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要素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要素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绿色容积率; 建筑节能

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green building system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any were discussed to guide designers in city planning design hold correct design concepts, made rational and efficient design.

Key words:city planning;green plot ratio;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93-02

1引言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辨其优劣,只能相对来看,城市设计亦是如此。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接下来本人将针对各要点详细阐述。

2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我们认为具体的理念和作法有:

2.1 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如长沙市的规划建设,已将城市核心从河东密集区迁至河西高新区与南郊开发区,并与星沙工业区共同形成分散的四个重点城区,沿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再发展一些新城区,以环形路相接组成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群,这样分散式的城市发展,使得长沙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并缓解了旧城的矛盾。2007年按照新的发展需要,对长沙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规划设想。根据省会历史文化古城的性质,搞好综合的生态平衡,按分散、多中心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发展规划,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长株潭三市城区及中间地带共同构成城市连绵区的核心区,核心区面积约4500km2,其空间布局为以湘江和现京珠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预计至2050年,核心区城市人口将达800~1000万。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长沙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2.3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所以长沙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不能让小汽车交通控制着,而要反过来,城市控制小汽车交通。

3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4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5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祖刚.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2] 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篇2

本论文从自然生态平衡、绿化容积率和节能等方面研究了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化容积率

引 言: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辨其优劣,只能相对来看,城市设计亦是如此。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二)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三)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二、绿化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化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化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化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一)城市规划低碳节能化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改善建筑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尽量避免热桥,同时采用新技术,加强外墙保温。如复合夹心保温墙体、外贴聚苯板保温墙体等。改善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采用高效节能玻璃加强密封,尽量减少热量损失。在墙体建筑方面,不得使用实心黏土砖,应逐步禁止使用其他黏土制品墙体材料,应用目前新型墙体材料,如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砌块、石膏砌块和条板、非黏土类烧结砖、轻质墙板复合保温墙板、整体式墙板、高掺量的利废制品、其他不含黏土成分的新型墙体材料

(二)城市规划中节能思想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控制指标

Abstract: urba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need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o protect the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plan as a whole, control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so on cont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role start introducing, and gradually introduc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ntrol elements and their control target for city analyzing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elements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1控制作用

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1.2协调作用

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与建设时序。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必须通过编制前编制公告、编制中公示规划草案、编制后公布规划成果等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并要求形成公众参与报告。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

1.3引导作用

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其中地块用地性质、兼容性、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公共绿地面积等作为法定条文规定下来)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

2.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项,相应延伸的指标还有空地率、人口密度和人口容量等。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分为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和城市人工环境容量两方面。

2.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应该注意,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建筑建造的控制,并非是针对个别建筑的具体控制,即不是针对具体某一建筑规定它有多高、与其他建筑问距多少等,而是对地块内建筑建造活动的一般性规定。

2.4城市设计引导控制

城市设计引导控制主要是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空间序列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

2.5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2.6行为活动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交通活动控制,即对路网结构的深化、对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的控制;定道路红线、横截面、道路主要控制点的坐标、标高、交叉口形式;对交通方式、出入口设置进行规定;对社会停车场进行定位、定量、定界控制;对配建停车场进行定量、定点控制。另一方面指环境保护规定,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噪音保护、固体废弃物控制等内容。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在控规的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大量的控制指标调整申请诉求。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因此,笔者对不同地区控规指标体系的差异性、指标的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为对控规指标科学确定、控规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篇4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交系统;对外交通系统

Abstract: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method of Chinese urban expressway has been more mature. However, the expressway system does not exist alone, it Contacts with other Transport Elements, and they work togeth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ning Expressway and other grade road,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external transport systems, railways and rivers. It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for planners and designers, academic researchers.

Key words:urban expressway; Trunk Road;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External transpor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我国很多城市已步入了机动化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汽车的千人保有量在100~200辆之间。车辆的迅猛增长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交通问题。作为城市交通网的主骨架,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是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城市开发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国城市的快速路系统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规划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这些规划理论与方法大多数聚焦于快速路系统的功能定位、路网形态、路网结构、建设规模、出入口设置等方面。

然而,城市快速路系统并非孤立存在着,它是城市交通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与其它交通要素相互连通、合理配比、和谐共存,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应有作用。

因此,在快速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快速路系统本身外,也同样要关注其与其它交通要素的关系。

