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医学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医学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重要性

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1990年由Hepler和Strand提出并倡导的,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和信息,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包括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等,具有药师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安全用药指导、药学宣教等药学服务[2]。

1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现状

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安全性有保证,但依旧具有二重性,治疗的同时或多或少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进而容易产生药物无效或中毒;使治疗过程延长甚至治疗失败。

1.1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治疗还要负责用药指导,工作量大,只能简单地向患者说用法用量或者在药品包装上标明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患者只能机械地按医生要求用药,对于出现的其它作用不知晓或不在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失败;药剂人员却从事着简单的药品销售工作,不能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服务,造成技术资源浪费,也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1.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于患者提出的用药相关的问题答复不完善;服务意识不高,未能主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1.3 药学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对药学服务认识不够,认可程度不高。

2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作用

2.1 药物的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时间等,是根据药物本身及辅料的理化性质、药物在体内过程、治疗目的、人体生理特点等影响因素而定。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药效、最小不良反应[3]。对于特殊患病人群实施用药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诊疗质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1.1对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多数慢性病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药物间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给药时间、服用方法等不尽相同,如果一起服用可能出现影响主要药物的疗效、产生副作用甚至产生配合禁忌,引起严重不不良反应或慢性药物中毒事件。此时需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交待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合禁忌。贮存方法等相关信息,针对慢性病特殊性,药师会严格要求患者不得以病症消失而自行停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加大加深对治疗慢性病药物的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2.1.2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的用药指导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复杂且记忆力衰减、视力减弱等情况,极易漏服、错服药物,造成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单凭临床医生或护士口头交待,患者很难记清如何用药。此时需要药师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药物相关信息,或在患者能看清的前提下记录下来,有必要时实行药品按一次服用时进行单包装并标记清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儿童因机体功能未发育完全、口味挑剔、辨别力弱等特点,对药物特别是剂型要求较高,如果监护不到位,容易误食甜味药物造成药物中毒。这就需要药师向患儿家属推荐适合的剂型、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相关信息,特别强调患儿家属要将药物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位置。

2.1.3对计划怀孕和孕产妇的用药指导

本类人群具的生理的特殊性,对药物敏感,要求药物药理作用缓和并对机体DNA和RNA无干扰并无细胞毒性等。这需要药师为根据此类人群生理状况精心挑选对胎儿无影响的药品并详细交待药品使用的相关信息,如果非得用有影响的药物则建议延迟怀孕、终止妊娠、停止哺乳等,确保对胎儿和乳儿的身体健康。

2.2协同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临床药师(执业药师、药师)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药物的理解更广、更深。应用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选择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并参与指导用药,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配合禁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避免重复用药等,并很大程度地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使其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非药物治疗上,更好地提升治疗效果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3 药学服务发展的支撑点建设建议

3.1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药学服务组织,由分管院长直接负责,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医务科的主任、副主任;药剂科全体药学专业人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服务标准和流程。用高尚的医德、专业药学知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确保患者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

3.2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向临床药师转型,将患者开出处方后的药学服务工作从临床医生转移到药剂工作人员,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转变药师的角色,从幕后的配药到设计和指导患者的用药

向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各医疗机构应在指定位置设立药学服务咨询处,方便患者需求药学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3.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进行药学服务的宣教工作,让群众了解常用药的相关信息,不盲目服药,不过量或欠量服药,减少不良反应等,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4 结论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虽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但毕竟药物都有治疗和不良反应二重性,只有在正确的用法、用量、避开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才能使患者更科学地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才对适应症有最好效果和对患者最小的不良反应。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用药宣教是重要的服务手段,能够快捷的传达常用药物的相关信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促进医改进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萍,柳艳平,曹志红,等.我院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执业药师,2012,9(2):38-40.

篇2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篇3

    1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当今,在灾害和灾难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面前,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救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不能完全被学生所充分认识。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1)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定位不如临床医学明确;(2)毕业后寻找工作更困难;(3)要考取研究生更不容易。鉴于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不够、专业自豪感不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2《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2.1授课对象我校2006级、2008级救援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人数分别为103名和98名,2007级救援医学专业同学因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故未实施双语教学。

    2.2教学方法按授课内容设计教案,并课前将英文讲稿交予学生预习;应用英文课件,但对重要关键的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但英文讲授不少于50%。

    2.3教学手段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综合所学各门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危及病人生命或亟待解决的急症病痛[2]。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适当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如讲授心肺复苏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同学提问:何为心跳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病人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越早争取时间抢救,成功率就越高。

    2.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来完成,考试采用试卷问答形式。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占40%,简答题占30%,病例分析题占30%。卷面上中英文题比例各占50%。考试结束后应用试卷分析软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体会与思考

    3.1需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双语教学老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本教研室90年代前毕业的师资口语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则基本为只能读不能讲的状态,所以较难胜任双语教学。对此,我教研室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措施,用以下方式强化师资培养:(1)重点选择90年代后毕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师资,并指派他(她)们对前者进行“一对一”帮扶;(2)分批组织双语教学老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举办的英语提高班;(3)增加青年教师外派出国进修的名额;(4)听取外籍专家来院讲学;(5)选派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英语讲课比赛等。通过实施以上有效培养方案,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 气管内插管法 心肺复苏术 急诊科医师

