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功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功能

篇1

1研究区概况

石河子绿洲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东经84°58'-86°24',北纬43°26'-45°20',石河子绿洲垦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其农业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灌溉绿洲农业。全区年降雨量2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526-2874h,光温潜力大,成为重要的绿洲农业区。

2石河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2.1水土资源结构

石河子绿洲年地表径流13.5亿m3,地下水年补给量7.35亿m3,2002年耕地面积196.71khm2,林地36.28khm2,牧草地323.68k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9.94、3.68、32.81%,灌溉面积达195220m2,年引水量16.56亿m3[1]。目前,石河子地表水实际引用量占可利用总量的96%以上,滴灌技术在棉花、玉米、小麦、林带等广泛使用使得水资源利用率的再提高潜力不大。近年来面临不顾水资源承载力而盲目开荒,要维持水土资源结构平衡合理,保护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是非常困难的。

2.2农业种群结构

由表1,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棉花比重过大,占89.6%;而粮食及其他作物比重过小,农业种群结构不合理且连作问题突出。通过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调查,选取代表土壤结构、土壤水盐、土壤肥力状况以及植物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2]。

由表2,开垦初期(1~2年),投入的养分、肥力不足以及土壤排灌条件不良,三个主成分得分都很低,土壤质量情况很差。在开垦的过程中,秸秆还田加上化肥投入,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肥效得到一定发挥,棉田土壤质量综合值上升至最大值;棉田连作时间过长,10-15年开始退化,土壤结构容易板结且次生盐渍化多发。种群结构长年比较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长期以来往往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恢复能力较弱。

2.3绿洲产业结构

开发初期,石河子垦区几乎无工业可言,第三产业规模也很小。第一产业占绝对主体,达到91.46%。1954年第二产业迅速增长,产值占到63.84%,达到历年最高值。2001年三者比重分别为29.65%、38.40%和31.9%,二、三产业虽首次同时超过第一产业,但所占比重仍然不大[3]。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生产力水平不高,将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重农轻工的农业型空间格局状态,这也是石河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低级脆弱的根本原因。

在农业内部,近20年种植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一支高居不下在80%以上(表3),林业相对不足,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对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潜在影响很大。畜牧业产值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生产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之一。一般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4],而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只占20.03%。随着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大量的优良牧场被开垦为耕地,影响了牧业的发展。此外,长期以来畜产品价格较低,也是影响牧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

3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分析

3.1能量流分析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计算是将投入、产出的各类实物折合为能量单位焦耳来计算的。文中在进行输入能量折算时,折算系数大多采用刘巽浩的研究结果[5],并结合石河子绿洲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作了调整。

从表4看出:石河子垦区投能的总量在逐年增加,有机能的投入以有机肥和畜力为主。1975-1980年期间劳力、畜力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农业现代化效益不高,不能及时将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不利于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效发展。无机能的投入中化肥和农机具所占比重大,说明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投能结构中(表4),1975、1980、1990、2000、2006年的有机能/无机能值分别为1.53、1.14、0.91、0.81、0.69,比值在逐年下降,而整个系统的产投比(表5)从1975年的1.0225增加到2006年的2.3666,生产力水平是提高了,可这种增加则是过度依赖于农机具、化肥、地膜等无机能大量投入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长期下去将破坏土壤有机质平衡,导致土壤结构恶化,土壤生态环境严重退化。虽然有机能数量也在增加并且以秸秆还田的方式投入,但增加的速率远远小于无机能增加的速率,反而使得有机能/无机能比值越来越小,投能结构的不合理将影响农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制约农业生态系统高效可持续发展。从三十年的发展来看,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产投比依然不高,而能量投入量也在加大,这说明绿洲仍处于高耗能型、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结构单调、比较效益不高。

