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篇1

凡胎龄满28周以上,不足37周,体重<2500g的新生儿,应称为早产儿。我国早产儿在活产儿中的发生率5%~10%,美国7.1%~17.9%,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12.7%~20.8%。Kdrda认为75%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有关,且早产儿死亡率是足月儿的20倍。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出生时常伴随其他疾病,所以早产儿的护理非常重要,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渡过体温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现将对早产儿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收治多例早产儿,除几例因愈后极差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基本护理措施

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体温的适中温度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①体重<2000g 85例,尽早放入保温箱中保暖,并根据体重、日龄选择适中温度使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②体重≥2000g 38例,在箱外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③病情较重者,体温<35.5℃ 10例,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抢救,床温控制在32~35℃,并将塑料保鲜膜罩在辐射床上,以减少对流散热和水分的丢失。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节箱温及床温。床温传感器探头暴露在适当位置,避免遮盖及掉在地上,以免床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

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故凡具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应坚持采用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应专用早产儿配方奶为好。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一般在生后6小时开始,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无呕吐给予牛奶喂服。

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

预防感染: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护理新进展

加强环境管理:包括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噪音的刺激,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疼痛的刺激等。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祛除胶布、电极等黏贴物时应使用祛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促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护理: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极低体重儿,治愈后其智力及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低,生活质量可能有所下降。为早产儿提供近似子宫内环境的需求也逐步增长,现代概念的抚触术除了其医疗功能外,在早产儿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对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代替宫内温柔的相拥,促进婴儿智力及生长的健康发育。在患儿恢复期开展婴儿抚触,3次/日,每次15分钟,由上至下轻轻按摩,并将这一技术仔细传授给患儿家长,并坚持每个月随防1次。婴儿抚触在国内及国外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患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可减少后遗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另外,医务人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1~2次/日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前向其父母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体温监测,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监测体重,如何观察病情,预防感染措施,查体及疫苗接种,新生儿护理知识,神经精神发育指导,保证出院后小儿生存质量。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193.

2 潘丽晖,张苏坚.早产儿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5):407.

3 张家骧,魏克伦,薛兴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

4 张教花,张秀芹.极低体重儿的重症监护[J].护理研究,2004,18(3):511.

篇2

【摘要】早产儿即未成熟儿,指胎龄〉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2500g,身长47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由于各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病死率较高,因此,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加强护理责任心,对早产儿实施细护理,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渡过体温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才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现将我们工作中的处理及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措施

早产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并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宫颈管先逐渐消退,后扩张,与足月临产相似。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足月临产者高。

若胎儿存活,无胎儿窘迫、胎膜未破,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控制宫缩,尽量维持妊娠至足月;若胎膜已破,早产已不可避免时,则应尽可能地预防新生儿合并症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一 如何预防早产

1 孕妇良好的身心状况可减少早产的发生,突然的精神创伤亦可诱发早产,因此,应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加强营养,保持平静的心情。避免诱发宫缩的活动,如抬举重物、性生活等。高危孕妇必须多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宜,以减少宫缩并增加子宫血循环量,改善胎儿供氧,禁止性生活,慎做肛查和阴道检查等,积极治疗合并症,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孕14~16周或更早些时间作子宫内口缝合术,以防止早产的发生。

2 药物治疗的护理。先兆早产的主要治疗为抑制宫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明确具体药物的作用和用法,并能识别药物的副作用,以避免毒性作用的发生,同时,应对病人做相应的健康教育。常用抑制宫缩的药物有3类:①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作用为降低子宫肌肉对刺激物的应激性,使子宫肌肉松弛,抑制子宫收缩。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为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血糖增高、恶心、出汗、头痛等。常用药物有:利托君、沙丁胺醇等。②硫酸镁。镁离子直接作用于肌细胞,使平滑肌松弛,抑制子宫收缩。一般采用25%硫酸镁16ml加于5%葡萄糖液100~250ml中,在30~60分钟内缓慢静脉滴注,直至宫缩停止。关于硫酸镁的使用注意事项请参看第四节。③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有刺激子宫收缩和软化宫颈的作用,其抑制剂则有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从而抑制宫缩。常用药物有吲哚美辛及阿司匹林等。但此类药物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胎儿体内前列腺素减少,而前列腺素有维持胎儿动脉导管开放的作用,缺乏时导管可能过早关闭而导致胎儿血循环障碍,因此,临床已较少用,必要时仅能短期(不超过1周)服用。

