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开发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开发

篇1

____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急功近利,管理缺位和保护不力等原因,也带来了环境被破坏,文化被误解、歪曲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________苗族传统文化在立法方面的缺失和执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快____苗族文化旅游的立法步伐,尤显迫切。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____苗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性。____旅游文化资源普遍存在苗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与不可再生性。整个____区以峡谷、奇山、奇瀑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静、野、奇、特”的峡谷风光与苗族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夯沙乡集镇体验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民族演艺文化,夯吉村摄苗寨美景,学苗家武术,踏“弹琴场”听天籁之音,大丰冲 “太阳鼓”观奇瀑,唱《吕洞神活》,吕洞村感悟以圣山祭祀为依托的苗族祭祀文化,矮坡村品黄金茶,排拔摘瓜果蔬菜,吃农家饭回归山野,新田老寨古榉木树下听____爱情故事,置云海天堂看沧桑圣山。由此可见,____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呈现出与其他苗族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不一样的天赋。

(二)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起步迟、规模小与多样性。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于21世纪因____州“百千万工程”逐渐兴起,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形成六种产业类型。一是小桥流水型。主要以梯子村和夯沙村为代表,依托夯沙河纯净的山体资源和恬静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桃花虫”和苗育饮食文化,以赤脚抓螃蟹,捉挑花虫为主要娱乐方式,以桃花虫和长桌宴为主要特色饮食及小桥上柳荫下欣赏田园美景。二是地方特色餐饮型。主要以吕洞村苗家酸鱼、苗家酸肉等地方特色餐馆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吃”为主要旅游内容,并辅以一定的休闲活动项目。三是少数民族风情型。主要以夯吉村为代表,依托当地苗族长期存在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村寨风水及建筑构造、生产方式、苗族织锦、民族服饰、节庆(武术表演),、稀缺的“弹琴场”等资源进行开发,以体验苗族风情为主。四是农作物采摘型。以矮坡村、吕洞村为代表的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依托当地特有的黄金茶、猕猴桃、桃子、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以游客采摘为主要体验,辅之以一定餐饮和休闲娱乐活动。五是农家庭院型。以排拔、蜂塘的部分农家乐接结点为代表,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当地原生态的农事生态活动,并辅以一这的娱乐活动。六是科技农业型。主要以梯子村、夯沙村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种植基地为代表,依托种植景观,以观光为主,并辅以一定的购物活动。

旅游开发对____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保护过程,要在发掘、整理和提炼____苗族、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前,____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面临突出的法制问题。一是商业化趋重,苗族文化“失真”问题;二是文化同化使其原生态环境开始面临的破坏。

篇2

关键词:永州市 旅游文化 开发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篇3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就是寻找文化差异,体验异地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旅游文化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推动着旅游业。旅游实质就是文化消费、文化购物、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1]针对旅游行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颇异。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只有广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结语

篇4

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我们可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件商品,而这件商品的消费者――旅游者的购买意图与消费需求则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决策时,心中对旅游地具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倾向性,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否开阔、明确、可塑、弹性,是区分游客是否成熟的标志。旅游者由于有以往的旅游经验,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介绍,或宣传资料的阅读,往往会对旅游目的地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在旅游过程中,目的地的场景会唤醒旅游者以往旅游经验的记忆,将旅游者带人特定的情感中去,从而对旅游目的地感到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期待视野与实地旅游体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是完全符合,即实地旅游体验与旅游者的期待完全重合,由于没有任何的新奇感,难以提起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说明旅游产品无创意。二是完全不符合,旅游产品创意远远超前于游客实际水平,旅游产品留有太多空白,游客难以领会旅游产品,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三是两者有符合之处又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最能调动游客的游览积极性,引起游客的探知求新欲。

在旅游文化开发时,我们要预先将旅游者的期待视野考虑进去,使旅游地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比如进行纯娱乐型景点的旅游开发,人们去这些地方,是想放松身心,不需思考,在游玩过程中万虑皆忘。而对于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开发,则需要尽量拉开旅游者的期待视野与旅游实际的距离,使其不完全重合。因为这类景点有着不证自明的美丽形式,如同经典作品一样有着“永恒意义”,如果旅游经验与期待视野完全重合,让旅游者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就会削弱旅游中的愉快体验,难以让人感到审美满足。就像俗语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旅游者会对景点感到失望。因而开发时要大力开发此类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强它们的艺术特性,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也形成一种提升。景点的艺术品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引导旅游者的审美趣味,景点与旅游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使旅游者更为成熟。

按照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型、人文景观类型、情感资源类型,这三类旅游资源各有其独特的开发策略。本文主要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国自古就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名词,所谓“佳山水”,是指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往往是大自然中最具美学特征的地段或地域,是具有旅游优势的天然景观,具有很高的游览观光价值。

这类旅游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们的自然风貌是吸引游人的最重要因素,使游客畅游天地寄情山水时,陶冶性情,感受到造化的灵秀。

以自然风貌取胜的“佳山水”,它们的动人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都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的特征都是绝无仅有、不可移置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移置性,在这类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应尽量保持它的天然风貌,避免过度的开发,即使有人造景观,也是在有强化旅游地的独特自然风貌的必要时,为了彰显景色的天然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可能少地在其间点缀人造景观。“佳山水”的文化开发原则应是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的开发,保持其独特的天然特色。

旅游文化中旅游景观依,附名人而成为名胜的更是司空见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经名人的行迹点染,许多样貌平凡的自然风景便触处生新,增添了强烈的吸引力。

在这类普通自然景观的文化开发中,要避免文化开发的过量化、庸俗化,鲁迅先生当年深恶痛绝并撰文嘲讽所谓“十景病”或“八景病”,曾指出,“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这是旅游文化开发时要注意避免的,不能为了大量开发景点而将景物进行恶俗的牵强附会。在利用名人传说进行“攀龙附凤”时,同时要注意附会内容应具有符合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合理性,应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表达出人民大众的某种理想寄托,使人们的理想可以藉山水而永久留芳。

有的普通的自然景观可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娱乐性或科学性的旅游活动,前者如攀岩、潜水、漂流等,后者像森林探险、野外探险等。现代人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嚣、繁忙、枯燥、毫无新意,向往自然的清静、开阔,希望有机会到大自然中舒展身心,放飞心情。或为了磨练意志,锻炼体能,到未经文明践踏过的地方去寻找“野趣”,回归自然。

这类景点的旅游开发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内涵,应尽量保持自然的原生态,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工具与安全保障即可,这类旅游的乐趣就在于重新发现自然,以及在征服困难中体会到的。

