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与旅游

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早在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

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养生的需要、健身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充满异国他乡情调的城市文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憧憬和期待,这是人类求异心理的典型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在奇险幽野的山岳景观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熏陶,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唤醒与律动;人们总是期待着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人类文明的河床上获得智慧,这是人类求知、启智需求的体现;人们总希望通过投身自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通过参与异国他乡的民俗活动洗去尘渍,获得愉悦,通过旅游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忘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人类自生的本能反映;人类通过跋山涉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这是人类健身养生的需要。上述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四)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林洪贷(1990年)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于士英认为:“七五”以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就是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文化

旅游业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行业。其创造的核心是文化品位的不断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源于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电影,20世纪50年代建园之初,只有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睡美人城堡、海盗船等少数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坐过山车、乘坐飞碟、过时间隧道、看水幕电影、看四维立体电影等现代高科技和人类幻想成果在迪斯尼乐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迪斯尼乐园的文化内涵。深圳在20世纪80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总是那些合乎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联想、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启迪的景观。因此,一位优秀的旅游规划大师,景观设计大师和旅游产品策划大师总能够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桂林的山固然很美,桂林的水固然很迷人,桂林的民俗固然风情万种,然而如何在短短的行程体验、感受桂林的美,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印象刘三姐》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剧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部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桂林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高度提炼和系统优化,是熔铸于山水人文景观中的又一崭新的文化景观。

(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代表――故宫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已经毁损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国内外的游客进行开放,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我国藏族建筑的瑰宝――布达拉宫,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文化遗产大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修葺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3、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5).

4、尹华光.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学科建设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 文化渗透; 旅游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旅游活动内涵的不断扩大。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地球上的距离在缩短,国际间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应运而起的国际旅游大潮已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的浅层观光,而希望更多地投身于异地的生活体验,到异地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乐趣。

一、旅游文化

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后盾,没有一定的闲暇作保证,便无从谈起。从表面上看,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活动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果。

旅游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摆脱了异化劳动的束缚,旅游需要精神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是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旅游活动尽管带有经济色彩,但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多种多样的。

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享受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人类的发展需要,即表现自己生命力的需要,发展自我与实现自我的需要。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体现出这种需要,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发展需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需要,是人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生理或本能的欲望,上升到文化层次与品位,具有社会文化意义。

二、文化教学

1、旅游文化与外语教学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如前所述,旅游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接触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文化教学寓于旅游英语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教学;只有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触、认识和感受旅游文化。

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热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热兴起于80年代,文化教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密切相联。

现代化是一个时代在历史进程中物质和精神产品流通的需要: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精神过程。它是一个民族价值体系的沿革,是境外民族文化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有机结合。文化教学在民族的精神与现代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文化教学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表现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限于单纯的语言交际能力,它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因此,良好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塑造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和积极互动的“生产人格”。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培养日常交际情景中的对话能力,也不仅直接为经济效益服务,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处理能力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

三、旅游英语教学

旅游文化充分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旅游英语教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旅游英语的教师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人。

作为一名旅游英语教师,除了懂得英语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文化知识,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最好都能略知一二。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旅游文化特有的魅力,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和旅游英语的优势,为学生服务。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和现实结合不足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学生在完成所学旅游英语课程后距离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笔者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现有旅游英语教学的部分环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并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商榷:

(一)口语训练是重中之重

对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来讲,流利的英语表达是服务的基础,也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基础。口语在该课程的设置中属于根本和核心,如果我们用两到三年时间培养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张口用英语表达或者表达时错误百出,就是我们教学的失败。因此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口语表达为核心和基础,突出语音的训练,突出相关服务用语的训练,突出实际情景训练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而目前的相关训练往往很随意和过于形式化,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笔者认为口语的训练应当遵循以下的规律:先听后说;注重发音、语音、语调的训练;注重口语的层次训练;营造轻松愉快的口语学习氛围。

