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 学风 影响
当下部分高职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忙于社会兼职,不重视专业学习,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对未来没有憧憬目标,对前途渺茫,学风浮躁,只顾眼前利益,做事急于求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地位,高职院校学生更要对自己的前途未来进行精心规划,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奋进。因此,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风不正的现象,应为学生寻找远景目标,确立人生坐标,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内因上扭转不良学风。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部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虽然不算远大,但是非常明确,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没有了新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奋斗方向。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都源于人生目标的缺失。大学的教育模式是提纲挈领的进行知识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高职学生高中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本科生就比较弱,自从考上大学后,课业负担不是很繁重,加之老师督促的次数减少,很多学生由于外界条件的放松,逐渐养成了做事拖延的不良习惯。时间充沛的大学生们,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的境地,总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拖延学习。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会产生茫然感,多数学生是由于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做过多过细的规划,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没有为自己确立合理目标,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不清楚。
2.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前途可见奋斗无功错误观念。
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出路较多,学生会根据现有的可见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高职院校学生在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招录中,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被录取的希望渺茫,毕业后去普通企业工作,成绩似乎影响不大。由于高考的不理想,高职学生存在自卑感,自我认知能力不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挑战未来。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单一,出路通道相对固定,各种因素促使一些高职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奋斗与不奋斗一个结果,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消极被动。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高职学生重新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分析自身条件,帮助学生了解“我是谁?”、“我将要去哪里?”、“我怎么去?”,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智慧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点,正确定位自己,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出路很多,学习方面可以步入更高层次进行深造;职称方面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层次;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奋斗目标。无论是进修自学还是申报高级职称,都需要知识的积累,而专科阶段更是我们知识积累的最好阶段。高职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把技术技能练得炉火纯青,在技能方面超越本科生和研究生,实现人生价值,找回人生自信。
2.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高职学生重塑远景目标,明确短期目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确立远景目标,制定可见可行的短期目标,明确近期主要的学习内容,鞭策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分析自身的不利因素,找准与远景目标的差距,根据自己的差距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日积月累,由量变达到质变,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3.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高职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的内部因素。对高职学生而言,增强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最终成为所在专业领域里的优秀代表,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高职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的理念。培育高职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行动力、适应力和毅力。使高职学生明白高职生与本科学生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明白个人成功中内职业因素起决定作用。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都是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秦学锋. 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学风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2008(9).
[2] 翟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促进作用研究[J].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促进作用研究, 2011(9).
[3] 杨传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离职院校学风建设[J].科技信息,2010(28).
篇2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护理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指导体系,而我国还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在尊重我国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创新性的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就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护理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每年都有不少护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护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这是当前各个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第一,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在多家用人单位之间犹豫徘徊,毁约率因此呈上升趋势;第二,护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范围很有限,就业单位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县市以上单位就业,选择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生较少,有限的择业范围也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就业资源相对缺乏,很多学生的就业信息仅仅来自学校,不善于利用其他途径来获取求职信息,缺少积极主动的精神,因此由于学生主动性不足造成的就业渠道相对单一也是带来就业形势严峻的其中一个原因;第四,学校以及社会在就业服务方面的指导不足。刚刚离开学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在这样一个适应转变阶段只身一人去参加激烈的竞争面试无疑是不具备优势的,难免会求职失败。上面这些只是客观因素,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能完全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普遍认识不清,又没接受过职业规划与指导,因此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对护理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学业生涯和职场生涯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同时,由于专业的高强度高压力,医学专业对学生的身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理生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照顾好病人。
(二)家庭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很多大学生在未迈进大学前,多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三)学校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谁拥有的信息、资源越多,谁就走的越远。学校可获得的资源最多,这些资源包括图书馆、教学资源、社会实践、奖学金等众多物质和精神的资源。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对护理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每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职业构成以及主要价值观无疑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社会上对护士存在偏见,对护理工作不认可,认为护理是可以替代的体力劳动,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使得护理生更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分析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要素和社会因素,并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试,从而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但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有待我们去运用与发展。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从而逐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从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伴随着教育的改革,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但目前我国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刻板的围绕考试知识点学习。学校应从“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应试教育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把职业生涯规划同素质教育二者有力的结合起来,并把它们逐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新时期。面对学业、感情、交际、就业等各种问题时,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及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解答种种困惑,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个人理想的目标。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购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其中测评软件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测评软件的开发经过了多方的比较试用,功能比较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接受测评人员的性格特质及职业倾向。但测评软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在快速发展,软件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但囿于经费有限,高校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软件测评也就不能确保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供学生参考。因此,学校应帮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身的阻碍因素,找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关键问题,给予适当的处理,减少护理生在面临职业生涯障碍时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促使其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进而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林田,于杨.护理本科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08年8月第22卷第8期.
