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诊疗常规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诊疗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诊疗常规

篇1

【关键词】 急诊;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

作者单位:250200 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急诊心内科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以其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复发缺血事件低、效果确实、合并症少等特点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常规介入治疗是由门诊或急诊科接收患者,收心内科启动,但耗时较长。本研究中由有资质的的急诊科心血管医生直接启动导管室行PCI,并与常规治疗模式进行对照,对其临床效果作初步的探讨与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的急诊AMI患者共236例,就诊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29人,男78例,女51例,对照组107例,男65例,女42例。研究组由急诊心血管医生启动,联系导管室,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由接诊医生联系病房医生,以急诊病房导管室的模式启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心肌梗死部位无差别。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嚼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1],氟伐他汀40 mg[2]。由鞘管内注入肝素10000U,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球囊扩张后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服一年,氟伐他汀40 mg/d至少一年。首先,观察近期(住院期间)两组疗效的差异,12个月后随访,观察有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缺血性STT变化;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梗死部位心肌厚度及LVEF。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 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从就诊到应用球囊开通IRA的时间(进门球囊时间,doortoballoon time, DBT)为3917±853 min,对照组为9113±2568 min,两组有明显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近期(住院期间)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

(n=129) 对照组

(n=107)

罪犯血管开通 125 97 P>005

TIMI3级血流 118 86 P

LVEF 058±012 492±011 P

心源性死亡 3 4 P>005

平均住院天数 61±16 87±21 P

表2 两组患者发病12个月时随访结果

研究组

(n=129) 对照组

(n=107)

再发心肌缺血 4 11 P

再发心肌梗死 5 7 P>005

心源性死亡 3 9 P

室壁瘤或室壁变薄 6 13 P

LVEF 063±013 051±011 P

3 讨论

尽早开通IRA,使心肌得到有效灌注,能够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急诊PCI血管开通的越早,患者的获益就越大,这就要求尽可能缩短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前的等待时间。而我国医院现有的体制多为急诊室病房导管室模式,病房心内科医生根据病情通知导管室行急诊PCI,在此过程中造成了患者诊治的延迟,使DBT延长。我院尝试应用绿色通道模式,急诊科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流程,设立专门的急诊心血管介入医师, AMI患者来院后,直接由急诊心血管医师接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直接送往导管室行急诊PCI术,节省了不必要的会诊时间,使 DBT明显缩短。 初步研究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尽管研究组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无明显提高,但缩短DBT可以更容易达到TIMI3级血流,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因为血管开通更及时、更理想,损伤和坏死心肌少,进一步缩短了住院时间。1年后随访可以看到,研究组再发心肌缺血的比例和心源性死亡的比例明显降低;而且因为当初开通血管及时、完善,心室重构轻,明显降低了心室重构的发生,也更好的维持了远期心脏功能。提高患者对AMI的认知,尽量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同时提高急诊室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决定了患者能否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而改变医院运行模式,减少诊治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耗费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篇2

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106例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调查其诊断、治疗方法和诊疗效果等情况。

结果:106例急性腹痛患者中患内科疾病者有63例,占59.4%,患外科疾病者有31例,占29.2%,患妇科疾病者有12例,占11.3%。对患者实施的诊疗措施包括实施对症治疗、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在门诊留观处理、患者来急诊科就诊后迅速联系外科急诊手术进行手术治疗、查明病因后进行会诊等。门诊患者在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均缓解,行住院治疗的患者经手术、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全部病愈出院。

结论:腹痛部位、腹痛性质及腹痛程度与患者具体疾病类型有关。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是急诊内科医务人员处理急性腹痛的主要责任。合理的、正确的诊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急诊内科急性腹痛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98-02

急性腹痛主要是指患者腹部突发性疼痛,常由腹腔内或腹腔外器官疾病所引起。腹腔内器官疾病引起的腹痛称为内脏性腹痛,腹痛由内脏神经传导,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并伴有恶心、呕吐及出汗等一系列相关症状;而腹腔外器官疾病引起腹痛称为躯体性腹痛,腹痛由躯体神经传导,常为持续性腹痛,多不伴发恶心、呕吐症状[1]。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往往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深入实践,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的诊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2]。本文旨在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106例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我院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106例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文所涉及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本文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文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106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56例;患者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7.9±6.7)岁。患者均存在腹部不同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

