定,不同的对象,调查的内容有所不同,对所调查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三大类进行调查。包括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精神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民间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

物质文化:劳动生产工具、建筑工艺、金属冶炼、加工艺术、雕刻、塑雕等等。

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服饰、婚俗风情、丧葬文化等。男性专题、女性专题、审美观等等。

自然科学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医学。

生态环境――高原植物、野生动物、金、银矿产资源。

(五) 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1、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的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纪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的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的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导文、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2、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研究报告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调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面、写作水平对资料的分析、组织能力。

二、音乐教育的民间采风方法

(一)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采风活动能顺利开展,在采风前必须做好周祥的准备工作。第一,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民间音乐采风可以选择不同音乐类型,如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确定类型后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民歌采风中还可以选择多声部民歌为采风重点。当然,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多种音乐类型的采风。如民歌和器乐共同采集。采风内容确定之后,便可按此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采风地点。这时需要查阅大量与采风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并熟悉这些资料。这将有助于采风地点的准确选择和采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争取对方有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这有助于正确安排采风时间和采风路线。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例如:壮族的歌墟节分别在1月15日、3月3日和4月8日才举行。第三,要制定采风计划。它包括:采风的目的、任务、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参加采风的学生人数、带队教师的安排、经费与经费来源、采风的行程安排等。制订一份具体可行的采风计划,可引导采风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第四,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采风过程中音乐资料的记录非常重要,单靠耳听手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录音机录下歌手、乐手当时演唱、演奏的音响;用照相机拍下音乐活动的表演场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态和民族乐器的形状等;用摄像机有声音有动作地记录下音乐活动表演的全过程。

(二)实地采风工作

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开展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

采用谈话访问时,应邀请一些熟悉当地特色音乐的民间艺人、歌手或乐手进行座谈或者个别访谈。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地询问、观察和启发对方,要消除对方的各种顾虑与拘束。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平易近人,尽量营造出自然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同时要边谈边做笔记,对方的表演也要当场录音、照相和录像。

采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方法,应深入民间音乐活动现场,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民间音乐的特征。并且做仔细的观察与记录。具体操作时可以分工进行。录音、拍照、观察记录、参与活动等工作可指定学生分别完成。在音乐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对表演者进行专门采访。

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第一,及时做好尽可能详尽的现场笔记。每次采风工作结束后要尽快整理现场笔记,以便发现遗漏,及时补充。第二,做好采风日记,对当天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第三,录音拍摄要完整、清晰。录音、拍摄所获得的音像资料需及时整理,并注上文字说明。另外,对当地的一些特色乐器、民间乐谱、唱本等也可适量购买做为实物资料保存。

采风是一件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整个采风过程中,只有按计划有条不紊、仔细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采风活动的顺利完成。

(三)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

采风后的成果展示与经验总结是高师音乐采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最后环节。成果展示可分为展览与音乐会两个部分。在举办成果展示前,应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谈谈采风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同时要布置学生整理挑选出展览用的采风资料,如照片、乐谱、录像片、特色乐器、采风日记、采风心得等。并且对采集来的民间曲调、歌谣进行创作与改编,排练成声乐、器乐节目,在采风创作音乐会上进行表演。最后,将本次采风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注意的事项做书面总结,以利于对下次采风活动的指导,达到提高采风质量的目的。

三、两者之间的比较

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形式来看,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方法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经过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后的成果展示及总结研究。调查对象都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所不同的是,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注重于民间音乐的采风,包括原生态的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等,它侧重于音乐形式的调查与研究。单一的采风形式使得其内容缺乏很多学术内涵。而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调查前准备、技术方法、方法类型内容较之民间音乐采风更系统、更细致之外,它更注重成果的要求,即不仅写田野调查报告,而且要撰写研究论文,其中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

四、 结论

纵观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比较,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之一,感到审美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当前高师音乐民间音乐采风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给采风工作带来更丰富的学术内涵。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采风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倡导和借鉴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于高师民间音乐采风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参考文献:

