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心得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护理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院前急救转运是前沿阵地,患者的病情危重导致护理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工作关系不和谐,护理人员认为付出多而回报少,心理契约破裂几率大。护士不安心在新生儿科工作,有持抵触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以往只好采取轮流制,要求新护士至少新生儿科轮转工作半年。
2心理契约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经典的心理契约结构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交易型是指契约双方具体的、明确的,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相互责任,如晋升、加薪等;而关系型则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相互关系,如奉献、信任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护理组织对护士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采”和“利用”护理人力,它包括就业与录用、人力配置、激励、教育培训4方面内容,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人们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
3新生儿科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
3.1在物质奖励和环境支持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增加工资和福利,减少工作负荷,减少加班时间。另外白班护士与倒班护士所感知到的心理契约、护士责任履行程度存在差异。倒班护士所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得分高于白班护士。新生儿科倒班护士的夜班频繁,夜班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所以新生儿科护士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大,故对护士责任的履行程度相对较低。
3.2创建以人为本、呵护新生的科室文化健康向上的科室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和献身精神,为全科护士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极具凝聚力的共同体,高效开发职工的能力和潜力,使护士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时间、青春、才华、智慧交付给新生儿科护理事业。
3.3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构建关系型心理契约院部从上到下各级护理管理者注重护士社会情感方面的需求。每年都有进行职工对医院满意度调查,并且进行整改,通过和谐地沟通是工作氛围亲善友爱;通过沟通,为护士描绘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科室和护理人员的目标相一致;是护理人员对科室的认同感增强,增加其主人翁意识,巩固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3.4跟踪护士心理契约变化轨迹,适时管理心理契约管理者要注意护理人员的心态变化,通过交流、激励机制等方式满足护士的需求。适时对护士心理契约变化加以管理,保证其工作质量。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固性,增强集体凝聚力。
3.5重视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思想教育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建立护士培训开发体系,营造持续学习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对科室的归属感。①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②组织业务学习;③定时组织职业道德教育;④管理者力争做到任人唯贤,挖掘潜力,分配权利给护理小组长以及护理骨干,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3.6运用激励机制,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设计好护士的在职学习与深造规划,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及信息;同时也要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到科室及医院的各项事务中去,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护理管理者要实行绩效考核,并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改善护士夜班的环境与待遇,引导护士正确面对和积极应对夜班工作,以减轻夜班对护士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果
通过开展心理契约,增加了护士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学习型护理单元和比学赶帮的氛围正在形成,护理科研意识浓厚,通过优质护理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病人家属的信任和尊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0.2%上升到98.3%。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极大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管理绩效明显提高。
5体会
篇2
通讯作者:贾喜梅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产科质量,预防新生儿伤残的发生。方法 对两年间的新生儿窒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分娩产妇5005例,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8%。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产科原因是脐带因素,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是羊水过少和早产。结论 做好产前保健和防治并发症可有效减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 窒息; 原因; 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2]。其发生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的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寻找预防新生儿窒息的措施。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两年来住院分娩的142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分娩新生儿500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42例,占2.8%,其中轻度窒息129例,重度窒息13例,造成窒息死亡1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窒息标准: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产科原因:脐带因素,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胎盘功能减退和胎儿窘迫。界定标准:脐带因素,指脐带过短、纠缠、打结、脱垂。羊水过少指除外胎膜早破,产前B超提示羊水暗区
2 结果
产科原因新生儿窒息可由羊水或多种因素引起,本组142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包括:脐带因素、羊水过少、早产、胎盘功能减退、产程异常、胎儿宫内窘迫6种。脐带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0.9%,28.3%和15.5%。脐带因素中脐带绕颈最常见,重度窒息以羊水过少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早产,胎盘功能减退和脐带因素。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主要为脐带因素,本组病例中占30.9%。其中脐带绕颈最常见,这是由于脐带缠绕过短,牵拉过度,脱垂或机械受压可使胎儿在宫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尤其在活跃晚期,第二产程胎头下降更加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胎心改变。羊水不同程度的污染,胎监基线率呈可变减速。因此,产时严密观察胎儿心率的变化是否由于脐带异常所致。若发现胎心快慢不均,宫缩后持续减速等异常,均应及时处理。避免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3]。
3.2 在重度窒息因素中羊水过少居首位 羊水过少,其缓冲作用减弱,宫缩时宫壁紧贴胎儿,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使胎儿脐带受压,影响胎儿及胎盘循环,导致缺氧,严重者可致胎儿死于宫内。同时,羊水过少又使其黏稠度加大,污染更加严重。分娩时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所以妊娠发生羊水过少。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手术终止妊娠。在分娩时,必须及时吸净口鼻咽部的污染羊水,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的发生。
3.3 重视产前检查 加强用产期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早发现纠正胎位异常,预防并及时处理妊娠合并症发生。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母儿异常情况。产程观察要仔细,分娩方式的选择,手术技巧等也要注意。另外,在胎儿娩出前还应做好抢救预备工作,正确处理产程。另外,积极的预防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窒息有重要意义。
3.4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 助产士要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步骤。医务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术,采取有效助产技术和恰当的护理措施,阻止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复苏前对有可能发生窒息的高危分娩做好人员和物资准备,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备齐常用药物,器械如氧气,呼吸气囊等。胎儿娩出后快速评估5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清否,有无呼吸,肌张力,肤色。初步复苏后评估呼吸、心率、肤色三项指标。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依据卫生部2007年修订《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对窒息新生儿实施规范、有效地复苏。按照ABCDE复苏方案:A为清理呼吸道,B为建立呼吸,C为维护循环,D为药物治疗,E为评价。新生儿复苏整个过程必须保暖,重点要做新生儿的呼吸护理,保持呼吸顺畅,保证充分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2] 薄辉.现代儿科急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3] 杨皓.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及复苏治疗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243-244.