1.2诊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病史等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急诊增强CT检查。对疾病类型作初步判断并行对症治疗,按实际需要转科或转院。

2结果

106例急性腹痛患者的病情统计详见表1。106例急性腹痛患者中患内科疾病者有63例,占59.4%,患外科疾病者有31例,占29.2%,患妇科疾病者有12例,占11.3%。内科疾病患者中,1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23例胆囊炎患者、8例急性胃肠炎患者、10例急性胃炎患者、7例中毒患者住院实施对症治疗后全部好转,均病愈出院。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迅速联系心内科病房住院,1例症状较轻,行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痊愈,2例转至上级医院就诊。7例中毒患者采用6542治疗后腹痛很快缓解。外科疾病患者中,11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住院实施对症治疗后均病愈出院。9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在门诊留观处理,解痉止痛后腹痛症状迅速缓解,安排结石患者在泌尿科门诊随访。6例肠梗阻患者住院通便处理后4例腹痛症状缓解,2例实施外科处理后痊愈。5例肠穿孔患者来急诊科就诊后迅速联系外科急诊手术协助进行手术治疗,后全部病愈出院。妇科疾病患者中,3例宫外孕患者疼痛急剧并伴有内出血病征,迅速联系外科急诊实施手术治疗,后全部病愈出院。2例盆腔炎患者、3例附件炎患者在查明病因后进行妇科会诊,3例转科,2例继续在急诊科行常规抗感染治疗。4例痛经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护理后腹痛症状减轻。

3讨论

急性腹痛由于具有起病急骤、发病率高、病因多样、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临床上应对急性腹痛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诊疗及护理[3]。因为内外各种因素引发的腹痛发病较急,患者通常对突如其来的疼痛缺乏心理准备,因而易发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此时,急诊内科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为其制定系统的心理护理方案,妥善处理患者急性腹痛,热情对待患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诊断及治疗。若病情严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则医务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对患者详细的术前指导。术后则应尽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康复护理。

急诊内科对急性腹痛及时实施诊疗及护理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减少急性腹痛导致的并发症[4]。对患者实施正确的诊断,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加之全面的临床诊疗和护理,有利于及时辨明急性腹痛发病原因,缓解急性腹痛症状,缩短治愈期。本文研究也注意到,腹痛部位往往是患者病变所在。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胃痛。右上腹疼痛多为肝胆疾患。急性阑尾炎疼痛常位于McBurney点[5]。脐周疼痛多为小肠绞痛。下腹部疼痛多为结肠绞痛。耻骨上部疼痛多为膀胱痛。急性下腹部痛也见于急性盆腔炎症。腹痛的性质与程度也与疾病类型有关[6]。消化性溃疡穿孔导致的腹痛往往突然发生,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中上腹痛。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非常剧烈。持续地广泛地剧烈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诱发加剧或缓解疼痛的因素同样与疾病类型有关。急性腹膜炎患者腹痛在静卧时减轻,腹壁加压或改变时加重。胆绞痛则可因脂肪餐而诱发。暴食是急性胃扩张型腹痛的诱因。暴力作用往往是肝、脾破裂造成腹痛的原因。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多与患者饮食不洁有关[7]。

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是急诊科医务人员处理急性腹痛的主要责任。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急诊内科中急性腹痛临床诊治的认识,应对急性腹痛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患病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确保病情诊断确切,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临床诊治方案。诊疗过程中应辨明高危因素,并予以及时干预。甚至应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诊治,以确保有效预防及改善急性腹痛症状。急诊中处理急性腹痛的特殊性也要求医院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素质管理,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急诊科医务人员管理制度,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急诊科医务人员开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急诊科医务人员在掌握基础诊疗方法的同时,应定期开展目的性强的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治疗过程中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了解病发原因及危险因素,并耐心解答患者疑虑,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消极情绪,巩固患者痊愈的信心,提高患者治愈率。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腹痛发病患者需要有针对性的临床诊治方法。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疗及护理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种类而做相应的调整。对急性腹痛患者临床诊疗的差异化调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有针对性的、正确的诊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磊.100例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J].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2,(7):35-36

