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护理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护理评估

篇1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突发性意外事故随着社会和生活节奏加快,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急诊医疗的需求也随之上升。随着护理风险因素增加,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观察和研究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通过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2.34±6.53)岁;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2.13±6.15)岁;病种类型:急性药物或食物中毒、颅脑外伤、开放性骨折、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胸部外伤、腹部外伤、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等;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护士进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和防范措施教育。风险因素评估主要包括护理技术及制度、护士、药品及设备等。其目的是降低护理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患之间的医疗纠纷。

1.2.1 风险因素: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按照“三查七对”执行等;②护士专业知识欠缺。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及时观察和预测病情,未告知特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对新药配伍和使用情况不熟悉及核查医嘱不认真等;③技术不熟练。抢救休克病人未能成功穿刺血管,使用除颤仪、心电监测仪不熟练,抢救步骤错误等;④职业道德低下。未把患者当做自己亲人对待,无怜悯、同情之心,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等;⑤患者行为所致风险。患者不配合、不合作行为和态度,患者有轻生的想法等;⑥医嘱记录不及时。抢救时往往是口头医嘱,未能详细记录,病重通知书及药物使用同意书未经患者家属签字,文件有涂改情况等;

1.2.2 防范对策:①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教育。心怀怜悯、同情之心,严于律己,一丝不苟;②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工作及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准确执行书面和口头医嘱,熟悉抢救各流程等;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医疗法律、法规,避免医疗纠纷[1];④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与心理疏导。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关心、爱护,理解和安慰病人的疾苦;⑤健全护理管理规范和制度。通过绩效管理和合理排班制度来提高护士积极性;避免护理人员不满情绪影响临床工作[2].

1. 3 观察项

1.3.1 风险事故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情况;

1.3.2 护理满意度 记录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表示。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护理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医院和护理人员的生存发展。除本身护理工作性质存在高风险性,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提高 ,一旦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违反操作流程,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急诊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最多,出错概率也高,因此要高度重视急诊工作的风险性[3].通过护理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才能减少护理风险事故。可以组织急诊护理人员学习急诊安全相关知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急诊的意义。

本研究分别对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和常规护理管理来进行护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率3.8%远远小于对照组21.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技术学习及增进护患沟通交流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医疗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雯,黄秀琴.精神科急诊护理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268-269.

篇2

【摘要】 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出诊管理方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出诊风险。方法 全面分析总结院前急救护士出诊过程中的步骤及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制订管理细则。结果 对护士出诊风险做评估分析,制订、修正、完善管理条例,使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率降低。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较高,护理管理者应通过风险评估、环节控制,降低出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出诊风险 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近几年来,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案例多有报道,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出诊风险和细节管理,才能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本文就常见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进行探讨,提出护理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预防纠纷的发生。

1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出诊前风险

1.1.1 呼救信息接收不准确。呼救者常因事发突然而情绪紧张,不能准确描述地点,病情等重要信息。

1.1.2 到达现场时间长 医护人员及司机的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或接诊途中出现意外,如遇到堵车等突况没有及时调派其他车辆出诊,也没有和患者联系说明情况,延误抢救时间。

1.1.3 急救药品、器械不足

1.1.3.1 出诊护士经验不够,不能对现场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导致急救药品、物品准备不足。

1.1.3.2 责任心不强,接班时没有对出诊物品进行交接和清点。

2.1 现场救护风险

2.1.1 现场环境条件限制

急救现场多为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全过程,家属通常会情绪过激,影响医务人员工作展开。特别是在夜间出诊,光线差,急救操作会受到影响。

2.1.2 护理操作不熟练

护士通常因患者病情紧急而精神紧张,如果急救技术操作不过硬或动作过慢,加之出诊护士通常只有一位,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推药、配合插管、测血压等,常常手忙脚乱,引起纠纷[1]。

2.1.3 医嘱执行错误 现场急救中执行的是口头医嘱,会出现复述错误等情况,导致处置不当影响急救。

2.1.4 忽略了家属的知情同意

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特别是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等时,未取得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1.5 传染病感染风险

护士未戴手套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套破损等,一旦被刺伤就加大了被感染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在转运途中也有感染护士的风险。

2.1.6 暴力伤害风险

与患方沟通不足或信息传达不准确,在患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对护士造成暴力伤害。

3.1 转运途中的风险

3.1.1 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没有与患方签署转运同意书。一旦病人病情急骤变化,从而产生纠纷。

3.1.2 转运途中护士护理不细致,造成管道脱落或病情观察不及时,易产生纠纷。

3.1.3 不正确的搬运方式和护送过程(如坠床、车辆故障等),特别是居住条件拥挤的地方,容易让患者再次受伤。

4.1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急救现场资料丢失(特别是死亡心电图遗失),急救车车速快等都是安全隐患。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风险防范