人工气道的快速建立和安全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救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急诊科2002年3月~2006年3月对228例各种原因导致心肺骤停患者(CPR)行气管插管治疗,成功211例(98.6%),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心肺复苏患者228例,男165例,女63例,年龄14~86岁,平均65.9±16岁。其中,通过麻醉科医师(对照组)行气管插管136例,男97例,女39例,年龄12~80岁,平均64.9±14岁。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为3~38分钟,平均14±9.2分钟。通过急诊科医师(治疗组)行气管插管92例,男71例,女21例,年龄14~86岁,平均66.8±17岁。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为2~22分钟,平均5±4.9分钟。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源性猝死、溺水、电击伤、急性中毒、脑外伤、脑出血、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性别、年龄、呼吸心跳骤停时间、原因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228例进行2周存活出院存活率追踪调查。

方法:治疗组92例均由急诊科医师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后,立即用喉镜经口腔明视插管(即时插管),气管插管成功后即行气囊或机械人工通气,插管成功76例(82.6%)。对照组136例均由急诊科医师或护士立即通知麻醉科医师到急诊科做气管插管。麻醉科医师到达急诊科时间一般需要4~10分钟,插管成功135例(99.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1]:①心跳恢复;②面色(红唇)由紫绀或苍白转为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规则或不规则),或由机械通气心跳恢复正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大于95%;④散大的瞳孔变小,有对光反应;⑤出现烦躁不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资料之间的比较行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TX-]±S)表示,以P

结 果

麻醉科医生(对照组)到急诊科需4~10分钟,平均4±3分钟,完成插管时间45~210秒,平均时间95±34秒,135例插管成功,失败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12例。急诊科医师(治疗组)完成插管时间56~280秒,平均时间112±56秒,92例插管成功76例,失败1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36例。两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及住院2周出院存活率见表1。

讨 论

心搏骤停伴有自主呼吸停止是临床最危急的征象,心肺脑复苏(CPCR)时强调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的重要性[2]。气管插管是急救复苏和临床麻醉中开放气道最常用的方法,可使患者低氧或无氧血液变成有氧血液,通过有效的心脏按压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尤其是大脑、心、肺[2]。但由于解剖或病理等因素,即使训练有素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失败率仍达0.5%~3.5%[3]。呼吸心跳骤停,关键是要给予急性有效的组织供氧,因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心跳停止后10秒,脑组织内可利用的氧耗竭约5分钟,脑细胞ATP耗竭[4]。为了做到有效供氧,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基础生命支持的首要措施。在心肺复苏时,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恢复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紧急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重要步骤,既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直接将氧气加压送入肺泡,必要时可经呼吸机麻醉机供给高浓度氧。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心肺复苏时,仍请麻醉科医师做紧急气管插管往往等待时间太长(从麻醉科到急诊科所需的时间平均4~10分钟),延误抢救时机。本文治疗组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用经口腔明视下气管内插管,使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 邵孝珙.现代急诊医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8.

2 沈洪,黄子通,何忠杰等.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30):279-280.

篇5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我国医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正式转变自身角色及形象的特殊教育阶段,培训内容主要为临床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促使其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形成诊疗思维逻辑,提高综合素养,成为专业的医生[1]。而传统教学培训中采取讲授法,汇总常见疾病及重点知识进行讲授,教学过程单调,互动性差,难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如今我国教育更重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教学法,其能够结合实际疾病设置符合临床诊疗思路的情景,组织住院医师演示模拟,活跃教学氛围,培养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2]。为此,本研究对情景模拟教学在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6月至12月,选择本院急诊医学科参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66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名,均为在急诊医学科轮转规培的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并同意,均为自愿配合[3]。对照组男20名,女13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2.87±0.81)岁;本科18名,硕士15名。观察组男21名,女12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2.89±0.80)岁;本科19名,硕士14名。排除中途退出者、既往相关临床工作背景者。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制订教学方案,采取多媒体、挂图、板书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教授,依据急诊医学科常见疾病进行教学,如心血管系统常见急症急性冠脉综合征,内分泌系统常见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消化系统常见急症消化道大出血等,制作PPT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等[4]。1.2.2观察组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方法:(1)教学分组。将33名住院医师分为5个小组,A组和B组各6名,C组、D组和E组各7名,每组均设置一名组长负责组内讨论、教学安排等。教学内容同对照组,选择适宜疾病和典型病例制作相关临床模拟材料,设计情景方案,并提前学习内容,要求提前预习相关知识[5]。(2)预习指导。依据的预习内容要求住院医师自主查询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查阅临床最新指南等获取循证医学证据。各个小组针对情景方案进行简单了解,自主推演诊疗思路,分配相应角色[6]。(3)模拟教学。设置多个角色,如医师、护士、麻醉师、患者、患者家属等,完成病例诊疗过程的情景再现,每名住院医师按照自身角色完成分工,如患者的既往病史、发病诱因、现病史;医师询问患者的病史,完成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提出治疗方案。教师针对模拟过程提出质疑,锻炼住院医师应变能力。(4)汇总讨论。引导每个小组回顾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针对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未完善的部分进行补充解释,讲解疾病的新进展和最新的诊疗指南[7]。

1.3观察指标

(1)考核成绩。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估住院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试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40分)及病案分析(60分),总分100分。(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巩固理论知识、锻炼临床思维、活跃教学氛围、体现学生主体、培养临床处理能力维度,每个维度有“满意”与“不满意”两个选项,由带教教师、科室主任评估,统计满意人数和占比。(3)工作能力。从通用能力、专业精神、临床诊疗、沟通能力方面对住院医师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各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其工作能力越强。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2.2两组培训满意度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工作能力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观察组通用能力、专业精神、临床诊疗、沟通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6