[2]杨昀.急诊内科急性腹痛300例诊治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8):280-281

[3]唐爱军.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07-108

[4]高颖.急诊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122-123

[5]莫习文.急诊内科急性腹痛的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12):360

篇3

【关键词】:急诊外科;诊疗思维;诊疗方法;漏诊;成长

一、目前国内综合性二级医院急诊外科运转模式

我院同全国大多数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一样,抢救创伤患者时没有固定的专科医师【4】。因此,急诊外科医师能够熟练救治多发伤、复合伤等急危重病例就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轮转时的必备功课

1思想上充分认识急诊外科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低年资住院医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缺乏,对于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往往不到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概括起来说,急诊外科工作特点是:(1)“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及家属心情急;(2)“累”:急诊高峰期常在节假日和晚间,上班时间不固定,遇有重大抢救还得延迟下班;(3)“险”:急诊外科病人情况错综复杂,甚至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2熟悉医院急诊就诊环境、急诊就诊流程

初次就诊病人常因不熟悉就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而造成诸多不便并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所以必须熟悉急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以减少矛盾纠纷。

一般普通外科的诊疗程序是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开化验单、开申请单、开处方并做处理,而急诊往往由于病情紧急、时间紧迫,通常进行乱序甚至是倒序执行。

3 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急救技能,培养临床诊疗思维

急诊外科涵盖了大外科的各种急症处理,无菌操作是一定要掌握的。创伤是急诊外科/急救的最重要的疾病谱。

4 理清并掌握“急诊外科患者”的诊疗思路、处理原则【11】

主要表现在四点:(1)掌握轻重缓急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掌握的基本原则;(2)掌握分清主次的原则,处置单个患者时掌握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导致救治失败。(3)部分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需尽早明确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4)病情处置中要有全局意识和原则。其后的三个内容是问、救、检同时进行。开放伤容易发现,闭合伤往往比较隐蔽,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Freeland等建议急诊外科医师应牢记“CRASHPLAN”,用以指导检查,其意义是,C=Cardiac(心脏),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leries(动脉),N=Nerver(神经)。最后将抢救、治疗用药详细记录,保存完整的医疗资料,以防发生医疗事故时有证据。

5 掌握急诊外科常规诊疗方法

(1)急诊外科基本诊疗方法

1)维持心跳呼吸:呼吸心跳停止伤者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脑复苏,固定颈椎,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2)基本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电监护,一定时间内的病情需正确记录并密切观察,并做好相关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协作,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2)急诊外科疾病谱的流行病学研究

学者白峰等回顾性分析了其综合性二级医院2007年-2012年共5年间的急诊外科就诊患者资料,研究分析报道指出,急诊外科以外伤患者居多,最多的是暴露于动物或者机械性力量下,包括被狗咬伤或者抓伤,被蜂蛰伤、人群或重物机械挤压、推挤或者踩踏等(构成比26.89%)。

(3)常见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处理

(4)高处坠落伤者的处理

高处坠落伤除了自伤和意外坠落之外,多数属于建筑行业的工伤。伤情一般与坠落高度、有无阻挡、着地部位、就诊时间有关。

6 急诊外科漏诊的常见原因分析

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差、诊疗活动不规范是急诊外科漏诊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询问病史不详细,不问既往史,其次是体格检查流于形式,不规范。

7 注意临床经验、疑难病例(个案病例)资料积累,提高医学论文撰写水平

总之,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工作学习期间,要高度重视急诊专业的学习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急诊外科职业性格和特点,从而真正满足现代急诊医学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 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及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72.

2 陈中伟,杨立山. 我国急诊外科的建设及发展模式的思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1(7):6541-6542.

3 秦卫东,刘明华,王松. 重视急诊外科专业发展,提高创伤急救水平【J】. 医学信息,2011,4(24):43-44.