二 早产儿护理措施

1 如早产已不可避免,应尽早决定合理分娩的方式,如臀位、横位,估计胎儿成熟度低,而产程又需较长时间者,可选用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经阴道分娩者,应考虑使用产钳和会阴切开术以缩短产程,从而减少分娩过程中对胎头的压迫。同时,充分做好早产儿保暖和复苏的准备,临产后慎用镇静剂,避免发生新生儿呼吸抑制的情况;产程中应给孕妇吸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结扎脐带,防止过多母血进入胎儿循环造成循环系统负荷过重的状况。

2 为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和保证安排时间与孕妇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病人了解早产的发生并非她的过错,有时甚至是无缘由地,也要避免为减轻孕妇的负疚感而给予过于乐观的保证。由于早产是出乎意料的,孕妇多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对产程中的孤独感、无助感尤为敏感,因此,丈夫、家人和护士在其身旁提供支持较足月分娩更显重要,并能帮助孕妇重建自尊,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

3 早产儿大多需要保暖,早产儿室温稳定,以24-26℃为宜。早产儿出生后迅速擦干,迅速保暖,升加强体温监侧。

4 维持呼吸要注意严密观察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特别注意吃奶后有无缺氧,必要时在哺乳前后给氧数分钟。

呼吸暂停的预防及护理:保持侧卧位,每30mln更换一次,注意颈部不要过度弯曲,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早产儿的呼吸形态,当其深睡时要触动身体使其觉醒。发现呼吸暂停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刺激呼吸。

5 合理喂养

开始喂养时间:目前认为早产儿体内储存的能源少,应及早喂奶。生后根据胎龄、出生时的体重及状况决定是否可实行早吸吮,井于生后2-4h内开始正式喂奶。

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母亲要尽可能地与早产儿接触,如孩子住院的医院有母婴同室病房,妈妈一定要陪伴孩子住入母婴同室病房。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手段之一,及时保证热量的供给时十分重要的,出生后4小时可试喂糖水,如胎龄较大、吸吮力好可直接用奶瓶喂养。胎龄32周、咽反射不良、吸吮力弱或无吸吮力患儿,用管饲法。鼻饲可以鲜母乳为首选,如条件不允许可用早产儿奶粉,要求少量多次喂养,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病情稳定时,可把患儿的手放在嘴边,以自我安慰,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

6 预防感染

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脐部未脱落者,可采用分段沐浴,沐浴后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后每日沐浴1~2次,每日口腔护理1~2次。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严禁非本室人员人内。如人流量超过正常时,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总结:在护理早产儿时,千万不要急躁,要精心,多观察孩子变化,但不要过分紧张,要科学调理,要有信心,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喂养,在两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其生命就愈加的脆弱,需要医护人员耐心、细心地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问题,预防为主,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出院。

参考文献

[1] 赵云红,甘泉.早产治疗新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4,(05):95-96.

篇3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胎龄32周,出身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w存活率不断提高,他们经常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胃肠外营养,这对静脉治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由于静脉置管技术比较落后,小早产儿生命支持非常困难。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极大的改善了小早产儿的生命支持和营养供给,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的存活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vperipherally insertend central catheterPICCw具有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不限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等特点,是为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建立通畅,持久的静脉治疗的有效方法。

一、PICC的适应症

1.需要停用肠内营养超过2周的患儿,常见外科胃肠道问题的患儿,如坏死性小c结肠炎,短肠综合征,胎粪性肠梗阻等。

2.需要长时间静脉输液或给药的患儿,如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难治性腹泻等。

3.需要静脉给予高渗透性液体,粘稠度较高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如高糖,氨基酸,脂肪乳,钙剂等。

二、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静脉治疗现状

1.血管条件差, 建立静脉通路困难。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难以保证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而中心静脉穿刺又会带来血气胸,误伤动脉等的危险性和并发症[1]中心静脉导管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病死高率达3%[2]

2.反复穿刺增加感染机会。[3]

3.时常发生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但往往需要长期静脉治疗,恶性循环。

4.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延长患儿的住院天数,降低医患满意度。[4]

5.因静脉通路原因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三、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应用PICC之后

1.PICC主要在肘部静脉穿刺,肘部静脉具有表浅,直观,易于穿刺,侧支循环良好,方便观察等特点。[5]

2.PICC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其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病发症少,有效的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6]

