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篇1

(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应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结果与分析,从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54-04

在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备受关注。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1]。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农村劳动力、贴近三农的教育,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2013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686?6万人,乡村人口为3705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181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58?87%[2]。乡村从业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转移[3]。当前,云南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亟待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弄清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4]。鉴于此,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进行调究,以提出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建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情况样本,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一)被试

1?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调查问卷被试

农村职业学校校长是基层职业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执行者,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年对云南省15个州(市)66个县(区) 的78所农村职业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见表1。

2?农村职业教育访谈被试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和难于量化的定性问题,设计制作访谈提纲,对云南省昆明、文山、楚雄、大理等四个州(市)的23名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二)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1?调查问卷

针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计自编问卷,包含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问题,并经专家修订完成调查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

设计访谈提纲,结合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形式,对农民、农村干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分别进行调查。

3?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封闭式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开放式问卷及访谈内容采用文本办公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云南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并不愿意送子女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即使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往往也选择非农专业,毕业后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很低。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平均比例为88?1%,但是毕业生务农的比例仅为9?4%。由于受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云南农村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涉农专业比例较低,仅为23?6%。与此同时,访谈了解到,由于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往往认为种地不需要什么技术,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查还反映,许多农村地区组织农民参加农技培训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需要给农民发放误工费,方能组织农民前来参加。可见,云南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云南全省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云南除了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民和农村学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外,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为农民提供着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均较为单一,内容主要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较少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很少涉及农民生活方面的所需知识,如医疗保健、烹饪等。然而,调查中却发现,有很多农民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愿和需求。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室内听课为主,辅以少量的现场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农民认为,室内知识传授往往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实用性不足,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不大。他们更喜欢实用性较强的现场实践培训,尤其是一对一的在生产实践现场中的辅导,这样可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然而,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不仅需要资金支持,同时需要更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如在昆明市某县的访谈调查中发现,相关部门由于缺乏某些领域的专家,无法为当地农民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而仅能提供培训的内容和领域又不是当地农民迫切需要的。这足以说明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

(三)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5],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云南78所农村职业学校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而且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8岁,对年轻教师需求量较大。由于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致使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提供的培训往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这是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78所学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都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基础建设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访谈还反映,各级政府部门由于培训经费问题,一般把培训地点安排在县城,即使少量安排到乡村,培训也因经费限制普遍质量不高。

(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涉及高校、科研和农技推广等多个部门,包含研发、培训、推广等多个环节,虽然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但调查发现,涉及的单位部门虽多但相互配合较少。目前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单位都在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蚕桑局、妇联和烟草公司等都为农民提供着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但是这些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均按照各自的计划来安排培训,往往“单打独斗”,互相配合较少[6]。可见,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三、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多种获取农村职业教育信息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给他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在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选择度和自主性。这有益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二)改进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了解目前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进行调整,适当增加现场实践、一对一辅导的比例,采取农民更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让他们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真正获得有利于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聘请双师型、专家型的教师,或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民更好地获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他们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增加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首先,应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尽快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标准经费,建立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等。第二,应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能深入到农村基层地区,为更广大的农民提供切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7]。第三,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企业应在资金、实训平台上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教育培训活动应为企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人力资源。第四,应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

(五)完善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的相互配合,设立相应的机构,统筹规划和管理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并按照全省规划统筹发展云南的农村职业教育,将多个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系统性的农村职业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8],逐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3] http: //www.centv?cn/my/folder3995/folder4001/2014/06/2014-06-2381678html.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胡晓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5]欧颖,杨锐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通讯,2011(7)67-70.

