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篇1

1.针对儿科疾病特点和病种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及儿科心理护理内容

1.1 整理了儿科心理护理时机与技巧基本知识手册

主要内容有:(1)对于刚入院的患儿,家属的心情是尽快减轻患儿病痛,此时,就不能机械的进行心理护理,要等医生为患者诊治,家属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后进行心理护理、住院须知等;(2)喂养知识要在母亲开始给患儿喂奶时进行,并讲解如何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知识;(3)药物知识要在患儿安静病情好转时进行,口服药给药法要在开始为患儿喂药前为家属讲解示范;(4)协助换尿布时,为患者宣教臀部护理知识及脐部护理知识;(5)晨间查房时为家属讲解小儿疾病知识、保温及卫生知识;(6)巡视查房时,根据患者家属需求为患者家属宣教有关各方面知识;(7)患者痊愈,将要出院时宣教基础免疫计划、健康体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知识等等。

1.2 根据婴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住院婴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感,如哭闹,反抗,避开和拒绝生人。住院时间长时,可表现为表情呆滞,抑郁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护理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致中断,如住院期间让母亲陪伴在患儿身旁,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对视、照顾增进患儿舒适,安全感。给婴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怀抱、抚摸等,以满足患儿身心需要。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放一些明快而轻柔的音乐,在病室布置上力求做到不单调,有色彩。配置一些适当而安全的玩具,这样能使患儿不觉约束,感觉象在家中一样。除上述措施外,护理人员应做到:①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如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以减轻患儿的焦虑;②要加强巡视观察,必须强调的是患儿的心理变化是观察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等是否有效,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生命体征的观察;③做好母爱的替代工作,做到爱心,细心,热心,耐心,恒心。(2)住院儿童心理特点患儿住院后会产生害怕新环境,害怕与父母分离的情绪,对医院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分离性焦虑及神经心理发育发生退步现象。其可能形式有: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和反抗。所以,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尽量适应其习惯;对儿童病房尽量多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使人心情愉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使患儿随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1.3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

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要注意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热情和蔼,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让患儿感受到母爱。加强非语言方式与儿童沟通,如护士通过和蔼表情态度,温柔语言声调等,增加患儿积极信任的情绪,对患儿起到安慰作用。选择机会让患儿适当表现其自主性,如让患儿自己吃饭,与小病友一起做游戏等,让患儿对护士有姐姐、老师、朋友的感觉。责任护士应象母亲一样关心接触患儿,以缓解其因疾病,陌生环境引起的恐惧和不安;对那些执拗,骂人,踢打的患儿尤其要宽容,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能用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对待患儿,要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接受、感化患儿,以促进治疗顺利进行,体现护理人员的高尚情操。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理、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1.4 结合患儿心理特点

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适时安慰鼓励患儿。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的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洽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这样,很多患儿能顺从地接受治疗。

1.5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家长的抱怨都忍让在先。适时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利于疾病的康复。

1.6 建立了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制度

确保心理护理有效落实。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护理有效率”调査,采用患儿和家属对心理护理内容知晓率的调查问卷,由专职的调査人员,每月一次对心理护理的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率的调査,并将结果进行总结,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均有大幅度提高。

1.7 经验反馈

将总结的有关经验内容由护理部反馈给儿科并对儿科全体护士进行经验培训,同时充实、改进了“儿科健康宣教时机与技巧”学习手册的内容,成为儿科护士对患儿心理干预的“掌中宝”,要求儿科全体护士尽快改变健康教育宣教方法和习惯,要求宣教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时刻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为患儿着想。

2.体会

篇2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实施;儿科

儿科护理的对象范围是不到15岁的儿童少年,由于这个年龄段患儿有其特有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也就意味着对护理的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为话题展开的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的护理理念,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现浅析如下。

1 在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展的需求 伴随着生物心理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医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是新时期、新环境对于医学服务行业提出的新的严峻要求,只有不断改进才能符合发展的需要,才会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才会提出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符合“人文精神”这一说法,但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思想方面人类也在与时代同行,“人文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1.2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含有特殊的意义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家中的核心人物,是家长心中的无价之宝,是长辈重点疼爱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儿童的独特性,当儿童生病时,不外乎家长是格外紧张和焦虑,对此,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与他们紧张的心情成正比,然而,护士既要配合好医生的工作又要给予儿童关心与关爱,还要配合家长情绪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要更困难更复杂,这也就要求护士人员有更高的文学知识水平和更高的专业知识来适应为儿科护理,也就是说护士已不再仅仅关注疾病,而是更广地去深入关心患儿及其家长的内心需要。所以坚持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患儿可以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1.3 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素养和品质 现在想要从事护士行业的学历必须要在大专以上,大家都在说医德、护德,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品质得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样也就要求了护士不仅要深知护理儿童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水平,还需要护理要在感情上对患儿关怀,这也就提高了护士的素养和品质。