3.2物质流分析

物质流是能量流的载体,能量是通过物质循环来传递的。在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时,一般以农田生态系统中投入、产出的N、P、K为标准来反映物质流的,在计算物质流时,将投入、产出的各类实物按其所含的N、P、K折算[6]。文中在计算石河子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时,投入的N、P、K以人畜粪便、化肥、作物秸秆中所含折算,产出的N、P、K是以动、植物产品中所含计算[7]。如表6,石河子地区N、P、K的投入水平分别为120、150、60kg/hm2,产出水平为分别103、52、91kg/hm2,明显表明出N、P有余,K不足。农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输出,主要随收获物输出,此外以养分的淋失、流失、反硝化、蒸散以及氨的挥发等方式输出。

若N、P的利用率以60%和85%计算[8],则系统中可供植物利用的N、P分别为49331、18530t,但是系统产出的N、P分别为52032、7547t,这说明系统中N的投入小于产出,养分处于消耗状态,P完全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营养物质处于积累阶段。整个系统中K的投入远大于产出,营养物质流失的程度很严重,长期下去会影响农田系统的稳定性。

3.3价值流分析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生态系统,要保持良好的结构和较高的功能,离不开价值流对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控制。2007年石河子种植业增加值257830万元、林业增加值1766万元、牧业增加值23000万元、渔业增加值1082万元[9,10](图1)。

从投入产出的价值流来看,种植业产值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78.37%,该区的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占工业总产值的59.95%),反映了目前的价值流还很低,内部层次少,缺少精加工和深加工的产业,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下。种植业比重过大,结构单一,风险大,增值效果不明显。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林业、牧业附加值非常小,对整个产业结构价值流以及系统优化作用不够大,增值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增加值占12.27%,也相对偏小。因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非常必要。

4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1)石河子绿洲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目前正处于现代农业发展过渡的生态经济转型阶段。高效的水土资源利用推动了农业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源利用结构存在一定风险,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会制约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篇2

 

由于新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的特点,而农业水利工程是支撑新疆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实现新疆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农业水利相关的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大力发展农业水利迫切需要大批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同时,基层一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立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行业需求和本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逐步确立了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职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尤其是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3]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6]查阅大量资料,未见文献报道有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竞赛,本文则通过介绍已实施的院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为以后开展类似的竞赛提供经验。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简介

 

经过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举办了以“实践、创新、协作”为主题的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本次竞赛内容包括设计性试验——室内环刀法测田间持水量、植物细胞液浓度测定、灌溉管道配件认识及安装三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领导,明确各成员责任

 

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由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发起,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主要由主管教学的院长、农业水利工程实验室的主任和主管学院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组成;而技术小组由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负责组成,包括两名汉族教师和两名少数民族教师。各组成员分工明细,责任到位。

 

领导小组的主管教学院长主要负责竞赛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社团安排好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宣传通知、摄像、照相、购置奖品、打印荣誉证书等事宜;技术小组则主要负责竞赛方案的编写和实施,以及打分、宣传工作。当班主任将《关于举办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通知》发放下去后,利用各班班会的时间,技术小组的教师从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组织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并对学生提出的竞赛细则进行讲解和答疑。除此之外,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宣传。

 

(二)资金到位,建立奖励机制

 

工科竞赛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竞赛的顺利进行。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从紧缺人才专业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本次综合技能竞赛的各项支出。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赛,设置了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于技术组的教师,学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评定职称、国内外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调动了教师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放实验室,了解实验条件

 

为更好地完成此次竞赛,农业水利工程实验室及全自动微灌系统仿真实验室全天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参加竞赛的学生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施等,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方案,充分开展竞赛的相关内容。

 

(四)评分明细,公平公正

 

此次大赛将设计性、验证性和创新性三种竞赛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赛包含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考核的方式不一样,评分标准也不一样,要求技术小组的教师严格按照打分表(表1)给出的评判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最终取平均成绩作为各组的最终成绩,从而确立奖项。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评分,将竞赛和问答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不失严谨,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角逐。表1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评分表

 

序号竞赛内容试验设计环节(70)问答环节(30)总分1室内测定田间

 

持水量试验项目得分项目得分试验设计完整性(20)问题1(15)试验设计合理性(20)问题2(15)试验汇报(30)合计合计2植物细胞液

 