[6]唐智彬.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没有务农经历,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又将如何融入到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具体有:1、政府宣传不够、缺乏政策引导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调研了解,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收到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参加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传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外打工,经济基础较差,很少考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宣传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农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导和落实的,作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必须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对他们未来的收入影响,只有这样在政府的宣传下,在政策的激励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2、职业教育不接地气,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会获得多少收益,作为职业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了吗?让他们感受到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会挣钱的本领,而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农民工们看到让门想要的技术,让他们看到通过职业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过这种直观的说法,只希望让大家明白,新生代农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很多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既然要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那么专业设置就应该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开设航空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轮船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空乘专业等,可是多少农民工能用得上。农民工需要的很多职业教育给不了,那么又怎样让他们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呢!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性。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具体的应用技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这些华而不实的教育,无法实现新生带农民工的预期目标,当然也就影响了新生带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篇3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超级秘书网

篇4

1 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1.1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职业教育是什么?”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理论上、实践上一个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它作为一类教育现象的存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这一类型教育。由于学制是教育的基本制度,故从学制角度考察职业教育形态。美国职业教育分高、中等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在公立的综合中学实施,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主要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为两年制社区学院及非大学性的中学后私立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技术员类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存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性、国度性、相对性和模糊性。

1.2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人手,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具体地说,是指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使学生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及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职业生活已有向往。因此,在这个时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对职业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如果缺少必要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或深造时,由于缺乏对职业的基本认识,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面对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

2.1职业列表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增强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战胜疾病,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如粮食问题等,与生物相关的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样在生物领域许多就业机会就涌现了,便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美国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见表1。

2.2对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些职业中,一部分是普通的、平凡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如自然保护宣传员、农场主、伐木工人、护绿员等,他们只需学习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并取得执照或是学士学位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可以是完成中学课程后就可以从事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就是需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或通过国家上岗资格考试的,如科学通讯员、动物饲养员、野外动物摄影师、驯兽师、生物教师、除草(虫)技师、药剂师、注册护士和助产士;再有一小部分就是要求专业知识背景更扎实,具有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专业人员,如生化学家、遗传咨询师、法医鉴定师、海洋生物学家、显微外科医生等。

2.3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作用

2.3.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以上这些职业充分体现了该套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类型,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去了解社会,促使职业教育融进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信息,参与社会生活,养成关注科学和社会的学习习惯,产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职业中应用。

2.3.2以网络为载体,丰富了课程资源

职业教育的融入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生物课程资源。在“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当中,它主要以职业技能为切入口,着重讲了这些职业所要求的学历和从事该职业主要的职责是什么,还涉及到生物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等各个方面,也为生物教师拓宽了课程空间和教学视野,为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使生物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还提供了各类相关网络资源,可以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获取更多有效、重要的职业信息。

3 结语

篇5

关键词:大职教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5-02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养,打造全方面、综合性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瓶颈,从大职教观的视野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找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良和改革,找到我国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职教观的基本教育理念

大职教观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透彻分析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后,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走向,判断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类型,以此确定我国新时期内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总的来说,大职教观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大职业观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适应性,它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大职业观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同时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群体以及职业个体这三个层面的需求,因此大职业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技术能力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年的改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相互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现阶段想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需求,确保我国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型,就必须要充分地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透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节。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掌握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到复杂计算机工程的处理。可见,当前在我国各项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和高端科学技术,在课程结构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存在高尖专项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类产业必定成为将来我国民众消费的主流,而该领域内的专项从业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缺。为此,现代化职业教育应该逐渐放开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满足广泛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扩充教育的内涵,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相互协调。

(二)注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经过专业职业教育之后,虽然学生们掌握了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与就业目标不相符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学生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大职教观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合理地协调和融合,开展适当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且职业人对职业的感情、认识和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还要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中进行融合和训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入职工作之前提前明确工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感情、认知、态度。

(三)构建完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是要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有所长,并保持这种长处的优势,增加就业的筹码。为此,我国要建立与初中以上普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将职业准备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这几个等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第二阶段是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它是指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培训内容,对就业人员而言这属于再教育。现代社会发展快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职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此外,转岗和失业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岗位技术有所掌握。职业教育需要对自身进行突破,改变原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措施,将准备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职业人提供专业的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水平,职业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但是在职业继续教育之中所包含的问题不止这些。比如,各个阶段的继续教育与准备教育沟通不畅、职业培训层级衔接不畅等。为此,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职业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使其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使两者之间更进一步地衔接和互助,进而使职业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注重强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培训

首先,职业教育依稀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学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并了解技术的应用理念,增强知识应用的有效性,实现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启蒙阶段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正视所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以保证使用技能的准确性,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科应该承担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意识和价值观。

其次,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以高等预科教育为基础,并全面融合中高等普、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中等教育结束之后,学生或是展开职业生涯,或是选择高等教育,这极容易导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断层,为此我国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高等预科教育,将其面向具有叙述深造需求的中职毕业生,使其在进入普通高校前得以过渡,进而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同时,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习的构建,需要以院校联合为基础,实现高等普、职教育的相互联合。这种途径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集团化合作,进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行院校联合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出新一代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全面提高职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素质,将我国的职业教育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大职教观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策略,希望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杨慧,吴国伟.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3,(04).

