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改进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护理改进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压疮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PDC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2.038
压疮(pressure ulcer)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率、现患率成为评价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护理质量作为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体现护理人员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护理效果的总和[1]。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永恒的目标,随着科学的管理理念逐渐向护理管理渗透,质量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已被护理管理者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实践。CQI强调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目前狭义的CQI是指1999年由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JCAHO)定义的“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而且质量是超前水平的”[2]。现对本院2004-2013年压疮管理中的持续质量改进作如下介绍。
1 质量持续改进在压疮管理中的实施
1.1 背景和趋势 压疮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皮肤内外环境和自身内条件改变所引起的皮肤损伤。而20世纪后半叶国内护理界认为:院内压疮的发生归咎于护理不当,是护士的耻辱;同时护理质量标准也认定,院内压疮发生率为“0”[3],导致医院压疮普遍上报率为“0”的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以本院压疮管理为例,2004年前资料显示压疮发生率均为“0”,无高危上报率。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疾病谱的改变及医疗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高龄、合并症、危急重症患者医院收治率不断增加,使得压疮的发生率“欲盖难掩”,而患方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督促护理人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评价这项基础护理质量。21世纪初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持续质量改进(CQI)被广泛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并卓有成效[4],同时也日益受到国内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起本院护理部应用CQI全面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压疮管理系统实行“专管模式”。
1.2 工具选择 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框架融合了系统论的根本原因分析,是对工作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更正,以增加工作成果的价值,而不过分关注个体的失误[1]。质量持续改进的工具有:PDCA/PDSA循环模式、护理风险管理、ISO9000族质量标准,本院选择了CQI的基本模式PDCA循环理论作为护理质量控制运行模式。在压疮管理专业系统建立中,笔者选择了国际上效度、信度较高的Norton、Braden评分表为评估依据,制定上报子系统;选择NPUAP和EPUAP以循证为基础的压疮分期和压疮预防治疗建议(指南),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及评价标准。
1.3 实施方法
1.3.1 计划(P) 制定并逐步修订完善各级人员压疮管理职责、制度,评估、上报制度及流程,压疮预防护理治疗规范,评估表、上报表、跟踪表、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科室上报表、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统计表等。
1.3.2 执行(D)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压疮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预防观念的建立将直接影响着压疮发生率[5]。故培训是对各种制度、措施执行与落实的基础,护理部自2005年1月成立了压疮管理专员,隶属于本院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多次参加全国压疮及造瘘口护理培训,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且定期分批分层次外派学习、专题培训、压疮会诊等多形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压疮护理的业务学习,统一认识,掌握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预防和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为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1.3.3 检查(C) 多形式参与如夜班护士长查房、全院季度质控、科室压疮监管员协同护士长完成科内压疮评估和措施落实、护理部压疮专管员对每一例高危上报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督导(自科室高危上报之日起,于24 h内完成床边评估,确认压疮高危因素,并对高危及压疮患者整体病情、局部皮肤、护理措施的跟踪记录)。
1.3.4 处理(A) 有两部分构成:首先是评估表、上报表、跟踪表等表格的设计,体现出对单个病例的讨论、分析、追踪和改进;另外护理部和各临床科室均建立《压疮质量控制管理资料册》,科室压疮监管员协同护士长完成科室培训及高危和I度压疮患者评估和措施落实,并对相应资料定期进行讨论、分析和改进上传护理部;护理部压疮监管员对全院跟踪资料、上报资料定期讨论、分析和改进,将新问题及改进措施进入下一阶段PDCA循环。
1.4 阶段性目标和成效
1.4.1 2004年底 护理部通过外派培训及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和信息整合,认为从全面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建立本院压疮管理评估和预防系统事在必行,设计自制《压疮评分量表》、《压疮预防护理跟踪表》,建立压疮上报制度,激励与处罚并举机制,鼓励科室上报,并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压疮专管人员,对全院上报压疮及高危进行住院期间全程跟踪管理。
1.4.2 2005-2007年底 压疮管理初期护理部统一管理标准,不断分批、分层次进行压疮管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全员培训。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各项制度、评估上报系统的落实,提高高危患者及压疮上报率,促使压疮浮出水面接受管理。为杜绝瞒报、漏报现象,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科室上报;对瞒报、漏报给予重罚。完善监督机制,在危重患者上报制度的基础之上,要求每日护士长夜查房对全院危重患者逐一访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以杜绝漏报,督察预防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其内容包括全身皮肤情况、压疮预防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这一举措促进了危重患者全天候的基础护理质量。
压疮管理中后期在进一步完善压疮高危预警制度、上报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制定本院院内获得性压疮的评定标准(入院时评估皮肤完整、无淤伤或发红,至出院前出现的压疮,包括瘀伤或发红;院外带入的压疮,住院期间分期、面积加重者);重点规范护理措施(减压装置、翻身单的使用、统一卧床患者标准翻身法、伤口湿性愈合理念及处理方法等)。护理部压疮专管员全面督导压疮规范化护理落实,通过以上的工作使本院压疮的预防护理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下资料充分显示本院压疮管理中上报、措施落实等的成效(图1)。
1.4.3 2008-2010年底 从2005年起本院的压疮管理逐渐克服瞒报、漏报情况,并逐步收集整理得到入院后产生或院外带入的压疮发生基数及临床现存的护理问题,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临床实际工作中,难以完全避免压疮的发生,这一观念正逐渐被我国护理界接受,国内的文献中出现了“难免压疮”这一概念[6]。基于以上观点,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申报了难免压疮的标准:以强迫(重要脏器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伴有5项危险因素中的一项或几项:(1)高龄>70岁;(2)白蛋白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有效评价护理质量、还可以鉴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护理工作者针对问题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和改进,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此基础上2008年申请科研立项,搜集2005年4月-2008年12月本院住院期间压疮资料,通过对压疮高危因素及压疮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制定出《难免压疮高危因素及护理质量评分表》[8],提出在压疮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评估,皮肤管理也应是压疮护理质量监控的一部分。通过此表能更公平、客观的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对如何认定“难免压疮”、如何评价“护理措施”、如何控制“护理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依照压疮预防指南全面动态地对住院患者进行预测,并预见性实施预防措施,对压疮发生高危患者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规范科学的预防护理是防范压疮发生和降低压疮费用的关键[9-10]。依据NPUAP-EUAP提供的《压疮治疗指南》及《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11],从管理、潮湿管理、营养管理、伤口管理等角度结合我院实际能力修订《压疮预防护理指南》、《压疮护理治疗规范》等。
1.4.4 2011-2013年 以“三甲”评审标准为基础,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加强专科护理队伍建设为发展目标,本院护理部积极发展、组建院内虚拟护理专科组,“伤口护理组”也就应运而生,压疮并入伤口管理。
随着伤口护理组成员曾加,建立了“分层次网络式”管理模式,首先将“护理风险管理”意识纳入伤口管理中,整合《入院评估表》,对患者入院期间实行皮肤(压疮、伤口)100%的评估及再评估;同时重点对2008-2010年底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处理,再度重新修订评估表及跟踪表及相关制度:提升高危跟踪分值,体现对评估表的质量控制,完善上报表中Ⅱ度及以上压疮讨论内涵,对院内发生Ⅱ度及以上压疮案例必须进行护理查房及时完成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逐渐规范压疮统计学评价检测指标,对压疮个例有分析及改进措施;同时有季度、年度及3~5年的阶段性分析、整改。