篇4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顺利就业和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就业而实施的教育,终其目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让中职生学会审时度势,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帮助和引导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进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猛发展,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中职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正是十七八岁的花季年龄,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全面认识,对社会和未来想法过于单纯,从而制约了他们的就业之路。而且,中职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缺乏合理认识,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控制,形成了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的局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对2010级的98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就业期望值过高。79%的同学认为找工作非常容易,第一份工作的要求月薪3000元以上;66%的同学对工作岗位、地点、环境、企业规模及吃住条件等要求甚高。②学习目标不明确。62%的同学觉得学习没有用,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拿毕业证,有些学生则只对技能训练感兴趣,对基础课、理论课等不侧重,忽视全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③问题行为较多。打架、抽烟、喝酒、谈恋爱、顶撞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部分学生非常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对未来没有设想。这些都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积极主动地为顺利就业和个人发展打基础、做准备。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通过自身评估和对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职业理想,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规划在校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以自身特点为规划的出发点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职业价值取向等有客观的认识,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4级电工专业的赵勇新同学为例,当时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在本地某大企业当一名电工,口才好、爱交际的赵勇新拗不过父母,只好学了这个专业,但总觉得电机原理、电力拖动等课程太枯燥,学习动力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他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开一家公司,于是老师帮他把目标分解,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制定了在校努力学习的方向。在老师的引导下,赵勇新了解到懂电学知识的人学会营销往往能取得更好的业绩,于是他决定今后向电器营销发面发展。他不仅努力学习电工专业知识,还选修了营销课程。毕业后,他被北京某大型电梯有限公司录用,初期做电梯维修工作。工作中,他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得到领导的认可,半年后他被调到销售部,09年成功竞聘为销售部副经理,他的性格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利用,业绩蒸蒸日上,他的梦想也离他越来越近。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个性优势,鼓励他们多方面发展,充分发挥潜能,使学生主动适应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需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前形势和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顺利就业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时时有机遇,必须做好准备,待机而动;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例如:衡水市为全国工程橡胶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领域的领军企业英利集团在衡水新设的全资子公司——衡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2012年建成投产等信息都可为毕业生就业做参考;人和,就是要了解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指导和信息。
3.帮助学生详细分解目标,制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相应的长期计划
任何人都不可能短时期实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目标是通过若干阶段目标的达成才得以实现的。对于中职生来说,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关注近期目标。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具体的近期目标出发,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那个“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苹果”作为近期目标,例如:可以把参加某个比赛中取得名次作为努力的目标,把取得某个证书作为目标,把在假期实践中有几种职业体验作为目标等,使自己在攀登一个个台阶的初始阶段,能比较容易地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继续攀登的信心,增强向长远目标奋斗的决心。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贯穿整个在校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构建起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可为初步定向期,新生一入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岗位群,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学校可开展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学生进企业参观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假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并认真分析写出报告,然后结合家长、老师的建议后确立职业目标。教师应将学生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起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二年级为发展修订期,中职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已经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下来就是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整体目标分解,确定近期计划。二年级专业课、实践课增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加强相应专业技能的学习,在基础课上逐步渗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职业体验,可根据个人情况及时修订自己的目标。三年级为实践适应期,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稳定率。首先,教师要从就业心理、政策法规、面试技巧、礼貌礼仪、安全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做好择业前的各项准备。其次,学校应积极地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考察、筛选并及时公布,可通过“双选会”、“远程视频见面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再次,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入职前后的各项工作,并及时进行跟踪调查服务,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中职学校在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首先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加以创新,可以采取开办专题讲座、创立就业咨询室、开展学生校外实践经验交流会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在了解自己特点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做到全员性、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某一个或几个老师的课程,我们中职学校的每一门课都和学生的就业相关联,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为顺利就业服务。其次,学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企业车间进校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适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终身受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每位中职生学会“经营”未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就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 姚贵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
教育,2006,(1).
[2] 王炜.关浅谈如何指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
等职业教育,2006,(16).