[2]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陆俊杰.职教教师标准中的技术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闫智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4,(32)

[6]杨鸿飞.江苏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失地农民 职业教育培训 长效机制

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失地是指农村居民丧失依据《土地承包法》所取得的家庭土地经营承包权。失地农民是指农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所有变迁为国家所有。据估计,我国现有失地农民4000多万人,单广东就有280万人,并以每年约10万人递增,而广州在其中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广州每年征用土地的数量非常大,失地农民的数量相当多,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发展问题不仅是地方政府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而且成为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的重要因素。

在广州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方式,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当前广州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建立起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广州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它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谋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一、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笔者以广州市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1份,以“您对职业培训了解吗?”为问题进行调查,其中了解较多的仅占3.74%,有些了解的占25.19%,听说过占27.18%,完全不了解有近43.89%。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对其相关的信息缺乏了解。连了解都谈不上,又何来能够有效利用职业教育带来的信息优化自身素质呢,更谈不上利于职业教育学到技术促进就业。这说明政府和村委的宣传、组织工作还不到位,有的村组织过培训但失地农民知道的不多。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中,基层组织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街(镇)劳动保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技术培训比较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政府还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您曾参加过职业培训吗?”为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9.50%参加过培训,80.50%的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在培训参与度方面,参与度较低。农民不热衷于职业培训也是其在就业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影响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积极性除去与政府相关的例如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政府、企业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等之外,农民自身的就业观念也严重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三)失地农民自身就业观念保守是阻碍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障碍

1.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大多数农民据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想特点,那就是保守、自由、闲散。如今失去了土地,被迫置身于一个激烈竞争的陌生环境中,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从而形成依赖、消极和被动的就业观念。

2.不能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补偿金,缺乏开拓性、长远性,同时缺乏自身再就业发展中的投入意识,不能够合理、科学使用土地补偿金,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3.对自身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意识,缺乏长远的打算,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由于认知有限缺乏选择性;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也缺乏必要的选择。同时在调查中以“如果有职业技能培训,您愿意花多少时间参加?”为题,发现45.09%的人希望只参加半个月的培训,32.75%的人愿意参加一个月的培训,愿意参加1~6个月的仅占32.16%,可以看出短期职业培训是比较受失地农民欢迎的方式,并且参加培训的人都希望能在家附近参加培训。

(四)缺乏符合性教材和分类培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对农民来说,他们之前的职业是农民,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在失地以后,政府、企业积极组织,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对农民自身知识的分析导致在课程安排上不能适应市场,也不符合农民心理需求,导致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研究探析

以广州市为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媒体参与,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宣传

要重视新闻媒体在失地农民宣传中的作用。利用媒体宣传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信息、策略,努力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包括就业观念的疏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作为培训参与主体的农民,其态度对培训工作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宣传,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正确权衡取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还要通过宣传职业教育对提高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要适应城市化、工业化中的竞争机制必须改变、创新。新的就业岗位需要失地农民走出原来较为封闭的空间,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媒体需要宣传,才能使弱势农民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层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上风,在不断的尝试、摸索、感染中完成市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的转变。如果能够有典型的失地农民成功化身的事例,需要树立榜样和楷模加以奖励和宣传。

