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规划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规划设计论文

篇1

1)建筑规划设计。节能建筑的设计应从建筑规划入手,不仅要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当地气候因素,要注意将设计与建筑技术以及能源利用等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效益最大化。像建筑夏天降温的问题,就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温;冬天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散失。

2)建筑选址与朝向设计。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选址的问题,要注意考虑当地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质、地下水等。一般要选取空气污染轻、噪音低,夏季通风阴凉,冬季避风朝阳的地方。选址的朝向,应选择夏季的主导风向为导风口,排列建筑物应遵循南小北大、南低北高的原则,使住宅区内风速流畅。这样可以有效进行空气与建筑的热交换,提高居住的舒适度,确保居住区内建筑对自然风的共享性。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建筑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宜,在夏季迎合南风、引导空气穿越,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于东西向的要少些,可减少夏季空调的用量;在冬季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于东西向的要多些,又能阻挡寒冷北风的侵袭,较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节约了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

3)住宅群的布局设计。在设计住宅群的布局时,要注意整个群体的节能效应,确保整个建筑群都能够获得自然通风。住宅群的布局首先要考虑日照间距、区域的主要风向两个主要因素。住宅群要考虑日照因素,要注意保持日照间距的适当扩大,这样才能让住宅群各个建筑区域获得适量的风速风量,确保空气的流动畅通,这对降低建筑物表层温度有重要作用。在住宅群设计时,还要注意各种自然能源的利用,像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天然环保能源。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住宅居住成本。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水质处理技术,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绿化环境的布置设计。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意识,要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绿化在建筑节能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有很多功能需要综合考量,绿化环境当然只是其中一个因子。要根据建筑外部环境对建筑进行微气候环境创造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室内的热环境和居住区的外部气候,进行环境微气候调整,从而达到对建筑能耗降低的目的。另外,在建筑周围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处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时,要为建筑周围绿化留出足够空间。这对净化空气、阻挡风沙、降低噪音、改善居住环境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1)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建筑单体设计首先要针对建筑外墙进行。建筑外墙是建筑的结构主体,对整个建筑起到防水、放冷、放热、防潮等保护作用。对外墙体进行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一些隔热保温材料,通过附着或者填入到墙体内,起到热阻效应。很多地方原来都使用实心砖作为外墙材料,虽然保温效果不错,但耗材过多,造成极大的浪费。为了实现建筑节能,就要大力推广使用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复合墙体同普通的外墙相比较,室内的温度能相差4~10℃,可见复合型墙体的隔热保温效果很好。在具体设计时,还要注意外维护的结构处理,要尽量减少建筑表面的凹凸程度,缩小外表范围,这样也可以起到节省建筑材料的作用。

2)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外门窗是建筑重要部位,这是室内空气、温度与外界交换的通道,也是接受日照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还是要减少飘窗和落地窗的设计,要注意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开窗的差异性。像冬季寒冷季节,就需要尽量减少寒风面开窗面积,在开窗角度设计时,要多设计平开窗方式。这样可以增加气流的流通性,对外窗的密封设计要注意密实性,这样也可以确保隔热性。至于所用窗户玻璃,最好选择中空的,其隔热性更强。在一些寒冷地区,还要注意加装塑料密封条,这样可以提高密闭度,确保冷空气的渗透侵袭。

3)建筑屋面的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中,建筑屋顶也是重要部位。屋顶是接受太阳光最集中的地方,不管是日照时间还是日照强度,都是整个建筑接受日照热量最多的部位。它吸收的热量,相比东西方向的墙体要高出两三倍之多,这也为屋顶隔热设计带来重要课题。特别是隔热材料的选择,应该是设计的重点考虑内容。应选择热系数小、密度较小、吸水程度低的材料。因为隔热材料不同,其隔热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选择合适节能材料,对改善建筑屋顶环境有重要意义。如果条件允许,还要大力提倡绿色屋顶建设,像屋顶花园、菜园,甚至是果园,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建立城市高空公园,这是对新城市建设的时尚要求。

4)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节能设计。在所有绿色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最丰富最便利的能源,不仅运输方便无污染,而且还是免费的。因此,要注意将太阳能利用和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节省能源,还可保护环境。对于日照时间长的地区,不仅要在建筑上充分利用太阳能,还可以在建筑环境里使用太阳能。像城市公共照明就可以设计成太阳能路灯。还有居民生活热水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5)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对于天气炎热的地区,使用空调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是最常见的。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空调耗能已经成为生活中的耗电大户。为了节能减排,在建筑设计时,也要注意空调制冷设备的选择,要优先考虑使用变频节能空调,由于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智能控制,让空调设备运行更为合理,提高了制冷效果,还节约了能源。