2.1 加强急诊管理,重视急诊科硬件及软件建设

2.1.1 做好急救车的保养,定期检查车辆故障、性能,每天进行消毒,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2.1.2 加强交接班制度,严格器材物品交接。坚持每班认真检查做好登记,使急救器械、药品应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急救物品100%符合要求。

2.1.3 制定完善的出诊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流程体系的建立。

2.1.3.1 规范120接诊流程:应配备录音电话,详细记录出诊地点、路线以及联系方式,如地点不容易寻找,应让家属到醒目地段等待,缩短时间。另外用简短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或家属自救自护。

2.1.3.2 疾病处理流程体系建立:如建立心肌梗塞的处理流程、呼吸心跳骤停的处理流程,有助于护士以规范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抢救患者。加强口头医嘱双人查对复述制度。

2.2 加强急救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2.2.1 培养职业道德情操

急救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救死扶伤的敬业奉献精神。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急救理念。

2.2.2 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通过定期讲座、教学示范、护理查房、技术考核、急救演练等方式与医生进行配合练习并定期考核,使护士抢救有条不紊。

2.2.3 加强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培训

护士必须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应加强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落实院前急救记录,到院时要与科室做好交接工作[2]。对拒绝来院、途中有危险或到现场后患者已死亡的情况,需要填写院前急救知情同意书并让家属或患者签字认可。对于抢救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应及时将病情转归、治疗过程主动告知家属,杜绝纠纷的发生。对于没有家属的患者,应清点随身物品(最好有旁观群众或警察做证),妥善保管并签字,避免财物方面的纠纷。

2.2.4 加强沟通技巧培训

重视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如患者可能救治无效时,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属,使其先有思想准备。如患者已死亡,医务人员不可立即离开,一切抢救用物需征得家属同意后撤去,以防家属感情上不能接受而发生纠纷[3]。

2.2.5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急救护士均要接受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

2.3 加强护士长风险干预管理

2.3.1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对护士出诊时可能产生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侧重风险预防,重点环节把好关。重点是急救物品是否完好和备齐,急救组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现场急救配合能力等,并在护士会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2.3.2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护士长实行排班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护士轮班,使护士休息与工作劳逸结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投入。

总结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的前沿阵地,为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因此,急诊科护士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降低出诊护士风险,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纠纷及防范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9,2(4)75-76

篇3

关键词:再评估 儿科急诊 预检分诊

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急诊过程中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科急诊患者逐年增加,儿科急诊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实际上这些患者中只有20%为真正的急诊患者,80%为非急诊患者[1]。急诊候诊患儿(即80%非急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且儿科疾病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诊患儿极易转变为急、危、重患儿[2]。因此为了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再评估的概念及应用,以为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再评估提供参考。

1 再评估的概念及发展

现代分诊强调再次评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临床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有变化,会影响病情的分级,或者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紧急性,此时就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再评估。

国外的主流急诊分诊标准,如澳大利亚分诊标准(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预检分诊标准(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国曼彻斯特分诊标准(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强调再评估及再评估的时间。ATS[4]规定在患者候诊过程中,分诊护士要定时对患者病情重新评估,避免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恶化。CTAS规定[5]在分诊后要定时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再次评估、分级,确保了患者在候诊期间的安全。

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时规划了不同级别对应的就诊区域及安全候诊时间等多方面内容,明确规定[6]分诊护士在分诊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如:吸氧、测血糖、查验尿常规和尿妊娠、口服退烧药、伤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电图、心肺复苏术等。台湾制定了5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该量表包含了具体分诊级别的定义、常见表现及再评估时间。

国内2000年的报道中,就有关于“二次分诊”的描述,当时护理人员意识到检验初次分诊正确的重要性,但关注点局限于传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孙红等[8]的报道关注点由“分科诊治”到“病情分诊”,提到了分诊护士需要严密观察候诊人群,保证等候期间患者出现高危情况得到及时救治,其具备了“再评估”的雏形。2012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了三区四级的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但未对再评估量化指标。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9]中首次对各级患者再评估进行了量化。

2 再评估的应用

李洁明[10]的研究认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肯定了再评估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顾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过预检分诊再评估能提高潜在生命威胁的发现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刘芯如等[14]研究发现,再评估的实行,不仅改善了就诊流程,还普遍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有效地减少了护患纠纷;王新刚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对伤员病情进一步再评估的急救流程;位兰玲等[16]的报道中通过双重检伤这一再评估流程降低了群发伤患者漏诊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冯晓昉[17]和陈晖等[18]在初步分诊后结合ECG检查再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治,减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胡佳辰[19]将再评估运用于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韩惠芳等[20]则认为门诊分诊再评估可以检查初次分诊是否正确,是否将急重患者漏诊,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郑若菲等[21]系统地对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选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候诊患者(年龄>15岁)4 543例为观察组,从设置分诊再评估岗、应用风险预警评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诊流程3个方面,通过二次分诊再评估早期识别了急诊候诊患者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再评估在儿科急诊分诊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3 小结