1资料与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拥有核定床位数1600张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2009年平均床位使用率105.24%,2009年一年急诊就诊人数267 479人次。急诊就诊者由分诊护士根据患者或其家属主诉分诊至各就诊科室。接诊医生为急诊科、内外妇儿等科室主治以上医生。急诊接诊医生无收治患者的权利,对具有住院指征的患者需联系相应科室住院总,由其决定是否收治入院。如果急诊接诊医生认为患者有收治入院指征而相应科室无床位则患者进入急诊留观室边治疗边等待床位。进入急诊留观室的患者的资料有专人记录在电子病历中以供查询统计。

本研究中,根据中国卫生部规定如在急诊停留时间超过48 h被认为滞留时间过长。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来瑞金医院急诊室就诊的患者,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即回顾性纳入本研究,其年龄性别及就诊科室不限。对这类患者,每天有固定的急诊科医师负责(1)有无住院指征(2)该收治哪个科室(3)不能住院的原因(4)如不能入院则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2结果

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急诊就诊人数为267 761人次。其中261 280人(97.58%)经处理后离院,6481人(2.42%)留在急诊观察或进一步治疗。

6481位急诊留观患者中,3779人在急诊留观48 h后离开急诊,其中1918人收入病房,460人死亡,1401人好转出院或自动离院。2702人在急诊留观大于48 h,其中364人在等待一段时间后(3~29 d)最终收入院,247人在急诊死亡,2091人好转出院或自动离院。(见图1)

2702位滞留急诊时间大于48 h的患者中,男性1 397人, 女性1 305人,男女比为1.07∶1,年龄为11岁~104岁,年龄65.13±19.57岁。这些患者在急诊滞留时间为3~170 d,为(6.51±9.38)d(见图2)。这些患者主要是内科疾病患者2401位(88.86%),其次普外科患者207位(7.66%),神经外科59位(2.18%),泌尿外科32位(1.18%),骨科1位(0.03%),心胸外科1位(0.03%),妇科1位(0.03%)。

2401位内科滞留患者最常见的疾病分别是肺部感染291例(12.12%)、脑梗死242例(10.08%)、消化道出血164例(6.83%)(见表1)。造成此现象最多见的原因分别是病情重有多系统累及874例(36.40%)、没有床位447例(19.87%)和肿瘤终末期患者351例(14.62%)(见表2)。

301位外科滞留患者最常见的疾病分别是肠梗阻56例(18.61%)、胆道疾病51例(16.95%)和胰腺炎(胆源性)42例(13.95%)(见表3)。滞留急诊的原因分别是没有紧急手术指征139例(46.18%),虽有手术指征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72例(23.92%),终末期肿瘤46例(15.28%)(见表4)。

图1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急诊就诊患者的转归

图2急诊室滞留时间大于2 d患者一览表

3讨论

关于急诊科拥挤及由此造成的救护车转向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零星报导。近20年来,虽然该问题逐渐引起重视,相关研究不断出现,但该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且日益加重,并成为困扰全球急诊科专家的问题。在瑞金医院,一年内有2702位患者在急诊滞留时间大于48 h,滞留时间(6.51±9.38 )d,最长达到170 d,提示在我院急诊拥挤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有必要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

在本研究中,长时间滞留在急诊的患者中89.38%的内科患者,99.34%的外科患者都需要住院,但是仅有13.47%(364/2702)的患者得到了住院治疗,探讨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急诊医生没有收治患者入院的权力。根据医院的规定,收治患者入院的权力掌握在各科的住院总手中。各科住院总依照各自的标准(如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自费或医保,科研目的等)决定收治患者的优先权,急诊患者没有住院的优先权。

(2)老龄患者增多,危重患者多。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急诊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滞留患者平均年龄已到(65.13±19.57)岁,而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疾病多、病情重、住院时间长。由于目前大部分科室专科性很强,而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疾患,牵涉到多个科室,因此没有科室愿意接受。在本研究中,36.40%的内科患者因病情重或多系统受累滞留在急诊。(3)住院患者来源广泛,床位相对不足。由于我院是一家具有教高知名度的三级甲等医院,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患者众多,造成大量门诊患者占据住院床位,医院床位使用率高达105.24%,Schull等[6]发现床位使用率每增加10%,急诊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即增加18 min,当床位使用率超过90%,则急诊停留时间明显延长[7]。Rathlev等也发现急诊停留时间与床位使用率,急诊入院率明显相关。在本研究中有18.62%的内科患者因为没有床位滞留急诊,特别是本院血液科,由于本院血液科有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度高,全国血液病患者来院治疗,当这些患者不能收治入院时有些就滞留急诊,急诊血液患者留观患者占据内科滞留患者的比例高达11.13%,引起急诊拥挤。

