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的栽培技术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 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

篇2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近几年来玉米的总产量下降,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如何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玉米高产栽培中出现的问题

1.1种植方式保守,缺乏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种植经验能够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但是想要促使作物高产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栽培玉米的过程中,因为玉米种子经过改良,而且采用的化肥、农药等也和以前栽培中使用不同,所以祖辈遗留下来的经验就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者就应采用先进的高产栽培方式进行栽培。但因为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慢,从而导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栽培知识,在栽培过程中依然以自身经验为主,进而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

1.2栽培方式不科学

农民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栽培方式,此种栽培方式不利于玉米高产。所谓的粗放型栽培方式,就是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在天气干旱需要进行水源灌溉的时候,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的栽培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同时还浪费了水资源,降低了玉米的产量[1]。另外,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于农作物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粗放型栽培方式栽培出来的农作物其质量不是很高,这样就导致生产出来的玉米想要出口具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改进我国农作物栽培方式十分必要。

2促使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

我国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很多农民对高产栽培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农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就使得在玉米栽培中仍然采用传统栽培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宣传部门应该让宣传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并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将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还应在网络上构建玉米高产栽培平台,在此平台上为农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农民做好栽培工作,从而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实现玉米高产。

2.2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

很多农民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心存疑惑,认为此技术并不能实现玉米高产目标,在此种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农民仍然以自己的栽培经验为主开展栽培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在园区中使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栽培玉米,然后让农民实地考察,当农民亲眼见证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之后,自然就会应用此技术,这样示范园区的引导目标就达成了。

2.3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农作物是否高产依靠的是自然天气,若是一年风调雨顺,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就会比较良好,进而取得较好的产量,反之,则会影响农作物产量。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天气因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少,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存活率,促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2]。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选择抗旱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等来促使玉米能够茁壮成长,进而获取高产量。另外,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还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若是发现病虫害,则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将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降至最低,从而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因此,为了提高玉米这一农作物的产量,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另外,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能够接受并掌握栽培技术,从而将此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玉米栽培中,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自身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梅,任军,郭金瑞,等.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06):101-104.

篇3

通过培训又结合指导服务,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渴望能够学到新技术、新经验。通过学以致用,把科技知识宣传应用到田头地角,真正科技致富奔小康。

二、培训主要做法: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按上级要求,结合各村户的实际需要,针对蔬菜专业农民培训的不同要求,培训计划主要围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内容进行培训,并以简要易掌握的技术手册、技术资料、简明农业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及时按照农事活动内容进行分期培训,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训计划及内容:开班动员,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

3、培训方法:结合单位承担的项目及各户实情,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管理环节展开了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采取集中培训和入户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

篇4

让他意外的是,这种被称为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比目前农民普遍应用的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每亩用水量竟然又节省了近80立方米、节肥14.5千克。他不敢相信,又算了一遍,结果还是如此。

万彬杰明白了,原来早被视为用水、用肥不能再少了的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的草莓生产,还有很大的节水、节肥空间。

1 少用30%水肥,多产300千克优质果

万彬杰从2002年开始种植草莓,是位合作社的资深技术员。

万彬杰向记者介绍说,草莓每年8月底栽植,到来年5月下旬拉秧,生长期长达9个多月,是个能吃能喝的“大肚汉”。农民种植草莓,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草莓一枝花,肥水来当家”。

合作社成立前农民给草莓追肥时用的是“水压肥”的方法,即将化肥撒在田间,然后浇水,使化肥溶解在水中随水渗入地下;给草莓浇水时用的是微喷技术。每亩草莓用水量高达200立方米、化肥用量近百千克。

这位种了多年草莓的资深技术员知道,种草莓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水,也用不了这么多的肥!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

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微喷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只是将传统的大水漫灌改为喷水漫灌,减少了田间渠道而已,灌溉方式没有产生质的变化。与大水漫灌相比,微喷技术用水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没改变“水压肥”的方法,施肥时不管草莓是否缺水都要浇水,致使草莓生产用水量有增无减。

