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来源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来源

篇1

一、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

1.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

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简便的农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使得农业生产的部分重体力劳动环节因此得到了替代,这使得不少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使致富渠道不断拓展,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农闲阶段实现多层次、多门路以及多形式的劳动致富潜力的拓展。若不能够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势必会导致大量劳动力资源被白白的浪费。

当前,农村地区积极借助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农民开拓致富渠道,帮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期进城参与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好处:(1)可有效改善农村闲置人员数量,确保在农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样能够事可做,从而实现对农村犯罪数量的减少,更好的保证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积极参与外出务工,其能够深入到城市,从而增长个人见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提升创业机遇。(2)可促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2.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促使农作物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经济作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此外,大量对劳动力要求非常高并且种植难度较大的农作物因此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方式简单且对劳动力需求较低的农作物得到了大范围的种植。

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层面上来看,要对粗放型耕种方式进行调整,构建起集约型、产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劳动力扎根;另一方面大量资源不断集中,即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利用。舒尔茨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表示,在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业自身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发展的队伍中,但在这个进程中,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使其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随着农民的外出务工,推动农业生产逐渐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加工产业化、多样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现代型农业,使得闲置土地得到利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要由以往的“广播少收”渐进式发展成为“精播多收”,使整个农业发展道路转向规模化生产、多?踊?经营。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土地闲置,正是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机会。

3.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人力资源的外流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随着大量机械化操作取代人力操作,从某层面上而言,使得人力资源得到解放。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打工,除了促使农民的见识得到明显增长,同时收入水平也明显增加。而通过大量机械化的操作,农民的土地在集中管理下,生产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收入水平的增加,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

1.提?{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当前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文化层次以及性别结构等各方面与当前越来越技能化和专业化的劳动市场需求有着较大的出入。随着部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他们的本领、见识增加,并使得他们的信息和资金的获得方式因此改变,从而促使村、镇企业创办随之加快,使得农村的农业和工商服务业均得到快速推动,最终在这种发展的影响下,实现了农民的返乡创业热潮。返乡的一大批农民,将都市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思想带回到农村,使得落后的农村生活习俗得到改善,使得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进取意识等随之开启,最终实现了对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2.增加了社会新投资

外出务工的广大农村人员,普遍存在一定的“乡土情节”,长时间在闯荡,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信息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等,在“乡土情节”的促使下,最后回到家乡,成为了农村最现实、最直接以及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对象,他们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回流,使得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迅速盘活,使得一大批市场经济新主体诞生,使得税收的来源随之增加,从而达到了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提升。

3.培植了就业新载体

随着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一方面使得本人未来的发展及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在返乡创业的热潮影响下,大量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等均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就为城乡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使得农民的收入因此增加。根据调查了解到,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中,绝大多数都放弃了以往的小农生产模式,而是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设起规模化的养殖厂、种植基地等,同时通过运销模式,使得不少农民工最终便成为了企业家。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传统农业的比重持续减少,但二三产业的数量却有了显著增长,这使得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提升。