3、结语

篇2

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建设一栋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就医条件和医疗环境,为实现总体规划迈出重要的一步。方案构思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功能的合理组织、规划与整合、一次规划、分步建设。

(2)院区内环境空间与城市景观的营造。

(3)系统工程理念的运用。

(4)从实际出发,节能、节材。

二荒总体规划

(1)总平面布置

将各功能区的建筑紧凑布局,为远期发展和室外环境留出空间。医疗区布置在用地南侧,靠近规划道路经二路;门诊部面向经二路设置前广场,亲切地迎接看病人群;住院病房靠北布置,并适当扭转角度,以获得良好的日照、优美的景观和私密安静的环境。医疗区预留发展空间,做到“一次性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实施”。

(2)环境景观与建筑空间

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强调与自然和建筑空间的有机结合。建筑空间轴线以门诊、医技楼为中心沿南北方向展开,用地内的建筑于轴线两侧形成非对称的平衡;环境空间轴线结合建筑空间沿南北方向展开,分别形成与城市共享的外向型绿化环境和相对幽静私密的内向型环境。环境空间设计结合远期扩建统一规划,即便扩建后亦可与原有的建筑环境、交通流线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场地、景观、建筑、空间四位一体的全新理念。

(3)院区交通

沿基地北侧文昌大道设置院区形象出入口,东侧沿经二路由北向南分别设置住院、院区人行、门急诊出入口,西侧沿经四路设置后勤出入口。院区交通尽量短捷,沿交通主线上,根据功能需要布置停车场、内花园等设施,既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将各类功能有机地、互不干扰地串联在一起,交通线路分区、分层次完美衔接,人车、人货、洁污、医患分区分流。

(4)医疗区内部交通

在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区之间布置导向性明确的医疗街,结合医疗街布置垂直交通,便于患者明确方位、识别方向。

三建筑设计

1建筑空间

医疗区内部空间以精彩的大堂中庭为中心,有机地连接各子空间,更好地诠释了“内街”的设计概念;同时,商业、接待处、餐饮、信息亭等设施的精彩布局和小品、家具的陈设使得内街的空间更加灵动而富有活力。健康康复中心均为南北向的板楼,建筑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通风、日照等要求,配套设施齐全。整体景观与建筑围合成组团式花园,为康复过程提供良好的条件。

2建筑形象单体

形象简洁明快,群体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彩色金属墙板典雅欢快,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和弧形建筑轮廓创造了全新的医院建筑形象。内庭院和外花园与建筑相结合,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有助于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3生态、绿色“绿色屋顶”与景观环境相呼应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并延伸至内街,巧妙地将绿化景观引入建筑之中,这样的设计强化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能量调节、雨水利用及降低供暖与制冷成本等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4空间质量设计

