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一是初中数学比起高中数学更加具体、理论性不强,而一上高中,高一代数刚开始就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部分,这会使得有一部分初中数学即使学得很好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二是初中数学则相对简单,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就可以解决,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多的向理论化发展,解题过程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需要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类思考;三是知识容量明显增大,学生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工作量要明显得多。所以在新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
首先学生会比较依赖初中学习模式,比如教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甚至是套用题型模式。而到了高中,这种模式一般来说不适合新的学习。
其次思想松懈,尤其是一些初中数学学习得较好,甚至是拔尖的学生,由于前文所说的初中内容较为简单,故而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更加没有从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直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跟上。并且对于自己非常自信,总觉得自己初一、初二的时候数学也没有很好,但是到了初三一咬牙“抱佛脚”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但是在高中学习中,这是很难做到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主要的初中数学学习和高中不同的几点,并且高一是整个高中数学三年的学习中最关键的一年,其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太多了,一旦“开窍”较晚,很容易会导致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
虽然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着这样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中数学也不需要产生多大的恐惧感。因为初中数学的学习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还是从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从小学到初中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高中数学的新知识的引入必然都不是随随便便,凭空出现的,都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高中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初中和高中的异同之处,从内在联系上领会到了知识的来源和用处,真正读懂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梳理好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和补充,使初、高中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换角色、走出自我
升入高中以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同学们都是从各个初中选拔而来的尖子生,知识掌握水平与原来同学相比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同学的整体水平不相上下,竞争对手与学习气氛特别是一些原来在初中成绩较好的同学,基本上要形成平起平坐局面,此时这些同学要在心理上从尖子生向普通生转化。因为这时候,新的班级里面,原来在初中小范围里面的学习佼佼者,整天备受老师的呵护,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倍加关注,课堂上被老师紧盯着又是提问又是板演的的优等生,突然发现到了高中以后,失去了老师的宠爱,整天上课憋足了劲,重新找回以前的自我,可这样的机会,可能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和打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高中的课堂讲课模式与初中有很大不同,由于课堂容量较大,老师在讲课时与学生的互动诸如像课堂提问、学生板演等频率与初中有所减少,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并没有减少,只不过与初中相比,把这种关心、关注平均地从少数同学身上播撒在更多同学身上。所以说刚升入高中的同学要在心理上转变一种认识,开阔视野,以一种平常心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心理上的过渡。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初入高中学习的同学,不少会出现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听不懂或者还没听懂老师讲的就一闪而过,过后老师也很少在课堂上讲解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高中和初中、小学学习的区别,随着升入高中以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接受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和课堂容量增加了不少。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和容量有所加大,往往使刚升入初中的同学从课堂接受上有点措手不及。细心比较会发现,从初中到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接受力,无论是课本和教材的编制还是老师的讲解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重复,今天学习是这个内容明天学习的可能还是这个内容,以至于今天这节课我还没有听懂听会,下一节课上老师又会再讲,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可高中就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在高中的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讲解,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不放过老师的每一个讲解。课前一定要做到提前预习,在课堂上着重留意老师讲解的那些容易混淆的内容,课后不会的内容及时解决,不要留包袱。
篇2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因为,笔者想就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探讨。
1、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初中与高中内容上的断层。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里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
2、注意教材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探索相关问题。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3、注意初中与高中教学方法的不同,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并且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这来说对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
4、注意初中与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注意关心学生的发展。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进而使学生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篇3
关键词:初中; 高中; 数学; 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22-001
因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具体,模仿性的练习也较多,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但高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性较强,强调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上再创造式的运用,对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要求较高,另外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1.温习旧知识学好新知识
高中数学的必修一是初中数学教材的直接后继,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涉及初、高中数学知识上的衔接过渡。例如,第二章的函数内容,是在初中所学函数对应观点下的定义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类型基础上的提高。这种初、高中内容相结合的安排,符合螺旋式上升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既要注意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还要注意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影响。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逐步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
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要求、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有所改变。许多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会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数学学习屡受挫折,从而产生畏惧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学会知识的过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的地方脱节,在教学中若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如果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另外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方法
2.1创造条件。分层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另外教师必须有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2层次化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3.施行措施。课前预习层次化: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在安排课堂内容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布置作业层次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能让各层学生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创新
1.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高中生有了较大的发展。初中数学推理证明主要在几何内容中进行训练,在代数内容中偏重于培养运算能力。高中数学必修1的内容属于代数部分,但其中涉及较多思维训练的内容,例如利用函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证明一些数学命题等。完成好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2.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衔接教学中以及今后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实践;体会
初中生刚进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原因,通过自己的实践寻找解决对策。
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变化的原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课时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法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4.环境变化的原因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应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修订2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56.
[2]孔棣华.当代外国教学法(修订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89.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125.