2 如何在儿科护理中推广人性化护理

2.1 挂有带关爱性的标语 人们来医院无非是生病或者探病,肯定是不好的心情,这时他们看到这么温馨的话语,心情可能就峰回路转,从阴天转为晴天,人类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所以从他们的心灵入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这就是人性化护理的力量。

2.2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患儿在住院过程中生理上已经受了伤,我们就应该让他在良好的环境中来弥补生理上的创伤,多用绿色和红色为主的东西,红色能让人有种温馨的感觉,绿色植物可以保持空气清晰,让人保持好心情。这对缓解患儿的精神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症状

2.3 提倡温馨服务 可以请小丑来表演各种搞笑的节目,也可以让美丽的护士给患儿唱歌、讲故事、变魔术,医院也可以提供多功能玩具给患儿玩,定时播放动画片、电影,组织游戏让所有的患儿互相认识并了解,可以成为好朋友,让病房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庭。可以对患儿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3 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提倡“人文护理”,在高科技的时代中,人们逐渐从生理需求转变为心理需求,任何学界、各个领域都在向人性化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护理将会新兴发展在各大医院,更好的服务态度是护理的基本要求,让大家都享受人性化护理是护士的宗旨,人们不断地最求生活品质也不断地促进了人性化的发展和雄起,在未来几年人性化护理将会覆盖整个护理,首先为在儿科护理中实行人性化护理奠定了护理基础。

4 总 结

人性化护理的推行使我们的服务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了对患儿的针对性,人性化护理可以让患儿更好地恢复健康,以愉快的心情来面对疾病,并且用内心强大的力量与疾病作斗争,提高了患儿的信任度以及家长的满意程度,提升了儿科的整体质量,总之,人性化护理对儿科具有深刻以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人性化护理在基层医院儿科病房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8(01).

[2] 李建秀.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施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7(20).

篇3

急性药物中毒是指阿片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安定类药物、氨茶碱等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情况, 患者病情进展快, 如果抢救不及时则很快将死亡。从临床实际来看, 小儿发生急性药物中毒的例子并不少见, 因而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急性药物中毒患儿的抢救工作, 包括治疗和护理。血液灌流是拯救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重要方式, 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次研究对行床旁血液灌流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儿的临床护理做了探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我院于201 3 年6 月至201 5 年6 月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儿, 共印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床旁血液灌流进行治疗。其中, 男患儿34 例, 女患儿26例; 年龄2 口3 岁, 平均年龄( .5 2 1士1.34 ) 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3 哄小时, 平均( .3 52士.0 4 ) 小时。药物中毒原因: 有机磷农药中毒19 例, 安定类药物中毒2 例, 卡马西平中毒巧例,其他药物中毒4 例。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在经过尿检和胃基础胃酸分泌量测定、胆碱醋酶检查之后确诊为急性药物中毒。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床旁血液灌流进行抢救治疗,同时, 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儿相应的急救护理: 第一, 建立l}部寸血管通路。采用动脉直接穿刺法为患儿建立血管通路但是,考虑到患儿可能躁动、不合作, 所以护理人员应使用约束带将患儿穿刺侧的前臂、手掌等部位约束起来, 限制其活动。同时,为防止穿刺针滑脱, 护理人员应使用弹力绷带将穿刺针的针翼固定住。在灌流结束之后将穿刺针拔出, 并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海半小时放松压迫一次,直至不出血 。第二灌流器护理。在灌流之前先将灌流器静脉端向上, 之后再启动血泵, 以每分钟5-0 100侧的速度预冲30 00侧生理盐水。冲洗5 分钟之后再以每分钟10 侧的速度将肝素生理盐水注入灌流器和体外管路中, 并保持动脉端线上, 从而使灌流器充分肝素化。在冲洗过程中, 护理人员可用手轻拍灌流器, 从而将其中的气泡和微粒彻底清除。第三, 血液灌流综合征的护理。如果患儿在灌流开始30 分钟内出现了躁动、寒战、血压下降等情况, 则首先考虑血液灌流综合征的可能。对此, 护理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护理:

①给患儿保温;

②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并将血流量流速调低至每分钟30 侧;

③输入10 耐生理盐水。等到患儿的症状缓解之后将血流量恢复至原来的数值。第四, 凝血护理。凝血会大大降低灌流效果, 甚至会使患者不得不终止灌流团。因此,预防凝血的发生非常重要。对此, 护理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

①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从而保证灌流器充分肝素化。

② 灌流过程中定期监测A C 丁给患儿静脉输注肝素,等待10 分钟, 患者全身肝素化之后再开始进行血液灌流。灌流期间根据A -CI 结果追加肝素, 并在灌流结束前半小时内停用肝素。

③必要时给予患儿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④如果患者有凝血倾向, 则在灌流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快速冲洗。第五, 血液灌流报警的处理开始前调节合理安全的报警线, 灌流过程中如出现报警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解除报警。第六, 监测生命体征。在灌流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有创血压、心率等情况, 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如果发现患者血压下降, 则应及时降低血流速度, 并协助患儿取头低脚高位。如果血压下降是因药物中毒所致, 则应在灌流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升压药。

第六, 致热反应的护理。为预防致热、寒战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在灌流治疗开始前预防性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第七,灌流结束后的护理。在血液灌流结束后需进行回血。然而生理盐水回血可能导致毒物、吸附剂解离, 从而再次进入血液中,所以护理人员应在灌流结束后用空气回血, 但是回血过程中也应注意防止气体进入血管导致空气栓塞。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经过床旁血液灌流与急救护理,60 例患者中有1 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另外59 例患儿抢救成功并痊愈出院。

3 讨论

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 教学 人文关怀 关怀照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关注。关怀照护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状况和方式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行为,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与精髓[1]。21世纪医疗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关爱理念,人文情感,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因此,注重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关怀照护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

1、护理学科中生命关怀的专业理念

护理是由“nursing”演绎而来,含有抚育、扶助、保护、照顾幼小、病患等概念。护理,有时被称为科学是要有自然科学的世界观,被称为艺术则是因为护理对象是人,在照护生命的生、老、病、死历程的基本需求中,护理不仅体现着自然学科的科技成分,更体现了人文学科的艺术性、关怀性。杜友兰博士认为关怀是一种人性,是一种伦理的章程,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护理介入,没有关怀也就没有护理[2],由此可见,生命关怀的专业理念已渗入到护理学科中,护理专业关怀教育的特点之一表现为对生命关怀的强调。

2、护理教育中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护理学会强调:现代护理实践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建立和促进健康和治愈所需要的、体现关怀的关系。护理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即是专业道德,其中关怀是护理专业道德和准则的重要一条,关怀要超越情感,具有科学性和医学性。护理专业为人类提供关怀,护士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关怀并具备关怀的能力,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影响关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成长经历,周围环境等的影响外,关怀能力也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必要的实践、反思和体验,使之成为内部信念和价值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护理专业中关怀教育的另一特点即它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3]。

3、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特定意义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

4、关怀照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由于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求,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护理难度大。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强化关怀照护理念,有助于护生早日培养关怀照护意识,为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5、关怀照护意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

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有责任心;待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护生介绍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教学中贯穿关怀照护意识,使护生懂得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如教师讲解小儿解剖特点时,可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

儿科护理有一节是对新生儿的清洁护理,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先讲清操作流程,然后把要用的物品准备好,在展示物品时告诉同学们所用的香皂是小儿专用的,以防伤害他们娇嫩的皮肤;在模拟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既要保证小儿的安全舒适又要防止给家长增添忧虑。每一项操作教师教的是学生,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将来他们要教会家长,他们操作不当或过久感到疲劳腰痛,患儿的家长也会的。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可加快护生人文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化[4]。

6、结语

加强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是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是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顺利转换的有效保证,它有利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5]。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更应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意识,以培养出符合临床实际要求的更多、更优秀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胡月娟.关怀照护行为内涵的探讨.护理杂志,1994,41(1):34-39.

[2]杜友兰.护理理论与实务的应用[M].台北:华杏出版机构,2002:5-6.