篇3
【摘要】目的:尝试在护理专业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5月我校在3所省级教学医院参加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各科室轮岗实习,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观察组在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比较两组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新生儿科之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理论成绩和其他轮转实习科室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别。结论: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既在不影响护理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又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护理教育;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3
新生儿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新生儿科护士除具备基础护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经过传统的一学年各专科的护理轮转实习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几乎不能直接胜任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为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护理学生在学历教育末期提供为期3个月新生儿专科护理顶岗培训,效果满意,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11年5月,选择我校在山东省3所3甲级综合医院参加新生儿科专门化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均为女生,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的综合医院轮岗实习,其中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采用传统跟班制培训模式,带教老师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临床情况随机带教,实习结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
1.2.2 观察组在完成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入新生儿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科护理培训。依据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并结合新生儿护理专科特色,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行业专家充分讨论后确立顶岗培训内容及实施路径,带教老师严格按照路径表进行临床带教和效果评价。
1.3 评价指标
2组同学在任何轮转科室实习结束前均进行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实习结束前进行临床综合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为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其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P
2.结果
两组培训效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几十年来伴随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呈现专科细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行业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初,美国首先开始了专科护士培训[1],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专科护士的培训已颇具规模,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尝试专科护士的培养,殷彩欣[2]、霍孝蓉[3]分别在儿科及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和经验。但专科护理培训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培训仅针对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进行。新护士往往未经过任何专科培训就走向专科护理岗位,这导致新护士工作茫然,上手慢,出错率相对高,影响了专科护理质量。本课题在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结果显示课程有效提高了实习学生对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结果显示压缩轮转实习并未影响到学生通科护理能力的学习。
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的增设目的是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这既满足了行业需求,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魏革,黎蔚华.临床专科护士培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9﹙20﹚:2424—2425
篇4
【关键词】绿色通道;新生儿;气胸;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6-02
新生儿气胸是小儿胸外科较常见急症、发病率为0.05%-2%[1]。新生儿气胸的基本特点为起病急、危险大、病死率高,多因肺泡过渡膨胀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和纵膈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引起严重的循环呼吸障碍导致死亡。把握合理的救治时间是抢救抢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成功配合产科、儿科,经绿色通道入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抢救新生儿气胸12例,现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2例,男8例,女4例。病理性气胸4例中足月儿3例,早产儿1例;医源性气胸8例中足月儿7例,早产儿1例。分娩方式:顺产4例,剖腹产8例,有6例胎粪吸入。
患儿临床表现均为突发的呼吸急促,并进行性加重,紫绀,吸氧不能改善,逐渐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浅促,心率加快。体检:患侧胸廓饱满6例,均有呼吸音减弱,三凹征明显,x线检查示患侧肺组织被压向肺门处萎缩,健侧代偿性肺气肿。双侧气胸3例,单右侧气胸5例,左侧4例。肺压缩比例,《30%者3例,30%-60%者6例,》60%者3例。
2 治疗与转归
胸腔穿刺抽气8例,2例胸腔闭式引流,2例自然吸收,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入心胸外科ICU救治的新生儿气胸12例中,配合抢救治愈11例,1例自动出院。
3 护理
3.1 物品、人员准备:接产科或儿科病房电话通知后,值班的俩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一名资深护师将抢救所需用物准备好,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分内到位,另一名低年资护师在心胸外科门口负责救治患儿的迎接。
3.2 建立通道:绿色通道的开通先是改变旧有的就医模式,急救患儿进入心胸外科后不必执行正常的就医程序,而是先抢救后结算,先检查后记账,先住院后办手续,以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患儿达到科室后各项检查立即进行,迅速建立至少1路德静脉通道,不必预交全部费用,先救命后补费,立即行x线检查,有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征者,立即配合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救治准备,赢得救治时间。
3.3 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心胸外科护士在抢救患儿的过程中要忙而不乱,做到急、快、稳、准。救治过程中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使抢救顺利进行,护士分工明确,但又要密切配合。设专人负责输液、给药等保持静脉通畅,专人负责给患儿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及其他准备。
4 体会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较重,一接到急症救治电话,心胸外科护士应迅速做好心理准备和物品准备,准备充足的人力,保证急救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同一时间一名以上患儿时,心胸外科的急救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合理调配人员,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工作是保证有效抢救的关键,分工明确才能确保抢救顺利进行。绿色通道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在每一个值班时段内,都有指定一名医务人员作为绿色通道责任人,加强科室间协调合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加强管理,科室管理非常重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及规范服务,制定抢救程序及应急处理预案,根据病情采取相关的救治措施,畅通院内抢救治疗的急救绿色通道[2]。