[3] 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出版社,
2009.
[4] 王田雨.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成功(教
育),2012,(5).
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Carry Out
ZHAO Rong
篇5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问题提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200年)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华南师范高考研究所对7所本科高校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52%的大学生认为所读专业不理想;65.5%的大学生愿意重新选择专业。但在这么多愿意重选专业的大学生中,有78.8%的人却表示重选也不知道该怎么选。
课题组通过对我校高中生进行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大多在家务农,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经常带孩子外出参观学习,导致大部分学生视野比较窄,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没有想法;70%的学生表示将来报考的专业会由自己决定,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职业兴趣等不是很清楚,希望进一步探索;49%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55%的学生对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79%的学生人认为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60%的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采用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开展。
因此,课题组认为在我校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学会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合理进行职业抉择并付诸实际行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体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
3.策略:是指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五、研究过程
(一)本研究主要分为研究准备阶段和干预实施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围绕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的学习;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对象的确定。
2.干预实施阶段主要围绕建构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标体系;建构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框架;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施策略探究。
(二)研究成果
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生涯发展、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辅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环境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方信息,合理规划未来、付诸实践的综合性团体辅导。通过研究,总结出团体辅导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实施策略。
1.建构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
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特点,确定团体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的主题包括生涯意识的唤醒、自我探索、职业环境探索、规划与管理四个单元。
2.建构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框架
3.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策略
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包括热身活动、情景在线、活动探究、自我实践、课外拓展等环节。
操作说明: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即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音像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目的是让团体成员既能打消自己的防卫心理,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同时热身活动也为本节辅导内容做好铺垫。
在讲《性格与职业》这一内容时,我就采用了《签名》这个热身游戏,规则是成员第一次用平时写字手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第二次则换成另一只手再签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使用惯用的那只手时,会感到舒适和自信;若强迫使用另一只手,这当然可以拓展能力,但却绝不会像先前那样灵活自如,收到的效果当然也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从而导入到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上面,这样即轻松活泼,又紧贴主题,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2.情景在线
“情景在线”即用案例或故事等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活动,提起话题。案例或故事呈现后通过设问引出话题,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讲《探索职业价值观》这一内容时,“情景在线”通过晓慧难以做出抉择的故事,指出生活中价值抉择的存在,并引出“价值观”概念即就是你认为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同时向学生们介绍澄清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自己的价值观模糊不清,不仅会像晓慧一样困惑,还会在生涯发展的问题上难以抉择,甚至走偏。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作者简介]刘欣欣(198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河南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2-02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办学水平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政府分配就业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形成就业竞争力的重任落在了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上。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成为高校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意义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正确选择职业道路的重要前提便是职业生涯规划。自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以来,他们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压力和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职业角色,且对自己的生涯一片茫然。加之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更给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稳定性。在这种状况下,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未雨绸缪,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演练对于增强他们今后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科学规划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实践经验。在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更好地增强在校期间对于各门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及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无论在教学安排上还是在教师配备上都不够重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学习热情不足,效率不高。这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另外,校方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教学设置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在选修课之列。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可能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而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普及不足自然造成整体素质的不理想。即使在职业规划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只流于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讲解上。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受到高校和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结合不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仅针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开展。而对于大二、大三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根据笔者对所在院校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本科四个年级中仅大一和大四的总课时就占了将近80%,大二、大三仅占20%。
就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而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加强上,实为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大学生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有机融合,与专业课程发生必要联系,而不是单向发展。
3.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主要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各院系辅导员、团委承担,大多为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制约该门课程提高质量的瓶颈。教师授课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研究课程以及开展教学科研等,也没有时间了解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间的差异掌握不清。而这些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足,最终根源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国务院曾制定详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这使得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该文件仅是指导性质的文件,难以形成对高校的硬性约束。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安排仍有完全的自,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否、质量如何、投入如何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效果就不理想。
2.组织机构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其他部门兼职,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自然难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也是造成各年级大学生课时分配不均衡、不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但是现实状况是,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本身就作为一个弱势部门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没有专门的机构谋划。