合作社成立后,请来市土肥专家指导,草莓生产用上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该技术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水量以“输液”方式,一滴一滴地将水滴定到草莓的根部;追肥时将肥料事先溶解到水中,养分随水与草莓根系零距离接触,更利于草莓吸收。专家们还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养分供应能力、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肥规律,为合作社草莓制定了控氮、降磷、增钾专用肥料配方,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肥规律调控肥料用量制定施肥技术措施。实践表明,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生产草莓,每亩用水量一下子减少到130多立方米,每亩节水70多立方米,节水、节肥率均达到30%以上,增产10%以上;而品质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第一穗果实每亩增产300千克,还将果实糖酸比调整到了最适宜国人的口感范围内(含糖量11%~14%),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提升了15%~25%,每亩增收2万元以上。

2 全溶肥破解技术应用瓶颈

在万彬杰的记忆里,合作社推广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前两年,滴水头经常堵塞,出水不畅,一些元件还经常出毛病。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肥料不能完全溶解,堵塞滴水头。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易。因为,如果不使用专用的全溶性肥料,即使对肥料溶解液进行多次过滤,也很难达到滴灌头要求,而且溶解在水中的营养成分还会在出水控制元件附近凝结,对元件造成损坏。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市土肥站和昌平区土肥站从国内外水溶肥筛选出适应于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使用的全溶性肥料,并根据草莓、蔬菜等作物的需肥规律开发出多种类型专用肥料配方,农民在施肥时按照配方进行调配,不仅解决了滴水头堵塞的难题,还能完全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养分的需求。目前,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已在北京市草莓、蔬菜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中,全市1万多亩草莓全部应用。生产实践表明,与“大水漫灌”方式相比,利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生产草莓,每亩用水量平均减少60多立方米,每亩化肥用量减少30多千克。

3 对农业节水“极限”实现再突破

万彬杰说,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带来的节水、节肥效果,让农民兴奋不已。大家都曾认为,草莓生产用水、用肥数量已经到了“极限”。然而,北京市、区土肥站的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基质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又把草莓生产用水、用肥数量降低了很大一块。

万彬杰指着刚“决算”出试验研究数据的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说,循环利用水肥,是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的最大特点。该技术在存储罐内存放的营养液体,是根据草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营养元素及比例专门配制而成的。草莓秧苗栽植后,控制系统会按着设定的时间段,启动、关闭浇灌系统。浇灌系统启动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营养液体在循环装置的控制下,不间断地从PVC管的前端流向末端,再流回到存储装置内。草莓也在营养液体循环过程中,吸收到了水分和养分。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除蒸发,以及设备的少许滴漏外,试验中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基本为草莓生长发育所消耗。试验表明,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栽培草莓,每亩用水仅为40.9立方米,用肥45.5千克;与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相比,每亩又节水近90立方米,节省化肥14.5千克。

万彬杰指着基质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试验介绍说,灌溉和施肥方式与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基本相同,草莓本身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也基本相当,不同的是草莓吸收后剩余的水和养分不是被草莓循环利用,而是通过回收装置回收后,通过输送装置输送到位于温室边角部位,供种植在那里的作物继续利用。

4 传统土壤农业正走向立体生产空间

鑫诚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立体栽培模式试验示范温室内。

赵永志向记者介绍说,尽管立体栽培模式包含了框架构造、水肥配比、养分调控、循环利用、温度控制等多项技术,听起来较为复杂,但应用起来却相当的简单。可用于栽培蔬菜和花卉等作物。栽培草莓时,只要将草莓秧苗栽植在栽培架上的配备内,栽培过程也就完成。农民栽培后所做的工作,只是按时配制营养液、开闭开关。草莓整个生长周期内的营养和水分,是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配制成专用营养液利用循环装置来完成。

篇5

[关键词] 马树镇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46-01

近年来,马树镇气候异常,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特别是玉米苗期干旱的频率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使春季保苗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尤其是春季出现倒春寒现象时,导致播种期推迟,缩短了作物生育期,严重影响了粮食总产量。为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帮助全县农民增产增收,马树镇结合地域情况,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地,认真实施各项农业项目,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科局积极采用广播、电视、标语、发放宣传资料、街头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顺利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根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对实施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农户每亩补助20元,提高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分析