1 与其他等级道路的关系

1.1衔接方式

城市快速路通过出入口匝道、立交节点实现与其他等级道路的相互转换。

出入口匝道主要连接快速路的主路与辅路,再通过辅路交叉口与相交的横向道路联系;立交节点则直接连接快速路与相交横向道路。快速路辅路起为快速路收集和疏散流量的作用,其通行条件应与快速路相配套,一般为主干路;如辅路通行条件与主路相差悬殊,则会导致快速路出入口处的流量过度空余或集中,影响快速路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快速路转换车流大多将通过附近的横向道路进行疏散,因此横向道路应具有较大的集散能力,主干路、次干路为宜。必要时应通过交通模拟和测试,对快速路建成后影响较大的路段、交叉口进行相应的拓宽、改建。

图1 快速路与其它道路衔接方式示意图

早期快速路的一组菱形匝道通常对着同一条主干路,建成几年后便造成了地面交叉口的严重拥堵。为此,在分析拥堵原因的基础上,做了2类改进。一类是在原有的地面交叉口增建最主要流向的分离式立交,减轻交叉口压力;另一类则是在新建快速路时,将一组菱形匝道分开对着2条主要道路,达到分散地面交叉通压力的作用。

图2 早期快速路菱形匝道示意图

图3 改进后的快速路菱形匝道示意图

1.2合理配比

根据规范,同一区域快速路与主干路的合理配比应为1:2左右。而在城市中心区则不宜直接有快速路穿越。

快速路直接进入城市中心区虽然可以加强组团与中心区联系的便捷性,但同时又会给城市中心区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快速路应停止于城市中心区,而中心区则由封闭的环线快速路进行保护。环线快速路可以起到保护中心区、均衡其它止于中心区边缘快速路流量的作用。

止于中心区边缘的快速路除了要与环线快速路保持快速连通外,还应与城市中心区内的主干路衔接,快速路与衔接主干路的配比应不大于1:2。这样,才能保证进出中心区的快速交通得到逐级缓冲。

图4 快速路与主城区主干路关系示意图

1.3匝道控制技术

城市交通的运行是动态的,而快速路与其他等级道路的衔接,则在快速路建设之初就已经确定。这就导致了高峰时期快速路拥堵不堪、车速低;平峰时期车流量小、道路资源浪费;城市发展、用地性质改变使预测流量偏差,快速路产生局部拥堵;辅道车速高于主线车速等。

智能交通领域的匝道控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建设与运行的矛盾。在快速路建设之初,将所有可能服务的出入口匝道、立交节点转向都设置完善,通过出入控制、交通诱导等高科技手段引导、控制快速路上的车流量,实现快速路与其它等级道路衔接的动态化,最终实现与交通运行同步变化。

2 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关系

2.1快速路、公交与城市组团

与快速路系统相关的城市公交系统主要由轨道交通和专用路权的有轨电车、BRT、公交专用道等组成。

快速路应尽量布置于城市组团的边缘,或组团与组团之间的间隙,避免对道路两侧的日常出行活动形成阻隔,与城市组团形成“瓜与藤”的关系;而公共交通走廊则恰恰相反,应布置在人流最密集的街道,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交服务,与城市组团形成“串珠式”的关系。

图5 快速路、公交走廊与城市组团关系示意图

当城市用地紧张、道路资源缺乏时,许多城市不得已将快速路与公共交通规划至共同的走廊。

2.2与轨道交通共用走廊

快速路的敷设形式主要有高架、地面、地下。轨道交通的敷设形式主要有地下和高架。

如快速路与轨道交通采用平面分离或快速路采用地面形式,则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可以分别独立建设,相互之间仅预留满足结构要求的安全间距或满足轻轨立墩的宽度即可。例如,上海市内环线与轨道交通3号线均为高架,间距约100~400m。

如快速路高架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高架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则必须在规划阶段统筹考虑,同期建设。例如,上海市共和新路高架与轨道交通1号线均为高架,同期共建;上海市中环线南段与轨道交通6号线为快速路高架、轨道交通地下;在建的东西通道与轨道交通14号线均在地下,也必须同期共建。

图6 上海共和新路高架与轨道交通1号线共建图

2.3与其它专用路权公交干线共用走廊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城市各种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统筹与协调,其执行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有序进行,从而实现城市在复杂环境下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能否按照既定的规划有序、和谐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涉及到对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问题。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执行情况的评价能够发现规划编制中的问题有助于及时修正、修编规划使规划能够更符合实际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的水平。下面,就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1 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

