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诊断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图像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图像诊断

篇1

上市公司中,宝莱特(300246)与腾讯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负责智能穿戴健康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云平台的运营;易联众(300096)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微信医保移动在线支付业务,推进“互联网+生态医院”业务的深度合作。

上证指数最终以小阳线报收,指数仍在震荡箱**,说明眼前仍是洗盘态势,集合竞价是低开18亿多的成交,温和放量调整,拉长调整时间,高位白马股会有较长时间的回调,低位蓝筹股会有较长时间的横盘,操作上注意短期风险,放量调整个股和巨量反弹个股都需要减仓;

周线维持温和量能,收出高位十字星,上升趋势未变;

篇2

河南省舞钢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省舞钢市462599

【摘 要】目的:探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结果: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在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放射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各个科室中的图像显示、存储和传递也实现了数字化,真正实现了无片化。但是因为受到网络通信技术图像传输和数据存储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实现图像传输的网络化和无片化,胶片依然是临床观看图像的主要方式,导致数字化影像设备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因为医疗检查费用的下降,胶片基本上不会另外收费,从而引起胶片滥打的情况,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对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1]。本研究主要对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设备、移动存储介质(光碟刻录机或者U盘)、院内局域网络系统或者电脑;DICOM专用阅图软件(PS软件)。

1.2方法

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具体的传输方式如下:如果医院以建有局域网,同时各个临床科室中的电脑和局域网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中存储放射科数字影像资料,将院内局域网和该电脑连接,该电脑要保证常常开机的状态,将其他电脑的权限设置为只读,这样局域网中的各台电脑就能对影像资料进行调阅,同时可以采用PH软件在显示终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而来保证临床阅图的实际需求。如果医院没有连接局域网或者部分没有连接局域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移动存储介质来进行传输。

2结果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例如调节窗位、窗宽、缩小或者放大、多幅拼图以及图像对比度的反转等,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

3讨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X射线摄像技术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实际需求已不能有效满足,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胶片进行存储、显示以及传递。而作为现代放射医学影像的发展,必将以全数字化放射学、远程放射医学和全数字化图像引导为主。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可以让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传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逐渐或者完全实现胶片的取代,为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对于亲自阅片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胶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胶片支出成为了医院支出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胶片在医生看一眼之后就丢弃,从而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情况[2]。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投资小,而且能够反复利用,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传统胶片的自身容量有限,对于多种窗、多图像和多部位的技术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而移动存储介质则能够存储很多的图像,从而有效满足容量的实际需求;传统胶片不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图片的质量,导致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黑白度不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而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则可以利用PS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图像的各个区域,让图像更加清楚,让图像能适合医生的个人阅图习惯,从而让临床诊断率提高[3]。

总之,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建军.对平板型数字化的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研究[J].影像技术,2012,05:34-35.

篇3

关键词 发展 成像技术 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

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 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影像学的主要新技术

基于数字化的影像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图像信息的获取:CT、MRI、DSA、CR及ECT等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而众多的X线图像需经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信息才能输入。

图像信息的传输:在PACS中传输系统对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输入检索和处理起着桥梁作用。

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图像信息的储存可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片等。图像信息的压缩储存非常必要。因为一张X线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当于15多页字稿纸写满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个.8cm光盘也只能存储张X线照片的信息。压缩方法多用间值与哈佛曼符号压缩法影像信息压缩1/5~1/1仍可保持原有图像质量。

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CT的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为适合CT机的工作要求CT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这两个特点。

篇4

关键词:医学;标准化;影像诊断;设备软件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7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比如CR,PET,MRI,DSA等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电脑化已经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医学影像设备的网络化也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影像诊断设备的操作管理软件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影像诊断设备软件应该是满足所有医学的影像任务,满足医学影像应用,满足医学影像系统设置,最终覆盖整个医学影像应用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设备的操作控制平台。所以,对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标准化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软件系统的标准化

在最终用户端,软件的标准化则体现为一致的用户界面设计,为用户在不同的诊断工作站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环境,为用户在不同的影像设备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环境。针对整个医学诊断影像软件领域,软件设计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西门子公司的“新沟通”(syngo)软件在这一方面走在医学诊断影像软件领域的最前列。下面,本文简要地阐述了syngo的四个方面的特点:

