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的认识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4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本为理念”的人性化护理模式转变[1]。

人性化护理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人文关怀式的服务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几年,对患儿及家长在入院、住院、出院的沟通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开展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提示了在儿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现报告如下。

人性化的服务行为

入院时的人性化护理:入院时患儿及家长带着恐惧与焦虑走进病房,护士应面带微笑,用亲切的儿童语言主动与患儿打招呼,如称呼患儿为“小帅哥”、“漂亮宝贝”等,并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或手。向家长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并让家长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住院时的人性化护理:①人性化护理对患儿的应用:充分认识“家庭式儿童生活中心”的重要性,以朋友式的交谈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对于患儿小小的进步,都应鼓励,使患儿对护士充满信任,心情舒畅[2]。主动营造温馨家庭式氛围,照顾患儿的各种生活习惯,如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称呼患儿喜爱的呢称。②人性化护理对患儿家长的应用:患儿生病,家长十分焦虑。要真诚、主动地接近家长,成为家长的知心朋友,让家长感受到医护人员是患儿的护卫者。以健康教育为平台,用责任心、爱心及真诚,调动家长在照护患儿中的积极性,为家长提供温馨告示卡,讲解护理常识。对患儿所做的任何操作或护理,都应该向家长解释它的作用,注意事项等,使家长清楚患儿接受的治疗及护理,让家长更充分的参与到治疗当中,形成融洽的指导合作型护患关系。③个性化护理:个性化服务不是只为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是要让每一个患儿有一种好像自己是在享受着专门为自己所特别安排的服务一样的感觉。尽量满足不同患儿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患儿,及时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使患儿的健康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

人性化的出院指导:出院时,责任护士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做出细致出院健康指导,向患儿家长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休养环境、饮食与营养及活动与休息等等。尽可能向家长提供更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减少患儿住院这一生活事件的“余波效应”。如有带药者,一定要遵医嘱向家长详细说明服药的剂量、方法、用途、服药时间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患儿出院后,还要约好定期复诊、复查的时间或电话随访、写信随访等。

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温馨的住院环境可以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缓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要为她们提供温馨、舒适而且有家庭氛围的住院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为了满足患儿的需求,开设优质病房,有套房、单间和双人间等,生活设施全,房间布置采用家庭式的颜色,减少了病房的感觉,多了一份温暖愉悦的感觉和家庭的温暖。在病区的走廊中贴上各种卡通画,让每个住院患儿都感到置身于“儿童乐园”,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人性化的服务流程

提供预约就诊服务:多数患儿家长工作繁忙,很难安排时间就诊,通过开通网上、电话预约和面约服务后,家长只需提前20~30分钟带孩子到医院,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患者。

一条龙专家贴身服务:每位患儿入院都将由一名主诊医生全程负责诊疗。包含开始接诊到检查、诊断、治疗、安排住院,直到出院及之后的随访等,患儿将可享有全程一贯的诊疗服务。由此更能激发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感,也从客观上节约了患者看病的成本。

优化工作流程:2007年4月在全省首家推行门诊“一卡通”就诊服务新模式,优化、简化就诊环节,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患者持卡就诊,从分诊、诊断、检查、治疗、取药、缴费、查询等一卡通行。

人性化服务的成效

强化了儿科护士的服务意识,形成了服务满意是最好的质量的理念,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实现了人文关怀的服务目标,提高了护理质量。

缩短了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增强了治疗的信心,使患儿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提升了医院护理服务品牌,提高了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性化服务体现了护士温柔、善良的品性,护士的服务源自内心,注重细节,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入、帮助人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打造了医院服务品牌。

讨 论

如何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关心和爱护患者,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3]。

因此,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中“以心换心”,大大减少了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护士也不再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融入人性化的护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健康。开展人性化护理,把服务对象看作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患儿及家属在住院过程中,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关爱和帮助、呵护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感到满意。患者满意,护理工作受到尊重,为护理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赵晓云.人性化护理的历史背景[J].护理研究,2008,22(1):93.