2 质量持续改进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2.1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如何进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一直是护理管理者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从应用范围来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多用于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以期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12]。借助PDCA循环理论这种科学工作程序开展压疮质量管理活动在我院已逐渐显现成效,较好地提高了压疮护理质量。
2.2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CQI的基本模式,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8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3)找出主要因素;(4)采取措施,制定计划;(5)执行制定的措施计划;(6)检查结果;(7)标准化;(8)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12]。结合目前等级医院评审的ABCD评价标准简单介绍如下:计划(P):设计制定C层面中要求的职责、制度、流程、常规、规范等;执行(D):对C层面中各项制度、流程、措施等的落实;检查(C):设计评价方式,完成B层面中要求的职能部门(护理部或各级)对C层面中的落实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总结、反馈;处理(A):A层面要求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一方面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护理质量成效,另一方面对现存问题找原因、找方法,重新修定计划(P),进入持续改进循环圈。
通过以上的方法,对现存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不断进行评价,并及时提出新方案,使压疮护理质量及压疮管理水平循环上升。
参考文献
[1]陈长英,田丽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4-16.
[2] Grant A B,Veta H.Nursing Leadership, Management Research[M].Pennsylvania: Spring house corporation,1999:80-81.
[3]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2.
[4] Huq Z,Martion TN.Workforce cultural factors in TQM/CQI implementationin hospitals[J].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2000,25(3):80-93.
[5]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75-78.
[6]杨洁,胡安瑜.建立难免褥疮申报制度降低褥疮发生率[J].护理学杂志,2001,16(1):47-48.
[7]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5-12.
[8]佟金谕,压疮发生高度危险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5):1289-1291.
[9]蒋琪霞.压疮预防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55-857.
[10]蒋琪霞.全球压疮预防指南的作用评价及其执行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869-872.
[11]蒋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3.
篇2
【关键字】质量持续改进法 儿科护理 成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 果
3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5): 450-451.
[3] 董 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5): 425-427.
[4] 王庆林,向月应,张卫兵主编.现代医院整体医疗治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1.
篇3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质量;无陪护;护理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QCC activities on nursing quality towards wards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double QCC group, by determining the theme task ,the defects of nursing quality, target valu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QCC,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Results Carry out before or after,the basic nursing eligible rate, the critically-ill patient nursing eligible r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eligible rate, the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eligible rate and the specific nursing rate were on the rise. Conclusion The QCC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as well as nurses diathesis in the wards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quality;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Nursing Administration
无陪护护理是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一切护理服务均由院内护理人员实施开展。该模式采取分级配备护理人员,改善科室硬件设施,使用新收费政策,落实分级护理及生活护理等措施,实现患者住院期间无传统的护工和家属陪护[1]。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创立,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的多人团体。通过团体成员的全体合作,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或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2]。从上世纪60年代起,品管圈活动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被证实是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近年来,品管圈活动被逐渐引入医院护理管理,我科室于2013年全年在无陪护护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质量,现汇报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康复外科现有病床50张,护理人员20人,包括护士长1人,护士长助理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5人,护士10人;在编护理人员9人,招聘护理人员11人。科室依据无陪护护理人员用工性质、学历和从业资格,将护理人员划分为治疗护士和辅助护士两级配备。治疗护士从事临床治疗、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辅助护士开展各项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上述护理人员统一由护士长管理,配备护士长助理一名,重点协助护士长开展辅助护士的管理。
1.2方法
1.2.1成立双品管圈小组 依据科室治疗护士和辅助护士两级护理团队,组成两个品管圈小组,治疗护士9人组成品管圈名称为能量圈,寓意给患者以正能量,早日战胜疾病,摆脱病痛;辅助护士11人组成品管圈名称为关爱圈,寓意给予更多爱心和关怀,给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各圈推选圈长一名,护士长和护士长助理担任双圈的辅导员。
1.2.2分解品管圈护理质量主题任务 护理质量指标主要由基础护理、危重与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件书写和专科护理等5项合格率指标组成。科室基础护理由辅助护士实施,辅助护士组成的关爱圈以基础护理为品管圈活动主题;科室治疗护士开展除基础护理外其它4项护理工作,由治疗护士组成的能量圈以这4项护理工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每季度轮换1项。
1.2.3分析护理质量缺陷 双品管圈各自组织圈会,围绕当期主题分析存在的护理质量缺陷,方法主要采用鱼骨图法等进行归因分析。圈员使用头脑风暴法、民主投票或讨论决议等方法选定1项护理质量缺陷为限定时间段(一般3个月)能完成的改进目标。圈长和辅导员组织圈员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修正,确保要与当期主题一致。
1.2.4品管圈目标值设定 在确定当期改进目标基础上,依据现状的合格率指标,结合圈能力和改进能力,由圈会民主决议设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即完成此项改进目标后能达到的新的合格率指标。经圈员群策群力,此次目标值定为基础护理合格率、危重与一级患者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和专科护理合格率等质量指标,各提高两个百分率。将此项目标值报护理部备案。
1.2.5提出改进对策 全体圈员对照改进目标、目标值和现状合格率等资料,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挖掘改进措施。这一阶段使用工作流程梳理法,在流程上优化改进措施。聘请专家参与圈内讨论,共同设计改进方法。与患者有关的改进措施可现场征询相关患者。在讨论获得对策方案后,由圈员分工整理形成详细方案,与目标值一起报护理部审批备案。
1.2.6改进对策的实施及监督 对策方案审批通过后,由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实施,出现重大困难及时反馈圈长,并及时分析修改对策方案。圈长和圈辅导员负责监督对策方案的执行,指定数据责任人,负责收集执行改进对策后的合格率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1.2.7改进对策的效果分析 在改进对策实施3个月后,将实施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圈会讨论决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接近目标值的,均说明改进情况不够理想,可进一步修改,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促进作用,也未达到目标值的改进对策可决定取消。
1.2.8 PDCA循环和双品管圈交互 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每3个月完成一次品管圈活动后,治疗护士组成的能量圈更换主题,辅助护士组成的关爱圈仍旧以基础护理为主题,双品管圈继续开展下一轮品管圈PDCA循环。新一轮开始前,双圈圈长、辅导员开展交互,汇报前期成果,汲取经验教训,共同促进工作。
1.2.9评价方法 评价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活动后(2013年)的我科室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合格率、危重与一级病人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和专科护理合格率)。严格依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质量标准来评定,以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的全年数据计算合格率,以全年住院人次为总例数。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品管圈活动对科室护理工作的作用
