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篇1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市场为前提,更加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推动力,形成了农村经济科学合理稳步向前的好势头。以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挖掘农业适用技术,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统计数据要多地点、多实践

由于地理因素的不同,一种科研技术不能满足多地区的共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域进行多方位的试验示范。试验示范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实验与实验之间互相对比,选择最合理、最科学、最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消化、引进和吸收。新技术应用要抓住地域特点再次进行反复的实践,仔细观察、记录、筛选以确定能够合理有效的对农业生产产生推动作用,再由点到面的全面开展应用工作,促进地方农业飞速发展。将农业生产数字化,再把数字变成农业生产的理论指导,在二者相互转化之间寻求突破与创新,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科学技术解决创新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技术与实际结合的连接点,推动农业生产。

二、积极挖掘农业数据的有效功能,全方面的应用于农业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务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线。在科技务农的过程中,抓住科技与农业的衔接点,以数字作为主要指标,对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研究,加强对典型田块实际生产地调查与研究,归类各项数据进行反复对比,整理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生产指标。将总结好的生产指标以走访的的形式与每村每户进行实际比较,将调查结果归类统计,以便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使工作者直观地了解实际农业生产情况,更能为以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起到巨大的推动与指导作用。

2011年以来,沁县为加快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步伐,引进了以沈阳农业大学金忠华博士为首的博士专家团队,建立了三微生物五环有机产业沁县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利用三微五环生物有机技术提高粮、菜、肉、蛋、奶、果等农作物的产量和有机品质改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中化肥利用率低,病虫害严重,产品质量下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

三、统计数据要具有高强度的实效性

随着气候、温度、时间的推移,地域实际情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过实际调查,专题研究,将生产性统计数据进行汇总,观察其在实际生产当中的落实情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搜集新的信息以便全面了解实际生产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做出有效调整和改进。例如:沁县次村乡地处沁县东南部,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高山地区,土质是典型的红土地,最适合种植小米。经过多年的实践、多次的调研,结合历年来主要农作物产量、产值等数据分析,并充分发挥次村乡的地理优势和小米种植历史基础,该乡积极实施了“369”工程:创建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中国小米第一乡”,让1000户种植户年收入增收5000元,从而带动全乡农民受益。

在不断地推广实践当中人们不难发现,及时的发现因时间性与地域性的不同而出现的相对应的问题只靠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是不能完全满足的,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大局之间的联系。有力的掌握新技术的更替和农业生产的新动向,敢于创新,敢于制定有预见性的新措施,有效的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四、市场经济数据汇总与农业生产

一项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地推广过程当中,都离不开区域对比,示范对比一些相关的科学比较。为了更好更快地对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有效的配置市场资

源,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快速调整,提高市场经济产出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更快更准确地找出不同经济在各时期各阶段的新特点,以促进能够符合市场经济与农业科技的新对策的产生,采用市场经济数据统计的分析方式,激活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五、如何发现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真实需求

切实的搜集、记录农业物资需求,经过反复审查,整理出技物结合的统计数据,这样总结出来的数据,其准确性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以这样的数据为参考标准,找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物资的实际使用量和新兴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覆盖状况。找出其中的客观规律,在全国各地区之间进行对比,仔细体味各地区农业发展中的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对新兴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状况从而准确把握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真实需求。

六、如何加强农民对统计数据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信心

1.从实际角度出发。以实际的角度出发,只有农民看得到的实惠才能吸引农民对新兴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各地区应加强对新技术地推广与宣传,真心关心农民农业生产,切实的体会农民在生活生产中的困难,让农民感受到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地改变实际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强科技务农观念,从而加强普及工作。在过去的各种调查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改变,从早期的粮食产量低再到现在的农业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不仅能满足我国人口对粮食的大量需求,还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通过这些使农民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时代农民的自豪,进而刺激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加大科技务农、数字化务农的普及,也只有科技务农普及率的提高,才能真正的发现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真正需求,做好机务结合服务统计数据工作,推动农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2.科技务农顺应时展。科技务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数据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总量,看得到的发展与看得到的实惠毋庸质疑。精准的数据可以使农民更准确地掌握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更快的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加以解决。使农民的生产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真实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省时、省力、省人好处,积极投身到科技务农的行业中来。

