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职《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高职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管理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知识陈旧。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单一某种教材而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想培养真正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外,还要融会贯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创新,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来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三是教学方法呆板,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一门开设范围很广的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盲目复制,对于财务、旅游、行政等管理类专业使用同一方法,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接轨。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其中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管理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讲授法中,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外,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如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是课堂联系实际。要想从根本上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教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企业运作,学生课堂一定要充分与企业相联系。首先,授课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现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答疑,这种现身说法可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是更新考核方式。教育部指出,“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因此,要加强《管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总结等;课后考核占1/3,包括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21 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循序渐进,改出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3]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 刘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2(4).
篇2
1 管理类通识教育概述
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才.而通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理性回归内容,是达到当代教育目标的必然路径,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并获得小同类型的分析方法、了解方法的价值所在、并融会贯通的使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能领悟小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表现形式,其主要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锻炼、学习方法获取、职业道德和性情等内容的培养。
管理类课程是研究科学管理知识体系的一系列系统课程,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是指导从业者进行科学管理工作的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综合系统应用型学科。一三五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改革内容,而管理思想是创新创业思维小可缺少的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走进社会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基本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协调能力等管理性素质,走进企业也需要具备时问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管理知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普及管理类通识课程、培养管理意识、丰富经管知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增强问题的思考深度、体会管理思维的独特魅力、感受管理学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理解管理学知识独立、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深层次涵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操.因此,在高等院校非经管类专业中普遍推行管理类课程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一部分,是在普通高校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管理类通识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 管理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1.046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是一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管理会计课程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职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企业运营、进行绩效考评。因此它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更需要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运用、重计算轻分析等,均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地位与学时安排
大多数高校管理会计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定位远不如财务会计。以我校为例,成本管理会计一般为64学时,但这是包含了成本会计的内容;会计ACA课改实验班更是将管理成本会计设置为32学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考试往往涉及到大量成本核算的内容,学生对辅助费用的分配、联产品与副产品的分配、成品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等内容感觉较难掌握,因此成本会计的课时不能随意压缩,于是就只能压缩管理会计的课程。另外,大多数院校设置了手工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相关实践类课程,但很少有高校设置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实训课程。这与管理会计课程本身的强实践性运用性相冲突,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管理会计里包含的部分内容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交叉重叠。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包含了短期经营决策与长期投资决策,还包含了预算管理的内容。而成本会计中的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内容管理会计同样有所涉及,至于这部分内容到底应该属于成本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学术界尚有争议。课程体系上的混乱导致老师讲课时顺序安排不合理,随意增减内容,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难以构建框架清晰的整个知识体系。
1.3教师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鉴于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实验实训内容应该是管理会计课程设计的重点,而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院校走向院校,社会实践经历少,真正从事过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的更少,这不仅会使教师上课的吸引力大幅降低,也会因为自身对课程的理解不够透彻和不了解实际情况,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应用性不高。有些院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也有一些相关的实训课程,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训课程理解成做一些综合性的成本核算习题,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很难使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会计这门课的实用性在哪里。此外,管理会计课程涉及多门学科,包括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高等数学等,教师的知识面也会很大程度影响教学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对策
2.1增加学时安排,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则应适当加大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学时。根据教学经验,64-72学时最为恰当,其中实验学时建议为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这样既保证了有充足的理论教学时间,又有实践环节与之相配比,对学生创新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保障。在实训环节,多数院校设有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实验室,ERP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手工与综合),实物与电子沙盘实验室等并配备相关教学软件,却没有专门针对管理会计实训的配套设备。作为权宜之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已有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利用用友沙盘模拟软件中的一部分作为管理会计实训内容。沙盘操作需将每4-5个学生分为一组,同一组内不同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生产总监、供应总监、销售总监和财务总监,给出企业的现状信息资料,让每组同学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沙盘上模拟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虽然沙盘操作的内容是关于整个公司,但管理会计的许多内容也是跟沙盘所涉及的岗位相关。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相关配套设施,将部分课程融入其中,占据实验室一席之地。如果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开发与管理会计课程直接对口的实训软件、配套设施以及课程体系。这需要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共同的努力。
2.2整合课程内容,理顺逻辑关系