1.1支持临床工作流程:“以人为本”是标准化软件设计的中心思想,其设计是按照临床工作的流程进行的。以前,大都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设计影像软件的,没有将医院工作的整体流程考虑在内,只是单一地完成影像设备本身应具备的功能,是单立式的设计,所以,其不能通用于不同的影像设备,不能满足临床工作不断增长的需要。Syngo软件的设计则是一体化的设计,从而可以将病人从送检到缴费的整个过程集成到影像设备软件,从而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任务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应用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系统设置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

1.2适用于各种医学影像任务、应用和系统:病人登录、图像评价、通用三维图像后处理、数据管理以及网络传输等是影像设备软件的公共功能,同时,其又能为不同的设备设置不同的配置,比如,病人做CT检查时,需要输入身高,而做MR检查时则需要输入病人的体重。

1.3简单易用的用户界面:标准化的影像设备软件将Windows的操作扩展到医学影像的应用上,Windows的操作使用惯例是用户界面操作的基础,这样有利于用户尽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为用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4完善的软件功能:3D图像评价和后处理、通用的病人登录、图像胶片打印、图像胶片排版、各种图像评价、各种图像的后处理、图像网络传输、图像存档以及病人数据浏览等是设备完善的软件功能,同时,设备还有CT检查、BOLD图像后处理、心脏功能分析以及MR检查等特有的软件功能。

2网络互连与互操作

在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中,一方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院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之间也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另一方面,影像设备设备还通过广域网与远程计算机实现信息传输。

医学图像网络存储的标准需要规范,医学图像网络通信的标准也需要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各个厂家的各种数字化影像设备的集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影像设备厂商公认接受DICOM3.0,其成为医学数字成像的国际性统一信息标准,成为医学通讯的国际性统一信息标准。其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设备间影像相互交流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设备间影像相互操作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3设备远程维护和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越来越复杂,设备的维护越来越重要,设备的应用支持越来越重要。通过远程维护可以预先监控系统,通过远程支持也可以预先监控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潜在的问题,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在系统需要维修时,通过远程诊断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远程修复也可以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得维修时间得到了缩短。所以,远程维护成为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发展方向之一,远程支持成为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发展方向之一。

远程诊断服务器对本地影像系统的访问是基于Internet/WWW协议进行的,某些授权操作的执行也是基于该协议,比如,调整系统参数,测试系统部件的功能等等,从而实现设备的远程诊断,实现设备的远程修复。

可以利用公用电话网构建远程网络,可以利用ISDN技术构建远程网络,也可以利用数字专线构建远程网络。

参考文献

[1]上官辉,王溶泉.现代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实行“四・三”格局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5年01期

[2]DavidM.Hynes.数字X射线影像设备的技术升级――2K系统提高了数字视频荧光影像的质量[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年02期

[3]赵亚舒.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问题的深入思考[J].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04期

篇5

关键词:医学彩色图像;图像分割;作用

大量的医学图像多是通过各种显微成像仪来获取,这些医学图像和别的图像工业物体图等又不同。医学图像成像机理多种多样,数据结构变化复杂,数据信息量大,因此其具有独有的特点:

1、医学图像多为多个像的图像。由于细胞在组织中分布密集,毗邻较近甚至挤压连结在一起,所以在图像编辑时会存在粘连和重叠现象;而在切片时,由于切片的任意性,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细胞的粘连。

2、单个像的医学图像会出现采集图像的边界不够清晰。这是因为受各种噪声(例如水珠和其它附着物等),摄像设备分辨率不够,样本制作不同和光照不均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图像采集的清晰度不够,阳性背景与对照背景的分界线不太明显。

根据医学图像的以上这些特点,在对医学彩色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前,图像分割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应用图像时,往往只对图像中某些具有独特性质和特定的的区域目标或前景感兴趣。根据每幅图像的组成结构以及应用需求来将图像分割成若干个互不交集的子区域,人们就要从图像中把识别和分析的目标或前景分离提取出来,分离提取出来以后才有可能完成对目标进行测量和对图像进行处理。所以图像分割就是指把感兴趣的目标与背景分离出来,并按照不同的含义把目标分割开来,也就是提取目标。

例如:在对免疫组化的彩色图像进行处理时,先要进行图像分割,图像分割也是免疫组化彩色细胞图像中阳性细胞的提取、定量分析的重点。好的免疫组化彩色细胞图像分割法能对阳性细胞进行计量分析,并且能进行形态分析等,免疫组化彩色细胞图像分割问题的解决对临床病理医生的定量分析、百分比计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显微图像的分割法目前在医学图像处理中,仍然是国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临床诊断研究、医学科研研究、病理诊断分析、医学影像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疾病诊断等方面,图像分割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这些图像处理应用中,图像分割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且也是最关键一步。医学彩色图像进行图像分割时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可以为穿刺、放化学治疗、外科手术等方案中提供病灶的位置、分布区域面积的定位目标。