3.PICC使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减短了药物在静脉中停留的时间,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行代谢,且与中心静脉相比操作简单,减少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以及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5天内。[7]

四、PICC应用新进展

为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在为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作PICC穿刺前,用生理盐水10ml加地塞米松5mg配置的溶液预冲在PICC导管的保护套膜内,使导管外面浸泡在溶液中5分钟左右后再进行穿刺,可以有效的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因为,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各种因素(包括细菌性,机械性和过敏等)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8]

五、总结

综上所述,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静脉治疗方法,经临床使用,不但减轻了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穿刺时的疼痛刺激,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士在穿刺方面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心理负担[9],并且为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静脉高营养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长期稳定的静脉营养,不仅有效的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成活率,缩短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的住院时间,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值得关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临床运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使PICC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华,静脉留置导管在儿科监护室的应用,小儿科急救医学杂志,2008,3(11):50

[2]叶慧珍,林丰等静脉插管的种类及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15(7):56

[3]李余红,谌丽,吴开峰,等.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应用.吉林医学,2007,28(4):477.

[4]王玲,胡素君,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的临床应用于维护,医药论坛杂志,2008,29(6):88-89

[5]陈丽萍,崔其亮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早产儿的方法与条件,中华护理杂志,2010,34(10)34

[6]pettitJ.Assessment of infa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art1.Detecting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complications.AdvNeonatalCare,2002,2[6]:304―305.

[7] 廖建鄂,谷小燕,PICC至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现代护理,2011,15(1):1528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综合护理; 临床总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100-03

doi:10.14033/ki.cfmr.2016.25.053

NS属新生儿常见危急重症(约占住院新生儿的5%),可引起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肺脓肿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1]。NS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较高。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86例NS患儿行分组研究,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收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NS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27 d,平均(12.43±3.26)d;

体重1.95~4.29 kg,平均(3.04±0.72)kg;胎龄29~42周,平均(38.41±3.05)周;早产儿9例、足月儿34例;顺产17例、剖宫产26例;感染途径中皮肤感染19例、脐部感染8例、肠炎6例、呼吸道感染6例、肺部感染4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1~28 d,平均(12.57±2.84)d;体重1.57~4.39 kg,平均(3.11±0.82)kg;胎龄28~42周,平均(38.53±3.11)周;早产儿8例、足月儿35例;顺产19例、剖宫产24例;感染途径中皮肤感染18例、脐部感染9例、肠炎7例、呼吸道感染5例、肺部感染4例。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分娩方式、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文献[2]中的NS诊断标准,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合并严重肾、肝、脑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败血症治疗,如清除感染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抗生素、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如确保环境舒适整洁、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体温护理及营养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行综合护理,主要如下:(1)合理母乳喂养。母乳营养均衡,且含有新生儿所需多种营养成分,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抵抗力及免疫力。因此应鼓励母乳喂养,若新生儿咳嗽功能及吞咽反射较差,则应加强监护以预防窒息或呛奶。对于病情严重、吸允能力差的新生儿则应通过鼻饲、静脉等途径补充营养物质,若母亲合并感染则应停止母乳喂养。(2)综合基础护理。新生儿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因此需对新生儿进行综合性、细致性的基础护理。在患儿肩颈部加垫小方巾以抬高患儿肩部,维持气道通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将早产患儿调整为俯卧位以促进规律呼吸,每天定期抚摸、抚触患儿以增进患儿安全感,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定期检查患儿脐部、口腔、会阴、腋下情况,并给以针对性干预。(3)并发症的综合预防。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重视手卫生,彻底阻断医源性感染途径。对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加强监护,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对于出现高热、惊厥、面色发紫的患者应遵医嘱抽取脑脊液,并给予针对性干预。(4)强化家属健康教育。护士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普及患儿喂养、护理及消毒卫生知识,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周到、最贴心的护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炎性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住院时间、家属护理满意度。

1.5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14 d后,患儿细菌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体征及症状四项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14 d后,患儿病情出现好转,但是上述四项指标中一项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患儿病情有所改善,但是不明显。无效:患儿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加重[3]。临床总有效率=好转率+显效率+痊愈率。(2)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炎性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3)采用模糊视觉评分法评价家属护理满意度[4],0分表示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0~10分表示满意度逐渐增加,嘱患儿家属选择一个数字表示自己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两组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均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30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7.67%(42/43)。对照组中痊愈22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6例,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6.05%(37/4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888,P=0.049)。