篇2

一、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吉林师范大学2007、2006、2005级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600名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420人,涉及到哲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19个院系的学生。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谈话为辅,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600份,有效问卷5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5%。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学生家庭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直接反映着家庭的富裕程度,被调查学生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71%,500~700元的占22%,700~900元的占5.5%,900~1100占1%,1100元以上的占1%。把这个调查结果与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统计的全国人均月收入1041元相对照,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收入的一半,仅仅有2%达到了这个标准,可见贫困生的家庭都处于严重的低收入状态。学生的贫困状况,与他们的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调查显示贫困学生家住农村的占80%,住在乡镇的占10.1%、县级市或县城的占5%、地级市的占2.5%、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占2%,可见贫困家庭大多位于农村。另外,贫困学生家长从事的职业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调查显示,贫困学生父母亲为农民的占大多数,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81.5%,其次是父亲在城镇作农民工的占7.5%,母亲为个体工商户的占7.5%。从贫困学生家庭居住地和他们父母从事职业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居住地的城市化程度越高,贫困生的数量越少。贫困学生多来源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他们父母多以耕种土地为生,耕种土地收益不高,若遇旱涝年景更是收入锐减,且有一半农村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需要支出的教育经费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的高且稳定,家中多为一个孩子,因此每月有稳定收入的父母亲两人供养一个孩子,还是能够承受的。城市中也有为数不多的贫困学生,县级以上城市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比例的9.5%,其中一部分为孤儿或者是离异家庭子女,一部分为下岗、无业家庭子女。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除了收入偏低以外,还可能遭受过重大意外。在调查中显示在近五年中家庭遭受过重大自然灾害的占21%,患过重大疾病的占47%,其他特殊情况的占32%。重大自然灾害如暴雨、干旱、台风、雪灾等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常常导致农民们收成欠佳,甚至是全无收获。重大疾病等因素会导致家庭一次性消费过高,而家庭经济受到重创后短时期内很难恢复。一般而言,贫困学生家庭的构成模式与当下普遍的三口之家也有所不同,家中有三口人的占35%,四口人的占33.5%,五口人的占18.5%,六口人的占8%,可见四口及四口以上的家庭占60%。据了解,贫困生家庭比“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普遍模式多出的人口,多为超生的孩子或者赡养的老人,他们都不是为家庭创造收益的主要劳动力,却是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教育消费、老人的医疗消费对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非劳动力人口较多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个人生活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据调查,贫困学生的年消费金额多数在6500~7500元之间,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父母供给和政府奖助学金,这三项金额加在一起为6302.51元,占他们全部经济来源的88.19%。贫困生年平均消费6899.89元,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三项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必须开支,每人每年平均6065.69元,占学生消费总量的87.91%,而其余学习资料、网费、通讯费、日用、休闲、医疗、资格培训等多项一年消费总和为834.20元,占总消费的12.09%,可见,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衣食住等基本开支外,很少有额外消费。另外,通过对贫困生谈话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费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和父母供给解决;生活费主要靠父母供给、校外打工解决。

三、简要总结

以上调查凸显出了几个问题,分别为:

(一)贫困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调查数据显示,来源于乡镇级以下的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占总贫困生人数的90.1%。所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这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国家政策、农民意识、地理环境、资源储备等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调和、利用这些因素,早日实现农村致富,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贫困生问题。

篇3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比较弱小的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从最开始就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从某种存在的根本层次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很好的相结合的。据调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投放于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上缴的准备金也向外流失,这就显现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的恶劣。虽然,近年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产权、股权与管理机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制度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2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

上文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职责缺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法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以农业产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众农业产物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的自身特性,经济产业都有着不稳定因素,这就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性,不良贷款会对农村金融机构造成资金严重匮乏的后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3.1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前提

农村经济的来源,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上来看就是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模式。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密不可分。

3.2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风险

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巨额存款的保险成本的支出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其金融机构在市场中退出,政府不得不出资进行援救,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也不能得到提高,反而还会诱发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模式。

3.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村乡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存款的保障程度上一致,农村居民的储存金额相对较低,而且普遍对利率都不敏感,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扎堆于农村或者城市,这样提高新型金融机构的信誉度的同时,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机遇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度。通过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老百姓对它的信赖度。第二,存款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管理权。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对其进行监管的韦海祥: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机遇金融市场时候,管理得过于严密,这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权。第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人的法律保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下,对存款人的存款保障有存款保险准备金为后盾,当农村金融机构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就能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第四,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帮助其更合法地抵御资金风险。

5结论

篇4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权益保障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据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比上年增长了4.53%,占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亿,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人口学词典》对老龄化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已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7%的水平。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壮年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将更大。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经济基础较弱,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二、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未富先老”,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严重

根据老龄委提供的相关数据,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比例为4.7: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3.22:1)。目前,我国城乡贫困老年人约有1010万人,其中城镇150万,农村860万,城镇老年人贫困发展率为2.5%,农村约为8.5%,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没有经济权,就没有发言权,农村老年人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贫贱家庭百事衰,农村老年人贫困是引起家庭财产纠纷、赡养纠纷等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子女对赡养义务缺乏正确认识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种义务是基于亲权关系而产生的,一般情况不能解除。按说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为人之子女却以各种借口不尽赡养义务、失去劳动能力又缺乏养老保障的老人得不到子女赡养甚至遭受暴力的情形。有的子女以分家不公为由不赡养;有的子女以不继承财产为由不赡养;有的以不帮子女照看晚辈为由不赡养;有的以父母再婚为由不赡养,致使老人生活无着,困苦不堪。在大部分农村家庭,所谓赡养老人也仅限于经济上的供养,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赡养义务,而忽视了老人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化。“421结构家庭”呈增多趋势,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家庭模式,使处在塔尖的子女不堪重负。二是青壮年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农村老人长期与子女分居,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的资源减少,导致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精神生活困乏及医疗保障问题难于解决。三是传统尊老敬老爱老观念淡化,重幼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现象突出。现在竞争异常剧烈,青年夫妇往往把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难于顾及老人。代际之间不和谐,以少欺老、恃强凌弱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4、农村老年人的财产权和婚姻权经常受到侵犯