3.1.1能有效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依据表1提供的各项数据表明,我科室实施品管圈活动一年来,入院患者(总例数)有所增加,但基础护理、危重与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件书写等4项护理质量指标,经合格例数χ2检验,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项P
3.1.2能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科室护理人员熟悉护理质量管理;参加品管圈活动的培训,使参与者逐步掌握品管方法;头脑风暴法使圈员锻炼了创造力和观察力,圈会的自由交流探讨提升了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使圈员熟悉χ2检验等数据处理方法,获得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4]。
3.2注意事项及建议
3.2.1无陪护护理科室适宜成立双品管圈 品管圈的组成人员要求工作性质相同或相近,无陪护护理科室分两级配备护理人员,两级人员工作性质有较大差异,经过探索实践,各自建立品管圈较为合适。同时双圈活动利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2.2重视品管圈知识培训和监督指导 医院护理部要成立品管圈活动督导小组,组织开展对科室品管圈知识培训,促进护理人员对品管方法、沟通技能和护理质量考核的熟悉;对科室品管圈活动加强指导,协调医疗、医技和辅助人员对护理品管圈活动给予支持,以求获得最大成效。
总之,经过我科室的研究与探索,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最有效的激发基层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措施的关注度,形式活泼,效果明显,直接或间接促进医院各项护理工作。由于实行时间较短,后续工作将进一步建立对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品管圈活动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贵云,郑超,等.科室无陪护护理模式及成效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60.
[2]章飞雪,于燕燕,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
篇4
一、指导思想:我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二甲复审”为契机,以“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为主题,努力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性、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工作目标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以病人的要求为工作起点,以病人满意度为工作终点,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护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三、工作措施
1、修订各种制度、标准继续完善修订我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及标准。继续完善修订质控检查标准与方法,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与督查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2、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从“三基三严”入手,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西医基础理论、专科护理、法律法规、服务意识,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提高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培训专科护理骨干。
(3)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同时组织开展护士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训练,提升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从而提高护理服务。
(4)加强护士礼仪规范学习。
(5)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3、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1)加强病人重点环节的管理,如病人转运、交接、圧疮等,建立并完善护理流程及管理评价程序。抓住护士交接班、每月一次的护理查房等关键环节,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2)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每月组织科室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护理差错、护理投数的原因分析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与改进措施。
(3)加强科室管理。每周对科室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历文书书写、护士仪表、消毒隔离等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指出并限期反馈,在每月的护士工作例会上进行总结;对优质护理病区进行质量控制
4、夯实基础护理
(1)切实做好基础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病人,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优质护理病区实行弹性排班。工作忙时可加班,闲时可轮休。
(2)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设立责任组长1名、责任护士3名,每名责任护士护理10名病人。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全面履行护士职责。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提供心理护理。
(4)临床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专科特色,依据科室特点丰富服务内涵,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5、定期满意度调查
(1)每月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定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5
1.1一般资料
骨科共开放床位30张,实际日均收治31例,床位使用率103.3%。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26.4岁。护士长1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7名。一级护理人数每日8~14例,二级护理人数每日15~20例。
1.2方法
1.2.1统一思想,营造基础护理实施氛围加强基础护理管理,规范日常作业行为的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基础护理首先需要统一护理人员思想,转变服务理念,让护理人员将基础护理看成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日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举措,也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有效方法。科室在医院实施动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思想发动,通过组织科室护士座谈、先进护士评选活动营造基础护理的实施氛围,消除护士的消极抵制情绪,使他们能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基础护理工作。
1.2.2科学分组排班,调整工作流程根据病房床位数设立2个护理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由4~5名护士组成,负责13~15例患者的护理,每组设责任组长1名,指导并参与分管床位护士工作,核实组内各项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结合病房工作特点建立与新的班次相符的岗位责任制,并对病房各班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如要求责任护士提前30min进入自己责任病房进行晨间护理,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1.2.3建立科室护士实施基础护理项目记录表科室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从6个方面12个小条目记录,包括巡视病房、健康教育、翻身、沟通交流、肢体功能锻炼、清洁卫生项目(床上擦浴、洗头、洗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扶助如厕、修剪指甲),每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为每位患者实施的基础护理频次逐一登记,包括患者的床号、姓名并签名,由责任小组长和护士长随机检查分管床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分管床位护士主要运用护理程序开展工作情况,正确执行医嘱和护嘱,完成分管患者的一般治疗情况,各项基础护理的落实检查主要通过患者进行了解核实并确认签名。
1.2.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了解科室现有护理人员的特点,根据个人的工作能力、操作速度、科室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进行合理的人力配置,护士长根据每个责任小组所负责患者的病情、治疗量、护理工作量等进行人员动态调整。
1.2.5简化护理文件书写医院根据各专科特点,改进护理文件书写格式,基本采用选项式表格,节约书写时间,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巡视病房,及时解决患者所需。
1.2.6强化绩效考核,严格落实奖罚措施加强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安排专人随机调查并统计各床位患者的基础护理条目落实情况和不同时段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动态。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医师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和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每月通过基础护理完成量,患者、医师和护理同事的评价综合评出服务之星,实行奖勤罚懒,严格落实各项绩效措施。
1.2.7重视总结分析,稳步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定期对实施全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查找出基础护理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基础护理工作实现PDCA闭环管理,稳步提高服务及管理水平。
1.3评价方法
通过护士实施基础护理项目记录表,统计各班护士记录24h处理患者6个方面12个小条目(包括巡视病房、健康教育、翻身、沟通交流、肢体功能锻炼、清洁卫生)基础护理的完成次数,以每天24h全科护士各项目完成次数总和为计。实施前后分别连续随机选取90d进行比照。
1.4统计学