2.2 两组肝肾功能及炎性指标变化比较

(1)干预前,观察组WBC、CRP、PCT、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17.31±5.78)×109/L、

(84.21±23.18)mg/dl、(10.92±2.94)μg/dl、(28.36±5.48)U/L、(44.15±6.74)mmol/L、(182.52±42.69)×109/L;对照组分别为(17.62±5.62)×109/L、(83.02±19.54)mg/dl、(10.42±2.48)μg/dl、(28.44±4.29)U/L、(42.67±7.24)mmol/L、(180.21±44.35)×109/L;

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2、0.257、0.852、0.075、0.981、0.246,P=0.802、0.798、0.396、0.940、0.329、0.806)。(2)干预后,观察组的WBC、CRP、PCT、ALT、Cr、PLT分别为(9.42±1.96)×109/L、(28.58±4.16)mg/dl、

(1.41±0.43)μg/dl、(24.46±4.29)U/L、(30.25±6.41)mmol/L、

(176.73±42.36)×109/L;对照组分别为(11.31±2.08)×109/L、

(33.52±5.46)mg/dl、(1.79±0.40)μg/dl、(25.67±3.94)U/L、(31.96±4.46)mmol/L、(170.09±50.46)×109/L;两组ALT、Cr、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2、1.436、0.661,P=0.177、0.155、0.511);观察组WBC、CRP、PC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36、4.719、4.243,P=0.000、0.000、0.000)。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01±2.11)d,对照组平均为(19.62±3.57)d,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8,P=0.000)。

2.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24±0.67)分,对照组为(8.47±1.44)分,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9,P=0.002)。

3 讨论

NS是指因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而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它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致死原因之一[3]。NS患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以心率加快、呼吸窘迫、黄疸、低血压及体温不稳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具有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等特点,这无疑对NS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本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NS患儿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炎性指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具体综合护理对NS患儿的影响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政力,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新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3):236-241.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春.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7.

[3]朱春菊,陈彩云,何凤梅,等.细节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8(36):3703-3704.

[4]梁慧萍,王芳,姚芳.视觉模拟评分法在护士长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2):152-153.

篇5

我院于2006年6月引进一台美国Massie公司生产的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RetCamII),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眼底疾病诊查仪器,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该系统操作简便,医生手持镜头接触患者眼角膜定位拍照,眼底视网膜数码图像实时动态显示于大屏幕彩色监视器上。此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院新出生小儿的各种眼底病变筛查,从2006年6月-2009年7月共检查9730例。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所有资料均来源本院产科、新生儿科、儿科门诊,共9730例,其中男5187例,女4543例;年龄:1天-2岁6个月,平均年龄6天;早产儿792例,占8.1%;新生儿8836例,占90.8%;婴幼儿102例,占1.1%。

1.2 方法:

①扩瞳:按医嘱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治疗,10min 1次,共3次。30min后观察瞳孔散大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②拍摄:待瞳孔扩大到角膜缘后,对好眼位,在镜头130度宽视野范围拍摄8张照片,即可获得整个视网膜的信息,并打印出数码彩色照片,同时,检查结果随即刻录于光盘永久保存。

2 护理配合

2.1 心理护理:小儿家长对扩瞳时间的长短和散瞳眼药水是否安全,都会产生一种担忧、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小儿检查前向家长详细解释检查的必要性、操作方法和步骤、散瞳眼药水成分及安全性。还应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对家长给予正确指导,关心体贴小儿,做到技术操作娴熟,取得小儿家长的信任,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帮小儿做眼底检查。

2.2 避免交叉感染

2.2.1 手的消毒:医务人员的手在常规自然菌污染的情况下,平均带菌量为90.35cfu/cm2,用洗手液6步洗手法洗手后的带菌量合格率为100%。因此,在给每一位小儿滴扩瞳眼药水前,均严格用洗手液按6步洗手法洗净双手。

2.2.2 严格的无菌操作:在滴眼时注意将滴管距眼2~3cm,以防触及睫毛,多余的眼药水及时用无菌棉签擦干。检查用的开睑器必须采用高温高压蒸气灭菌法消毒,使用后酒精浸泡30min,冲洗净后晾干,备用。