(二)英语语言训练必须与旅游专业培训相结合旅游英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属于交叉学科的课程,注重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我们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用英语提供旅游服务,还要让他们懂得旅游管理,熟悉旅游产业的相关知识。但目前的教学却存在两者趋于分离的状况,比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为突出旅游的专业性而加大相关旅游专业的难度和比重,这就使旅游英语过于重视旅游专业理论而忽视了应用语言进行旅游服务这一根本培养目的。相反有的旅游英语教学又过分强调语言应用的通用性而忽略了和旅游业这一大前提相结合的专业特殊性。这都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从两者的有机结合入手:首先,英语语言应用性训练要以旅游方面为内容,比如:上述口语的训练完全可以围绕介绍旅游景点,接待外宾,订餐订票等和旅游业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要使学生了解在旅游业中的语言习惯、相关表达等,培养学生在这一特殊服务领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其次,必须用英语来系统讲解旅游专业相关知识,要介绍最新国内外的旅游管理理念;再次,必须引导学生把旅游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相结合。总之,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突出该课程的复合性,使培养学生达到运用英语熟练地进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使服务和管理上水平、上层次,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英语语言训练必须重视和中国文化知识的结合很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中华文化。

那么,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就肩负有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给外国游客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从而使学生胜任将来的外事工作。笔者认为可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教育。

(四)课堂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还要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获得仅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应当加强实践课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的主置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让练习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模拟。同时,我们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中一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低且他们的社会背景又很复杂,在对他们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面对现实,因材施教,化解矛盾,进行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做好对他们的疏导工作,使他们成人成才。教育者就要进行换位思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总设计师, 要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调控课堂,使之活而不乱,严而不厌,使学生愿学。

所以,如何全面地合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换位法:即师生换位。在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来讲授,演示内容,教师以学生、观察员的身份坐在学生中间观察,最后点评,这样使学生体验学与教的关系。如我讲授旅游英语《道歉》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创道歉的情景,实景教学,然后让学生体验道歉技巧、用语。这样的讲授要比教师枯燥地讲解好得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体验法:学生要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必须在现实环境中运用,达到理解、强化运用知识。如讲《旅游英语》-《旅游接待》这课时,把学生带到学院的旅行社、宾馆去模拟,练习本课的知识点,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评。再如讲《饭店接待英语》知识时,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知识后,把他们带到学校的实习宾馆、餐厅进行练习,当然这其中老师要提前安排好“客人”,与学生配合。练习课堂中学过的习语,安排的“客人”可以刁难“学生”,使他们陷入窘境,逼迫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使自己脱身。这样教学使学生感触颇多,明白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意识到必须把知识学好,学牢,并且学活,为他们今后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和谐放松法:用音乐渲染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或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英文歌曲,使学生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使其心理放松,平静下来,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课,学习知识。

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展示素质教育的优势与灵活性。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遵循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并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

(五)改革考试形式以加强引导

篇4

关键词: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65-01

我国陶瓷文化的代表是江西景德镇陶瓷,这里将以景德镇为例深入分析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方法、路径,融合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及特点,然后结合当地旅游业及陶瓷文化发展情况,提出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分析

我国现在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要想实现大进步大发展,就必须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大旅游产业格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存在着许多相似、联系之处,互为表里。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与归宿,旅游是传播文化的渠道与载体,两者结合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也就是文化旅游业。我国文化旅游业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印象.刘三姐》文化及桂林旅游业的融合,从这个成功的融合案例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旅游地应重点突出文化产业的特色与新意;旅游业、文化产业与市场应该进行有机结合,在保留文化传承基础上,使旅游更多地与市场相接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积极支持,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合力①。

二、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一)融合两个产业资源

陶瓷文化产业在发挥自身整体的价值链及功能同时,还应将旅游相关元素与功能融合进去,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是一种产业资源融合的路径,这种融合路径能够促进两者共同取得进步、共同发展,因此不仅创新性开发陶瓷文化产业资源,依托陶瓷文化开发设计出新颖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还要将陶瓷文化产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的文化审美及购物需求,从而依据反馈改进设计。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在资源融合方面形成多种类型产品,这里我们以古窑为例进行分析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高超、专业化程度强,工序也非常细致,核心工序有5项,古窑堪称是一个活的陶瓷博物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作坊及古窑厂场景,展示制作陶瓷的工序、物料,更有老工匠现场制作陶瓷,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让游客进去观赏,并亲自参加制作釉上彩,按照自己想象自由发挥自由彩绘,然后将其放入600―1300摄氏度下进行烘烤,这样一件陶瓷作品就出炉了②。