1.1 科学整地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层深厚,土质输送多孔,排灌方面,肥力条件中上等以上地块作为种植地。前茬作物收获之后,应该及时灭茬整地,整地深度维持在20~25cm之间,将土地整平,精细化耕作,镇压保墒,达到地面平整、土壤疏松,上虚下实的播种标准。整地过程中还要做好施肥工作,底肥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避免引起苗期玉米徒长。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10公斤,上述肥料混合均匀后随整地一起施入。

1.2 适时播种

首先,科学选择玉米品种。结合地区的种植制度、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抗旱性能优异,抗病性能较强,生产潜力大的优质杂交玉米品种;其次。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播种前1~2天进行晒种,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为出全苗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要做好选种工作,将种子的病虫害粒、残粒和瘪粒及时去除,然后使用50%的辛硫磷按照种子容量的0.1~0.2%的比例进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病虫害;最后,适时播种。当土层温度维持在10度以上就可以播种了,一般情况下山区播种日期在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平原地区在四月上旬到下旬,按照大行140cm,小行40cm双行播种,每穴播种2~3粒,播种深度维持在3~5cm。早熟品种每亩定植5000~5500株,晚熟品种定植在4000~4500株之间。

1.3 覆膜

播种结束后覆膜,一边播种一边覆膜,地膜选择宽幅为80cm农用地膜,厚度为0.005mm,垄面覆盖60cm。覆膜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覆膜质量,保证地膜和地面紧密结合,将地膜用土壤压紧,压严,防止大风揭膜,同时避免掩盖播种穴影响到出苗。

1.4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首先,地膜覆盖之后应该不定期检查,发现孔洞及时封堵,避免进风影响到玉米生长出苗。玉米出苗后应该及时放苗,按照放大不放小的原则放苗。尽量避免在晴朗的中午放苗,一般在阴天或者早晨傍晚放苗,幼苗生长都3叶期及时定苗,5叶期及时间苗。玉米出苗20多天后会出现分蘖情况,应该及时将其去除,减少养分消耗,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用药,及时防治,避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危害。

2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措施分析

2.1 强化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

首先,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等形式加强和基层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大和农民群众的沟通,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优势和好处介绍给农民群众,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加科学种田,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为地区更好的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地方政府部门还应该切实发挥自身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等职能作用,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补贴。制定科学完善的补贴标准,以此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后,建设完善的农技技术培训体系。利用高素质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到基层一线开展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参与农民群众整个技术应用中,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保证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高效开展。

2.2 保证农民群众深入学习新技术,提高农民群众专业素质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群众的观念进行调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是解放劳动力和发展劳动力的关键,地区农技推广部门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民群传统思想意识进行改善,树立正确、科学的栽培观念;其次,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去了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该项技术在抗旱增产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更好在基层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沙吾列・汗,赛里克・都曼,麦利亚・依尔斯别克,祖力甫卡尔・艾木拉,吐逊・衣米尔. 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3)

[2] 翟治芬,赵元忠,景明,张建华. 秸杆和地膜覆盖下春玉米农田蒸散特征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3] 闫根海,杨晓军,王斌,薛海龙,李霞.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其土壤状况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2)

篇6

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短信息等载体传递农业科技信息,为广大农户提供高产栽培技术服务。在全市各乡镇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培训会、田间地头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惠农政策的宣读和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服务。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升,上门进行服务、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种植基地观摩等加强对农民进行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促进农业知识的落实到位。建立立体的技术指导网络,一是安排技术人员和种田大户或合作社对接,加强对种田大户的指导,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安排技术人员和高产栽培示范片对接,项目区各示范片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和科技示范户对接,每个技术人员指导项目区10户农户,开展农户调查,定期上门指导;四是安排乡镇技术人员分区域技术包干;在水稻和小麦生长关键季节,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中央和省有关惠农政策,培训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为我市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将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的《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和《地区稻茬麦亩产超千斤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成熟的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继续在示范区推广应用,促进了稻麦的均衡增产。