患者初次分诊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或患者及家属自觉出现症状改变后要重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级,以减少在候诊等候过程中因病情变化或误分诊而引起的致残或死亡[22]。再评估设定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急诊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23]。对急诊候诊患者再评估能避免分诊不足(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低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恶化未识别的风险,影响患者安全)和分诊过度(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高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会造成急诊医疗资源的浪费),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或伤势的急危程度,即发现急诊患者中具有紧急性(urgency)的患者,实现急诊患者危重程度的准确识别与合理分流。

现有的研究中,通过心电图及影像技术等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再评估均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流程。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首次明确了各级急诊患者的响应时限与再评估机制,但是如何针对国情,在以非急诊患者为主的急诊中做到“充分评估、准确定级”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报道比较少,较少有系统论述报道,且如何保证亚急诊和非急诊患者在候诊时间超过响应时限时获得及时准确的再评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贵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实施效果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莹.规范儿科急诊预检与分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艳枫,邓秋迎,李焕梅.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急诊护理见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兰,高英华.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的设想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52.

[8]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10] 李洁明.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顾玲,赵芸,胡筠.1例婴儿痉挛症并发低血糖危象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伟,涂悦,等.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3):182-185.

[14] 刘芯如,左艳,潘薇,等.二次分诊管理在妇产科门诊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刚,金荣华,柳丰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情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0):629-633.

[16] 位兰玲,王淑娟,肖雪莹,等.双重检伤在群发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0):46-47.

[17] 冯晓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的价值[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4(8):983-986.

[18] 陈晖,张同,李倩.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临床诊治与临床思维 [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5):467-471.

[20] 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流程再造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Z].北京:2013:339-340.

[21] 郑若菲,金爽,郑春娥,等.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篇4

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患者到达医院后经过急诊分诊护士按照初评、早期检查、评估的顺序,在刚接诊的30s内边看、边问、边分诊,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立即进入急诊护理路径。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师抢救。作出病情评估以后,由护士长统一指挥、调度,定时、定人、定位、定则(护士组长、责任护士)的模式进行抢救,认真落实“危机值”报告制度。定时包括:(1~2min内给氧2~5L/min,3min内测血压、血氧,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行血压、心电、血氧的检测,10min内护士做心电图、采集血液标本等,同时根据医嘱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当患者的症状不能得到缓解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吗啡镇痛)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严密观察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及时协助医师处理,之后送入手术室。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两组患者抢救效率比较

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表2)

讨论

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过程中需要一套有别于其他的急救护理程序,以减少时间浪费,提高抢救效率。

急诊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针对急诊科及AMI患者的特点,以减少患者在医疗及相关服务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有效避免手术时间的延迟为目的,在标准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使急诊护理有预见、有标准、主动地按路径内容进行操作。急诊护理路径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质量,争取宝贵的有效治疗时机以最大程度拯救患者的生命。

篇5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86-03

Comparison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ENG Ying-mei LI Yu-w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Shunde District Longjiang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96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n=47) and optimization group (n=49) by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routine group were used routine nursing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ere used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Rescue effects and rescue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cue effects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as 48.9%,obvious higher than that was 17.0% in routin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1.0256,P