[1]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9月

篇6

【摘要】民族陶艺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院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专业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坭兴陶,并让坭兴陶与民族特色的图案相结合。1997 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广西只有壮族织锦和钦州坭兴陶被准列入。2008 年12 月31 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坭兴陶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大力培养陶艺创作人才,是发展坭兴陶产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坭兴陶制作工艺,并具有较高的创作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而在民族陶艺课程教学中,图案基础训练是本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事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数年,将探讨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图案;民族陶艺课程;民族特色;形式美

一、图案基础训练在民族陶艺课程中的前期导入

民族陶艺课程有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108课时。图案基础训练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总共有54课时,导入课程为8课时。在导入课程内,主要分为图案的起源与发展的了解,以及带学生深入钦州坭兴陶展厅、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一)图案的起源与发展

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图案文化与历史内涵有了直观认识,直观的教学方式展示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图案的风格与特点。从原始时期的稚拙与淳朴的装饰图案到秦汉时期的奔放与古拙的装饰图案,再到宋元时期的典雅与秀丽的装饰图案,以及清代的纤细与精密的装饰图案;陶器、青铜器、瓦当、瓷器、剪纸、织锦等作品,品种繁多、精美绝伦的各种装饰图案;形成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图案形式。这一阶段主要以直观对比的方式来教学。课后让学生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汇总自己最喜欢的装饰纹样,并说出缘由。笔者运用学生自我阐述、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场实地教学

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钦州坭兴陶展厅是非常好的现场教学场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还是以中国的民间图案为教学重点。中国民间图案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民间图案的内涵,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因此,民间图案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和规格都远远超出宫廷美术和人文美术的范畴,民间图案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格局。广西民族博物馆中陈设的民间图案极具广西特色,刺绣、织锦、铜鼓等图案的直观性,让学生对图案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二、图案的写生和造型训练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采用实地写生、临摹资料等方式搜集素材,并进行造型训练。

(一)图案写生

在图案的基础训练中,写生是不可缺的手段。通过实地写生,学生进一步熟悉生活,学会收集和积累设计素材。写生的方法有线描写生和色彩写生两种。线描写生要求学生用单线的形式对造型进行塑造,要求学生造型严谨、结构明了、用笔肯定大胆,并注意画面疏密变化。从最简单的单个物体写生到复杂的场景写生,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色彩写生依据则自然光线和环境的变化展示美,可以运用淡彩写生、复色写生等技法来表现。

(二)造型训练

造型训练是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迷茫,在这一环节,笔者用了4课时进行示范和讲解。下面以一个花卉图案造型训练为例。

1.特征分析

以牡丹为例,花瓣的形态有长、宽、圆、转等各种变化,花在自然生长过程中有侧、正、俯、仰等多种姿态。传统的牡丹图案的花瓣大多在正侧、俯仰之间进行变化,其中又以正仰面和正侧面的花瓣为多。花头由花梗、花蕊、花冠、花托、花萼组成,花冠有合瓣花冠和离瓣花冠两种,因此花瓣的形态要根据花瓣的不同而呈现形态各异的姿态。所有的花头有一根与花柄、花心相连的轴心线,这个是牡丹花的特征,也是所有花头的基本规律,因为无论花头怎样变化,均离不开轴心线。

2.造型训练

花卉造型训练是一个主观的表现过程。图案变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写实和写意。写实变化是根据写生的花卉图案进行本质的提炼,描绘出主观对花卉造型最直观的感受。写意变化则是抓住形态本质特征,大胆地运用夸张、抽象的方法,依据写生的花卉进行概括、提炼。以写实为基础,适当做归纳简化和夸张手法的处理,对写生素材的花卉中不完美的部分加以调整、补充,使对象的美和形式感更加明显。追求形象鲜明及形式美感,追求高度的提炼和极度夸张的统一,以满足艺术造型的理想化。