3.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机制就是一个有软硬件和相关人员结合而成的具体流程。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机制而言,应当包括专职教师、办公场所、教材、教学计划、指导文件、实习场所等,总而言之应当能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内容均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运行不畅,机制不健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就是构建一整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该体系应由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构成。通过健全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规范完整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规范开展的有效保证,为此,应当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以具体实施各种理念和策略。组织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建设组织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不仅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设置,而且在院系也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而且院系与校级部门应当始终保持交流畅通。除此之外,还应以专业的教职人员充实组织建设。在学校就业中心和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都要配备专门的教师,甚至还应当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前景提出更加现实的真知灼见,并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求职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心得。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机制作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固定下来,固定到一定的日常工作中去。也就是说,首先还是要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例如成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比例配备教师,统一对全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谋划实施。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核心体系,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构建运行体系不但要完善教育系统,还要突出教育系统的服务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离开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产生实际的效果。所谓教育体系就是实现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善不断壮大教育体系。所谓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课的学习,它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有步骤、有计划的课时安排传授给学生,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所谓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锻炼,即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最终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进而将这门课程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的指导。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估体系
检查与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就是评估体系。只有在科学严谨的评估机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逐渐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去求职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通过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这种长远的、有利于他们整个人生职业道路规划的能力。评估体系的重要作用正是体现在这一着力点上。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在评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对自己的劣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当下大学生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尤其重要。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求职中很多大学生还对那些高声望、高层次的单位趋之若鹜。太高的择业期望值和明显不足的实践经验,以及欠佳的心理素质,这些缺陷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或者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容易导致焦虑、狂躁、自卑等一些不正常心理的产生。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及时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给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心理和职业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虽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辅导,但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二是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在理论层面指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又要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而不断显现,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窦豆,白俊杰.美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90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探究[J].职教论坛,2011(27).
[3]梁绍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设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08-03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盛行,主要是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理论和做法,这些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渐趋成熟,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经过20来年的发展,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高校,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学校、老师、学生基本认识和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但也还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诸多误区。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意义,就一定要厘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合理认识及误区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学生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许多大学生都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全面的看法。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持者,往往把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认为规划是万能的,可以解决职业生涯中的一切问题。在反对者看来,职业生涯规划因理想目标与现实之间经常存在的误差而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被贬为毫无用处。存在这些观念,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及时深入人心,使得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科学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功用。
(一)规划万能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的职业目标,只要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圆满解决,把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为有了它,学习、就业,甚至人生发展大事,均可迎刃而解。这个误区的危害是盲目地崇拜职业生涯规划,不懂变通,不能理性了解自我、分析环境,甚至有可能被自己的规划引入歧途而不自知。
(二)规划无用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算不如天算,人生充满了不可揣摩的变数。而且自己的规划是遥远的,甚至可能是无法兑现的职业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学习、生活、训练计划。故不但无用,反而还耗费了宝贵的时光和精力。这个误区的危害是消极回避,做一步走一步,得过且过,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去努力争取事业上的成功,碰到困难只会抱怨、退却,较难取得成功。
(三)规划完美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规划必须认真、全面地制定,以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一切问题,必须要做得极致、完美,不能有一丝瑕疵。要对自我的兴趣、性格、潜能、环境等摸索透彻,不能有一点疑问,对今后职业要非常确定,行动计划要非常详细。此种误区的危害是谨小慎微,影响效率,不能认识到人生的变化,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随着自身的改变、环境的变化,对自己做出调整,会严重影响自己事业的进步。
(四)规划麻烦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规划很有意义,作用也很大,但是太麻烦了,要做这个测量,填那个量表,甚至还要制定规划档案,定期进行规划咨询,而现在要上课,完成作业,还要参加各类活动,竞选学生干部,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此种误区的危害是为自己找借口,没有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没有适合自己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训练都有可能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关联,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耽误更多的时间,浪费更多的精力。
(五)一成不变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定位和行动计划是不可更改的,职业锚一经确立,要终身为之奋斗,职业要服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初设计,按照规划的道路义无反顾地朝前走。此种误区的危害是没有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真的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划执行,唯一的后果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失误与麻烦,甚至是职业生涯的失败。
(六)一劳永逸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为人生的指针,是人生的一大法宝,一经制定,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需要再改变,也不愿意做调整。此种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对规划做评估和调整,惰性心理严重,只是将规划当成一种任务和累赘,而不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使制定了,没有经常性的评估和调整,不可能会对职业的发展带来任何帮助。
(七)兴趣决定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兴趣是职业的基础和核心,只要自己有兴趣,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好,如果没有兴趣,将一事无成。所以自己的规划一定要严格按照自己兴趣来制定。此种误区忽视了自己性格和特长的优势,无视工作环境和外部世界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自己兴趣的作用,必然是不系统、不科学的,也会对自己的职业带来障碍,阻碍自己的发展。
(八)测评决定论
此种观点持有者认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做职业测评就可以测出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因此只需要多做些测试,根据测试的建议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可。此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认清测评工具的参考作用,盲目信任。测评工具主要是依据于一定的行为投射反映内在心理,界定影响目标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确定所占影响的权重,再结合一定的真实样本,通过测评个人对关键因素的关键事件的反应来做出一定判断,是通过外在因素来分析内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不能迷信人才测评,而且很多测评选取的常模不是来自中国本土案例,这样就加大了测评的风险性。