(二)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出力、出人、出才”,成立专门机构做好失地农民技能素质摸底调查与调研,再此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施统计调查和监测。其次,应定期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好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使农民尽快在第二、三产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市、区、镇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每个层面要担负起不同责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起到“牵头、组织、实施”三大责任。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与培训机构及学校共同以政治任务和目标构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同时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培训把关,设置合理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培训主办方和承办方必须要了解失地农民的思想状况,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引导失地农民在众多行业及专业中有前瞻性的选择,另一方面要依据调查报告,制定适合农民层次和水平的教材及课程。此外,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因才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在培训内容在选择和考核培训机构时,要突出把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修订、培训师资、培训学员、提供后续扶持、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等作为重点内容,对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实施激励政策,对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此外在培训层次上,建议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要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技能、技术工种的培训,并鼓励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然后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女性可多开展家政服务业培训。

(四)职业院校参与,共享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和培训效果不佳,除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本身注重实践和操作,无法提供实践和操作的环境也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职业院校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到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是解决培训师资及培训机构费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外,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职业院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渠道广,信息多,与企业、行业、协会联系紧密,具备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因此可配合企业和政府实施失地农民“订单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五)多重模式并存,竞争带动发展

各方都在为失地农民培训做着各种努力同时也为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在运行模式上提供创新空间。广州失地农民培训运行应允许多种模式并存,鼓励各种创新。在模式上可采用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采单的“超市化”培训;依托社区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合培训;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充分调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的积极和创新性,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改变目前仅有的政府一方努力的局面,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发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向。将生产者由政府部门的单位扩展到其他各类组织,构建一定的公共培训市场的规则,形成一定的机制,开展公共培训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失地农民培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竞争中,政府要加强监督考核,跟踪各种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及培训效果,依据就业状况对各培训企业的进行考核与评定。

总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教育业面临这常态化、常规化、科学化、长效性的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级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伟等.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个案[J].职业培训,2008.

[2]董倩倩等.职业教育与失地农民市民化[J].河北农业科学,2012,(14).

篇7

关键词:爱弥儿;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狭义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爱弥儿》中,卢梭所指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或手艺,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他主张儿童通过劳动,掌握一门手艺技术,学会生存的本领。《爱弥儿》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选择来阐述的。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

卢梭认为,一个人只有与社会的接触,在社会中才会生存下去。生存是自然的第一个法则,也是卢梭所认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行职业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一项技能,能使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卢梭要求人们学习手工业技艺,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培养工匠,也不是为了能就业以解决费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能给予人们以正确教育的手段,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然成长。所以,卢梭所认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的自然成长,让孩子们能够打破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鄙视的偏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其中职业教育为大多数群体提供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为提高国力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人才,做了应有的贡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关注,而且还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学习上某一方面的挫折或不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而被忽视,以至于其他才能也得不到重视和肯定。进行职业教育激发并张扬了个体的特殊潜能。

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而且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教育一方面使个人学会一项谋生的本领,在社会中立足。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促进我国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职业的选择

首先,卢梭认为,喜欢一项工作和适合做那项工作是两码事。如果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是他的愿望而不是他的禀赋,为了确定他的才情和真正的爱好,我们就需要细细的观察,以免我们没有好好的研究一下他的禀赋,就按他的愿望做出判断。卢梭所强调的是一个人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进行职业选择,要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判断。喜欢的工作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并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和才情。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才能坚持的做下去。

现在的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对于将来的就业方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们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期望去选择职业,他们对自己没有进行很好的定位。家长和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没有对孩子进行细细的观察,没有耐心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禀赋,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孩子们在这种思想的压制下,只会盲目的进行职业选择,从事自己所不愿或不适合的工作。此外,社会的压力让孩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会考虑这项工作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财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也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让人的心灵得到满足。

其次,卢梭认为学一门职业,要学就必须学一门有用的职业。强调实用性原则,认为学生必须学有用的知识和手艺。实用性是进行职业选择必需考虑的一个条件。有用的知识才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立足。学习实用性的东西,让学生即使在很恶劣的社会条件下也能更好地生存下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迎接各种类型的挑战。

最后,卢梭认为所选的职业仅仅有用是不够的,还必须不能使从事它的人养成一种习恶的暴戾人情的心灵。卢梭重视人的德性,他认为一项职业必须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发展。任何养成学生不好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职业,都不能从事。一项好的职业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能力为前提。