篇4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急诊科接受急诊输液≥3d患者150例。患者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无精神病史,且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75)。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30.8±10.7)岁,体重指数(21.9±3.2)kg/m2。研究组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1.2±11.7)岁,体重指数(20.5±3.0)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及性别构成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遵照医嘱输液并观察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稳定患者情绪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按照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①按时访视患者,详细询问其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诊疗,安心进入角色,以最佳心态接受诊疗。②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不随意议论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平等对待每一例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其紧张心理。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患者的诊疗及护理工作中。促使患者建立积极接受治疗的坚定信心,消除焦虑情绪,取得患者在护理上的积极配合。③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教育,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接受现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卫生保健知识。④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输液流程。制定严格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对输液操作全程实施严格的查对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⑤嘱咐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自控能力。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观察指标:采用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总体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总满意度:研究组86.7%(65/75),对照组58.7%(4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 问题 细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74-02

作为医疗护理工作最前线的急诊科,常收纳的是急、危、重病人,工作节奏快,加上患者家属焦虑、急躁,让抢救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极容易出现意外,引发医疗纠纷。护理管理作为一种行为,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1],护理中的每个细节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细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凸显出了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急诊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细节管理,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4个病房,护士共20名,其中2个病房为护理常规管理区,另2个病房为护理细节管理区,以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5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对护士的考核:利用我院相关考核办法和护士操作合格评定规定,评价护士合理合格率,>90%为合格。

患者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对护士护理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等。

2 结果

2.1 护士评价结果 20名护士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缺陷率、急救物品完好率、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风险意识均存在不合格率,具体分布如表1

2.2 患者满意度 通过调查,156例患者中满意131例,满意率83.97%。

3 讨论

3.1 问题分析

3.1.1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之所以急诊科医疗投诉纠纷逐年增多,除了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外,与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密切关系[2]。当面对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异常后,常表现为措手不及,导致因抢救不及时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在遇到急诊患者多,有些护士为了完成大量的急诊护理和抢救工作,没有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或自行删减程序,比如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导致工作出差错。从表1中可以看出,20名护士中技术操作合格率仅为80%,远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3.1.2 服务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竞争已逐步由技术转为服务,患者的满意度也多有服务所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繁多,加上患者家属处于着急总是会不间断的向护士打听患者情况,护士容易出现烦躁、言语生硬、敷衍的情况,给家属留下不良印象,本组护理满意度偏低主要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

3.1.3 物品准备不充分,完好率低。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所用物件随时随地要处于准备状态,但由于部分护士意识不强,导致物件准备不充分,影响抢救效果,且在抢救完后,物件归回不细心,致使物件遗漏和缺失。本组中20名护士中只有13例物件完好率达标。

3.1.4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完整。由于护士在患者入院时首先进行的是抢救工作,一般在抢救完后补写记录,导致病情记录不完全,缺乏准确性[3]。比如急诊时间、生命体征等。由于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变化快,在诊疗过程中需要随时记录病情,因此护士在陪同过程中要时刻带好记录本,但在实际中护士往往忘记带记录本,而检查后的填补又容易遗漏。从护士的护理文书中还发现,对治疗药物的记录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药名用缩写,如“硝酸甘油”写成“硝甘”,导致其他人看不懂,对于剂量的记录未注明单位,如“0.5mg”写成“0.5”等。

3.2 细节管理对策

3.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制度管理,根据医院实际制定严格、具体、可行性规章制度,能够将护理人员纳入优质服务的轨道,并让其持续性。比如我院通过广泛征集意见,结合实际,对《护理管理手册》、《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标准》、《规范化服务流程》等进行完善,并定期对护士工作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晋升、加薪等的依据。

3.2.2 优化入院服务。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危,若等一切手续办好后再进行救治,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我院诊断病情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救治程序,病情严重的若有家属陪同,让1位护士带领家属办相关手术,其他护士进行抢救,若暂无家属陪同,由首接护士负责全程接送患者进病房,并向其介绍病友、环境、安排好日常生活用品。护士长随后主动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家属联系方法,并及时通知家属。让患者充分被尊重,及时得到救治。

3.2.3 改进诊疗期护理质量。在诊疗期,我们的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三贴近”为服务宗旨,既“贴近病人”突出 “情”字;“贴近临床”突出 “精”字;贴近社会”突出“实”字,充分满足患者需求。比如以往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多为灌输式,即使患者讲解足够详细和透彻,患者能够记住并应用的仍然很少,对此,我们加强了细节,在进行每次的护理前,先与患者交流,说明此种护理的作用和目的,在直观和感受中掌握教育内容[4];与病人交流过程中,我们更注重患者的心理,要求护士以热情的态度提供给患者微笑服务,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让患者从精湛、娴熟的操作中感受专业;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如普通农民,语言要朴实、通俗,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可采用比较专业语气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内涵。