[3]黄双英,杨郁文,祝亚男等.刍议我国关怀照护现状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5(5):1131-1133.

篇5

l引起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

1.1护生的原因

1.1.1关爱意识缺乏有文献研究表明,实习护生70%~80%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通常是被照顾和宠爱的对象…。他们普遍缺乏关心与爱护别人的意识,而之于护理工作来说,关心与爱护患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护生在医学院接受系统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自身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使他们很少主动关心患儿。如此让患儿觉得护生不亲和、态度冷漠,引起患儿的厌恶,不利于护理操作进行,进而引发护理纠纷。

1.1.2责任意识不足护生从学校向临床过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当他们实际参与临床工作后,才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理想是护士被亲切的称作白衣天使,现实是社会地位不高、不被重视。邱海玲等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6名实习护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8%的实习护生未适应儿科环境及自身角色转变,责任意识不强,仍视自己为学生,自我放任,单纯进行护理操作而忽略护患沟通。长此下去,护生本身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感,临床学习积极性不高,操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导致纠纷发生。

1.1.3护理质量不高李观芝等通过对96名实习护生在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表明,相当数量的实习护生不敢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能进行较熟练的操作只占少数。例如针对股静脉采血操作,70.8%的护生不敢进行操作,仅7.3%的护生对该项操作较熟练。这种现状致使护理质量不高,易引起家长的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

1.1.4缺乏有效沟通护生刚到临床,缺乏经验,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能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护理纠纷发生。须玉红等通过对其所在医院2007—2008年儿科住院患儿家长投诉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低、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其中护患沟通不到位达16.1%。

1.1.5缺乏对护理文书的正确认识护生知识结构不完善,书写护理文书水平有限,经验缺乏,极容易出现错误。书写护理文书过程中,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准确、格式不规范、项目不完整、字迹不清楚甚至出现错别字、没有较好的使用医学术语、各种记录及执行单没有及时签字、护理记录过程编造的情况,使记录失去真实性,易引发护患纠纷-4J。

1.1.6法律意识淡薄曲静波等通过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调查研究表明,仅28.16%的护士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护生刚接触临床工作环境,法律意识比临床护士更为淡薄,不能意识到尊重患儿权利的重要性,损害患儿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等合法权益,家长过于心疼患儿而对护生求全责备,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2护生以外的原因

1.2.1儿科病房特点宋金霞等研究表明,儿科有较强的专科特点。她们提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药物剂量的换算和输液速度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d,JL治疗剂量与致死剂量很接近,除此之外,基础护理学中要求d,JL输液速度为2O一4o滴/min,对于初涉临床的护生很容易出现差错,易引发护患纠纷。现今家庭多为4—2—1结构(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所以病房中常常是一个患儿、多个家属陪护的情况,环境十分嘈杂。这种情况下易使护生和患儿家长双方心情烦躁,影响护理操作进行和有效护患沟通而引发护患纠纷。

1.2.2患儿原因患儿年龄小,认知差,没有健全的思维意识,不能如成人一样做到积极配合医师护士进行治疗,亦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觉。郭红霞报道在dxJL静脉穿刺操作中,患儿的不合作率为73.8%,他们情绪易变,好动,容易跑针,难以做到一针见血。此时患儿哭闹,连同家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就会责骂护生,引发护患纠纷。

1.2.3家长原因黄蔚等L9通过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患儿家长存在违医行为。家长为了方便省事,做完治疗,擅自离院,不遵守医院病房规章制度,拒绝接受采血和一些实验室检查。这样不仅使患儿病情得不到及时监测,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最终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2防范对策