篇2

XXX选聘到职以来,积极为我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建言献策,对我镇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调研论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镇提供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作期间,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带政策、带技术、带信息走村入户向农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品种、新技术,面对面地帮农民分析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和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本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术,同时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全村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专长,更好的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自聘任以来,举办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无偿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为儒林方、水西方、圈子方等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受益农民达多达1万余次。有效地打为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山大的多名农技专家分期分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重点指导农民当前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技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热情。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坚持深入田头,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知识。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畜禽防治等项长效与突击活动。

同时他对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诸多合理化建议已被我们采纳,带来的前沿农业生产技术已使全镇成千上万的农民受益。下步,我们将通过徐坤教授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其引进新技术、争取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6年工作目标

1、农业调研:以打造“世界的菜篮子”为起点,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不足,确定适合我镇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目标。

2、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优势。

3、配套设施建设: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田水、路、电网,为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高端农产品提供支撑。

4、科研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入科研项目2-3项。

三、2016年工作计划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州县市委书记会议精神,切实巩固前一阶段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成果,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责任,狠抓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实现“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

(一)突出抓好农业灾后恢复和春耕生产。

1、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及时对受灾夏、秋作物进行补种和改种,逐乡镇、逐村、逐组、逐户落实种植面积,重点扩大高山、二高山的烟叶、蔬菜、玉米、小杂粮的种植面积,确保全县增加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增加玉米、小杂粮种植面积5.8万亩。积极组织种子、种苗和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的调运和筹备,确保相关生产资料供应。

2、扩大烟叶种植面积。按照“行政保面积、烟草部门保技术和投入”的要求,认真落实烟叶种植面积,确保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84000亩以上。烟叶重点乡镇要新增种植面积9331亩,其中官店2466亩,*1025亩,*2313亩,*373亩,*1930亩,三里524亩,业州700亩。新增面积完成的税收按一定比例返还到乡镇。

3、抓好畜禽产业发展。切实抓好生猪、家禽填槽补栏工作,按照“150模式”,以“小规模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为重点,着力建设养殖大乡、大村、大户,加快建成1个万头养殖场,争创生猪大县,促进畜牧产业规模化发展。认真抓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4、加大技术服务和劳动力组织力度。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把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落实到田间地头。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投入灾后恢复和春耕生产。加大引导力度,集聚社会闲散劳力投入生产,鼓励打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千方百计组织各方面人力资源,掀起灾后复产的。

(二)积极抓好林业灾后恢复生产。

1、迅速清理雪折木。立足保安全、保发展,抓紧做好清理雪折木工作,积极采取办法解决好清理所需资金、劳力以及木材收储加工、枝丫处理、森林防火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林业经济损失。在4月底前全面完成4个国营林场和道路沿线等重点部位的清理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立行政、林业部门、村组、农户等为一体的防火责任体系,确保万无一失。

2、突破性发展林业加工。以清理雪折木为切入点,把林业受灾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林业加工。在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争上1个林业深加工项目。

3、抓好植树造林。抢抓省加大低产林改造补助的机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加快完成3.5万亩的速生丰产林造林任务。结合低产林改造规划,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优良树种,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当前要突出抓好植树造林和种苗繁育,对清理出来的林地迅速补栽,尽快恢复。同时要抓紧育苗,为大面积恢复生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三)切实抓好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尽快恢复乡村毁损道路,确保农资调运畅通;切实搞好药材、林果等产业受损棚架的恢复;抓紧恢复农村饮水、水库、塘堰、渠道、灌溉等设施,确保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进一步加强对水库、电站、河道、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安全隐患排查,把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到乡镇、地段、人头,确保安全渡汛;继续抓紧县内电网的修复,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有规划、有步骤逐步恢复其它基础设施。

(四)认真抓好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组织专班和力量,进一步核实灾情,掌握“春荒”困难群众的底数,制定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建立台账,分段分类救助,不漏户、不漏人;高度关注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根据实际扩大救济面;加大倒房户房屋重建工作力度,确保5月底全面完成重建任务;认真研究猪肉、菜油等食品的储备办法,提高调控应急能力。