[Key words]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cue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极高的一类急症,我国患有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有2.3亿人,其中AMI患者约有200万[1]。AMI患者的诊断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尽早接受治疗是决定患者心肌能否再灌注、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AMI救治延迟分为院前延迟与院内延迟,作为急诊救护人员,有效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对缩短AMI患者治疗“时间窗”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通过建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提高了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按照急诊救治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7)与优化组(n=49)。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AMI(STAMI)的相关诊断[4];②存在心电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改变;③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④排除有慢性心力衰竭、扩心病、瓣膜病等心脏基础疾病者;⑤排除合并肾、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常规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32±8.45)岁,发病自送入院平均时间(2.78±0.46)h,优化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9±9.42)岁,发病自入院平均时间(2.65±0.37)h。两组患者性别比、平均年龄、发病自入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患者由“120”救护车或自行入院治疗者,护理人员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要求时间在2 min内,依据医嘱进行相关抢救治疗,指导患者卧床、办理入院、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完善相关检查与检验,同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待安排PCI手术,迅速转院。优化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模式。①优化接诊顺序: 急诊科人员接到“120”中心报有疑似AMI患者后,迅速出车将患者接回医院,在送院途中行相关紧急救治,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根据其生命体征及主诉作出初步诊断,同时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联系,准备接诊,并准备急救药物及器械,从而缩短从来诊到接诊时间。②优化病情评估:患者如为自行送院的,具体可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的流程进行评估,到诊后开启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2 min内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迅速连接心电监护,同时做出患者心电图,通知专科会诊。③优化救护流程:待病情评估完毕后,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中关于急救的程序实施“四定”,即定时、定人、定责、定位,要求患者5 min内完成吸氧、静脉输液、血液标本采集、心电图等,指定专人进行AMI患者救护,并且责任具体到个人,对疼痛剧烈患者实施镇痛处理,考虑到PCI手术操作特点,选择患者左上肢静脉输液,必要时实施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紧急措施。④优化转运流程:指定严格的AMI患者转运流程制度,若患者病情需要行PCI,向患者及其家交代病情,告知其手术的重要性,迅速与上级医院联系,取得家属同意后迅速转院,若患者病情无需要行PCI,及时送行专科治疗,转运前护士应准确交接护理记录单,并转运前再次评估病情,转运途中携带急救器械、药品。⑤优化人员配置:采用责任制,科室定期实施AMI救护知识与技巧培训,同时要求不同班次有专人负责AMI救治,对不同层次人员分层培训,制定明确的救治指南、分诊流程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护后AMI抢救效果与急诊救护时间,急诊救护效果采用分级制[5]。①显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谱等检查显示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②好转:患者AMI症状、体征消失,但实验室检查存在异常;③无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无缓解,实验室检查提示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现死亡。急诊救护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救总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

优化组显效24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显效率为48.9%,明显高于常规组显效率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急救总时间,优化组急诊救护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min,x±s)

3 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的坏死,快速打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对挽救濒死的心肌有重要意义。资料显示,及时溶栓或PCI可将AMI患者病死率由5%~6%降至1.2%[6-8],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于尽早行PCI手术影响较大,AHA指南提出,患者送至医院至实施球囊扩张或PCI时间应控制在90 min内,同时每增加10 min,患者对PCI的获益就减少0.94%~1.17%[9],故有效缩短患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患者AMI的治疗与预后赢得了时间,本研究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及时缩短了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及静脉采血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做到优化接诊流程,有效避免了患者在办理挂号、住院的时间,同时优化病情评估模式,对AMI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有大概的评估,及时缩短了急诊急救护理的时间[10-11]。优化护理流程通过“四定”,通过责任具体到人,使救治程序明确,通过分工合作,医生诊治的同时开展急诊救护护理,避免了救护程序的繁琐,对救护时间实行量化,优化了救治流程,同时优化人员配置,保证了急诊救护实施的规范化[12],本研究规定AMI救护组长为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临床经验丰富,能较快速地判断心电图的异常,同时安排具有临床气管插管、电除颤技能的责任护士,也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同时优化接诊顺序,严格交接护理记录单,转运过程中携带急救器械与药品,保证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我国2011年的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提出[13],AMI患者院内急救至手术时间在60 min内为优秀,本研究急救总时间为(38.97±5.64)min,达到了优秀水平,同时提高了PCI手术预后的效果。我国现有医疗体制条件下,要想进一步提高AMI救治效果,在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也应该加强社会整体的健康教育水平。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时间也是缩短AMI治疗时间的关键部分,院内急救中开设绿色急救通道在于优化就诊流程,如先进行急诊手术抢救治疗,后缴纳费用或补办入院程序等,优化急诊护理缩短了患者院内急救时间,进一步增加了PCI手术的成功率,研究表明,急诊PCI时间至发病不超过6 h,可以使患者死亡率降低5%~6%,若院前急救加院内急救时间不超过1 h,急诊PCI抢救成功率会提高12%以上,可见优化院内急救时间对于AMI患者至关重要。建立一套优化急诊AMI护理通道与模式,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救治中诊断、救护、转运的时间,为受损心肌赢得充分的治疗前时间[14-16]。

综上所述,对疑似AMI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急救的时间,为保证患者PCI手术成功及抢救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优化护理模式,提高了急诊救护AMI患者的效率,规范了救治流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璇,许海燕,杨跃进.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3):286-290.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李宪凯,徐亚伟.2013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 33(4):289-292,295.

[4]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9-24.

[5] 韩雅玲.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3):169-180.

[6] 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7] 顾晓龙.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8] 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3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38-40.

[9] 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10]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11] 李然.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12] 唐勤熔.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J].现代养生,2015,10(20):79.

[13] 刘红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5):155-157.

[14] 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0-131.