历史古迹是经一代人或多代人的公认,并经过保护、修缮或重建而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和观赏价值,能满足旅游者探古求知的需求。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具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繁多。并且历史古迹往往都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它们的文化开发一般来讲都比较成熟,对历史古迹旅游景点的文化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保持并突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人造景物的风格应与当地的历史风貌和谐一致,尽量避免过于现代的景物的点缀,在改造时也尽量保持景点的历史原貌。

在景点开发时如何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是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当务之急。不谨慎、太迅速和过度的商业化的发展会完全地破坏文化景点。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其吸引力在于文化,游客希望一睹古代文明,更有兴趣看到当地如何整合现代的发展需要和古文化的保存于一体,如果一切变成博物馆式或动物园般来经营,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历史古迹景点的文化开发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好的氛围有助于人们进入历史的场景;旅游开发者也应参与培养游客,在操作中也要使古迹靠近现代人的兴趣,营造文化氛围,造成现代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的情调,才能牢牢抓住旅游者。

我们在进行景点的旅游开发时,要充分借重这些为文学艺术浸已久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些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景点,本身就有其他自然风光不能比拟的优势。从旅游者来讲,他们希望能到自己耳熟能详、闻名已久的地方作一次亲身体验,这些景点本身就具有一种“名牌效应”,它们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便是最好的广告宣传。而且,针对这些景点进行开发时,我们不必费心地再为其进行主题设定或形象包装,因为它本身已具备了明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我们只须把握住它的文化脉络,景点的开发只需围绕着它本身的文化特征加以保护、衬托、强化即可。

这种将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借助文学艺术的想象去增加游兴,增厚情感内涵,是一种成功的美学策略。游客除了观山望水,还可驻足与“历史对话”,既可满足感官的体验需求,也可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愉悦满足感。

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民俗风情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群体性等特征,充满鲜活的质感和强烈的动感,是一种融历史风格与现实生活为一体,充满弹性张力的旅游资源。它既具时代性,又兼备历史’性,它的风情浓郁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以及风俗习尚都对旅游者构成恒久的强烈吸引力。

民俗风情游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从游览活动伊始,便可感受到、触摸到它,而且置身其中,是触手可及的一种鲜活的动态生活。 ’对民俗风情类景点进行旅游开发,要特别注意保持民俗特色的“原汁原味”,正是它们特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因而,在进行民俗风情类景点文化开发时,应在“特”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固有资源,以发掘民族的个性文化为目标,为旅游者营造一种异域、异族风情的文化氛围。

民俗风情景点的另一引人动心的特质是它的“参与性”。旅游者可置身其中,感受异地风情,品味异国情调。在景点的文化开发时,要大力开发那些使游客可以亲身一试的民俗节目,亲身体验会让游客感到激动人心、有趣难忘,从而使景点更具亲和力、吸引力。

有一定主题的现代人工建筑类景点,如世界名园荟萃、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之类。这类景点,通过概括与提炼,把客观存在的模山范水移缩到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在景点内塑造出各种理想的意境,既是对其他风景名胜的模仿,更是艺术的再现,营造出一种“人工胜自然”的艺术境界,使人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旅游奇想梦幻成真。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民族旅游;文化传承

1 文化创意与民族旅游

Landry认为,创意是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尽可能地挖掘潜力来创造价值(Landry,1994)。文化创意是指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而民族旅游是旅游的重要部分,民族旅游区别于其他地区最重要的标志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而文化特色则是民族旅游开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1]

2 民族旅游开发中文化创意的重要作用

2.1 文化创意提高了民族旅游开发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兴起,很多地区的旅游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地方,拥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2]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一种依托,两者紧密相连。在旅游业中,文化的差异是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但是如今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仅靠传统的文化差异已经很难立足于市场。因此,在当今的民族旅游中应该注重文化创意,只有突出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创意,才能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2 文化创意体现了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将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意开发,才能有利于人们识别和认同,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因为文化向前发展了,文化的真实性就变了,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不等于文化的原生性。[3]文化具有延续性,而民族旅游就是将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时代在进步,文化也需要发展,文化创意就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民族旅游的开发中,从古建筑、音乐、舞蹈、传统文化节日、旅游纪念品等载体进行文化创意设计,让人们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在文化创意方面,凤凰古城就做得很好。它通过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举办中国凤凰民间文化节,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凤凰独有的茶灯戏、阳戏等民间文化,彰显了凤凰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进行整合,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具有市场价值。

3 文化创意在民族旅游中的应用

文化创意在民族旅游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3.1 通过政策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在民族旅游中的发展

用文化创意理念进行民族旅游的开发,需要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4]政府通过参与和推广各项民族旅游活动,激发创意的需求。但是政府要明确在文化创意中的角色,不要太过于干涉创意文化的发展。政府在文化创意发展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要在主要的战略上进行指导;在实施环节,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3.2 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商业化开发

将文化创意运用于民族旅游的开发是市场的必然结果。旅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传统的民族旅游开始在逐渐走下坡路。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在现今的经济背景下,旅游行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价值。而传统的民族旅游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文化创意来给现今的民族旅游市场带来生机。但是在进行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过于商业化。例如,壮族的“拦路酒”活动,在游客的必经之路摆拦路酒,直接或间接地向游客索要费用,这种过于商业化的行为,体现了文化创意的匮乏,不仅没有达到文化创意的要求,对于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伤害。所以民族旅游开发的文化创意中,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开发。

3.3 将文化创意融入民族旅游开发中,必须符合大众化、普遍化

从国外的很多经验中可以看出,要想将文化创意做好,必须面向大众,并且无处不创意。在民族旅游中,文化创意是很关键的因素,但是这种创意要面向大众,让广大人民都能参与到民族旅游开发中其,更切实地体会到旅游地的地域特性;而且创意不是单一的,在一个民族活动中,可以有多个创意,一环扣一环,这样才不会显得单一。文化创意普遍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避免文化创意中的庸俗化和一致化。每个地区应该有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旅游有别于其他地区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4 外国文化创意理念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4.1 英国王室文化创意旅游

英国是国际创意的标杆,而且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英国人很注重文化的发展,以本地风情为特色的文化,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其中王室文化是英国旅游业的一大特点。

去英国旅游,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王室文化旅游。到了伦敦,你会发现所有重要的景点,都跟英国王室有关系,都有不同的故事在里面。你可以通过景点介绍、导游讲解等了解英国的历史故事,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英国的王室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去游览,它无疑是成功的。

在文化创意上,英国的角度选得非常好。首先,它抓住了人们对王室文化的好奇心理,吸引游客;再者,它将王室文化普遍化。在英国,随处可看到英国王室文化的景点,如白金汉宫、伦敦塔、温莎城堡等。然后,让游客参与其中,如白金汉宫卫兵换岗仪式,游客可以免费观看英国皇室卫队换岗的盛况。