2.1护生方面原因引起的护患纠纷防范

2.1.1适应坏境作为实习护生,应该端正心态,看到专业优点与前景,不要让优越感和自豪感占据身心,反而应该积极熟练操作技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增强自信心,在操作时做到技术娴熟,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患儿及家长,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肯定。张秀琴等叫通过对150名护生心理状态的调查表明,90%的护生实习目的明确,但不能较好的适应儿科工作环境。所以护生在护理工作中,当不能改变周围环境时,应该试着努力改变自己,在嘈杂的病房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遇到不顺心的事主动向信任的人予以倾诉,得到朋友、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坚定自我信念,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2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张秀琴等“调查研究显示,本科护生和中专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得分率分别为67%和67.9%[hi。这表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不高,护生应主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学习,注重细节。清楚了解和掌握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和专科基本操作_J,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生应熟练掌握儿童用药特点及药物配伍禁忌,注重观察给药后的不良反应,养成良好的护理操作习惯,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3主动积极进行有效沟通有研究对儿科实习护生带教特点分析后提出,护生在实习过程应做到“四勤”,即眼勤、手勤、口勤、腿勤‘】。据调查,临床上77.8%的患者希望每天与护士交流1次,86.9%的患者选择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由此而知,护生如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儿家长心声,排解他们心中的疑虑,打消他们的顾虑,积极与他们谈论患儿病情,真诚做到为患儿着想,重视患儿权益,使患儿病情尽快康复,能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4充分认识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吴爱桂以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一般护理记录单、临时医嘱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患者特别护理记录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为重点对680份病历进行检查后提出,护理文书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是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障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始依据,具有民法、刑法等法律证据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护生实习时,应树立正确的护理文书书写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护理文书的书写,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5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周荣慧”对57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有98.24%的管理者认为应在护理基础教育中增设法学课程。这表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自身与护理相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及义务,依法进行护理操作、从事护理工作,以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2护生以外原因引起的护患纠纷防范

2.2.1提高用药剂量准确性刘文珍提出¨,将常用药物剂量划分成单位制,可以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正确抽取所需要的药物。如西地兰,瓶装0.4mg/2m/支,换算成0.2mg/1ml和0.02mg/0.1ml,当医嘱需要量为0.06mg或0.07lIlg时,直接除以0.02mg/O.1ml得到的得数3或3.5,即为应抽取的药物用量。针对儿科较强的专科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在儿科的重要性,护生若如此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能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2.2运用非语言性沟通刘霞等n调查显示,在儿科,非语言性沟通占沟通方式的65%。所以针对患儿认知差,没有健全的思维意识的特点,护生在操作中宜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掌握非语言性沟通技巧,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影响患儿,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躁动哭闹等不良情绪,让其在接受护生操作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

2.2.3正确的进行健康教育赵凤杰等lJ引的调查结果表明,25.9%的家长认为刚入院时心神不宁,顾虑重重,难以接受健康教育。护生当选择适当的时机主动积极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与家长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谈,告知家长遵守病房规章制度,避免违医行为,保持病房安静,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促进患儿病情康复,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篇6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

查阅文献及资料,设置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CNS认证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征求护理专家建议,并根据我国儿科护理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将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待完成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20份调查均收回,且均有效。

1.3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临床护理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

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2.2儿科护理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重要,意见较统一。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护理的质量,特别是儿科护理,患者起病较急,年龄较小、感知能力较低,不注重临床护理工作会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给患者家人和医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开始出现,其作为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在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方面较普通护理人员均有明显提升。护理专家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可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等方式提升护理水平[1]。儿科临床护理专家是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人员,因而其在专科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应具有更高的水平,能够在临床工作当中及时发现儿科患者潜在的危险,对临床中存在的复杂护理问题通过商讨进行解决,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使护理质量获得有效提升[2]。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对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基本相同。依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得出,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如儿科护理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等,这就说明我国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应将儿科专业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儿科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便是临床实践技能,其不仅可作为临床护理专家的职业特征,亦是开展课程教学,实施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的支撑。儿科临床护理专家的评价指标还包括护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等,因而临床护理专家不仅需要做好解决复杂护理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工作,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健康知识宣传任务。儿科专科课程设置一般设置儿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诊断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儿童健康评估等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专科教学的特点合理的设置其他课程,强化专家课程教学工作,构建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促进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本文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发现,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且所有专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均认为专业素质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2]FranklinA.Nursingleader'sresponsibilityforpatientquality,safety,andsatisfa-ction.Currentreviewandanalysis[J].Nurseleader,2009,8(6):34-43.

