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的重要性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 ,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似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伤寒论》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干而善渴。”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种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篇2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9-02
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是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性。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讨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免疫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有计划地接种于人体,使之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但是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必须通过在计免门诊的各种健康教育才达到目的。
目前,在城市的居民中,家长已普遍接受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所以城市居民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均>98%,有力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是城市的发展带来物品大流通、人口大流动,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局限,认识不到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所以对预防接种不重视,从而带来了各种相关传染病呈上升的势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计免门诊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接种宣传日;全国强化免疫日;通过本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地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和计划免疫的各种程序;并为居民开通计划免疫健康咨询热线,达到控制传染病乃至最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2 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它刺激机体后,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也不会有后遗症。但也有极个别的严重的偶合反应或疫苗引起的机体反应。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有必要将这些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原因向家长阐明,减少家长的焦虑、疑惑不安的情绪。并把禁忌证、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印在宣传单上,散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禁忌证的范围,可减少疫苗接种的偶合反应,防止加重病情。在宣传后,许多家长针对儿童接种后出现的红、肿、热、痛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等现象不再惊慌失措,不再滥用抗生素,避免了影响疫苗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防止计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疫苗接种不仅有途径上的差异,而且对接种部位、针头的大小、接种时进针的角度、深浅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白百破三联疫苗如果在接种时疫苗不摇匀或部位太浅就易形成无菌性化脓感染;卡介苗疫苗如果在接种时误注入皮下或肌肉,可能会引起接种者局部脓肿、淋巴结肿大等一般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寒性溃疡以及全身反应等。这些 例子说明在操作上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接种事故,增加儿童的痛苦,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计免门诊的接种医生作为预防接种的执行人,除在上岗前进行各项业务培训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医生给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时刻注意在操作时要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防止出现疫苗的误种、漏种和错种等,以减少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
4 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健康教育的保证措施
4.1 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门诊大厅常设疫苗预防接种一览表,配备电视机、DVD光碟,走廊过道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并结合疾病流行的季节性宣传传染病防病知识,以强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宣传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适应各层次家长的需要。如冬春季麻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护理方法;夏秋季手足口病的特征和防病知识;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处理原则;乙型肝炎患者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等。
4.2 将《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与疫苗知识问答等书籍置于留观室,家长们可以按需阅读,以了解我国的预防接种制度和疫苗种类及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播放免疫接种宣传片。
5 建议
5.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计划免疫工作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大事,而健康教育可以使计划免疫工作更进一步深入。虽然健康教育是短期投入较大而无经济效益的一项工作,但社会效益和远期效益比较明显,是公共产品,也是计划免疫的基础工程。所以政府应在经费和设备上加大投入力度,使计免门诊的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3
【摘要】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临床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属于中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熟练掌握这门学科的内容,学生们才能更好、更快的结合临床实践所得到的知识,更加牢记相关知识。这之中临床基础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重点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座桥梁,它很好的衔接了理论和实践,只有熟练的掌握这项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过渡,而这之中基本技能知识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全面性的今天,这种技能的掌握能够为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必要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考虑从方法、能力方面的改革,提高相关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注重学生诊断技能的培养和教学
中医中的四诊——望、闻、问、切是临床基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生从患者身上了解病情的最直接手段,熟练的掌握四诊技巧能够使医生迅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对当前病症做出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虽然在医学科技较为发达的今天,各种仪器检查所提供的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患者的情况,但是并不能单纯以此作为全部依据而忽略了四诊的重要性。仪器检查所得出的数据往往是患者的表象反应,不能完全的反映出患者内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情志因素等,因此在考虑仪器检查结果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四诊的应用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物的应用时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完整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辨证,很难对症下药,对中医治疗来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文而不详、切而不准往往是造成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包括四诊在内的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应当将重心从传统的书本教学转移至实践教学,不光通过幻灯片、CAI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更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在空闲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区走访,在实践中加快知识的掌握和消化;二、增强交流,不光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当鼓励学生之间增进交流,互相探讨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不清晰不明了的问题积极的向老师提问,由于四诊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加上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不怕问,多发问的习惯,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1。
2 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和教学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念的核心,中医理论基础是整个建立在这个核心内容上的,要让学生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体系,对于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要片面的下定论,对于病因、病症、寒热以及正邪分布等作出本质判断,逐渐形成完善的思维过程。在中医诊断学中,辩证思维是联系整体观和恒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体系的精髓所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辨证观念,应当在教学上以分析为主,及时对于一些典型病症进行详细剖析,多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老师及时的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通过互动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多实例、多分析的方式广泛教授,从两个方面强调辨证的重要性:纵向强调患者病症的发展,掌握病情的当前情况和变化规律,及时的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横向强调相似症候之间的对比,了解和掌握各种病症的具体特点,更加准确的对病症作出诊断,不死板、不片面,更加系统的去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分析。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临床辨证时做出客观的分析,因此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
3 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学习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虽然不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方法,却是最为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将学生掌握薄弱、不足的地方暴露出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加强,因此考试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考试往往是采用考卷问答的形式来测验,并不能全面的测定被试者的综合能力,因此考试必须考虑如何全面的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在原有的考试形式上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基础上增加更多需要进行辨证判断的内容,并减少单纯陈述题的比例,增加考验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应用的综合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光是要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考验他们对于所掌握的知识应用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但避免的片面的检测,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角模式3。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综合能力方面来提升学生。
4 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和应用
中医诊断学是更贴近临床的一个科目,不光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目前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在课外,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社区活动,以走向社会的方式去广泛的接触患者,在社区内设立课外学习点,由老师带领每周组织义诊活动,对于接触的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将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所接触的病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实践中应对自己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才能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跨世纪中医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晓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重要内容[J]南方医科教育,2005,4(1):22~29.