3.变化的表现手法

(1)变形法

根据花卉特征、设计的要求,进行装饰变形,可以用简单的点线面来归纳、统一,当然变形要符合整体,符合花卉的特征,变形有趣协调而又美感。

(2)省略夸张法

加强整体特征的表现就是省略。在不失自然形态特征的前提下去掉繁琐的部分,抓住物象最美的、最主要的特征,通过概括、归纳、省略,使物象更纯、更简洁。夸张是强调、突出自然物象中最具经典性和鲜明特征的部分进行强化处理,使被表现的形象特征显得更加鲜明、更加生动、更加典型、更有魅力。

(3)创意法

联想、象征寓意、分解组合等创意表现手法在之前的素描课中已经得到了训练,在这一表现手法上,学生很快就能上手。笔者加以引导追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引导学生以独特而清新的阐释方式来表达,并以独具匠心而新颖的形象画面去感染观者。

(4)添加法

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理想,添加法是必不可缺的。在提炼、概括、夸张的基础上,设计者根据设计需要添加装饰纹样,以增加图案联想的色彩。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大胆地把民间图案和民族图案加入。图案的融入,不仅使原有的图案更加丰富多样,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三、图案构成要素及形式美法则

任何事物都有增加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图案创作,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如:线条、色彩、节奏、比例、构图等形式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使人们透过其形式认识其内容,获得审美的感受。装饰图案的内容随着时代和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形式上来讲,图案艺术注重形式美、外在美,强调形式的表现,在装饰图案的创作中,有一些关于形式法则的创作规律。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图案教学的本土文化内涵。在作业方面要求学生运用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大胆地进行创意自由造型和设计训练,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图案在民族陶艺课程中的应用

为了与民族陶艺课程更好地衔接,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把图案应用到民族陶艺课程中。运用指定器型,用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图案的组织构成形式进行装饰。在这一环节,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构成要素的视觉特点和审美差异,为实际设计和应用培养审美意识。教师命题、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

总之,图案基础训练是一门让学生解决造型装饰的技法问题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遵循艺术设计形式美的创造规律,为民族陶艺课程教学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乾钊,谭玉本.基础图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寻胜兰.新民族图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范伟.图形装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海阳秧歌;规训形态;所指;操练性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规训”一词来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意思是用来指称一种特殊的权利形式:即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手段,又是不断制造知识的手段,它本身还是“权利与知识”相结合的产物。《舞蹈身体语言学》将其应用于对舞蹈存在方式之一“学院派”教学体系下的舞蹈之代称,从而构成了一种与生活形态相对照的存在方式――规训形态。这一概念虽显尖锐,倒是暗合“舞蹈是残酷的艺术”一说。较之生活形态,规训形态中的舞蹈就像是原始森林被抽样移植或嫁接而后成林的“次生形态”。当生活形态中的舞蹈身体语言从身体文化系统中抽离,而后提炼成具有训练价值和编码能力的元素,这本身就是一个身体被规训的过程。其结果是一来舞种的种类大大较少,二则舞蹈身体语言之表达越发精致。这种精致来源于职业舞蹈院校致力于在单位时空内对身体能力严格地、限定性开发。[1]次生舞蹈是原生舞蹈到再生舞蹈的必经之路过渡期,舞蹈经过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部分,才逐渐承接到舞台部分的再生舞蹈。

一、规训形态下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每年正月十五至农忙之前,汉族各地都开始秧歌迎春闹元宵的习俗,庙会与各类活动都会有秧歌的演出,是民间社火的舞蹈部分。民间的海阳秧歌的秧歌队由执事部分、乐队部分、舞队部分组成,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2]海阳秧歌动作的特点主要讲究内在力量的扩张,“刚柔并济”,非常注重腰部力量的灵活性,因而有“三道弯”“提沉动律”等动作特点。不仅如此,海阳秧歌非常善于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如货郎、丑婆、王大娘等,用形象鲜明、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一)动作元素形成