4.2 日本多样化的文化创意开发

日本是亚洲文化创意最发达的国家。[5]亚洲地区文化总产值一半以上都来自日本,2005年日本的文化总产值大约为13万亿元。

日本有如此大的贡献,在于它对文化创意的重视。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几乎无处不创意。在旅游产业中,日本的寺庙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日本保留原来的寺庙文化,比如祈愿。而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创新。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的,寺庙文化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新。在祈愿文化中,若是抽到上签,人们便会高高兴兴地带回家,而若是抽到不满意的,就会将其系到树上,以求逢凶化吉。这样的文化创意,满足了游客抽签祈愿的心理,又解决了游客抽到不满意的签的郁闷心理。

日本政府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但是从不包办文化,都是将文化投入市场,让文化在这种良性竞争中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日本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种百花争鸣的现象。

4.3 极具特色的美国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强国,其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首位是军事工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总额近几年高达数千亿美元。[6]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美国也运用了文化创意的理念。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位于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然而美国不仅仅发展于此,它将农场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方式――生态农庄旅游。这种方式将美国的农庄文化以旅游的方式展现在游客眼前,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农场的乐趣,参与农场的活动,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5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对中国民族旅游开发的启示

中国虽然也有农家乐等旅游休闲方式,但是这些往往规模不大,而且游客可以体验的地方比较少,涉及的文化也比较少。从这些国家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不论是英国的王室旅游、日本的寺庙旅游还是美国的生态旅游,都离不开文化创意。

5.1 充分运用文化的仪式感,提升民族旅游的层次

从英国白金汉宫的文化旅游中,可以给民族旅游开发以启示,即通过文化自身独特的仪式,比如王室自身的一套礼仪方式,让旅游者亲子体验,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正式文化独特的魅力,也增加了旅游的新奇感,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的层次。所以在民族旅游过程中,善于运用少数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仪式,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层次,从而提升旅游者的参与性。

5.2 充分挖掘用户心理,开展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用户心理,比如日本寺庙祈福旅游,就给人以很好的借鉴,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了旅游者祈盼好运的心理,将旅游产品本身的差异性就体现了出来。同样在很多国内的民族旅游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且带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活动开发出来,让游客参与,可以让用户具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5.3 因地制宜,运用文化创意进行民族旅游开发

借鉴美国农业旅游的开发,可以让民族旅游有更多的开发途径,比如三江侗族景区,大部分侗族村寨依山而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侗族吊脚楼建筑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子具有很好的生态型和环保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很多具有山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让旅游显得真实,让旅游者有更好的现场感,让环境的场域价值呈现出来。

6 结语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应该参考国外旅游文化发展的经验,首先以全新的视角来进行文化创新。美国基于一个新的旅游角度――农业,发展生态农庄的旅游产业链,再者发挥扩大本地区的优势,日本、英国就是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将其扩大,所以才会有现今的寺庙旅游和王室旅游。在借鉴国外的文化创意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在文化创意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旅游的开发,找出一条适合的创意旅游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98- 101.

[2] 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J]. 广西民族研究,2002(04):77-83.

[3] 陈宽.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0(05):56.

[4] 汪曼.英美日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32-37.

[5] 任红伟.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 广东经济,2011(12):14-16.

篇6

关键词:古名人    文化旅游   开发前景    名人效益。

如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文化,用通俗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传媒百家讲坛的节目存在,表明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兴趣。2011年中国文化旅游年,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自然景观,而是越来越多地在意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如今旅游成为各个省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的状态之下,打造古名人文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开发的方面。

在这样的文化旅游氛围中,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整个省的旅游文化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的梳理,探讨、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提升古名人文化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景点概述。

河北省曾经从传说时期的黄帝时期,经历了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保定、沧州、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廊坊、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古代名人资源,可以感觉到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散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沉淀出的是河北省的整个历史,在美好的风景呈现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河北省的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而这些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个的自然资源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的旅游状态,了解各种不同的古名人文化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更确切细致地开发和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

第一类关于历史传说类的景点:孟姜女庙也称“贞女祠”。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此拜海求仙并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我国惟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灵山相传灵山乃女娲娘娘补天炼石处。沧州千童祠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的故事。武灵丛台,相传是战国埋藏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所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京娘湖风景区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地梳妆、搭衣之传说。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邯郸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所著传奇《枕中记》故事而建的。邯郸学步桥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明万历年间(161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邯郸涉县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

第二类关于古名人的故居墓地遗址: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邢台内邱扁鹊庙风景区据记载始建于汉,是祭祀中医圣祖扁鹊的重要场所。清东陵位于遵化市境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定州碑林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东汉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满城汉墓、清西陵、兰陵王墓等。

第三类关于名人的历史事件: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张家口下花园鸡鸣山景区,名山自有众人攀,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圣宗、辽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历史上曾有秦始皇、曹操、唐太宗等九代帝王登临的千古神岳碣石山。

在这些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资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化历史的久远和厚重,但是大部分的已经开发的资源,力度和规模都有所欠缺,而有的开发耗费巨资,却没有能真正打造出古名人的文化效应。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理清出现有的资源和开发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探寻名人名胜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在旅游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美丽的山河大川,并同时感受拂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徜徉于有着深厚的名人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就有必要更好地打造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关于名人与旅游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唐诗人刘禹锡的名言已经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自然景观的美丽尚需名人效应给以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丽风景,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大家对于古名人文化开发的探讨中,值得借鉴的成功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寻求因名而贵的物,因名而胜的地方。比如说“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因为范仲淹、王勃、崔颢的文句而闻名。

第二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成功范例。比如四川省绵阳市把“李白”这张牌打得很响,李白文化氛围很浓,李白文化游很火。绵阳市有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太白洞等有影响的景区景点。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景点众多,陇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等均为省级文物单位。

第三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积极建议:比如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建设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开发建设名人陵园;开发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自己的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可出版发行名人事迹图书、音像制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的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币、纪念章、面塑、泥型、木雕、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第四是寻求河北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开发中华“三祖”文化,清帝史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综合开发,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美誉,将旅游与古今文化密切结合,提升其品质,充实其内涵。

第五是寻求适合推广名人文化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大型的实景表演,还有现在所新的推广出来的经典影视剧的拍摄和放映。比如庐山放映《庐山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表演等等。

以上的内容只是在中国古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小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学习那些旅游发达地区的开发的精髓,规划河北省古代名人文化开发的前景,并真正地打造属于河北省独特的文化旅游品质,创造出真正地品牌,实现名人文化的效应。