十分注重病房的空间质量,通过住院楼的适当扭转,使绝大部分病房采光良好、日照充足;透明玻璃的设置使周边的自然美景一览无遗。

5功能现代医院设计越来越注重内部功能

根据医疗流程,将医院功能进行拆分组合,通过建筑体量反映其功能特质。方案设计分成地上、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功能包括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车库、配套设备机房及部分医疗用房;地上功能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行政科研及其他配套用房。主要流线:以医疗街和共享大厅、交通核为中心组织内部交通,有效地连接各个功能区域。此外,每个单体建筑分别设置了服务于洁物与污物、工作人员与病人、公众与探访者等各类专门通道和电梯。辅助流线:厨房到餐食电梯(住院部)之间,厨房到员工、公众食堂之间均设有直接通道;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之间设有专门的洁净、污物运送电梯;地下层的太平间和尸体解剖间设有独立的通道通往外部。传染病控制:筛查部门设在一层入口附近,位于急诊部、医技区和门诊部等高客流区域边缘。病患在此接受检查后即可获知应当前往感染楼或是其他部门治疗。住院部:每层安排两个40床护理单元,使得公用辅助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本方案护理单元布置的主要特点在于病患、探视者与医务人员的交通及区域完全分开,二者互不干扰。病房尽可能布置在南向,医护用房置于北向。护士站位于中部,面对护理单元主要出入口,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监护视野,开敞活动区置于电梯厅旁边,通透明亮,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手术部:设两个不同的通道:一个为各个手术室通往污物专用电梯的清洁通道,另一个则是洁净通道,可供病人与工作人员使用,并用于运送从消毒供应室通过无菌电梯送来的无菌推车。可由“换床”区以及工作人员更衣区进入无菌走道。采用先进合理的梳状多通道式布局手法,由洁净通道及清洁通道将手术室分组排列。手术部采用生物洁净空调系统,保证手术室内不同等级的生物洁净需要以及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室运行环境。ICU(重症监护病房):有联系手术部、其他病区、医技区和急诊部的专属通道。病房朝南布置,能观赏到室外景观。采用净化空调系统,送风使用高效过滤器。合理组织病患、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洁污物品的动线流程。医技区:每个疗区都设有各自的前台和可通往门诊部的候诊区,并与通往住院部及辅助功能区的电梯和通道相连,方便门诊、住院病患及医护人员使用。候诊空间尽量沿天井、花园布置,使其有良好的视野和通风采光。将病患与工作人员的空间、通道完全分开,有利于改善工作及就医环境,提高效率。门诊部:为病患和工作人员分别设有专用电梯,正对病患走廊处设有各门诊科室的等候区、挂号处和缴费处;工作人员走廊则设置了医师和工作人员用房。每层沿南北方向布置门诊单元,各单元之间设有内花园,最大程度地采纳了自然光,并强化了医疗街、病患等候区、医师室和检查室的通风与采光。急诊部:根据现代急救医学理念设有专用通道、宽敞入口及大厅,不同通道可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极危重、次紧急,与普通急诊区。设有步行患者入口、120急救车等送达患者入口。根据24小时服务原则,除设有独立完备的诊室、抢救室、手术室、ICU、观察室、挂号收费、药房、化验外,还设有辅助的拍片单元(包括常规X射线,CT和B超等),可有效降低急诊部与医技区之间的病患流通量。此外,还设有方便通往医技楼的通道。急诊抢救、EICU、手术室相互紧密布置,方便使用。EICU按单人病房设置,有利于预防交叉感染,可酌情设置负压病房;岛式护士站位于中部,具良好的监护视野。医院环境保护是医院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方案设计从环境保护各个要点采取相应措施。

6无障碍设计

医院功能考虑无障碍使用,设置方便病人及残疾人,体弱病人的无障碍出入口,专用停车位及专用厕所、专用电梯,各层干道设置扶手等,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电网规划建设;关系处理;措施办法

1. 电网改造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与企业发展需求和规划统一的关系。

(2)与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3)与城市电网建设的关系。

(4)与科技含量及发展的关系。

(5)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电网建设与改造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带来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加重了电网企业的经济负担。

2. 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方向

电网智能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农村电网改造中,特别要注重规划,认真思考如何管理好、运营好、规划好农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网改造成果,逐步完善农网的建设。农网发展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一致,农网规划建设与改造既要考虑超前性,又要符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农村电网建设中,规范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完善农网网架结构,加强变电所和线路之间的互供能力,实现环网供电,提高农村配电网的转移负荷能力,即可提高供电可靠性。或者可将农村电网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把农网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行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农村配电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加强电网规划建设的措施

电网建设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旧设备的技术革新相结合,坚决杜绝使用落后或行将淘汰的设备与技术,但是也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过于超前投入,避免设备长期闲置、空载或轻载运行,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努力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化农村配电网

3.1 科学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1)合理安排建设与改造项目。首先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电网工程项目库,筛选出初选项目,进行经济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全面考虑项目的经济价值、安全生产等因素,最终改造项目。力争所确定的项目都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求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农网改造项目顺利地进行。项目的确定必须注意:一是不能偏离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方向;二是不能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三是要充分考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有效建成优质高效农网工程。在农网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共同努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正确处理好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在工程施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对施工人员,特别是对临时用工的教育与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和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监护,杜绝违章施工,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农网改造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科学规划提升改造水平

农村配电网规划相关内容应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应与城镇的规划紧密配合、协调并同步实施,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3.2.1 加强10kV配电网规划

(1)将10kV农网线路的建设和改造纳入配电网发展规划。在人口集中、负荷密集的乡镇,按照“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形成10kV线路“手拉手”的总体布局,调整原有不合理的网络结构。

(2)将新规划建设及改造的10kV线路尽可能建设在规划走廊内,位于公路旁,以利于运行和日常维护检修。特别是配合当地工业园区整体发展规划,确保投资用电。

(3)明确10kV农网的供电范围,一般不交错重叠,应可以随新增加的变电所及负荷增长进行合理调整,还应有一定裕度,以满足用电负荷增长和转移的需要。重要用户至少应具有两个及以上不同的电源供电。