海阳秧歌课堂民间舞教学素材主要是由张荫松老师经过多年的采风实践,利用自身优秀的身体素质,将民间艺人的原生态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再认识的结果。在向民间艺人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模仿动作,学习基本的舞步,到进入风格性的提取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地方原生语汇。将所有的动作开始进行不同分类,寻找不同人物身上的共性特征,总结出有规律的身体动律,提炼出了一套有舞蹈训练价值的海阳秧歌教学内容。

在海阳秧歌动作素材的选择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丑婆拱花、金鸡报晓、缠头扇等;代表性步伐主要为摆步、跌步、追步等;代表性舞姿主要为遮阳扇、齐眉扇等。在体态特征方面主要提取“三道弯”为主,俗称麻花腰,动作动力是自下而上的转拧,形成了独特的体态特色。在动态特征方面首先以流动性为主,其次贯以“s线形”“向心力”“离心力”等流动方式,形成了多方向、多空间的动态特征。如箍漏匠与王大娘[3]之间的追赶,用追步的步伐与“s线形”的动态方式展示你追我躲的情节内容。在节奏特征上“快慢明显”“一惊一乍”的特点最为明显,这一节奏特征也对学生的气息控制要求很高,配合锣鼓经变化多端的音乐伴奏,为海阳秧歌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表演空间。张荫松老师从民间素材中提炼出来的这些动作基本元素,对人体表演、节奏、肌肉的控制、体态等方面的训练和配合有着很高的要求,运用在教学当中对训练表演者的肢体能力和对人物掌握的表演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所指的模糊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单位是一种由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的东西。语言符号由两个心理要素组成,由联想的纽带链接在我们的脑子里。其一要素是能指,也就是音响形象,另一要素就是所指,也就是内容和意义。[4]

原生舞蹈的海阳秧歌中,身体语言大部分以生活性为主,舞姿多为生活行为,即兴而发、丰富多彩,带有自娱性特点。因此这些舞蹈身体语言有着自己的表演风格、舞蹈词汇,能指单纯且所指简明。比如在每年的庙会期间,海阳秧歌的秧歌队表演在开场护围后,货郎就挑着扁担出来了,与翠花拿着扇子在场子中间谈笑逗乐,动作巧妙且随意,两人穿梭在秧歌队中间,没有确定的站位,动作随性而发,配合锣鼓的敲打动感韵律十分强。这两个角色很单纯地表现反对封建礼仪、争取婚姻自由的内容。次生舞蹈的海阳秧歌也就是经过规训形态下的海阳秧歌,经过训练性的筛选与淘汰,风格的统一,已经没有了与货郎的配合性动作,角色关系也有所转变,精炼出来的词汇在修饰后变得精致,甚至更注重技术,所指就渐渐变得抽象不清晰,因此“能指精致而所指模糊”[4]。以“丑婆”形象为例,民间的“丑婆”是老妇扮相,多和戴着头具的孩童扮相“傻小子”一起,在秧歌队中跌、翻、滚、爬,有较高的技巧。既可在大场中自由穿插畅行无阻不拘规范地进行即兴表演,又能在小场中起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逗趣的作用,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取悦观众,是观众最喜爱的角色。然而经过规训过后进入课堂的“丑婆”,不但已经没有了“傻小子”作为双人舞对象,就连动作也变得美了起来,与原本民间中丑婆所展示的以苦为乐、百姓辛酸苦辣的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规训后的形态为了满足审美性和训练舞者的身体,将丑婆形象美化再美化,那么所指也变得抽象而模糊了。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中操练性训练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所有的动作一旦进入规训形态,就与原生舞蹈产生了不同的目标与舞蹈风格,此时的民间舞已没有了自发性和自娱性,有趋同的审美目标。这种美的根本载体是经过十年以上严格训练而达到高度理想化的完美化的专业舞者的身体。对于这一点玛丽・魏格曼曾说过:“它(芭蕾)的形式已经非常精美,并完全根据纯正的理想去进行了提炼,所以其艺术内涵通常已是荡然无存或模糊不清了。”[5]所以说,中国民间舞民族的、区域的、抗主流同质干扰的、具有自身品质的等多元性,是被压缩成一个逐渐完备的次生的操练体系。[4]