卢梭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职业选择的思想为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启示。卢梭所提倡的职业选择,要求教师家长在仔细观察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才情、禀赋进行判断,帮助孩子选择一项适合他的职业。这项职业必须是有用的,符合实用原则。除此之外,这项职业必须不能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坏品质。我们现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往往是盲目的,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长和教师没有承担起他们的责任。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与理解,没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进行正确合理的职业指导。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天赋,对家长和学生提出建议。从而导致孩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无所适从。其次,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对现在的孩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孩子们在选择一项职业时,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或喜欢,更重要的是看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公务员、事业编这样比较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为了得到这样的工作,大多数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就直接投入到公务员、事业编的奋斗中去了。另外一些学生只考虑自己是否喜欢这项工作,对自己是否适合从未思考过,从而导致他们做出让自己以后后悔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准确的职业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进行职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教师、家长及学生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分析,了解自我。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常常受到个人成熟水平,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常因某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曲解。教师应耐心仔细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助学生熟悉职业。其次,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适当的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天性,根据孩子的天赋,为孩子进行指导。最后,学生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带着功利性的目的进行职业选择,根据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篇8

1有利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向行业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双师型”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开展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有预见性地开设专业,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改革,以满足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能够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成效性。

2有利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高职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高职院校的研究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比如为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这种方式和企业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有更高的应用水平,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双师型”教师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实用性技术研究,积极配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企业具体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技术研究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市场最前沿的技术,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企业的参与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型”教师能有效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可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利于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双师型”教师能及时捕捉社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双师型”教师能有效地创设条件,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能锻炼教师队伍,检验和提高办学水平,同时还能扩大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其生存和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依据,以市场所需的人才及规格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是沟通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就业率直接与“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影响、水平相关,职业院校竞争力取决于培养人才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业院校状况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

篇9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定义:“职业教育是为引导受教育人员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人员职业技能、明确职业教育意义为基础,确保受教育人员顺利从事职业,完成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终身性,该教育主要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方面。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离岗培训等。该教育将企业要求和一线需要作为基础教育目标,从本质上加强受教育人员的技能、知识,确保受教育人员顺利就业。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府因素

根据经济学理论,职业教育主要为一种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环境提供者,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影响因素。政府为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目标准确性、体系构建完善性、管理制度标准化、办学规范法制化,有效加强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等密切联系效果。与此同时,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资金来源,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2.新型工业化因素

新型工业化主要指现代工业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工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需求不断上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3.社会因素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环境,对受教育人员素质提高、顺利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转型影响和学习型社会影响。社会转型影响主要指社会变动造成的影响,指我国职业教育环境由传统型、整合型向当前的现代化、分化型转变。这种影响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意识及价值观发生严重转变。学习型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该社会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受教育人员的终身学习意识,确保人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提高技能知识。

二、职业教育的运行与管理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产业结构扩张阶段(1978-1995年)、产业结构优化阶段(1996年-至今)两阶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环境、技术、体系、知识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控制,对管理体制、管理路径的完善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1.生计目的论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员生计问题,将教育大众化,实现教育平民化,提高我国普通人员的就业率。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对个人服务进行全面控制,为国家和社会增进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生计目的论对实现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业振兴目的论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对技术要求逐渐上升,对技术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企业要求,实现对工商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创造高额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将实现振兴作为其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

3.全面发展目的论

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明确要求教育人员要对受教育人员进行全面教育,加强受教育人员技能的全面提升,确保人员全面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器逐渐代替了传统技术人员。在该环境下,如何提高基础人员的职业技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核心。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效果。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改革,要保证职业教育忠于教育主体,将教育作为中心,一切围绕提高受教育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展开。要对政府角色进行全方位分析和准确定位,调整当前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权限,创设有效管理机制,确保职业学校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主体。要加大对资金投入的力度,鼓励职业教育,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引导。职业学校要对发展进行全面控制,明确自身法人地位,确保学校建立在合法、合理的政府关系下。要明确自身产权,有效进行市场化运作。

2.职业教育的管理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加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落实。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提高受教育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社会就业率。(2)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合理化、标准化、正规化的管理机制。(3)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明确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职业教育意义和职业教育需求,将法律作为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将职业管理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师徒制模式