2、可以定位建立感兴趣区域的病灶信息数据库,测量一些病灶的几何的、统计的、病理的特征数据。

3、可以为治疗效果评价、病理诊断分析、临床研究诊断提供解剖结构、病灶等相关信息形态学依据。

医学图像分割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图像分割成若干个互不交集的子区域的过程。在分割的子区域中,它们是相互分开的,当像素是在相同的子区域内时,则应当是连通的,连通是集合中的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完全属于这个集合的连通路径[5]。

目前,图像分割有很多方法,归根到底,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途径:

1、以图像的边界为对象来进行分割,直接确定区域间的边界来实现分割。

2、以区域为对象来分割,根据图像的灰度、色彩、变换关系等相似特征来划分图像的子区域,并且将各个像素划到相应区域称区域法。

3、对图像边缘像素进行检测,然后再进行分割。

这三种是不同的方法,是互补的,有时适合选择一种分割方法,在另外的情况下要选择另外一种,有时将这些方法合在一起分割效果更好。图像分割没有通用的、标准的、唯一的方法。分割方法主要包括:灰度阈值分割法、边缘检测法、区域分割法和聚类法等。以免于组化的彩色图像分方法:基于色度学准则先建立一个彩色图像的色度学准则,将彩色图像粗分割成只有阳性图像;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分割法对粗分割后的图像分割,提取阳性细胞;最后对分割后的阳性细胞图像进行修正,从而计算出阳性细胞的个数和面积。

图像分割是指把图像空间中所要的对象或一些有意义的区域分割出来,使这些区域能和背景分割开,提取出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特别是可将细胞图像的特征参数自动测量出来。分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图像分析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图像分割在医学彩色图像图像处理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图像处理中从图像预处理到图像分析处理最为关键的一步骤。一方面它对特征测量、特征提取及度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目标表达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图像分析和理解在图像分割后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篇6

方法:将相关设备和软件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PACS。

结果: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结论: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放射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26-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因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疏忽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工作中的管理不当,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所致[1]。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正确规范使用以及合理管理是确保放射科工作安全、可靠的最主要的前提。因此,提高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是极为重要的。近几年,已经有相关学者发现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对于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的提高所作出的贡献是明显的。我们通过对我院放射科将网络化应用于医学影像设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设备。使用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为德国Simens公司Magnetomopen0.ZTMRI,Plus4Somatom螺旋CT;ToshibaAukletCT,CoroskopT、O、PDSA;其通讯方式采用的是局部网络通讯技术,可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在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工作站分别可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1.2方法。建立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eation system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CT、MRI、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及后处理.使用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软件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人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勃贴、消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2结果

我们通过将上述的设备和软件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进行安装后,通过对其进行多次的调试和实验处理并进行了整体的工作评估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在放射科的整个医学影像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和后期处理。并且,其后期检测报告的书写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打印和共享也实现了网络化。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呈现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3讨论

3.1根据网络化的优势以及结合我院放射科的特殊性,可以将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在放射科管理中的优势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当今的世界在每秒钟都发生着变化,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时刻都在向前进步着。在这种大环境下,放射科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不能停滞不前,而要积极主动,勇于发展,敢于发展。可以说,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实现网络化就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将网络化结合到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使用和管理中上是符合当下医学发展进程的,其标志着在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医学影像学也是在向前进步的,并且在该学科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其次,与传统的放射科管理相比,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点:①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上基本是以胶片为主,需暗室冲洗、烘干、归档等,这无疑增大了图像处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胶片的保存和使用方面,科室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区域来放置胶片。在管理上时而会出现错档、丢失等。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摒弃了胶片式的影像图像处理,实现了数字化的图像呈现。影像结果就算经过长时间的存储其信噪比特性也不会变坏,且任意调用不丢失信息、从而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对胶片等硬拷贝的手工管理方式。通过这种影像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丢失和片损情况的发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②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在管理上存在着混乱和不规范,经常会发现胶片的丢失、变质、资源难于共享等缺点。这不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有用的诊断信息,而且由于是手工登记,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且出错率难以降低。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实现了数字化的书写功能,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同时,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实现数据共享,发挥教学医院教学和支持作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断质量、效率和教学、科研水平。