二、对规训形态身体语言的发展审视

(一)“操练性”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福柯说:“职业场的对象不是或不再是行为的能指因素或人体语言,而是机制、运动、效能的内在组织,被强制的不是符号,而是一种力量。唯一真正重要的仪式是操练,即‘操练舞蹈’。也就是说这种模式进行严谨的规划时间、空间和编码进行的,对对象进行持续、长久的强制,在舞蹈教学‘控制模式’内对‘控制对象’的职业舞者进行专业训练‘控制模式’的培B。”[6]而就身体再造的成功率来讲,这种规训持续和监控的时间还是指那些生活在母体文化背景中的职业舞者。舞蹈带上“职业”两个字后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学生的身体比例、肌肉素质,到平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逐渐增高,随之对技术标准、审美标准的要求也高不可及。这种要求就形成了“操练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达到动作规范、整齐划一、技术至上,形成一套技术考量体系,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目标贯彻其中。此种教学方式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能更好地开发身体,训练观察力与模仿能力,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舞蹈也从中获得了一个相对自主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主动思考,麻木性地进行学习,这种复制手段从教学中引发到艺术创作与审美当中。“在职业舞蹈圈这个城堡中的佼佼者可能会对非职业舞蹈圈有偏激的态度,从而带来技术与学术的偏颇,使舞蹈在精英者们的操控原则下成为一种新的远离生活的游艺,或者成为一种浅薄的表达的装饰品。”[4]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说:“作为商业,艺术只要能够获利,只要其优雅平和的功能可以骗人相信艺术悠然生存,便会继续存在。表面上繁荣的艺术种类与艺术复制,如同歌剧一样,实际上早已衰亡和失去意义。”[7]阿多诺站在批判性的角度上提出了这是一种机器时代的复制现象。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回归课堂开始反思,是否要对“舞蹈机器”这一词有着重新的认识呢?

在某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本科三年级女班(23人)经过为期半年的海阳秧歌学习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对她们展开调查,基本结果如下: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叫海阳秧歌吗?”其中12人知道、11人不知道;问题2:“你知道民间海阳秧歌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舞蹈吗?”其中4人知道、7人不知道、12人模糊不清;问题3:“你知道海阳秧歌中有哪些女性人物形象吗?”其中22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问题4:“你能说出王大娘与锢漏匠的神话故事传说吗?”其中19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问题5:“海阳秧歌中有哪些基本体态特征和韵律特征?”其中4人不知道,其他回答包括俏皮、一惊一乍、三道弯、拧倾、动静结合、提沉韵律、滚浪、幅度大等。虽然此调查仅仅针对极少数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是现象的一个缩影,可作为参考:笔者发现学生在对动作要求和形态特征掌握方面还比较清楚,但对于动作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内涵知道的少之又少。掌握动作的基本形态要求,把握风格固然重要,难道动作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内涵就不重要了吗?职业舞者张荫松老师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整理出了一套“船在海上走,人在船上摇”的海阳秧歌训练体系,经历了“撕心裂肺,眩晕呕吐的过程”(张荫松语)。而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只是直接学习了组合,由于没有机会经过下乡采风、深入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背景,便有了上面调查的结果。因此,这套精致的身体能指教材已经形成了一个模糊所指的“操练性”体系。

(二)“拿来主义”的优势与弊端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意为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以海阳秧歌为例,在当下的教学方式中,无论是直接向老前辈学习,还是参照老前辈所留下的珍贵教材运用于教学,都可谓是一种“拿来主义”的体现。这种“拿来”是正确的,可以直接将提炼后属性鲜明的、符合地方民间舞表情达意的语言方式的海阳秧歌教材用于教材。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风格性特征,锻炼身体、开发身体、并有针对性地教学,比如对表演班更倾向表演能力,编导班更注重学习素材等。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了许多方便之处,省去复杂繁琐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探究过程,因为教材是满足多个专业、多个生源基础的需要,对各个群体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拿来”是普遍性与针对性的拿来,是符合当下审美追求的“拿来”。