3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规划。

在这么多灿若晨星的古名人文化的资源和遗迹中,打造古名人的名牌效应和经典旅游路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记住所有的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和抛洒热血的人们,但是不一定全部用物质实体的打造来完成这样的文化记忆。所以进行整体规划就是最重要的了,并且要在做规划的时候,同时要消除恶性竞争,单纯为了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尊重真正的历史事实。河北省名人类型众多,在燕赵大地的这些古名人们在中国各个不同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绩。在这些古代名人中,他们所表现的业绩与这片土地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关联性有多有少,现在以人物为中心,以出生地或者祖籍为宗旨,在原有的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来规划河北省古名人的文化旅游前景。

第一,开发最有价值的历史传说旅游。胡服骑射、奉公守法、药王摘匾、背水一战、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鹿”的传说、黄梁美梦、猛张飞工笔画美人,金石为开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的还彼此相关,但是对于同一个古名人的历史传说最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避免割裂和重复。

第二,开发帝王类的名人文化旅游。赵武灵王、燕昭王,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而秦始皇这个人物,他的传说众多,并且洒落在各地,比如千童祠,比如求仙入海处,还有他的出生地,死亡地都不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寻找最可以遗存的遗迹来开发这个古名人文化,真正地达到可以有开发性。

第三,开发文学艺术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邢邵;北齐文学史学家魏收。隋代诗人卢思道。唐代诗人崔护、李峤、卢延让、卢照邻、刘长卿;唐代散文家李华。金末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李好古、尚仲贤。北宋文学家刘筠、柳开。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明代散曲作家赵南星。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清朝祖籍河北丰润人文学家曹雪芹。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籍,是可以很好开发和充实文化旅游的资源。

第四,开发政治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商末孤竹国叔齐、伯夷。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秦南越国王赵佗。西汉大臣窦婴。三国时蜀国将领赵云、张飞。唐代政治家魏徵;唐朝名相宋璟。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宋代民族英雄李若水。元代政治家、法学家何荣祖。

第五,开发科学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春秋战国名医扁鹊。东汉名医邳彤。南朝宋齐间科学家祖冲之,齐梁间数学家祖暅之。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史学家李百药。五代造墨名家李廷。金朝著名医学家刘完素,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元代数学家李冶。明末清初历史学家傅维鳞。

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王清任。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贡献值得后人尊重和学习。

第六,开发艺术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汉代造诣很高的音乐家李延年。隋代画家展子虔。五代后唐画家胡瓖。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唐朝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南宋画家赵伯驹太祖七世孙,太祖第十一世孙赵孟坚。元代著名画家刘贯道。北宋皇帝画家赵佶,河北涿县人。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有着与之相关联的古代名人,虽然有的名人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是短暂的存在,但是依然带来了最为夺目的光彩,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应该书写他们每个人的传奇,那怕是轻微的,却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这些资源与已经开发的资源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古代名人文化的旅游品牌。

注释。

①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

②熊春水。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应打响陶渊明品牌。九龙网,2006.

③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ssfcn.com.2007,7.

参考文献。

[1]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篇7

关键词:赣州;宋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经济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赣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宋文化旅游资源,然而赣州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思考与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意见。

一、赣州宋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宋城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郁孤台、八境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学宫(书院、试院、儒学)、衙署等构成。

赣州的宋代城墙建筑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的宋代古浮桥也是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该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已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其它宋城文物也保存较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

二、赣州宋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赣州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文化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水平低等。

(一)规划管理落后

由于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明确和不够规范,赣州对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盲目兴建现代建筑,布局混乱,破坏原有文化氛围等现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古建筑、摩崖题刻、石龛造像损害严重,大大降低了其观赏价值。如慈云塔、骑楼等,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大多已经面目全非。又如古城墙修建各种房地产项目,从视觉上破坏了宋城景观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宋城文化是其重要内容。赣州与南昌、九江同年建造,有着丰富多彩的宋代文化遗迹。此外,除大量物化的文化之外,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天岩石窟文化、马祖禅宗文化、八境文化、古建筑文化、古城墙战争文化、古地名文化等。但总体来说,与国内其他具有宋城内容的城市,如杭州、开封相比,赣州的宋城文化呈现一种一般水平的旅游运作模式,没有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三)宣传力度不够

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首先,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最后,促销宣传投入不足。

(四)导游人员素质低

许多导游对赣州的宋文化知识了解很少,未能做好对宋城文化景点的讲解工作,旅游者对宋文化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引不起多大的兴趣。导游人员在对自己团队所要游览的宋文化旅游资源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多数导游人员都在带团前一天晚上到网上下载所游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宋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阶段。

三、促进赣州宋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编制规划,注重资源保护

赣州市旅游管理部门应当把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例如,在景区规划上,应以八境台、郁孤台、通天岩等宋文化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加强对宋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古建筑、摩崖题刻等的保护,并注意维护景观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江南宋城”

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舞台节目、广场艺术和影视表演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赣州有着丰富的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它们只是文化的物化而不是鲜活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春秋庙会、民俗文化节、狂欢节、民间杂艺表演大型影视表演以及大型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参与性强的大型节庆活动,让群众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宋文化魅力,以吸引游客。其次,结合景区特点,设置各类展览馆、纪念馆,使单纯的观光休闲成为寓教于乐的知识性旅游。例如,可以打造宋城赣州历史名人馆,向游客介绍苏轼、辛弃疾等历史名人在赣州的历史故事和传奇。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宋城形象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赣州的宋城文化。例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赣州宋城文化,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还可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李莉,吴雁彬.潮州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篇8

关键词: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湖南省拥有人文景观优势,要把旅游业打造成知名成业、高附加值产业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侧重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针对湖南省不同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可以有不同的开发策略。主要的开发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开发文化创意体验游产品

湖南省境内有较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仅仅以开发物质产品不能体现这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魅力。很多人文景观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活动地点或者活动落线,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运作是一个很好的开发方向。例如其他兄弟省份的类似的资源开发,河南省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图景观,经过文化创意的构思与加工,开发出的清明上河图一日游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此笔者认为湖南省有关人文景观也可以走文化创意开发之路,打造一些品牌的体验游产品。历史人文体验产品容易给游客以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体验古人或者独特的历史事件等较为独特的心里历程。这种偏重于精神层次的体验产品与观光旅游产品有本质的区别。体验游产品另一个特点是可以显著的拉长旅游者在相应的景区或景观的旅游时间,给进一步的旅游产品开发创造了开发条件。在体验游产品中可以有足够的讲解时间以及逗留时间,景区可以考虑开发相应的旅游纪念品,这种消费购买过渡自然,游客不会有敌意。消费行为只有在得到足够的精神震撼之后,心甘情愿的消费才是有效的旅游开发。例如清明上河园的体验游中,途中开封仿宋朝的钱币、折扇等等都是明显的旅游纪念品,但游客感觉十分新鲜,也愿意在体验游走中购买,顺便常常大宋的名吃,都是顺其自然的。