[15]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篇6

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与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措施与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险,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96.7%。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严重创伤患者; 急诊救治;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严重创伤作为急诊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是指在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料的外力作用下,给人的皮肤、血肉及骨骼、脏器等机体组织造成的致命伤害,通常表现为以骨折为主的脏器系统损伤,并伴有创伤性休克、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救护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极高[1]。为了有效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水平,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3.6)岁。致伤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坠落8例,车祸22例,挤压伤24例,金属刺伤

4例,重物砸伤2例;创伤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21例,胸部创伤12例,腹部创伤10例,四肢创伤15例,其他部位创伤2例;经入院诊断,其中单脏器创伤23例,复合创伤19例,多发性创伤18例。全部患者均在创伤后30 min~5 h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救治。

1.2 护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配合主要有:术前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室护理及手术护理。

1.2.1 入院前急诊急救护理 鉴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开针对性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具体的护理措施有:(1)护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及创伤情况,并且在尽量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检查或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状况,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有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如开放气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复苏等。(2)适当处理患者创口,根据患者病情病况针对性采取输血、输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通常严重创伤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症状,所以要针对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建立起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输液、输血救治,缓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结束后,应安全、快速地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好患者的,并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固定,同时利用车上的设备、仪器等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呼吸顺畅[2]。

1.2.2 急诊室护理 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抢救准备。(1)短时间内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身体机能特征、呼吸心跳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之进行交流,以观测其神智状况,同时还应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状况[3]。(2)急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查看其休克与否,呼吸道畅通与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满足其气体交换需要,查看完之后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极高,并且患者在1 h内的救治存活率更高,这点必须引起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有预见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最好在医生医嘱下达之前,便使用套管针帮助患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标本,以便检验患者血型、配血等,为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础。(3)监测并预见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实时监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来预见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严重创伤患者均为多个脏器遭受损伤,因此病情发展快、变化急,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相对应的检验监测仪器实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并科学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4]。(4)加强各科室间的协调作业能力,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个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并协同作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救治的连续性、高效性。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抢救工作及时进行、不受阻力,应当在急诊救治工作之前,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各科室间的转诊交接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5)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对自身的病情、救治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等,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救治过程中通过抚摸、眼神交流、手势等肢体语言和从容、镇静的工作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运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开疑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5]。(6)在检查评估完创伤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机能后,针对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对应急诊急救方案,病情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设备等[6]。

1.2.3 术中护理配合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抢救时间,及时、连续的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材料,比如说皮试、留尿管、配血及备皮、胃管、引流管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各个相关科室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性、连续性和高效性。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死亡率为3.3%。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严重创伤由于病情严重、发展快,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诊护理能够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证,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做到更及时、更科学的有效护理,这对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实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7]。

而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全面、准确的评估,对于制定有效抢救、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护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现抢救不及时及护理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重创伤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氧问题,减轻其机体消耗。而对于呕吐患者,应当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现象。对于失血过多的严重创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输血扩容,而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应当迅速明确其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状况等,以尽早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减轻不良症状的发生,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8]。此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与护理中,应当细致、全面、及时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全天候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中,护理工作还应当注重一点,那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交流和沟通,确保转诊流程顺利,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护理记录是以书面形式对护理工作状况进行的呈现,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在医患纠纷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详尽、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并妥善保存、归档[9]。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到恐惧、担忧和害怕,患者家属也往往会对患者较重的病情感到担忧和恐慌,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预后[10]。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并采用整体性、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素华,殷婷婷,孔悦,等.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护士疼痛教育项目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5]裴辉,罗志毅,刘保池.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黄雪丽,郭爱敏.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22):57-59.

[8]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9]谭雯,黄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4):34-36.

篇7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急诊门诊是危重患者的入口,入科时,由于病因、病情有许多未知因素且病情变化快,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使患者得到进一步救治需进行检查、转科、手术等需要在院内转运。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易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科自2012年创三甲医院评审开始对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制订了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9月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18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7±1岁);为急诊常见患者,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肺复苏术后,口服中毒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瘤,宫外孕,休克等。

2 方法

2.1转运前评估

2.1.1正确评估病情 循环系统方面应评估血压、心率、心、尿量及有无出血情况。呼吸系统方面应评估患者的呼吸深浅度、节律、血氧饱和度,对已建立人工气道者,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神经系统方面应评估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昏迷患者应用格拉斯哥评分。其它应评估患者皮肤、各种管道、疼痛、沟通交流情况等,要有预见性,通过评估,对途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1.2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由于转运中存在风险,对清醒的患者是一个应激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应进行评估,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1.3评估转运过程中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正确评估转运需要的人员数量,确定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实施转运的人员需要熟悉患者病情,处理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1]医生负责观察病情和实施急救措施,护士负责途中治疗,如患者病情加重,电梯停电等应沉着应对,安抚家属及患者。

2.1.4评估转运中携带的设备 如果危重患者在转运中急救设备发生故障或药品配备不足,则会贻误抢救时机,所以转运前应评估氧气袋能否持续供氧,呼吸气囊有无漏气,监护仪屏幕显示的清晰度,蓄电池情况,除颤仪功能是否正常,转运担架车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等。