篇2

【关键词】儿科静点门诊;人性化护理;实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7-02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是具有三种科学的演变过程,即: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所诠释的临床意义,不仅表现在护士在护理活动中,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是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真情实感。人文护理核心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1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重要性

1.1 儿科静点门诊存在特殊性 患者年龄在0-15岁之间,病情较轻微,不需住院治疗,静点后患者就离院,可能一次性就医,与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患者又是家中小宝贝,陪同看病的家属大多数都非常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患儿有时哭闹不止,家属紧张焦虑,往往对门诊护理人员从语言上,技术上,以及护理管理等多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护理投诉和纠纷非常多。要使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群都满意,坚持人性化护理,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势在必行。

1.2 人性化护理意识有利于提高门诊护士职业素质 当前我院儿科静点门诊护理人员,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业务技能。为适应当前的优质护理开展,在儿科门诊贯彻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护士职品质,性格,思想,情商,智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是培养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保障。

2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

在儿科静点门诊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同情心,责任心,以患儿为中心,以小儿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意识,为患儿营造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集中体现在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三个方面。

2.1 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数量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基础。儿科静点门诊,工作量大,服务对象都是未成年人,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护理人员的缺乏,必将影响护理质量,使护理安全隐患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提高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落到实处。因儿科疾病有一定季节性,做到人员科室不完全固定,随时根据工作量由护理部调配,并规定休息可以去工作量大科室工作,领取该科室核算到个人当天的奖金。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2.2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实施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应用前提是护理工作已进入理论化,信息化,实践性阶段。医院对员工加强人文培训,促进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内在素质。通过聘请老师的礼仪课培训,讲授及示范护士各种文明用语,仪表,着装,语言沟通培训,使护士做到接待病人有迎接声,病人及家属问话有回答声,提高门诊护理质量的几点分析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离院有送别声。逐部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参与意识,树立模范护士榜样,使护士自觉主动为患儿服务。并经常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儿痛苦。院内经常组织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2.3 相应护理对策

2.3.1 营造舒适环境,加强护患沟通 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在儿科静点门诊墙壁上,玻璃上,张贴小儿喜爱的各种卡通图像。改变医院白色调的单一,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门诊设有儿童读书角,放置各种儿童读物,并定期对图书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图书干净整洁。还设有饮水机一次性杯子等设施,使就医的患儿和家属感觉到家一样的温馨。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患儿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对患儿不恭敬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抱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掌握患儿的心态,了解家长就诊要求,注意倾听,语言和非语言的恰当表达,满足其合理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2.3.2 注重细节服务 制定人性化护理流程,从点滴做起,真诚为病人服务。急患儿家长所急想患儿家长所想,对高热等急症病人应先实施救治后缴费,保证及时有效地救治。护理人员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努力营造一种体现关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护理氛围。

2.3.3 护士长在儿科静点门诊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指导 护士长制定科室护理缺陷记录,每月召开护理会议,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并根据工作量,承担工作的风险,工作表现实现奖金的不同分配,做到公开透明,对工作中存在的人为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人性化护理更好的应用到儿科静点门诊中。

2.4 我院在儿科静点门诊贯彻人性化护理的服务宗旨,逐步改善医院人文环境,增进护患沟通,改进工作中不足,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的继续教育学习,业务技能不断精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儿科静点满意率达99%。树立护理人员在公众中良好形象,促进医?护?患更和谐关系的建立。

篇3

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结合儿科的特点,患儿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家长的爱子心切,家长对护理人员要求高,因此提高护理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尊重病人人性的体现,护理工作烦琐而辛苦,而做到耐心、细致、周到,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护理技能,真诚的仁爱之心是难以实现的。组织全科护士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护患的沟通方法及技巧的交流,科室树立典型,组织经验交流,让大家向她学习,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1.2 培训三基技能:护理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服务技术,是作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长对科室护士实行定期专业知识培训、晨间提问、科室小讲课等方式。加强儿科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多给新护士创造机会,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 改善工作模式