为确保急救时顺利,为抢救赢得时间,我院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①抢救物品、抢救车等做到定量、定位、定人管理,定期清点和消毒,定期检修、保养;②不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养:1min准备指定抢救所需物品、药品,3min内对胸腔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患儿做出评估,5min内静脉置管、鼻导管吸氧等;③制定专科救治配合流程,专科救治应急预案,要求人人掌握;④重症监护室内专一急救器械包基数卡,要求每班清点交接,以备不时之需;⑤与儿科、产科护士交接病情要准确,迅速,明确护理急救重点;⑥在排班上必须考虑护士的能力、年龄、工作年限等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带班组长的作用。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技术不断冲击着旧的工作模式,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对心胸外科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3]。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保证了护士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发挥,无形中提高了护士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心胸外科护士在积极参与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提高急救技能、应变能力及各项综合能力,使患儿真正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安全的救护。
参考文献
[1] 张书锋,高晓群.小儿外科危急症学.新生儿气胸与纵膈气肿.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1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珂立苏联合NCPAP(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5名符合条件,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在家属知情的前提下,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NCPAP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患儿的三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为73.9%,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和肺炎的的发生率为3.1%和7.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4.0%和22.0%(P<0.05)。结论: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的NCPAP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珂立苏;持续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常见的疾病,病死率相对较高[1]。NRD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增快,主要的确诊途径为X线检查[2]。目前的研究认为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是肺部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从而导致进行性肺不张。珂立苏是目前国内外在临床上用于治疗NRDS的表面活性物质,其属于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在NRDS的预防和治疗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3]。作者观察了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115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男66例,女49例,胎龄30~35周,平均32.1±2.6周,出生体重1700~2800g,平均1950±240g。根据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5例,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采用NCPAP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在新生儿出生后首先进行常规的呼吸道清理工作和保暖工作,然后通过检查对其进行确诊。确诊后单纯应用NCPAP治疗,NCPAP的初始参数:氧浓度为30%,氧流量为8L/min,呼气末正压为5cm H2O。在NCPAP进行0.5h后通过对患儿的血气进行分析,然后适当调整NCPAP的各参数。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是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是在对照组的方法及基础上联合使用珂立苏。在使用珂立苏前应先将珂立苏药液加热至37℃左右,然后将药液分两次经气管导管注入肺部,药液注入后,加压通气5min,以确保药液分布均匀。珂立苏的用量为70mg/kg。药物注入结束后保持患儿的仰卧状态,至6h在进行翻身、叩背和吸痰等操作。若患儿的病情出现反复可在12h之后追加使用珂立苏药液一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比较。(2)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患儿呼吸平缓,面色红润,心音正常有力,躯体温暖血气分析均正常;好转,患儿安静,呼吸偶见急促和暂停,面色正常,手足凉,血气分析未全部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均没有得到改善。(3)观察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肺炎、肺出血和颅内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 (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的三项指标pH、PaO2和PaCO2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的三项指标pH、PaO2和PaCO2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为73.9%,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观察组患儿的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20.0%和6.1%,与对照组的34.0%和14.0%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的比较,观察组患儿肺出血的发生率为3.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观察组患儿肺炎的发生率为7.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2.0%(P<0.05);两组患儿在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表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不充分,从而引起患儿肺的顺应性降低[4]。该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早产儿,且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5]。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促、、紫绀,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同时会伴有低血压和休克[6]。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增加跨肺压力,减少气道的阻力,使患儿的自主呼吸更有节律性。但是单纯采用NCPAP进行治疗的缺点在于这种治疗方式治疗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的呼气末正压的压力比较高,吸入的氧浓度也较高,容易造成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7]。本次研究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同时使肺出血和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8]。此外,由于配合使用了珂立苏这样的表面活性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NCPAP的使用时间,避免了患儿由于长时间使用高呼气末正压、高浓度氧而引起的并发症。
本次研究中,在采用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患儿的三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为73.9%,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52.0%。而关于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的比较,观察组患儿肺出血和肺炎的的发生率为3.1%和7.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4.0%和22.0%。
综上所述,对于早产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言,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缩短患儿的吸氧时间,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治疗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文清,陈滇.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血气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2 (4):440-441.
[2] Kattwinkel J,Bloom BT,Delmore P,et al.High-versus Low-Thredsh-old Surfactant Retreatment For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Pediatrics,2010,106 (2):282-288.
[3] 李明霞,张雷,马丽霞.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5):396.
[4] 宋国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M].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3(7):488-499.
[5] Forrest J B,Nickel J C,Moldwin R M.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pain syndrome and male interstitial cystitis:enigmas and opportunities[J].Urology,2007,69(4):60- 63.
[6] 韩海峰.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6):18-20.