篇4
方法 对医院EICU 48个月 HAP患者检测出的138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结果EICU的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9%,其中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5.1%,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病原菌对抗菌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结论 EICU的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致病菌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能与医院广泛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有关,故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药敏试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56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09-03
HAP是常见医院内感染的疾病之一,及时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都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新品种不断增多,但病原菌的种类变化快及耐药问题仍较为突出[1\]。笔者对EICU 2003年6月~2007年6月间医院HAP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作一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择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计48个月医院EICU确诊为HAP且痰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进入本调查研究。
1.2诊断标准HAY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胸部出现湿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发热;②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改变。(2)慢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稳定期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1.3方法
1.3.1菌株来源118例HAP患者晨起生理盐水漱口后咳痰或应用气管插管者吸痰至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先行涂片镜检上皮细胞25个低倍镜为合格,不合格痰重取。合格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接种血平板、中国兰平板、巧克力平板、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放入显色培养箱,35℃18~24 h培养。
1.3.2鉴定、药敏及质控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判断标准严格按照200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IS)标准执行。所有药敏纸片均由Oxoid公司生产。葡萄球菌中MRS的检测用苯唑西林纸片筛选法和GPS-106同时进行。同一患者相同菌株标本,若收集时间在1周以内,视为同一菌株,不重复统计。真菌药敏试验采用ROSCO纸片法,判断标准由ROSCO公司提供。标准菌株有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葡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及白色念珠菌ATCC 90028进行药敏纸片的质量控制。
2 结果
2.1病例分类收集我院急诊监护病房HAP患者痰菌培养阳性共计118例。其中男64例,女5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要基础疾病为农药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机械通气33例(25.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3例(35.3%),心力衰竭并肺炎16例(13.7%),晚期肿瘤13例(9.8%),支气管肺炎10例(3.9%),心肺复苏后机械通气患者9例(7.8%),其他4例(3.9%)。
2.2各种病原菌分离率及分布118例HAP患者的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送检率100.00%,阳性者87例,阳性率占73.73%。87例细菌培养阳性的HAP病人共培养出137株病原菌。其中阴性菌占64.23%(88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30株、鲍曼不动杆菌24株、大肠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3株、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属5株,阳性菌占27.74%(3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凝固酶阴性萄球菌8株、坚忍肠球菌4株、其他革兰阳性菌3株,真菌占8.03%(11株)包括白色念珠菌3株、热带念珠菌1株、其他真菌3株。
2.3最常见几种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详见表1。
2.4几种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详见表2。
2.5 真菌性病原菌的耐药率 在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对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益康唑及酮康唑敏感率有一定的差异,耐药率分别为9.8%、3.0%、10.8%、36.6%及29.2%。
另外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率分别为40.0%(4/10)和50.0%(5/10)。在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分别为50.0%(4/8)和65.22%(15/23)。
3 讨论
HAP在我国占医院感染的首位[2\],也是导致医院患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HAP呈逐年增加的趋势[3\]。本研究资料分析显示目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HAP的主要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占前几位,这与国内文献报道大致是一致的[4\]。在本文调查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率(4.38%),这可能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感染与COPD、恶性肿瘤放化疗、使用激素及应用呼吸机有一定关系。亦有学者认为:革兰阴性杆菌口咽部定植是HAY发病的重要条件,此外,慢性消耗性病人、危重性疾病患者的定植率更高,可高达75%[5\]。其原因为慢性、危重病患者唾液中蛋白水解酶增加,降解细胞表面纤维连接蛋白,增加了革兰阴性杆菌与咽部上皮细胞粘附而促进了革兰阴性杆的菌定植,而定植菌易被吸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由于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强,且缺乏规律性,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其次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吡肟较为敏感,而对头孢菌素(对头孢唑林耐药尤甚)、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较为严重,而且存在革兰阴性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现象。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比率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0%和50%,这可能与患者早期应用大量抗感染药物有一定关系。有国外学者[6\]就认为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大量应用,致使产ESBLs菌株不断增加,使ESBLs日趋流行。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作为HAP的其他致病菌,应高度重视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16.79%和5.84%,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属条件致病菌,这也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有关,它们仅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较敏感,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SMZ及奎诺酮类有较高的耐药性。在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分离率分别为65.22%(15/23)和50.0%(4/8)。其中MRSA可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变体,它不容易与甲氧西林结合,在细菌中的其他青霉素结合蛋白都因为与甲氧西林结合而失活后,这种蛋白变体可替代它们完成细胞壁合成的功能,从而产生抗药性。