1.1 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的内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以及规划实施环境的趋势和变化进行持续的监测,并在固定的实施阶段利用事先约定的评价指标对规划实施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以衡量规划实施效果。再通过比照规划实施实际效果与规划原定目标偏差,对规划目标、策略和实施手段进行调整。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包括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等两方面的内容。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已付诸实施的规划,在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所形成的结果与原规划编制成果中的内容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进行评价。

1.2 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城乡规划的实施是城乡按照依法审批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的过程。基于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建了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城乡规划执行情况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为城乡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的统一体。其中,自然要素是基础,经济要素是命脉,社会要素是主导,三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构成了城市巨系统的运动发展。空间是城市规划的物质对象,又是城市各要素的物质载体,城市规划是城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协调和分配。由此,城市巨系统被分为空间和非空间两部分要素,其中,非空间要素由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协调发展,使各要素间达到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巨系统作为整体实现最优发展。

2.2 多目标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价形式,据此选择多个指标,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其研究对象通常是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通过综合评价对某一事物做出整体评价,为正确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多目标”是指有多个需要达到的目标函数,且这些目标函数是矛盾的和不可公度的。数学规划中的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等都是以追求单个目标的最优化为特征的,与多目标评价不同。这些目标函数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多目标评价必须综合考虑评价对象总体的和多方面的特征,试图使评价对象在整体目标的实现上达到最优,而不过分关注某一方面的目标。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指标选取的范围要大,覆盖面要广,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构建出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

(2)可比性原则。一是指标应该能具备较为普遍的统计意义,指标的统计口径、含义和适用范围要相同,可以在横向、纵向层面上分别进行评价。二是要求定量指标可以直接量化,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使评价对象之间可以比较,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数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其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且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获得性和经济性。尽量选择国家现有统计指标体系中已有的统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有利于纵横间的相互比较。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城市规划实施状况的指标集合体。建立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影响评价因子进行归纳分类,建立3级指标体系,其中1级指标4个,分为空间和非空间两大类,即城市空间结构指标,城市自然环境指标、城市社会发展指标和城市经济发展指标。2级指标10个,3级指标24个,具体指标见表1所列。

表1 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

2.4.1 空间结构指标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无论何种规模或性质的城市,都是由不同功能构成的地带组合,城市的总体布局形态以及主要功能分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容。空间结构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城市建设控制和主要建设用地布局等情况来衡量。根据《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选取以下指标。城市建设控制主要通过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分析。

2.4.2 自然环境指标

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城乡发展建设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指标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能源和土地资源。

水环境用污水处理率反映。污水处理率指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反映了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和保护及节约水资源的能力。

空气环境指标反映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以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来评判。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

能源方面通过单位GDP能耗水平表示,指每万元GDP产出消耗的能源总量,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说明城市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指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城市实际人口的比值。

2.4.3 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是衡量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为方便指标的获取与计算,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国家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以及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等设计的指标体系,结合城市规划所关注的主要方面,选择以下四方面的指标反映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在此使用总人口和城镇化率反映人口方面的社会发展指标。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此用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表示。千人拥有医生数反映一个城市医疗卫生的软件水平;千人拥有病床数则反映了这一城市医疗卫生的硬件设施水平。

教育,具有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以及对社会矛盾的调节功能,反映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在此以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表示。

社会保障,反映着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反映着社会成员抵御社会风险手段的完善程度,同时它也是社会稳定的决定因素之一。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反映。

2.4.4 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衡量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城市规划执行情况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参考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计年鉴及政府统计公报中的数据,结合合肥市具体情况,确定指标体系由下列五项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增长速度越快,表明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越快。

财政总收入,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上划“中央两税”。它是显示各地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对GDP有较强的制约性,通过分析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同时可依之对各地GDP的真实性实施检验。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总结规划执行情况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偏差,探索偏差的成因,从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纠正和调整,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为继续贯彻实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规划执行情况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城市规划规划具有战略性、整合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基于城市的特定,用于城市规划的信息也具有空间性、时变性和多维性。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GIS开始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管理中,但是传统的GIS技术只能呈现出静态的城市状态。城市的空间信息只能展示当前的城市状态,和过去状态截然分开,但是我们知道城市是一个沿着时间不断前进的动态过程。因而必须把时间可空间两种共同元素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使系统不仅能够跟踪现在预测未来,还能够对过去的状态进行回顾分析。