3、明确农技推广重点

将农技推广服务向种田大户倾斜,向农业社会化合作服务组织倾斜,加快我市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全市农业的均衡发展,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加快推广稻麦优新品种,提高高产攻关能力;加强秸秆还田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推广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稳步扩大机插秧面积,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

多渠道、多方面对农业新技术的了解,对于具有适宜我市农业生产潜力的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引进、部门配合多方面研究、技术成熟且适用后进行示范推广,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篇7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91-01

1 我国玉米种植的现状

玉米作为我国的经济作物,我们在每个省份几乎都能看到玉米的种植,它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在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就目前来看,我国玉米产量呈现出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的南部和北部在玉米种植方面具有差异性,但是总体来说,玉米的总产量和总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过去我们把玉米仅仅当做粮食来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玉米在其他方面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玉米在我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提高玉米产量是我们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2 我国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方面

我国玉米种植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地方的抗灾能力比较差,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时找不到及时的应对方法,导致玉米产量低下,并且一些灌溉系统都相应出现老化现象,不时地出现故障,因此,会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

2.2 种子质量方面

由于我国对玉米的需求越来越多,玉米种植面积也不断的扩大,因此对玉米种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化,有些玉米种子商贩会贩卖假种子,借此机会从中谋取暴力。根据玉米种子市场调查研究,玉米种子的质量远不及从前,到目前为止,农民种植的玉米种子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相差许多,用这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种子种出来的玉米,它的产量也不会很高的,那么想要提高玉米产量更是不可能。由此可见,应该控制好种子的源头,提高种子的质量。

2.3 土壤的肥沃程度方面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土壤肥沃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有机肥在土壤中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国很多地区为了提高土壤的有机肥含量采用施肥方法,但是从整体作用来看,土壤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和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土壤肥沃问题应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秸秆还田,我国在这方面做的努力还不够,应该号召广大农民群众秸秆还田,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让农田真正的做到秸秆还田而不是根茬还田。这样才能从根本做到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

2.4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

我国种田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农民,在玉米种植中一个外部的因素是我国许多农民基本上算是文盲,对玉米种植技术了解很少,在种植玉米时更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种植玉米,如何让玉米实现高产,当务之急,需要政府帮助广大农民,让他们去认识,去了解科学的玉米种植方法,向农民普及玉米种植的知识,这样玉米的产量才能不断提高,让玉米产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3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分析

3.1 玉米种子的选择

玉米种子的质量决定了玉米的产量,只有选择好的品种,才有可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种植之前,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选择种子,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选择玉米品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依据种子的外观选种;(2)依据病虫害选种;(3)依据当地热量资源选种;(4)依据前茬的种植选种;(5)依据当地的生产管理选种;(6)依据当地温度和降水量选种。

选好种子的品种后要对种子进行前期的的处理,种植之前,要将玉米种子先进行浸泡,然后再晒种以及药物的处理等一系列操作,确保玉米种子能正常发芽和生长。

3.2 进行合理密植

不能忽略种子播种之后的生长,由于它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要确保玉米栽培种植的所有条件。首先,一定要注意玉米合理密植符合灌溉的要求,玉米品种要与玉米的合理密植处理相结合,面对植株密度比较小的应该采取宽行和窄行的方法来种植,株距的密度应该根据玉米的品种、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土壤的水分等来确定。

3.3 进行合理灌溉

合理的灌溉技术也对玉米的产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干旱条件下虽然玉米也能生存,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干旱状态,过少的水分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玉米植株逐渐死亡。玉米的合理灌溉方法分为两种:喷灌和沟灌。喷灌相对于沟灌来说比较复杂,并且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一般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制定好技术方案后才能实行,但是喷灌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全方位的对玉米灌水,还可以人为的控制喷水量,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由于玉米是高杆农作物,在种植的时候会留下比较宽的行间距,相对于喷灌来说,沟灌比较节约水资源,还有一种方式也属于沟灌:隔沟灌水,这种灌溉方法能够明显节约用水量。