(九)规划过早论
此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工作才制定的,在大一时不用找工作,只需要在大四毕业前夕制定,不需要过早。此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理解大学是一个整体,无论怎么划分,怎么安排,其核心的、最后的目标还是实现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得越早,对提升自我素质、增强就业力、提高竞争实力都有很大帮助。反之,自己在面临就业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损失宝贵的时间,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认识及误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合理认识,对于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甚至有些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等众多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教育的问题,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历史变革等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关注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对高校评估的衡量指标也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就业,将招生指标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被限制或停止招生,但大部分高校关注的是就业率,只在提供用人单位、培养学生就业素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甚至还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同。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通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附带完成。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极少,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很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书本和其他宣传媒介,了解到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离系统的学习、理解、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差得太多,导致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甚至有诸多的误解和不合理的认识。
(二)学生个人和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
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细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探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1]144-145。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的高中生应处于试探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力、价值、就业机会都应有所考虑,并据此进行试探性的尝试;大学期间处于过渡期,是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或专门训练机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更注重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大学毕业后三年为尝试期,个体选择一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本人和家长也无不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目标,因而从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也未参加相关的培训,导致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完成试探期的任务,以至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学生家长放松了对小孩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以为考上大学就是人才,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帮助小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而学生本人也由于追求享受,不愿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谈恋爱、上网、打游戏或者其他社交活动上,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导致自我认识不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要么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轻而易举;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导致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后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三)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无论是国计民生还是思想观念都有非常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类院校迅速崛起,学科得到快速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数由每年的几十万上升到六七百万。在各项事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体,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和其他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衔接的不足,加剧了大学生的迷茫。虽然国家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要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高校教育还有重视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子,对于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体现不够,没有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么不重视、不开展,要么走过场,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其对学生本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困惑埋下了隐患。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认识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甚至可能使大学生误入歧途、耽误时间、影响发展。所以,在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澄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端正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选择职业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战略性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制约因素和眼前的机遇,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对行动的时间、行动的顺序、行动的方向等做出合理安排[1]154。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了解工作世界,从而找到自身特质与工作世界的最佳匹配,使自己定位于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规划的是大学生的求职、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一生对职业的正确选择和前景描绘。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战略性意义,是一个必须做好的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要将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与工作世界相匹配,寻求最佳的配对,这就涉及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科学测评及对未来社会职业的预测,需要学生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认识,进行一系列的测评,加深对自我的了解,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和个别咨询,完成对未来工作世界的探索,从而进行决策和行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和认识,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工作世界的探索是职业生涯道路选择的必经途径,决策和实施计划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自我的定位、生涯道路的选择、决策与实施计划是一个系统,不可或缺,不可分割。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性的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就广义上而言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所有时光都是个体为职业做准备的时期,而大学阶段进入一个专业学习,尤其显出其职业预备的特点[2]。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也将贯穿人的一生,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及价值观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状态,一成不变的规划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然不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制定一次就万事大吉,而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甚至整个人生,分阶段、分任务,逐步、逐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个性化的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应以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加强对自我潜能的发掘、能力的开发为目的,要充分体现规划的个性化。大学生主体的不同,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性格类型、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及技能等必然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也肯定要有差别,只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要确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使学生做到不推诿、不依赖、不被动,积极主动履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落实、自我调整。
职业生涯与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职业生涯往往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个人需要实现职业生涯的完美或成功,以追求自身的发展。要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和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我们的职业得到更完美的发展,而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牢靠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才能开出美丽之花、结出顺利之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应用研究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is already a knowledg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kers are closely related more and more, business only in the system designed to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ees in the enterprise, in the enterprise for employees design-related development channel, to be able to make staff full potential and achieve business growth and staff development co-win situation. career planning is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paper S's planning application, how to implement employee's career in the enterprise through career planning It provides a practical idea.