如何解决急诊拥挤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途径。(1)提高急诊医生处理危重病能力,增加急诊资源。多项研究显示,通过永久或临时增加急诊医护人员数量,增设急诊医师主管的急诊单元(holding unit)可降低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8-9]。这就需要医院决策层在人事、利益分配政策上向急诊明显倾斜;(2)扩大急诊医生权力,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比例。既然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将急诊拥挤归因于出口受阻即大量需住院患者滞留在急诊,那提高床位使用率,让需要住院的患者及时入院对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鉴于目前我们医院的床位使用率高达105.24%,提高住院患者中的急诊入院比例更切实可行。为达到该目标,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急诊入院的硬指标。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否需要造影或溶栓)、严重消化道出血导致休克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等均应立即急诊收治入院;(2)每天预留一定比例的床位收治急诊患者或急诊主治医师具有收治急诊患者入院的权利。Shih等[10]发现急诊主治医师掌握收治患者入院的优先权可改善急诊拥挤现象;(3)建立医院间转院系统。在急诊滞留的患者中18.92%的内科患者属慢性疾病或肿瘤终末期、大多数的外科滞留患者是不需要手术的,这些患者在区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即可完成治疗,因此对这些患者,有必要建立不同医院间的转院制度。当然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如患者不愿意转院;被我们医院拒绝收治入院的患者也可能会被其他医院拒绝。因此,制定不同等级医院的职责,加强社区初步治疗,建立医院间的互相联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危重急症患者不断增多,中国各大医院急诊拥挤现象日益突出[11-13],本研究只是上海瑞金医院一个医院的急诊拥挤状况调查,在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医院可能急诊拥挤现状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多家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但目前众多研究均显示急诊科拥挤现象是一个牵涉多系统、多学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急诊科一个科室,更需要医院管理层及各个科室,甚至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IOM.IOM report:the future of emergency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system [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81-1085.

[2]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Emergency departments:unevenly affected by growth and change in patient use [R].Washington: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93.

[3]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s:crowded conditions vary among hospitals and communities [R].Washington: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2003.

[4] Fatovich DM,Nagree Y.Sprivulis P.Access block causes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and ambulance diversion in Perth,Western Australia [J]. Emerg Med J,2005,22(5):351-354.

[5] Richardson DB.The access-block effect:relationship between delay to reaching an inpatient bed and inpatient length of stay [J]. Med J Aust, 2002,177(9):492-495.

[6] Rathlev NK, Chessare J, Olshaker J, et al. The probability of ambulance diversion as a function of inpatient occupancy [J]. Ann Emerg Med, 2004,44 Suppl:S29.

[7] Schull MJ, Lazier K, Vermuelen M,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ontributors to ambulance divers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Ann Emerg Med, 2003,41(4):467-76.

[8] Bucheli B, Martina B. Reduced length of stay in medi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on emergency physician staffing [J]. Eur J Emerg Med, 2004,11(1):29-34.

[9] Donald KJ, Smith AN, Doherty S, et al. Effect of an on-site emergency physician in a rural emergency department at night. Rural [J] .Remote Health, 2005,5(3):380.

[10]Shih FY, Ma MH, Chen SC, et al ED Overcrowding in Taiwan: Facts and Strategies [J]. Am J Emerg Med, 1999,17(2):198-202.

[11] 于学忠,徐腾达. 急诊系统会崩溃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013.

[12] 张茂,干建新. 重视急诊室的过度拥挤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014-1016.

[13]徐腾达,徐军,吉栩. 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11):1027-1031.

(收稿日期:2013-07-1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34

项目基金: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11ZR1422100)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篇7

【关键词】 血气分析; 标准碱剩余; 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6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blood gas analysis and standard base exces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The patients which were cardiopulmonary arrest out-hospital were randomly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ems of blood gas analysis and the outco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ere finded out,include the difference of standard base excess between the two teams that had different outcome of CPR.Result:The value of BE all were negative. SBE was relevant to CPR(P=0.018,OR=0.527),and had difference in the anabiosis success team and anabiosis unsuccess team(P=0.021),and the absolute value in anabiosis success team was (15.0±2.18)mmol/L,it was lower than the one of anabiosis fail team (19.8±1.77)mmol/L.The success rate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SBE under or equal 20 mmol/L was higher than the absolute value of SBE above 20 mmol/L(P=0.013).Conclusion:SBE is relevant to CPR.When the value of SBE above 20 mmol/L,the patient is hard to revive.

【Key words】 Bloods gas analysis; Standard base exces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Wen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1.030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因此探索心肺复苏预后判断的指标尤为重要。该研究重点探索血气分析中标准碱剩余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2-2014年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9例,其中复苏成功者33例,复苏失败者26例,分别记录其血气分析中pH、PaCO2、ABE、SBE、AG值。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中相关指标与复苏结果汇总,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上诉指标与成功复苏的关联性(纳入标准P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做数据分析,以Logistic回归分析作相关性分析(纳入标准P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中相关指标与心肺复苏相关性

血气分析中pH、PaCO2、ABE、AG、SBE与成功复苏相关性比较,其BE均为负值,只有SBE与成功复苏有关联性,(P=0.018,OR=0.527)。

2.2 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标准碱剩余比较

标准碱剩余均取绝对值,复苏成功组标准碱剩余均值(15.00±2.18)mmol/L,低于复苏失败组的(19.80±1.7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见表1。

2.3 不同碱剩余其复苏成功率比较

标准碱剩余绝对值≤20 mmol/L复苏成功26例,失败13例,复苏成功率66.7%。标准碱剩余绝对值>20 mmol/L复苏成功7例,失败13例,复苏成功率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见表2。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骤停唯一有效治疗手段,长期以来对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探索从未停止,把心肺脑复苏中早期识别,早期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及早电除颤,及早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重要性提到一定高度。随着对心肺复苏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存在的酸中毒类型存在不同认识,同时对复苏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存在分歧。文献[3]报道复苏过程中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可以改善心肺复苏的预后。为此,本研究从血气分析入手证实代谢性酸中毒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以及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分析pH、二氧化碳分压、实际碱剩余、标准碱剩余、阴离子间隙与心肺复苏相关性,得出只有实际碱剩余与成功心肺复苏存在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因此心肺复苏过程中酸中毒有代谢因素的参与。为进一步证实碱剩余与心肺复苏的关联性,从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两组碱剩余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复苏成功组其碱剩余绝对值小于复苏失败组。以碱剩余绝对值20 mmol/L为界,其值小于或等于20 mmol/L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其值大于20 mmol/L(P=0.013)。通过前后对比验证,心肺复苏过程中代谢因素存在一定比例并影响复苏的结局。

因此,心肺复苏过程中需对代谢因素引起重视,警惕代谢性酸中毒的存在及其影响。同时,通过标准碱剩余绝对值是否大于20 mmol/L对复苏预后做出预判,指导下一步复苏工作并在复苏过程中积极纠正酸中毒,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

参考文献

[1] Takasu A,Sakamoto T,Okada Y.Arterial base excess after CPR:therelationship to CPR dur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outcome[J].Resuscitation,2007,73(3):394-399.