鉴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有必要将这三门课的内容体系进行整合。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核算,因此可将除成本核算与成本报表以外的成本预测、决策、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内容划入管理会计教学范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内容非常多,需要更多的课时安排与之相匹配。对于投资决策这部分内容,管理会计应侧重于项目投资,如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完整工业投资项目;而财务管理则应以证券投资为主,适当兼顾项目投资的内容。对于预算管理这个重复点,管理会计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评展开教学,而财务管理应以财务预算的详细编制与考核方法为主。经过整合,三门课程体系既完整又互不交叉,使各学科的边界更加清晰,研究重点更为突出。
2.3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创新教育理念
对于管理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社会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几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组内讨论之后进行发言,进而组间讨论,老师最后做点评,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案例本身,同时指出不合理之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案例的选择最好为具有争议性的,开放性答案的,防止传统习题固定答案导致的思维僵化。此外,案例的选取最好是贴近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决策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
2.4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就必须先武装我们的老师,提高管理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管理会计及相关学科培训,了解最新管理会计知识并拓展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知识面。如我校每年暑假组织老师集体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进修,这些学校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培训课程非常多,可见管理会计也是今后会计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要求授课教师每年应保证一定学时的企业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5改进考核方式,突出创新应用能力
应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比如,在试卷内容设计中应加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内容,如给出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给出开放性的建议;考核方式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外,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的表现、小组发言和小组辩论、课外调研的过程和结果、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等方面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考评体系从注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角度进行变革,才能从根源上督促老师与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管理会计学习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思永.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财会月刊,2011,(5):96-98.
[2]岳文忠.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0):353.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998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管理学从经济学科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驾齐驱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迅速发展并相对成熟,业已成为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商企业培养具有数理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文奇,2008)。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懂工程技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和创新能力。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
禹智潭、黄炳根(2008)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包括思想能力、愿望能力、意志力和纠错能力;创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包括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绎法和反问法的运用能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苏晓晋(2007)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外在因素包括教育观念、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此外,教育教学体制、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也被认为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激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与考试制度。齐晶(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教育环境三个方面。社会传统分为社会氛围和传统文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创新教育环境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郑婧(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有:单一的教学方式、僵化的课程设置、落后的教育观念、薄弱的创新实践、传统的考核方式、亟待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曹颖颐(2008)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
4.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思考
4.1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在国内外各类公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4.2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要求
专业的培养要求包括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①知识结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应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工商管理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②能力结构要求,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熟悉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的业务工作,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程序、内容与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工商企业管理问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应培养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以外语为沟通桥梁从事企业管理活动;具有熟练的电子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相关软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③素质要求,应该培养学生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取向,诚信务实为根本,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4.3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
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调整。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合理搭配、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构建“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其与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科学规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性知识、相关学科拓展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知识结构体现在普通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四部分。应该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校企合作、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4.4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改革,突出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战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改革中,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修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二是力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在系统介绍现有教材基本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辅助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及时引进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跟踪阅读制度,追踪前沿问题,将国际最新发展的管理理论引入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出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最高和最新水平;四是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专业主干课程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分层次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9),长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长春市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组建及胜任能力问题研究”(11RY06)。
参考文献:
[1]江文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17-19.
[2]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3]苏晓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4-16.
[4]齐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7.