浓度测定试验操作环节(50)问答环节(50)项目得分项目得分操作的规范性(15)问题1(15)读数的准确性(25)问题2(15)团队协作能力(10)试验报告(20)合计合计总分3灌溉管道配件

 

认识及安装试验操作(70)问答环节(30)项目得分项目得分管道安装速度(25)问题1(15)管道安装质量(35)问题2(15)团队协作能力(10)合计合计总分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课堂底下听,这种学习形式往往是被动的。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若想完成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团队的各成员必须利用身边资源如图书馆和网络的资源,同时结合实验室的试验条件对制订的方案作出分析和总结,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自主学习,不断探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竞赛结束后,学生都表示增加了学习农业水利工程水专业的兴趣,会在后面的课堂学习中更加努力的学好每一门课程。

 

(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工程人员应具备责任心和团队精神,而竞赛则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每一个团队由三名成员构成,在团队中,每名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成员在试验设计、动手操作方面及回答问题环节,发挥各自的特长,提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攻克和克服竞赛中存在的困难,从而顺利完成了竞赛。竞赛开始至结束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渐渐地每位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合作与沟通。整个竞赛过程,伴随着辛苦与快乐,学生在“感受和建议”这一板块中写道:“此次竞赛非常有意义,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成员相互配合,各抒己见,共同克服困难,圆满成功地完成了竞赛”。

 

(三)锻炼表达和书写能力

 

通过竞赛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书写能力。此次参加第一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为大三学生,共计五组,每组三人,共计十五人,其中六名为汉族,九名为少数民族。整个竞赛环节,都需要学生当场解决实际问题,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必须使用汉语交流,从而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

 

植物细胞液浓度测定完毕后,每人都要写出试验报告,此时对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有的汉字不会写,此时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共同完成试验报告,书写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在此环节强调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把汉语学好,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有益处。回答环节不仅仅是了解各位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是否熟悉,而是通过这个环节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才能升华,动手能力才能提高。[7]如灌溉管道安装这个环节,要求安装好管道,给水时喷头能正常工作,各连接处无漏水现象。赛前为各团队准备了三通、弯头、堵头、直通、一体阀、压力表、水表、喷头、生胶带等物件,提供管钳、钢锯、PVC黏合剂及活动扳手等工具,要将这些物件整合连接在一起,喷头能否正常工作,工作压力和过水流量是多少,整个安装和读数过程中,每名成员必须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管道的安装,通过此环节的实施充分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促进教师改善教学质量

 

教师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技能竞赛的准备和活动过程中,也是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还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会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传统试验一般是验证实验和演示实验,而学科竞赛往往形式多样,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本次竞赛,培养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书写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坚定了参赛学生爱农田水利事业、学农田水利事业、建功农田水利事业的专业信心。同时,对教师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上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篇3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重症脓毒症;凝血功能;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22-02

脓毒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死亡原因;患者自身的疾病发展到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阶段,就会增加病死率;如果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就会更高,如今还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1]。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发器官功能障碍,医学上称其为重症脓毒症,很容易导致凝血功能发生异常[2]。血必净注射液,是一种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新药,可以有效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3]。该研究主要回顾性的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患者50例,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预后带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在该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患者50例,均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4]。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在3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3)岁,患者肺部感染有9例,腹膜炎感染6例,肠道感染5例,胰腺炎3例,有机磷中毒2例;对照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41~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3)岁,患者肺部感染有6例,腹膜炎感染9例,肠道感染3例,胰腺炎2例,有机磷中毒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抗感染、营养、对症支持等方法进行治疗。