[2] Jouffroy R,Lamhaut L,Guyard A,et al.Base excess andlactate as prognostic indicators for patients treated by extra corporeal lifesupport after out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due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Resuscitation,2014,85(12):1764-1768.

[3]吴彩军,李春盛.窒息心脏骤停动物模型中碳酸氢钠对复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西宁,2014.

[4]陈贵珍.复方碳酸氢钠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大鼠脑细胞的保护作用[A]//

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麻醉大会第五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西安,2012.

[5]杨进兴,刘卫明,赵国江,等.复方碳酸氢钠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102-108.

[6]王建东,陈友岱,周平,等.早期乳酸清除率及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对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47-48.

[7]梁茜茜.50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3):44-45.

[8]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78-882.

[9]李闯,张春晓,来中海.碳酸氢钠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3):1276-1277.

[10]卢清龙,马增香,王文生,等.危重病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5):3148-3153.

[11]杨进兴,赵国江,欧阳其适.心肺复苏患者80例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69-70.

[12]刘永生,段莉.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7):643-644.

篇8

本组共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89岁,平均约53.6岁。病因:脑外伤3例,电击伤1例,溺水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百草枯中毒2例,水鱼过敏1例,心血管疾病22例,吸系统疾病9例,酒精中毒1例,不明原因1例。地点:院前发生23 例,院内发生 19例,转运途中1例。结果:本组心肺复苏术有效25 例,20例入住重症病房,5例家属放弃治疗。

2抢救措施

2.1心跳呼吸骤停诊断标准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心音消失,皮肤黏膜苍白或紫钳,瞳孔散大[2]。新指南取消了“一听二看三感觉”的呼吸检查程序,以免延误复苏时间,当患者出现叹息式呼吸(即濒死样呼吸)被视作无效呼吸。

2.2立即实施有效心肺复苏(CPR)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 s 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 min 后将发生不可挽回的脑死亡,及时有效的CPR是挽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命惟一途径[3]。

2.2.1灵活实施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或者叹息样呼吸时,首先施行胸外按压30次,然后再开放气道施行人工呼吸2次。如果患者是窒息性心跳骤停应实施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本组1例酒精中毒因呕吐物窒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胸外按压,心跳呼吸恢复,愈后良好;2例心肌梗死患者只做了胸外按压及非同步电除颤200J/次,患者自主循环与呼吸恢复,愈后良好。

2.2.2胸外按压频率与幅度胸外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 按压幅度成人至少为5 cm, 儿童和婴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 cm, 婴儿约4 cm);每次按压后胸壁完全弹回,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按压与通气的比例30∶2。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仍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 且按压不必与呼吸同步。

2.3电除颤在心脏骤停中,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达90%,3 min内除颤,70%~80% 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下降到 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11 min 后约10 %,超过 12 min,则只有2%~5%[4]。本组36例成人(其中直接出现室颤表现的30例,经胸外按压后出现室颤波的6例),均予双相波200J非同步电除颤,除颤后继续CPR,平均每位患者除颤2次。

2.4药物治疗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离心脏近的大血管,如:颈外静脉、肘静脉,必要时请麻醉科医生行深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治疗。盐酸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首选药物,但目前不推荐大剂量使用。有研究显示,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的患者其生存可能性较≥5 mg者大[5]。胺碘酮300 mg静脉注射,仍适用于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仍适用于有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阿托品0.5 mg仍适用于不稳定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但已不再用于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搏骤停时[1]。多巴胺升高血压,我科常用剂量为5~20 μg/(kg·min),采用输液泵或静推泵精确输入,定时控制药物用量,根据症状和体征随时调整。

2.5脑复苏国内外关于心肺复苏后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体温每升高1℃ 脑代谢率约增加8%,因此在心肺复苏后给予低温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6]。近几年采用的脑复苏措施有:脑部亚低温保护、及早足量脱水、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早高压氧疗,其他措施如纳洛酮、钙离子拮抗剂、促醒药物等也具有一定的作用[7]。本组病例均在CPR的同时给与冰帽护脑,在收缩压>90 mm Hg时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纳洛酮等保护脑细胞的措施。

2.6严密监护监测意识、瞳孔、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心律、血压变化报告医生,调整血管活性药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根据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血氧分压调整呼吸机参数。留置导尿管,严密监测尿量的变化,记录24 h出入量。