方法应用常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对全科护士基础护理统计次数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篇6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1-120-03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nursing security management
CHEN Yinyu FU Xingq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Zhejiang Province Taizhou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3180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 of nursing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with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thod in the nursing security management. Methods By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in nursing and started relativ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fulfilled the improve measure. We valued the effect and optimized workflow and set up special quality checking list to continuous monitor the nursing quality. Results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decreased from 21 in 2008 to 9 in 2010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of in-patients increased from 92.8% in 2008 to 96.6% in 2010. All the indexes of nursing security management were improving continuously. Conclusion With the help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we could control the unsafe factors effectively and prevent adverse event.
[Key words] Nursing;Security management;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临床中护理工作虽然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及高风险性,但这并不表示“护理安全”和“患者安全”不可掌控[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有益于分析护理服务中的不安全因素,有效控制并消除问题苗头,减少事故的发生。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一种促进产品质量达到更优、更高标准的有效方法,其基本观点是过程管理及改进,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它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2]。3年来,我院护理部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到护理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医院,34个护理单元,1 000张床位,全院护理人员598人。2008年1月~2011年6月全院开展护理安全管理相关持续质量改进52项,如皮肤压疮监控体系建立与实施、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危重患者外出检查问题、预防鼻饲患者误吸、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口服给药差错发生率、护生带教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提高分级护理落实率等项目。
1.2 方法
1.2.1 识别与评估安全问题,确立CQI项目 护理安全问题评估是护理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护理部通过护理安全质量检查、护理不良事件统计分析、患者投诉分析、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医院各部门沟通反馈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3],寻找护理安全隐患。如通过上述途径,发现了在预防跌倒护理中的弱项, 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评估我院现状及原有流程,在全院确立了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的改进项目。根据跌倒或坠床发生的高危因素修改《跌倒或坠床风险评估表》,确定评估时间为患者入院或转科时、患者意识或病情变化时、使用易导致患者意识改变的药物时、病情危重时。通过组织全院护士进行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培训、制订预防跌倒护理健康宣教处方、高危患者落实预防跌倒护理措施有关规定,重新制订了防跌倒或坠床流程,提高了护士防范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的意识,将意外事件发生的不可控因素降至最低。
1.2.2 监督检查改进措施的执行 目标和计划制定后,要监控改进措施按计划执行。因为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要改变过去的工作习惯,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价,确保整改到位[4]。护理部对持续改进项目问题的措施落实情况跟踪检查,不断纠正偏差,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并在实施中不断充实完善。
1.2.3 及时评价改进效果 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抽查,对各科进行质量检查,每季一大查,每月一小查。质控人员跟踪检查改进后的结果,再次对质量进行评价,并检验数据收集是否充分准确,比较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差别。
1.2.4 优化并落实护理安全流程,巩固改进结果 在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修订标准、完善流程,同时要有连续的有规律的过程控制计划,形成制度化后,继续监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在制定护理流程中,护理部主动征求临床护理人员的意见,评估流程,做到切实可行[5]。建立和修订流程时,必须以系统的眼光、防御的观念去制定[6]。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优化并落实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流程、手术安全核查流程、肢体约束护理流程、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流程等安全护理流程。为进一步提升护士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对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输血反应处理流程、猝死处理流程、患者自杀处理流程、预防与处理患者跌倒管理流程、意外拔管处理流程等30个流程进行了优化和修订,并汇编成《护理部应急预案及流程汇编》,使护理人员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由谁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能有效处理、控制护理应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不良后果。为避免护理操作带来的风险,重新修订33项护理操作的操作规程及质量管理标准,并总结出31项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汇编成《护理操作规程及并发症》,全院护士人手一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5 修订各类专项质量检查单,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修订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分级护理落实情况、基础护理质量、健康教育、危重患者护理、专科护理、应急能力培训及考核、病房环境及安全管理、护理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护理病历书写等专项质量检查单10个。在专项护理质量检查中重视过程管理及终末质量,改变了过去对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除指出、扣分和反馈外,在督导改进上无监督机制的现象[7],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1.2.6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组,营造安全护理文化氛围 护理部在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三级管理基础上,成立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下设病房管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患者安全、健康教育、职业安全防护、压疮管理、危重病护理等9个护理安全管理组,每个科室每组均设有质控护士,实现以科室为单位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畅通而不被惩罚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及风险事件报告制度,护理差错不纳入护士长、护士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对待问题的态度着眼于改进系统而不是惩罚个人,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护理部每个月将护理安全质量反馈在医院的《医疗质量通讯》上,并刊登安全质量管理动态、不良事件分析报告、质量改进交流、风险案例分享等内容,至今已刊出40余期。
另外,护理部每6个月组织1次全院质量改进经验交流会,由护士长以多媒体形式汇报本科室所做的改进项目。对于共性问题,通过质量改进形成的新的安全流程、制度,在全院推广应用。
2 结果
2.1 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的发生明显下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2008年到2010年有下降的趋势,见表1;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从2008年的92.8%提高至2010年的96.6%。
2.2 护理安全质量稳步上升
采用各类专项护理质量检查单,护理部对全院各科室每个月护理质量专项检查(2008~2010年),测算出全院专项护理质量月检查平均分,比较2008、2009、2010年的全院护理安全质量检查分数,见表2。由表2数据可知,各项指标3年之间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分值较2008年分值明显升高,2008~2010年我院护理安全质量各项考核指标均持续提高。
3 讨论