3.2.4 提高风险意识。抢救仪器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和清扫,保证随时能够正常运行;对抢救物品进行登记,抢救完后逐一核对,避免丢失,若有缺损,立即向护士长报告以备案;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对每项检查和核对的内容进行仔细登记;通过学习纠纷案例,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控制风险能力,杜绝自行简化操作和凭经验行事的现象;指导护士书写护理文书,并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要求其规范、及时登记,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的反应出患者病情,尤其是对于无意识、无陪人、无资金的患者更应加以重视;通过相关培训,如技能、急救处理方法等,提高护士工作能力和风险预见性,并能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

3.3 效果 通过采取细节管理后,护士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与护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

表2 细节组和常规组效果比较(例,%)

注:*与常规组比较,P

4 小结

护理细节管理是护理服务内涵的拓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保障,让护理从“病”转变为“人”,畅通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营造了良好的护患气氛。我院在急诊科实施细节管理后,有效的规避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护理纠纷,树立了医院良好形成。

参考文献

[1]袁兆秋 急诊科护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医学 2006,27(12):1566-1567

[2] 张军群 浅论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189-190

篇6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 创伤分级诊断 急诊抢救 优先级 临床效果

创伤性骨折是急诊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患者常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受到突发性机械刺激而导致骨组织损伤,多数患者伴有多发性骨折,且部分患者由于骨折创面应力作用而造成周围脏器及组织继发性损伤,伴有出血等症状,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急,常由于大量失血而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如何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及时有效且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了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急诊收治的14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4例。其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24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38.07±6.82)岁。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29~63分钟,平均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41.39±5.21)分钟。交通事故致伤54例,高空坠落致伤15例,其他因素致伤5例,开放式创伤31例,闭合式创伤43例,单纯骨折59例,骨折至脏器损伤15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27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7.58±6.71)岁。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27~66分钟,平均创伤至急诊接诊时间(41.85±5.58)分钟。交通事故致伤56例,高空坠落致伤14例,其他因素致伤4例,开放式创伤33例,闭合式创伤41例,单纯骨折56例,骨折至脏器损伤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被明确告知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突发性创伤病史;(2)创伤后首选本院进行急诊抢救治;(3)创伤后8小时内就诊;(4)年龄18~65岁;(5)入院后CT和X射线的影像检测,明确骨创伤。排除标准:(1)院前抢救阶段已经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3)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创伤分级诊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诊治和急救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入院后询问患者致伤原因和致伤时间等情况、根据受伤的原因、部位、症状、体征等情况先做扼要的检查和判断,对于开放性骨折病人进行清创、止血、包扎处理,采取骨折夹板等临时性固定措施,避免转运过程中骨折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进一步损伤,缓解患者的疼痛,将患者运送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和治疗。

1.3.2研究组患者采取创伤分级诊断急救方式,分别于急诊接诊后和急诊抢救结束实施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包括收缩期血压、毛细血管充盈程度、呼吸幅度、呼吸和昏迷程度等5项指标,评分分值范围为1~16分,分值与患者创伤程度及病情危重程度呈负相关,评分分值越低,患者创伤程度越严重,病情越危重。根据患者创伤评分分值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对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患者,以常规急救诊治措施;对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患者,接诊后于急诊手术室立即建立循环支持、予以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抗体克、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静脉输入平衡液和胶体溶液进行积极扩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确定性手术抢救,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处理急性心包急性阻塞、心脏挫伤、气胸等高危症状;对急诊抢救过程中呼吸心搏骤停者迅速行心肺复苏术;体表伤口、四肢活动性出血者予以包扎卜血,密切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及氧饱和度。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等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统计患者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等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90.54%,98.65%和95.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4.32%,90.45%和85.14%),而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9.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6.719,P=0.010~0.029<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比较:

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2.70%,6.76%和12.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10.81%,20.27%和2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5.781,P=0.016~0.049<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95.94%,71/74)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85.14%,63/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9,P=0.025<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及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交通事故及高空坠落的突发性事件的增加,由高能量机械刺激导致的突发性创伤发生率也呈现升高趋势,其中,创伤性骨折是急诊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类型,部分创伤严重患者伴有多发性骨折、邻近脏器继发损伤和持续性出血等危重情况,若不及时进行救治,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且部分患者由于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导致骨折创面无法复原愈合而导致肢体残疾[3,4]。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整体医疗资源不足,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急诊临床资源有限,若短时间内接诊患者数量过多,易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诊治,而出现病情延误,不良预后及救治无效风险增加,特别是在突发性重大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医疗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对全部患者整体救治水平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简便有效的诊疗评价体系,在保障轻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增强对于重症患者所采取医疗措施的充分性,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病情危急程度患者之间的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创伤性骨折整体救治水平至关重要[5,6]。

本研究观察了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创伤分级诊断可有效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水平,为患者接受进一步院内诊治措施提供必要基础和有利保障。同时,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创伤分级诊断可通过提高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抢救水平,进一步提高院内救治水平,降低救治无效和肢体残疾等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提升患者家属对于急诊救治措施的满意度。本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实施创伤分级诊断的患者中,急诊抢救过程及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的患者均为创伤评分分值<10分的危重症患者,提示创伤分级诊断可在充分保障轻症患者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创伤分级诊断可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和生命体征状况进行评估,在保障轻症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处置的基础上,使危重病患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救治措施,避免病情延误而导致不良预后的发生,从而提高全部患者整体救治成功率;并且,创伤分级诊断可为患者由急诊转运至院内科室后的延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且创伤分级诊断操作简便,迅速快捷,易于实施,不会耽误患者过多有效抢救,适用于急诊病患诊治流程的有序管理,便于急诊临床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曾景平[7]和李江怀[8]等研究报道显示,创伤分级诊断可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转运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研究结论与之相符。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治疗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院内延续治疗治疗指标比较

综上所述,创伤分级诊断通过评定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而及时采取不同的急诊救治策略,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妮.多发创伤性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90-91.

[2]张雪松.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7):74-75.

[3]苏鹏飞,林文清.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的急诊救治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5(2):383-384.

[4]庞富利,毛辰波.严重骨盆骨折的急诊救治方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6):1162-1163.

[5]齐芳.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8):85.

[6]秦刚.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60,63.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一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0例,急诊时间为2014年8月一2015年4月,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200例,急诊时间为2015年5月一2016年1月,实施分类急诊护理模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OS),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

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分类急诊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病情评估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患者,二级是危重患者,三级是急症患者,四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使其更快速地得到合适的治疗。

1.2.2 急诊区域分类: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个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一级患者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即四级患者诊疗区。

1.2.3护理对象分类:对于急诊患者,一般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和中毒、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等。分类后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治疗设备,达到治疗专一性的口的。

1.2.4优化护理人员的轮班制度:通过分析医院护士轮班制度,探讨各类轮班制度对工作质量及护士健康的影响,研究护士科学排班、合理排班的方法。一方而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另一方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1.2.5加强护理人员的上岗培训: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小讲课、实地操作练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及专业技能。护士民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优化护理工作,同时培训护理人员对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卞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1.2.6护理人员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实施护理水平的分级,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3评价指标

两组急诊护理后,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观察两组急诊患者住院时间、抢救率和病死率。

1.4评定标准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定标准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由患者或家属进行画勾评定,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一(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 1000 a o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和X检验,以F<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

2.2 两组急诊护理模式

成效比较实验组急诊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抢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篇8

【关键词】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6-0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方面也不例外。在急诊医学中,老年昏迷患者由于受年龄、身体机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而,有必要对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老年昏迷患者9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例,女性老年患者45例,年龄为60岁至81岁,这些老年昏迷患者平均年龄为73.8岁。在研究中将这些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则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因为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吞咽与咳嗽等容易出现障碍,这就增加了呕吐物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快速的清除呼吸道,确保老年患者的气道通畅[2]。浅昏迷的老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治疗,深度昏迷的老年患者则应适时采用的面罩给氧治疗方式,若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给氧效果不佳的情况,可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方式来对老年昏迷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在对老年昏迷患者的给氧中,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进而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除此以外,还应针对老年患者以往病史等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个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减轻老年昏迷患者的心理压力,在维持患者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战胜疾病。