3体会

3.1CAB较ABC赢得复苏时间CPR开始时间与CPR成功率有密切关系,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心搏骤停后1 min,4 min,6 min,8 min,10 min 内实施CPR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90%,60%,40%,20% 和0;心跳骤停8 min后实施CPR侥幸存活着也可能已经“脑死亡”[8]。近年来生存链概念的提出成为急诊医学理念的重大突破,这一概念提出四“早”(早呼叫、早复苏、早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强调了时间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极端重要性[9]。ABC程序因较长的时间去评估呼吸、打开气道、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易被延误,而大多数心跳骤停患者的初始心律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是尽早除颤及胸外按压,如果采用CAB将赢得复苏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2CAB较ABC更易普及ABC的第一步开放气道可能会使非专业急救者产生疑虑,而CAB的第一步胸外按压,会鼓励更多非专业急救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对于院外心跳骤停患者,在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可以通过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胸外按压,为患者赢得生机。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危重患者的抢救仅靠医院的急救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应普及急救意识,普及CPR技术。在院外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第一目击者立即做CPR,哪怕仅仅是心脏按压,会使更多的危重患者获得再生的机会[10]。本组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23例中,有10例因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做了胸外按压,成功抢救6例。

3.3团队配合心肺复苏成功有赖于医护配合、护护配合、科室之间的配合等。120在现场将患者情况准确反馈给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急诊科与麻醉科、医技科室、重症监护室等各科做好有效联系。护士与医生及时有效沟通,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配合医生,使医护配合默契。护护配合整合优化,明确自己职责和任务,抢救患者有序、迅速、有效。将临床急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11]。

3.4心理支持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家属,常不能接受事实或者悲伤过度,护士应安抚家属。心肺复苏后清醒的患者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给予帮助及正确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顾虑,促进康复。

3.5专科技术培训急诊科工作强度大,医护人员偏年轻化,而急诊科面临的大部分是急、重、复杂等病情,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急诊专科技术培训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使医护人员熟练各项抢救技能,打造一流的急救团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17320.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233.

[3]陈巾,陈健,彭军,等.心肺复苏成功 32 例临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1,8(28):412413.

[4]曹志宇.早期电除颤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6667.

[5]张豪,梁实,陈清,等.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10,22:617618.

[6]李春盛,顾伟.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新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611062.

[7]管健,吴彪,张文,等.不同处理措施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2,15:26502651.

[8]沈红.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3)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23325.

[9]李雄杰,胡赛,黄艳.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疑难病杂志,2009,8 (7):416.

篇9

【关键词】 急诊科; 全科医师培训; 教学医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mergency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CHEN Wei.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was a larg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hospital clinical teaching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work, training, learning was a general practitioner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important wa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wa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for the emergency and emergency medicine development was very important.This paper aimed to strengthen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creening, guarantee the students quality;Note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prominent practice ability;Extended education space, emphasizing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Establish evaluation mechanism, arouse enthusiasm; teaching both sides Use and love union,provide goo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quality are useful exploration.Make emergency general practitioner clinical oper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clinical diagnosis, thinking and ethical quality in a new enhance, for its future lifelo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qualified emergency physicians a good found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training advantage and de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Teaching hospital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新医改强调了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师的迫切需要,强调了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1]。急诊科是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的培养对急诊科乃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非常重要[2]。

合格的全科医师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执行全科医疗,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在我国,要求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应能胜任的工作中,首要的两条是:社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及适宜的会诊和转诊;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诊与出院后管理[3]。

本院是重庆医科大学在成都的教学医院。急诊科师资力量较强,抢救设备先进,教学质量较高,常年都有大量内外科危急重患者,特别是有较多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无法处理或需进一步治疗的危急重疑难病例送入我院急诊科。充足的患者来源和复杂的病种给急诊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来我科的全科医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深造机会。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全科医师的培训质量,近年来,我们在急诊科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和管理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1 加强全科医师的筛选,保证生源质量

由于全科医师来自四面八方,素质参差不齐,而其素质的高低,不仅对其培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甚至医院的形象。因此,在接收全科医生时,注意两个结合,严格把握生源质量关。

1.1 资格审核与业务考核相结合 来本院的全科医师,需认真填写申请表,并经其所在单位审批盖章后,医院科教部进行审核。原则上要求全科医师为医学院校本专科毕业、已取得了执业医生资格证、在县以上医院工作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经科教部审核后,科教部对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组织统一考试,经考试合格后再择优录取。本院急诊科每年共接收全科医生约150名以上,对不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建议不予接收,避免全科医师由于知识与业务水平上的不足,在学习、工作时力不从心,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1.2 岗前培训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通过资格审核和急诊科业务考核的全科医师,还需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岗位职责之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我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实行全程微机网络化管理,书写病历,处方和输液单,治疗单及检查单等都是通过网络信息化来完成。新来的全科医师均需进行为期3天的电脑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工作。在全科医师从岗前培训到进入科室工作的1个月内,实行双向选择,再经科室综合考核,符合要求的可以继续完成培训,不符合要求的建议转科或者予以辞退;同时,全科医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培训时间或选择转科。

2 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科医师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知识背景、工作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区别对待并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带教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中,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全科医师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2.1 将培训学习目的与教学计划制订相结合 科室需要统筹兼顾,根据每个全科医师与各位带教老师的特点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学习计划,并与全科医师进行沟通,按照他们反馈的意见加以修改,制订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2.2 将全科医师的个人素质与教学实施相结合 针对全科医师临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一方面根据全科医师的不同要求,安排合适的带教老师,发挥专人带教的优势;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实施过程个体化[4]。对基础稍差的全科医师,着眼于打牢基础;而对基础较好的全科医师,则着眼于提高疑难重危病例的诊治水平。例如在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方面,应注意因人而异,收放结合。对于心肺复苏操作基本功较好的全科医师,在抢救危急重患者时带教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放手不放眼,耐心传授临床经验及技巧;而对基本功差的,带教老师督促他们台下苦练,严格把关,悉心指导,使他们逐步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2.3 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基础夯实相结合 在重视全科医师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决不可偏废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我们在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基础夯实有机结合:(1)多媒体教材与典型病例教学示范结合,规范急诊科检查和基本操作技术;(2)严格三级查房制度,对危急重或疑难患者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训练临床诊疗思维;(3)开设专题讲座、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传授急诊科专业理论知识,并安排参加本科教学与示教,学习和加强急诊科基本技能;(4)定期安排急诊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题讲座,拓展知识面。