1.师徒制模式的定义

师徒制模式主要指徒弟拜师傅,跟随师傅学习某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师徒之间形成亲密关系的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

2.师徒制模式的特点

师徒制教育模式主要是由内部父子之间劳动经验和技术继承转变而来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完成根据大量专门职业和细化分工职业进行的专门教育。师徒制模式将普通劳动者作为基础培养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师徒制模式特点主要包括:(1)将言传身教作为基础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受教育人员的职业技术;(2)将口心相传作为主要教育模式,由师傅亲自进行技术操作和经验传授、指点;(3)将现场教学作为教育环境主体,提高受教育人员在环境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职业技术的领悟效果;(4)将亲密关系作为师生基础关联,培养受教育者尊师重道的职业素质,建立良好职业教育背景,使职业诀窍、绝活得到良好继承和发扬。

3.师徒制模式的建立方式

在建立师徒制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师徒关系。要在老技工人员自愿接受徒弟的意愿的基础上完成拜师,形成正式师徒关系。其次要明确传授内容,通过师傅传授,确保徒弟了解职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傅要通过言传身教、现场指导等确保徒弟对生产技术有全面了解,积累相关生产经验。最后,要对上述师徒制模式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师傅在选徒的过程中对人员进行限制,从内部加强控制效果。我国当前的师徒制模式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负责,其中以企业为主。

(二)学校教育模式

1.学校教育模式的定义

学校教育模式主要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模式的职能

学校职业教育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实现人人就业。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职业教育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实习教学有效结合,增强了受教育人员的就业能力。第二,促进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系统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对社会经济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学校教育模式的建立方式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活动要求及职业要求,设定教学目标,这是受教育人员进行学习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体系展开的基础。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设定基础教学框架及指导方案。教学内容:指学校有计划地对受教育人员进行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知识、职业技术素质等。教学主体:受教育人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设计的教学方式,对受教育人员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保证受教育人员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 行业参与 中职英语能力标准 中职英语教学理念

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重庆市目前有中职学校三百多所,中职在校学生三十余万。中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对中职学生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透彻的职业知识并且了解行业需求的适合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教师队伍是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002年3月中澳(重庆)职教项目正式启动。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基地作为项目的师资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和全国,依托全校资源开展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的学历教育与短期培养培训,开展职业教育研究。

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职教特点不突出的问题,作为项目的参加人员,我们对中职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创新模式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行业、学校的需求作为培训导向,以培养培训学员掌握所需技能为本位,教学管理中以学员为中心,课堂内外的讲授、活动师生互动,监测评估围绕培训目标进行调控,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到结束后的追踪调查”(石美珊,2006:24)。新模式要达到的总体效果目标是“让受训学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甚至开发教学方法,在培训中开阔视野,启迪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了解新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可以直接运用和指导他人”(石美珊,2006:24)。

在五年的中澳职教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共举办了三十余班次的培训,参训的中职英语教师达5000多人次。新模式内容力求充实完整,形式多样灵活。每一次培训的具体内容都有所不同,呈现探索和更新的过程,但重点和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一、立足与行业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教师资培训模式“符合职教特点”的重点就是将中国行业参与与职教培训相结合。《行动计划》分析了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有“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中国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性的协调与统筹,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规范、有序和整体办学实力,以及具有与产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业性职业教育标准、规范,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目前重庆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具体的职场知识和职场经历;此外,大部分职教专业教师缺乏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对重庆市几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培训前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职教英语教师没有真正接触过企业,对职业要求知之甚少,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科书。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双师人才。

创新培训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换受训学员的观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与行业相结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在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基地的培训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将行业参与与职教培训相结合的内容贯穿到培训中。

1.举办有关行业知识的讲座及案例讨论。在开学典礼上即对职教教师的素养进行说明,让学员了解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国内外行业对中职教师及毕业生的要求,使受训学员意识到职教英语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中职英语教师除了要有语言的素养,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讲座主要内容还包括邀请行业代表作“中国行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与取得的成果(以具体的行业为例)”的报告;“职业教育课程能力与行业联系”的讲座论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参与的具体结合和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育健康安全和包容险性的学习环境”则强调到企业观摩实习的职场安全问题。