在疗效评价标准上,本研究以《急症诊疗规范》为依据,采用的是计分法,以老年患者的语言、意识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等作为基础来进行评分,起点的最高分不超过18分,满分则为28分。恶化指的是老年昏迷患者的病情愈加加重,积分减少或已经发生死亡的老年昏迷患者;无效指的是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的老年昏迷患者;显效则指的是积分增加大于 10 分的老年昏迷患者。

四、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与随意运动消失,使得老年患者出现昏迷,昏迷属于对刺激没有反映或者出现异常反射活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老年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严重下降,呈睡眠样状态[3]。老年昏迷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有着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范围较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呈个性化护理发展的趋势。对于老年昏迷患者来说,通常病情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在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并勤巡视[4]。做到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采用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好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同时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医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进而为急诊科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急救以及护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诊科对老年昏迷患者护理效果的高低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结合老年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马桂琴.急诊老年昏迷患者 265 例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6);558-559.

[2] 卢金凌.急诊昏迷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29);214-215.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1):43-44.

[4] 郝晓娟,李红,许婷,潘娟.急诊科昏迷患者212例急救护理路径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02):178-179.

作者简介: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脉造影介入诊疗(PCI)的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86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有5例因血管扭曲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94%,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3例发生手臂肿胀,7例出现伤口局部水疱,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40

经右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由于其诸多优点已是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常用的方法之一【sup】[1]【/sup】。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及术后无限制,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目前已为临床采用。从2005年底逐渐改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经桡动脉途径已成为我院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常规途径。2008年8月前已完成近100例经桡动脉介入诊治,现对其诊治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86例患者因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62~75岁。伴高血压54例,8例肥胖,4例较矮,全部病例Allen试验正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8例(急诊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伴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换瓣术前1例,心律失常5例,其他2例。全部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例,糖尿病26例,高脂血症33例。除7例造影后因3支弥漫性病变选择行冠脉架桥术外,适合行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中3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11例,单支病变64例。

方法:①桡动脉检查:所有患者术前行Allen’s试验,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让患者反复握拳、放松,重复5~7次至手掌变白,然后开放尺动脉,如手掌颜色在10秒内迅速由白变红或恢复正常,则Allen’s试验阳性,是桡动脉穿剌的适应证。②介入诊治方法:常规消毒铺巾,为操作方便通常选择右侧为手术侧。2%利多卡因1~2ml局部麻醉。注射局麻药物时注意沿血管走行充分阻滞局部组织,以避免血管痉挛。穿刺血管时保持手腕过伸,充分暴露动脉。一般在靠近腕曲面横纹2~3cm处穿刺桡动脉,当血液从针芯喷出后,放入软头直行钢丝至肱动脉。退出穿刺针后做2mm皮肤切口,置入Cordis Transradial Kit 6F或5F桡动脉鞘,经鞘管缓慢推注硝酸甘油200μg和盐酸地尔硫3mg防止血管痉挛,肝素3000U常规抗凝。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追加肝素100U/kg。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发生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性。术后4小时拔出鞘管并加压包扎,介入治疗成功率94%。