2.4 业务素质培养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 本科不仅定期进行医德医风正反两方面教育,要求带教老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激发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而且组织全科医师参加医院党、团、工会的学习与文体活动,医疗业务管理部门开展的医疗社会活动,知名医学专家人文社会知识讲座,读书报告会,以及人文景观参观等[5],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扬我院“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精神,协调好医护、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全科医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素质提高相辅相成。

3 拓展培养空间,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于综合素质较高、学有余力的全科医师,我们借鉴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通过谈话和考核,在了解每一位全科医师的真实水平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3.1 培养临床思维,提高诊疗能力 急诊科工作“入门易,精通难”。对于经过一段时间带教后有一定基础的全科医师,拓宽知识面、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是全科医师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是全科医师要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6]。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1)留观病例交班与讨论。留观患者每天早上都要进行床旁交班,全科医师集体讨论诊断与治疗原则,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全科医师的诊疗思维,提高诊治水平。(2)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除全院性临床病例讨论会外,科室每周至少为全科医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每月至少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帮助全科医师提高临床诊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拓宽临床思路。(3)每月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形式灵活多样的专题讲座,将急诊科新知识的传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相结合,拓展知识面。

3.2 开展临床研究,提高自学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全科医师,应结合临床复杂或典型病例,指导他们进行临床诊疗经验的分析归纳,逐步养成全面科学的收集、整理、分析临床资料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我们还可以组织素质较好的全科医师参加科室的开题报告、医院举办的成功抢救和出色诊断等学术活动,锻炼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路,在拓展临床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7]。

3.3 教与学优势互补,提高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综合性教学医院的有利条件,将临床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基础知识扎实的进修生和实习生进行混合编组,在副教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的具体指导下,共同参加本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给他们“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机会,不仅有助于不断巩固和提高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水平,而且有利于本科实习生的教学与培养。

4 建立考评机制,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为全面了解全科医师的教学状况,医院和科室都建立了教与学双向考评机制,注意充分听取全科医师与带教老师的意见,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注意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将考核与奖惩结合,提高了全科医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4.1 建立双向考核机制,奖罚分明 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优秀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观摩,并与带教老师教学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挂钩,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对带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全科医师临床工作或医德医风方面表现出色的,及时进行表彰。每期培训结束前夕,科室评选优秀全科医师,通过科教部向其所在单位通报表彰,并组织在科全科医师向他们学习。对违反医院规章制度或医德医风表现不好的全科医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个别屡教不改或造成不良影响者,报告科教部并书面通报其所在单位并提前结束培训。

4.2 通畅信息反馈渠道,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医院科教部和科室领导经常向带教老师、全科医师了解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带教老师、全科医师召开座谈会;在培训的不同阶段,医院利用反馈调查表,采取不记名方式定期对全科医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反馈性调查,了解全科医师对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摸清全科医师的愿望与要求。对全科医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联络,在广泛征求全科医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好专题讲座,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励师生们共同做好教与学的工作。

5 使用与关爱结合,提供良好的后续发展支持

全科医师在培训医院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同时也缓解了全科医院人员紧张的矛盾,为培训医院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们重视“使用与关爱相结合”,为全科医师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立起长期的感情纽带,为全科医师提供良好的后续发展支持。

5.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生活上关心爱护 医院和科室努力创造条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和途径为全科医师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医院图书馆的阅览室可以供全科医师进行业务学习和浏览国内外专业期刊,医院图书馆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和期刊书籍也向全体全科医师开放。此外,全科医师宿舍全部安排在医院公寓内,便于全科医师随时可以到科室进行学习,技能培训和专业指导

5.2 建立长期的感情纽带,营造良好的后续发展环境 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全科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通过全科培训学习懂得将来如何自主学习是全科医师培训结束后成长为一名称职医生的重要条件,但这个成长过程艰苦而漫长。在培训结束后,医院和科室与全科医师所在的医院建立稳定的业务和学术联系并充当其坚实的后盾,尽量做到长期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协助他们开展新技术,为他们回到原单位的后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对全科医师所在医院转送的患者实行优先诊治,定期组织针对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和专题学术活动等。

总之,全科医师教育是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采用的因材施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用与关爱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全科医师普遍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满意,并已经为进一步强化全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学习、稳步提高急诊科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刘宇婷,杜亚平.关于浙江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537.

[2] 万智,何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83.

[3] 刘岚,邵隽一.临床能力是全科医生立足之本[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

[4] Gofton W,Regehr G.Factors in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urgical training[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9:100.

[5] 谢波,缪李丽,李一梅,等.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5.

[6] 金世红. 全科医生要提供鉴别诊断能力[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6.

[7] Anderson RW. The need for research training in orthopaedic residency education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9:81.