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0033,10 mL)100 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 mL当中,静脉滴注,1次/d,持续一周时间;对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对照,1次/d,持续一周时间。在用药前、用药后的第3天、第7天,3个时间段分别进行APACHEII评分,同时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PLT、TT、PT、纤维蛋白原、APTT等的变化。如出血情况有明显改善、凝血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则为有效。对两组患者在第28天的病死率进行统计。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之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为22例,无效为3例,有效率达到88%(22/25);对照组患者有效为7例,无效为18例,有效达到28%(7/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7,P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28天病死率之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死亡人数达到5例,存活患者20例,病死率达到20%(5/25);对照组患者的者死亡人数达到18例,存活患者7例,病死率达到72%(18/25)。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第28天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χ2=4.993,P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之比较:通过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如血PLT、TT、PT、纤维蛋白原、APTT等发生的变化,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7天再次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各个凝血指标均有所改善(P

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结果之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为(19.6±7.2)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为(20.3±5.5)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在治疗期间,其评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治疗后的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为(15.3±3.9)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8.2±3.9)分,两组患者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炎症、纤溶功能常被认为是此病的病理核心。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常有凝血系统发生异常的情况,病理形态表现为大量微血栓的形成,因此有学者认为脓毒症导致的各个器官功能障碍是因为微循环障碍导致的[5]。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由红花、川芎、当归等中药组成,能起到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溃散毒邪、调节免疫反应等诸多作用,可以阻止异常的凝血过程[6]。通过本次研究对第28天病死率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病死率达到72%;观察组患者使用血必净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治疗,病死率达到20%,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血必净可以有效缓解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其病死率,血必净注射液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本次研究过程当中,观察组在使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后,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使用血必清时,常规剂量是比较安全的,对患者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也许是参与了拮抗炎症反应的某个环节,从而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本文主要以DIC检测筛查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变化[7]。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是APTT、TT、PT水平均趋于正常,其中对照组分别为:(24.54±6.52)s、(12.31±0.93)s、(17.44±2.24)s;观察组分别为:(27.32±3.45)s、(13.25±5.43)s、(18.45±4.21)s,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有效的缓解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血必净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拈抗炎性细胞因子,消除促凝因素,使凝血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除此以外,常规剂量的血必净注射液在使用时比较安全,因此在治疗脓毒症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媛,董泽华,付培荣,等.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31(7): 599-601.

[2] 邹捍东,周青山,吴灵渝,等.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肌钙蛋白Ⅰ和脑尿钠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 2860-2861.

[3] 唐丽群,彭娜,潘志国,等.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32-136.

[4] 陆地,茅尧生,吕铁,等.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脓毒症患者Toll样受体4及下游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29(4):776-779.

[5] 陈华君,徐娜.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93-2294.

[6] 明自强,俞林明.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的研究[J]. 海峡药学,2013,25(4):63-66.

[7] 胡元威,万小健,朱科明,等.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实用医药杂志,2012,29(5):397-399.

篇4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贯彻农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尽可能有效地发挥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价值,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人均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水平中,属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业经济的人均发展欠缺。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尽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生产的效率,避免由于多方面条件引起的效率低下、经济发展阻碍的现象,带动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还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降低,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去往其他城市打工,导致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就是年长的老人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这种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收入较为低下的现象。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

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农业生产所使用的一系列相关机械设备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较为落后,由于相关机械设备技术含量的低下,导致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由于我国土地条件以及相关机械设备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机械化生产并没有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广泛推广,农民百姓使用的机械设备依旧为过去的传统设备,不能发挥出科技高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的实际作用[1]。不仅如此,农民百姓对于生产过程使用的相关机械化也缺少对应的维修以及机械管理工作,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以及机械设备容易损坏的相关不良症状。对于一些自然灾害能明白现在生产过程当中并不能有效地采取对应措施进行预防,对于自然灾害的处理措施效果不佳,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2.2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经济发展依靠于生产方式的先进化。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往往有着落后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的水平低下。有很多农民为了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往往只是并且过度地依赖于人力资源,没有长远的规划发展导致了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推广受到了阻碍,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薄弱现状。