篇6
新生儿专业是儿科学中建立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新生儿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以及知识运用脱节是儿科教学的突出问题,由于临床医疗质量监督的特殊要求、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新生儿科学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新生儿学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程度,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及知识的拓展运用。在其他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的状况并不少见,这也使得很多医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医学生对于新生儿疾病的了解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缺乏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学习的手段;(2)《儿科学》课程设置中缺少对于新生儿相关技能培训的安排,没有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专题对于新生儿疾病相关技能的运用做详细阐述;(3)缺乏针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学习新生儿学的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总结、调研的意识不足。
2STS教育意义和作用
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自上个世纪末引进国内后,在医学教育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STS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要学以致用,要涉及当地与医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现有基础渗透
STS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新生儿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在讲述新生儿学基本概念和病理的课程的同时,应适当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新生儿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需求又为新生儿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所以,现代新生儿学作为临床学科,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渗透STS教育理念,将医学知识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现象相互联系;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和教学现状,我们在临床医学《儿科学》课程新生儿学的教学中,建立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新生儿学STS教育专题,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规范临床见习课程中新生儿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生开展社会人文科学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新生儿临床疾病的现状调查,并可能对临床医学中其他课程的STS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和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生儿疾病知识的同时,一并渗透STS教育观念,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内涵,并开始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后利用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心得以论坛发帖或讨论的形式,反馈到教师处。
(1)制作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窒息、黄疸专题、新生儿复苏、氧疗后ROP专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瘘术专题、新生儿早期信号专题、新生儿口腔功能异常专题、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唐氏综合症专题、新生儿唇腭裂、外耳道闭锁、多指专题、新生儿静脉内应用造影剂过量专题、新生儿输液液体外渗导致的腔隙综合征专题、静脉营养液引起的新生儿组织坏死专题。教学准备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对于题材的挑选,不仅要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现状乃至国情,并且还要考虑到本教研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基础,因此,我们选择的专题必须是临床常见、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儿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足够的临床病例及治疗经验,配合教学的实施。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程完成对专题的总结及: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完成相关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的制作,将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多媒体制作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将本身技术性很强的临床新生儿学融入多媒体中,对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资料整合编辑,选材以及教学设计很重要,后期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医学美学基础。我科已有网络课程系统,可供数百名学员同时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答疑及考试,课程网站中的论坛作为开放的交流区,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组织学生利用教室和宿舍的计算机终端自主学习相关专题:仅仅通过授课和被动的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实际的增强。这和教师的引导及督导作用不够息息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无法抵制网络中无效信息的诱惑,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和小说阅读中。对于真正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这个高效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监督导其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在线时间的控制,自学笔记本、知识点习题以及在线自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督导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且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在网络课程中,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则更好地将我们的网上教学从一代、二代的被动和延迟交互模式,逐渐过渡到同步教学的模式。
(4)利用儿科技能培训室,以PBL教学法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技能培训:目前,临床医疗质量监督要求严格,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新生儿学的特殊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得不依赖模型和教具,儿科技能培训室便应运而生。许多在真实人体上实施的临床操作都可在高仿真的模型上进行,例如心肺复苏、误吸急救、气管插管、胃肠减压、导尿、清创、缝合、穿刺、输液、腰穿、骨穿、胸穿、腹穿、脐部护理等操作都已一一实现。我院已经建立的儿科技能培训室(临床技能培训室),包括标准化新生儿、新生儿护理模型、新生儿复苏模型、新生儿静脉穿刺模型、抢救台等。其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考试,解决了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较少能实践的新生儿疾病的查体、护理、静脉注射、心肺复苏等一些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可以在技能实验室供学生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技能培训中,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和示范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在该过程中,我们将PBL教学法贯穿始终,以模型模拟的疾病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整体的概念,对于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把技能培训当作单纯地在模型上重复机械的动作。
4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前景
新生儿教学渗透STS教育在现有基础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关设想如下:
篇7