2.2转运前的准备

2.2.1在最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意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2.2医生护士共同评估转运最佳时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当班护士,①按规范明确告诉病房护士需要准备的物品,目前所在用药,管道情况及大概到达时间,让接诊护士有充分的准备时间。②转运患者一律使用留置针开通静脉通道,对休克患者先扩容,加快补液,颅内出血或颅内高压的患者先使用甘露醇脱水剂,烦躁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妥善约束固定好肢体,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降压药,气促患者先平喘吸氧等。

2.3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2.3.1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面色呼吸,胸廓起伏等情况,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应立即利用附近医疗资源对患者实施抢救。

2.3.2转运途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转运途中上下坡时应保证患者头高位,护士必须看护在患者身边,站在头部一侧,以便观察病情变化,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转运平车要有防护栏,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搬动患者时,指导家属动作轻柔,密切配合,防止搬动时二次损伤。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同时要结合简单易行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以大致了解患者循环功能及外周脏器灌注情况[2]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应立即实施救护。

2.4转运后的交接措施

2.4.1转运至相关科室后做好床头交班,协助病房护士做好安置处理,交班内容包括姓名,诊断,病情,护理措施,异常检查结果,特殊治疗,心理状态,皮肤,管道及用药情况。

2.4.2患者安置妥当并且病情平稳后,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完成情况,接收护士在交班本上签名及接收时间,转运人员方可离开。

3 讨论

院内转运具有紧张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在转运过程中稍有疏忽,还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甚至死亡,导致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除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外,实施者还要具有爱心、责任心和综合专业素质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受到各医院设备和人员限制,转运条件也不一致[3],因此,转运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管理。加强护送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规章制度,重视转运的每个细节,制定险情预案,才能减少和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4]。

参考文献:

[1]韩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础医学论坛,2007,11(7):660-661

[2]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5(23):22-23

篇8

【关键词】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护理工作体会

围绕2009年卫生部提出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建设与指南的工作要求,以及我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把病人的安全目标落到实处,达到护理工作连续性、全程陪护、无缝隙的工作目标。在结合以往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及重症监护室交接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自2010年3月1日始,完善制定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到2010年10月31日止,与各部门间交接病人2438人次,无一例因交接病人而发生的投诉及纠纷。现将工作方法报告如下。

1 传统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方法

1.1 交接方式以口头交接为主,书面交接内容单一。口头交接存在交接病史不完整,交接无规范;书面交接仅涉及患者姓名、年龄、诊断及现用药物,无送出护士及接受护士签名,无送出及到达科室时间。

1.2 护士对患者的连续性观察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

1.3 由勤务人员或见习护士护送3级以下病人,未落实护士全程陪护,交接病情不完善。

据统计,2009年1-12月,我科与其他部门间交接病人4118人,发生皮肤交接不清4例,门诊检查及相关阳性结果交接不清6例,用药交接不清12例,目前特殊状况及特殊注意点交接不清11例,各种导管型号及留置时间交接不清22例。

2 改进后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科自2010年3月起,建立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从患者目前状态、背景、评估、建议、时间和责任人5个方面进行交接,完善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流程。护送患者入院时详细填写,与他科交接清楚,由对方责任护士签字确认。登记本存留急诊科。急诊护士与部门护士按以下5个方面来交接。

2.1 状态

详细填写患者姓名、住院号、接收科室、诊断

2.2 背景

详细填写主诉、过敏史、过去史、主要异常检查结果、静脉已用、现用及未用药物、特殊口服药物、各种导管插入时间、插入长度、型号、引流的液量及色。皮肤完好情况。检查报告、检验结果单据数量。

2.3 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温、 脉搏 、 呼吸 、血压 、格拉斯哥评分、 瞳孔 、目前的特殊状况:

2.4 建议

特殊注意点:

2.5 时间及责任人

登记本上要求注明患者送出科室时间及送达科室时间 ,并由护送护士及接收护士双签名确认。

通过建立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自2010年3月-10月,按国际5级预检分诊要求分诊[1],我科共接诊1-3级病人2496人,与其他部门间交接病人2438人。其中与手术室交接128人,与重症监护室交接66人,与相应专科病区交接2244人。无一例投诉及纠纷,科室之间病人转运工作更加协调,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 护理工作体会

3.1 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战地,是连接病房的一条纽带。急诊病人病情急重,来院时间短,病情发展变化快,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搭建生命平台,掌握病情,完善相关检查后,转入相应专科治疗。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抢救、治疗、检查等情况,遵医嘱通知接收科室,科室做好接收新病人的准备,特殊情况口头通知,如准备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及使用特殊床位等。填写部门交接本,随同病人一起送入相应病区。

3.2 强调痕迹管理,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流程更加合理。

使用部门间交接本交接病人,杜绝了以往口头交接病情而发生的种种不安全情况。交接内容齐全,顺序清楚、重点突出、痕迹管理、责任明确。接收科室责任护士确认明白后,签字为证。