根据现代管理思想,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不应是救火式的事后补救。只有把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才是保证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8,9]。而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只有事前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根本性的质量改进。在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关注预防缺陷的发生更胜于监督问题的出现。护理部确认护理安全问题后,监控指标的不良趋势,明确现行流程与规范,识别该流程所涉及的人员、制度、方法、环境等信息,分析改进的机会与环节,制订预防措施和整改措施,消除多余的环节,明确不清晰的环节,改变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材料设备、工作分配或环境,建立新的流程。例如,为保证患者安全,质量检查标准中要求静脉通路与其他管道要有明显的标志。我们从流程上进行改进,要求静脉通路不得与其他管道同一输液架,并要求所有管饲滴注液均要求使用肠内输液器,严禁用静脉输液器进行滴注,由于肠内输液器无法与静脉通路相连接,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危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标准、完善流程,从而使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护理不良事件逐渐下降,护理满意度上升,护理安全质量稳步上升。
患者安全是护理管理者极度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但是患者不安全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安全管理需要不断提高。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永恒的理念和方法,我院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到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CQI的实施, 有效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更好地规避护理风险,使护理安全管理始终在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并定位在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晶淼,杨萍. 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2] 张成普. 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3] 陈爱萍,孙红,姚莉,等.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2):123-124.
[4] 贾勤,张晓英,朱红英,等. 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5):366-367.
[5] 陆新玲. 改进护理流程防范护理风险[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69-70.
[6] 王秀芳,黄炯. 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思考与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415-416.
[7] 李亚玲,李娟,蔡鹏. 持续质量改进在管道专项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7-68.
[8] 施雁,段霞,毛雅芬,等. 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的设计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12):1107-1109.
[9] 董瑞华,王福茹,周德珍,等.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6-97.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b)-015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n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Methods 60 in-service nursing staffs in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q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executed with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The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twee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nd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e MBI scale was used in self evaluation of nursing work. Results The scores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2.59±0.43), (91.79±2.02), (95.28±2.27), (91.22±3.07), (91.92±2.44)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7.39±0.54), (98.42±2.18), (99.26±1.19), (98.79±1.30), (98.73±2.10)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scores of emotion exhaustion and deindivid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1.65±3.74), (8.94±2.61)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9.61±7.90), (15.34±5.63) points], the score of diminishment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39.40±9.82)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28.68±7.74)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work, promote the job acceptance rate of the nursing staff recognition,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及严谨程度是对医院整体运营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均使用三级制护理质量控制体系[1]。分别是一级质量控制:病房质控人员;二级质量控制:病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护理部/医院质控委员会。目前报道中,不少大型的医疗机构采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进行管理的办法来改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效率不高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向临床一线前移一个层级,即一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士长[2]。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前移化管理使整个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对临床一线护士及护理组长加强相关的培训,按照标准业务操作流程,明确权责,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可以得到快速解决,护理质量控制考核指标具备明确的责任人及责任主体,从而提升了整体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本研究对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职护理人员6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女58名,男2名;年龄21~55岁;护理年资2~25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学历9名,大学专科25名,中专26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2名,护士23名。
1.2 方法
1.2.1 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 一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护士长。责任护士对本组负责患者的护理质量全权负责,实行日间8 h在岗+24 h负责制,并负责本组内低年资护士的业务训练及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一线护理人员采取夜班轮替,白班分为2个组,组内人员相对固定,协助本组的责任护士进行组内患者相关临床护理工作。质控护士(由科内1名责任护士兼职)协助病区护士长进行病区内的护理质量监督检查,检查的频率可为1次/周或酌情而定[3]。各质控层级人员的职责如下。①护士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对病区进行管理;清楚熟练掌握临床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对本病区内的护理质量进行全方位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检查、不定期随机抽查;尤其注意交接班时段、午间值班时段、节假日、夜班值班、危重患者抢救、病房繁忙时段等的运行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强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为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初始状态;还应加强护理人员在工作时的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能力,强调护理质量提高需要人人参与其中。②责任护士:按照医院及护理部的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及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本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控制进行监督。责任护士需要每天在上、下班前全面地检查本组负责的患者在上一班次及本班次的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尤其是落实的质量以及尚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观察、督促一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是否严格按制度、标准执行,观察是否因存在护理人员水平不相同,要求不一致所导致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客观地分析原因,找到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制订对应的改进措施,并在护理质控反馈时进行反馈。③质控护士:依据医院及护理部下发的各项考核质量控制标准,定期对病房/病区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监督、指导其他护士的工作情况,对不按相关制度、流程进行的临床护理操作要及时批评指正,同时要及时与当事护士交流、沟通,了解问题导致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护理质控反馈时进行反馈、评讲。④一线护士:基层一线护理人员要求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管理,按照各项操作标准、工作流程完成患者的各项临床护理工作;在执行临床治疗护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的意识,护士之间也要有善意的指导与帮助。