[5]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6]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孙丽辉(195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刘文超(1983-),男,湖北黄冈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创业管理。
篇5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属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外实践、校外实习相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实践和实训、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培养所需对口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培养目标规定了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载体、以“校园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培养新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可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共组织或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应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线,应贯穿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2.1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
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沿用的是被任课教师奉为“经典教材”的旧版教材,内容陈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材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缺乏相关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社会联系不足,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2.2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只是将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教学效率,考试形式也是单纯地考核学生记忆能力。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性考察演变成了考核记忆能力的学科。
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注重学生所学相关理论和相关实践操作的陈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知识面的拓展,只单纯的讲授课本已有理论知识,较少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讲台成为任课教师扮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足,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造成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教学方法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2.4师资队伍和教学投入
实践型教师欠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刚刚毕业的教师走向教学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型教师欠缺,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教学设备陈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管理实验室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条件,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板书、教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缺乏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的场景。究其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阻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于公共管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作为教育要素双主体的互动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重视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意识,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作为贯穿课程的主线,使创新教学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实践教学。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及薄弱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改变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集理论讲授与实践于一体,重视各个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链。整合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课堂、课外、学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合作的公共企业和政府机关部门,协商达成实践教学协议,签订实践教学计划,建立课堂、学校、政府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链。
3.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培训实践型教师。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可在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学校成立实践型教师培训班,挑选本校实践性强、创新意识浓厚、理论知识富足的教师成立培训小组,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聘请兼职学习指导教师。在校内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多渠道拓宽实践型教师的来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与相关政府组织、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多方面沟通,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聘请已退休的政府官员及其他具有公共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缓解校内实践型教师队伍欠缺的现状,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堂实践性的要求。
3.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
3.3.1整合校内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课堂实践,合理运用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师生问互动,提高n堂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校园内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部门实习和学校管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校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论坛和公共管理的机会,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树立服务意识。
3.3.2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动态联盟
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三个月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到合作单位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技能应用于工作单位,在实地的实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更新已有知识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回顾总结,找出不足及缺陷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3.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考核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融资成本优化、投资收益的评估、资金周转、股利分配、并购与重组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旋律,资本保值增值成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课程的社会价值不断突显。教学环节的创新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保障。
一、以学习行为为本,细化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资金管理的理念、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管理资金的能力。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理论的保障。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应该以学习行为为导向。从教学环节来看,课时的多少、作业量的大小、答疑的频率,体现教学的精细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课时的设置、课后作业的布置、答疑的安排应该依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来设定,而不是仅仅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考虑。从教学方式来看,大多数的教材每一章节都有教学目标,落实章节的教学目标,除了考虑教学内容以外,还必须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有效地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方式有描述式、推理式、启发式、举例式、案例式、情景式等等,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以学生学习为导向,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为中心,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二、增加理论教学课时,夯实理论功底
财务管理课程的目标虽是培养学生管理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实现资本增值的执业能力,但是理论是执业能力的专业功底,理论教学是根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财务活动,比较广泛,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由于学生初、高中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少,经济基础知识普及不广泛,学生缺乏经济活动的体验以及对经济的敏感性,制约了自身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有必要细化理论教学。目前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是48学时,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数,直接影响到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关乎到学生专业功底的厚度,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数是夯实学生职业理论功底的关键。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围绕资本保值增值展开的,其主旨是为了培养学生管理资本的能力,从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理论教学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以及方法,企业财务活动是错综复杂、千姿百态,为此,执业的判断能力的水平是关键。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执业判断能力的关键体验环节,也是把专业理论转化为执业能力的重要转换媒介。目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方式有案例分析研究、财务管理软件实验,课外实习缺乏。此外,由于课程考核制度重理论轻实践,与理论教学课时相比,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停留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层面上,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的作用。为此,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数,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课外实践。通常一般高校会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安排实习环节,但作为学生执业能力培养来说,课外实习不足。可以每学年的暑期安排学生课外实习,依据专业特征,建立分层次、分目标的课外实习环节体系。
四、加强过程性考核,提升教育效果