篇5
首先,要做好学习内容的衔接。在进行学习内容的衔接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四个问题,一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是什么,二是初中新课程标准是什么,三是需要给学生补充什么,四是如何把握补充的度。新教材中初中有很多的东西已经取消了,比如根与系数的关系、判别式、十字相乘法、立方差、立方和公式的应用等,而这些内容在高中的学习中却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充,需要什么就补什么,并且在补充时应掌握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其次,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安排及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数字,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要注重分析。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严谨,对于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再者,近几年教材内容在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细致周到缓和,让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不要局限在初中阶段,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和定义更进一步的理解,尽量让知识点有个坡度的掌握,让学生有个缓冲阶段。
第三,初高中数学课时安排和内容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加强,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这也需要教师能针对其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与运用,培养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例题与练习要全面、要有针对性、可以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后练习及资料加以筛选与改动。
无论是高中课程改革还是初中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因此,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而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比较高。所以,到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和运算能力的提高。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好习惯。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考试的密度要增加,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篇6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只有七十多课时,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高二不努力学习,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
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7
一、分析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重计算及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高中知识点多,灵活性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没有更多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采取的措施
1.做好课前预习
因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如果不预习、不发现问题,听课就无明确方向、缺乏目标。通过预习,了解内容梗概,整理出条理性框架,明确知识结构,发现难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2.听课要有科学性
带着预习时未懂的问题听课,全神贯注,尽可能把疑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上课时做有心人很重要,把握住老师分析问题的关键是学好数学的捷径。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通过老师讲懂了或还有疑问,要在课堂上把关键地方记下来。凡在听课时发现预习中自己理解片面或错误的地方,或理解深度不够的地方,都应作简单标记,课后及时整理,完善对这些问题新的理解。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如何抓重点,解决疑难问题。思考老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
3.课后及时巩固和总结
巩固是消灭前学后忘,使知识持久保持。总结是为了让学习的知识条理化,从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使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对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先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而不应急于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存在困惑的知识点要进行再次的学习,学习时最好与一些典型题相对照,使理解达到最优效果。
4.确立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数学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养成积极进取,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
篇8
关键词:教学衔接;方法;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5-02
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高中新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感觉内容多,时间紧,学生难学,教师使用教材困惑多。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师生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并找出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理论分析,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内容较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而高中课时紧,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习题类型多,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多数是记忆与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探索规律,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从内容,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不了解这些,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注重估算等,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离开计算器,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设A={x|6x2-11x-30<0},B={x|7x2+13x-60<0},求A∩B,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x1+x2=-■,x1x2=■。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求tan(α+β)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差),平方差,立方和(差)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加深和补充工作。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都要先教必修1,从实践过程来看,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学,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么做有三点理由,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产生了两极分化,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篇9
【关键词】学困生 “爱”的情感渗透 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由于环境改变,难度加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原因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从听不懂到听得懂也不听,导致数学成绩不断下降,产生了数学学困现象。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要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关爱学困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下面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三点做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诱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它对发展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更是一剂良药,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学科没有兴趣,只是填鸭式地被动学习,就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关键。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逐渐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优化新课引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悬念,引起关注,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强烈求知欲。
如学习乘方时,教师先拿一张厚度仅0.01mm的纸,把它对折后提问学生:“如果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兴趣油然而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有10米高,有的说有教学楼那么高……当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13m)5座叠起来还要高时,学生们感到无比惊讶。
当然还有典故法、竞赛法、承启法、歌谣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法。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新课引入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会大大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少学困生感觉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对日常生活实用性不大,这样一来学困生就更不喜欢学习数学了。笔者在教“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识时,先请同学们思考:平均分作为竞赛者最终得分,大家觉得这样做合理吗?同学们一致认为合理。笔者进一步问同学们:若有评委偏心于某个竞赛者呢?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连平时最不爱听讲的学生都参与了讨论。经过一番引导分析,大家这才醒悟出采用中位数更合理更公平。可见培养学困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习惯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又如在活动课时,笔者特意引进高中数学必修(II)中第90页《魔术师的地毯》的例子,学生感觉很有趣,想放弃不甘心,反复地尝试着,结果应用初中的比例知识得到了解决,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有用又有趣,而且让学困生产生自己连高中数学题目都能解了的自豪感,从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使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3.分层要求,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复次函数时,布置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O,2)且顶点坐标为(1,-3)。
(1)求这个函数关系式。
(2)在直角坐标中画出它的图象。
(3)根据图象说明当x为何值时,函数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学困生只解(1),可思考(2),其余学生要求都完成。设计此题型的目的在于使学困生了解函数基本关系式的表达法和抛物线图象的画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平时测验时为使学困生也能及格而设计分层测试,如: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1)求方程3x+6=0的解;(2)求不等式3x+6>0的解集;(3)若-1≤y≤3求x的取值范围。
对于学困生只要求解(1)、(2)小题,其余学生全部完成。设计此类测验方法是为了检测学困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及方程的图象解法,不等式解集与图象的联系的知识情况,使学困生感觉数学不难,产生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形成数学思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高,往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教材当作习题集,老师布置的预习也不完成,因此不阅读教材内容成为学好数学的绊脚石。笔者通过平时观察发现,不少学困生解题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分析问题不到位,应用题不懂得分析。教师多指导学生阅读题目一二遍,学生往往就会恍然大悟,所以无论是概念、定义、定理以及应用题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很难理解其知识的内涵,从而在解题过程中遗漏百出。如梯形的面积公式,黄金分割线定义,以及许多应用题。因此,笔者在应用题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多读题目几遍后,才分析题意,找准其问题的关键。例如:某种商品共100件,第一天以每件25元卖出20件,第二天以每件20元卖出30件,第三天以每件18元卖出50件,问这种商品的平均售价为多少?