Keyword: career life plann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近些年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有效地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活动,不但有助于企业选人用人,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企业的人才梯队成长的稳定性、效率及竞争力。因此,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S公司为例,阐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为在企业中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思路。
一、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近年来,随着对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理论。
(一)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中的“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所围绕的中心,是当一个人必须要做出职业选择时,该人怎么样都不会动摇的职业中的最重要的东西或价值。它包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但职业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个人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选定自己的职业锚。职业锚分为创造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技术/功能能力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自主/独立型的职业锚这五种不同的分类。
(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斯蒂芬・P・罗宾斯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把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探索期:发生在就业以前,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自我检视、角色尝试、学校中的职业探索、休闲活动与兼职工作;第二,建立期:逐渐改进工作表现,不断发生错误,不断吸取教训 ,凭借尝试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第三,职业中期:不再是一个学习者,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第四,职业后期:减少工作的流动,安心现有的工作;第五,衰退期 :在体力与心理能力逐渐衰退时,工作活动将改变,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
(三)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是职业性向即人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霍兰德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得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如下:表现型、常规型、调研型、艺术型、专业型、社会型。要真正地做到“人格一职业匹配”,那就必须要做到使自己的人格类型选择好对应的职业类型。
(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要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
二、S公司相关情况
(一)S公司简介
S公司是根据其集团母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求,将其集团公司主要物资实施集中采购,由S公司作为采购主体,实现规模化的效应。
S公司于2010年成立,作为其集团公司的前端外部窗口,定位为支持整个集团的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型核心能力平台,通过对大宗物料采购实施集中管理,将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实现采购成本的持续减省;二是提升采购质量、保障运营效率,成为供应商与生产运营的桥梁;三是与优质供应商联合创新,成为供应商和技术研发、市场的桥梁。从而打造两支队伍,即优秀的供应商队伍和专业的采购队伍,最终实现集中管控的效益和效率。
(二)S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截至2012年底S公司共有员工117人,其中公司领导3人,中层管理11人,主管12人,基层管理23人,技术类65人,服务人员3人。
自S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薪酬、考核、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聘选拔方面,通过其集团搭建的三大招聘网站招聘信息、寻找合适人选,并通过网络面试、小组面试等方式选择优秀人才;培训方面,与相关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积极利用其集团的“成长在线”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激励及绩效方面,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按业绩进行考核,拉大各岗位的工资差距,发挥薪酬绩效的激励功能。
虽然S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公司的离职率却一直很高,成立以来综合测算达到10%左右。经过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职业生涯指导,员工方向不明;二是单轨道发展,上升空间小;三是缺乏制度化的轮岗计划,员工专业面单一;四是缺少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培训,员工感觉能力提升较慢;五是没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针对以上的问题,S公司决定组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三、S公司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实施成功、取得实效,S公司前后三次召开专门会议,邀请了集团人力资源部主管和某大学的教授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成立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S公司领导、集团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和S公司人力资源部长。领导小组指导公司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及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中集团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不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职责,主要职能是提供参考建议;小组内的公司成员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政策决定者。
(二)与测评公司合作,建立人员测评体系
为了能够客观地了解员工各方面的能力,S公司与专业测评公司合作,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测评,获得客观的评价数据。测评主要包括对新进员工进行测评和每年对在职员工进行重新测评。测评的结果建立员工个人信息库,当出现岗位空缺需求时,测评数据可以作为员工任职资格的依据。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打开职业通道
开展内部公开招聘。S公司以前在有岗位空缺的时候通常是对外招聘,在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后,公司领导决定当公司内部出现职位空缺时,S公司主要以内部提拔为主,在公司内部招聘信息,公开岗位的要求和任职条件,公司内部所有员工都可以竞聘这些岗位。内部公开招聘,兼顾到员工的职生涯发展阶梯,最大限度地吸引内部员工,保持企业内部员工的稳定性。例如在此期间公司的品类经理离职,通过内部公开竞聘,公司采购部的主管顺利升职。
(四)实行轮岗制度,拓宽员工的专业面
在实行员工职业生涯方案后,S公司有意识地安排员工轮岗,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新进员工轮岗,二是核心员工轮岗。新进员工轮岗的主要目的是给他们提供“试错”的机会,以寻找自己的职业锚,员工在每个岗位停留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通常情况下,如果新进人员一进公司就有人来和他谈他的前途,并主动提供轮岗机会,将很容易培养起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核心人员轮岗每年进行一次,核心人员的轮岗有利于形成全面的能力,同时可以增进各部门间的理解,便于更好地协作。在组织结构日渐扁平化的今天,核心人员轮岗缓解了企业内部的晋升压力,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稳定员工队伍。
(五)引导员工选择职业通道,实现人职匹配
职业发展通道等级划分是基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做出的,通道等级定义是对不同能力级别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职业发展通道等级实际上描绘了员工在企业各个业务领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方向。S公司几经易稿,最终确定了两条职业发展通道,一是管理序列通道,另外一个是专业序列通道,两条通道之间可以互相跨越。并且对两个序列的每个等级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通道等级定义:一是学历与工作经验;二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解决问题的难度、复杂性和训练程度;四是能够承担的职责;五是在专业领域中的地位、影响力;六是在业务变革、战略规划中的作用。通过两条职业通道的建立,员工能够明确知道自己在职业通道中的位置,而且,可以通过引导员工接受并参加以任职资格设计的培训课程,在达到相应的资质后,在职业晋升与选拔时,成为合适的人选。S公司为员工建立职业通道激励了员工通过努力提升胜任力,而获取职业生涯目标的胜任职位,从而实现了人职匹配的动态发展。
(六)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反馈与调查