1.2.2 护理质量控制反馈 固定时间(每周)召集相关人员参加质控反馈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包括科室护理人员及质控医师,并邀请科室主任参与[4]。反馈具体内容:①各质量控制层级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周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意见或措施;②病区/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主要包括三基知识、专科理论基础与技能实践、常见突发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医院各项核心管理制度等)中发现的不足及问题;③护士长、责任护士对上周的护理质量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④质控医师、科室主任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及要求。会议结束时由护理部主任或分管副院长对各层级护理人员反馈的问题给予归纳、总结,对提出的改进方案进行梳理,尽量即刻制订对应的改进原则或措施,措施完善后即刻施行。护士长及责任护士跟进改进措施的应用效果,并在下次护理质控反馈会议时进行相应分析。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考核指标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实施1年后,根据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考察指标,对前移措施实施前(2012年1~12月)及前移措施实施后(2013年1~12月)科室内的护理质量控制项目进行评价及打分;评分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订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5]及我院护理部制订的相关评分标准,将护理质量控制项目分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5大项,每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质量控制越好。
1.3.2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自我评价 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对护理工作进行自我评价,MBI主要包括情绪消耗、去个体化、成就感降低等3个大类[6]。情绪消耗与去个体化项目各包括5个亚条目,成就感降低分项包含6个亚条目。情绪消耗项目10~18分为低度,>18~26分为中度,>26分为高度;去个体化项目2~5分为低度,>5~9分为中度,>9分为高度;成就感降低项目39~45分为低度,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考核指标评分比较
前移措施实施前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前移措施实施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实施前后MBI评分比较
前移措施实施后的情绪消耗、去个体化评分低于前移措施实施前,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前移措施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际联系不紧密,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周期较长,临床上有关护理质量的相关考核项目不容易具体落实到个人,真正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承担的实际质量控制责任往往较轻,承担重点质量控制责任的层级又难以经常深入基层,出现护理质量控制问题难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无法充分调动一线基层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容易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质量控制[7]。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的管理方法可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将整体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向临床一线前移一个层级,即一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士长。使整体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对临床一线的护士和护理组长增强相关培训,进一步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责任,大部分常见问题可得到快速解决,同时使护理质量控制的考核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主体,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灵敏度、高效性。进一步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从主观上使其更加留意发生在身边的护理质量问题,杜绝过去“与自己无关”的不当工作理念,将过去护理质量控制“只是护士长的事情”,改变为了“护理质控,人人有责”的团队精神及氛围,把质量安全意识切实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约束一线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使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标准及流程得以完整落实,真正实现了护士的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的目的[8-9]。
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制订详细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及标准化操作流程,就需要院级和护理部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推广这一管理方法,并需要配套持续质量改进相关制度及操作规范[10-13]。其中,病区/病房护理组长在整个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中担当承上启下的责任,这要求其应有充分的管理权限及良好的临床业务素质,还要能管理,且善于管理。要不断强化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这一新型的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医院的整体质量管理能力[14-17]。本研究中,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实施后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指标评分高于前移措施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篇8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床位编制560张,护理人员283名。其中本科115名,占40.6%;大专131名,占46.3%;中专37名,占13.1%。副主任护师10名,占3.5%;主管护师45名,占16.0%;护师70名,占24.7%;护士158名,占55.8%。
1.2方法
1.2.1加强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通过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广大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全体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每月科室将不安全隐患上报,防患于未然;在实施护理行为的过程中以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护士行为规范为准绳,杜绝和减少了不必要的差错和纠纷。
1.2.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技术操作方面从基础操作、急救操作、专科操作、仪器操作、中医操作、基础护理相关内容及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归纳、整理,编制了《临床护理操作规程》。以上三本手册即为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资料,也是我院全体护士的行为准则和考核的蓝本,要求人手一册,护理部不定期到科室检查、考核护士,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1.2.3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认真落实本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收集不安全隐患资料,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改进措施;填写“科室不安全隐患报表”,每月按时上报护理部。科室每月进行安全护理查房,护理部每2月组织护士长和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安全护理查房1次,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安全小组查房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及反馈,督促科室认真实施改进措施。
1.2.4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通过安全管理小组检查的风险因素分析,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现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行为准则。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实行上午、下午查对制度;加强巡视制度的落实,按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在病房;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细化护士长每日、每周、每月工作流程,实施护士长上、下班带领护士巡视病房。进一步规范实习带教制度,进行带教老师资格认定和考核。新护士岗前培训后指定专人带教,见习期1年内轮转并严格考核。制定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和护理缺陷、事故报告及管理制度,规定科室发生护理缺陷时,首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护理缺陷造成的不良后果;科室在1周内组织全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查清原因及责任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加强防范措施落实,并确定缺陷或事故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成立护理缺陷鉴定组,每月对全院的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及防范措施,并在全体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同时各科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或减少缺陷的发生。