3.4 进行科学施肥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种植玉米施肥量达不到,导致土壤肥沃力不高,植株生长比较缓慢,想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就要先进性科学施肥。由于农民缺乏秸秆还田意识,导致土壤得有机肥含量流失。对于施肥工作也要依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不能盲目的选择肥料,同时也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农家肥来提高施肥效率,确保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底肥一定要好,在玉米生长期间要注意适当的补肥以及追肥。

3.5 在栽培技术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性的指导

在上述问题中提到农民缺乏玉米种植技术的科学知识,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科学性的处理,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派遣技术指导员进行下乡宣传指导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要针对农民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比如说,从选择品种、种植以及施肥等一系列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科学技术指导。政府应设立技术咨询处,农民遇到疑惑或者技术问题时可以及时到技术咨询处咨询专业人员,能够更有效地规范种植技术。

4 结语

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粮食类原料和粮食的短缺的状况。总之,在玉米种植中,一定要把握好各个阶段的管理和控制,使玉米种植技术做到真正的提高。在病虫害方面要坚持运用综合治理的方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我国的玉米产量一定会有很大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程瑜.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1:6.

篇8

[关键词]蓝莓;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92-01

蓝莓果肉细腻,种子极小,甜酸适口,并具有清爽怡人的香气。其中大果类型为鲜食佳品,小果类型适宜加工成果汁饮料、果酒饮品、果酱等食品。蓝莓有很好保健作用,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免疫力、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等功能,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蓝莓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蓝莓是我国国家林业局认定的退耕还林主要树种之一,在我国蓝莓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1选种和整地定值

1.1品种选择

蓝莓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对气候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所以选择种植蓝莓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品种。蓝莓主要有三大种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可分为北高丛、南高丛和半高丛蓝莓3类。矮丛和半高丛蓝莓适宜在温带寒冷的地区种植,北高丛和一些半高丛蓝莓只适宜在暖温带地区种植,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适宜长江以南地区、亚热带地区种植,喜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

1.2地块选择和整理

蓝莓品种多,栽培范围广,但根据南高丛、兔眼蓝莓喜酸性和湿润的特点,最好选择坡度小于25度,pH值4.5到5.5的地块。定植前一年,结合压绿肥深翻土地,深度一般以20~25 厘米为宜,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3定植

春秋季定植均可,但春季定植宜早不宜迟,以秋季定植为佳,有利于种苗成活率。以2年苗龄的苗为佳。一般在较贫瘠的地块上种植,株距可适当少些,在较肥沃的地块株距可适当大些,一般兔眼蓝莓株行距采用1.5 m×2.0 m或1.2 m×2.0 m为宜,南高丛蓝莓采用1.2 m×2.0 m。一般定植4 500株/hm2左右。种苗定植前需在事先准备的地块挖深度为10~15 cm、直径20~30 cm的小坑,具体视苗的大小而定,定植后有条件的可以就地取材在栽植穴的表面覆盖土层、稻草、腐叶土、树皮、木屑、锯末等有机物,覆盖厚度一般以10 cm左右为宜。另外,由于蓝莓自花授粉结实不良,异花授粉可明显提高蓝莓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定植园中除主栽品种外,还要选用1~2个品种作授粉树,以增加产量。

2田间管理

2.1施肥

蓝莓对肥料需求相对较低,在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尽量不施、少施化肥;如果土壤较贫瘠,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一般为1∶2∶1。中等肥力的土壤,幼年果园施氮肥60 kg/hm2、磷肥120 kg/hm2、钾肥60 kg/hm2,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逐年适当增加。全年施肥一般分2次进行,第1次宜在早春萌芽前进行,酱果转熟期再施1次。

2.2水分管理

蓝莓根系分布比较浅,而且纤细、没有根毛,因而要求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蓝莓对水分要求比较敏感,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积水。蓝莓在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的要求有区别,在营养生长阶段可以始终保持最适宜的水分条件而促进植株强壮,而在果实发育时期和果实成熟前应适当减少水分供给,以防止过快的营养生长与果实争夺养分,果实采收后恢复最适宜的水分供应促进营养生长,中秋至晚秋应减少水分供给,以利于及时进入休眠期。在干旱少雨地区栽培时,如果碰到连续超过15天35 ℃以上高温,那么蓝莓的光合作用就会停止,呼吸作用会增强,树体的营养消耗加快,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喷灌降温。