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以及员工个人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使现状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S公司加强对员工生涯规划实施跟踪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评点,勉励和肯定好的一面,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在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督导员工往职业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也是员工对S公司不断认识的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更加有效的手段。
四、结论
S公司的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员工的离职率有了明显的降低,仅为2%。同时员工的归属感大大增强,集团公司曾借助咨询公司的力量对员工的敬业度进行调查,S公司员工敬业度在所有分子公司中排名第一。当然,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仍有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成倩.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初探 [J].新财经, 2013(6).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行业和工种间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规划好职业道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好较快地完成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今全球经济不景气,高校持续扩招,学生就业难是学校和社会一大难题,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经历多种职业,转变多种角色,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需要做出事先的设想和规划。大多数在校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想要做些什么,期望得到什么,该课程能帮助他们从自我认知做起,进而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在就业初期能够树立合适的职业目标是很重要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他们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2.有利于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学生自身和学校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近期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未雨绸缪,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后,求职能动性和成功率都会大大增加。做好相应职业前教育,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避免对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仅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平顺,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保障社会安定,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青年人在自我意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毕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不够,即使主观上表现得很独立,但客观上还不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提高,使他们在制定人生规划时没有积极性,即便制定出了自己的规划也不会得到实施,那职业规划便毫无意义。另外高职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有片面性,表现在对自己的过度评价,与自身能力不符,职业目标无法客观实现;或者心理自卑,在就业工作中面对困难时信心不足,产生消极心理,遇到挫折后不能快速克服,都是对职业发展极其负面的影响。
2.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课堂上得到的学生反馈信息是不少人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理想,只想毕业后找到份工作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以混日子的心态虚度自己宝贵的大学时光,实在是对人生极大的浪费。没有树立职业目标,不重视职业规划都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方向性,迷茫困惑。
3.对职业发展存在理想化倾向
大学生缺少社会劳动经历,往往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带上过于理想化的色彩,譬如对今后职业中的薪资,地位充满美好的想象,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对现状不满,却不注重脚踏实地,循序务实地积累能力和经验,结果常常是到头来也找不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尤其强调职业道路是一个一步一步积累的,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的职业的话很难能够获得发展空间。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1.树立职业理想
成功者的职业生涯,大多是由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的,树立适当的职业理想对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现实原则、层次原则、适度原则、明确原则和灵活原则,还要依目标完成时间,分短期,长期规划制定,并具体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理想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2.自我认知与环境分析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先行条件,只有在充分的自我认知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方便还处在上升期,自我认知在这个阶段会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的过程,要通过自我反省,比较,分析来达到了解自己。不仅在事物中要学会积累经验,从失败中获得自我意识,还要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了解自己,他人是反应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任何人的职业生涯都必须依附于社会资源和组织关系环境,懂得分析环境,找到发展的特点,变化的趋势,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宏观的说,环境分析包括有对国际经济形势,社会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分析,国内政策法规改革趋势,劳动力质量密度变化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冲击等因素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分析。微观方面,工作环境,组织状况,还有家庭,社交的环境都影响着职业道路的发展。
3.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自我评价,环境分析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理想,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评价实施成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整。对于高职的大学生,可以采用让他们自己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来培养他们自我规划的意识,制作内容要完整。编制职业生涯规划书时要注意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信息搜集科学,职业目标切实可行。
随着社会和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发突出,实施重点在大学阶段,在他们就业前做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能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文化事业输送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雷.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尤其是对其兴趣、爱好、个性、能力、价值观、特长、经历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
一般说来,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四大基本特征。
1.1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依据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现实来制定,才能成为能够实现和落实的计划方案,而不是没有依据或不着边际的幻想。如果所学非所用,或者不具备理想职业所要求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可行。
1.2适时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未来职业行动的预测。因此,各项活动的实施及完成时间,都应该有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以便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1.3灵活性
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行动,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个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增加其适应性。