再者,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通过各个医院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来进行的。然而,当前大部分医院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还是存在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这种诊治方式是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将网络化融入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可以将影像图片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医院间医师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有把握的诊断并可做到更为准确的对症治疗,从而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并减少了误诊的发生。而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医院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并完善着医院院际间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3.2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院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业务不精。因此,医院应该高度地关注如何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操作专业技能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去参观学习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要积极开展一些工作研讨活动,让工作人员之间能够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经验交流,积极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3近年来,提高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医院放射科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治疗工作的成败。当今,提高放射科影响诊断工作水平,加强网络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峰[2]等通过对该院放射科工作进行PACS管理后发现,PACS可以有效的提高放射科工作的水平程度,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图像的数字化和无胶片化。兰琦[3]等则通过对该院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管理后发现,通过对放射科的图像管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且有针对性的网络化管理后,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内的传送、存储、报告的规范化和计算机化,实现了图像无胶片化。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4结语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推进,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放射科的工作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近些年,已经有相关医疗科研工作者发现,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医院诊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相信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将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高培毅,林燕.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处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41-42

篇7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13-0000-01

一、计算机在超声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超声数字图像处理包括超声图像的图像增强,图像的恢复,图像编码,图像的分析和图像的重建等内容。本文仅从图像的视觉效果进行探讨计算机在超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一)平滑处理图像。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少噪声对其造成的影响,理论上讲,B超探头所获得的同一个部位的静态脏器图像都具有形似的灰度值,但是,在现实应用中,其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噪声的干扰,噪声对某帧图像和任意像素的影响是一定的,其一般也被看作是孤立的。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或者避免这种干扰造成的影响,通常采用领域平均法和帧平均法这两种图像空域处理方法。所谓领域平均法,不论像素内是否包含噪声,总是使用和相邻行的像素的灰度平均值对当前行进行赋值。也即是当前显示灰度值的像素,是已扫描的前一行和当前行的相应色素的平均值。这主要是因为噪声干扰的非相关性和行间图像信息的相关性,经过平滑处理后噪声干扰会减少一半。帧平均法,是让相邻帧图像之间进行这种平滑。

(二)伪色彩处理。由于人眼分辨灰度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对于彩色图像人眼可以分辨上千种,但是对于B超诊断仪得到的是灰度图像,如果不同等级的灰度差被不同的色彩替换掉,图像的增强效果则会更加明显,从而灰度差较小的像素也很容易识别,提高了观察者识别B超信息的能力,这种使用色彩差代替灰度差的方法称为伪彩色处理。

灰度切割法的色彩变换,就是按照灰度等级将一幅图像的切割着色的方法。以取4位字长的像素灰度值为例,从高到低将其4位码进行排序,并分别传送到B,G,R,Y这4个通道,这样就能够得到这4中颜色的变化。

(三)对比度增强处理图像。将图像的分散密集的灰度变的相对稀疏采用的就是图像的对比增强处理技术,这样可以使得在图像中原本不易被察觉的细节能够很清楚的显示出来,达到明显的增强效果。图像中的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关系着图像中的对比度。图像显示对比度低的情况是图片中大部分是亮点或者是大部分都很暗淡,图像的对比度高指的是图像中的亮点部分和图像中的暗淡部分比例相当。图像的对比度低,是有限范围的灰度造成的。从图像的直方图上可以很清晰的看见图像的像素比较集中于某一部分,并且是可利用像素占的比例少,动态范围相应的也小。在对B超图像进行处理前,首先要确定检查的范围,然后再利用图像的直方图判断像素比较集中的部分,对此可以拉伸整个图像,使图像的灰度范围动态范围变宽,以此将B超图像中存在的但是看不到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二、计算机在超声图像管理中的应用

除对B超的图像具有处理应用之外,计算机在医学领域还有更重要的应用,那就是B超图像的管理。超声图像中计算机对图像的管理主要包括:B超图像的存储,信息的检索,传输和编辑等。

(一)对图像的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将数字图像以文件格式存储,计算机的硬盘80G已经是非常普遍了,80G硬盘就可以存储上万张的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

(二)检索。图像既然以成为文件被存储在硬盘中,因此计算机的多种文件处理方法也将会使用图像文件。图像的检索也就可以按照患者的姓名,日期,病变类型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编辑。图像既然已经存储那就可以打开,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还可以同时打开多张图片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同时对图片进行拼接,编辑,制作教学节目等。

