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基本原则

篇1

1、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2、坚持德才兼备。

3、要建立由正确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公正的考核主体组成的考核体系。

4、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制度化的考核。

篇2

关键词:廉政建设;廉政管理学;理论构架

廉政是一项政治制度,是国家成长的内生需求,是基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现实要求的一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形态。廉政问题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的密切关注[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近年来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2]。当前的廉政理论已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理论创新是必然趋势[3]。因此,探索从廉政管理的角度解决腐败问题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对从事廉政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4]。伴随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领域的研究逐渐升温。不同的院校、社会组织和实务部门,不同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基本形成了既与政治学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又有别于政治学现有二级学科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体现为廉政学、纪检监察学和监督学等三种不同意见。1993年谭世贵教授首次提出廉政学这一学科概念[5],并出版《廉政学》一书对其学科体系进行具体介绍。2004年李成言教授对廉政学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并编写相应著作使廉政学开始以学科的形式出现。然而,国内关于廉政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廉政管理的内容,基于国内对廉政管理的渴求,相应的廉政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亟待建设与完善。

一、关于廉政管理学的概念

廉政管理学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是将廉政学的理论与管理学的理论相结合而创新出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理论。因此,无论是廉政学还是管理学都为廉政管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义上看,廉政学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与国家廉政活动以及廉政制度建设相关的问题。它可以在对我国现行的廉政制度进行正确解读的基础上,为廉政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廉政学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现状,对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演变做出规律性解释[6]。虽然国内对廉政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显著,可以为廉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管理学则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学科,它主要介绍一些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工具[7]。基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在管理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廉政管理学,可以用特定的方法或工具对廉政活动进行一定的管理,为廉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撑[8]。将廉政学与管理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可以对廉政管理学进行具体的定义,即廉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廉政管理规律的应用性科学,它既要应用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揭示廉政管理的一般规律,提高人们廉政管理的水平,又要通过探索廉政管理的规律问题,发现并提出改进廉政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而推动廉政管理学的发展。因此,廉政管理学是以研究廉政管理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廉政管理的原则、机制、体制、目标和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以推动廉政管理学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廉政的实效性为最终目的的科学[9]。

二、廉政管理学理论架构的基本点

理论架构是进行学科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深入认识学科性质,并对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科学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如何构建符合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牢牢遵循以下四点。(一)厘清基本范畴界定廉政管理范畴、搞清廉政管理范畴的内涵,是廉政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廉政管理学理论的关键。廉政管理范畴是廉政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廉政管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广义的廉政管理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廉政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本质的基本概念,如廉政工作、管理工作等。狭义的廉政管理理论则是对其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的总结,如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等。(二)把握基本原理廉政管理原理是廉政管理实践的抽象,是对各种成功的廉政管理方法和经验的高度综合概括,其各个原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管理实践中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影响。研究和掌握廉政管理原理,有利于人们深化对廉政管理本质的认识,掌握廉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向,提高廉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得找到合适的途径与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目标性,避免盲目与随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可以提出许多廉政管理原理,但基本的原理主要应是廉政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三)确定基本原则原则是指事物发展所依循的准则,它是从对客观事物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对廉政管理而言,其基本原则是指廉政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吸收相关理论创新成果,同时结合国家对廉政管理的要求及廉政管理实践,来确定相应的基本原则,如廉政管理目标的合理性原则、廉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原则等。(四)探究基本规律廉政管理的规律是廉政管理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只有对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越大的主动权。廉政管理的规律主要包括廉政管理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廉政管理创新的规律。只有深入地探究这些规律、把握规律,才能营造良好的廉政管理氛围,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

三、廉政管理学可借鉴的相关学科理论成果

构建廉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廉政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掌握理论架构原则的基础上,廉政管理学必须积极参考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创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一)管理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1.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顾名思义,该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这使得廉政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情况更加严峻,管理起来要因人而异。柔性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模式,它不仅突出人本意识还强调个人情感管理,在这种方式下建立的组织不仅团队意识较强,而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廉政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柔性管理理论对廉政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目标管理理论采用科学的手段实施廉政管理相关工作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将目标管理理论与现代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这一举措开拓了一种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教育的高峰。目标管理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将人和工作结合,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组织全体人员完成确定的工作目标,并以此来衡量个人的完成情况,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更好的发展。将这种理论应用于廉政管理学必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廉政管理的效率。