(五)加强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采取多种渠道对困难群众恢复生产给予支持,建立严格的使用、审计、监管制度,加强对救灾资金的监管,合理使用各个渠道的生产救灾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主动向上汇报灾情,积极向国家、省争取抗灾救灾资金;充分运用小额信贷等途径,加大对恢复生产的投入;迅速掀起县直部门深入乡镇和村开展帮扶活动的,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六)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1、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农、林、牧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着力抓好茶叶、魔芋、马铃薯、蔬菜和水果的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基地建设、种子种苗、栽培方式的标准化;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地力建设。重点针对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和茶叶、水果、魔芋、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2、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把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提高建设质量的主要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生产条件,切实抓好生产用水、人畜饮水、防汛抗旱、防寒防冻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机电排灌、乡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广农田耕整、水稻生产、烟叶种植、茶园管理、高效植保、机电排灌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应用农机技术与装备,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结合灾后恢复生产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尽快完成农业、林业、畜牧等生产技术要点的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让农民熟练掌握和运用生产技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化解灾害风险;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挖掘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促进就近就地转移。

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强抗寒模式技术、抗寒品种研究。积极开展小麦、油菜、红薯、大豆、小杂粮等传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幼林管理、林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依靠科技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气候、土壤、海拔等条件以及自然变化规律,结合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抓好结构调整。

2、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以灾后恢复生产为契机,调整品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嫁接改造,逐步淘汰不适宜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出效益。研究探索扩大间作、配套复种的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

3、壮大产业规模。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布局。重点抓好茶叶、魔芋、马铃薯、水果、特色蔬菜、地道药材和“两杂”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每个乡镇要确保完成5个连片基地、30个发展大户的任务。尽快制定方案,加快建设马坡5000亩连片茶叶板块。

4、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茶叶、魔芋、药材、林果、林业、蔬菜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整合、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八)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1、加强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要求保质保时完成综合农协试点工作,为全县乃至全州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累经验。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缺劳力、缺技术、缺市场营销能力的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仓储运输等服务。

2、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搞好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鼓励城镇超市和涉农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经营。通过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保障种子种苗、农资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保持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畅通,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藏物流。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村信息系统,加快宽带进村入户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信模式站点建设,抓好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推进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

4、加强农业生产防灾避灾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生产方式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预防预案,加强农业防灾救灾物质储备,不断完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机制,逐步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九)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1、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新机制。加强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兑现合同,强化服务人员培训工作,使农村公益性组织服务人员的责权利相统一。认真落实“以钱养事”的资金政策,切实加大对服务中心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工作条件,积极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2、积极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护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真正还山于民、还林于民、还利于民,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经济利益。强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奖惩,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大多数乡镇100%的村今年全面完成任务,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促进林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3、稳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以解决土地撂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按照依法、有偿、规范、自愿的原则,以农民土地入股、租赁、转让等形式推进流转时间较长的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季节性流转的规模经营,认真研究探索土地流转问题,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把农业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林业产业化建设、茶叶加工和品牌打造、畜产品加工、魔芋加工、马铃薯加工等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既办资源型加工企业,又建产业基地,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

(一)强化党政领导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集中3、4、5三个月,突出抓好抗灾复产工作,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月、到旬、到天,到村、到组、到户,扎实推进。继续实行县领导包乡镇(林场)、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级干部包保责任制”,乡村一级要包保到产业、包保到户、包保到田块。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靠前指挥、亲自上阵,深入第一线、深入灾情严重的地方,解决恢复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县“四大家”其他领导要按照抗灾包保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联系乡镇、林场及相关部门抗灾恢复生产工作的指导。

(二)强化部门的责任。实行部门包行业、包系统的“部门包保责任制”。各主管部门重点负责制定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规划,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恢复重建相关具体工作,同时积极向上反映灾情、争取上级支持。农业、林业、畜牧、烟叶、水利、气象等涉农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抓好恢复生产的计划落实、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财政、供销、商务等物资供应部门和农资经营企业、个体户,要搞好春耕农资的供应。民政部门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抓好倒房户房屋重建,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工商、质监、物价等经济执法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事件,严厉查处乱涨价的违法行为。水利、交通、城建、广电、电力、通讯等部门,要组织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为提高生产能力创造条件。新闻舆论部门要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抗灾复产保目标的先进典型和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农业局、水利水产局、林业局、畜牧局、药业办等单位要抽调人员组成12个专家组到各乡镇加强技术指导,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组、包田块的技术服务包保责任制,深入生产第一线,以现场会等形式,对农民群众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检查督办。畜牧、农业、烟叶、民政、林业等部门要制定任务完成进度表。全县组建12个督导组,对照任务表对每个乡镇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督办抗灾复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强面上的督办,并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时段坚持一旬一督办、一旬一通报,不仅要督办乡镇和部门,还要督办包乡镇的县“四大家”领导。年终按乡镇党政领导、县直部门领导两条线分别考核结账,重点考核当年受灾是否当年恢复、发展目标是否实现,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对因工作不力,延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抗灾复产保目标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抗灾复产保目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12个督导组和12个专家技术指导组(名单附后)。