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菌药物,它和细菌中的另一种分子(细胞壁肽聚糖前体五肽)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蛋白合成,因此使用万古霉素仍然可以杀死MRSA。但是滥用万古霉素则会产生别的抗药病菌,最常见的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形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大量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是细菌耐药性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无指征的滥用[4\],也导致了医院感染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根据国内对一些医院抽查的结果,参照药敏结果用药治疗细菌感染的只占14%[6-7\],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真菌(8.03%)的感染和耐药问题也要引起警惕。有作者分析认为[8\],真菌比例增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2)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人体正常菌群被杀灭或抑制,使得体内机会致病真菌得以恶性繁殖,不敏感的真菌和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造成真菌感染比例明显增高;(3)某些抗生素对机体有毒性作用,能影响肠道B族维生素的合成,使组织抵抗力减弱,为真菌吸附呼吸道黏膜并穿透组织提供了条件;(4)抗生素还可影响人体蛋白代谢,有的甚至损害组织器官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5)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造成器官组织损伤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破坏了自然保护屏障,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真菌过度生长。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素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们临床医生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建立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预防和纠正不合理用药是当务之急。据以上分析,我们就急诊EICU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做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关抗菌素,应参照病原菌体外实验的结果选药,确定合理剂量和给药途径和疗程等。尽最大可能不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如果必须在体外实验结果获得之前经验用药,一旦药敏结果出来后要及时调整。(2)通过本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及头孢吡肟等均较敏感,而对广谱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选用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派拉西林、头孢他定中的一种,必要时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增强疗效,不宜再首选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等。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除头孢哌酮外)、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及氨基糖苷类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广谱青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用于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可选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其他药物均耐药严重。(3)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均耐药严重,治疗应以万古霉素为首选。肠球菌可采用万古霉素、青霉素类药物,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均较高。(4)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虽对以上主要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鉴于嗜麦芽单胞菌等是碳青霉烯类的天然耐药者,耐药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已日益增多,源于染色体和含锌质粒的碳青霉烯酶已经出现,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动辄应用碳青霉烯类仍属不妥[9-14\]。(5)在选用治疗药物时,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抗生素的体外实验结果和体内疗效间差异,药物的耐药机理以及药品的价格等各个方面后再作出决定。对耐药率大于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应用。(6)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可以防治已有的抗药病菌,但是迟早又会产生新的抗药病菌。细菌的抗药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导致MRSA流行的重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滥用。现在不仅在社区、医院及养殖场不必要地大量应用抗菌药物,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频繁使用抗菌药物,无意之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在对细菌进行筛选,使耐药细菌有更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超级病菌(MRSA等)越来越流行。对HAP的治疗应狠抓本地区特别是在本单位尤其是EICU的细菌耐药监测,在经验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临床具体分离株的药敏结果严格合理选择、调整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医院EICU微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并积极开展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从而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15\]。
参考文献:
\[1\]段旭辉,欧小平,张建芬,等.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调查\[J\].中国医师杂志,1998,3(11):45.
\[2\]汤钊猷.现代肿痈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28.
\[3\]穆魁津,陈尔璋.10年来我国呼吸疾病防治研究的进展\[J\].实用内科杂志,1990,10(10):506.
\[4\]冯笑峰,王滨,郭筱林,等.医院感染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14.
\[5\]Lopez-Antumano FJ,Ssilva-Sanchez J.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S) \[J\].Arch Med Res,1997,28(2):195.
\[6\]马纪平.依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5):309-310.
\[7\]JACOBY G A. Epidemiology of extended speetrum P-lactamse \[J\].Clin Dis,1998,27(1):81-93.
\[8\]Goldberg DM.The cephalosporins\[J\].Med Clin North Am, 1987,71:1113-1133.
\[9\]马晓鹂.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病原菌菌谱和耐药性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5):325-326.
\[10\]Gustaterro C A,Steckelberg J M.Cephalosporin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related compounds\[J\]. Mayo Clin Proc,1991,66:1064-1073.
\[11\]Fraimow H S,Abrutyn F A.Pathogens resistant to antimicrobial agents\[J\].Infect Dis North Am,1995,9:49-55.
\[12\]Cornigilia G,Russell K, Satta G,et al.Relative importance of outh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group 1 beta-lactamas as mecropenem and imipenem activities against enterobacter cloaca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350-357.
\[13\]Sanders C C.New b-lactams:new problems for the internis\[J\].Ann Intern Med,1991,115:650-651.