湖南境内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各地,湘西凤凰古城同样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结合文化创意景观的开发是很有前景的。例如开发湘西等地一些特色的民俗体验游,沈从文的边城文化体验游,设计一条沈从文的活动轨迹,结合湘西少数民族古朴独特的民族风俗进行体验游产品开发,让游客既能体验文学的独特魅力又能体验少数民族纯真的民族风情,夜晚举办篝火晚会,穿少数民族服装,购买少数民族特有的手工打造银饰,都是顺其自然。湖南境内类似的历史人文体验游的景点还有很多可以开发。

二、开发文化实景艺术表演游产品

文化实景艺术表演是近些年文化旅游的新型表现形式。这类旅游产品属于经济搭台,旅游唱戏。这类艺术表演游产品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小范围的特色参与性表演旅游产品,卖点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另一种是基于一定自然风光的大型实景演出。这类节目中有代表性的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产品。

我们以福建的印象大红袍为例,大红袍作为武夷山的茶文化乃至福建省和全国的红茶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武夷山大红袍的红茶起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武夷山的特色自然风景,选取一个特殊的山水结合的区域,打造一场山水实景演出盛宴,并创造360度旋转的观众席,聘请当地居民参与真实的茶文化表演,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实景品牌演出。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茶起源文化成为武夷山乃至福建的一张名片,带动了当地的红茶文化发展,把文化景观落实到可视化的文化演出之上。后期可以再次基础上开发红茶文化纪念品,印象大红袍系列T恤、印象大红袍品牌红茶等等。

湖南本地有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有可开发为实景演出或者其他演绎产品的趋势。目前张家界已经有类似的小型文化旅游产品的出现,但还不具备印象系列这样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相关文化景观和自然风光的结合点,放大结合点,打造自己独特的景区文化,把张家界打造成湖南的名片。加之全球热映的电影《阿凡达》中部分取景地在张家界,张家界景区有着天然的宣传和影响优势。电影产业体验,阿凡达式的体验旅游都可以成为可挖掘的对象。凤凰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结合民俗及民歌等音乐元素进行创意开发,再次基础上进行原生态的演出,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选择。

三、开发文化旅游载体具体化产品

湖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结合本地的特色资源,开发能承载文化的具体化旅游产品。笔者以岳麓书院为例,岳麓书院是前年书院,是我国早期的高等学府,代表了最高等级的教育资源。岳麓书院形成的书院文化,在我国文化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如何把这种有着前年口碑的书院文化开发为具象的旅游资源,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这类资源的开发主要从体验游方向考虑,但必须有实体的资源支撑。例如书院的教育方式、书院环境、书院的历史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具象。可以考虑开展书院体验游,以古代书院上课的方式进行复古,让游客体验传统的书院文化和书院学习方式。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营销环节的联动发展模式

对于旅游业这种资源低耗型产业而言,营销成本决定着旅游业盈利的状态。在旅游产业营销中,旅游业在营销环节上谋求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几乎是理所当然的。目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联动发展主要是发展宣传拓展效应。

(一)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影视业与旅游的结合模式主要是以影视内容产品为先行,通过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旅游地的风景、民俗及其他旅游文化元素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促使观众去消费旅游产品。不管是旅游景区提供拍摄场地,还是以投资赞助的方式将旅游产品植入影视节目中,均能达到宣传旅游产品的目的。影视业与旅游业的联动目前被公认为是影视业降低投资风险与旅游业扩大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湖南省内的案例来看,湘西永顺县王村就是因为被选为影片《芙蓉镇》的外景地之后才为世人知晓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据统计,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在2001年就达到3300万元。此外,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拍摄地也因节目的播出而为广大观众所知晓,诸如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岳阳平江等地立刻成为了旅游者热衷的旅游目的地。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宣传效应,《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拍摄开始之际,节目组即收到了国内外3000多个景区的拍摄邀请。

(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网络化。此种模式是利用网络新技术为旅游营销提供新的渠道与平台。携程旅行网通过网络数字技术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开创了“网络技术+旅游”的运营模式,成为了盈利规模超前、稳定性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在创立后短短四年时间内便逼近传统旅行社几十年的发展规模。湖南省旅游品牌虽具有绝对性优势,但是同样也需要携程这样良好的营销平台与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等.大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4(2):20-23.

[2] 王玉玲.基于旅游偏好分析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谭锦屏.湖南望城拟投125亿建中国首个4D影城[N].文汇报,2013-05-23(B07).

[4] 尹媛媛.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篇9

关键词:长白山;全域旅游;地学原理;科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19-05

1 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

2013年,厉新建教授在其《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针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资源观、全新产品观、全新产业观和全新市场观的“四新理念”。2014年,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发表了《“全域旅游”驱动要素与发展模式》,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四全模式”。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1]。这是一个对我国旅游业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理念,是引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2016年2月5日,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长白山是国家首批创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2016年6月26日,吉林省旅游局在长白山举行 《长白山全域旅游高峰论坛》,探讨吉林省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2016年12月18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主题为“吉林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人才支撑”的《长白山学术论坛》在长春举行。2017年2月,长白山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长白山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会,面向全球总投资800亿元的招商项目,涉及旅游、文化、生态、健康、交通五大类31项业态丰富、发展强劲的项目。由此可见全域旅游在全国、在吉林省旅游业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当前关于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众多学者从理论高度、现实需求等不同领域做出了宏观的和微观的论述。有认识上的一致性,也有理解上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可认为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涉及面广,关联性大。与传统旅游相比,全域旅游既可使旅游空间布局趋于完善,也能促进产业间融合度的提升,是对“景点旅游”一花独放旅游模式的变革。

旅游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是人类对不同文化体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旅游业的产生在于旅游行为对旅游地及旅游途中的一切服务需求,直接、间接地涉及各层级的产业供给;全域旅游则体现了旅游供给侧的宽泛性和旅游体验侧的多元性。

从旅游供给侧上看,全域旅游涉及旅游空间上的广泛性与差异性;涉及旅游时间上的季节性与连续性;涉及旅游资源的全面性与特色性;涉及相关产业间的关联性与支撑性;涉及就业上的大众性与选择性;涉及导游产品的开发性与层次性;涉及政府协调的宏观性与综合性等。

从旅游需求侧上看,全域旅游适应旅游体验需求的多元性;适应旅游文化需求的层次性;适应旅游群体的多样性;适应旅游方式的灵活性等。

毋庸置疑,全域旅游首先是旅游地域空间概念扩大化。但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尺度性,决定了全域旅游并非区域全覆盖,也不是简单无序的景区全覆盖。全域旅游是通过对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实现一定空间上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其中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全方位开发的核心,而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满足旅游需求,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的基础。