考核机制是学习效果的重要检测与保障。目前财务管理血课程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比重偏低,一般占30%左右,以作业成绩为主;期末成绩比重偏高,一般占70%左右,采用的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这样的考核计分方式下,学生平时不重视知识的复习与积累,重在考试前的突击,不利于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因此,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过程性考核,更改计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增加作业的批改和考试的次数,同时,改变轻平时成绩、重期末成绩的计分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促进学生重视日常知识的消化与积累。此外,积极推进辅导答疑,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五、改进教学激励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保障,取决于教学投入,除了教学设施的配置外,更关键在于教师的投入,从备课、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作业的批阅与评讲、考卷的出题、批阅与评讲、答疑安排等等,都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心组织与执行。目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师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此,提高教学在考核评价机制中的地位,鼓励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环节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保障,以学习行为为导向,以教学激励为依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增加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积极拓展课外实习,改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计分模式,实现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执业判断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篇7
一、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从广义上主要包括创造行为、学习行为、新的思维方式、冒险行为和系统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不仅要有创造思维,还要求大学生能把自己的新观念、新方法勇于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从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来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勇于探索的能力、个性发展的能力、拼搏竞争的勇气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
21世纪既是经济时代,也是知识时代,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创新的的源头,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能把知识炼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理念更加贴合实际,让理论在实际创造中成为自己有力的帮手。此外,保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古至今,人类的发明都是由于发明者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诞生,因此一个人要提高创新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个性发展能力是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求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共同发展。在这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知识时代,要想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出众的能力,还要有拼搏竞争的勇气。最后,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工商管理类学生必须提前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和措施,有备迎接挑战。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营造校园创新氛围,积极推动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能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学生散播正能量和真善美。校园文化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骑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适合创新的校园文化,传播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行为。在开放的校园文化中,学生能透过校园这个小窗口看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接触到校外日新月异的环境,处于校园的学生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蓝天下的大树,能抵抗室外的风吹雨打。此外,具有活力的校园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可以有选择性的弓I入对大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和活动。例如,文学社或其他协会与其指导老师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或者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校园期刊举行征文比赛,并将优胜者的文章刊登,让更多的学生阅读,宣传创新精神;组织历届优秀的学生到校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创业和自我创新;鼓励学生会、团委和各个协会创办各种活动,鼓励他们与校外企业合作等。在学生举办各种活动的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校园形成一股创新之风,也让校园文化有创新的实质和内涵。总之,要引导工商管理类学生关注时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供实践平台,开展实践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足甚至缺失。目前我国大学的实践性学习主要是平时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这两种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创新提供实践的平台。首先,学校教育者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人情景模拟的环节,收集工商管理类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辩论,引导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前切身感受将来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让学生更加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学校除了合理安排好课程学习,使课程与实际相结合之外,学校可以在实习环节着重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也可以鼓励学生到正规的、具有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的新兴公司拼搏,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公司大展宏图。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大学校园与有关企业的实习合作,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
(三)革新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创新。
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体制,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把握,忽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为了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园管理者应革新传统的评价体系,在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加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或奖励。学生的成绩不应成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都应纳人评价体系当中,鼓励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各展所长,积极创新。校园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会带动大学生积极创新,形成自我创新的良好习惯,促进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一、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性”是指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内的一种素质特性。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天生具有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应当是通过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教育的实践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最终达到学会超越自我、超越前人,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将学生具备的创新性潜质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辨;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由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性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创新的勇气和表达的习惯,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方法论基础。①
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企业培养从事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还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差距
创新,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中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实际,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然而,一直以来高校使用的财务管理教材都是采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财环境与我国是不同的,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理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比如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企业迈开了战略性重组的步伐,出现了一批规模大、多元化和外向型的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试想,滞后的教学内容怎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的创新人才。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教学方法呆板,主要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虽然也进行模拟实习,但一般都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进行,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实习的条件难以仿真,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三)主动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财务管理教学多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久而久之磨灭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惰性逐渐滋长,自觉学习不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人才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四)动手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虽然有实习课,但仿真性不强,基本上是计算做题,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既然联系实际较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这种情况与平时的财务管理只注重理论,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财务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重心应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大学学习阶段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又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方法,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开展创业竞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一)根据实际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应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应予保留,比如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资本成本等,而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等,应结合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会计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力求从学科前沿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学内容的充实与调整还要处理好前沿与基础的关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此,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将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方法引入教学中。