(一)督导组职责。

1、督导各乡镇制订抗灾复产保目标的具体方案,督导农业、林业、畜牧、烟叶、药办等相关部门将任务分解到乡镇。

2、督导各乡镇落实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确保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油菜、茶叶等在田在园作物的“抢管”;“两烟”发展;蔬菜、玉米、小杂粮的“改种”;生猪填槽补栏及生猪大户培植和基地建设;速生丰产林造林;春季动物防疫;各乡镇5个联片基地和30个大户的发展。

3、督导农资供应和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林木清理、森林防火、“春荒”群众生活安排、倒房户重建、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及安全隐患排查、林权制度改革、“以钱养事”新机制和各类救灾资金管理等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制定到位、工作开展到位。

4、督导乡镇班子成员、公务员以及农村公益性组织服务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抗灾复产保目标工作,督导县直机关到所联系的乡镇、村开展帮扶工作。

5、按照重点时段一旬一督办、一旬一通报,其他时段一月一督办、一月一通报的要求,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建议,及时上报县抗灾复产保目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专家技术指导组职责。

1、根据各乡镇实际,指导乡镇制订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方案;为乡镇开展抗灾复产保目标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通过技术示范、新品种展示和现代化的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确保产品效益更高、品质更好、竞争力更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再上新水平。

二、目标任务

全市建设1-2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镇街区建设1-2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个特色种植村建设1-2处现代农业示范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建设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后,园(点)内标准化生产达到100%,商品化处理达到100%。实现亩增经济效益20%以上。推行绿色控害技术措施,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100%。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成后,通过示范带动,有效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全市农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步伐,扩大农产品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再造现代农业新优势。

三、建设要求

各镇街区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现代农业园(点)建设工作。

(一)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

1、设施农业要达到300亩以上,露地农业要达到500亩以上;

2、建设地点选定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区位优势明显,土壤、空气、灌溉水无污染;

3、基础条件好,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强。

(二)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求

1、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建设标准起点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条件;

2、产品特色突出,效益显著;

3、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标准。

(三)村级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要求

1、面积达到50亩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

2、产品特色突出,效益明显。

四、创建内容

(一)规模化种植

根据各自主导产业,选择集中连片的基地开展建设工作,推动规模化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标准化生产

1、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根据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各镇街区要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印发到农户,张挂到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醒目位置,并指导农户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2、关键技术示范。(1)推广优良品种。筛选适销对路良种、采用合理育苗方式,完善育苗设施、选择优质育苗材料,集中培育、统一供种。(2)病虫害防治。采用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高温闷棚等生态防治措施。(3)科学施肥。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4)推行生态栽培模式。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用沼气、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能源新技术,提供清洁能源和生态肥料,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五项制度”。一是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制度,不得使用国家禁止及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二是建立生产档案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做好生产记录,记载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三是建立产品检测制度。建立自检与抽检相结合的检测制度,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各镇街区农技站要加强安全使用农药技术指导,监督落实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四是产品准出制度。根据检测结果、生产档案记录,对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判断,严把产品准出关。五是质量追溯制度。产品包装附加标识,标明产品、产地、生产者、质量状况等内容,建立起质量追溯制度。

(三)实现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

有条件的示范园要建立集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贮运保鲜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体系,要大力发展冷链系统,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现代农业示范园要加大产品品牌建设,要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品牌扩大影响,提高效益。

(四)实行产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示范园(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100%产品订单生产。

五、具体进度安排

(一)制定实施方案。2012年5月:各镇街区农技站分别落实镇级和特色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个数、地点、建设主体、面积规模、产品特色、主推技术、投资数额、行政领导、技术指导等,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市农业局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调度、进度统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落实创建任务。2012年6月:召开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培训会议,进一步做好相关部署。建立健全“五项制度”,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

(三)技术培训和指导。2012年6月-10月,组织市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四)检查督导与效绩评定。2012年11月: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1月-12月,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总结,并进行效绩评定,对验收合格的园区纳入年度农业和农村考核范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区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农技站长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

(二)加强工作督导。市农业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各镇街区要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导作用,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篇5