数据分析:统计学分析用SPSS11.0统计程序。计量数据用(X±S)表示,显著性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是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经典途径,但存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受限多,腹股沟血肿、动静脉瘘、皮肤溃破、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sup】[2]【/sup】,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成功率及安全性也逐渐降低等不足。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但由于桡动脉比较细小,经桡动脉穿刺比经股动脉穿刺困难,易发生桡动脉痉挛,动脉穿刺和插管的成功率均低于股动脉途径,且有桡动脉闭塞、手臂局部肿胀等并发症。通常认为,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可能因穿刺或指引导管到位困难而引起AMI再灌注治疗延搁。1993年Kiemeneij F,Laarman GJ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国内外临床已相继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初步开展86例患者,穿刺成功81例,成功率94%,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sup】[3]【/sup】。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实践经验,注意以下几方面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第一,严格选择适应证,最好选择患者病情稳定、桡动脉搏动好、冠脉病变相对较轻的病例,并术前常规行Allen’s试验。对于部分患者肘部动脉弯曲或变异,部分老年患者因锁骨下动脉迂曲者及Allen’s试验阴性者最好还是选用股动脉穿刺途径。第二,麻醉时,局麻药不宜过多过深,穿刺时,应选择动脉走行直、搏动强的部位穿刺,进针角度以40°左右为宜,穿刺针进、退的速度要慢,避免穿刺已成功而又将穿刺针退到了血管外。第三,造影导管推荐使用5F管,造影钢丝使用Terumo超滑长导丝,易通过狭窄或扭曲部位,并减少对动脉内膜的刺激,减少痉挛发生。如遇锁骨下动脉扭曲,可嘱患者深吸气,外展上肢,可顺利通过。第四,导引导管可选择6F管,大部分既易通过又可获得较好的支撑力,但如遇分叉病变需采用T支架技术、crush技术或kissing支架技术等处理病变,则最好选用7F或以上特殊大腔导管方可完成。第五,桡动脉痉挛的预防,在穿刺成功,置入鞘管后向桡动脉内常规注入硝酸油200μg,肝素3000~5000U,选用适宜的导引导管,动作轻柔均可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当导引导管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桡动脉发生痉挛,此时应暂停操作,并向桡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或维拉帕米,以解除痉挛。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PCI局部并发症少,病人限制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是可选择的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姚民,乔树宾,刘兴利,等.5F共用型导管在经桡A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5-27.

篇10

关键词:放射检查技术 临床急诊 应用价值 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4.3 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87-01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患者入院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有效的诊断方法,很可能会导致疾病蔓延,诱发其他疾病,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在临床急诊研究领域对于一些疾病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常规方法虽然能够辅助进行疾病诊断,但是误诊率和漏诊率也是十分高,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身心受到折磨,诊断过程比较痛苦。由于患者情绪容易波动,诊断前后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指标波动较大,常常影响最后的诊断结果,在急诊临床诊断过程中紧急需要研发一套有效的诊断方法。最近几年,随着几年,随着放射检查技术的在急诊诊断中不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诊断效果。本次研究基于患者的诊疗资料,恢复分析了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一般材料的选取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长沙市某院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的临床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检查技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7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在44~78岁之间,病程为1~6小时。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结构在41~62岁之间,病程1.5~5.5小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除了检查手段不同之外,两组患者的相同疾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方案等完全相同,同时还要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告知患者。本次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础资料的之间的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压、体温、肝肾功能等指标,并且在诊断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用药历史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对于确诊的患者要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放射检查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内容包含了X光检查、透视、造影、CT等,根据患者的在临床上的表现情况,病史进行综合诊断。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放射检查步骤开展检测,避免伤害到患者身体。

结束后分析采用VAS评分和Mulleetr评分手段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对比治疗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的情况。根据患者的配合程度,分析检查手段的依从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含了局部疼痛,恶心呕吐和咳嗽等。

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材料采用X2检验,计量材料以标准差( )表示,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1.试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和Mulleetr评分结果比较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Mulleetr评分结果要显著低于对照M,试验组分别为(1.77±0.22)分和(0.95±0.07)分。对照组分别为(6.45±0.44)分和(3.19±0.18)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指标分别为(75.31±1.38)次/min、(93.75±2.55)%、(120.13±15.24)mmHg,对照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指标分别为(83.21±3.25)次/min、(89.17±2.22)%、(133.29±14.31)mmHg,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性显著(P

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和不练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3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试验组依从性好45例,依从率为95.7%(45/47),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好20例,依从率为42.6%(20/47),两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

三、讨论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常见的有心脏骤停、心肌梗死、高血压急性症、休克等,患者入院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传统治疗手段存在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常常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急需研究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放射检查技术在急诊诊断中的不断应用,不取得了不错效果。研究发现,采用放射检查技术能够减轻患者通过,提高诊断效果。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Mulleetr评分、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分别为(1.77±0.22)分、(0.95±0.07)分、(75.31±1.38)次/min、(93.75±2.55)%、(120.13±15.24)mmHg,显著优于对照组(P

总之,在急诊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放射检查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减少急诊患者的疼痛感,不良反应较低,有较高的依从性,在临床急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伟.探究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0)

[2]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03)

[3]周占文,李沁彤,康鹏.医用放射线检查的合理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