2.3 扩瞳时的护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为快速散瞳药物,其成分为托吡卡胺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该滴眼液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散瞳效果理想,但可致新生儿心率减慢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少,临床报道中偶见成人过敏反应[1],但未见新生儿过敏反应报道。我院于2006年6月使用该药物散瞳行小儿眼底检查,至今未出现不良反应,偶见眼局部刺激症状。用药前准确掌握用药剂量,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细心观察,做好用药记录,准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2]。有些小儿滴眼散瞳比较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滴眼次数,同时又增加了毒性反应的机会。因此,在扩瞳时每次滴眼后注意压迫泪囊部2~3min,防止药物经泪道流入泪囊及鼻粘膜,降低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于新生儿滴眼可能发生的心率减慢要特别警惕。

2.4 眼底照相的护理

2.4.1 眼底照相前的护理:耐心向小儿家长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半小时禁止喂奶和喂水,防止检查中溢奶影响小儿呼吸;解释检查时要用开睑器打开小儿眼睑,造成眼睑压迹,但很快会恢复;为了减轻对眼睛的刺激,使用开睑器前会滴表面麻醉眼药水等。同时,还要备好氧气袋,如出现缺氧征象,立即给予吸氧处理。

2.4.2 眼底照相时的护理:用大包布把幼儿打包成“玉米包”或“蜡烛包”固定于检查床上。防止用力过大造成损伤,全程密切观察小儿反应,如出现哭闹声、面色、口唇、呼吸等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终止检查,进行处理。

2.4.3 眼底照相后的宣教:为预防感染,检查后滴消炎眼药水(0.5%左氧氟沙星)一滴,回家后还要按医嘱根据具体情况滴几天眼药水,告知家长滴药前一定要洗净双手,撑开上下眼睑将眼药水滴在结膜囊内,如滴在眼皮上则无效。检查后不可立即喂奶或喂水,需等待30min后再喂,避免窒息。需要复查的小儿,告知复查时间,避免感染发生。

3 小结

扩瞳与检查的护理配合是眼底照相的重要环节,小儿眼底照相的结果与护理配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具备一定的儿科知识,医护配合默契,每个步骤要准确无误、迅速到位。

参考文献

[1] 滑会兰,苏鸣,李彦存.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致过敏反应1例[J].眼科新进展,2004,24:87

篇6

关键词:惊厥;新生儿;脑损伤;颅内出血

    惊厥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所引起,可以引起新生儿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所以只要发现惊厥必须积极寻找发病原因,及时对症治疗是防止脑损伤的关键[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惊厥患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中男37例,女23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23例,过期产儿3例;体重小于2.5 kg的31例,2.5~4.0 kg的26例,大于4.0 kg的3例。围生期情况:产钳助产、剖宫产、胎头吸引、臀位产等异常分娩的有35例,宫内窘迫的有14例,有窒息史的21例;1 min Apgar评分小于3分的有12例,4~7分的有17例;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有9例。不洁断脐史3例,糖尿病2例。

1.2  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常规处理以维持其正常的呼吸通气功能。具体措施有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维持血糖及血压,并补充足够能量。止痉治疗及对症治疗同时进行。首选苯巴比妥钠进行止痉,首次剂量10~20 mg/kg,最大剂量为30 mg/kg,12 h以后5 mg/(kg·d)进行维持,连续使用3~5 d,必要时行水合氯醛或安定灌肠[2]。HIE患儿须行综合治疗措施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使用神经细胞代谢激活剂治疗;对于ICH患儿应使用止血药;有低血钙者应给予10%的葡萄糖酸钙2 ml/kg,5%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频繁发作者6~8 h后再注射一次;有低镁血症者在止痉的同时使用25%的硫酸镁0.2 ml/kg静脉推注;有低血糖者应静脉注入25%的葡萄糖2~4 ml/kg,速度控制在1 ml/min,以后滴入10%的葡萄糖,速度为3~5 ml/(kg·h),以维持血糖平衡。对于感染性疾病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合用止惊药物。对于有黄疸的患儿要配合白蛋白、光照、换血等方法。本组60例患儿入院24 h以内止痉38例(63.3%),24~72 h内止痉19例(58.3%),大于72 h止痉2例(3.3%),由于惊厥不止病情危重而死亡及放弃治疗者1例(1.7%)。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组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采用SPSS 13.0运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引起新生儿惊厥病因依次是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4例(40.0%)、代谢性疾病18例(30.0%)、颅内出血(ICH)11例(18.3%),三者总共53例(88.3%)。这三者病因与其他病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惊厥发病原因主要为HIE、代谢性疾病、ICH。