农村老人早出晚归,辛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经常以分家、继承等形式被子女侵占。有的子女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根本不尊重老年人的财产自由处分权。有的老人将全部积蓄用于子女婚嫁,却遭儿媳白眼相待。此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比年青人更需要伴侣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支持。尽管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然而在现实中,老年人再婚除了承受世俗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外,更多的是遭受子女的反对和压制,甚至有的子女以老人再婚为由不尽赡养义务。许多老年人怕再婚引起家庭不和谐而忍受煎熬。

5、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维权意识淡薄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其他国家实施的相关法律相比,其内容比较单一,涉及领域较窄,不能涵盖老年人全部权益,且没有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及《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相结合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可操作性较弱,其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失于空泛,难于衡量条款内容实施效果。各地区制定的大部分保障老年人权益的相关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也缺乏有效实施,流于形式。农村老年人身为弱势群体,或孤苦无依,或知识匮乏,或行动不便,或怕家丑外扬,面对侵权行为,大多数只会选择忍辱负重,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建立集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救济制度等为一体的生活保障体系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本对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绝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保障项目少、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这样的保障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需求,不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保障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思考和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为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建设和解决包括老龄化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的经济性活动。农村经济是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友好型老龄社会的物质基础。针对目前农村实际,发展农村经济主要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用和比较效用水平,提高闲置农田的利用率,激活农村土地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应积极探索适应各地区农村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物质财富积累,才能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及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转贴于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一是要修改完善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完整的体系,注重其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可操作性、结果的可衡量性。并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工作,依法惩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制度,并提高老年人对现有政策制度的认知程度,简化可以享受的所有待遇的申领程序,鼓励他们积极申领他们应享受的待遇。三是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敬老爱老助老的法制观念。

3、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敬老助老养老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二是要在广大农村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创建敬老文明镇、村活动,表彰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影响激励。通过评选“敬老孝星”,张贴“赡养红榜”,设立“孝敬父母奖”等形式来推动敬老助老养老风气的形成。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警示不养老的反面典型。四是在农村提倡和推广签订“赡养协议书”,并将精神慰藉的内容明文列入,增强人们家庭养老的责任感,督促人们全面履行家庭养老的义务。

4、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也开始关注老人,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志愿者、支教队等到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加强赡养老人道德教育,增强子女的孝心。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农村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基层组织,其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老年人权益维护队,走街入户,开展老年人维权活动;并从资金、政策上大力支持协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帮助老年人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减少疾病,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

5、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现实国情,从实际出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级推进,建立起灵活务实的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政府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兴办多层次、多样化、多档次的老年人福利院、护理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发展相对欠佳的中西部广大农村,政府要根据地区经济状况、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保障其公平、公正地享有受养权、就医权、参与权等基本权益。切忌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晓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义务的有关问题详解(一)(二)[J].山西老年,2007(7、8).

[2] 杨冠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EB/OL].http://szwtsj.com/ReadNews.asp?NewsID=348.

[3] 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予以修正[J].法学杂志,2004(5).

[4] 张向阳、张志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乡音,2007(11).

[5] 丁金胜: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6] 绍兴华:农村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07(5).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影响

金融危机的蔓延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农民在经济舞台上本就处于劣势,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难度,农民阶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经济挑战。农民是我国人民组成中的重点,农村经济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而农民的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深入地研究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1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1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出现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水产品及制品出口同比降低了11%以上;果蔬类产品出口同比降低了12%以上;肉类及制品出口同比降低了24%以上;粮食出口同比降低了66%以上。农产品价格被大幅度压制,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不断降低,农民的经济利益难以保障,社会不稳定因素随即出现。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的社会现状背后反映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弱的本质,国家政府部门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市场调控。