2.3修剪

全年一般修剪2次,夏季和冬季、冬季和春季可互相结合进行。春季修剪有更新树势的作用,并使第2年结果面积增多;冬季修剪主要是减少花量防止第2年结果过多。植株生长势越弱,要剪去的结果枝量越多,生长势好的树可以不进行冬季修剪或只进行适当回缩,以免树势过高,有春霜的地块冬季修剪可以在回暖以后进行。幼龄树的修剪主要以去除花芽为主不使其结果,目的是尽早扩大树冠,增加枝量,促进根系发育,定植后第2、3年以春疏除弱小枝条,第3、4年以扩大树冠为主,留适量的结果母枝,一般第3年株产应该控制在1 kg以内,第4年株产控制在2~3 kg,要以壮枝为主。成龄树的修剪应控制树高,改善光照条件,以疏枝为主。修剪一些过密、细弱、带病虫的枝条。树势较开张的,疏枝时应去弱留强,直立品种可以中间开天窗,有5~6年结果树龄的树要及时回缩更新,增强透光并抹掉弱小枝条上的花芽,使其转壮。成年树的花量很大,要剪去一部分花芽,一般每个壮枝留2~3个花芽,不用刻意剪掉结果枝,但要剪掉过密的基生枝、短缩生长旺盛的枝条,以控制树高,应剪掉密集的结果枝,保留全株花芽的50%左右。修剪要在休眠期结束前进行。

3如何做好蓝莓技术栽培的推广工作

3.1强化选育和推广

近几年西南地区蓝莓生产能力有所提高,栽培技术平也不断提高,但总产量和生产面积与黑龙江等生产地仍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加大优质蓝莓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蓝莓的产量。尽量预防品种单一现象的出现,品种单一会造成蓝莓资源数量急剧下降,而且单一品种的遗传性较强,对突如其来的干旱或者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也要注意高质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做好先进生产技术的优化配置,推广先进蓝莓生产技术。合理利用政府对良种补贴,强化农民的科学知识,增加对优良品种的认识,提高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生长所需的环境也不同,农民应该根据清楚的了解此类知识,熟悉不同品种蓝莓适宜的生长区域。

3.2蓝莓栽培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蓝莓栽培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蓝莓栽培技术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蓝莓栽培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蓝莓栽培技术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蓝莓栽培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4结束语

蓝莓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蓝莓果酱、果冻、糖果、蜜饯、果汁和冰琪淋等,加工保健品有眼保健品、老年保健品和蓝莓花青素等。也常与其他水果加工成复合饮料,如蓝莓桔子汁、蓝莓葡萄汁和蓝莓苹果汁等。蓝莓营养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极大,且售价昂贵。日本每年蓝莓需求量4~5万吨。目前中国民众对蓝莓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市场上只有少量蓝莓及其制品出售,只在一些大城市的超市、高级酒店内有蓝莓鲜果和制品出售,也多数是从欧美进口,价格高达每千克400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蓝莓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相信不远的将来蓝莓及其产品一定会走进普通百姓家。

参考文献

[1] 李亚东,兔眼蓝莓栽培技术[J].北方果树,2013.

篇9

[关键词] 花生 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82-01

1 春花生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栽培技术落后

现阶段随着福建省花生产业的发展,花生产业成为继水稻和甘蔗这两种农业作物之后的又一大农业作物。但是在栽培春花生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力量和技术人员的投入较少,这与花生在本地区农业生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符,从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度。科研技术的缺失,还使得本地区春花生的产量和质量相对于山东、河南等地区的花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本地花生产业的发展。

1.2 农田生产水平低

经过考察发现,春花生种植多数在沙薄地和丘陵上,这些地区土层较浅、地力差、缺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些自然因素不利于花生的生长。此外,由于资金问题,使得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少,使得田间管理还处于粗放型,栽培技术落后,从而造成了单产水平低和产量不稳的情况,也影响了本地区花生产业的发展。