(二)产业技术融合

第二是进行技术融合,这依赖于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借助先进的技术,将陶瓷文化产业中的价值链环节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渗透,相互补充,形成新兴企业。相关陶瓷艺人可以使用创新的技术手段,设计研发陶瓷新产品,赋予陶瓷产品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旅游精品及纪念品,这样就实现了技术融合。游客在旅游时,往往会在当地购买一些纪念品、小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因此可以借助陶瓷产品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地旅游业发展,可以设计出一些旅游吸引物如陶瓷首饰、陶瓷刀具及薄胎灯具等等。

(三)产业功能功能融合

第三个融合路径是功能融合,这里将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所具备的相似功能作为考虑点,更加凸显与深化旅游的某项功能,通过旅游功能的凸显来传播陶瓷文化,使得两个产业得到相得益彰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具有审美功能与生活功能,陶瓷产品上的表面造型能够较好地展现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及形态,通过陶瓷上花纹及雕刻物了解相关的古代,人们在旅游观赏这些艺术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化与旅游本质是相同的,具有相同功能,旅游使游客走进历史、回顾历史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心得感悟,因此景德镇陶瓷文化品牌只有较好地树立了,才能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业则又能够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

(四)产业间的市场融合

第四种是两个产业间的市场融合,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因此当地可以借助陶瓷文化产业吸引更多地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实现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娱乐业等其他市场发展。

三、结语

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系紧密、不可分离,两者应该进行有机融合与渗透,陶瓷文化可以将旅游作为其传播宣扬的载体,旅游产业则将陶瓷文化作为发展的契机,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融合,满足游客对陶瓷文化产品的需求,让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陶瓷产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获得感悟与启发。

注释:

篇5

关键词:森林文化;森林旅游;研究思考

一、前言

森林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中所特有的景观与环境为社会、人类与林业部门等提供服务、享受与经济效益的行为。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项旅游项目。且森林旅游能够帮助人们追求健康,缓释在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的压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目前的森林旅游上大部分都属于生态的旅游。

二、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的概述

总的来讲,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不仅哺育了人类,还在人类与森林的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产生了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同时也可以看出,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之间两者是密不可分与相互依赖的。

森林旅游其实就是要人们深入到森林中,并在森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光与魅力。通过深入到森林中,旅游者能够实现返璞归真,满足精神与心灵上的追求。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一大产业,也被誉为是最具生命力的“绿色朝阳产业”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这一最为理想与休闲的方式。

森林文化主要产生于人们在森林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并在建立在朴素情感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出人类与森林的关系[1]。森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并由森林文化中延伸出来的竹文化与森林美学等共同构建出了森林文化的完整体系。

(一)森林旅游能够让旅游者加深对森林文化的认识

森林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林副产品,还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美学价值与生态学更是产生了难以预计的效益。同时森林景观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放松身心。

(二)开展森林旅游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森林文化的重视

森林中不仅保留了过去的信息与文化,还以其独特的结构美等来丰富人文内涵,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的。旅游者在进行森林旅游的过程中,在欣赏自然景观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开始思考森林与环境的问题,而这也是森林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三)森林旅游能够将森林文化进行传播

森林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观光与度假的空间,还让旅游者通过旅游来观察自然从而实现了解自然与保护自然,且通过进行森林旅游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上的需求,并让人们了解自然,从而提高相关的认识,最终实现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与内涵。同时还能为人们带来大量的优秀作品,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2]。

三、从森林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发展森林旅游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森林旅游的环保与宣传工作

可以适当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并让青少年认识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要对其进行保护教育工作,并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介入来增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森林文化,整合森林旅游的各个景观,提升森林景观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加游客。

(二)深入挖掘出森林文化的内涵

将森林旅游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与多种效益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同时还应当要深入挖掘出森林景观中的文化素养与内涵。在开展森林旅游的过程中开展森林文化,就要始终贯彻将旅游文化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共同提高森林旅游的质量。如在不同地区,自然风光十分的丰富与美丽,且各有特色,所以要深入进行挖掘,并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观与形象,真正的吸引游客,加大形象宣传力度,保持稳定的客源。

(三)增强旅游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现如今,只有真正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才能切合实际的发展森林旅游行业。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本着全方位的开发与探索的原则,不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此增强员工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真正做到在管理的过程中传播好森林文化[3]。

(四)创建出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适宜的旅游项目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就应当要凸显出自然景观,以森林文化来进行铺垫,结合地方特色与森林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旅游展示在旅游者的面前,从而实现推动森林旅游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也要在接受森林文化的过程中,做好环保工作,真正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另外必须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慧平.马超德.郑小贤.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98-99