(二)伦理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1.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就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而言,道德的发展实际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刺激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人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观点都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同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一样,所以将道德发展理论引入廉政管理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成为可靠的廉政管理人才。2.价值澄清理论在开展廉政管理学学科建设时,应特别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从而使其形成夏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固定的价值观体系。将价值澄清理论与廉政管理学相结合,前提是要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给予其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其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社会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作为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场域理论研究的是人类行为,也就是指社会的客观关系网络。惯习理论表达的则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实践感”控制的人类的行为这一观点。场域和惯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两个理论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在社会状态中,通过得到的经验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情,不断调整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以及行为方式。对于廉政管理,其处理的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站在场域和惯习的角度,管理的对象以及主体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因此,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对于廉政管理学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四)廉政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廉政学理论体系既应包括对整体廉政制度与全部廉政活动抽象概括出来的基础原理或基本理论,也包括对具体廉政制度和各类纪检监察活动抽象概括出来的分支学科理论。它不仅是全部廉政理论的优化和集成,而且在每一项具体的理论研究中也形成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廉政管理学相当于是廉政学的分支,故廉政学的理论体系对廉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0]。

四、结束语

廉政管理学学科的建立是针对当前社会形势而提出来的一门建设当前社会廉政文化的独立性学科,其必要性显而易见。其建立可以将廉政学的科学性与管理学的技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当前存在的廉政建设问题引入学术讨论的范畴,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腐败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国家廉政建设所需的相关人才,储备科学、规范、有效的反腐力量。然而,现阶段该学科仍处于讨论阶段,学科定位尚不明确,相应的学科体系框架亟待规范完善。

作者:夏玉峰 任莉 叶彩红 王力 龙帅 单位:重庆大学纪委

参考文献:

[1],董瑛.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9):97-107.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3]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1-15.

[4]王希鹏.廉政学学科建设使命[J].廉政文化研究,2013(6):26-30.

[5]谭世贵.廉政———历史的课题[J].人民检察,1994(6):4-8.

[6]何增科.建构现代国家廉政制度体系———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与现实,2009(3):48-59.

[7]陈悦,刘则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一种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再认识[J].管理学报,2007,4(6):695-702.

[8]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46-52.

篇3

 

工商行政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前,工商行政管理属于行政学,行政学中的公共行政学已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而行政学又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学隶属于法学,而法学又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教育部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公共管理学,而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属于行政管理学理论范畴。这_变化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

 

二、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认识

 

一门成熟的学科,其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基本原理,应达到解释实践和揭示规律的程度。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应该包括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事实)、工商行政管理规范(价值),以及行为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实现行为与规范的统一。

 

到目前为止,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尚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很可能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之上,即应符合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则。

 

从政府的职能入手,即从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进而深入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再细化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如市场主体准入、退出监管;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监管;消费者和经营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商标权)的确认和保护等,从中得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并从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实现行为与规范的统一,达到解释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和揭示工商行政管理规律的程度。

 

三、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

 

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就是缩小了的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政府一方面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干预和管理经济。同样,工商行政管理既要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又要对市场进行监管。政府干预经济和监管市场的理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效率和公平。市场的外部非经济性和不公平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消除市场的外部性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管理经济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做了它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也会破坏正常的市场机制。总之,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政府既不能是一个自由放任、无所作为的弱政府,也不能是一个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而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及社会的自身调节能力之间的结构性均衡的政府。

 

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选择,应本着克服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的原则,最优化的路径是法治化。职能转变的法治化是克服改革阻力的克星,法治化是权力再分配的有效平衡机制,法治化具有公开、公正、稳定和可预见的特点,为各种利益群体所最能接受。

 

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首先要以制度建设为先导。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要凭制度规则规范和引导人们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而不是凭权力。要以制度规范自身,用法律制约权力,严守公共权力行使的边界,绝不允许有任何的专横和恣意。

 

其次,要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规则是秩序的前提,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但“徒法不能自行”,秩序只有通过规则的执行才能维持。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执行规则以维护秩序。因此,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要以强化责任机制为保证。政府职能仅停留在执行力层面是不够的,因为滥用权力或执行不力得不到追究,不仅会使制度本身形同虚设,而且会对执行力造成毁灭性破坏。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处置不当等等,必须追究其责任。对于以权谋私、执法犯法,绝不能姑息。

 

对于政府的职能,从法治化的观点来认识,则应明确:政府代表的是公权力,市场和社会反映的是私权利。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基本课题。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国家公权力,来源于公民的私权利。私权利是国家公权力存在和行使的法律基础,如果缺乏对私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国家公权力的存在便不具有任何法律上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护理管理学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信息管理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的科学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门专业领域的管理学,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组织资源,在护理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组织功效。加强护理管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是医院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已经展开,其注重的是患者能够得到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所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1.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服务质量达标、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1]。