2.1 实行弹性排班制:结合儿科特点,患儿有多少就有多少人在输液,上午9时~下午3时是护理人员工作繁忙的高峰,晨间护理、静脉输液、雾化吸入、肌肉注射等都堆积在这一时段,为了避免忙中出错,就要求这段时间的护理人员相对多一些。儿科静脉穿刺是一难点,家长要求较高,希望护理人员能一针见血,护士长在排班时要注意新老搭配,保证每天有一名老护士把关,避免护患纠纷投诉,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2 抓好五印象:第一印象是患儿刚入院时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心理上感到胆怯,要求办公护士做好入院宣教,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病室环境,并将患儿带到床旁,介绍同室病友。第二印象为患儿作静脉穿刺时,称呼要亲热,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体贴,从种种细微动作中体现对患儿的关心及爱护。第三印象为患儿作各种治疗,如加药时要为患儿及家长讲解今天要用多少药,以及这些药的用途;做雾化时要讲解雾化的目的及作用,让患儿参与到自己的疾病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第四印象晨间护理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情,让患儿及家长时刻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第五印象患儿出院时作好出院指导,建立一个电话通讯录,了解危及重患儿出院后的疾病康复情况。把我们的服务向外延伸。

3 改善病区环境,作好疾病宣传

3.1 改善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病区的墙壁画一些卡通图片,患儿的病床换上有动物图案色彩鲜艳的床单被套,在病房的休闲大厅放置游乐玩具,房间搁置一台电视,播放他们喜欢的节目,让他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接受治疗。

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 高职院校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这样的环境和形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建立和寻求一套全面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市场一课程一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所谓市场一课程一市场培养模式,即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课程培训内容,并按照培训结果进行市场的定位和选择,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效率,并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一、明确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儿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包括了生产发育、小儿喂养与营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住院小儿的护理以及小儿常用护理技术等内容。儿科护理对于小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儿科护理专业人才首先需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其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在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但能够更好地适应一线护理服务工作的需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热爱工作岗位和良好的品行,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工作质量,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和开展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工学结合”一体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确保学生充足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培训手段,学校方面缺乏全面的调研和讨论,最终导致学生临床服务水平不足,因此必须要特别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落实,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优秀临床护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优秀心理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作为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构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和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成华.科研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

[2]韩丽琴,董川福.第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3)

[3]丁吕淘,陈功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篇5

就目前而言,医患关系的矛盾纠纷问题往往是当下表现出的普遍社会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病患对于治疗预期过高,加上护理人员护理存在疏漏问题,从而引发。而究其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少人文理念,未能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病患人文关怀与服务,从而引发矛盾产生。因而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护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针对一些知识点,更需要学习相应的人文理念。而就此,我校抽选2014级护生300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于我校抽选2014级护生300名,然后按照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50名)与对照组(150名)。其中研究组护生有150名,包含文科生 46人(30.67%),理科生104 人(69.33%),年龄范围为18-24岁,平均年龄(22.1??.2)岁;研究组护生有150名,包含文科生 49人(32.67%),理科生101 人(72.14%),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21.9??.1)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病人无论在年龄、文理科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其中对照组护生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了解《儿科护理学》课程知识点,掌握护理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而研究组则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儿科护理学》课程完成教学流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按照教学方向,制定临床经验教学规划,同时结合生活实践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并且配合人文理念开展教学;2、强化人文理念知识普及讲座,即如加入人文关怀理念普及讲座,主要以华生作为例子,阐述其人文思想以及个人事迹,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思想感染与感化;3、增加人文教学活动,即如加入人文知识竞赛、护理话剧编排、人文理念辩论比赛等等多种活动,同时可以组织护生进入医院实践实习,从而通过现实的工作深入了解人文思想与理念。