篇6

1、对朱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婺源的朱熹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众多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从分展现出了独有的赣文化面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题,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江西朱熹文化中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较难与接受和青睐。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转型,通过新的包装、新的理念、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关注。所谓“大道无形”,只有让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在精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无形的耳濡目染之下,才能完成传承和发展。因此,考虑将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这一年轻人熟悉并易于接受的国际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来尝试进行江西婺源文化的转化和新生。

2、满足旅游文化产品对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需求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问题,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孔子文化”是一例把中国儒家文化使之持续的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里面通过面向全国征集孔子的旅游文化产品,很好地将山东曲阜和孔子文化全面的展示出来。但是纵观孔子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元素,造型设计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体现的主体思想,是中国山东曲阜儒家的核心思想。以一种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包裹上各种不同的外壳进行传播,这种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往往可以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惊喜感,并且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态度让人们乐于接受。中国旅游文化产品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也就是缺乏中国文化特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作为旅游产品设计核心思想的支撑,其次才能配以外观、包装、介绍等方面的体现。而通过江西朱熹文化所承载的赣鄱大地的世界观、人生观取向以及审美标准,作为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城店在一个特定地域的代表,具有清晰的文化归属感。而一次为核心所设计出的旅游产品,任其包容、借鉴其他文化符号来体现,也必须是具有民族文化辨识度的产品。

二、走产业化之路的重要性

中国的旅游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起源,一直到90年代初,其中出现过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美术特点的作品,尽管当时是出于手工工艺品的范畴。像山东,内蒙古,北京、贵州、云南等地方都有很好的旅游工艺品。可是为什么90年代之后,一直到现在,中国旅游产品却好似陷入了一个泥潭,且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现阶段的环境下,光靠设计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入不敷出的,到设计师手中,最多也是薄利,基于生活所迫很多优秀人才流失,而低投入的制作,换来的是更加粗制滥造的恶性循环。所以,抛开体制和市场的制约,最重要的是缺乏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和人才管理方式。可见,产业化是一种变相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决策和领导下,会良好的推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前进,并使之所能承载的文化传播属性,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相结合的产业化之路方法初探

1、充分利用文化产品自身的表达和传播特点

相对于江西朱熹传统文化比较固定化、单一化、分散化的传统表现方式来说,旅游产品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将江西朱熹传统文化的著作、思想、建筑、传说、年画、木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合理安排融合在一起,是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使其更加生动,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体验感受,让其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更直接、更全面、更通俗易懂的来体现江西朱熹文化的精神本质。

2、利用旅游产品设计所产生的品牌效应

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品与其说是在阐释朱熹文化的内涵,不如说就是通过文化的内涵的发展不断的丰满其产品的过程,然后让产品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一个共鸣的巅峰,来完成其文化内涵的升华,最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既能表达其传统文化精髓,又能用于平常生活之中的产品。如水杯、书签、衣架等,这些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物品,最后所形成的就是一种产业上的品牌效应。通过良好的品牌效应,就可以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化稳定的过程。

3、利用品牌效应所延伸出的产业链

篇7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城镇;旅游开发

一、相关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镇

古城镇,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吴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生活不断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旧延续;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城镇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对发达,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这是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

二、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双赢

(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丽江古城借助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纳西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纳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机,能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丽江的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还撰写了一批专著和论文,为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就可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三、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规模最大的聚居地,独特的纳西民居形式、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亲切宜人的绿化环境、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孕育和承载着丽江的纳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古城淳朴善良的原纳西居民则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护者和创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1996年前,古城内居住着3万多纳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缺失使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的展示场,那些店铺和旅游商品多为廉价的道具,古城面临着变为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二)纳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导致丽江古城文化氛围减弱

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

(三)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与古城旅游发展遭遇尴尬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展,旅游的开发,游客纷至沓来,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体验,并不要求深层的真实。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长久以往,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旅游者和无所适从的变异的民俗文化,从而两败俱伤。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有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二)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三)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四)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杨宁宁.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2、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3、廖冬梅,张诗亚.丽江的旅游开发对传统纳西文化传承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

4、刘燕.旅游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

5、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6、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7、蒋高宸.丽江――美丽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8

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一个地方鲜明的特色。想让一个地方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就必须通过某方面展示出地方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民族音乐文化正是显示地方魅力的关键因素。