1.1护理质量管理组织。

国外某些医院有设有专门的质量评价组织,比如护理质量保证委员会。委员会由行政管理人员、护理监督指导人员、护士长、护理教育工作者、护士代表等组成,致力于长年定期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审[2]。我国综合性三级医院通过建立质量控制网络,并通过自查、抽查、普查进行前馈质量控制、环节中的交叉控制、终末全面控制,取得较好的护理质量控制效果[3]。

1.2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患者是护理服务的主体,是医院生存的基础,所以护理管理质量的控制应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全员参与原则:各级护理人员和全体的医务一线工作者的服务态度直接决定着服务的质量;护理质量标准化原则: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使护理人员,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持续改进原则:开拓创新,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

1.3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

我国正式颁布的护理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由卫生部于1989年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及在2005年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在标准中强调护理质量与安全,对有效评价护理服务质量起重要作用。另外地方医疗组织也建立一些护理评价的标准,有利于根据地方特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例如。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中华医学会为其制定了《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5],该标准对其他地区制定质量评价指标有指导意义[6]。

1.4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由美国科学家Edwards 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是护理质量管理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PDCA是英文Plan,Do,Check,Action的缩写,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在PDCA循环中得到体现。

PDCA循环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各项工作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循环中,每一次的循环都是一次质量的上升,也体现了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实施PDCA循环,护理工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寻找并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1.5护理质量缺陷管理。

各种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和结果都属于护理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在护理质量缺陷管理中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之外,做好风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护理人员和患者或家属缺乏沟通也是导致纠纷的重要原因。报道显示,由于护患沟通缺乏,医患关系紧张所导致的纠纷占总量的三分之二[7]。也可通过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制作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备健全的应急预案等方式预防护理质量缺陷的发生。

1.6护理质量评价。

护理质量评价由要素质量评价、环节质量评价和终末质量评价组成。我国的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是常见具体的护理指标,对基础护理质量和终末质量的评价更加偏重。常用的指标有患者所处环境是否合格、消毒隔离管理合格率、护理表格书写情况、器械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患者的管理水平、护理报告和记录情况、基础护理合格率等。

2.护理信息管理

现代化的护理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大大简化医院患者管理的程序,减少了大量收账、记账等工作,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护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住院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医院药房、病案室、收费处、统计室等部门共享系统信息,有利于患者的动态管理,节约管理时间和成本,提高护理效率;住院患者医嘱处理系统:系统由医生终端录入医嘱,由护士站终端显示,还具有药费自动划价,住院费自动收取等功能。其他还有住院患者药物管理、住院患者费用管理、手术患者信息管理、护理排班信息等系统应用于护理信息管理中。

3.结语

当前,我国的护理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现有体制建设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纠纷也时常发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信任度降低。首先,现有的护理质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未得到系统、有效的统一,部分指标欠科学,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临床护理工作,缺少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的护理等指标。其次,评价指标多数是具体的技术指标,缺乏对患者健康状态的关心,使护理质量评价强调细节,忽视内涵,强调具体技术规范操作,忽视患者身心护理,这有悖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此外,现代化的护理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医院管理人员实现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宜刚,于有江等.护理管理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2]Hussein A T.A ten—step process to develop case management plans[J].Nurs Case Manag,1996,1(3):112—121.

[3]朱新青,陈照坤,梁雁芳.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3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EB/OL].[2010—05—12].http:///zcfg/yzzl/2005—04—01/0201000001.shtml.

[5]成翼娟,冯先琼,宋锦平,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26—28.

篇5

关键词:管理素质教育观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3-02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强化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教育,各个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学》作为管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管理理论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管理态度。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符合管理素质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更新当代大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其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管理学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于是,案例教学成为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将原有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角色的扮演中,对管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常见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学生面对一个案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在理论依据的选择漫无头绪的时候,学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凭直觉入手,使得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大打则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案例选择出现了问题。案例选择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选择不科学,不仅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思考。案例选择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选择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案例教学虽然也关注案例选择,但是没有从案例组合的角度来选择案例。学生不能系统认识和把握,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单个案例的选择,但是对课程案例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将单个的案例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有的教材虽然考虑了案例的组合问题,但是各个案例之间、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呈现给学生的是单个的、分散的几乎没有关联的案例。

1.2 案例选择脱离实际

常见的案例教学容易脱离实际,既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联系我国实际国情,有的与教学知识也没有紧密联系。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引用现成的西方案例,脱离了国情、文化、法律及制度环境。有的教师引用经典大型综合案例,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思考讨论,导致案例教学困难重重。