1.2农民工就业难度增加

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农民“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量地向城市转移,相对来说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在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就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突出:第一,城乡差距仍未有效缩减,农村的基建设备、能源物资、文化医疗等仍然滞后且发展缓慢;第二,户籍制度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劳动力转移后没有与之配套的福利和保障,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环境中稳定发展。

1.3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加重

金融危机使我国乡镇企业的效益明显下滑,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出口量的增加有利于扩宽城乡企业的发展空间、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也使得城乡企业更易被国际市场影响。加之城乡企业缺少政府的专门扶持,在遭遇风险的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应对、解决办法。

1.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首先,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粮食、农作物的销售。然而现阶段粮食的产量很难实现突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价格被压制,想要利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极其不现实。其次,能够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有限,在推动农民经济持续增收方面难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最后,政府补贴有限,加之农民转移、有限的补贴难以落实到位,因此农民持续增收受到了经济规律以及体制因素的双重制约。

2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分析

第一,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首先,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在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及时地调整粮食生产工作。其次,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提升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及时解决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第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在税收、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民扶持,引导农民自主进行大规模的特色农业,培养农产品生产大户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改善农村的基建设备、能源物资、文化医疗等,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民工重返农村,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第四,加大工业品下乡的力度,搞活农村的商品流通工作,利用工业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进行代销、代售工作,改变落后的农村商业结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第六,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投入,让农业科技与农产品挂钩,发展特色农产品,利用农产品特色促进销售工作,实现发展、带动经济的终极目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委派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用先进的知识解决农业科技队伍薄弱的问题,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好铺垫;启动能够快速增产增效的农业科技项目,提升与农产品相关的抗风险性能力,鼓励农民在接受国家经济补贴的同时以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农业经济问题,2010,(2):4~10

[2]曹利平.金融危机对劳务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固始县三个乡镇的调查分析.生产力研究,2010,(10):170~173

篇6

关键词:陕西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4705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农业兴则社会兴,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即便是工业文明发达的美国,也仍然需要先进的农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但是农村人口仍然众多,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当前困扰中国的主要问题,农业仍然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资料表明,虽然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女性与男性所占比例都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就其总量来讲,女性只占到整个劳动力转移人数的1/3,且年龄集中在16~25岁之间;而26~50岁这个主要参与劳动的年龄段的女性人数只占到整个劳动力转移人数的7%[1]。这些数字表明,无论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量还是从主要参与劳动的年龄段看,农村女性从事的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据2004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占53.1%,男性占46.9%,男女性别比为0.88∶1;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则以男性为主,占64.2%,女性占35.8%,男女性别比为1.80∶1[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农村在业女性从事农业劳动的百分比为75.1%,高出男性11.9个百分点。可见,目前中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现实中,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地处西部的陕西尤为如此:农村女性的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而作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源泉的现代农业,则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文化、有技术、有眼光、有追求,特别是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面对如此要求,陕西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素质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只有加快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提升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对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源泉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就目前而言,取决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可见,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一种内涵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其特征就是通过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生产,以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进行运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两者的发展都取决于农业科技开发程度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最终又都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即劳动者对高水平农业科技的掌握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在此情形下,作为农村经济建设主体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实中,应通过诸如培训、进修和实地示范等多种方式,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她们提高文化水平、增强科技素养、掌握技术要领、了解市场经济、懂得经营管理,把农业生产搞得更好,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现实中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具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所从事产业的发展状况、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生产条件的优劣、市场的发育程度、流通渠道的通畅与否及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农业经济政策等。其中,最根本的是具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目前,农业生产收益仍是陕西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农业女性化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自然对农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就要通过对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女性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掌握种植、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技能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知识,并尽可能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生产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进行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加强管理和规避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收入的不断提高。

篇7

(一)农村经济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审计的开展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但是其审计数据的质量并不高,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其成因主要有:1)调查取证非常困难。由于当前的农村经济审计往往会触及一些村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村干部经常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取证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2)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村组织的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很多款项的支出只是以白条的形式记录,没有正规的账目与凭证,这就造成了审计数据的质量令人怀疑。3)经济审计的内容指标太单一。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审计大部分审计内容均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体现经济效果的绩效审计,经济审计的相关指标都太过于单一且缺乏科学完整性,导致审计结果的质量不太高。