篇5
【关键词】 耳针;中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贯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耳针与中药并用对其治疗,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根据1999年WHO修正的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参照“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口渴少饮;形体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体胖大,舌质黯,有瘀斑,舌下系带迂曲青紫;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以上各项中3项即可。③体重指数(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近期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症及高渗、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④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3±2.4)年;基础治疗加耳针与中药并用组(B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2±2.1)年;基础治疗加文迪雅组(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8.2)岁;平均病程(4.4±2.3)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予单纯基础治疗,按体力劳动强度、体型规定饮食,制定运动计划,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降糖药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和中药治疗。耳穴埋针选用揿钉式皮内针,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风湿关节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将皮内针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单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5 d,两耳交替,连续5次,休息5 d,为1个疗程。取穴: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中药汤剂: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鸡内金12 g,白术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栀子6 g,黄芩6 g,黄连6 g,生地黄12 g,佩兰30 g,苍术18 g,丹参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频服,服用25 d,休息5 d,为1个疗程。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文迪雅(葛兰素史克,批号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观察方法
3组疗程皆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中医症状单项疗效
(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A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4.2 疾病疗效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B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总有效率96.6%;C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3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关键词】 耳针;中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贯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耳针与中药并用对其治疗,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根据1999年WHO修正的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参照“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口渴少饮;形体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体胖大,舌质黯,有瘀斑,舌下系带迂曲青紫;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以上各项中3项即可。③体重指数(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近期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症及高渗、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④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3±2.4)年;基础治疗加耳针与中药并用组(B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2±2.1)年;基础治疗加文迪雅组(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8.2)岁;平均病程(4.4±2.3)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予单纯基础治疗,按体力劳动强度、体型规定饮食,制定运动计划,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降糖药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和中药治疗。耳穴埋针选用揿钉式皮内针,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风湿关节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将皮内针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单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5 d,两耳交替,连续5次,休息5 d,为1个疗程。取穴: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中药汤剂: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鸡内金12 g,白术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栀子6 g,黄芩6 g,黄连6 g,生地黄12 g,佩兰30 g,苍术18 g,丹参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频服,服用25 d,休息5 d,为1个疗程。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文迪雅(葛兰素史克,批号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观察方法
3组疗程皆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中医症状单项疗效
(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A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4.2 疾病疗效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B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总有效率96.6%;C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3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5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早在《灵枢·本藏》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肥甘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饮食结构日益西化,高胆固醇、高蛋白等高热量食物比例增加,致使形体肥胖、体重增加;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滋生痰湿与邪热,痰热内阻而发为消渴;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以车代步,多静少动,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浊,又有失治误治,多因阴虚热盛说,予以大队滋阴清热药,寒凉滋腻,伤脾碍胃,运化失司,而生痰湿,日久闭阻经络,使机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消渴日久,必然导致瘀血,瘀血可贯穿于消渴病整个病程的始终。
笔者在“脾虚致消”、“湿热致消”及“瘀血致消”的理论指导下,从脾从瘀从湿着手治疗,采用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法,优选方药,以生黄芪、山药补脾益气,助脾健运为主药;苍术、薏苡仁运脾化湿;鸡内金开中焦郁结;生地黄滋肾水而防燥;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丹参、鬼箭羽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栀子、黄芩、黄连功为清热解毒;佩兰有健脾化湿活血之效;柴胡具有理气散滞之功。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条达气机、清热化湿祛瘀之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廓与全身经络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灵枢》中所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在耳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所以,根据辨证选穴的原则,在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进行埋针治疗。其中神门有镇静安神、抑制食欲之功;内分泌能调理冲任,调节内分泌;脾可化湿健脾,调节水液代谢与消化功能;肝调和气机,使气血运行正常;三焦除湿化浊通络;另外,选用风湿关节膏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加强耳针的治疗作用,效果更佳。
2型糖尿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衰竭,而长期的高糖毒性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二者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速胰岛B细胞的凋亡。本研究发现,B组在治疗前后其FBG、2 h BG及HbAlc均有明显改善,且与C组相比,2 h BG有显著差异,说明其有明显的降糖效果。通过降糖进而可减轻高糖毒性对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本观察结果显示,B、C组均具有降低FINS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和胰岛素抵抗同样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能显著降低TG水平,且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之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B组能显著改善患者BMI,且和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与耳针并用有减轻体重的作用。临床症状及舌脉改善情况观察显示,B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且明显优于A、C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脾虚湿瘀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中药与耳针并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WHO Dep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WHO 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篇6
[关键词] 普罗帕酮;胺碘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067-02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LI Ning XIAN Xinpi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Dujiangy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Methods Eighty-six patients of PSVT who were admitted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group (n = 45) and intravenous Amiodarone group(n = 41). Comparition of the termination rate and adverse events rat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heart beat recovery in Propafenone group were (8.14±1.80) min and Amiodarone group were (19.31±2.95) min, there had differenc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 = 21.58, P < 0.05). The termination rate of PSVT was 84.44% (38/45)in Propafenone group and 85.37% (35/41) in Amiodarone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0.12,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side effect were respec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2.22% vs 21.95%, χ2=0.01, P > 0.05). Conclusion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clonic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s safe, effective and can be used as a drug treatment PSVT line.