1.3 案例选择过于陈旧

在案例教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选择的案例过于成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有的教材还在使用上个世纪的案例,虽然说有些知识点原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案例不新颖难有吸引力,学生看到过时的案例会觉得索然无味,同时,案例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不同,根本就无法实现案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4 案例选择数量不足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符合标准的案例数量不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进度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得兼顾案例自身实用性。考虑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就会受到限制,导致案例选择数量严重不足。

2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

案例选择的标准决定了案例的质量,关于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在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Robert.T. Golembiewski)看来,案例选择有四条标准:案例的现实性、案例的可操作性、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实践性。国内管理案例库专家张丽华从单个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符合教学目标、难易适中、适用。这些观点所讨论的案例选择原则对案例教学中单个案例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案例的组合问题。总的来说,案例选择的标准应该包括: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

2.1 案例的目标性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应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相关管理知识,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滥竽充数。每个章节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以利于学生对每一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2.2 案例的现实性

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真实可靠,而且要贴近生活。管理学案例的选择,要接近现实生活,有血有肉,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同时案例要尽量从本地出发,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觉得更可信、容易理解。

2.3 案例的典型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案例必须典型,具有代表性。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案例很好地体现相关知识,必要的加工处理也是允许的。案例内容结合教学知识,提炼加工,做成经典案例。管理学经典案例,对学生来说能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有利于管理素质的提升

2.4 案例的操作性

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复杂的案例、西化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管理学案例必须考虑学生没有经验的现实情况,选择一些简洁、条理分明、事件清晰的、贴近现实的、与理论知识直接相联系的小难度案例的案例。学生易于学习讨论,有利于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5 案例的新颖性

陈旧的案例让人索然无味,新颖的案例让人兴趣盎然。所以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全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管理领域也不乏经久不衰经典案例,但是选择经典案例时也要新的内涵,符合时代特色。一句话,管理学案例要与时俱进。

2.6 案例的关联性

案例的关联性不仅是指案例与知识的关联,也指案例之间组合逻辑。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将多个案例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几个专题,案例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比传统的单个分散案例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好。

3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方法

3.1 总体教学规划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要找到现成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实效性,需进行总体教学规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的内容安排、重点难点的确立进行总体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安排,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

案例的总体教学规划,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管理学案例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体系(总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可以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下的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直接相关,每个专题之下的案例赋予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琢磨案例之间的内在关联,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具体案例安排上,每章每节应该有一个难易适中的开篇案例,学习之中,结合简洁的案例进行理论学习,经过理论学习之后,应该有一个相对难一些的案例强化理论的学习。虑到管理学教学对象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低年级大学生,每个专题、每个章节的案例都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2 单个案例的选择

按照总体教学规划,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内容单个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清楚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学习或掌握什么等,然后再来具体筛选单个案例。单个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现实、典型、新颖、可操作的原则,结合具体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案例后面的问题,则应该围绕主要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分析思考。

单个案例的选择,不经要考虑具体内容结合简洁案例,而且每章每篇之后则需引入综合案例。简洁案例围绕具体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章节的主要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简洁案例应该源自生活、离大学生很近,而综合案例则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简洁案例的讨论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大学生有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强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案例选择必须遵循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六个基本原则,能有效避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简单案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78-79.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基本原则

一、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综述

我国财务管理学术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层出不穷,众说纷纭。按照这些观点的性质,我们基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大类。

1.以企业的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类观点产生并流行于西方财务界,受其影响,目前在我国属于主流观点,被提倡与阐述论证的最多,影响也最大。在我国,财务界除了延续着西方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之间的争论外,又从我国实际出发相继提出了产值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王化成,1991)、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罗飞,1996)、资本增值最大化(谷祺,1998)、经济附加值最大化(赵华,2000)等观点。

2.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或任务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如“四化”目标(资金来源合理化、资金运用有效化、资金收益最优化和收益分配规范化,王汉民,1990)与提高“三个能力”目标(指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张兆国,1996)等。此种观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居主导地位,当时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而很少提到财务的目标,企业主要是执行国家的财务政策,维护财经纪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西方财务理论的影响,持此观点的学者已属少见。

3.不同于企业总体目标的财务管理目标。近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下的财务管理自身的目标,如增强财务能力(王嗣锤,1996)、资金运动合理化(杨丹)或资金运动最优化(赵敏,1999),或优化资金运动的质量(龚凯颂)等。持此观点的学者不是很多,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并先后形成了利润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财富最大化等观点。而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资产配置最优化、现金流量最优化等。应该说各种观点都有其科学性,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从上市公司来看,股东财富最大化往往是通过股票的价值来实现的。而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有的上市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其股票还在走红;在二级市场交易中,股票的价格却完全由“实庄”或“虚庄”控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毫无关系。可见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2.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计量方法以“未来企业价值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为代表,这两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其概念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较为狭隘的理解上的。