新型农民热情高涨打擂忙

3月29日,山东省东营市新世纪广场上热闹非凡,“一邦·禾丰杯”水稻棉花高产优质擂台赛颁奖仪式在此举行。本次擂台赛由东营市科协、东营市农业局共同举办。据了解,擂台赛共有棉农236户、稻农269户参赛,覆盖5个县区、28个乡镇,辐射棉田、稻田60万余亩。

擂台赛从2011年4月起历时近一年,经过严格的选种、技术指导、定产、测评,擂台赛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棉花擂台赛市级冠军1名、县级冠军4名、乡级冠军16名,水稻擂台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在颁奖现场,垦利县垦利街道办高盖村村民赵光明获得水稻擂台赛一等奖。拿到一万元现金奖励的张光明激动不已:“去年,我种植的水稻通过市科协、农业局和一邦合作社的指导,平均亩产高达769.6公斤,得了一等奖。现在我更加坚信,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夺取水稻高产!”

水稻棉花擂台赛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学科技用科技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有效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参赛农民来说,参加比赛的过程就是接受技术培训和指导的过程,通过参赛,普通农户掌握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变成了科普示范户。很多参赛户纷纷表示:“获奖当然更好,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科学种田的信息和技术,还可以带动周边的亲戚和朋友。”广饶县大码头乡杨宅村杨重山参赛棉花面积20亩,采用早除杂株、生物及化学控制等措施进行“精细化管理”,把棉田管理的像花卉工场一样,省市棉花专家见了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科技服务全程追踪跟得上

农业局副局长柳宝旺表示,农民群众最缺的是科技。因此,在擂台赛的组织别强调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擂台赛顺利推进。首先,确保精选良种参赛。参赛良种经过引种试验3年以上,符合当地地域环境条件,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应性、丰产性强并且经过种子鉴定。在采取“标准化生产”方面,要求参赛农民必须按照科技人员多年实践总结得出的水稻、棉花生产技术规程参加擂台赛。同时,确定了农资配送企业名单,设立了监督电话,通过组织专家进行分片指导、巡回指导和集体会诊,保障各项服务统一规范。活动期间,主办方先后举办棉花、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56期、现场指导270多次,发放技术明白纸近万份。

利津县汀罗镇宋一村村民程汝勤种植的水浒棉72-8优良棉种获得了亩产籽棉341.7公斤的好成绩,获得棉花擂台赛冠军。他表示:“从报名参加“禾丰杯”棉花擂台赛后,市县区科协、农业局和禾丰公司就根据节气和天气变化,通过技术培训和随时短信提醒的方式,教给我们棉花的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让我十分感动。到秋天,市县区科协、农业局的领导和专家们,亲临田间地头严格进行测产,他们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为基层群众热情服务的精神着实让我佩服和感动!”一邦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说:“过去农民应用我们推行的棉花、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棉花籽棉达到每亩836斤、杂交稻达到1 700斤;本次擂台赛规定更规范、更精细,水稻有望接近袁隆平的高产纪录,棉花有望再创新高。”据了解,2011年,东营市参加擂台赛的棉田亩均增产15%以上,参赛稻田亩均增产30%以上,都获得高产且品质

优良。

来自政府、科协、企业、农民的“四方大合唱”