【关键词】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母乳喂养具有多方面优势,对更好的建立母子感情和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1]。但由于种种原因,母乳喂养率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从分析其影响因素出发,给予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从2008年7月到2011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共226例,均为单胎妊娠。产妇年龄19—38岁,平均26.9岁。顺产102例,剖宫产124例。均身体健康,无精神疾患和感染性疾病,奶水充足,具备母乳喂养的生理条件。新生儿男119例,女107例。分娩胎龄37~41周,平均39.4周;出生体重2500~3900g,平均3250g。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均无先天畸形、严重窒息、酸中毒、抽搐发绀、新生儿溶血症以及各种感染等。两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13例,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主动干预,由产妇按照自身意愿决定喂养方式,对于采用母乳喂养或奶粉喂养的产妇,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并对其疑问给予及时的解答。实验组产妇给予充分评估,在分析影响母乳喂养因素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母乳优势的宣教
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针对新生儿的健康。根据产妇普遍希望新生儿身心得到更好发育的普遍心理,宣传奶粉的局限性,安全性,以及母乳喂养的科学性,全面性,让产妇对母乳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下一代的健康出发,增加母乳喂养的心理接受程度。(2)针对产妇的健康。产妇自身的身体方面的顾虑,主要来自于母乳喂养是否会造成乳房的变形和塌陷。对此,我们首先让产妇明白,母乳喂养,通过婴儿的吮吸,可以促进乳腺的更好疏通,减少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对产妇自身喂养也是有好处的。其次,通过吮吸,可以更好的促进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新生儿的发育也是很有意义的。最后,针对产妇担心乳房变形的问题,我们首先指出其发生率极小,并指导产妇进行乳房按摩,以及适当的乳房保养。
1.2.2喂养技巧的指导
包括喂养频率,喂养姿势,注意事项等。喂养时间强调少量多次,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新生儿进食特点,建立规律的喂奶时间,以帮助新生儿规律胃肠道功能,从而对减少喂养劳动强度和保证新生儿充分休息产生积极意义。喂养时,应该保持新生儿头部足够高于胸部,以避免发生呛奶,在喂奶时,可适当给予轻拍背部,喂养完毕后可适当给予新生儿腹部按摩,以帮助其更好消化。新生儿体质弱,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注意维护好乳房的卫生,以及新生儿的个人卫生。
1.3身心健康的调理
母乳喂养质量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也和产妇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护理干预。(1)饮食调理。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体质,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照顾新生儿。二是促进泌乳,以保证有足够的奶水喂养新生儿。(2)产后运动。主要是促进体质的增强和免疫能力的提高。(3)心理疏导。主要是尽快接受做母亲的角色,并保持相对积极,轻松和豁达的心态,可发动产妇亲属一起加强对产妇的心理关注。
1.4数据处理
统计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及相关常识掌握率,新生儿常见疾病发生率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X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3个月后统计护理效果。(1)两组产妇相关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实验组母乳喂养率、饮食,运动,休息以及喂养技巧等多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p
表1:两组产妇相关指标统计(每组均为113例)
3 讨论
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十分系统复杂的生理过程,在出生后100天内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各种营养的种类,数量需求都十分大[2]。母乳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能满足新生儿早期体格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富含牛磺酸、胱氨酸、鞘磷脂、卵磷脂等神经递质合成和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物质,促进新生儿的智力发育。而且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避免了种间的排斥反应,更易于吸收。此外,母乳中还含有IgG、lgM 等抗体以及双歧因子、乳铁蛋白,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发生感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4]。
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主要有:(1)科学因素。部分产妇过于迷信电视广告的宣传,然为配方奶营养因子齐全,事实上,配方奶虽然营养成分可能齐全,但由于属于异源奶的局限性,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较少,新生儿奶有效吸收的营养成分要相对减少,而且还可能造成消化不良。(2)美容因素。部分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导致乳房变形和形体发生改变。总的来说,上述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被严重高估了,事实上,只要经过合理调理,上述情况的发生率是很低的。(3)经济因素。主要见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产妇,认为国外奶粉安全性和营养性均很高,事实上,天然的母乳所具有的优势,是国外奶粉所不能比拟的,较好的条件,虽然能买到较好的奶粉,但其还是不足以代替母乳。(4)生理因素。主要见于产后疲惫的产妇,由于精力不够,新生儿由亲属照顾。(5)喂养因素。部分产妇由于喂养不得要领,加之心情急躁,母乳喂养效果不佳后,选择放弃。
因此,我们在护理干预上,首先宣教母乳喂养的优势,并对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解释,加深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减轻产妇的心理顾虑。然后进行母乳喂养的具体技巧指导,使产妇能迅速掌握和应用,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最后是加强身心支持,使产妇能以相对良好的身心状态喂养新生儿。从临床统计来看,实验组母乳喂养率和相关常识掌握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原因分析展开的护理干预队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治疗有重要意义。实验组新生儿身心发育状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了母乳喂养的优势。
我们注意到,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率相对要低,除了担心形体改变因素外,体质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优于剖宫产对机体创伤相对较大,产后恢复慢,许多产妇没有足够的体力喂养新生儿。此外,由于受产后疼痛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产妇的身心状态普遍要低于对照组,这对于母乳喂养质量也是不利的,导致选择奶粉喂养的产妇较多[5]。我们认为,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加母乳喂养质量,从而为新生儿健康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因此,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尊重产妇意愿和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主动干预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林新容.新生儿抚触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83-484.
[2]朱会明,孙连芹,景代群.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8):1092-1094.
[3]王金秀,朱荣平,周萍芳,等.母乳及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78-2079.
篇8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1
20XX年是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一年来,在院领导和护理院长及科护士长的领导、帮助和指点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较好的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工作,完成了20XX年护理计划90%以上,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
(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
(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3、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扩大知识面:5月底派三病区护士长参加了国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体护士进行了汇报。
三、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
1、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50句。
2、分别于6月份、11月份组织全体护士参加温岭宾馆、万昌宾馆的礼仪培训。
3、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5%以上,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评选出了最佳护士。
4、每月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病人意见,对病人提出的要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5、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者给予上岗。
四、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
2、与医务科合作,聘请专家授课,讲授骨科、内、外科知识,以提高专业知识。
3、各科室每周晨间提问1~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知识。
4、“三八妇女节”举行了护理技术操作比赛(无菌操作),并评选出了一等奖(吴蔚蔚)、二等奖(李敏丹、唐海萍)、三等奖(周莉君)分别给予了奖励。