2.2  新生儿惊厥类型:惊厥类型为微小型发作33例(55.0%),强直型发作15例(25.0%),阵挛型发作9例(15.0%),肌阵挛型发作3例(5.0%)。微小型发作与其他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类型以微小型发作最常见。

2.3  新生儿惊厥发作时间:初次发作惊厥日龄<1 d 14例,2~3 d 21例,4~7 d 9例,7~14 d 9例,14~28 d 7例,出生后3 d以内发作惊厥共35例(58.3%),1周内惊厥发作共44例(73.3%)。出生后3 d与1周内惊厥发作例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时间主要是1周以内。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胎儿出生后常见的神经综合征。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新生儿惊厥。新生儿重度惊厥死亡率极高,幸存者大多留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惊厥已经成为儿童脑发育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为:足月儿为0.15%~0.35%,早产儿为1%~13%[3]。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原因极其复杂。如ICH、HIE、代谢性疾病(包括高钠、低钠、低钙、低镁、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先天性代谢疾病(包括亮氨酸依赖性低血糖、半乳糖血症、高甘氨酸症、苯丙酮尿症、尿素循环障碍、Vit B6依赖症、家族性痴呆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破伤风感染等)、先天性感染(包括风疹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先天梅毒、肠道病毒感染等)、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包括结节性硬化症、脑积水、巨脑畸形、脑血管畸形等)、其他疾病(药物戒断、药物中毒、良性家族性惊厥等)。有时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女ICH可以合并低钠、低钙血症、低血糖,HIE可同时有中毒性脑疾病、脑膜炎、低血糖,在治疗处理时应加以重视[4]。从本组数据可以看出引起新生儿惊厥病因依次是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代谢性疾病、颅内出血。

    新生儿惊厥时的临床表现往往不显著,难以发现。新生儿惊厥的类型分为:阵挛型、微小型、肌阵挛型和强直型四种,每一种类型可以单独出现或者几种类型同时出现。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类型是微小型,其临床表现为眼部反常运动(阵发性凝视、斜视、眨眼、眼球震颤),口颊舌反常运动(面部肌肉抽搐、咀嚼、吐舌、吸吮、打哈欠等),肢体反常运动(上肢击鼓、划船、游泳样动作,下肢踏步、踩单车样动作)或者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呼吸和(或)心率异常波动、血压升高、呼吸暂停、交替性面部苍白或红润等。因为这些反常运动是由皮层下中枢神经控制的,所以脑电图常没有相应改变[5]。由于微小型惊厥症状轻微常常被漏诊,所以对于早期新生儿要密切观察。本组患儿微小型发作33例(55.0%),强直型发作15例(25.0%),阵挛型发作9例(15.0%),肌阵挛型发作3例(5.0%),惊厥类型以微小型发作最常见。新生儿惊厥发作时间以1周内最常见,本组患者中初次惊厥发作出生后3 d以内最常见。出生后3 d以内发作惊厥共35例(58.3%),1周内惊厥发作共44例(73.3%)。主要是因ICH及HIE导致,患儿大多有产时或产前窒息史,宫内窘迫症、围生期异常分娩、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出生后1周以内特别是3 d以内发作的惊厥应重视ICH和HIE的诊断和治疗。为了降低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要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母婴并发症。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倡导产科与儿科相结合以及新法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重视新生儿监护和护理,防止感染,预防低血糖、低血钙的产生。

    新生儿惊厥在新生儿期很常见.病因复杂多样,所以新生儿惊厥要及时查找病因,对症处理比单纯止痉效果更佳,惊厥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所以要在及时处理原发病的同时行止痉治疗,尽可能减少惊厥发作的时间及次数[6]。首选苯巴比妥钠,其疗效快,而且可以保护脑神经,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除去氧自由基,阻止神经细胞膜电位去极化,预防脑损伤,对足月儿及早产儿效果均比较明显。

    通过对新生儿惊厥病因、时间和惊厥临床类型的分析,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应重视孕产期的预防保健,积极诊治母婴并发症,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避免吸引及产钳助产,熟练新生儿复苏技术。对于有异常病史的新生儿要重视预防惊厥的发作,监测水电解质,防止患儿低钙、低镁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发生。建立新生儿窒息重症监护室,一旦惊厥发作要采取对症治疗及止痉处理,尽量降低患儿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4 参考文献

[1] 田建华.新生儿惊厥6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9,44(11):53.