[Key words] Propafenone; Amiodarone; Tachycardia; Supraventricular; Clinical compariso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在急诊科尤为常见,及时治疗可避免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障碍[1]。导管射频消融可彻底治愈此病,然而在未开展该技术的基层医院,仍首选药物治疗。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对其应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治疗,并观测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均经心电图检查明确为PSVT。随机应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普罗帕酮组共45例(其中男性23例),年龄16~52(31.6±8.2)岁,发作至就诊时间平均为(2.1±0.9) h;胺碘酮组共41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年龄17~54(31.8±8.1)岁,发作至就诊时间平均为(2.0±0.8) h。两组年龄、性别、发作至就诊时间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且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取得监护人书面知情签字同意后进行试验。
1.2 方法
患者就诊后,予常规持续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记录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及12导联心电图,明确诊断后予药物复律[2]。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 mg缓慢静推10 min,观察15 min,若未复律,再重复给药70 mg,继之予1 mg/min维持静滴[2-3]。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首剂15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0 mL,缓慢静推10 min,观察30 min,若未复律,予追加150 mg,继之予1 mg/min维持静滴,后据病情逐渐减量[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有效性指标:转复时间、转复有效率;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率。用药1 h内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情况,有效:心率下降至100/min以下或完全转为窦性心律者;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转复时间以静脉注射药物完毕时开始计算(追加用药者,则以末次用药完毕计算)至PSVT终止结束[2-4]。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轻度:无明显不适,但有可观察到的异常;中度:有可观察到的异常伴明显不适,但可耐受;重度:严重不适,难以耐受,需立即干预治疗。在注射过程中发现复律或出现不良事件立即停药[4-5]。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患者年龄、转复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转复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普罗帕酮组38例有效,有效率为84.44%,胺碘酮组35例有效,有效率为85.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为(8.14±1.80) min,胺碘酮组为(19.31±2.9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安全性比较
普罗帕酮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占22.22%,胺碘酮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占2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本研究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QTc延长、头昏、恶心、呕吐。
3 讨论
普罗帕酮为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延缓传导速度,抑制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的传导及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也可抑制心房、心室肌的某些旁路传导途径[1,3]。本研究采用静推给药的方式,其起效迅速(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 < 0.05),且安全有效。
胺碘酮静脉应用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Na通道阻断作用,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非竞争性抗交感作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钾通道阻滞作用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钙通道阻滞作用[6-7],其中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钾通道阻滞作用为主,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率[1,4]。该药物具体特点为:(1)扩张血管;(2)增加电的稳定性;(3)致心律失常作用极低;(4)无负性肌力作用。因而该药物在发挥高效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时同样可以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地对抗了它的负性肌力作用,因此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胺碘酮因其药理作用的重要性和抗心律失常的广谱性,使其成为当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药物。本研究中胺碘酮转变PSVT有效率为85.37%,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为一种安全药物,但其转复时间较普罗帕酮长。治疗过程中发现,两种药物的治疗剂量因患者的反应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故使用剂量应据临床确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普罗帕酮治疗PSVT的转复时间快于胺碘酮;两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均可作为PSVT复律治疗的一线用药。
[参考文献]
[1] Jenkins NS,ights M,ckmann C,et al. Adenosine-induced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n a patient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a response[J]. Am J Emerg Med,2010,28(4):526-527.
[2] 黄凤荣,欧阳阳钢,徐姗,等.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34-135.
[3] 刘淑兰. 胺碘酮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9):60.
[4] 胡鹏里,唐文明,陈鹏.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华北国防医药,2009,21(3):20-21.
[5] 王彦欧,徐凯,赵斌,等. 合理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66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54-155.
[6] 廖德宁,杨志健.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和电生理特性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6):475-476.