这样一方面通过引进知识来剔除教材中陈旧的内容;另一方面可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力求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一步一步引导、点拨,最后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在教学中通过研究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案例教学,它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实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它是从实际工作出发又服务于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授企业的筹资方式这个内容时,可以给出现实存在的一个企业真实的筹资案例,通过对该企业所采用的筹资方式的分析,了解我国有哪些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该企业采用这些筹资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和更好的筹资方式等等。上课前教师给出案例资料和所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是为抛砖引玉;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参与角色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和归纳总结,是为画龙点睛。案例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
财务管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并加大投入,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应该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习可以采用随堂模拟实习、阶段性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形式,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基本技能,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外实践性教学也应该采取多样的形式,校企结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学生既可以从企业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达到双赢的效果。此外,校外实习还应该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毕业之前到用人单位实习锻炼等。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校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创业大赛、理财课堂等。设立学生创新奖,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五)改革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
目前课程考核多采用一考定成绩的简单方法,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记住多少理论和公式,还体现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财务管理课程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考试与素质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几部分构成,并确定合理的分值比例,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创新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其次,要增强责任感,具有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工作。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定期下企业参加理财业务实践,还要轮换带学生下企业进行理财实习。另外,学校还要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深厚理财背景的优秀理财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加以完善。财务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改革落后的、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须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孔军,李延保.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 郑春龙.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3] 黄天泽.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7,(8).
[4] 陈静. 浅谈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5,(5).
篇9
关键词:德育管理 问题 创新研究
德育管理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也涉及学校德育工作以外的许多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德育管理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系统的成果。国内现在正掀起研究德育管理的热潮,但仍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和操作性强、推广性大的工作机制。可以说,德育管理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学校德育管理能否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能否适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了的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搞好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学校德育管理也面临着学校特色化、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等新要求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学校德育管理方法。[1]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内容的片面化
管理形式的封闭化必然导致管理内容的片面化。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独立地机械往复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同样的影响。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己经形成了对基层学校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由来已久。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心灵美好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考卷上的分数而言是多么无足轻重;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
2.管理制度的单一化
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教师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目前不少学校一味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使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和学生管得很死,使之变成了管理的对象,而领导则成为监工者,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模式能起什么作用呢?领导是对学校全局工作起指挥、组织、协调和统缆作用的工作者。这种管理方式严重扭曲教学的本性,使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成为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没有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管理形式封闭化
虽然经过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仍不难发现不少学校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4.管理权力的至上化
学校德育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学校德育管理就会成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德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相背离。学校要发扬民主,让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但从领导的角度来讲,管理学校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权力,而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而学校德育管理最缺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力、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不相适应,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新学校德育管理的研究
1.坚持多元性的德育管理内容
学校德育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着重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强化环境卫生要求,班主任强化卫生值日制度;同时加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废弃物,不在校园内随处零食,培养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
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设立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采取问卷调查、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知识传授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宜传栏、心理小报等宣传辐射作用,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并注意积累心理辅导的档案资料,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地提高,精神风貌得到改观,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制度要求,才有什么样的办学质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制度是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制度可以引导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制度可以激励人要怎么做;制度可以约束人不能怎么做。有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才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现代学校制度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其他制度都是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直接影响的制度。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为此,更需要学校成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组长,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室、工会、教务处、同教研组教师、同年段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德育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管理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2]