3.现金流量最优化,并非单纯指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它要求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在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有效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人间最佳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财务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企业在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现金预算以及财务控制等具体环节上,都必须遵循现金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的原则,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控制现金的流量,体现现金流量最优化这一核心思想。但是该指标是从静态的角度考虑的,企业不可能获得风险收益,也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4.从财务本质来看,财务本质是一种对资本要素的配置。 资本的最优化配置,不仅包括资本总量的积聚,还包含了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重调整、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一般来说,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而且,应在资本结构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资本收益的提高。但是资本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降低资本收益。

  三、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制定实施的,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并受到企业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应分析所处的客观环境,结合自身约束条件,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过程,这一过程与特定的理财主体相关,同时与特定的理财实践相关。因此财务目标应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资本要素配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2.协调性原则。即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同时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协调。如前文所述,企业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受到一定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确立财务目标时首先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结合自身的规模大小、内部治理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客观约束条件,确立科学的财务目标,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目标,保持协调性,以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3.全面性原则。即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并考虑这一目标是否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

4.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明晰性和可分解性两个方面。明晰性主要指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容易计算和考核的,制定目标就是为了让人能理解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而且这一目标应该能够予以量化,便于考核其结果;可分解性指财务目标应该是一个在总目标统领下的可以逐层分解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这有助于将总目标具体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便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各项财务决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理财方法的选择。某一特定财务目标并不能涵盖所有企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

[1]汤业国.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篇7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为后续课《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的前修课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xx、Excel20xx、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该课为《法理学》、《商法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学》相关法律学科的后续课。

篇8

徐长浩

一、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学科分类

理论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而哲学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前,工商行政管理属于行政学,行政学中的公共行政学已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而行政学又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学隶属于法学,而法学又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教育部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公共管理学,而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属于行政管理学理论范畴。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

为了更清晰地明确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位置,请看下表!

二、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认识

一门成熟的学科,其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基本原理,应达到解释实践和揭示规律的程度。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应该包括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事实)、工商行政管理规范(价值),以及行为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实现行为与规范的统一。

到目前为止,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尚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很可能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分支学科。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之上,即应符合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则。从政府的职能人手,即从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人手,进而深入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再细化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如市场主体准人、退出监管;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监管:消费者和经营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商标权)的确认和保护等,从中得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并从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实现行为与规范的统一,达到解释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和揭示工商行政管理规律的程度。

三、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

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就是缩小了的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政府一方面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干预和管理经济。同样,工商行政管理既要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又要对市场进行监管。政府干预经济和监管市场的理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效率和公平。市场的外部非经济性和不公平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消除市场的外部性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管理经济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做了它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也会破坏正常的市场机制,总之,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政府既不能是一个自由放任、无所作为的弱政府,也不能是一个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而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及社会的自身调节能力之间的结构性均衡的政府。

四、经济学理论概述

公元前250年,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著《经济学》,是研究庄园经济的,也称为家庭经济学。欧洲中世纪。国家经济问题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中进行研究。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指“经邦济世”,也属政治学范畴。15世纪末,欧洲自然经济瓦解,商品货币关系建立,使得国家的致富问题、政府的财政税收问题日益重要起来。这以后的经济学大家,以斯图亚特、亚当。斯密、李嘉图、西蒙斯第为代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并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称为古典经济学派。1890年,英国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研究消费、需求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商品的价值(效用),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派,被称为经济学的创始人。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文通论》,以国民收入总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政府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经济目标,实现了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的过渡,称为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之王”,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选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进行合理分配。换言之,如何确立有效的原则和机制,使资源配置得最优,以尽可能地避免闲置和浪费,这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基本经济问题。

五、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选择,应本着克服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的原则,最优化的路径是法治化。职能转变的法治化是克服改革阻力的克星,法治化是权力再分配的有效平衡机制,法治化具有公开、公正、稳定和可预见的特点,为各种利益群体所最能接受。

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首先要以制度建设为先导。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要凭制度规则规范和引导人们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而不是凭权力。要以制度规范自身。用法律制约权力,严守公共权力行使的边界,绝不允许有任何的专横和恣意。

其次,要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规则是秩序的前提,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但“徒法不能自行”,秩序只有通过规则的执行才能维持。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执行规则以维护秩序。因此,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篇9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关联;整合

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

篇10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3):50-51.

[2]尹达.发展性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0.

[3]毛成刚.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