但这种长时间的“拿来”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有依赖心理,因为这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原有元素性的基础上进行打碎、拆分、重组,在“不歪曲民间舞蹈的本质”的原则上进行筛选,通过“单元性”“有机性”“创生性”“组合性”四种规训手段对规训对象进行动力定型,仅此而已。这样会导致教师在专业技能性方面停滞不前,也阻碍了对此舞种深入挖掘的脚步。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力量也是中性的,当它消极地把精英的高贵姿态发展到极限时,便会有意无意失去古典精英主义所注重的社会责任感而沉湎于“如何写”或“如何动”的自我权利中,使人力制约的次生舞蹈陷入“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封闭的言辞语境,使身体与符号世界发生断裂,并导致各专业的身体“知识形式”都埋头于内部去寻求发展动力,忘记了舞蹈身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在更宽广的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上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8]学生的身体被训练得越来越精致,但用思想来充实动作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种训练目的使审美追求的目标上升到了“为了美”和“技术至上”的高度,这样精致完美的能指也使教学者为职业舞者的身体开发改造了民间原有的艺术形态,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偏离正轨。

(三)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何为“最初的使命”?俄罗斯舞蹈教育大师瓦冈诺娃曾提出过她的见解:“通过舞蹈基本训练使人体的全部动作达到充分协调以后,必须进一步用思想来充实动作,也可以说使动作具有表演性。”现在大多学生仅仅达到“初级目标”,使身体的动作达到充分协调,能真正完成“最初的使命”者是极少数,这是跟随社会发展与主流文化意志的成因,不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现实的必然,舞蹈训练场中的身体再造不得不与这种意识相吻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缓解这种局面。

第一,从教学发展方面来看,各个艺术工作者与教育者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且以辩证的眼光审视现今的艺术成果。在授课前可以多到民间进行采风,在教学中加入更多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张荫松老师的提炼方式,将这N方法性与探索性带入到采风和教学当中,对一些经过筛选后被淘汰掉的民间艺术重新进行科学审视,把一些遗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重新请进我们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并贴近真正的民间艺术。如果一味地只“拿来”结果,针对现有进入课堂的内容进行拆分、重组的发展,会使教学内容带有局限性,原生形态变得越来越精致抽象,所指越来越模糊。

第二,重新认识“美”的定义,不能以“优美”为唯一提取要求和审美标准,稍微带有一点“丑”的形态都被我们排除或改变。比如我们上面提到海阳秧歌人物角色中“丑婆”的形象,这一形象在进入课堂后被美化再美化,提取时以女性形象为主,以突出身姿为目标,训练过程中从舞姿、动律到表情都一模一样,整个班级都表现了同一个美丽的“丑婆”,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更是将“丑婆”的形象错误化了。我们应该避免审美取向的趋同性,不以同一审美标准去规范海阳秧歌的地域审美特性,因为民间舞蹈中的幽默滑稽,本就是汉族民间舞的一大特性。

第三,开设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学习课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和动作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最重要的是多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不能仅限动作之上谈动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地域文化氛围,直接向民间艺人学习,了解提炼过程和文化语境中的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或对民间艺术进入深入探究。因为我们不仅仅培养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和基本形态,更需要培养出可以真正表演与创作的自主性人才。学生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在我表达与创作、对未知事物有着渴望求知的好奇心,在理论的基础下进行实践,也就能使学生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作为当下舞蹈一种存在方式,规训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规训形态下的身体语言进一步认识,对舞蹈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精致、完美的身体能指下如何与其所指共同构成语言,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李丹娜,贾建文.规训形态中舞蹈身体的限定开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

[2]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

[3]大秧歌[N].烟台晚报,2015-11-23.

[4]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欧建平.舞蹈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