篇7
【关键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结果
与大家一起分享工作中遇到的一关于“检验前质量控制差错”的例子,感觉其学习的意义很大,望临床、医技都能从中吸取其经验教训,从各个环节提高医院检验质量。
事件回放:按照工作程序,检验科生化室收到儿科一份急诊电解质标本,仪器在控状态下,结果显示K:8.1mmol/L,Na:140.1mmol/L,Cl:106.4 mmol/L,Ca:1.31 mmol/L,于是复做,复查结果与前无大差别,急忙电话联系病房重新采集标本。第三次结果K:4.0mmol/L,Na:140.3mmol/L,Cl:101.6 mmol/L,Ca:2.43 mmol/L,联系主治医师,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抽血前并未输注或口服与钾有关的药物,怀疑标本采集过程出错,可是两次都是普通真空生化干燥管,均无溶血,标本也没有弄错号码,为什么第一次K偏高、Ca偏低,令人匪夷所思。后几经周折,仔细查找过程,终于弄清楚此事件的导火索:护士第一次抽血之后错打入了血常规的管,很快发现后,接着又把血倒入了生化管。
血常规管是EDTA-K2抗凝,虽然时间很短但也会螯合部分Ca离子,同时抗凝剂中的K离子会混入血液中,造成K离子的假性升高和Ca离子的假性减低。而Ca离子还在,全血照样可以凝固,这样送到检验科,根本无法判断出其中隐藏的问题。
此例子是“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重要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分析前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为: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患者的正确准备;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分析前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在于保证所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及可靠性【1】。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做不到位,即使医院给检验科配有再高端的仪器设备、再精斟的技术,要想发出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的检验结果,也就变成了奢望。这就要求大家重视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做好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输送等在内的各个环节,以确保送检标本的质量。另外,还要求检验科对标本的质和量的严格把关,遇到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并退回临床科室;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一切能得到的临床信息去分析检验结果;对有疑问的结果,应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因为有时正常的检验结果不一定是真实的检验结果;我们也不能太过依赖仪器,认为仪器质控通过,结果就完全没有问题。工作中一定要控制检验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发出真实的检验报告。
篇8
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门诊部
梁洁: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通信作者:邱敏丽,女,本科,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4 例。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的病情缓解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患儿肺功能改善情况,并随访观察治疗后1 年内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哮喘缓解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及PEF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循证护理模式,有助于患儿的病情控制及减少发作,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患儿;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40
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于反复特点[1]。目前我国儿童的哮喘患病率约为0.5%~3.3%,占儿童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的首位。由于该病难于根治,常反复发作,需长期用药控制,对患儿的心理、生理均有很大影响[2],而哮喘的控制需要长期、规范的坚持。儿童患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在治疗状态方面通常表现为依从性差,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对于患儿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是有效控制哮喘、降低发病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我科对哮喘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16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分级标准[3]。将2010年1~10月的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6~14岁,平均(8.21±2.10)岁;治疗前患儿的用力呼气量(FVC)(1.28±0.14)L,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10±0.56)L,最大呼出流速(PEF)(3.17±1.40)L。将2010年11月~2011年7月62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6~13岁,平均(8.01±1.90)岁;治疗前患儿的FVC(1.22±0.12)L,FEV1(1.04±0.56)L,PEF(3.21±1.12)L。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采用统一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提出问题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为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缺氧等。根据临床观察和文献检索发现存在的问题包括预防诱发因素、用药依从性,尤其是吸入治疗依从性、预防哮喘的发作和应急处理,如何正确评估病情及患儿的焦虑、紧张情绪等。
1.2.2循证支持根据循证提出的问题,在充分了解患儿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检索文献寻找适合患儿的最佳证据,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尽量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1.2.3护理措施
1.2.3.1一般护理改善就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针对患儿的个体情况,指导患儿及家属控制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对患儿进行饮食及运动指导,以提高患儿体质及肺通气功能,减少哮喘发作。
1.2.3.2哮喘相关知识教育对家长及学龄患儿进行哮喘及常用药物知识教育,内容包括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哮喘常见诱因及防治方法、患儿自我或家属病情监测、识别哮喘发作的征象、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急诊指征等。
1.2.3.3心理护理由于哮喘易长期、反复发作,部分患儿发作时伴有惊恐体验,故患儿多伴有精神紧张、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我们在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儿年龄及特点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儿的负性心理,从而缓解情绪因素对哮喘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
1.2.3.4用药护理正确使用药物是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的保证。在哮喘相关知识教育基础上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使用止喘药,尤其是吸入药物的使用方法,讲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2.3.5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出院后的饮食、运动及随访时间,如何避免诱发因素,指导家属做好家庭护理。向患儿及家属强调哮喘的防治应遵循长期、持续、规范、个性化的原则,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强调随访重要性。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儿的缓解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哮喘缓解:完全缓解,即使偶尔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昼夜波动率<20%;部分缓解: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哮喘发作较治疗后FEV1(或PEF)增加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须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舒张剂;无缓解: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2)测定患儿住院前后的肺功能,将FVC、FEV1及PET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3)两组患儿均随访观察治疗后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QR)表示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表1)
3讨论
循证护理源于循证医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理念及护理方法[3]。它是以当前可信的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患儿实际情况提出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临床护理方案,从而达到对患儿实施最佳的护理[4]。已有多项国内外研究证实,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预后[5]。
本文中我们就不同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病情控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缓解率达96.77%(60/62),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是85.19%(46/54)。由此可见,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及PEF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这表明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循证护理模式有助于控制病情及减少发作,降低医疗费用。结果可能与循证护理的科学性及对患儿的各项护理细节都有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更为确切的护理效果有关。
哮喘本质上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反复长期发作可引起气道不可逆狭窄。如进行规范治疗则哮喘控制目标对大多数哮喘患儿而言是可以达到的。哮喘患儿普遍存在病情控制不理想,普遍对哮喘及基本药物的了解不足,不能正确、规范的用药及有效防范疾病复发,儿童尤其如此。而疾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护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在哮喘控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在哮喘患儿的病情控制中显示出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力平,杨娟,李彩霞,等.院外延续性护理对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56-57.