3.2.2 制订合理的配电台区

(1)合理确定变压器的位置。配电变压器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进行布点,变压器的位置选择在地势较高、线路进出方便、公众不易聚居的地方,以及便于维护检修。

(2)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变压器容量按5~10年农村电力发展计划选定,在设计上有可扩展性。逐步淘汰高能耗配电变压器,合理调整配电变压器负荷,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等现象。

(3)低压配电网力求接线简单、安全可靠。以配电变压器为中心,低压配电网一般不跨区供电,避免迂回供电、卡脖子线路;同时要少占农田,线路要尽量短,转角、跨越尽量少,便于施工、运行维护。

3.2.3 降损节能,改善电能质量

(1)加装补偿装置,实现无功优化。在配电网的无功补偿方面,根据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确定无功优化方案。以台区为单位,从电网的末端入手,优先补偿低压电动机和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负荷,采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加强对无功补偿装置管理,推广自动投切装置。

(2)更新和改造高能耗的电气设备。对高能耗配电变压器的改造,将现有高损耗变压器更换为低损耗型,采用带有载调压的变压器。加强农网电压水平的监测工作,在10kV线路末端用户的变压器二次侧、低压线路末端的计量点选定电压监测点,安装电压监测表,对电压合格率的情况应每月进行1次技术分析,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

3.2.4 加强农村电网的防雷保护

(1)使配电线路保持正常的绝缘水平,防止直接雷击事故。消灭绝缘弱点,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架空线路上的各种电气设备,如柱上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容器及电缆终端等亦应加避雷器保护,以提高其耐雷水平。

(2)将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的防雷重点,在其高、低压两侧都安装避雷器。优先选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安装位置尽量靠近变压器,以提高保护效果;其接地线应与配电变压器的金属外壳、低压中性点“三位一体”共同接地,接地电阻值、防雷引线的截面积、引线连接头、接地体的埋设都要符合规程要求,低压线路要求做好重复接地。

3.2.5 做好电能计量与负荷监控 信息来

加强户表工程,完善计量管理。对农村低压户要实行居民一户一表制,加大用户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更换投入,合理选择计量表计,有能力的采用新型的智能化电能计量装置,其不仅自身功耗少,又具有防窃、短接、反接的指示报警,同时为下一步建设智能化电网打好基础。

篇4

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并进行了主题演讲。仇部长以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演讲为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从建筑美学的城市到功能主义的城市,然后向宜居生态城市转型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复杂科学理论如自组织理论等进行了对城市发展的探讨。在随后的两天中,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在3个会场进行了多场学术交流及论文宣讲。7月9日下午,由邹经宇教授主持,大会进行了低碳绿色城市的论坛专题研讨。

此次研讨会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王蔚博士应邀参与了此次研讨会进行了论文宣讲,其论文《二手集装箱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获得此次研讨会的优秀学生论文奖并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

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主办,研讨会的目标是为与会的海内外规划、设计、科研、营造、管理、房地产开发、经济、社会学等领域内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供平台,营建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以应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生活的挑战。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有低碳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低碳绿色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的新技术、工具和方法、低碳绿色城市的住宅建设、低碳住宅的设计开发创新、低碳住宅管理与评估、住房问题与和谐社会等。

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

国际城市论坛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篇5

关键字:城市建筑规划 问题内容 意义 生态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市场化经济的潮流中,在对建筑工程实施规划的管理中要把握好规划管理的原则,有力的保证建筑事业以及城市规划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的规划自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建筑工程能否得到合理的安排不仅仅关系到成分的表观形象,同时也极大的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建设和规划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有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才能有效的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从而有效、合理的利用城市的土地,实现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合理的建筑工程规划能有效的解决城市建设中带来的诸多问题,保证城市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从而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1 中小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

目前,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建筑的规划同其它各方面的规划之间不协调。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城市规划中所必须面临的相关问题和困难以外,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根本原因还是地方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还有就是地方人才缺失。

1.2中小型城市建筑规划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目前,在中小型城市的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小城市建筑规划的空间实体并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得到有效落实,该种现象在中小型城市的建筑规划管理中普遍存在。例如,在中小城市中新区的建设正加紧脚步,虽然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等都预留了相应的空间,但是在时间的建筑过程中往往是工厂、商业以及住宅建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公共设施配置相应不足或建设滞后,导致新区功能不全,新老城区无法快速融合,从而无法迅速带动新区经济。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城市的规划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相应设计来进行实施,对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不能对城市的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城市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因此会出现建筑规划实施受到阻碍的情况。例如,车站、垃圾转运站等公共设施建设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由此该类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居民的阻碍。对于该种情况,城市建筑规划部门可以采用相应的法律手段来解决。