1.2.5不断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落实每2个月的综合质量检查、每月的单项检查、每周护士长夜查和护理病历质控、每周3次危重及手术患者的质量检查;落实每周护士碰头会提问、护士长带领护理人员每日上、下班查房及护理病案讨论制度,更进一步提高护士临床诊断和疾病观察能力。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重新修订入院须知,加强患者入院时的安全教育;规范各病区的布局及物品摆放;重视老年患者的安全评估,制定住院患者管道滑脱及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及评估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悬挂相应的警示牌,提醒各班加强安全防范。与护士长管理奖挂钩,有效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另外各科室根据薄弱时间段进行弹性排班,节假日、双休日指定专人负责,中夜晚双人值班,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2.6加强对年轻护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针对我院5年以下年轻护士发生护理缺陷较多的现状,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训。护理部拟定分层次培训的总体部署,制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科室每月进行1次基础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并考试,护理部每季度进行1次培训及考试,并定期抽查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督促护士加强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对年轻护士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管理条例,并不断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1.3效果评价
选择实施前(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与实施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护理综合质量(护士长工作、安全管理、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基础护理及一级护理、文件书写、专科护理、整体护理、中医特色护理、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后,护理综合质量明显提高,护理缺陷、护理差错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升
3讨论
3.1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了护理综合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患者安全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本目标[3]。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4]。通过安全教育,强化了护士的安全意识,日常工作中能认真主动地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小组不定期的安全督导、反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护理部针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患者、重点护士的监控,有效防范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护理部的综合质量检查中,由于护士安全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预见性强,应对措施得当、有效,护理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可以使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改进护患关系[5],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3.2安全管理
篇9
心血管内科病情多较为危及,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与病情认识不足,常会带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心理波动较大,多不稳定[1]。在实施临床医护工作时,患者常缺乏理解与情绪急躁等而产生抵触感,不能有效的参与、配合相关医护操作,不仅延误医护方案的开展,也严重而直接的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乃至预后康复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质量,我院心内科对2013年11月~2014年4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部分患者进行护理方法、措施的改进,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1月~2014年4月心血管内科开展优质护理后收治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8例,其中31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平均为57.64±8.35岁;对照组患者58例,其中33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平均为58.32±7.9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患者住院期间神志清醒,具有基本理解、交流能力,病情确诊后能够接受我科所制定的医护方案并予以实施;排除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或癔症患者,因感知觉、智力等障碍而无法有效沟通或参与量表调查患者,中途因转院、死亡等客观原因无法完成医护方案或参与调查患者等[2]。患者均详细了解本次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优质护理方法改进措施
建立优质护理服务改进小组,由护理部负责人与本科室护士长分任组长与副组长,心内科所有护理人员全员参与到优质护理服务小组的建设中成为组员。组织小组所有成员认真学习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相关精神及指示,理解、领悟优质护理的核心与内涵,端正态度、转变理念,对优质护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对其专业操作技能、疾病相关知识、行为仪表礼仪等进行相关培训。
扩展优质服务范围,从患者入院时即刻开展优质护理,包括对患者热情的接待、耐心的介绍医院情况并解答其疑问;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以及疾病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并将相关信息及时的与其负责医师进行沟通,辅助医师进行治疗计划的选择与制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把握其心理活动特点,对其不良心理状态及情绪及时的予以疏导、缓解,帮助患者端正治疗态度、树立信心,积极参与、配合医护工作。
认真听取患者对于改进后护理工作的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视我院条件尽量予以满足;加强基础护理,如帮助自理能力较差患者翻身、擦背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其身心舒适;进行饮食管理,保持患者良好的机体营养状态等。
加强心血管支架护理,注重造影剂肾毒性的护理,因在实施支架手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应用造影剂,容易产生一定的肾毒性,故术后需要增强针对造影剂的水化护理干预,在以往静脉补液水化的基础上开展饮水水化,向患者讲解、强调饮水的作用及其重要、必要性,鼓励、促进患者多量、多次饮用水,单次饮至未出现腹胀,总量控制尽量超过1500ml;提高对穿刺点的止血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性化压迫止血,术前使用过溶栓药物的患者及高血压等患者需视具体情况延长压迫时间,避免止血失败;在以往监护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的基础上,注意对C反应蛋白的监测,根据CRP水平对冠脉损伤情况及术后再次狭窄等相关并发症情况予以评估,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常见并发症情况,对其舒适度与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数据。舒适度使用选项法,患者在非常舒适、一般舒适、不舒适中选择一项表达自身感受,前两项病例数之和为总舒适度。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及主动性等方面,满分为100分,达到85以上为合格 [3]。
1.4 数据处理
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舒适度与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见相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传统的理念与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与要求,而现代医学模式也逐渐由“以病为本”的机械性医护措施转向“以人为本”、强调将患者的身心作为整体进行医治这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新模式[4]。
在此医疗里面转变的大环境下,我国卫生部适时提出将患者作为医护工作中心、一切医护措施围绕患者展开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我院响应国家号召,将卫生部的相关精神与倡导在院内积极予以落实,将卫生部的指示与院内工作要求在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上具体实施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相关经验的积累以及临床护理的发展,以往随意性、盲目性较强的优质护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需要,因此我院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对优质护理措施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改进干预,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篇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2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22
卫生部于201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开展,真正做到了将护士还给患者,试点病房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及医生的一致好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各种措施的落实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部于201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开展,真正做到了将护士还给患者,试点病房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及医生的一致好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各种措施的落实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院共有床位406张,护士253名,临床一线护士250名,占护士总数98%,病房护士162名,另有护理员33名;病房13个;目前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3个,所占比例23%;开展病区为外一科、外三科、内四科,开展病区床:护比1∶0.45。0.45。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
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条例》、《2010年西安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文件资料。
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条例》、《2010年西安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文件资料。