1.3 保纯技术低

福建省花生品种繁多,本地区在栽种花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在一亩地里中将老品种的花生与新品种花生种在一起的情况。这种栽种的过程中由于良种良法的不配套、保纯技术的落后以及农民自留种子进行栽培等,造成了花生品种杂乱、新品种更替慢,最终影响了优良品种的推广。

1.4 机械化水平低

本地区的花生种植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统一难度大,所以不适合使用机械化生产,一些先进的栽培技术也难以得到推广。此外,由于花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再加上规范化培育的难度大,造成了花生产业生产力水平低。

1.5 产业化水平低

本地区的花生大多数用于榨油和直接使用,用于榨油的花生由于卫生条件差、技术落后、出油率低等,很难使花生实现较高的价值,这样就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入到了食品加工行列,但是由于食品加工厂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包装低等,使得花生加工成的食品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优势,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2 提高春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措施

2.1 推广种植知识

要想提高花生的产量,除了进行育种研究以外,推广高新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推广,使农民了解到种植花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花生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为杂草少、轻沙壤土、土质疏松肥沃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花生生长的土壤的Ph值要控制在6―7之间,保证下雨不积水、干旱能够及时浇水。第二,由于本地区的春花生在种植的时候会因为阴雨天气而造成烂种的现象,在后期还会因为干旱而使得花生干枯甚至绝收,这些都影响了花生的产量。所以在种花生之前,应该跟农民说清楚情况,让农民根据不同的花生品种,选择适宜的时期、自然条件进行播种。第三,由于沙地土壤肥力较低,所以会出现花生空荚、产量低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再教农民如何合理配置化肥。在这里应该特别注意到要注意多施Ca肥,此外,在施肥的过程中还要保持肥效,遵循肥多撒施、肥少条施等。第四,花生是一种耐旱的植物,但是在每一个生长阶段其对水分的需要也不一样,所以农民要知道在花生开花和结荚的这段时期需水量最大,其次为果实成熟的这段时期。所以农民要根据花生的这一特性,灵活的管理水分,尽量避免因干旱带来的减产。第五,预防虫害。要想使得花生的质量好、产量高,预防病虫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推广人员要帮助农民认识这些病虫害,教会农民如何应对这种病虫害的方法。第六,由于在收货花生的这段时间里,本地区多台风暴雨,气候比较湿润,所以为了防止花生发芽、发霉,农民要及时收货并进行干燥处理。但干燥时间要尽量缩小,因为晒时间过长会引起酸败。

2.2 提高花生的利用率

花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所以管理部门要抓住这一特性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提高花生的利用率。如经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含有脂肪酸和单不饱的花生以及花生酱,对减肥有明显的效果;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保护人们的心脑血管,还可以预防心脏病等。因此,在进行花生加工的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相应的产品,避免单一的生产模式。在生产中,不仅要扩大花生加工规模,还要推广标准化生产,从而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地方品牌。这样一来,农民在花生上有利可图,自然就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们为了提高产量便会主动的去学习和了解花生的种植技术,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结:南方地区的春花生一般在3―4月份这段时间开始播种,为了提高春花生的产量,播种的时候要对土壤、光照率、播种时间等进行严格的规定。此外,还要引进先进的播种技术,培育良种,从而提高春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篇10

1.1土壤肥力和供肥水平及方法的确定

1.1.1土壤肥力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冬麦、春麦播种前对种植户作一个摸底调查,选取代表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对其小麦田进行播前和播后测土,然后从中分析汇总提炼形成小麦各规程的土壤肥力指标。1.1.2供肥水平及方法结合“3414”试验及各种叶面肥试验,确定一定土壤肥力下,小麦规程的施肥类型和施肥量及施肥方法,2008—2011年共进行小麦“3414”(即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试验10项、叶面追肥试验5项,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形成了小麦各个规程的供肥水平及方法。

1.2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指标的确定:

1.2.1调查点的选择全市小麦10个种植区,选择种植规模较大、具有典型性的重点种植区5个,每个区域根据小麦种植品种、灌溉方式的不同,设立8—10个调块,每个调块定5—7个点,每点量取1.1米长4行(行距15公分),做好标记。1.2.2调查内容在小麦出全苗后,调查每点的小麦株数,从中分析总结归纳形成各规程667㎡小麦的基本苗指标。冬小麦在越冬前调查每点的小麦株数(包括分蘖株数),从中归纳形成规程越冬前667㎡小麦的冬前总茎数指标;翌年春天春生叶2叶1心时,调查冬小麦的最高总茎数。归纳形成冬小麦的最高总茎数指标;春小麦在拔节前期调查最高总茎数,归纳形成最高总茎数指标。小麦抽齐穗后—成熟期,调查每点的小麦穗数,从中分析归纳形成规程667㎡小麦的成穗数指标。在小麦成熟期,每点选取大、中、小穗20个,计算平均穗粒数,归纳形成小麦规程的穗粒数指标。千粒重在小麦收获后,水分降到12.5%时用天平称取三次,取其平均值,同时参考具体品种千粒重介绍确定,形成规程的千粒重指标。产量确定一方面根据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校正系数0.85之积测算,一方面参考每点的实际收获产量和农户机械实际收获产量确定。

1.2病虫害防治药剂的确定

根据塔城市小麦黑穗病、雪腐病、雪霉病、诱病发生较重的实际,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试验、锈病药剂预防效果试验,筛选出防效显著的新型药剂作为规程的药剂使用标准。

1.3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确定

在全市小麦10个种植区,每个区域根据小麦种植品种、水源情况、灌溉方式等,选择8—10个综合条件较好的小麦种植户,跟踪调查每个种植户每次的灌水时期、灌水量,小麦收获后根据定点调查户的产量情况,从中筛选符合规程要求的调查户、从中汇总分析形成小麦各个规程的灌溉标准。

2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保障

成立规程制定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及方案,并将任务落实到人,做到实施前有方案、实施中有专人负责和监督,实施结束有完整的报告材料和调查数据等,为规程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塔城市优质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推广》曾获200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塔城市每年都承担塔城地区下达的小麦500㎏/667㎡以上重点项目推广,尤其是近几年,小麦加压滴灌面积逐年增大,2013年达到7.6万亩。小麦栽培技术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因此起草组成员有丰富的小麦生产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为规程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建立小麦高产科技示范户,强化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数据调查及推广力度。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开展,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小麦科技示范户,2012年建立小麦科技示范户355户,总示范面积29544亩。农技人员在小麦播种前指导示范户做好播前农资准备,小麦生长期为示范户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小麦收获期做好田间测产,经济效益分析总结等科技服务工作,并指导示范户做好农事操作记载,田间小麦有关数据调查等工作,为小麦规程的制定和示范推广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建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和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加强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推广和应用。2012年建立小麦标准化核心示范区2个(阿不都拉乡上阿东村示范区、二工镇哈尔墩村示范区)面积400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4个(喀尔墩示范区,上阿东示范区,拜克托别示范区、克浅示范区)总面积3.9355万亩,示范区实行统一购种;统一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统一农机具;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收获、收购等。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小麦标准化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通过严格服务质量,提高了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到位程度,保证了规程产生效益的最大化。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宣传和培训。塔城市通过集中培训、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形式将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示范推广作为推进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宣传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40期,累计参训人员1.2万人次;同时,广泛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到田间地头活动,引导小麦种植户按规程种植小麦,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意识。

3规程取得的综合效益

3.1经济效益

通过规程的与实施,促进塔城市小麦示范户和示范区产量得到不同程度提高。2012年,小麦示范户平均单产达到375.8公斤,比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25.6公斤增产50.2公斤,亩增经济效益110.4元。2个小麦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481公斤,比当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325.6公斤亩增产155.4公斤;亩增经济效益341.88元(每公斤单价按2.2元计算);4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经农业局组织测产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422公斤,较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25.6公斤亩增产96.4公斤。亩增收212.08元(每公斤单价按2.2元计算),示范区总增收848.32万元。

3.2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农民骨干,提高了小麦种植户生产标准化的意识,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为小麦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体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土地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3.3生态效益改善小麦栽培技术规程集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等,降低了农业投入品,不仅节药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水质、农作物的污染,保护了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同时改善了耕作层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农田生态平衡,这都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存在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