1.3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工作没有落实

目前,我国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因此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的规划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使用,例如,目前对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成果质量标准就没有明确的规定。

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2.1控制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质

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需要在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阶段控制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质,同时也保证对土地的使用强度和建筑性质保持一致。在审核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质时,主要是审核建筑空间的使用,仔细审查建筑的单体平面,保证其与土地性质相一致的功能。同时,在建筑功能的审核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不同建筑性质之间的相互干扰。

2.2控制建筑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土地的使用强度可以利用建筑的密度和建筑的容积率来进行衡量,为防止土地的沉降以及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的生态及人居环境需要严格的控制该两项指标。目前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商单纯的为了追求利益为盲目地追求高的建筑容积率。城市空气环境的好坏以及建筑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密度、容积率的合理与否。城市规划部门在审核建筑密度、容积率时,应确保基地的间距、消防通道、绿化率以及停车场等。

2.3控制建筑的间距和绿地率

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正建筑在有效的空间、日照、消防和卫生等方面满足国家规范。目前在城市中火灾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以及财产损失,其中建筑消防通道不畅通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地下室以及高层建筑对相邻建筑的影响,保证建筑之间施工距离的安全性。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会进行绿化,这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保持一定的绿化率,对绿化率的控制同用地性质等因素相关。

3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3.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的规划中有效的实施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可以实现对用地的合理性,从而保证节约用地,保护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实现人口的合理布局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有效的实现城市的资源、人口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3.2改善和提高城市的形态环境

城市中建筑规划的合理性之间关系到城市的生态、景观以及卫生环境。城市建筑的规划管理在完善城市的布局时主要是通过控制建筑的高度、建筑间距、绿地率以及容积率,从而优化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的景观,建设特色性的城市。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中可以在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分析景观的观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在充分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

3.3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

城市建筑工程是城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动产,会保持长时间的利用,如果城市的建筑规划不当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例如,有些开发商受到利益的驱使,擅自改变建筑的用途,利用住宅用地建商业大厦,在绿地区开发商业住宅等,这样不仅仅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对城市的安全也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并且会扰乱城市的整体布局,阻碍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的规划中要严格的控制建设工程,协调相关的矛盾,在保证建筑工程符合城市的发展布局的前提下,不断的推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市的急剧扩张,这些都对城市的建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对中小型城市实现城市建筑规划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中小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实现中小型城市建筑的合理规划,才能更好的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城市的建筑规划管理要切实实现经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正确的引导城市中的各项建设的有序发展,促进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剑锋. 中小城市建筑规划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6)

[2] 朱恒利. 关于建筑工程规划管理问题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8)

[3] 叶大华.关于开发区规划管理思路的探索[期刊论文]-城市2003(3)

[4] 付鲲鹏.刍议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7)

[5] 陈志.林峰.浅议建筑规划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篇6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地区特色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小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镇区居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1.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

1.3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问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环境保护规划缺乏对小城镇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仍停留于运用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层面。

2.2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小城镇规划中历史保护规划往往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的手段上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特质形态作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社会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原始动力和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和尺度,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成果和模式。在小城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套用规划师心目中固有的特点与模式,往往造成保护规划完成后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在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规划中不注重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形成诸多的建设性破坏。景观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小城镇景观的保护并不全是保护形象风貌和人知觉心理的连续性,还应充分重视小城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连续性;景观的保护并不只是“建筑的文化特征演化的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性的深层方式的留存和借用”。

3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3.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3.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3.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道德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3.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城市设计方面:①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②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③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结语

小城镇规划涉及的专业很广,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大战略、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新小城镇而努力。我们规划设计人员也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小城镇规划观念,丰富规划手法。以解决小城镇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符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性、指导性,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融入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章标识码:A

一、建筑设计中将生态策略融入的设计方案

1、生态建筑的设计构造

设计构造方面,就是要将建筑系统当中的能量,以及物质的循环方面有效利用。在建筑的外表面中,要分析热效率存在于围护结构中的作用。要合理完善的对不同形式可以选取的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所最终形成的能源开发系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要和建筑中的配套能源相符。细致处理建筑的生活垃圾,保持生态建筑的完美性[1]。