5、12月初,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分组进行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病区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吸氧;急诊室护士考核:心肺复苏、吸氧、洗胃;手术室护士考核:静脉输液、无菌操作。
6、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护理,坚持了床头交接班制度和晨间护理。
7、坚持了护理业务查房:每月轮流在三个病区进行了护理业务查房,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
8、9月份至11月份对今年进院的9名新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为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知识,组织护士长每人讲一课,提高护士长授课能力。
9、全院有5名护士参加护理大专自学考试,有3名护士参加护理大专函授。
五、加强了院内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了院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
2、每个科室坚持了每月对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培养,对高危科室夏季如手术室、门诊手术室,每月进行二次空气培养,确保了无菌切口无一例感染的好成绩。
3、科室坚持了每月对治疗室、换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每周对紫外线灯管用无水酒精进行除尘处理,并记录,每两月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
4、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各病区、手术室、急诊室均能及时毁形,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督促,对各种消毒液浓度定期测试检查坚持晨间护理一床一中一湿扫。
5、各病区治疗室、换药室均能坚持消毒液(1:400消毒灵)拖地每日二次,病房内定期用消毒液拖地(1:400消毒灵)出院病人床单进行了终末消毒(清理床头柜,并用消毒液擦拭)。
6、手术室严格执行了院染管理要求,无菌包内用了化学指示剂。
7、供应室建立了消毒物品监测记录本,对每种消毒物品进行了定期定点监测。
六、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
1、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及通过护士的言传身教,让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手术室护士长年终工作总结
2、八月份在三病区开展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三病区护士除了向病人讲授疾病的防治及康复知识外,还深入病房与病人谈心。
3、全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2357个,留观125个,手术室开展手术2380例。急诊护士为急诊病人提供了全程服务,包括护送病人去拍片,做B超、心电图,陪病人办入院手续,送病人到手术室,三个病区固定了责任护士、巡回护士,使病员得到了周到的服务。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2
短短的2周很快就过去了,虽然2周在我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占了很少很少的一点时间,可是就是这一点时间给我的感觉和收益却是丰裕的,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护士长给我2周的ICU进修机会。
ICU集中了全院最好的仪器和设备,也集中的全院最危重的病人,在那里工作是紧张和忙碌,在那里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有各种交流的方式以及全科的护理知识,在ICU我学到了病房所没有的或是很少看到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或是比病房要求更高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1、应变能力临床应急、急救护理观察处理与特点和一般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大不相同。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往往是突然的,除了少数情况可以预见外,大多数是随机的,因此要求护士不能单一地等待医生来确诊,对应变的反应要快,处理能力要强。对临床应急、急救的患者采取有效的科学的紧急救治措施,以及急中生智、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能力,并采取一系列具体应变处理措施,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患者生命都会起到切实可行的重要作用。
2、护理技术操作带教老师的认真带教和严格的培训,使我初步掌握了抢救技术,如:药品、抢救器械的性能、操作方法及适应证、各种不同病证的护理技术操作。主要熟悉了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机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患者深部吸痰,何时吸痰注意事项等。了解PICC的留置过程,掌握的其护理的注意点,熟悉了休克的抢救,并参与配合,了解的血流机的工作原理,报警原因和处理方法,学会使用震动排痰仪器,以及翻身拍背祛痰,和气压治疗仪的使用,了解使用心电图机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测以及对心电图的正确诊断,使用除颤器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方法(心肺脑复苏)等技术。
3、医护配合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配合医生工作。通常认为护士的工作是执行医嘱,完成各种护理工作,而诊断治疗是医生的事,护士没有必要介入或参与的观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护士24h守候在患者身旁,是患者的守护神,是病情的直接观察者,因此,必须有能力全面、准确、无误地反映患者病情。护士不再是被动单纯的执行医嘱者,在工作中要能够与医生紧密配合,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任务。
4、沟通能力ICU病人大部分是插管的他们暂时会被限制语言能力,
和他们交流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看到老师们的用他们独特的语言交流真的佩服,有写字的,有看眼神的,有观察唇语的,有猜测的等等。我也学了不少。
5、基础护理ICU特别注重基础护理,有住了2年多的昏迷病人也没有发生皮肤上的任何问题,一个星期擦2次澡,2小时翻身一次,及时更换不洁的衣服,及时处理大小便,一丝不苟的做好口腔护理,及时的修剪指甲和胡须,样样做的很到位。
其实ICU需要我们的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3
大家好,我是新生儿的专业护士,我很荣幸去医院新生儿科学习了6个月,那时我想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护理技术,才不枉此行,在这六个月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学习护理技术外,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周到的职业安全防护及护理观念等诸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化管理:首先是良好的团队协作,多元的护理人员梯队,病房的护理队伍都设有护士长、专科护士及临床护士,大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相互协作,确保护理的质量。病房助理,负责外出患儿检查及外出勤杂工作,卫生员,负责病房卫生(要求达到一尘不染的效果),通过人事周密设置,各人按职责行事,一切尽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之中,病房过道贴着医疗安全图片,指导员工在工作中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防止发生意外,接触血液,体液时均戴手套,小心处理针及利器,做到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通过学习期间,我了解盛京医院对员工也进行了人员素质培养,由护士长根据护士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组织各种类型学习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护理人员的临床稽核,护士长说了一句最经典的话是“当护士出了差错时,不是大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他们会根据这件事做修改,完善制度,而不是去惩罚护士,只有这样,出了差错才会及时上报,而不是隐瞒,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工作紧张而繁重,院方为了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如会在病房里安装音乐播放器,心理辅导等等。
二、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水平科学有效的器械设备,以病床为中心,床头1m高墙壁上设有负压吸引、氧气、压缩空气和电源等嵌入式装置,各种监护设备、中央吸引、中心供氧设备均可随意移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除此之外,新生儿病房还有资深的护理队伍,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护理水平,如PICC,动脉留置、十二指肠插管喂养等,他们成功救治了许多超低出生体重儿,重症监护病人占20%~30%,1500g以下极低体重儿成活率及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
三、优质的服务在新生儿病房中,护理人员给患儿做处置时,都要先和患儿沟通及安抚。例如:宝宝,阿姨要给你采血,不要动,不要哭,轻轻的马上就可以了,这样既减少了对新生儿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在早产儿出院前,会为家长开办早产儿护理学习班,由专门护士为家长做解释指导工作,让家属掌握早产儿洗澡,喂养,等等相关日常护理,直至家长明白为止,才会放心的将早产儿交给父母。通过标准得体的服务方式,向患儿家属表示关心与同情,体现医院的服务水准,将服务规范自然地融入到服务意识中,应用于医护实践中,病房为出院病人设置了热线咨询电话,24小时负责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使患者与医院保持热线联系,随时获得医疗服务的专业指导。
篇9
关键词:重症肺炎婴幼儿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66-02