[2]范益平.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5):428-429.
[3]袁琼.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7245-7245.
[4]齐红梅,李晓静,张怡,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58-259.
[5]曹丛.舒适护理用于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0):155.
篇9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71-02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集中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的监护技术的救治场所,能准确、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优质方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ICU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1],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ICU中救治的患者大多为外科书后、各种意外及重症患者,有统计资料表明,在转出ICU的患者有40~60%经历保存痛苦记忆和焦虑、躁动等不良心理反应。我院对 ICU患者进行系统性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监护室2010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260例)及对照组(240例),观察组男性148例,女性112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45.5±5.6)岁,大手术后46例,急性心血管疾病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7例,肺部感染55例,其他30例;对照组男性135例,女性105例,年龄在19~77岁之间,平均(46.7±4.8)岁,大手术后37例,急性心血管疾病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例,肺部感染38例,其他52例。入选患者无精神障碍,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生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加用系统性整体护理,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敌对、躯体化、抑郁)进行评价[2],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异常心理 麻醉觉醒后的患者,时常出现对场所、时间的认知障碍,不能完全理解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对医务人员产生排斥心理,在更换新环境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患者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容易发展为妄想。患者在接受呼吸机等器械治疗时,患者不仅是生理的折磨,同时对自己的状态有强烈的恐惧和不安[3],大多数患者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种管道和监护导线制约患者的身体活动,同时要求患者处于绝对的安静环境,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产生悲哀感。患者与亲属失去一时性疏远,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对义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出现拒绝治疗的逆反心理。有部分患者面临升学、就业、婚恋、生育等问题时,无力应对外在挑战,而采取自杀行为。
1.2.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ICU患者病情严重且易反复,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患者的心理状况更加脆弱,因此医患之间的交流就非常重要,分析患者可能的原因,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在对患者进行一般及特殊护理时[4],始终保持亲切的笑容,用温柔、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有交流障碍的患者运用手语、口语、动作等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于自杀的患者首先了解患者的心态及处境,除主动关心、照顾、开导外,还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做好疏导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委婉的告知亲情的重要性及生命的价值,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
1.2.3 提高对患者的尊重患者在进入监护室后,一时与家属失去联系,心理失去归属感,自尊心受到打击,护士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予以充分的尊重,保证患者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1.2.4 加强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让患者互相鼓励,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和落空感,让患者充分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治疗的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SCL-90因子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变化快,且病情比较严重,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机体持续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护理在护理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并让患者达到自身的最佳状态,加强心理护士是消除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首先医院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对医院及护士产生信任感,减轻其心理负担,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与患者交流时,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机实际需求,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5],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率,加强疏导和疾病的宣传,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系统性整体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赵芳芳,王孝艳.ICU护患沟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2008,14(12):1425―1427.
[2] 王宏霞,刘璞娟.浅谈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4):319.
[3] 曲振瑞.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14):2730―2731.