(一)提升体验的旅游层次,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纵观近几年的旅游情况,各大景点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要想给来旅游的游客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不再局限于风景的欣赏,更需要融入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在旅游景观中以民族音乐为背景,通过视听互补,情感交融,使得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为丰富的印象。这样一来,也传播了民族文化,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会泽是一个有着多个不同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些不同的特色可以被更多的人欣赏,从而加快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二)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

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才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观赏。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会泽地区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这也正是因为会泽地区内部的文化内涵才会吸引到那么多的游客。民族音乐本来是在某一个地域内反复流传。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传播介质的多样化,音乐在传播上比其他艺术更有优越性,因而很容易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也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这种特性,才使得更多的旅游景点将旅游开发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会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民族音乐的传播。民族音乐的传播,无形中为旅游地打下了最美的广告,迅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互动性研究的建议

将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对于二者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旅游景点的开发离开民族文化,就展示不出旅游景点的魅力。民族音乐文化离开旅游景点的开发,就不能被更多的人欣赏,限制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只有进行合理地旅游开发,营造强有力的文化氛围,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才会不断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和文化品位。

(一)将民族音乐设计成旅游音乐

每个不同的地区的民族音乐,细细品味,可以发现音乐中蕴藏着一股耐人寻味的韵味。会泽的少数民族多达二十多个,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音乐。收集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对民族音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编,将其融入到旅游景点中,自然地融入进去,设计出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呼应的旅游音乐。这样游客在在景点内欣赏的时候,通过音乐的渲染,可以更深层次的体会到美景的魅力和内涵。游客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这种音乐带来的美感,才会更加流连于这种美景当中,沉醉于此。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地开发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不断强化民族音乐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就必须不断地开发出更为合理的音乐资源,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才会形成更多的旅游特色。这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古老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续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传统文化的那种魅力,同时也要有所创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要注意合理的一个度的把握。将开发出来的民族音乐融入到当地旅游景点,就相对于是在为旅游地区免费打广告一样,深入人心。

(三)利用民族音乐文化,深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会泽地区不仅有着值得纪念的先人,值得人们学习和欣赏的民族文化,更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设计出旅游景点相呼应的旅游纪念品。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长久以来,也有多种不同的民族乐器与之相辅相成。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民族乐器种类多达400多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音乐和乐器。这些乐器本身具有较大的不同,因而可以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重要点。将这些民族乐器设计成旅游纪念品,来往的游客都可以将其带一份回去,作为纪念,感受其浓浓的文化气息。除此之外,民族音乐文化的磁带、表演者的服饰、道具都可以作为旅游的纪念品,进一步加大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烟台文化旅游葡萄酒烟台

旅游业的涵义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葡萄酒文化的独特涵义与旅游业的相互关联性

自1892年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此揭开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葡萄酒文化积累了浓厚的历史传奇故事,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也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博物馆。发展葡萄酒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在文化传播方面,葡萄酒文化总是与生活的闲情逸致密切联系,醇厚的葡萄你顷刻间将生活的疲惫全然抛却,葡萄酒文化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优势,对于葡萄酒本身而言,不是仅仅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浪漫文化的沉淀,在圣经中,她被称为耶稣的血,在诗人的眼里,她是伟大思想的源泉,而在酒神巴克斯的眼里,生活中少了葡萄酒如同少了阳光。慢慢的去品尝葡萄酒带来的甘甜的同时,心灵也在畅想着毕加索跟木桐酒庄的故事,路易十六跟他的爱妾们之间的故事,面朝大海,品味酒香,品味人生,尽情的徜徉在的回味中……。

烟台葡萄酒文化拓展的途径

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认为,可以着重规划一些葡萄酒小镇,建设具有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商业街,酒店跟美食一条街,布置浪漫气息且带有葡萄酒文化的影院,以及建设一些配置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等等,都将带动着葡萄酒文化的升级。若是游客参观酒庄的时候,免不了要亲自的体验一下酿酒的过程,为此,可以多展现一些酿酒的器皿,尤其是古老的器具,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很强,现代的东西反而不能吸引目光。在观光的途中,具有纪念意义的装饰品亦很受欢迎,将葡萄酒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到其中,对于发展葡萄酒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届的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就是拓展烟台葡萄酒品牌的重要渠道,对于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到了弘扬烟台葡萄酒文化,做强了中国葡萄酒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的早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葡萄酒文化挖掘旅游业的收益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赚取外汇,改善地方的收支平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就是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在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酒吧间、夜总会。运输及有管理部门在内的就业。同时也可相应的引起其他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业食品、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队伍,但这种就业不是有旅游者直接消费创造的,称为间接就业。对于那些只需季节就业的人来说,如大学生、家庭妇女提供了就有机会。

参考资料

[1] 张裕公司.张裕往事[M]1992.35-37.