一、城市发展的时空特点及对时空数据模型的要求。

城市已经成为非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主要聚集点,而城市发展中随着时空动力因素的逐渐推动,城市也愈来愈成为地理要素存在的重要承载体。城市的演化是各组成要素随着时间轴不断同化异化的过程,而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而在这种动态的时空变化中,一般来说存在两种类型的时空数据,城市发展中以其本身要素客观形成的数据和人们在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变数据。时间和时空类似,是作为一条带有端点、可以测量、可逆向的、能够对未来作延伸的轴线而存在,因而与空间和属性一起共同作为城市要素存在的重要基础,并和时间把城市切分为一个个段落,同时也能展现出城市现在、过去以及未来所处的状态。城市在规划信息管理中具有极强的时态性,比如规划用地的类型。、经济技术的等级和质量上等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需要注意是专题规划如果不同那么对于时态要素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比如有的会随着时间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状态,而有的会呈现出离散变化状态。

基于以上城市所具备的时空特点,城市规划工作者为顺应城市时空特点的要求,在建立时空数据模型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1,城市发展中表现最为活跃以及能够与尺度匹配的种子点应作为整个记录事件及状态的基础,举例来说,居民区规划中,小区道路时活跃的要素,但是在对城市进行分区规划和总体规划时,只能作为潜在的动因,不应当作为重点考虑。2,时间参考体系包括有效时间及事物时间,前者在数据库中属于生存时间往往晚育有效时间,而时间粒度作为最小的时段单位,各个城市要素中存在的频率、周期以及寿命都各有不同,存在长时间尺度及中、短暗中过程。因而如何选择时间间隔来更为完善的表达城市中所有要素过去、现在、未来的状态,需要从从全局出发,具体考虑。3,城市空间要素一般会超越时间的连接,而时间要素要回超越空间的连接,就像是当下城市中的护城河和过去低下水位存在的拓扑关系。因而城市中各种要素携带不同时间短额拓扑关系,包括这些要素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以及时空语义的完整性也都应作为重点考虑。4,时间、属性以及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也都应作为因素加以考虑,也即是时空数据模型的类型需要根据城市各要素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运用。

二、时空数据模型建立。

由于时空数据模型能够同时体现城市时间和空间结构的特质,对城市管理中的时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也导致国内外关于此项研究的研究有很多,仅仅近20年来就有20多种重要时空数据模型被探索和实践,而且还不包括其拓展和变异,比如快照模型、图论模型、以及时空立方体模型等。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建模方法:

(一)时空立方体模型。

这种建模方式是根据笛卡尔坐标系的理论而确定的,并加入了时间维,其结构为,

二维图形沿着时间像第三维发展转变时,平面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动,给出确定的时间位置值,然后就能从三维立方体中得到截面所处的状态,同时也能实现对三维空间沿着时间演变的过程进行扩展表达。但是这种建模方式,数据量不断增大的同时,立方体的回溯及预测也会愈来愈复杂,进而导致数据量进一步加大,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处理。所以在策略性城市规划中,由于整体规划的宏观因素很少涉及到变化,时间粒度有相对较大,因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采用这种模型,但是应注意实施性城市规划中,立方体在多种变化因素的不断叠加下很可能崩溃。

(二)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这种数据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思维形式,基于地理要素时间、空间以及属性上的一体性,有集成的载体及机制,提供了支持类型与类、聚集、概括、多态等多种建模结构,并把时间、空间以及属性都抽象为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时态类需要依附于空间类和属性类而存在。

三、时空数据模型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对时空数据模型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1,时间轴上的结构图。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分析,为我们首先把城市中的地理要素按照点、线、面对进行划分,比如事件发生的类型能够按照合并、分裂、消亡、扩充、缩减、新生等进行分类,并运用相应的1——6的数字来对应表示。然后我们按照上述所说的按照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方式进行建模,就可以得出时间轴上的结构图。

2,土地变迁图。接着我们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土地管理中,以宁波市1990年的土地为例当时A地是一块荒地,B地是四类住宅区,C是工厂,等到1993年随着宁波市人口的增长,土地需求增大,把A地的荒地分裂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A2是学校用地,A1没有变化。到了1994年,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经B地改造为例二类居住用地B1,工厂用地C也改造成了医院D,此时的D就是完全新生的实体。

3,数据组织表。把上述图转化为数据组织,则用Geometry 代表时空对象的集合表达,TS、Te分别表示事务时间起止, VS和Ve 则代表有效时间起,有效时间止。

结束语

当前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时空数据模型能够帮助城市规划从静态转向动态,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几何、时态、状态以及拓扑信息等的综合管理,满足城市发展中对时间和空间信息处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相信未来时空数据模型将会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然也必须承认当前的时空数据模型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以促进这项技术未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保刚,艾廷华.通用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测绘通报,2007,(5):14——15.