依据旅游需求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长白山区域地学形成原理,旨在提升长白山全域旅游的科学文化内涵和为科普导游服务。笔者尽量回避较多的学术概念,并选择几处展示地学知识的景点做为辅助。

2 长白山全域旅游开发的地学体验文化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2]。

科学是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科学的独特性在于系统地理解事物,并且对自身创造的成果保持持续的批判态度。科学地通过这种方式在人类文化中发挥多种多样的作用,它对人类文化做出的贡献值得人们对之进行特别研究[3]。 旅游需求中的科学探讨,是人类系统体验和理解事物的通常表现。

长白山属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在长白山的全域旅游开发中其地文科学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区域旅游形象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者在旅游区的重要体验需求之一,是直观地体验长白山旅游区内涵的科学知识,包括长白山地学形成原理、生态学原理等等。

2.1 长白山地学原理的旅游文化意义

广义的长白山泛指长白山脉,是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介于北纬 38°46′~47°30′,东经121°08′~134°。北起完达山脉北麓,南至千山山脉老铁山,长约1300余km,东西宽约400 km,总面积约28万km2。

狭义的长白山专指长白山火山,位于吉林省安图县和白山市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长白山火山原始自然,景色壮美、神奇秀丽,充满科学的奥秘和艺术灵感,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胜地。在此主要研讨长白山火山地区全域旅游的科学文化开发与体验问题。

长白山旅游区在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景观学、生态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长白山旅游资源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开发,可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生态旅游知识,获得求本探源、体会人地关系、享受自然情怀、感知天人和谐的生态体验,享受科学文化的激情。所以发掘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是展示长白山旅游形象的科学本源,是满足游客探求知识欲望的重要途径,是广泛吸引中外游客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长白山休闲旅游文化开发与休闲经济发展关系的需要[4]。

在长白山全域旅游开发中,其独具的地文科学文化内涵是核心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它神奇的火山地貌;它神秘的地质科学原理;它复杂多样的地理学过程;它壮美的森林生态系统;如幻多变的水文景^,显示它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因此,长白山的火山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奇观、森林生态成为长白山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因素,是旅游需求的核心内容。在长白山广阔的区域内均有科学观察的景点,吸引着众多科学爱好者,是开展全域旅游科普体验的最佳区域。

休闲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是在放松身心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情趣、文化的感染和科学知识的补充。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科学文化。有了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地就会凭添无限魅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休闲旅游的普遍化,旅游专业化服务的科学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5]。

休闲旅游过程融合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具备充满科学文化内涵的导游产品,其中导游服务的科学文化内涵是旅游整体服务层次的主要标志。导游与导游服务的科学含量和水平,关乎长白山旅游的科学品位和服务水准。了解长白山形成的地学原理是开展长白山科普旅游所必须,是提升长白山全域旅游科学品位的基础。

2.2 长白山形成的地质背景

长白山火山地处东亚大陆边缘,位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前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是一座复合式盾状的休眠火山,具典型的火山地貌。山体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相对高差近2000 m。巨大的火山锥体顶部形成火口湖――天池,围绕天池是16个海拔2500 m以上的奇峰,陡峭险峻,雄姿各异。

长白山的形成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地质发展史,历经沧桑,详述不尽。大约在6亿年以前,地质学上称为元古代的地质时期,这里是一片。距今5.7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到距今6500万年前中生代的5亿年间,地球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影响着该区的地壳变迁:早古生代(距今5.7~4.09亿年前)地球经历了地质学上称为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晚古生代(距今4.1~2.45亿年前)经历了海西期构造运动,期间海水逐渐从这片几经沧桑的古陆上退出,经过频繁的地壳变迁所形成的古老岩层逐渐褶皱隆起成为山地。到了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前),地球又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在此基础上,该区同时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隆起的山地被剥蚀切割,形成了山谷相间、盆地发育的复杂山地形态。进入新生代(始于距今6500万年前),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岩浆活动频繁;大约在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经过千百万年的外力侵蚀,该区已经成为波状起伏、山丘散布的准平原了。

2.3 长白山崛起过程的旅游科考

第三纪末本区形成的准平原地表形态,遭受了一系列构造断裂的影响,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表,开始了长白山火山的崛起过程,大致分为以下阶段:

2.3.1 长白山火山造盾阶段

距今500~200万年前(地质学的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期),在长白山地区发生过多次裂隙式的玄武岩岩浆喷发。由于本期玄武岩浆粘度较小,在地表的流动性较强,流淌的距离较远,覆盖了本区第三纪末形成的准平原低洼地面,建造了广阔的跨越中朝两国面积达15000 km2的玄武岩熔岩台地,号称“盖马高原”。这个台地高原形成的过程称之为长白火山的玄武岩造盾过程,通常称之为“火山盾”,它奠定了长白山火山形态的基础。

火山盾以今天的天池火山为中心向四周缓慢降低,构成了长白山火山周围海拔约600~1100 m之间的高原与台地,展布面积达7200 km2。在中国境内玄武岩熔岩台地主要分布于吉林省的和龙、延吉、安图、长白等地,沿图们江及鸭绿江流域展布。

这一阶段的玄武岩浆喷发,虽形成了广阔而平缓的玄武岩台地,但火山活动喷发的岩浆仅覆盖了当时的山间盆谷地等较低地面,并未将原始地面全部覆盖,因此,在今天的玄武岩台地上,星罗着规模不等的中低山和丘陵,这些山体均为长白山玄武岩造盾前的古老山体在玄武岩台地上的残余部分,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及其它变质岩,也有老第三纪的玄武岩[6]。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广阔的玄武岩台地景观以及玄武岩的露头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观看考查景点。在图们江上游崇善一带、鸭绿江河谷、松江盆地、二道白河、望天鹅(十五道沟)等地均可体验玄武岩的形态特征和壮观的柱状节理特征。柱状节理是玄武岩中的一种原生构造,其中望天鹅风景区的石柱崖是玄武岩柱状节理的典型地貌景观。石柱崖横跨距离60 m,高28 m,下部以挺立的石柱为基,上部以横卧的石条为顶,该形态对研究熔岩流的方向有重要的科考意义。

在长白山火山周边的中、低山则是在玄武岩台地上残余的更古老岩层构成的山体,如二道白河镇附近的山就是古生代的白云质大理岩和老第三系玄武岩的残丘出露在玄武岩台地上。

2.3.2 长白山火山造锥阶段

长白山火山锥体的形成大致始于65万年前(地质学称第四纪的中更新世),长白山火山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玄武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一座雄壮的火山堆体。火山锥体的主体构成均为粗面岩,粗面岩锥体造锥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5~50万年前,在造盾玄武岩之上中心式喷发粗面岩浆,这期岩浆流动性差,主要覆盖在喷发中心附近,建造的粗面岩锥体很陡峭。熔岩流厚度常常大于50 m。在长白瀑布下方陡崖的粗面岩层即该期形成。在人们登山到海拔2100m左右,经过“黑风口”附近时,也可观察到的粗面岩的特征。