2.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培训教师。邀请酒店、旅行社、电子产业等行业有扎实英语基础的专家,针对培训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讲解行业特点,具体要求,以及社会对行业的需求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对行业的需求和特点通过演示、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对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或者让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或职业教师同堂合作讲学,当然这样做必须以周密的课程环节安排为基础,在帮助学员避免英语语言知识和职业要求脱节的同时,加深学员对语言知识必须与行业知识和要求相结合的意识。

3.让学员深入企业学习。仅仅在课堂上谈行业参与和与行业结合无疑有纸上谈兵之嫌。受训学员要真正到企业去,才能深入了解行业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及行业规范、操作模式、职业技术等。与传统的课堂培训的模式不同,我们鼓励并为受训学员走出校园,接触企业,了解职业专门知识和要求创造条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至少应当保证学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或校办企业观摩学习。

4.中职学校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交叉培训(ESP)。交叉培训的目的是寻求职教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合作,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将不同专业教师集中起来交叉培训,使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共同探讨职业学校教师跨专业合作发展之路。重庆师大职教基地真正地把所有项目学校和有关职业学校的ESP人员聚集了起来,让学员了解了重庆市ESP教学的现状和ESP的概念,增强了进行ESP教学的意识;行业代表积极参与了英语技能在中国职场环境中的应用需求的研讨会,并与培训学员交流如何开发ESP材料,以及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如何合作开发特殊用途英语课程。

二、英语课以传授和探讨职教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重

在了解行业需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中职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和中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与单纯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不同的是,我们的语言课是与职业要求紧密相连的。在五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加培训的教师首先保证有过硬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直接参加项目的18名成员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更重要的是,培训教师均被派送澳大利亚,学习过职教的先进经验。从课程安排上来看,以教学理论,职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相互探讨为主。即强调的是专业英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比如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将英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职教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充分利用电影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既学习英语又学习职业知识。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很重要。到不同职业中学进行观摩活动就是要让学员学习借鉴和思考有关职教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的最后阶段安排讲课实践,让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三、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中国职业英语等级标准》对职业英语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然而,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职业英语能力的标准应当有所不同,而且应当更具体,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模式帮助中职英语教师充分了解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迫切需要,并为学员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让他们到行业进行了解,与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及同行、职业教师共同探讨,参照中国职业英语等级标准,针对具体的职业英语教材和课程,研究并制定出更为翔实、具体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职业英语教学就可以针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使教育出来的学生既有英语语言知识,又具备行业知识。

四、与国际接轨,向职教发达国家学习

本次参加中澳职教项目也体现了重庆市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向国外先进职教经验学习。我们在重庆市中职英语教师培训的实施中,注重与澳方专家的交流,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涉及等方面受到澳方专家的指导,尽量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教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的研究;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优质教育资源,派送培训老师和学院到澳大利亚参加培训,或聘请澳方专家到重庆担任培训工作。

五、取得的效果

1.以需求为导向的观念逐渐被接受。需求,既有宏观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含义,又有微观意义上的行业、企业的需求,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重庆师大职教基地的培训充分调查了重庆市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对各个学校的培训需求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分析,对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需求作了大量的了解和分析,使得以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也贯穿于培训中,并被学员接受。

2.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培训,学员和教师都清楚地意识到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必要性,以及缺乏能力标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阻碍作用。本次培训结束之后,中澳职教改革项目英语资源小组的成员相继召开了9次会议,讨论建立中国试点行业职业英语能力标准,体现了对能力标准的重视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加强。培训模式采用了集思广益、配对、采访、角色扮演、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员积极地参与各种方式的讨论,不断地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这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通过培训,学员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

中职英语教师培训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培训时间过短,而培养双师型的中职教师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一生中只接受过一到两次培训。每次的培训长则数月,短则十天半月。这样短的时间只能让受训者初步了解一些教育的理念,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也只能是皮毛。中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力度和效果。学员到企业参观实习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应当说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一个目标,其实现还有很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中职学校和企业三方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