学生经过阅读、分析,就极易找到问题的关键,顺利完成解题,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又如三角形的定义、角平分线定理等。没有阅读,就容易记错产生误解。所以阅读数学习惯的养成是帮助学困生形成数学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合作交流,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互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团结协作。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有效方式。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需要独立思考,学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对学困生更应该注重授人以趣。
练习课时合作讨论练习题,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学困生往往不易完成全部练习题。因此,在练习课时,我将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运用小组合作探索各种练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过程中,笔者参与其中指导答疑,并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练习意识。结束后让学困生发表见解。然后本组其他同学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爱”的情感渗透
心理学认为人是有感情的,它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识过程,笔者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深刻地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他也一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注重“爱”的情感渗透,培养学习兴趣,使学困生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首先,笔者认识到,数学学困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因此笔者经常找学困生谈心,给他们谈伟人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幼年学数学的艰辛过程等。榜样的示范作用无疑会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起到促进作用。
篇10
关键词:初中 美术 教学
1、设计教学情景
美术教学要求老师设计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们融入一个美术的大环境里,通过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感悟美术艺术,并以此加深对美术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学生们对艺术的社会认识。
1.1、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懂得让自己的学生们明白什么是美术,如何体现出它的美。并充分激发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一幅作品的表面挖掘出其深刻的含义,并对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已有的情感体验。
1.2、众所周知,艺术总是相通的,除了美术,艺术还包括:音乐、电影、书法、舞蹈等等,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术作品中一些比较抽象或者包含太多生活情感的作品。美术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是人文与美的结合,它也许不像音乐、电影那样可以轻易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带动观众的情绪。但美术所拥有的视觉冲击力也是其他艺术所没有的,所以,对于美术的学习要求学生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完成。当然,在课堂上创作时,我也会为学生选择性的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
1.3、俗话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品中都带有很多生活的影子,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点滴细节中寻找创作的源泉。这样的作品首先是带着弄弄的生活情感在,其次,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养成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的作品才是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中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也就是说,他们对美的概念还停留在视觉和感觉上,无法挖掘出作品深处的内涵,当然,这也和其年龄和不够丰富的阅历有关。初中美术可以说是在小学美术简笔画的基础上又深了一个层面,而且这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美术的感觉和理解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在初中,所以,我为了让同学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让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上课结束时,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的谈谈今天看到了什么,或者你对哪个美术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讨论如何改进我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等。我一直认为师生间的交流对教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学生们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还会得到老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而我,可以通过学生们反馈来不断的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3、打开眼界看世界
美术课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甚至取决于教材本身,我认为这样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本就每天窝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学习,他们对于外界的事物还接触的不够。所以,在美术课上,我会跟学校申请带学生们去小公园之类的地方写生,这在美术的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美术,本就是一个大的、充满想象的空间,学生们只有见的多了,眼界才会宽广,自然作品的视觉也会宽广。
4、教学方式的改进
老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们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以《西湖的美景》一课来展开讨论,这一课的重点是讲对于水彩画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我特意搜集了很懂关于西湖的故事传说,并找了大量的图片信息,把学生先带入西湖的美景中,让学生去看,去想,去感受。并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等课外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中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轻松活泼,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绘画方式。
5、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写生,紧扣这一学习的关键点。可以先从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练习,如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用品或者教室一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练习的积极性。打好基础后,可以带学生去户外写生,观察花草树木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构图能力。可以进行一个小比赛"猜猜他是谁",老师讲解真人的绘画要点,五人一组,每组选取一个同学当模特,最后摆出来让大家猜。不仅增加了绘画的趣味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6、赏析与技法相辅相成
初中美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这是得到教育界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学会赏析才能发现其中技法的运用。美术教学在赏析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美感的基础上赋予画面无限的遐想空间。如学习中国画时,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也就是笔尖技巧和墨色运用的技巧,可以分类进行讲解,如分为花草、鸟类、山水等,对不同内容的画进行赏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练习。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临摹和练习中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并在创作中学以致用。
7、巧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把课本知识与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美术是感官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传授,不仅传授信息有限,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面,增加课堂信息量。教师可以搜集本节课所学画家的相关作品给同学们欣赏,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等相关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动画片《哪吒闹海》,不仅能直观的感受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欲望。还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画
面风格,及所表达的类型及含义,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