2、生态建筑中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的阶段,要以多角度、全方面的方式去分析所生成的问题,要将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融合,才能够进行设计和规划。要将设计基础定制为生态,然后在进行生态规划以及整体规划,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要合理,对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要有效协调[2]。对建筑的小气候问题要得以改善,将自然与人类结为一体才是最终的目标。

3、建设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

对于建筑而言,专业的设计人员要当作成一个较为微型的系统,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全方面的对自然能源以及自然资源有所利用,要将建筑局部的小气候良好营造,使用过程中的空间可变性以及功能灵活性,要合理加大。想要将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趋向于成功,就要将能源利用以及地域的气候影响问题,妥善分析。

二、多学科综合性要在设计过程中有所突破

1、自然生态环境要建立

所谓自然的生态系统,就是由许多不同的生物链以及复杂的生态环境,所结合的平衡生物系统。因为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既整体又繁杂的系统,所以自然态的系统一定会具备功能和结果,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能够将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实现,并且还能够对生态平衡的相应目标有所维护[3]。

2、绿化设计要加强

城市中发展过程的潮流就是绿化设计,要良好选择城市植物,植物能够调节人类心理活动、具有优质形象。调节空气成分、杀菌、净化空气以及放氧的功效。在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绿化率已经被迅速的提升,建筑的建设时,要提倡使用绿化的方式,让室内的气候和温度得到调节。

3、解决城市资源紧缺问题

现阶段的城市基本上在土地方面较为紧缺,那么就要通过几方面来对其改善。其中可以在建筑的高度上解决,也可以将建筑转移到城郊处发展。城市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高层的建筑逐渐增多,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断加大。那么地下空间也成为了发展的趋势。(1)能源和资源的节约。目前城市的破坏性越发严重,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了节约型的必经道路。在地下空间可以蓄热,并且还能够隔音。功效十分突出;(2)对土地资源有所节省。在地下空间开展建筑的建设,一方面能够让土壤的破坏得到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减轻的损坏,另一方面在地面上的住宅数量有所减轻,在生活服务以及交通生产方面,以及社会活动上也不会受到干扰。

4、循环利用物质能量

不同资源被人们大力开发,所带来的后果则是物质的短缺,在房屋的设计方面要将利用能源问题严格关注,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间接利用太阳能,可以变为生物能的循环,这样的绿化方式能够让环境得到美化;(2)直接对自然能有所利用,可以让自然能衍变为人类所能使用的生活动力。

三、建筑设计阶段生态型建筑的设计方案

1、建筑环境在设计方面要以建筑舒适为重点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建筑的要求上要将健康建筑有所发展。设计建筑的时候,要采用人工手段和自然条件有效融合的方式,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效建立。

2、节地、节能和节水要充分体现

所谓节能就是对绿色能源的使用,要使用一些可再生的能源,例如:地热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优化配置常规能源是必须要做的。同时节水方面更是不能够缺少的过程,具体的措施可以将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雨水收集的系统在室外设立。设计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把水的保护措施以及利用方面做完善,另一方面还要将水资源的利用系统以及排水系统做好[4]。此外,节地方面也要有所突破,规划的合理性是必须要求的,要采取较为科学的建筑体系,将使用功能有所改善,让土地资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节约。

3、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合理利用

在选择建筑地理方面,是建筑施工时对污染降低的制约条件。并且就能源消耗问题而言,也是最佳的方式。建筑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要尽可量对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要和谐的与周边的环境结为一体,控制住沉积物以及腐蚀物,把原有的地貌渗透在实际的施工和设计中,不要对不相关的地形进行开采[5]。在我国,对于建房选址方面是比较重视的,座北朝南、背山面水是基本上的要求,可想而知,生态思想在早期就开始实行。

4、生态植物要适当选择

生态植物的选择在生态建筑中尤为重要,在大自然的范畴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是最为核心的物质和材料。选择生态植物的过程中,基本上要将本地的乡土植物作为首要植物,要引用一些在观赏价值上以及适应性上都要居于首位的植物[6]。建筑小区中在种植和设置结构的时候,是生态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植物要布置合理,要最大程度上做到自然生态的布局,要进行花草、乔木、灌木的搭配。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是生态建筑所制约的。在最近几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不断的得到提升,让建筑施工成本有所降低,并且加大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建筑的设计对生态平衡有着很大的促进,让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那么,一定要在建筑设计中把生态策略有效的融入进去。

参考文献:

[1] Ali.Namazian,Armin.Mehdipour.Identity Architecture, Louise Kahn[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Society and Culture(ICHSC2012)[C]. 2012