第二阶段,50~25万年前,喷发粗面岩浆与粗面质火山碎屑,总体上构成火山锥体顶部相对较平缓的丘陵状地貌部分,地表坡度相对较缓。

第三阶段,25~10万年前,形成火山边缘近顶部及锥体外坡上巨厚的粗面质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在每两个造锥阶段之间,都有碎屑物堆积,显示了层状火山的特征。

在造锥过程中,也伴生玄武岩喷发,如晚更新世(距今9~13万年)的广坪期玄武岩,主要分布在朝鲜一侧。

每一次喷出的火山物质都使火山增高约200 m以上。同时,在主火山口周围,还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

在距今11000~15000年前(第四纪全新世期间),火山再次复活,喷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黄色浮岩,局部厚度达60 m。这次猛烈的爆炸式火山爆发,使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随着喷发强度及熔岩温度逐渐降低,熔浆在火山通道内逐渐冷凝并堵塞岩浆通道。

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逐渐蓄水成湖,形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口湖,湖面海拔2194 m,水面积9.82 km2,最大水深373m,平均水深204 m,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天池。

如果从长白山北坡登顶,不仅要体验天池美景,辨别欣赏围绕天池的16座奇峰,更要仔细观察身边的淡黄色浮石构成的天文峰,它就是爆炸式喷发产生的浮岩及岩石碎屑堆e而成。

2.3.3 长白山的近代火山塑造

长白山近代火山活动主要指近5000年以来的火山喷发活动。5000年前长白山火山喷发,出现伞状火山喷发云,形成空降火山碎屑堆积,表现为黄色火山碎屑堆积层次;距今约4000年前发生过中小规模的喷发,喷发物分布于天池气象站及其北部山脊上,形成火山碎屑岩[7]。

长白山近代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公元1200年前后,是世界上罕见的火山大喷发,喷发的物质主要是浮岩、火山灰以及爆炸产生的岩石碎屑。喷发的火山灰向东一直飘落到日本。岩石碎屑混杂火山灰堆积在火山椎体周围与台地交界的广大地区和山体的沟谷低洼之处,形成凝灰角砾岩,大约从海拔1100~2000 m均可观察到。导游和游客在小天池湖畔观察脚下的岩石以及岳桦林中从峭壁滚落下的巨大岩块,均为凝灰角砾岩,应仔细观察其形态特征。刻有“石破天惊”字样其裂缝中有岳桦生长的大块岩石也是凝灰角砾岩。

如果到长白山西坡游览,可以考查体验长白山大峡谷的壮观。这条峡谷是是锦江的上源,故也称锦江大峡谷,长约有60 km,宽度从几米到300 m不等,垂直深度约有150 m左右。大峡谷沿着地质断裂发育,在流水强烈侵蚀下形成,陡峭的谷壁和形态奇异的残留岩柱,展示出火山凝灰岩的特征。

公元1200年的火山喷发,还使火山周围超过2000 km2的原始森林被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流摧毁和掩埋。

长白山火山碎屑、火山灰与大气降水、长白山融雪水结合, 形成火山泥流,以异常强的活动性自山体向下涌入二道白河河谷,长途倾泻直至松花江谷地的中、上游。火山灰泥流,改造地貌形态。在二道白河两岸沉积的火山渣、火山灰构成了今天二道白河镇的基础地面。在火山渣构成的平坦地面上生长着树干橙黄挺拔、枝杈舒展婀娜的长白松(俗称美人松),成为二道白河镇一带的独特风景。

自公元1597年以来,史料记载长白山火山曾有过三次小规模的间歇式喷发:第一次喷发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目击者记载,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后不知去处”。第二次喷发是1668年(清康熙七年),长白山区下了一场“雨灰”(即火山灰)。第三次喷发是在1702年4月14日(清康熙十一年),“午时,天地忽然晦螟,时或赤黄,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刘建封(清)亦在《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长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燃之以烤鹿脯,与寻常木炭无异。”

经地质工作者考证,这些木炭即炭化木,是由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熔岩烘烤、燃烧和炽热火山灰掩埋炭化的结果。目前发现长白山炭化木距今约1000余年,长白山南坡长白县境内海拔1400 m处遗存较多,在北坡和平林场的火山灰中也有出露。

应该说,现实的长白山锥体,是65万年前更新世造锥过程与近代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叠加的结果。长白山火山造锥过程使海拔提高,在平缓玄武岩台地上突兀海拔2000 m的锥体,地表坡度陡缓错落。长白山火山造锥过程使山体获得了足够的高度,引起了生物气候的垂直分化。

2.4 长白山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形成与科学观览

长白山地史上的火山活动,不仅显著地改变区域地貌形态和地表物质组成,而且引起区域气候的响应,改变水系格局。特别是火山的造锥活动,形成了高耸的山体,山地每升高100 m,气温会下降0.6 ℃,足够的海拔引起了生物气候及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化。

海拔600~800 m左右的熔岩台地是长白山火山景观垂直变化的基带,显示了温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特征,发育着原始茂密的的红松阔叶混交林。

在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导游和游客应注意观赏高耸的珍贵树种红松,以及珍贵的木材和人们喜食的松籽;注意发现紫椴、遍病⒚晒盆荨⑸窖睢⒒崎蕖⑸木槭等优良树种;山葡萄、软枣子等藤本植物;红松阔叶混交林下乃是东北野山参的生长环境,但目前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才可能发现。

海拔800~1100 m,过渡到山地垂直带最下部,是玄武岩高原向粗面岩、凝灰角砾岩火山椎体的过渡带。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暖短暂。植被仍为原始的针阔混交林,但林中落叶松增加,阔叶树减少。

海拔1100~1800 m,山体陡然,气候阴湿冷凉,年降水量为800~1000 mm。植被演变为落叶松、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随海拔升高到1600 m以上则演化为具有塔形树冠的云杉、冷杉林,也称暗针叶林,林下阴湿,苔藓成褥。

海拔1800~2100 m,进入了亚高山岳桦林带。气候表现为冷季长暖季短,寒冷风大的特点。植物由岳桦形成纯林,树干矮小扭曲,林型奇特诱人,尤其在迎风处,由于风吹雪压,枝干倾斜,或呈旗形,或匍匐在地,因此从外貌得名为“岳桦矮曲林”。林下有牛皮杜鹃等匍匐的灌木植物;在地形陡峭的混有赤杨的林下,往往会发现草丛蓉(不老草)等长白山名贵植物。