3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发展农业信息科技水平

相关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结合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尽可能提高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以及数字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当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在卫星遥控、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以及滴水灌溉当中[2]。相关技术人员用信息科技有效地收集农作物生产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相关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的有效分析,为农作物生长的生产管理提供有效的工作依据,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尽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效益。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形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必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作上。积极响应农业信息科技的普及推广,为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一些农业人才开展相关科技的培训工作以及科研活动,加强对于科学技术的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尽可能地提高相关农业人才的科学技术能力水平,为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积累[3],相关部门需要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监管机制,尽可能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创造更好的形成条件,尽可能地将其有效运用于我国实际的农业经济生产过程当中,发挥出科学技术的真正力量。

3.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新形势下想要有效地发展农业经济,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效转变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结合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因素,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的实际现况做出全面的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经济发展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有效地减少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帮助农业经济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4]。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工作,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多样化发展。在实际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给予相关的资金,去有效增强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竞争力,尽可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从过去传统的模式,有效转变为更加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本地农民百姓的生产规模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前进发展。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尽可能地在推动农业经济前进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提高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的奉献价值,尽可能满足人民对于农业的相关要求[5]。不仅如此,在推动农业经济前景发展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地在生产过程当中保护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避免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浪费,实现生产生态的有效结合。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多方面地推进其经济健康增长,保证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要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环境的生态保护功能[6]。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有效措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加大农业生产的推广力度,尽可能地将一些荒地或者空地有效地组织起来,激励当地的农民百姓开展荒地或者空地的种植工作,提高当地的农业用地生态化的普及推广。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多地使用一些对当地土质以及水质有着污染的相关农药或者化肥。一些农药化肥过多食用会导致当地的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进而导致大面积的农业发展种植污染[7]。对于水体污染来说,大面积地使用农药或者化肥导致农作物并不能有效地使其全面吸收,通过下雨或者灌溉等方式,农药或者化肥会随着水资源而流入到地下水环境当中,进而导致当地的水体富营养化。对于土壤污染来说,大面积地使用农药或者化肥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氮磷含量增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最佳产量,还会导致连续几年的农作物生产都为此受到不同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数量,抑制了当地的农作物经济发展。

3.3加大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投入

相关工作人员为了尽可能地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一系列的资源投入。资源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投入以及科技投入。关于资金投入,政府部门需要首先地完善惠农政策,尽可能通过制定相关的资金政策以及政府扶持帮助政策,来吸引大规模的年轻人继续进行劳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工作,避免青年人的大量流失,为当地农业经济生产保障人力资源,有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前进发展[8]。通过资金政策的有效扶持,调动了农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端正了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正面心态。关于科技投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进行充分研究,充分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技术水平,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生产的机械化以及智能化水平。部门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投入升级当地农业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科技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保证生产效率,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6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篇7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1.3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

1.4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

2.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篇8

1、农业保险及其结构类型分析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增长以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结合国内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而推行的重要政策战略,在农业经济的提升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保险,顾名思义,由保险机构专门开展经营和维护,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是意外事故等导致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发展经济损失进行责任承担或者保险赔偿的一种制度和政策,对于保障农业以及农民的生产发展安全有着极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意义。在我国,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结构发展实际情况,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等结构形式,因此,国家在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以及政策类型的建立确定中,也是结合农业产业化结构形式建立制定的。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按照农业保险承担保险责任的对象以及内容情况不同,农业保险的类型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等保险项目。其中,种植业类型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指对于植物性生产保险责任进行承担的农业保险类型,比较常见的种植业农业保险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保险以及经济作物种植和生产保险、水果果树种植生产保险、蔬菜园艺种植生产保险、其他种植与生产保险等。其次,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养殖业农业保险项目类型,则主要是指以动物生产发展为主的保险类型和项目,像牲畜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家禽保险、特种养殖保险等不同保险类型和项目。

2、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结构类型情况,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灾害事故,通过建立农业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以“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以及“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保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升过程中,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国家和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实现农业灾害预防和灾害影响减小控制等保险制度和措施的构建完善,实现对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而“财政支持”则是指各级财政机构结合国家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以及决定内容,对于农业保险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补贴,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制度和要求规定,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再次“市场运作”主要是指通过农业保险专门经营管理机构对于农业保险政策制度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在提升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委托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格同时,实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能够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灾害的预警与灾害影响减小;最后,“合作共赢”则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农民以及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合作,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和完善,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真正提升和发展。