篇7

1儿科护理细节影响引起纠纷原因分析

1.1 人员配备和环境影响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儿科病人长年居高不下,使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增。医院无限制地加床不加人,导致护士缺编,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与患儿家属沟通不良,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有时某个细节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护患关系。

1.2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的影响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虑,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

1.3 护理人员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影响

每个家属都希望护理人员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有时甚至挑剔的家属还要求你不但要一针见血还要让孩子无痛,一针扎下去孩子无感觉,不会痛苦的大哭,此时这些都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属的期望,给小孩子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

2纠纷对医患双方的影响

2.1 护理纠纷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护理纠纷的发生,不仅给医患双方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社会其他许多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为了取得高额经济补偿,往往把纠纷带到社会上,试图利用社会舆论向院方施加压力,加重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负担。

2.2 护理纠纷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护理纠纷对患者和家属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不仅能给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死亡,而且遭受了重大精神打击。即使得到了经济补偿,也是远远不能补偿病员及其家属今后所要承受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2.3 护理纠纷对护士的心理影响

一旦发生护理纠纷,护理人员一方面要承受着家属的指责和责问,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会追究责任,对护士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压力过大会降低工作效率,引起多种身心疾病。

3护理纠纷的防范

3.1 增强护理细节的理念

细节护理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护理理念,它可细化为多个细节,且可逐个进行量化。病房的护士长,作为病房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强调,要求每位护士都重视细节、关注细节,充分认识到细节护理的重要性。

3.2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开展责任护士负责制,将每个病人分管到个人,使病人家属有归属感,合理调配人员,弹性排班,在上午治疗护理相对集中时间可以多安排人手,以满足临床需要,到下午相对治疗较少时间段可以减少上班人数,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3 关爱护士,消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

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身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加上儿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建立护理人员相互支持的组织,帮助护理人员疏导心理,化解压力,引导护士在一起交流相互的感受和感想,让护士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认同,也可以鼓励护士自由组织一些可以放松化解压力的活动。

3.4 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儿科护理人员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3.5 规范护理操作细节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篇9

1.1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

儿科季节性发病,到了发病季节,尤其是冬季,护士的工作量加大,医院无限制的加床不加人,导致护士缺编。儿科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离职意愿更为强烈。护士离职,人员不足,即使以同等新护士顶替,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导致在职人员思想不稳定,更多的人产生离职意愿,影响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质量。

1.2护士整体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护士离职率高是医院的普遍现象,二级医院一线护士流失更为严重。县级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多为临时聘用人员,这些护士大多年龄小,资历浅,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着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等欠缺,心理素质也不够成熟。再加上儿科嘈杂的环境,苛刻的家属,巨大的心理压力,微薄的薪水,整体工作环境偏离职业愿景较远,儿科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致使护士整体技术操作水平持续降低。

1.3护士工作压力过大

儿科患者是一特殊群体,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恐惧感和陌生感,治疗难度增加;对患儿的病情了解不够,渴望医务人员尽快综合治疗的家属更是心疼小孩痛苦,怀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要求护士一针见血,一次到位,甚至不配合护士的操作;再加上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嘈杂的工作环境中,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护理对策

篇10

【摘要】 分析儿科护患纠纷存在的原因,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注重护患纠纷的渗透和防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护生防范护理纠纷风险的能力,以便进入临床工作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患纠纷 防范意识 渗透 儿科护理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行业已成为高风险行业,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儿科是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其护理具有独特性,服务的对象是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的宠儿,家长对患儿过度关注、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高、对儿科护理要求也高,因此儿科已成为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为此在儿护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临床工作中常出现的护理纠纷内容穿插在每一种疾病的讲解之中,有利于提高护生防范护理纠纷风险的能力。

1 儿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1.1 责任心不强 开放式的护士站,环境噪杂,护士不但要不断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处理、转抄医嘱,稍有疏忽就会发生遗忘、漏抄或抄错医嘱,甚至可能致护理差错发生。个别护士粗心大意,护理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为患儿换药时未认真核对床号、姓名,导致打错针、发错药,等发现时再给患儿家长说明情况,易引发家长不满,导致纠纷发生。

1.2 病情观察不到位 儿科俗称“哑科”,患儿一般不会完整诉说病情,由家长代诉,这就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尤其是值夜班,护理人员少,有时巡视病房不及时,没有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等到病情加重时才发现,延误病情,引起患儿家长强烈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1.3 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也是护患纠纷最易发生的。孩子父母因孩子患病常出现焦虑,当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静脉输液不能一针见血时或有些患儿比较胖,血管细,扎针难度大,容易渗液,再次穿刺则会引起患儿家长的不满指责,甚至引发护患纠纷。

1.4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病历是护士对患儿身心护理的全部记录和总结,同时也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重要的法律依据[1]。护理人员对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记录不够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如抢救急危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与医疗病程记录不相符,家长因抢救记录不完整而产生纠纷。