3.3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得到具体落实,达到全程陪护、无缝隙的护理。急诊护士实行自接诊、分诊、抢救、护送检查及入院的全程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用药及阳性检查结果,提出预见性护理,确保病人安全。

3.4 明确科室责任,避免了护理投诉及纠纷。

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入科前,按登记本要求,逐项登记,核实无误,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护送途中安全,方可护送到相应专科及手术室。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的使用,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病情动态观察的能力。护士长每月月底到各科室,听取各科室的意见及反馈,并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使用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后,规范了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加强了痕迹管理,责任明确,培养了护士对病人全程病情观察的工作能力,强化护士责任意识;落实了护理工作连续性、全程陪护及无缝隙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双人核对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0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ouble checklist on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e double checklist was used in the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ouble checklis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ospital transshipment; Safety management

急\科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专业科室,危重患者为了检查和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危重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1]。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普遍存在[2-4],如何在转运中维持危重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是目前危重病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5-6]。笔者制作的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住院转运前的核对,2013年10月份我院1开始使用,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明显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12月由急诊科转运的危重患者362名,根据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法,评分4分以上的危急重症患者,含单个或多个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纳入本组病例。将前3个月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42~89岁,平均(68.1±5.6)岁。10月份执行双人核对单后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43~90岁,平均(69.2±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着确保患者安全、直观实用的设计理念,根据危重患者病情重、治疗多、导管多、资料多等特点,将危重患者转运前双人核对单相关内容设计成表格,把患者生命体征及常用导管、物品、药物、转运使用设备等设计为固定栏目。并在导管、药物等项目内留有空格,危重患者在转运前根据核对单双人同时核对并评估患者,各项内容无异议后才可以转运。观察组转运患者前使用双人核对单,对照组未使用双人核对单。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对362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情况进行数据综合,转运结束后进行病情评估并记录,分析两组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事件[7-9]分为两类①与病情相关:包括心搏停止、呼吸异常或窒息;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于85%);血压异常包括收缩压下降大于20%或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收缩压升高大于20%;需要立即处理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心律失常;出血;空气栓塞;意识障碍程度加重。②与转运人员相关:包括人工气道、动静脉留置针、胃管、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的移位或滑脱;呼吸机管道脱开;静脉输液通路阻塞;检查等候时间过长或护送人员不到位;转运时药物配备不足;仪器设备方面包括监护仪导联松脱,氧气不足,除颤仪、监护仪及微泵电量不足、便携式吸引器无蓄电池或无吸引器等。

1.3.2 满意度 转运结束后1~2 d内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回访,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362例住院患者的责任组长针对急诊转运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满意率。内容包括7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法,分别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及“较满意”纳入满意项目,“一般”和“不满意”纳入不满意项目。问卷由专人发放,共362份,回收362份,回收率100%,然后进行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科室责任组长对两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从七个方面进行测评,其中在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φ兆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国内外颁布的转运指南[10-13]试图规范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质量,然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14],尚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

危重患者运送前做好有预见性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途中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的质量,同时使工作变得有条理性。危重患者转运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提高转运效率,对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15-16]。英艳[16]提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和应用,使护士对转运风险进行预先评估,认识转运途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做好解释工作,预早让患者或家属明白转运途中的风险并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转运,把转运风险降到最低[17]。钟娟等[17]提到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途中病情的观察、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及保持管道的通畅、保证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入体内,转运时认真的观察患者病情,均为有效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18]。

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提高了急诊护士对危重患者转运的条理性。金静芬等[19]也提到过制作小卡片,将容易遗忘的物品(CT、X片等)、药品作为提醒内容列在卡片上,用于危重患者转运,笔者制作转运患者的双人核对单,将其粘贴在每张急诊抢救床尾桌板上,转运前由两位护士核对,起到查检表的作用。双人核对单的使用,规范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核对要求,提高了护理质量,防止因工作疏忽等因素而导致意外风险的增加,减少了隐患发生。表格式的卡片,文字清晰,内容明了,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双人核对单的使用,减少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增进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利于强化查对制度,护理查对制度的执行力与差错、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查对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医疗差错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确保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降低转运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一直备受关注[20]。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危重患者转运评估可以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方法和转运交接流程,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21]。双人核对单的使用,也应用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注重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前各项物品及资料的完好性检查,并在危重患者转运前由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双人核对单,在转运患者交接单上双签名,大大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意识,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双人核对单作为转运评估路径及工作指引,避免了转运工作的盲目性与个人经验性,能帮助年轻护士规范转运患者的评估行为,提高他们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意识,及时发现潜在的转运风险。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如何将转运双人核对单制定得更加的完善与可行,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前使用双人核对,在时间上是否存在浪费,这在急诊科是否可行,会否机械化的执行,这些均是急诊管理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A):2032-2033.