海拔2100~2500 m,到达火山锥体上部。具有高寒的冰缘环境,盛夏之时仍可见越年雪斑,显示了极地才可能出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高山苔原植被,以小灌木、苔藓、地衣为主。如牛皮杜鹃、笃斯、越橘、高山罂粟,宽叶仙女木等,其中高山罂粟,仙女木是典型的极地植物。近地表有较厚的苔藓层,如同铺在地面上的一层地毯,夏季百花竞开,展现奇异的高山花园景观。

海拔2500 m以上,是长白山垂直带中最寒冷的地段。这里基岩,浮石遍地,越年雪斑点缀其上,仅岩石裂隙处可见矮小稀疏的高山植物,偶见高山罂粟一花争艳,苔藓、地衣零散分布。

可见,长白山火山造锥过程使它的顶部获得了高寒的冰缘环境,使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山。在高山冰缘环境的控制下,出现了高纬度地区才可能出现的自然地理现象,使长白山火山成为中纬度地区具有最完整自然垂直带谱的高山。导游和游客在长白山的游览中应体会到这座火山给自然景观带来的地学影响,亲自体验景观垂直分化现象,并了解其地学原理。

3 结语

长白山全域旅游开发的地文科学内涵是体现区域旅游形象的核心;发掘长白山全域旅游的科学文化资源是奠定长白山旅游形象的基础;长白山导游服务的科学品位,是长白山全域旅游整体服务层次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R].海口: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201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N].光明日报,2010-03-24.

[3]阿伽西.科学与文化[M].邬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许林书,王兆明.科学介入长白山休闲旅游浅论[J].绿色科技,2014(6).

[5]许林书,王兆明.长白山旅游形象价值及旅游传播作用[J].绿色科技,2014(11).

篇10

关键词:花儿;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西南部的莲花山,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的西崆峒。发源于这一带的河州花儿是广泛分布在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广河等县并在当地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和东乡等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和传唱的一类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的山歌艺术形式。这一带花儿唱腔优美动听,婉转流畅,遣词造句格律工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2004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至2006年文化部又将莲花山花儿会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盛名之下同时也赋予了莲花山花儿文化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属性。

1关于莲花山“花儿”的遗产定位及社会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3 年 10 月第 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然,我们对“花儿”山歌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是准确的。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花儿”作为民间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并取得成功。与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以及其它地区的花儿会相比,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首当其冲。这表明作为河州花儿的发祥地,莲花山花儿会除了在西北地区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外,同时也应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倡导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以及相关要求,和有关专家提出的遗产显形旅游价值利用的有关观点,作为一项公共的人类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保护基地和遗产保护工程应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场所[1]。

2对“花儿”进行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保护的高级别的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行旅游开发,如何进行旅游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旅游对文化遗产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冲击。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好象显得更加突出,那么我们在理论以及现实层面该如何分析这一现象呢?其实我们必须明白,在旅游环境下,文化被商品化本身不存在是对还是错的问题,因为无论文化还是商品都是中性的。被商品化的文化如果在发展方向上符合这种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要求,符合这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商业利益,那么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做就会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在这里,笔者想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流传于康乐县莲花山地区的山歌――“花儿”进行旅游开发的个性评价分析,依此来论证当前对该处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

2.1对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当今“花儿”作为一种需要保护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对其在评价和认识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科研领域,而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文化评价体系。确切地说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使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 , 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3]。按照这个思路,对“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封闭式的保护。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有人可能会认为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会对文化遗产本身产生破坏,加速其文化特质的消失。其实从现有的实际情况看,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序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进一步宏扬文化,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品位和品质,而且由于文化旅游对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反过来又会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康乐县在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把 “花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机地融入到康乐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跨越式旅游业发展格局,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2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山歌艺术进行旅游开发是基于以下几个现实基础上:

2.2.1与当前所有地区的花儿会相比,莲花山花儿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首先,莲花山花儿会在所有花儿会中规模最大。每年莲花山花儿会从莲花山山下开始展转数地,相继在莲花山北麓的足古川、紫松山、王家沟门等地举行,方圆几十公里。其次,人数最多。据统计,每逢花儿会,康乐、临潭、临洮、卓尼、渭源、岷县、广河等县的汉、回、藏、土族、东乡等地大约有十几万人云集于此。再次,持续时间最长。莲花山花儿会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在所有花儿会中历时最长。

2.2.2旅游环境优越。莲花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地区康乐县、定西地区临洮县和甘南地区卓尼县三县的接壤处,又是临洮、临夏通往西蜀、松潘、茂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2.3旅游开发基础较好。近年来,康乐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的指导思想,依托项目建设,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万元对景古绵家楼按原貌进行了重建,投资750万元建成了莲花山宾馆和投资800万元建成太子山民族渡假村。目前投资1 168万元的莲花山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这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莲花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和契机,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升了该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

3.1全力打造西北地区“花儿”旅游品牌花儿文化旅游开发本质上要求加快该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而花儿又是莲花山对外主打的一张旅游王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花儿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围绕“花儿”文化艺术开发设计出一系列能够体现当地花儿文学积淀和历史积淀的精品旅游产品,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进行包装、宣传和促销,从而使莲花山花儿成为能够深入人心的明星旅游产品。

3.2进一步审视旅游环境下“花儿”文化的革新在新的时代,莲花山“花儿”不仅要在文学、音乐、唱法等领域进行革新,而且必须面对旅游开发的客观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出一些群众参与性广泛、喜闻乐见、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同时能够利用宣传推介打开旅游市场的花儿旅游产品。例如宁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就是很好的一个花儿产品开发思路。

3.3组建“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对于“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培养机制,提高表演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和素质,例如可在甘肃省省内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花儿专业学历层次完善和人才培养。建议由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与国家教委及相关部门协调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专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同时还需要进行群众性娱乐表演团体和学院派专业表演团体培养相结合,以及就地挖掘当地花儿“原生态”表演人才和团体的建设形式,使花儿表演队伍建设更具有专业能力上的层次性和适应性。

4花儿面临的文化生态保护

莲花山花儿会的形成时间较早,据丁作枢《莲花山花儿会初探》一文中考证,莲花山花儿会大约形成于明朝嘉庆年间(公元1521-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莲花山“花儿”无论从内容、唱法、润腔技巧还是表现手法都深刻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性格气质、、语言特征、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等。关于花儿的文化生态保护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防止在商业利益的利诱下花儿文化内涵的变质以及社会历史价值的扭曲和缺失,②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花儿文化发展过程的脱节。因此在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学者介入,全民参与的方针,力争在体制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资金上、制度上、人力上还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6-17.

[2]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 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