[2] Bassan H,Bental Y,Shany E,et al.Neonatal seizures:dilemmas in workup and management[J].Pediatr Neurol,2008,38(6):415.

[3] 刘  静.低血糖高危新生儿的临床及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5):108.

[4] Volpe JJ.Neurology of the newborn[M].5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2008:172.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效果

所谓的新生儿黄疸通常是指其未满月的黄疸,为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有生理黄疸和病理黄疸之分。生理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对新生儿无明显的影响,而病理性黄疸,常表现为持续不退或加重,若不及时控制,将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1]。本文通过总结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30名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个65名,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黄疸测量方法:采用我院经皮测胆仪,安排固定人员对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黄疸的测量,此后每日一次,选择上午10点为测量时间,测量点选择前额、面部和胸部,每个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具体情况根据测量黄疸指数而定。对于24h内TBC>6mg/dL,48h内TBC>9mg/dL,72h内TBC>13mg/dL者要及时给予药物,可选择苯巴比妥口服,50mg/(kg・d),分2次给予,再给予思连康辅佐治疗,每日2次,每次1片。所有的新生儿进行排便干预,在进行此操作前,先向其父母解释排版干预的目的和作用,征得起同意后再进行。具体操作如下:先用注射器(10ml)抽取开塞露+生理盐水各5ml,将其温度加热到37℃左右,后链接小儿一次性塑料肛管,轻轻插入3cm,并将灌肠液注入,拔出后捏紧2min,每日1次,连续使用3d[2]。同时可进行腹部按摩,婴儿润肤油后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5-10min。对于TBC指数比较大,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不明显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mg/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和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的变化。

1.4统计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的比较。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比较。观察组TBC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比较。对照组有10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38%,干预组有2例,发生率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机制。新生儿患有黄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3]。当处在胎儿期时,胎儿主要是通过胎盘提供血和氧,而此时的胎儿体内是低氧环境,需依靠足量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以满足胎儿所需。在胎儿分娩完成后,所处的环境改变,新生儿需通过自主的肺呼吸以获得氧气,伴随此改变,其体内低氧环境也随之改变,对红细胞的需求量降低,导致多数的红细胞破坏、分解而产生胆红素。但由于此阶段的新生儿肝功能尚未成熟,酶系统也还不完善,无法及时将产生的过量胆红素排泄出去而堆积于血液中,并会随之血液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导致新生儿皮肤和巩膜变黄,表现为新生儿黄疸[4]。

3.2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意义。新生儿黄疸对患儿危害很大,大量病例研究证实:胆红素超过警戒线的新生儿90%以上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异常,研究还证实:病理性黄疸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困难、统和失常等病症发病率呈正相关。而最大危害是发生胆红素脑病,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导致脑损伤[5]。另有研究表明,对新生儿出生后每日进行胆红素动态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的出来,能够明显减少肠肝循环和感染机会引起的黄疸加重,有效的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比以往只有胆红素超过205μmol/L时才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干预效果明显提高,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大有必要。

3.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般在出现后12h内首次排胎便,4d左右排换便,但若早期母乳不足,喂养次数少,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影响胎便的排泄,从而导致胆红素符合增加。而胎粪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如果未及时排出,便会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6],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采用灌肠和腹部按摩进行排便干预,通过加快胎便的排出速度,从而降低胆红素含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和首次排黄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因此其TBC指数控制也优于对照组。对于胆红素含量比较高的新生儿,还可利用光疗控制血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同时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另外,由于新生儿个体的差异,不能用固定的界限作为干预的指标,要结合其日龄、胎龄和体重等综合考虑,对超过干预推荐标准的新生儿,可给予苯巴比妥,诱导肝酶,增加胆红素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而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7]。思连康可直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在肠道形成生物屏障,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口服后可在肠道内不同部位繁殖,从而形成益生菌环境,致使肠道pH值下降而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下降,减少肠道中结合胆红素水解,加快其排泄[8]。通过以上早期干预措施,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再次证明早期干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1.

[2]姚云行,祝秀凤.排便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观察.护理与康复2009,8(8):678-679.

[3]杨俊玲.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2):62.

[4]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2(10):120-122.

[5]崔忠,孙媛.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8(1):47-48.

[6]祝秀凤,吴华英,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4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