[2] Hafsa. Ramzi,Maysaa. Muffeq.Structure as a Tool of Achieving Human Scale in the Islamic Architecture[A]. Plane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ume 24[C]. 2012

[3] 罗玲玲,李家坤.建筑学专业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A]. 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4] 侯万文,孙博兴,王军军.养猪种菜一体舍建筑设计及其评价[A]. 2003北京国际养猪研讨会暨展览会论文集[C]. 2003

篇8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生态均衡;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各国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也已被我国政府和市民所共识。而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与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与周围环境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都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应用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城市园林绿化含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将功能、科学、设计等知识融入城市绿化建设的艺术手段,将具有不同形态、生长规律的城市绿化植物进行有序组合,使群体美、个体美和细部的特色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将所有绿化植物以饱满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城市绿化的景观,不仅要有优秀选择规划方案,还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才能使城市绿化工程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并营建出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绿化景观效果。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规划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1 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 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止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3 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在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类。规则对称经常在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中应用;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愉悦轻松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4 借 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

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三.当前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问题

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并把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由于园林绿化的规划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层次、景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只追求量大,没有追求质高,表面看起来绿地面积占地大,场面震撼,但实际其产生的群众亲近自然的效益、总体生态和社会效益却不成正比。许多公共绿地植物配置单一,树种不丰富,乔灌木搭配不合理,没有形成应有的层次感,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配比不合理,没有形成四季有花的绿地景观,无法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特色。有些绿地的人工雕琢的气息太重,没有体现城市园林绿化的自然美,这不仅仅造成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成本高,而且造成后期的养护成本很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剪、维护。园林绿化规划中忽视了城市园林绿化是有生命力的,没有将建立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生态维护系统作为目标,只是为绿化而绿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不科学

城市园林绿化职能部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往往具有局限性,没有通盘考虑,缺乏科学性。没有高水平、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就无法合理的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建设,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应依据城市的人口、地理位置、现有的绿地水平、社会的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看见空地就插绿。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的比例中,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比例不协调,没有形成合理的配比,造成局部的失衡。同时,在区域城市园林绿地的布局中,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如:居住区绿地分布不足,造成市民的休憩、运动都挤到公园,造成公园人满为患。郊区建设了大型的公共绿地,但是由于距离远,很少有人去游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在日常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中,职能部门没有后期的跟踪、反馈,绿地规划建成后,没有去评估绩效,没有收集市民的反馈意见,这样无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新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三.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对策

1.加强绿化规划中的计划性

长期的绿化规划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这种长期的规划必须符合城市长期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长期规划决不能是某一任领导的个人意志的体现,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受公众的广泛评价,并最终确定的一个规划。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加强绿化规划的计划性,要长期与短期规划相结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大量的财务、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长期规划要根据短期规划的成果和成效进行不断的调整,长期规划始终要符合社会总的发展需要,并且长期规划要能够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城市绿化。但是也要注意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好的绿化享受,而非为计划而计划,所以计划在制定前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数据收集,计划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才能够为绿化的长期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强化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阶段的规划职能和参与度,确保园林建设各项指标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得以落实。

2.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城市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综合评价,是园林绿化建设科学决策的依据。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城市绿化的客观要求和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城市绿化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果等方面,具体为:绿量指标绿化的总量;生态适应性耐旱性、耐盐碱、耐疮薄、耐旱性、耐阴性、耐水湿;生态效益杀菌能力、滞尘能力、降温增湿作用和吸碳放氧能力;经济效益,如地价;景观效益。2)绿化功能的量化研究。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3)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因为园林绿化具有环境功能性、采用指标多样性和宽泛性,所以园林绿化的评价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城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掌从而握城市绿化指标体系,并进行统计,对采集的数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达到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的目的。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需要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并且应正确把握好艺术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延续了艺术美也支撑着生态保护。在实践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吸收古典园林、西方园林的艺术精华从事新的创造应注重综合利用城市学、环境保护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营造景观去营造赏心悦目的园林艺术美。

参考文献:

[1]、尹珊 等建筑设计中景观的利用对策探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

篇10

【关键词】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交通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能够使城市空间的辐射、聚集能力得以显著增强,还可以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并且可以进一步地使用地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不断的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有鉴于城市物流园区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应该针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从而最终能够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效益可以实现最大化。