1.3 评估标准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将调查评估结果分为以下几个档次,即1、优等学生学习效果显著,能够完全掌握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能够将知识点与人文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中;2、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基本了解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能够将知识点与人文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中;3、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不了解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无法将人文理念与知识理念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即(x??s)表示,并通过t检测;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则通过?%p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可见,各组学习效率对比可知,研究组150名护生学习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150名护生学习效率为76.92%;以上各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6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篇7

关键词:儿科 临床护理 纠纷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1-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增强,医疗行业面临较大风险。尤其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患儿群体,如果出现护理纠纷问题,既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甚至不利于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减少发生护理纠纷的可能性,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1 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产生原因

1.1 技术水平薄弱。对于年轻护士来说,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患者家属的质疑;如果出现问题,年轻护士的应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全面、业务水平不熟悉,难以及时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问,可能造成家属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感,进而激发不满情绪。

1.2 缺乏法律意识。当前,一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不能严格按照医疗规范开展工作;工作态度不好、服务水平不高。例如,在工作中,一些护士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待患儿家属的态度冷漠、语气生硬,容易产生语言上的矛盾,引发护理纠纷[1]。另外,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护士保护患儿隐私,但是由于护士没有认识到自身义务以及患者权利,因此也成为引发临床护理纠纷的原因之一。

1.3 护理文件存在缺陷。一方面,医生记录与护士记录存在出入,缺乏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护理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医疗记录相矛盾;另一方面,护理记录过于片面,缺乏对护理的全程记录,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均属空白,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难以发挥护理文件的重要作用。

2 预防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相关建议

2.1 提升儿科护理的整体水平。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所在,也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首要条件。医院应提高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培养儿科护理人才,鼓励儿科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进修活动;邀请本院专家或者外院专家进行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树立培训目标,强化监督与检查职能,从整体提升儿科临床护理水平[2];另外,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护理操作比赛、儿科护理辩论赛、儿科护理讲座等,全面提升护理质量,避免由于技术原因或经验原因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2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首先,护士应严格遵循护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做好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入院宣传、治疗与护理宣传、检查指导、手术宣传、出院指导等,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护理要点以及配合事项,减少患儿恐惧心理,以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康复效果;其次,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儿以及家属的交流,注意掌握沟通的技巧,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以鼓励的话语为主,加强诱导,促使患儿及家属充满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强对护士的信任感;再次,充分听取患儿与家属的反馈意见,遵循“换位思考”原则,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安全性的护理,实现融洽的护患关系,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2.3 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护士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对于已经产生的差错或者护理纠纷,应深入分析原因、积累经验,提高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准则,护士人员应积极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双方合法权益。另外,做好护士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减少临床护理纠纷的重要途径,组织儿科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刻贯彻法律精神,树立以患儿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临床护理工作[3]。

2.4 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尤其加强学习书写病历的基本知识,引导护士认识到护理文件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的根本依据。因此,提高护理文件的记录水平与记录质量非常重要,与护士自身利益及患者利益密切相关。规范性的护理文件,必须及时、清楚、准确、客观地记录患儿病情状况,应注意记录的连续性,且保持与医嘱、医疗记录的一致性,从时间、内容、格式等基本相符,为临床提供保障。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同时对医院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医院应提高意识、端正态度,公平、冷静、客观地对待并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问题,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认识到护理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法律问题,及时消除隐患,获得患儿家属及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

参考文献

[1] 韩艳梅,富起英.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19(7):228-229

篇8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01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 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必要性

(1)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人对儿科护士的素质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各种纠纷的发生,及时化解相关矛盾。

(2)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质和修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儿科护士培训基地,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2 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文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 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我院儿科病房走廊摆放了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动物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馨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动物画面为主,医务人员的工作衣以淡粉色为主,消除了儿童恐怖心理,此外,儿保科还设置了儿童专用游乐室。即保证了患儿就医,又为患儿提供了娱乐的场所。