(四)传输。可以将图片经过互联网在医院内部不同的科室之间传输。比如,可以将B超计算机上的图片传输到手术室的计算机屏幕上,指导手术操作。也可以将图片进行异地传输。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几年来正逐步形成数字化医院。为医院实现数字化的平台是PACS系统和HIS系统,PACS集成信息系统指的是经过网络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放射医学图像。PACS主要提供的功能有4个:在会诊,诊断,报告和远程观察医学图像;依据图像的性质找出合适的介质用于存储;通过网络互联将图片用于会诊,诊断,报告和远程的工作站;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下面是一个B超影像高速PC工作站,其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影像的采集和处理功能,诊断报告书写功能,远程调用功能,专家会诊功能等。经过集线器将工作站可以和存储服务器和部门以太网双绞线直接相连。存储服务器同时也预留了一个DICOM功能,以便和医院的HIS系统相连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换。B超图像采集工作站的基本系统结构见图1。

篇9

关键词:三维重建;VTK;体绘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592-03

A Method of Medical Image 3D Reconstruction Using VTK

HU Heng-wu1, ZHANG Jun-lan1, LI Mi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 Dongguan 523808, China; 2.Center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an effective medical imaging system, especially the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mage reconstruction, has addressed its significance in diagnosis. None of the existing software show efficiency in terms of cost and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 Owing to this fact, a method of 3D reconstruction using VTK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a series of processes including DICOM source data, gray interpolations, ray casting and volume rendering. The method shows its future utilities in CT, MRI and Ultrasound image volume rendering, and provides a more informative view in order to assist the medical worker.

Key words: 3D reconstruction ; VTK; volume rendering

随着当前健康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诊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用于医疗的CT、MRI及其他大型设备[1~3],以它们生成的图像进行处理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从X光成像的传统二维图像到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由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和美国电子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NEMA)提出了医学图像信息转换标准DICOM3.0[4],解决了不同图像生成设备给图像转换所带来的障碍和困难,用标准的格式进行了规范化。

当前,许多大型医院把DICOM图像嵌入到三维重建软件,近似于一种大型图像处理工作站。这种工作站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消耗大量计算资源,需要高性能硬件来完成任务。通常,建这种工作站的成本很高,小型医院没有实力搭建。显然,这种软件在成本上是不可行的,并且仅仅开发此软件的公司才可以实施维护,这就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因此,更小且有效的DICOM标准医学图像重建系统的开发有利于克服上述提到的限制[5],与此同时,小型医院也能拥有自己的三维重建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增强诊断的准确性,为病人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

1方法

1.1 DICOM资源

DICOM专用于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标准由ACR和NEMA联合,DICOM超声数据的多个帧被用于体绘制三维重建。收集到的DICOM文件以8字节方式存储,其灰度值范围是0~255。可存储的最大帧数是256帧,如图1所示。

1.2体绘制

在图像预处理中,用于体绘制的源数据是DICOM格式的[6],体绘制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比面绘制更加难实施。其主要的难点是如何为图像体素的不同灰度值设置不同的透明度和颜色值。VTK使用类vtkPiecewiseFunction设置透明度值。这种方法仅需要对透明度的离散灰度值进行少许设置,其值在灰度值范围内连续地变换。但是,想知道不同结构的灰度值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用反复的尝试和错误来找到合适的灰度值范围。

使用类vtkColorTransferFunction设置颜色值,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灰度值给map的GRB值。用它来添加不同灰度值给体素,为的是增强可视效果。VTK用类vtkVolumeRayCastFunction实现体绘制,它包含三个子类:vtkVolumeRayCastMIPFunction,vtkVolumeRayCastCompositeFunction,vtkVolumeRayCastIsosurFunction。图2 VTK三维体绘制流程

1.2.1体素

体素是三维中的基本单元,它是由两张邻近切片的各四个点组成的一个立方体[7]。在体素上依次定义了8个不同点;体素在坐标轴的每一边都有一个六面形状,如图3所示。图3体素结构

1.2.2图像插值

通常,来源于医学图像设备生成的图像数据总是含有空间上的间隔,这种间隔比像素间的间隙还要大的多。例如,CT切片的图层内像距一般为0.5~2mm,而空间距离则达到1~15mm。因此,当我们做三维重建时,需要用图层间的插值生成新的切片层。当前的超声图像,间隔值设置为3.57mm。

插值方法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基于图像灰度值插值法,例如邻近、线性[8]和曲线插值法[9]等;另一类是基于匹配(拼接)插值法。这些方法实际上都是针对间隔而设计的。基于灰度插值的图像插值法是最普通也是最简单的插值法。