1.城市物流园区的作用

在空间上一些物流企业集中布局的场所就是所谓的城市物流园区,其作为一个物流节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城市物流园区还是政府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环境,为了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交通拥挤得以缓解,城市功能紊乱得以解决,将专门的土地开辟出来,然后进行统一的规划,最终设立的大型城市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在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交通压力的缓减、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的成长和物流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物流技术和服务的升级都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

2.如何针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规划设计

城市物流园规划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详细交通组织设计、用地规划以及功能预测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利用这几个方面,就能够将城市物流园区初步规划制定出来。

①功能预测:以预测为根据,可以将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交通量以及货运量等确定下来,并且将物流园区具备的容量、数量以及功能等特征确定下来,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辅助设施规划以及物流主体设施的规划[2]。

②用地规划:城市物流园区用地规划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用地容量设计以及用地布置规划。首先要以城市物流园区的运行流程作为根据,对各个功能区在物流园区内的作业空间关系以及活动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布置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区域,也就是说合理的布置各个单体,这就是系统分析以及工程的数学的范畴,现在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了很多相关的分析方法,其中主要包括PLANET、CORELAP以及CRAFT,并且最终通过对功能预测结果的运用规划物流园区内的用地。

③交通组织设计:要想顺利的实现自身的物流功能、保证富有效率以及比较通畅的物流流程,就必须要保证物流园内部能够具备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物流园内的交通组织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步行交通组织、信号灯、标线以及标志,自行车交通组织以及机动车交通组织。

④交通影响分析:通过分析上述的三个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步骤,就能够将物流园区内部设备规划设计方案得出来。不过作为一个新开发项目,物流园必然会产生新增交通需求,这样就会使城市物流园周边的交通水平有所降低,并且还有可能造成整个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建设物流园的最初目的就是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立足于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认真分析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3]。

3.对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的分析

上海市对于城市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非常重视,对新建项目都要求进行交通影响分析,这对于控制新建项目的规模、缓解上海的交通压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较大,在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对交通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城市物流园区的作用和功能,对城市的交通压力进行缓解。交通影响的分析主要是对城市物流园区建成后所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进行评估,并分析城市物流园区对其周围的交通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服务水平和交通使用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4]。

3.1分析交通影响的范围

要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交通影响范围的分析,对物流园区项目的交通设置建设进行考虑,并结合物流园区的交通管理措施。要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开发会对周围多大范围区域造成交通方面的影响,此外,在分析中要把物流园区周边的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扩展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分析整体的土地使用情况会对城市的交通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物流园区项目周围的城市路网布局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在对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时,要着重考虑物流园区项目周边的供需平衡关系。城市物流园区项目启动后必然会影响周边的道路交通,而以交通影响的特性为依据,影响的范围越大,则影响的程度越小,随着距离的增加,受到项目的交通影响也会逐渐递减。

3.2对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分析一个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程度,就要对项目的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作为交通影响程度定量的依据。要对城市路网会受到城市物流园区建成之后所吸引的交通量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此外,要调查城市物流园区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以及物流园区的用地特征。一般分析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时,要分四个步骤来对该项目未来的交通量进行预测,以专业的交通规划软件来进行分析[5]。

①划分交通生成与交通方式。本地区的建筑性质和建筑规模都会对交通吸引量产生影响,通过对不同性质建筑的交通吸引指标进行分析,来对交通量的大小进行预测。通过调查物流园区的出行特征,结合以往的交通调查内容,并对该地区的各交通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就可以对交通方式进行预测。

②对交通分布进行预测。交通产生的吸引量如何在一定空间内进行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空间距离近、经济发达的地区交通交换量和出行量都比较大。对交通分布的预测一般使用重力模型法[6]。

3.3交通影响评价

将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作为根据,将土地开发利用的情况作为参考,并且对交通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对项目完成之后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认真评价分析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停车供需关系;通过对交通预测分析结论的研究,针对各类交通设施以及项目对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和检验既有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案。

3.4交通组织

将项目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规模作为根据,并且与该区域规划路网条件作为根据,要充分的估计到将会发生的交通问题,并且对现代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将科学的交通组织方案和改善建议提出来,保证投入使用后的项目具备完善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

4.结语

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会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城市物流园区在规划设计中就要对交通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物流园区设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娅敏. 大型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9,34(2):228- 232.

[2] 王丽, 刘小明, 任福田. 对大城市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1,27(1):16- 20.

[3] 韩勇. 物流园区系统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2.

[4] 吴波. 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 杨章贤. 物流园区规划方法与实践[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3.

[6] 李春海, 缪立新. 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方法体系[D]. 北京: 清华大学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