[2] Blakeman TC,Branson RD.Inter-and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3] Venkategowda PM,Rao SM,Mutkule DP,et a1.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4,18(6):354-357.

[4] Parmentier-Decrucq E,Poissy J,Favory R,et a1.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Ann Intensive Care,2013,3(1):1-10.

[5] 杨建红.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1-12.

[6] 刘谦民,崔示德,刘欣丽.移动ICU在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5):39-40.

[7] 万林,施素华,孔悦殷,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8):975-978.

[8] 赵伟英,金静芬,王志娟.移动ICU的构建和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607-609.

[9] 孙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

[10] Warren J,Fromm RE,Orr R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inter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4,32(1):256-262.

[11] 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m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dianIntensive care units[EB/OL].[2007-05--29].http:///.

[12] Day D.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Crit Care Nurse,2010,30(4):18-32.

[13] 中A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14]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87-97.

[15] 汪松,肖雪,龙仙萍,等.院内急危重症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331-1332.

[16] 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17] 英艳.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23-25.

[18] 钟娟,梁金清,袁丽秀. EICU病人院内转运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16-1618.

[19] 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20] 辛键,金岚,黄飞鹰.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及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1(33):4148-4152.

篇10

关键词:外伤性昏迷;急诊护理;抢救

外伤性昏迷是一种多发的急诊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较严重。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丧失,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1]。相关研究显示:急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促使外伤性昏迷患者生存率的提高[2]。本研究选取68例外伤性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68例急诊治疗的外伤性昏迷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3年5月~2015年9月,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针对性护理。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6.6±3.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3例,摔倒13例,打架斗殴8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6.4±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摔倒15例,打架斗殴7例。两组患者致伤原因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服务态度和蔼、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可及时进行护理和治疗等;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急诊护理,主要的护理方法有如下几方面:

1.2.1对患者病情的评估 患者在进到抢救室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病情有效检查与评估。尤其是在专科医师没有到达以前,应该对患者在短时间内有没有生命危险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在多名患者一同抢救的过程中,应该对各个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充分明确,有助于对存在生命危险的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对患者病情评估的过程中,还应该将紧急救治需要的器械和药物充分准备好,便于争取抢救时间。

1.2.2急救的针对性处理 因为外伤性昏迷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病情较严重,所以,需要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对症处理。例如,颅内压升高会出现双瞳孔增大等症状,需要及时选择20%的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对于伴随脑疝患者来说,需要及时选择20%的甘露醇125 ml予以静脉滴注;存在活动性出血者来说,需要及时选择加压包扎进行止血处理。

1.2.3对患者的病情与体征情况认真观察 在患者检查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认真观察,对患者的血压等体征严格监测,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充分掌握,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救治方法。在急诊中对患者的呼吸方式与变化认真观察,存在静脉留置的患者,需要建立静脉通路。

1.2.4确保呼吸的顺畅 因为外伤昏迷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所以,抢救生命是急救的基础。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急救的过程中,应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医护人员应清除患者的口咽处的呕吐物与血块,可以在呼吸顺畅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处理。

1.2.5科室间的交接工作有效完成 抢救患者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认真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与有关问题,需要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在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将患者病例准确填写,并与有关科室联系,充分做好交接工作,把患者交送至专门科室进行全方面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抢救成功人数与出现医疗纠纷人数进行准确统计与有效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中全部数据都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7.06%,明显比对照组的82.35%高(P

3 讨论

外伤性昏迷患者主要是因为脑部缺血与缺氧,引发脑功能受损与障碍,致使代谢异常所产生的昏迷症状。外伤性昏迷患者急诊抢救的最佳时间为30 min内,患者被送到医院急诊部门时,接诊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抢救处理,借助医学知识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为急诊医生的抢救治疗提供有利条件,使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有效降低,促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3]。护理人员在急诊抢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抢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应具有如下职业素质:①急诊o理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具备丰富的抢救知识,护理操作技术较高,病情的鉴别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较强;②对患者的病情与抢救流程、抢救措施较熟悉,具备操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与深静脉管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与使用相关机械,有助于患者检查时间的充分缩短;③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沟通,在抢救的过程中保证配合默契;④急诊室应该使有关仪器长时间处在备用的状态,定期充电备用有关仪器,急救药品确保充足[4]。

临床在对外伤昏迷患者进行抢救处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效评估,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此外,应该对患者的病情与体征仔细观察,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严格控制病情后,立即移送至专门的科室予以系统治疗,进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与常规护理相比,急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促使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降低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改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在外伤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对患者进行及时、针对性的处理,促使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高,使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魏雪莹.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分析[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9(6):70.

[2]陈,魏梅.浅谈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