篇10
[P键词]协同护理;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c)-018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80 case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and each group had 4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llaborativ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improvement of bad life habits afte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European stroke score (ESS),improved Barthel index and change of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nd chang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s counted 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ratio of still smoking,drinking,high-salt eating and staying 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llaborative nursing;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Limb function;Mental status
目前国内针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护理多关注于其住院期间护理,出院后康复期间的护理干预与康复治疗多数被忽视,未能有效开展患者的自我护理与家庭康复协同护理[1]。以上不足不仅未能有效促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加大了医院临床护理工作难度,未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2]。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护理新理念,其理论与工作基础为责任制护理,在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患者、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发病后的康复护理中,从而更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已有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3]。针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其不仅保证了患者出院后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更利于发病后机体功能的康复,且能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尤其适用于我国目前国情[4]。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并分析其对肢体功能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入组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8~12分,脑卒中评分(ESS)评分均在70分以上,且排除发病后合并颅内出血、既往合并精神疾病、既往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85岁,平均(69.6±5.3)岁;病程5~30 d,平均(10.5±1.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2例,高中及以上者8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0~86岁,平均(69.7±5.2)岁;病程5~30 d,平均(10.6±1.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1例,高中及以上者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 主要分4个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在患者入组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实施协同护理的价值、意义与目的,并告知配合方法,共同制定入组期间康复护理目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获得患者家属配合,并促使其家属融入到脑梗死偏瘫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及康复护理的配合工作中,告之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②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医生进行沟通,遵循医师提出的治疗康复建议与意见,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与患者及其家属一同制动个体化护理方案及康复计划,同时注重培养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护理内容,针对性地提供具体指导。促使患者家属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告之其康复护理过程中辅助器具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科学训练并监督规律进行。③注重在患者出院后7~14 d对其进行初次上门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一般情况、对其家庭康复训练进行指导,解答其疑问并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日记记录,科室则可通过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形式,加强康复技巧及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④与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将其一般情况与社区医院进行详细交班,遇到疑难问题建议患者及时来院复诊,同时做到间隔1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在入组后6个月时对其相关情况进行评定。
1.2.2 对照组护理干预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如入院告之、一般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住院期间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出院健康教育等。对出院患者仅在1个月内采用电话随访。
1.3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留取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对所有患者上门随访6个月,其中观察组实施协调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善情况,统计两组干预前后的欧洲ESS、改良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的焦虑、抑郁变化情况。
1.4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评定使用ESS评分进行:共14大评分测定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越佳。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共10大评分测定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量表进行:包括上肢10大评分测定项目,下肢7大评分测定项目,满分100分,提示无运动功能障碍,总分越低,提示存在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心理状态主要判断焦虑与抑郁两项,其中抑郁状态采用HAMD量表检查:共24大评分测定项目,按5分与3分评定法进行,总分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不良生活习惯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仍然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及熬夜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干预前后ESS、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ESS、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ESS、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
2.3两组干预前后HAMD和HAMA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HAMD和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
3讨论
协同护理是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充分利用患者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护理中,有效提高了健康护理效率,缩短了患者康复治疗周期[5],有效减少了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康复过程中占主体地位[6]。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临床护理,提高护理工作的人性化水平[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仍然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及熬夜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不良生活习惯方面,观察组要求患者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康复治疗,更好地获得治疗与护理相关信息,了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及生活习惯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提高患者健康意识[8]。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了治疗依从性[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A后,观察组的ESS、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提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系统功能、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相对实施常规护理者改善更为明显[10]。实施协同护理,护理人员还可借助实际演示等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康复锻炼的目的与方法,根据患者发病严重程度及自理能力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预后知识的了解[11]。同时将患者及其家属在康复过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实施康复训练[12],而且在患者家属的共同参与下,增进了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亲情交流,对患者心理及生理康复均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使其更积极地配合临床康复,在其家属的协同帮助下规律、有效地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13]。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因大脑左半球受损,在发病后多伴有抑郁与焦虑心理,同时因存在语言功能与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出现焦虑与抑郁心理可能[14]。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可能与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后,护理人员加强了对患者进行心理情绪方面的监控,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有关[15],主动与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从心理与生理上给予充分关爱,安慰并鼓励患者术后主动进行功能康复,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其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减少发病后焦虑、抑郁心理。
[参考文献]
[1]Daou B,Deprince M,D′Ambrosio R,et al.Pennsylvania 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 collaborative:statement on the recently updated Ⅳ rt-PA prescriber inform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5,139:264-268.
[2]Wyer PC, Umscheid CA, Wright S,et al.Teaching Evidence Assimilation for Collaborative Health Care (TEACH) 2009-2014:Building Evidence-Based Capacity within Health Care Provider Organizations[J].EGEMS (Wash DC),2015,3(2):1165.
[3]吴林燕,龙翔玲,彭春光,等.协同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66-168.
[4]张晓曼,王志稳.急诊科护士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12-316.
[5]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3):207-209.
[6]秦蕾,冀蓁.协同护理模式对偏瘫患者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J].职业与健康,2015,31(8):1093-1095.
[7]Davoody N,Koch S,Krakau I,et al.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points in post-discharge stroke care[J].Int J Integr Care,2014, 6(14):e032.
[8]Tully PJ, Baumeister H.Collaborative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Syst Rev,2014,28(3):127.
[9]高萌,孙艳杰,崔梅,等.协同护理模式在脑立体定向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2):194-196.
[10]杜禾芳.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2):45-46.
[11]张凤莉.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137-138.
[12]Hall CA,Reynolds-Iii CF.Late-life depression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challenges,collaborative care,and prevention[J].Maturitas,2014,79(2):147-152.
[13]范丹.患者及家傩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77-278.
[14]刘水平.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