小儿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炎症,常伴有促、咳嗽、发热、气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音等临床表现[1]。而对于重症肺炎除了上述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并累及其他系统而出现合并症。由于小儿年龄小,免疫力低下,病情严重易变,目前重症肺炎已经成为儿童致死的重要疾病之一,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死亡率可高达21%[2]。我们对于重症肺炎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密切监护儿童的病情发展,精心护理呵护。本研究根据从2011年2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36例重症肺炎患儿的资料及具体护理措施,现整理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从2011年2月到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重症肺炎患儿,并进行相关的体检。其中男孩20例,女孩16例,年龄在1到4岁之间。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喘、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口唇发青、面色苍白、三凹征,并且拒绝进食或拒乳。所有的患儿均符合WHO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3],且所有的自然资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1.2护理方法。重症肺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抗菌治疗,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加强痰液引流,以及免疫调节,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治疗的核心,可预防多器官系统的功能衰竭,对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给予强心、利尿等处理。对36例重症肺炎患儿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患儿进行全面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以下详细记录护理措施及护理心得。
1.2.1改善环境:患儿的病房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和流畅,防止因缺氧而加重呼吸困难。此外对新生儿应当注意保暖,可以减少氧的消耗,改善缺氧的症状。对哭闹不止的患儿适当给予少量的镇定剂,以防加重缺氧的症状,同时也给病房其他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1.2.2正确卧位:令患儿卧床休息,取半卧头侧位,以利于呼吸道的顺畅,将呼吸道的分泌物排除,改善机体缺氧的情况,并且定时给患儿翻身、轻拍背部,同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幅度的改变。
1.2.3合理膳食: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因消化功能减弱,并且进食快会影响呼吸,从而导致呼吸因难,所以,对患有肺炎的婴幼儿不要勉强喂食。另外为避免呛入气管,进食和服药时宜将婴儿上身抬高。重症肺炎患儿多因高热、呕吐、腹泻等原因丢失大量水、电解质,适当给患儿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提倡母乳喂养,喂养定时定量,少量多次,不过过饱而影响呼吸功能。
1.2.4观察病情:在患儿在住院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注意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咳喘、呼吸频率、面色及精神状况等体征的变化。如果患儿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应立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麻痹。如果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气急、呼吸困难、肝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强心利尿药物,并减慢输液速度,以便及时应。重症肺炎患儿病情严重,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因而在监护室内配备中心吸氧、负压吸痰、心电监护等抢救器械[4]。
1.2.5静脉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注意液体量不可过多,以防水肿和心衰的发生。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不能输入过多的液体[5]。可应用微量泵输液,能使药物持续稳定的进入机体。此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改善重症肺炎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2.6高热的护理:对于一般发热可进行物理降温,可用酒精浴、冷湿敷头部,对于有些肺炎患儿持续高热则可引起抽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对伴有烦燥不安的患儿,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等措施,尽量使患儿安静,减少机体有耗氧量。
2结果
经过医务人员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治疗,在一般疗程为8~10天,36例重症肺炎患儿无1例死亡,治愈30例,好转6例,全部患儿痊愈出院。
患儿在治疗期间对病情的观察、呼吸频率、脉搏、面色等与护理前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多是由呼吸道合包病毒所致,其发病年龄小,常见于2岁以内,小儿的呼吸循环功能不健全,免疫抵抗力低下,致使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故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重症肺炎,降低死亡率,对重症肺炎患儿至关重要。因而在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和发展,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重症肺炎的治愈率。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4
[2]易慧,谢灿茂.重症肺炎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6
[3]潘黎明,周莉,仉妍.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2):1145-1146
篇10
情绪与护理质量 彭秀燕
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王三荣
经小隐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徐彩凤,黄惠芳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胡孝红
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的抢救及护理 李积萍
高血压病的康复护理指导 李庭美
乙状结肠代阴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魏雪群,黄佩贤,柯奕旋
吗丁啉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配合 袁夕凤
快速急诊抢救32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分析 张海波
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围手术期护理 黄树枫
痔术后便秘的护理干预 陈琳,毛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自我护理效果探讨 何艳丽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盛秋玲
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及体会 何惠琴
经鼻气管插管护理 李积萍
关于护理神经内科患者的几点思考 杨鹤云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李红艳,马丽敏,王建华
浅谈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护理方法 钟玉辉
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钟玉辉,李任萍,邱金花
浅谈肾病综合征护理 李瑞祯
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曾建玲
浅谈住院病人心理护理体会 王金梅
喜疗妥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刘春晖,孙晓红,张智容
浅谈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胡山花,钟小梅
老年人泌尿系感染的病因及护理 胡洁
谈谈新生儿红臀的护理 周秋红
门诊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讨 张义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工作实施经验 杨敏
90例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廷辉
小儿先天性区结肠灌肠护理探讨体会 温亚男
关于儿科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陶庆芬,张梦
50例普通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高凌
老年肺部感染的护理要点240例观察 许红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 潘旭
儿童肾病综合征复发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蒋捷
剖宫产后产妇便秘的护理体会 林美英
浅谈护理语言的特色与运用技巧 钟小梅,胡山花
20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的护理体会 何丽娴,江艳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75例护理体会 张莹
排差登记本在产科病房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朱卫娟
产生临床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 赵爱敏,金仲品
关于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探讨 孙玉红
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卢美珍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中增加舒适的护理体会 华婞