篇10

下面我就从科主任的重要性、科主任的基本素质、我院急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急诊的发展方向及我对急诊科的管理细则

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次科主任竞聘的认识和具体管理方案。

一、科主任的重要性

科主任在医院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主任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小医院院长;甚至很多科主任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低于院长。因此,科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也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目前医院普遍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的体制下,科主任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理想科主任应由年富力强、学术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人来挑这个大梁。

二、科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理想的状态下,科主任只需抓好学科学术发展、人员梯队建设这两件事就可以了,但目前的现实是经济运营、绩效分配以及行政事务占用了科主任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所有这些事情又不能置若罔闻、不去理会,这常常使得科主任疲于应付,难于招架。如何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把经济与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现代科主任的起码要求。科主任必须要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巧妙脱身,把精力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科主任必须明确,学术发展是指挥棒,人才建设是核心,而经济状况则是学术、人才发展的支柱。副主任或护士长责任就是为科主任分忧解难。很多情况下科主任的威信高低不仅取决于其学术地位,还要看他对科里同仁们切身利益关心的程度。科主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只顾眼下挣点小钱图个实惠而不顾医德及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科室及医院的长期发展。要发展,首要的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必须依靠严格管理来保证。只要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在制度贯彻落实之中,科主任要敢于做“黑脸包公”,毕竟管理工作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永远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科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公正、严格,要用制度约束人。当然在严格管理下,科主任挨骂在所难免,但总有一天,同志们感觉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自己论文得到了发表,获得的收入越来越高,有了成就感的时候,就会从心底里感激科主任的严格管理。当然,为了革命工作经常让人骂也不好受,因此科主任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肚量和心胸。需要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管理做到该宽即宽,该严即严;工作中一丝不苟,8小时之外可以搞些业余文体活动。

另外科主任必须具有人格魅力,要有高瞻远瞩的境界。魅力之一在于奉献。要在科里创造团结奋进的环境,首先自己要勇于奉献——奉献出自己的精力去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奉献出自己的经验去为年轻医生做铺路石;奉献出自己的敬业精神去影响科室的文化气氛。魅力之二在于民主。科主任不能把科室当成自己的一言堂,特别是在学术问题上更要百家争鸣,鼓励多交流、多反馈。一个科室内功是否扎实,就看你有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阶梯队伍,科主任很大的精力要放在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上,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年轻人建立起自己的医疗市场。还要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应该走出去,多进修学习。必须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并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工作业绩考核。谁在工作中成绩突出,谁就是人才,就重用谁、奖励谁;反之,谁不思进取,无能三分强,屡教不改的,科主任必要时可以采取清理出科室队伍的办法管理,以严明纪律。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现代科主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电脑是今后知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不懂电脑,和外面交流、沟通将会很困难!科主任带领的是现在,培养的是未来!

三、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医疗纠纷风险最高的科室依次是急诊、产科、儿科、外科……而我们也经常强调“医疗安全放首位”、“医疗安全一票否决”,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做了保证性的预防措施?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从用兵的角度讲,医院好比战场,而最容易被攻陷的缺口,是我们防守兵力最弱的地方……多年来,我院急诊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在医院内没有足够重视,我们现在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中转站的作用!如果不改变现状,我院急诊就不能发展。我院急诊科目前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无证上岗人员不少,隐藏着医疗安全隐患;

2.和医务科、车管调度科的沟通还不是很通畅,管理机制有不合理的地方;

3.急诊科人数偏少,应充实人力资源,为医院发展制定长远计划;

4.急诊事件中外科病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我们的急诊科队伍中外科专业的人员太少;

5.急诊科120要发展,医院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策倾斜。

四急诊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医学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第一窗口。它既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又与其它科室密不可分。因此,急诊工作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水平和文明程度。现代急诊医学作为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必将会越来越重视,年5月卫生部专门颁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急诊医疗体系(EMSS)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进一步专科化,组建急诊医疗体系(EMSS)。

目前比较公认的急救模式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加强监护病房)”三环一体化建设,最终达到“8化”:

1队伍专业化2装备现代化3管理制度化4技术标准化5操作流程化6信息网络化7急救普及化8待遇对等化。

五对我院急诊设置、管理的具体方案1急诊科布局、房屋要求急诊科应设在方便醒目的位置,最好有自己独立的楼。

应有的房间:急诊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EICU室急诊治疗室急诊处置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注射输液室急诊病房(观察室)

2人员配置要求

1)年龄下限—毕业工作3年以上;上限——50岁以下。

2)急诊科为一级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皆是独立执业,必须有证,依法行医。

3)人员素质要求心理素质: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思维宽广。

人文素质: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奉献精神。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广泛,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全科多能。

3主要工作制度

急诊、120接诊分诊制度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抢救工作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急诊转院制度

留观病人管理制度病例书写制度

急诊科新来人员入科培训制度(需掌握和定期培训的基本技术)

4业务学习

1)科室每年各派一名医生、护士出去进修学习;

2)科室每月最少进行两次业务学习;

3)每半年举办一次120院前急救演练;

4)每年举行一次专业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5)科主任、护士长每年参加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要求有。

5科学管理,量化考核项目

科室医护人员量化加减分标准(每人基层分100分)

1)加分项目:

医院奖励+20分科室奖+10分每篇+20分

参加职考+5分上学+5分锦旗一面+10分

做好事一次+2分加班一次+2分感谢信+5分

参加开会学习一次+2分民主测评20分领导印象50分

2)减分项目:

打架一次—50分不听从管理—20分被投诉一次—20分

脱岗一次—10分发生纠纷一次—5分医院处罚一次—10分

丙级病例一份—5分电话不通—5分迟到一次—2分

早退一次—10分登记少一次—1分卫生差一次—2分

请假>3个月—50分>2个月—20分>1个月—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