1.4持续性
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持续的职业活动安排,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高校新入职辅导员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辅导员群体性职业生涯实现的手段,是指高校辅导员个体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等组织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高校辅导员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它既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又以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是对于辅导员个人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同时,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引领者。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高校新入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路径
3.1高校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角色的自我认识
作为一名高校新进辅导员,首要的问题就是尽快的实现角色转换,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找到工作抓手,开展学生工作。因此,首先最重要的是塑造自身从形式到思想上的角色意识,尽快的实现从学生意识到老师意识的转变。通过理论的学习、经验的借鉴,实践的锻炼来丰富自己。其次,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综合性、专业性以及价值性。是一个全面育人的综合性岗位,所以要尽快的树立角色意识,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符合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3.2高校新入职辅导员的职业环境认识
高校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辅导员站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关心和帮助的伟大使命。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稳定的重要职责,对于保证正常的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培养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
辅导员工作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自身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与训练,掌握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知识与科研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的学术内涵与学术水平,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工作实践,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坚持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科研化的职业路径。
3.3高校新入职辅导员职业目标的阶段设定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根据人们在不同时期普遍遇到的典型问题和经历不同,可以考虑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完成。这样既尽可能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又立足于现实,才能真正符合职业发展的要求。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我们可以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要求。
新入职的辅导员老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中,辅导员还处于学习、积累时期。工作重点应放在:一是在辅导员进行职业角色转换后,加强专项技能培训和开发,注意总结在工作中的得失与效果。二是发现培养学生成才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帮助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度和美誉度。三是执行、完善或修订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为日后的中晚期职业生涯阶段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能够娴熟地应对各种情况,独立地开展工作,成为辅导员工作队伍当中的中流砥柱,成为职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工作者。
3.4高校新入职辅导员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途径
(1)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多阅读、学习政治思想、教育理论,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还应及时关注和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因势利导,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提高他们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和识别是非界限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新闻,例如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研究生招生管理政策等。最后,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职业作风。为人处事稳重、踏实、诚恳、真诚。能成为学生信赖和信服的对象。这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前提。
(2)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积累学生管理经验。建立、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班集体的有效组织管理,学生活动的积极开展。在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之后,养成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意识。通过管理来增强教育,促使学生管理为学生教育服务。同时,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风潮,掌握新型的管理沟通方式,突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与距离。
(3)积极地参加培训与交流。例如政治理论培训、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学校学院间辅导员工作专题培训会、经验研讨交流会等。多学习、借鉴成熟优秀的工作方法与途径,开阔我们的工作视野与思路。其中,辅导员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一员。要解决各种学生心理问题。因此要特别注重参加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指导方法。能够充分的了解并理解学生心理特点,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做好学生心理疏散工作,这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加强个人科研能力水平的锻炼,将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熟悉教育规律,明确价值取向,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武装自己的工作与技能。开展专业化的辅导员工作。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来探究辅导员工作实务。同时也将日常管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或学术成果,来促进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5)发掘自身的特长与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及时了解和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能力倾向,寻找自己的能力着眼点。将自己定位在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有所热爱才会更加投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并不断结合学校学院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偏差。
辅导员要承担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导师、大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大学生的生活导师、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拓展者等诸多角色和任务,因此,作为新入职的高校辅导员老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和重点,要将自身的长期发展和高校的思想教育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学校系统来讲,也必须要高度重视新进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本上打造有专业化素质的复合型高校辅导员队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实现高等学校与辅导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君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