3.构建开放型的管理形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德育也不应再是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构建开放性的管理机制,必须建立学校与学校互动、学校与家庭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可以发挥各行各业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各有不同功能。对于某些特定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配合,共同作用,协调一致、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广泛利用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外校及家庭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观摩教学、师资培训等大型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兄弟学校、社会各界光顾,检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开展生动有趣的社区活动,如社会公益演出,德育图片展览,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管理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
4.转变德育管理理念,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管理者和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把传统的以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应把传统的控制型的德育管理转向教育型的德育管理。现代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的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看做是单纯的管理者、决策者,将广大教师机械的看做被管理者,从而把自己和广大教师对立起来。
德育工作绝不是用制度去束缚人、把教师的工作变成统一指令下的机械性操作,而是要解放人,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决策,使广大教师的自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既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既要以言传道,还要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德育的实施最终依靠的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总之,德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德育为首,坚持师德建设,坚持全面德育管理。只有在这种德育管理战略思想指导下,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能够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就能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学生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34-0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发展的一系列管理行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及教务研究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普及,探讨在新时期如何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各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
1.高校生源越来越复杂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虽然班级管理工作看似结构性强、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的扩招使高校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很大。目前高校的学生结构十分复杂,不仅包括本地的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还包括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学生,有些教育质量高、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还招收国外学生,这些学生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不一样,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同。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网络环境影响大
当今社会的标签是信息科技,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高校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五光十色的网络生活。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而经常旷课、不在乎自己的学业的学生;还有一些经不起网络上黄色信息的诱惑、沉迷于网络聊天甚至网恋而影响自己身心成长的学生。据调查,这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在课余很少去图书馆、自修室,下课就去寝室或网吧上网,一直玩到深夜,早上无法按时起床去上课,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较少,成为自闭症和抑郁症暴发的高危群体。网络给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高校学生管理责任的扩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到65%以上,他们依赖性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乏吃苦精神,有争先之
愿望,无受挫之准备。另外,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问题的原因,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普遍存在思想叛逆,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很好的开展,就必须将这些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教育缺失补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支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有待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多数高校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保证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纪律方面,正常地进行学习生活,对学生学业和职业能力要求高,而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要求低。一味地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特殊性。究其根源,单一枯燥的管理模式是由于学生管理指导思想陈旧造成的,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渗透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究其根本,是因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高而教育素质不足造成的,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太多管理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教育思想和教育重点都不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的学生管理思想有待发展。
2.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手段比较刻板
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有必要的德育做引导,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和个人修养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题。高校的学制一般为四年,其间学生需要接受学科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且还需要有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期。实际上,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比较紧张的,德育通常由辅导员负责。在有限的德育中,教师和辅导员们所采用的德育形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很多学生不喜欢说教型的教育方式。高校学生德育单一刻板,与德育方法的使用有极大的关系。学校若不在德育方面下大气力进行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难以提高。
3.学生管理模式单一
高校制订的各项校规和寝室管理规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和基础,但标准和基础的存在并不代表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就必须是整齐划一的。学校很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集体管理。
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1.以教师素质提高作为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首要途径。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使学生通过在校生活获得能力和心理上的发展,而教师始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辅助。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继续加强教师们的授课技能和科研能力之外,还需要使教师们在与学生沟通和课堂管理方面获得提高。学校应该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使教师通过进修了解到自身素质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2.开发新颖的德育方法
高校采用政治和法律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教材,但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即使有很多案例,也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教师如果将教材生搬硬套,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应活用教材内容,从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对德育的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在进行社会公德以及个人社会责任教育时,单靠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教师可以请学生分组去收集正反面的典型例子,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将案例中的各个角色扮演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剧复现”,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真实感受理解社会公德和个人责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应以学校为主力,家长和社会作为辅助。这就需要高校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家长建立长久的、紧密的联系,并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果展现给社会。首先,建议辅导员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学生情况报告,使学生家长形成关心孩子成长问题的习惯,学生家长如果一周没收到辅导员反映孩子在校情况的短信,就会主动打电话来问班主任,这样才能为家长参与德育提供可能性。其次,学校应定期开展能够展示本校学生素质的社会性活动,如参与公益植树、美化城市、进行环保宣传等活动,使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有深刻的了解,通过社会舆论去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现代教育观认为高校教育是以提供教育服务而履行社会职责的,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实际上是为学生成长提供管理服务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认同标准,而并非高校为了管理方便而实施的一些准则和方法。在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始终以学生需要和社会对高校责任的赋予为基础。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从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角度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开发新的教育方法并寻求多方教育力量的支持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金鑫.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大学教育,2014(9):101~104
[2]赵慧凯.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时代教育,2014(1):108~110
[3]赵晓兰.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3):115~117
[4]田亚鹏.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5):228~230
- 上一篇:管理学的艺术性
- 下一篇: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