篇6

    苏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比较低由于南部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西部的持续干旱,再加上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外援依赖性较强,国家经济一直较为困难,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无力偿还债务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多年积累的巨额外债已成为苏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苏丹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且在非洲国家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国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苏丹政府和外国企业对苏丹农业投资尚不足工业领域的7%,长期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战争使难民不断增加,人均收入降低,农民自身几乎不对农业生产进行生产资料的投入。因而在多数地区,农业的投入远远不足。苏丹农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比较低,大多数拥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农场都是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援建的,这些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进口也主要用于这些农场,他们广泛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在灌溉、肥料、种子、农药等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多。国内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民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全采用手工作业,也很少施用化肥、农药等。苏丹财政部2005年经济报告显示,苏丹有2000万费丹(1埃及费丹约等于0.420hm2)土地用于种植传统雨季作物,产值占GDP的5.5%,其中1800万费丹土地用于机械化和半机械耕作,提供了苏丹2%的农业产值。180万费丹沿尼罗河两岸的现代农业耕作区,产值占11.5%。2.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土地生产率低苏丹可耕地面积中有大量可耕地无人耕种,8400万hm2的耕地中常年耕种的土地仅为1260万hm2,剩下7140万hm2的可耕地被荒芜闲置。在已垦土地中,部分地区仅依赖自然降雨,仅在雨季种植1季作物,其余时间土地也被闲置。即使在灌溉农区,由于农业技术不到位,产量水平仍远远低于其生产潜力。苏丹农业耕作形式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捐助而发展起来的少量现代农业企业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农业并存。苏丹的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人工作业、从不施肥是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已。3.科技支撑不足,农技推广体系欠缺苏丹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支撑不足,农产品产量水平较低,在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自给。因为苏丹的农业缺少科技支撑,研发能力不足,因此农产品缺口主要通过进口和国外捐赠。苏丹农业耕作形式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捐助而发展起来的少量现代农业企业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农业并存。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人工作业、从不施肥是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已。苏丹肥料、农药和良种资源缺乏,全国都不生产肥料,也没有肥料出口,国内消费的肥料都来自于进口,其中氮肥的进口量比较大,每年都在5万t左右的水平,进口量最大的是尿素,2005年以前每年的进口量都在10万t以上,2005年为8.6万t。从肥料消费上来看,苏丹消费的进口肥料主要是过磷酸钙和尿素。苏丹不生产农药,使用的农药基本都是通过进口,农药进口量和使用量都比较大。进口的农药中,主要是杀虫剂和除草剂。苏丹农药贸易一直都处于绝对逆差的状态。苏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功能不顺畅,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上,苏丹农业科技基础和应用水平较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苏丹粮食作物科技基础薄弱,相应的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覆盖范围小,而且大多功能不足,效率低下,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4.农民缺乏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小规模自给自足型的农户仍是苏丹农业的主体,多数农民生产水平仍处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的过渡阶段,生产的农产品尚不能满足全家生存的需要。由于缺乏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知识,许多已建立的农场也往往处于荒废状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曾经援建了杰西拉水稻农场、哈尔法渔业项目和马拉卡尔农场水稻种植项目。项目建成移交和中方人员撤离后,苏方也因缺乏经营管理和生产经验而管理不善,致使项目荒废。

    政策建议

    虽然苏丹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但苏丹在农业投入、生产技术水平、抵御干旱和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基于其自有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借鉴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为推动苏丹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1.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对于苏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发展农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丹政府要把农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具体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稳定的农业发展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制定合理的农业规划布局,提高对农业的重视,关注国外的农业发展。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寻求国际援助,努力解决本国债务问题,建立稳定的国内经济秩序,为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工业发展的同时,实行工业支持农业的政策,用工业带动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苏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投入,重新调整农业投入比例,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增加弱势地区的投入,提高贡献率大的物种的扶持力度。第三,苏丹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目标相结合,利用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农业和相关产业的投入,吸引企业开展大规模农业投资开发、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支持农业项目开展,激励农业技术突破,提高农业技术水平。2.扩大耕地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苏丹可种植面积很大,但利用率仅为20%,土地利用率很低,制约着农业产值的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苏丹政府应重视对耕地的开发利用,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第一,对大量耕地进行统计、分析、规划,依据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条件,根据其优劣条件,重点开发优质耕地,逐步开垦,对于贫困地区的耕地要大力扶持农民进行耕作,保证农民粮食自给自足,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减少荒废耕地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范围。第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在用地、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工仓储基础设施、农地改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苏丹农业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值,促进经济发展。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进而决定农业发展程度的高低。苏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覆盖到每一个乡村,政府加大对农业研发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装备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无障碍地传递到田间地头。第二,鼓励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从法律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其与中国农业技术过硬的企业进行科技交流和合作,扩大推广渠道,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第三,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开展大范围的农业技术培训。针对苏丹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情况,为农民提供教育资源,开设农民教育机构,有针对性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努力培养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通过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指导,带领其他农民进行农业生产。4.加大中国与苏丹的农业合作,帮助苏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中国与苏丹的农业合作,要以技术合作为核心,以项目援助为主要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3方面入手:第一,加快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中国农业新品种和现代高新技术,经农业示范中心种养基地试验示范后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进而实现推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苏丹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通过农业技术组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向苏丹派遣农业专家,为苏丹农业发展提供指导。立足苏丹发展实际,帮助苏丹制定合适的农业发展规划,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带领苏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第三,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帮助农业机构进行能力建设,扩大和发展农业市场。5.加快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加快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对改善苏丹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苏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缓解粮食短缺等有积极促进作用。建设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资金保障。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加强农业合作开发区管理的规范和政策引导;在组织方面,成立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领导小组,建立中苏政府间的外交沟通和专业部委的磋商机制;在人才方面,为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大户,建立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专家队伍;在资金方面,设立中苏农业合作专项资金,拓宽中苏农业合作融资渠道。在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通过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展示,把中国农业在高效棉花、高产甘蔗、杂交玉米、组培与种苗、旱稻种植、良种繁育、精耕细作、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成果,推广到苏丹各地,能有效地对苏丹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有利于改变苏丹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落后生产理念,带动苏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篇7