1.2.3灰度插值法

灰度插值法是在原断层图像序列中插入一定数量的缺失切片图像[10]。现有插值法主要是灰度邻近插值法、线性插值法和高次非线性插值法。线性插值常常被假定为Z轴方向的两邻接域线性变换的灰度值,相当于估算相应点的新的间隔灰度值,其值的确定需要数个灰度层相应点的信息。

假定在已知断层图像V()

2结果

二维图像依赖于感兴趣区域的物理特征。但是,对于多数现存的医学图像成像系统而言,直接生成最佳空间定位的二维图像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位置和扫描定向取决于本身的结构及其它的物理限制。因此,三维图像处理在诊断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图4 a为未经插值的体绘制结果,b为调整参数的体绘制结果

图4a显示了未经插值的三维体绘制结果。显而易见,重建结果比较粗糙,尤其是在Z轴方向的像素。在这种情况下,感兴趣的颈动脉从三维模型中很难分辨。但是,用vtkOpacityTransferFunction和vtkColorTransferFunction适当调整参数,改善体绘制算法,颈动脉的内部区域都能清晰可辨,如图4b所示。

3结束语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TK的三维重建体绘制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CT、MRI或超声图像的多种器官组织重建,有利于立体观察损害和正常的器官组织,对于实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红莉,张建州.螺旋锥束CT重建的近似逆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21):199-201.

[2]郭红宇,戴建平,何砚发.基于迭代的PROPELLER MRI重建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1,16(2):179-184.

[3]吴建华.医学超声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 Ghrare S E, Ali M A M,Jumari K,et al.An efficient low complexity lossless coding algorithm for medical images[J].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9,6(8): 1502-1508.

[5] Selvaraj K.Data extraction from computer acquired images of a given 3D environment for enhanced computer vis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kinematic design of robos[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2010,6(4):425-427.

[6]邢琪.基于光线投射体绘制的医学图像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7.

[7]廖秀秀,梁礼健.医学图像三维重构技术[J].中国医学装备,2009,6(2):21-23.

[8]王崴,洪军,王永银,等.基于断层图像的RP三维重构中层间轮廓线性插值算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7):170-174.

篇10

我院自2007年建立了PACS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1)病人在预约登记工作站录入病人基本信息,使用扫描仪扫描申请单;

(2)在CR检查室摄片,经CR工作站获取图像后自动将影像数据传送至PACS服务器保存;

(3)影像科医生在诊断工作站上观看图像,并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调用报告模板书写诊断报告,根据需要可从技师工作站或在CR工作站打印激光胶片;

(4)临床医生可在各科室配备的工作站随时调阅图像及诊断报告。

经过两年多的实际应用,我对PACS系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1)缩短了出报告时间,病人拍完片后,CR系统即可自动将数据传至PACS服务器保存,报告医生直接从诊断工作站调取病人申请单及图像,并利用报告模板书写报告。与传统手工书写相比,出报告时间大幅缩短,并且打印出的报告字迹清晰,书写规范,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拍完片后临床医生立即可在线调阅,为及时抢救急诊病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2)提高了诊断质量:我科诊断工作站配置巨鲨竖屏专业显示器,分辨率高,具有12bit灰度值,图像层次丰富,清晰度高,医生可利用工作站上的各种后处理功能,对图像进行观察,极大的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例如有次我看到一例手指异物的病人,病人自述有玻璃刺入手指,拍片后用常规观察手的窗宽窗位观察,未发现异常,可是调节窗宽窗位并进行图像放大后,即显示出软组织内有一细小异常密度影,后经手术证实为一细小玻璃异物。

(3)提高了工作效率:PACS系统中有报告模板功能,使报告医生摆脱了繁重的传统手工书写,另外,多种影像资料信息共享,可使报告医生方便的将各种检查影像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目前我科每位报告医生每天平均完成70~80份报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4)方便了影像资料的存储与管理:传统的医学图像保存,存在许多问题,如需要建立胶片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胶片,管理难度与数量同步增长,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空间,资料查询速度慢,图像传递需要大量时间,还会因胶片的丢失、片损和变质而使信息丢失。建立PACS系统之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所有资料都存入数据库中,解决了保存胶片的问题;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影像资料,可快速、方便的随时在各个工作站调阅影响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5)提高了科室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由于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加快了工作流程,减少了病人等待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PACS系统的统计功能、查询功能等,使科室的质控、工作量统计等变得快捷方便,医院及科室管理层也可通过PACS系统统计科室的工作量、经济收入等量化指标,对医院进行实时、系统地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