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陆沈艳
急性阑尾炎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分析 张秀芳
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 王园
行为语言在失语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周琳
人性化护理工作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刘钰玲
综合性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周永贤
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护理 姚小红,陈晓芸,张爱琼
敌敌畏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周春华,柳莉,袁红,盛志琼
ERCP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护理体会 罗利英,张献玲,李雪丽
探讨椎骨骨折32例手术后护理 潘敏
浅谈基层手术室麻醉与护理配合 袁励,甄惠萍
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 邓小球
浅析妇产科临床护理问题与对策 王葆芳
浅析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刘佳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齐丽娜,张文
恩度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体会 陈秀玲,梁艳娉,栗霞,廖洪映
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柳翠英
浅析肺结核60例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张莉翎
浅析妇科急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措施 赵玉英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关健仪,吴海华,林娴
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特点及临床应对策略 张素娟,韩卫香
医院感染病人的护理与防治措施 李庭美
蛛网膜下腔出血46护理体会 崔媛媛,毕务霞,姜潇宇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分析 高帆
护患双方对护士职业形象认知差异的调查研究 张芸华,张兴涛
应用硬膜外镇痛泵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居敏
1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罗润君
舒适护理在妇科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陈艳
下肢皮肤牵引的护理 谢菲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经验 邵华
氨磷汀联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察与护理 方妍
浅谈护士职业防护 刘玉兰
腹膜透析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华剑红
手术治疗4例小儿骶部畸胎瘤的护理 姜玉
重度中暑病人的临床护理与观察 何秀娣,徐琴
由妊高症所致尿毒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体会 刘月秀
高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护理 刘庆华
乳腺癌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陶二丽
糖尿病足9例的护理体会 夏丽萍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邵华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对策 熊春秀,石焕阶
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家庭护理 徐菊玲
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卞玲
特发性脊椎侧凸后路矫形手术患儿术后的护理 张平平
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张晓娟,孙梅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金英顺
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护理 庄召蓉
一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物切除术后胎膜高位破水患者的护理 李欣
全麻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护理体会 冯淑谊
从血液中检出1株威斯康星默勒菌 彭晶
中药大黄的减肥美容作用研究 冯元丽
生命成长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陈涛
手背静脉输液技术的探讨 李雪红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罗显艳
谈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 范锦花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护理 李琦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不孕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宿令令
老年患者严重胸外伤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 彭长媛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罗利英,雷情,张献玲
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干预 靳爱芳
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治疗及护理方法探讨 尹慧玲
小儿手足口病310例护理体会 张莉翎
品牌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体会 曾英玉,曾盈盈,黄柳芳,马育璇,李美清
提高临床护理教育的探讨 刘莹
一例起搏器电极脱位后手术电极重新安置的护理心得 徐黎
社区护理中护患沟通的障碍及对策 许珍爱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分型及护理探讨 姚演
47例急性心梗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钟莉萍
5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手术护理体会 蔡卫宁
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的护理 王艳玲
舒适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术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刘威,陈天铃,刘佳,高静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 彭长媛
58例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 刘金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3例的治疗和护理 何虹
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 何秋
护理记录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冯德芳
英国人文实践诠释护理工作理念 杨敏
80例脑出血患者护理体会 杜敏
心理干预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观察 付春燕,谭金霞
肺癌患者化疗期常见副反应的护理对策 贺莉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雷蓉,文红英,何开莲
人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探讨 王净,周媛,张莉莉
高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道的护理 刘琴,杨秀梅,杨洁
盖诺外周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刘星远,谷瑞金,李秀玲
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钱红英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体会 郭兆峰
浅谈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任晓菊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家庭病床护理 岳晓敏
肝硬化腹胀患者的护理 谷静,张晓玲,王淑琴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及体会 俞丽君,朱娟,陆琴芳
急性阑尾炎护理分析 张春霞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史屹香
外科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 张秀平
如何做好21世纪的护理工作 张晓磊
浅谈合理应用血液成分 王静
阿奇霉素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张淮光,李强
羟丁酸钠对利多卡因惊厥半数有效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周洁,李旸 ,张稳燕
我院96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翟新文
23例解热镇痛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杜长勇,卫东
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选择浅谈 张曜
多媒体课件在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陈海亮
药物咨询服务在医院门诊中的应用 张璐,王倩
瓜蒲通络汤治疗急性乳腺炎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友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发的因素及措施 刘海波,李传玲,赵枫,曹杰,徐谦
53例宫颈癌根治术中行阴道延长术后状况调查 梁金艳,杨州,卢毓芳,陈静平,郑小敏
基层医院152例胸腔置管引流体会 彭晖,唐昕,吴贤林
家庭化温馨陪产模式在产房中的应用意义 蓝彩旋,钟玉旋,邱海花
食管、肺双原发癌1例诊治报告 景向永
胆汁酸稳态失调对肝脏的损伤 付笑非,朱振东,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