(二)农村经济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审计在近几年才全面展开,因此我国的农村审计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1)国家法律层面。目前我国国家施行的有关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为《审计法》,但《审计法》的颁布施行主要是以国家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作为主要的针对对象。有关我国农村经济审计的明确条文在《审计法》中并没有提及,同时,在我国其他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的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国家法律层面,农村经济审计还缺乏法律保障。2)审计主体层面。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由于审计制度与权责明细不清,导致地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出现了职能混乱,有时被定为行政单位,有时又被定为事业单位,同时有的市级审计单位与县级审计单位也会出现权责无法明晰导致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种审计主体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审计工作不合理之处出现,影响农村政策的制定。

(三)农村审计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经济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唯有拥有一支较高专业素养的农村经济审计队伍才能更好的将审计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当前,造成我们国家农村经济审计质量提高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农村审计队伍力量相对薄弱。首先,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形式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农村难以培养出专业性强的审计人员,同时,一些城里的专业审计人员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其次,从我国现有的农村经济审计人员来看,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兼职的,其本职岗位基本上都是农村基层的会计岗位,只有到了需要审计的时间段才会去充当兼职审计人员,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存在自查自纠的现象,影响审计质量;最后,经费问题也是造成审计队伍力量薄弱的关键因素,当前大部分乡镇基层政府都已经撤销或兼并了农经站,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进行了调岗,同时基层财政部门也不重视农村经济审计的财政支出,经费的短缺也导致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四)审计结果责任追究机制缺失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审计的结果只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一般性的数据支撑,很少乡村一级的审计结果能够形成标准的审计报告,更勿论给出带有一定监督性质的审计评价了。因此,对于一些审计问题的查处,也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很多情况下,乡镇一级的财政所或审计机关向我国司法机关移交的有关村级领导或机构的经济案件,经常以问题的界定模糊或者达不到立案的标准从而无法立案调查,导致很多农村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容易长期的腐败现象。另外,农村经济审计的结果一般均由地方的乡镇政府以及纪委监察部门处理,并没有很明确的追究责任部门、报送审计报告部门,因而无法给出确切的整改意见,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底稿以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证据也没有档案的保存机制,这使得问题一旦过了时间就无法继续追究,这使得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审计的监督效益基本丧失。

二、健全农村经济审计模式策略探究

随着党的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确立了农村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农村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而加强我国的农村经济审计是关系到未来农村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解决以上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农村经济审计方法,努力提高审计质量

要提高农村经济审计的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把握好农村财务审计的重点。通过对农村的经济来源进行重点审计,审查乡镇村各级人员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合乎规范、政府机构与各村组织的财务支出是否具有合法的手续与根据。2)加强对国家拨款以及农民负担的专项审计与绩效审计。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专项拨款是保障我国广大农民民生、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与加强对这一问题的专项审计,确保国家的专项资金能落到实处,同时要探索对国家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指标,通过绩效审计结果为中央政府献计献策。3)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审计方式能够减少审计过程中的复杂环节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加快审计的执行频率,因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不断的加大对农村经济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审计由人工化向信息化转型升级,为后续经济普查提供技术支撑。

(二)明确农村审计主体职能,不断完善审计体系

一个适应于我国当代农村经济审计的审计制度体系是确保农村审计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关键。现阶段,要完善农村经济审计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1)制定有关农村经济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政府部门以及人大立法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出台适应于我国农村经济审计的法律法规,完善当前的《审计法》,增加关于农村审计的相关内容,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审计提供法制保障。2)明确农村审计的主体职能。在地方审计署中成立专门的农村经济审计部门,明确主体部门的审计权责,明确审计范围,对每个乡镇都设立专门的审计小组,开展定期审计。3)完善农村经济审计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建构有关于农村经济活动的相关制度,完善农村审计工作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同时,建立农村经济审计的档案管理机制,做到每一项审计数据都有源可查,使得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保持公开公平与公正,不断提高审计流程的规范性。

(三)加强农村审计队伍专业建设,建立培训模式

农村经济审计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更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审计人才队伍来确保政策的落实,当前加强农村审计队伍的专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立对现有农村审计人员科学系统的培训模式。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现状,制定专门正对农村经济进行审计的培训教材,定期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考核标准,不达标准禁止上岗,另外还需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建设,从思想上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2)鼓励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加入农村审计队伍。国家应对高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农村参加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机遇政策优惠倾斜,以吸引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知识型人才加入的农村经济审计队伍中。3)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经济审计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支信息化、专业化的审计团队,保障农村经济审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有效利用经济审计结果,制定责任追究机制