2.2 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

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深刻的心理影响。所以儿科护士不但要扮演好上述角色外,最重要的是要以高超技术和人格魅力,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专科护理特色,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2.4 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结合儿童特点,制定出适合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或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橱窗,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 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静脉穿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也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患方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员编制不足,三班倒的无规律生活,使儿科护士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各种奖励。

4 实践效果评价

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护士激励很大,使护理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服务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护士在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儿科护理针对性、特殊性的认识,而且我院开展“星级护士评选”、“创优质服务标兵”、“谁是患者心目中最优秀的护士”等多种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护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提供个体化服务;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中的内容美、形式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在对患儿心理的正确把握与安慰上,从声音、色彩、形体方面改善护理环境中,陶冶了情操,领略了个性与风格、内容与形式、行为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高效和完美的护理手段、方式与法,满足了患者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护患纠纷明显下降,床位使用率不断增高,医院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儿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8.5%。从根本上改善了儿科护理质量,为医院创立服务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3]邵玉琴,宋静波,雍晓荣.实施标准化服务强化人文关怀[J].吉林医学,2004,25(3):73-74.

篇9

1、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做儿科护士,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护患关系紧张,护理工作风险高、收入低。诸多因素使护理专业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敷衍行为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将模型随手丢弃,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3、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二、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儿科作为小科室,临床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三、解决方法

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换影音资料,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保证实验器材够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练习,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2、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提升自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教育手段在更新,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6、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篇10

【关键词】急诊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医疗行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又属于一个高风险、很复杂的行业,近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护患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重视,急诊儿科护理工作比较繁琐,需要护理人员有较高的风险意识、专业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为此尽最大努力降低护理风险,以此为患儿提供及时、安全、高效、实用的护理服务[1]。在为患儿实施护理抢救的过程当中,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很可能会引发事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痛苦,为了避免以及最大努力降低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我院急诊儿科总结护理风险的影响要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50例,50例患儿年龄7月-12岁,平均6.73±1.06岁,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1例。所有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项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根据本组50例患儿的病情实施常规护理,严格跟踪督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护理情况,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记录,对于已经发生纠纷或者事故的事件,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要记录所有可能导致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的问题。最后要对护理的督查以及所有记录进行汇总研究,以此来明确分析出急诊儿科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因素,根据护理风险因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尽可能的降低护理风险所导致的的医疗事故。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与操作,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采取χ2检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我院儿科急诊护理的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儿科急诊护理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占到了54.0%,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占到了58.0%,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占到了30.0%,风险意识不强占到了34.0%。由此可见:儿科急诊输液护理的安全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和风险意识不强四个方面。

3讨论

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儿科急诊存在以下风险因素:(1)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护患沟通不到位是护理风险因素中的重点,儿科急诊中大部分家长心情迫切的要求急诊服务,对于自己病情及医院就诊呈现缺乏认识,此时若无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往往导致家长情绪反应,或者出现护理技术问题时容易诱发医疗纠纷。(2)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尤其是夜间急诊患儿,多为急危重症患儿,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转归预见性差,只有护士具备了全面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方可胜任。对于那些不熟悉急诊患儿的抢救程序,无法密切的配合救治,病情观察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先兆意义的症状和体征视而不见,无法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并报告医生,往往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3)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的不及时及用药不当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内容。(4)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弱,护士缺乏对风险识别、评估的能力,意识不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后进行管理应对:(1)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升沟通能力,培养护士的爱心、耐心、同情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加强沟通,并掌握沟通方法、技巧;提升护士自身的应变处置能力,做到抢救工作紧张、熟练、有效。(2)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医院要定期开展关于儿科急诊护理内涵、价值、作用的宣传,让医护人员真正了解到自己的服务态度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从而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增强责任心。(3)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护士对护理因素的预见及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特性、处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讲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教育,分析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借鉴严重护理差错及护理事件,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意识以及预判及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