[2]薛存金,苏奋振,周成虎.基于特征的海洋锋线过程时空数据模型分析与应用.地球信息科学,2007,9(5):50——54.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关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hows that they have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continuity and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etc. Is put forward in practice, necessity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urban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to cooper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在完善和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它有其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技术又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正确地掌握并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于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阐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实际操作中能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空间环境。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确定性不同

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由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设计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设计的复杂性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面对于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设计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无“模”可套、无“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情况下,每栋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己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设计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末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同等重要。

2.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二是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要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人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人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三、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2.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先从城市区域规划设计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然后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本人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领域中,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两个有着共同交集的设计集合,它们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处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认真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实现建筑与环境及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于元飞,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我见[J].网络财富,2010(7)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3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

[2]相欣奕,张美华,李元庆,等.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

[3]张明义.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篇9

关键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以人为本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灰尘、臭氧、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排水等废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废物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将导致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基于此,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当前政府环境规划的重心。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以人民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从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需遵循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优先,强调整体效果、因地制宜,突出环保主题四大原则。

3、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应当以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为主。

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1、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两大方面。

2、资源分配公平性。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为了强调世界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要求和权利之间的代际公平,当代资源的要求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需要。

3、发展能力系统性。发展能力系统性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们控制资源能力的能力,环境净化能力,经济增长能力,社会需求能力,环境治理能力以及协调各种能力建设。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交通资源优化及空间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基点。空间环境保护和交通资源优化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可分割,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实现城市综合规划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系统是全面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保护和综合利用城市的不同自然环境、地形和地貌环境特点,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规划为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结合城市特色,进行保护性的山水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

2、城市规划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对于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指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环境结构不发生质量变化,环境功能不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条件下,该城市系统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所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环境支持下的最大环境容量,这是提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3、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是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是环境保护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城市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布局、比例、数量和增长、下降的手段。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反映城市环境因素的自然属性,通过对要素的调整和协调来加强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新的环境要素,使城市规划实现多样化,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稳定性。

4、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基于城市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动态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系统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目标是实现城市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化。

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1、城市规划坚持全局性、长期性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求高效和经济地利用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稳性和合理性。城市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更加紧密,因此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从长远目标出发,使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中抓住所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不断地发展自己。

2、城市规划以尊重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但往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水容量,地质分布,植被条件和气候特征都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全面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尊重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通过深入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规划。

3、城市污染整治体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重叠的过程,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城市污染治理情况,需要考虑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城市污染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污染整治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环境保护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结论: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破坏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社会发展越快,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越高,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协调程度也越高。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祥.浅析环境保护與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价值工程.2012(17)

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本身是解决建筑与周围交通、生活、人文的融合问题,严格来讲,这种融合是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的,城市规划规定了周边有多少设施、市政等等支持它。多数情况下,大家会提到形象、文化和生活的融合。解决的方式比较复杂,有时用对比的方式,有时用融合的方式。对于这么一个笼统的问题,实际上是每个项目上、每个设计师的基本站点,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师来说,唯一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环境,都创造出一个比较宜居,适合人居住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对于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

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个词汇。 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的价值观的共存,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并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城市设计必须尊重和发扬城市特色,保护乡风乡俗;另外城市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二、城市设计中问题与解决方式

1、强调个体,忽视群体

城市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对象的不同。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源泉,也是城市设计一切成果的归宿。因此,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城市设计就是要将诸如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这些不同要素的规划设计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各个要素本身的设计,更要考虑自身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忽略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个性,忽视了群体。这其中,建筑单体的设计在这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最为突出。

诚然,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尤其是城市化水平空前高涨的21世纪,建筑在城市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建筑设计实现、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设计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落实。然而现阶段,中国城市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下,建筑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不考虑文脉和环境而孤立设计的建筑案例俯拾皆是。