根据《西安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制定了试点病区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为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分批次选派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习、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西安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制定了试点病区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为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分批次选派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习、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不断修订岗位职责、优化各班工作流程、护理质量标准,开展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统一安全标识,高危药品合理存放,有醒目标识。
不断修订岗位职责、优化各班工作流程、护理质量标准,开展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统一安全标识,高危药品合理存放,有醒目标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加强了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各时期、各环节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简单治疗过程、各种检查目的、功能训练以及饮食与活动的意义等。①外一科由责任护士向所管患者宣传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及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患者出院时打印书面健康宣教,内容除健康教育外还包括随诊时间及科室电话,同时科室有专人负责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②外三科责任护士负责给所管患者发放神经外科健康宣教手册,每周3下午责任护士进行全科患者集中健康教育讲座,打印书面健康宣教,并电话随访。③内四科进行糖尿病知识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熟悉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加强了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各时期、各环节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简单治疗过程、各种检查目的、功能训练以及饮食与活动的意义等。①外一科由责任护士向所管患者宣传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及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患者出院时打印书面健康宣教,内容除健康教育外还包括随诊时间及科室电话,同时科室有专人负责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②外三科责任护士负责给所管患者发放神经外科健康宣教手册,每周3下午责任护士进行全科患者集中健康教育讲座,打印书面健康宣教,并电话随访。③内四科进行糖尿病知识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熟悉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
改革排班方式,根据工作性质、人员结构,实行不同形式的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每名责任护士管床≤8床/张。根据各时段工作量进行人力调配,增加跨夜班,加强了晨、晚间基础护理工作。
改革排班方式,根据工作性质、人员结构,实行不同形式的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每名责任护士管床≤8床/张。根据各时段工作量进行人力调配,增加跨夜班,加强了晨、晚间基础护理工作。
按照优质护理示范标准,在做好原有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按照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将弱化的基础护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并落实的护理服务项目有:床上泡脚、床上洗头、会阴冲洗、床上擦浴、口腔护理、管道护理、鼻饲、卧床患者更换床单等17项。
按照优质护理示范标准,在做好原有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按照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将弱化的基础护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并落实的护理服务项目有:床上泡脚、床上洗头、会阴冲洗、床上擦浴、口腔护理、管道护理、鼻饲、卧床患者更换床单等17项。
降低呼叫器鸣响频次:护理人员按照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不同,在预计添加液体的时间段前,主动巡视病房及时更换液体,可随时发现并排除输液故障等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确保护理质量,最大限度的规避护理风险。
降低呼叫器鸣响频次:护理人员按照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不同,在预计添加液体的时间段前,主动巡视病房及时更换液体,可随时发现并排除输液故障等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确保护理质量,最大限度的规避护理风险。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举证的需要,使得护理记录的种类不断增加,其目的并非真正出于病情的需要,而主要在于处置医疗事故争议时作为一种证据以回避责任。事实上,各种数据表明,因护理记录而导致医疗纠纷的案例极为少见,以全体临床护士书写量的集体相加去应对发生率极低的所谓纠纷,其代价和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1]。因此进一步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取消了一般患者入院评估表,减少护士书写时间,将护士还给患者。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举证的需要,使得护理记录的种类不断增加,其目的并非真正出于病情的需要,而主要在于处置医疗事故争议时作为一种证据以回避责任。事实上,各种数据表明,因护理记录而导致医疗纠纷的案例极为少见,以全体临床护士书写量的集体相加去应对发生率极低的所谓纠纷,其代价和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1]。因此进一步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取消了一般患者入院评估表,减少护士书写时间,将护士还给患者。
成立护理质控小组,结合科室情况,制定质控工作计划,督促本科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和常规,严防差错事故发生。护士长将科室护士分为若干质控小组,如基础护理检查小组、护理技术操作检查小组、护理文书书写检查小组、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小组、特一级护理检查小组等。每组由资历高的护士任组长,质控小组可以对自己的活动时间灵活掌握,既可以“联合行动”,也可以“分头行动”,每周晨会要把这一周的检查结果汇总反馈,以便及时改进。
成立护理质控小组,结合科室情况,制定质控工作计划,督促本科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和常规,严防差错事故发生。护士长将科室护士分为若干质控小组,如基础护理检查小组、护理技术操作检查小组、护理文书书写检查小组、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小组、特一级护理检查小组等。每组由资历高的护士任组长,质控小组可以对自己的活动时间灵活掌握,既可以“联合行动”,也可以“分头行动”,每周晨会要把这一周的检查结果汇总反馈,以便及时改进。
落实各种激励机制:2010年增加了跨夜班费15元/班次,夜餐费由原有的20元增加至40元;2011年调整工资基数,调整后工资平均每人、每月增加100元以上;2011年护士节给予优质护理病房奖励1300元。科室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向临床护士倾斜。2011年医院制定了《关于设置专科护士岗位的实施办法》,设立“专科护士”,共认定12名专科护士、6名静脉岗位,考核周期内给予奖励,大大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护理专业发展。
落实各种激励机制:2010年增加了跨夜班费15元/班次,夜餐费由原有的20元增加至40元;2011年调整工资基数,调整后工资平均每人、每月增加100元以上;2011年护士节给予优质护理病房奖励1300元。科室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向临床护士倾斜。2011年医院制定了《关于设置专科护士岗位的实施办法》,设立“专科护士”,共认定12名专科护士、6名静脉岗位,考核周期内给予奖励,大大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护理专业发展。
评 价
评 价
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切入点,把这项工作做为促进和提高医院质量管理的契机,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切入点,把这项工作做为促进和提高医院质量管理的契机,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活动开展以来,试点病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基础护理服务到位,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住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8%。
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活动开展以来,试点病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基础护理服务到位,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住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8%。
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意识明显加强,注重与患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患者熟悉入院须知、主管护士、药物性能、饮食要求、安全防范等内容。
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意识明显加强,注重与患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患者熟悉入院须知、主管护士、药物性能、饮食要求、安全防范等内容。
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护理人员主动到患者身边的服务意识增强,尤其增加了对危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巡视。
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护理人员主动到患者身边的服务意识增强,尤其增加了对危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巡视。
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通过不断完善细节管理,从细微之处改进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患者积极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通过不断完善细节管理,从细微之处改进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患者积极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赵莉萍.关于简化护理记录的思考.中国护理管理,201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