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审计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利用审计结果制定相关责任人与单位部门的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首先,对农村经济的审计工作完成后,专业审计小组或部门应撰写专业的审计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本次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问题的处理意见建议以及其他相关的情况等,通关撰写专业的审计报告,使得农村经济审计的审计结果可以更加完整规范的体现相关问题,防止审计漏洞的出现。其次,要制定对相关问题责任人或单位部门的问责机制,问责部门应由上级领导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村民代表会联合组成,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并向公众公开处理结果,制定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另外,要做好对农村经济审计的审计底稿保存工作,定期对以前的审计底稿进行重复审查,发现历史中未发现的问题。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农村;学生;辍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62-1

随着政治经济高速发展,城乡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引发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学生辍学成为一种“潮流”。少年强则国强,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文化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更加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国家未来。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积极找到问题关键和对策,帮助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农村学生因贫穷辍学问题现状

学生时期正是基本文化知识和道德认知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缺少了基本学校教育,则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中,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没有成年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人甚至由此走上犯罪道路。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贫穷。要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解决。

(一)家庭贫困是影响学生辍学问题的核心因素。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毋庸置疑,大多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低,甚至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由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往往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受突发事件冲击,在正常维持生计的情况之下,突遇天灾人祸,根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孩子的正常学业。据调查,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分为两种,种地和务工。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并且传统的耕作模式生产效率低下,收入极低。务工相比于种地,在经济条件上相对宽松,但务工常常是常年在外,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对等,突遇变故,同样难以应付。由此,农村家庭条件极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口多,家庭耕地面积不足导致收入少,入不敷出。一种是因病变穷,父母身体不好,劳动力不足或者孩子身体不好,家中仅有资本都用于看病吃药,这些原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被迫辍学的罪魁祸首。尤其地处边远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农村农民,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家庭经济更是难上加难,生活都难以维持,更无力支付学生上学的费用。部分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二)教育资金投入小是影响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关键因素。教育资金投入本身有限,由于农村本身经济条件不好,教育资金投入更是严重缩水。首先是师资不足,工作量太大,待遇不高,现有待遇很难留住老师;其次是学校硬件设施简陋,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学校资助能力有限,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一定的减免和补助措施,但难以兼顾全局。整个大环境下,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大,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大,学校现有能力不足以从一而终的补助全部困难学生,常常是轮流进行补助,这学期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下学期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甚至有很多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最后还是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政府投资不足和社会氛围成为影响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间接因素。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不足。农村教育得不到应有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差,再加上监管不力,导致学生辍学问题越演越烈。农村整个处于贫苦的大环境中,“读书无用”观念在农村地区广而传之,传统观念是读书考学,然后有个铁饭碗,而新就业形式与人们传统观念的相冲突,农村孩子读完大学后在城市里难以找到稳定甚至合适的工作,许多农村学生家长由此认为,读和没读一样,而且经济条件本身不好,投资又大,还不如早日出去务工补贴家用。

二、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

(一)落实“三农”政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加强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民经济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最根本措施。从某种角度而言,落实“三农”政策,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问题,杜绝农村许多不良现象的根本所在。

(二)强化教育扶贫力度、依法治教。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依法防止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篇9

(1)贯彻执行国家农机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

(2)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驾驶操作人员考核、核发牌证。

(3)对农业机械进行年度安全检验。

(4)负责处理农业机械事故。

(5)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6)对农业机械及驾驶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处罚违章行为。

1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农机监理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者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四是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受客观因素制约,工作难度增大

由于湟源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没有通班车的乡村,农机驾驶员违章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广大机手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对机车使用管理不善,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2.2机管与路管脱节

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广袤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目前广大农村道路上公安交警无人力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很难针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重大农机事故隐患将再度加重。

2.3机构不健全,事业经费无保障

农机监理机构还不健全,无其他经济来源,监理装备差、效率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的对策

现阶段,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

3.1加强宣传教育

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湟源县的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市及乡(镇),采取多种措施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3.2增强服务意识

农机监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3.3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 存在的问题 途径