特里・法雷尔认为:“建筑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建筑具有丰富的综合功能,它总是处在特定的‘都市场所’中,是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事物,应该和城市文脉环境相衔接,设计建筑和营造场所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筑应该被看成是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城市角色。”城市建筑具有当然的城市性。一个建筑的城市性或强或弱、或积极或消极,直接关系到建筑建成后与城市的兼容性和契合度。具有积极城市性的建筑绝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有助于提升所处场地、街道甚至地段的环境品质,成为促进城市进化与更新的活跃因子。建筑具有怎样的城市性,取决于建筑在城市设计层面的完成度,取决于设计者的城市思考。

当然,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城市设计中的其它要素。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较大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功能和美学组织,它从整体出发,为城市设计的各个要素提供指导和框架,但不能代替个体要素设计。而城市设计中各个要素的设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中心进行考虑,其周围环境与空间的处理,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定,因此,设计过程中常缺乏对于环境的整体观念和对周围环境的研讨,缺乏对于城市总体空间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城市规划的各个设计部门应协同工作,互相配合。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设计都应当以城市设计为指导,充分认识城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的设计与城市总体的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自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城市设计也应为各个要素的创作留有余地。

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设计的各个要素只是城市的微观单元,它可以小写,谦卑低调,功能至上,默默充当城市喧哗的背景,甘做配角;它也可以大写,气势张扬,神采奕奕,超越自身的功能使命,在城市生活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城市的名片。无论大写还是小写,与城市、地段以及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才是共同的目标。

2、城市特色消失

前面提到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很多城市设计放到小的区域内看很理想,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脉因素,并不一定是最佳的甚至成功的设计方案,因为其没有兼顾到城市固有的特色。

城市应该是各类建筑与地域的特点、地域的文化和传统的结晶。因为城市总需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需要有它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而,城市设计应该替城市发挥功能,不断的让人们想起这个城市特有的东西,它需要承载城市众多的文化因素,开发商和城市管理者需要将社会责任考虑到。在这点上,天津和上海就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历史的文脉和地域的特色。这两个城市都是以自身的水资源作为依托,并且很好的利用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大量老建筑作为自身的城市名片,最大限度的展示出自身的城市特色。

其实,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现今,我国城市形态整体上变化剧烈,大都缺乏统一的意象和视觉秩序,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城市形象长期处在不稳定状态,很多城市原有的城市遗存迅速被近乎无序的建设替代。观察形态构成的物质要素,绝大多数是粗糙、甚至是短期的,构成方式上很难用风格、文脉、肌理、色彩、视觉秩序等形态生成的基本法则去描述,连接形态要素的各种城市运行系统或也是不连续的,或是严重缺损的。这种发展通常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其内涵的进步远比表象的增长缓慢的多。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不只是众多的居民的聚集,也不只是众多建筑、广场、道路等要素的集合,从古罗马城到现今的纽约、悉尼、上海无一不是历史时代文明的象征和代表,无一不是全体居民及其地域精神的凝聚和历史文化的标志,无一不是地域的荣誉和象征的体现。所以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与张扬,对城市意象空间的构建以及与地域背景、历史地理特点相应的文脉的表达。

3、缺少活力

去年九月,广州南沙新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呼之欲出,其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甘肃兰州新区成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新区”出现。而在过去的新区建设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处处全新的新区,它的建设注重了资源的利用,同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地区规划,必然是整体考虑,城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不可谓不和谐,但是仍旧感觉缺失了什么。其实正是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活力。这种情况很普遍,新城有景观,但缺活力;老城有活力,但缺景观。老城受条件所限,重新进行大的规划调整显然不切实际,但是新城完全可以通过全新的城市设计带动地区营建出很好的城市活力。

之所以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是因为现今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发展上正处于一种奋力的成长阶段,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城市建设是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由于城市规划的政府主导性,城市发展的需求定位较多来源于专家层面,甚至来源于权力机构,其中的公众参与度是微弱的,对需求的估计是宏观和概括的,城市品质的细节常常被忽略。

让我们来看看当前我国这样的两个现状。在现今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已经快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另一个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是这样的公园吸引的更多的只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的活动。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

结束语

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明的容器。 好的城市设计,既能一种舒适宜人以及视觉美感又能唤起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空间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留下的那些印迹、细节是本应该可以在城市设计中被找到的,一个完美的城市,既应该有现在,更应该有过去和将来。

参考文献

[1]张建.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

[2]董高峰.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