二、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分析

结合上述农业保险的概念含义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与具体类型,在具体推广应用与实施过程中,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政府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以及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障等,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首先,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直接促进了我国农业财政投入资金的功能作用放大化。随着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国家财政机构在加强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方面的作用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效应,使得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作用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其次,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农业保险制度的推广应用在提升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对于扩大农业的再生产融资能力以及维护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现状,农业灾害事故预防与影响控制中,农业保险已经逐渐成为成为我国农业灾后生产恢复以及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与保障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服务过程中,农业保险机构通过开展农业贷款形式,为农业保险以及相关配套保险政策等提供保障,不仅推动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合作机制的发展推广,在转移农村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和提升农业保险的融资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措施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性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今,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人均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在对农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低,农业就业人口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主要避免社会经济形势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在对我国整体农村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人均耕地面积不仅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会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秩序发展

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涉及到了多个方面,要想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有效管理,要完善制度,加强基础保障和人力保障的力度。农业经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加强对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应用的同时,还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维持农业生产秩序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农村经济内容进行了整合。在以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民只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其市场经济也不够活跃。但是,在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市场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采用有效和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市场发展秩序的管理,不断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程度还是滞后于城市。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我国早期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将资源和政策等应用在了城市发展中,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本身条件不好,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资源,其基础设备等也较为薄弱[2]。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在此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弥补了先天不足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还要有效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加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生产和资源等内容进行管理,保证资源的有效应用和配置,提高生产的质量。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在提高经济指数的同时,体现在农村发展的实力,让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对经济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产业链,增加农业收入,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对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措施内容丰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新型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完善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监理体制

虽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生产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监理部门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监理机制,可能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部门还不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技术也没在其中得到有效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工作人员还不能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经常出现分配和下放时不公平等现象,对资金和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地域资源之间的差距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它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政策扶持以及法律支持等,所以在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地域资源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资源比较集中,没有在农村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这将导致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难题之一[3]。

(三)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开展生产活动前要有土地和耕种技术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由于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都受到了限制。随着农村耕地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的耕地性质发生了改变,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会将其转卖给工厂和房地产商,这会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受到压缩,土地的使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就是耕种技术的限制,虽然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对新品种种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匮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农产品供销渠道也受到了限制。在对农产品销售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主要是由收购方决定产品销售的价格,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在生产销售中的经济效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农业经济要想在此背景下更加快速的发展,就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方式,主要结合宏观经济市场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积极调整,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增长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主要加强农业经济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还要根据出台各种相关政策和给予的资金,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开展生产活动中,不断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主要在过去的人为劳动模式转变为自动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当地政府部门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结合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转变,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的发展,主要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功能,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4]。

(二)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就难以促进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各项资源,为农业活动的顺利就进行提供基础。招商是引进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竞标方式招商,让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岗位,或者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商合作也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农产品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丰富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可以与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经济支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为农民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5]。为了加强农民对技术资源的有效应用,地方政府还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主要加强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三)融入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成本低,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中还会出现能源浪费等多种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毁坏农业发展的根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态农村经济发展理念,主要为农民讲解生态政策等内容,强化他们的生态发展意识,在其中不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加强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生态产业,如观光旅游和采摘园等,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违规的农业生产活动,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而保证经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有效转型,要通过融入发展理念和完善经济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明.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10):148-149.

[2]赵长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177.

[3]徐翔.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9(45):122.

[4]王爱刚.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20(13):45-46.

[5]牟艳红.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文渊,2019(6):430.

篇10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综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农业发展的水平,一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实酿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可以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二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健生产要素主要涵水、土壤、空气、阳光以及营养等,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可以保证农业产品进行顺利的销售,使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还有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三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形式,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麵勺种植结构进權整,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著。

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三)适当增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资金,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关的基础设备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难以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四)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抉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五)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决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