我国现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正在被逐渐破除,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越来越多,互动越来越紧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伴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更是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式下要把握好机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但是现有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种种新问题,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探析新农村经济形势下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1. 农业种植的利润大大增加。在免除农业税后,种地除去必要的生产成本,没有其他支出,所以,农民在土地种植中有了利润;根据当前情况分析,农民仅种植粮食作物,每年的纯利润收益就在1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其秸秆、富余粮食等的增值效益。

2.畜牧养殖已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调查看,各户均养殖牛羊鸡等畜禽,不仅消耗了多余的种植副料,还增加了收入,其收入部分约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成以上。

3.外出务工已成趋势。从调查看,现在村内坚持种地的大部分是4O一60岁之间的人员,20―40岁的绝大部分在外务工,或者两者兼顾,且外务工的收入已成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大约占到总收入的3―5成。虽然这部分的打工收入在农户家庭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是,对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补助不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打工者在城市自身消费高,且都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4.国家的补贴政策保障了农民种地利润所得,增强了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国家种地补贴已近农业种植成本的20% ,大大高于物价上涨水平,这样就基本抚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上涨的怨气。

5.农业种植的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现在农民土地种植中,约有2.5%是雇佣农业机械化的费用,如果加上自身已有的农机费用,大约应占一半,畜力、人力已经很少,虽然提高了种植成本,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二、当前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农民依靠土地种植,促进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种植土地的利润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是相对较低的。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种地的收益是最紧迫的问题。

2.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对较低,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年轻学生学习最好的考大学进了城,较好的上技校进城打了工,只有那些学习差的留到了农村,文化水平明显太低,另外就是缺乏农业技能。

3.农民因病、因教育致贫的现象还存在。农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现象,或因看病上学而致贫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4.农民扩大生产缺乏保障。在当前的农村,有一部分有闯劲的农民,走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但他们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中缺乏必要的保障,使他们停步不前。

5.农业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主要原因是受现实小片农田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因自动化水平的限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制约了农村劳力的进一步解放,因此,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已成当务之急。

三、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途径

(一)建立现代农业运行体制

1.稳定农业政策。当前正是农民休养生机的时期,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保障。现实中正是农民从事土地种植业积极性最高涨的时期,这对保障整个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政策不仅要稳定,而且还要逐步完善,让农民在种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于那些现实中缺少土地的人,国家可在其他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从另一条道路上富起来,形成农民致富的多业并举,从而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要想加快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首先是要建立完善农业产品的保障机制,保证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快改革征地和农村基地建设用地制度,其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作保障,加大力度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农业结构的调整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度推广农业新技术。

3.农业实现产业化,加强政府引导,合理规划产业结构

努力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实行,有助于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区域化分布,专业的生产,社会化的服务,现代化的管理,帮助农民拓宽了收入来源,可以形成产供销,以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经济的自我积累,发展。

4.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下一步在提高作物种子的品质上加大科技投入,包括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等方面。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及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加大对农村普通教育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提高师资水平两个方面。二是加大对农村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设立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农村人员可免费人学,招收的对象是那些普九后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代新型农民将由此而诞生。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1.加大农业资金投入。资金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一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资金的大力支持。据统计,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只占有金融的15%左右,剩下的尽被城市占有。即使这样也有专家提出,在这农村金融的l5%中,真正用于农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仍占少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现象。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政策对“三农”的倾斜,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农业在财政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的稳定,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政策,形成对农业投入的长期机制,促使农业的弱势局面得到改善,向发达行业迈进。

2.加大农村医疗和教育保障。新农合的建立,使农民受益匪浅,但力度还应加大,面还要更广。在教育上应设定一定的教育基金,帮助那些上学困难的孩子

3.增加农民的抗御风险的机制。农民种植业的风险主要是技术和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风险越来越小,因此,市场将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解决农村基层水利问题

关于基层水利问题首先,解决当前农村基层水利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抓起,坚决落实中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科学的水利发展观,综合考虑,全面展开。在当前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不妨先尽快进行试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其次是尽快建立供用水预报制度。将各地情况根据当地土壤、作物种植以及天气趋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向社会,并将本地水资源储备、水利用以及可引调水的相关信息及时,以使农民提早储备,早做打算。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基本保障,现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处改革调整时期,大方向结构把稳,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五大增长点》【D】.产业化论坛,2009;

[2]张月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点分析》【J】.理论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