[2] 人文地理学 赵荣 王思涌(第二版)

[3] 李世泰.王庆.宋彦华 烟台市经济发展战略论[期刊杂文]-鲁东大学报(自然学报)2010(1)

[4] 潘建富.唐文龙 烟台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杂文]-市场研究

[5] 王亚东.葡萄酒主题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葡萄酒旅游网,2005

[6] 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秦皇岛实践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是未来一段时间河北省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将旅游业作为立市产业发展的秦皇岛,近年来在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表现突出。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进一步拓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渠道成为摆在秦皇岛面前的新课题。

一、旅游与文化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不仅来自于它自20世纪90年代就超越钢铁、石油等行业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还在来自于它对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但是经济属性并不是旅游业的全部。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初级阶段看山水、中级阶段看文物,高级阶段看文化”。从山水到文物再到文化的阶梯式递进体现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心理变化,从物质的、表层的到精神的、深层。所以,旅游从形式上是感官的满足和体力的消耗,从深层看是文化的体验,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活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年接待游客人数在280万人次以上的景点都是文化类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故宫、兵马俑就不言而喻了,近年来兴起的比如丽江古城、山西晋商大院等也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文化需求还是文化资源的角度看,文化都是旅游的灵魂,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连接文化的纽带”是201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2011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760万人次,继续排名世界第三;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可见,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口的跨境流动带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文明的对话。不仅如此,旅游业还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推波助澜。旅游业几十年的发展使我国数以千计的古城、古镇、古村焕发新的生命力。许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旅游得到积极挖掘和展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人类自从有了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正因为两者之间这种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才奠定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的基础。

二、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以来,旅游业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位于“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三大政策的叠加区域的秦皇岛无疑面临着绝佳的发展机遇。秦皇岛市近年来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的尝试。

首先,地域特色节庆活动异彩纷呈,逐渐形成品牌。鉴于旅游节庆活动在扩大旅游城市影响力、拉动相关产业收入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秦皇岛近年来组织节庆的力度逐渐加大,每年都定期举办山海关长城文化节、望海祈福文化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不仅如此,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形成地方品牌。我们的节日・七夕――中华爱情节荣获2011年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和2011年优秀民族节庆称号,北戴河轮滑节获得2010年首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中国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获得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望海祈福文化节获得第三届节庆中华创意奖,秦皇岛市也获得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城市的称号。

其次,传承百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成气候。文化旅游是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目前,秦皇岛市共有8所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鸟类博物馆、中国航标展馆、轮滑博物馆、山海关王家大院、青龙民族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前7所博物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35万人次,已经成为展示我市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2012年开馆的玻璃博物馆,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也是我省第一家依托工业遗存建设的博物馆。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砝码,也成为我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动力。

最后,文化产业园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初现端倪。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秦皇岛发展定位除了“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还有“文化创意之城”、“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秦皇岛市逐步规划、培育和确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探索旅游与文化融合新路径

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地方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虽然秦皇岛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依然存在诸如融合层次有限、探索比较初步等问题。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寻找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首先,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齐头并进。按照世界各种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出现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特别是秦皇岛所处的环京津区域,人均GDP远远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所以,面对如此旺盛的文化需求,秦皇岛必须依托原有观光旅游发达的优势,更多的开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其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持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为是一种差异化的文化体验,所以地域文化能够作为异质体验的突破口。悠久的历史给秦皇岛留下了诸多地域文化,滨海文化、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桥梁文化等在全国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这些地域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整合、包装文化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是秦皇岛从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增长点。

最后,以新兴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强化地域文化外化和对外推介宣传力度。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宣传和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近年来以新兴视觉媒介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形式易于人们接受,无论是大型旅游文艺演出还是旅游微电影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重点考虑借鉴和使用这些新兴文化载体,同时积极通过传统方式增加秦皇岛曝光度。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刘云山,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3]《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