1.5 缺乏有效沟通技巧 护士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不够耐心,语言生、冷、硬;护士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不重视或达不到要求时,家长对护士指责,导致护士情绪波动,用语不当,以致服务投诉或纠纷。

2 儿科护理教学中护患纠纷防范意识的培养

2.1 注重对护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疾病授课过程中增加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护生必须知法、懂法,熟知患者的权益,重视并保护其权益,依法从事护患服务,准确履行自已的职责[2]。

2.1.1 强调在护理操作中要三查七对,正确执行医嘱,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医嘱属于违法行为,护士必须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士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医嘱的监督者。若对医嘱有疑问或发现明显错误,护士应及时和医生沟通。例如在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授课中举例:年轻医生笔误医嘱“10%氯化钾1.0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点”,大大超过补钾浓度,高血钾可致心脏骤停,护士不能执行该医嘱,若执行了可引发严重后果,该护士也将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2.1.2 在疾病护理措施教学中,例如: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重,易出现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强调护士的责任心和病情观察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生,争取抢救时间。故特别要指出因医护人员未及时观察病情和采取措施,导致病人出现不良后果时,必须负法律责任。新刑法第335条早有规定:“医护人员由于严重失职,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员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3]

2.2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培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注重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2.2.1 教学中根据护生的理论基础,理解接受能力以及需求,分阶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让护生循序渐进掌握儿科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常见病的护理知识等。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展示小儿佝偻病病例,通过护理查体、询问病史等,了解治疗的原理和制订合理的护理措施、目标,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护生多提问题,加强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定期抽查护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2.2.2 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规范护理行为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4]。规范护理技能操作,强化护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开放儿护实训室,让护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训室练习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儿科实训室内设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训练模型,通过练习可使护生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法和静脉留置针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设有小儿心肺复苏模型和常用的抢救设备:小儿心肺复苏气囊、小儿便携式电动吸痰器、头面罩吸氧装置、多功能监护仪、小儿呼吸机、辐射台、微量输液泵等,通过练习可使护生熟练掌握儿科常用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抢救方法;设有新生儿模型、保温箱、蓝光箱、体重泵等新生儿常用物品和设备,通过练习可使护生熟练掌握新生儿的护理。

2.3 加强护理病历书写的培养 护理记录是医疗机构举证医疗事故责任的法律依据,护士必须认真、及时、完整地记录,同时要反复强调护理文件的书写干净工整,切忌涂改;抢救时一定要及时记录抢救经过,不能漏记或不记,应及时记录所用的药物和器械,对心跳停止的患儿应及时将心电图纸保留下来,作为死亡证据。教学过程中增加疾病案例实训锻炼护理病历书写。

2.4 加强沟通及培养服务意识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与患儿及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中儿科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5]。

2.4.1 沟通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它并无有章可循,照书可搬。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树立“为了一切患儿,一切为了患儿,为了患儿的一切”的服务理念。讲授疾病心理护理时结合临床,指出护理过程中提倡“微笑服务”,语言和蔼轻柔,善于用眼和表情沟通,目光要温馨、柔和,要面带微笑,抱抱患儿或引逗患儿,拉近与家属之间的距离,减轻家属的焦虑,在住院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

2.4.2 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患儿家长多接触,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讲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想法和需求,耐心回答患儿家长的问题,要根据场所和护理内容灵活运用,换位思考,例如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住院过程中,患儿继续呕吐,腹泻时,家属往往不会理解,此时如果不加强解释和沟通,就一句话“这病就经历这样一个自然病程”,纠纷自然在所难免。深入病房,对较大患儿语言要轻柔易懂,可用一些鼓励的语言,减少患儿恐惧心理。向患儿家长针对性的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家庭护理知识。对于合理要求及时满足,对于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同时向上级反应,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

3 小结

儿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劳动强度大、高风险的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沟通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候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6]。只有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优质的服务,过硬的技术,才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故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结合护患纠纷发生的病因,注重对护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增强护患纠纷意识防范能力,为进入临床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卢蕴瑜.儿科护理病历书写与医疗纠纷关系的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2004,10(4):355-356.

[2]刘晓玲.新形势下儿科发生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79-480.

[3]沈翠珍.加强高校护理专业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8(2):55.

[4]陈德芹.儿科输液引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J].全科护理,2010,8(2):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