本文以低碳经济时代为研究背景,重点论述如何让农业发展由高碳到低碳进行转变,以及如何在低碳经济视野之下寻求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

与高碳经济不同,低碳经济是以节能环保作为经济发展前提的,在进行经济生产过程当中主要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通过使用环保型的能源不仅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使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同步进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各国共同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学者针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十分宽泛,主要集中在对能源消费与排放的研究,经济发展与排放的研究以及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变等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环境还稍有不足。

二、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高值化的农业生产。所谓的农业生产高值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经济环保为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转变主要利用低碳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第一,放弃土壤耕作。摒弃传统的土壤翻耕生产转为免耕生产。传统农业在进行种植之前都会对土壤进行翻耕,但是这一过程会将土壤中大量的碳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土壤中碳的含量。实行免耕的生产手段可以尽量减少土壤中碳的排放,同时免耕的过程也可以减少机械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的排放。其次,土壤中碳的含量增多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化肥中的主要成分是N2O,其也是温室气体之一,所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进一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免耕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使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第二,改变灌溉方式。传统的浇灌技术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农业低碳生产技术就是将浇灌方式转变为滴灌或喷灌方式。采取滴灌或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让农作物最大程度获得水资源的同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滴管设备安装方便,方便生产者对农田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第三,改变秸秆的处理方式。许多生产者在收割之后就将秸秆进行燃烧,但是秸秆燃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起这一资源,可以将其回收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是将其掩埋在土壤当中,作为土壤的肥料,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其碳的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视野下农业经济转型与发展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

低碳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必须秉承低碳的理念,改变生产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首先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尽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倡多次使用,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其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节能设备,同时较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2.政府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经济的管理。提高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在对低碳农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农业生产者进行交流,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生产进行细致化的指导。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监管。通过制定完善的地方法律制度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约束,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促进农业经济更加稳固的发展。再次,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政府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为了更好的鼓励生产者实行低碳经济的生产模式必须给予生产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在生产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最后,政府要帮助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依靠他们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可以为生产者提供与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或者邀请专家直接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生产创新。

3.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知识教学体系,让农民有机会学到专业的农业知识,能够与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交流经验。政府可以采取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生产者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让他们形成进行低碳生产的意识。然后再帮助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科技专员进行交流,了解到最专业的生产知识。

4.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

实行低碳农业经济不仅是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可以最大成都的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在关联产业集群当中进行能源和信息的集聚,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在集群当中可以将一个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料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录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变量

基金项目:本文受农业部软科学专项(专051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陈诗波(1978-),男,湖北潜江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管理研究;王亚静(1979-),女,河南泌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大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都对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农户层面,杨锦秀等(2007)通过对四川南充、绵阳、自贡等地农户的调查发现,参与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知主要来自外界刺激,政府与媒体起主导作用,依靠自身学习所占比重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农户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资金缺乏,缺少技术保证。杨明洪(2004)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的分析,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就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层面,诸大建、黄晓芬(2005)研究认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参与式治理结构是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证。这里的三大参与主体体现在循环农业当中,即政府、企业和农户。农村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带动和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是联结农户、企业、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现有文献对于循环农业中农村中介组织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论文对循环农业中有关主体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是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四大主体。其中,企业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经纪等各种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等;政府是循环经济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职责在于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手段等引导社会和个人自愿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作为循环农业最直接的生产主体,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为全面考察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研究范围,以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据循环农业发展中生产投入指标及农户对其他参与主体的感知评价等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环农业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回归模型,测量各种外生性因素对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二、调查情况描述

我们在湖北省选定6个调查点,即宣恩县、仙桃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新洲区4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以及洪湖市、京山县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历时近3个月,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515份。其中宣恩县117份,地形为山区,自然资源和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农户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为主;仙桃市97份,属于江汉平原,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当地农户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江夏区47份,属于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当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新洲区116份,属平原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优越,当地农户以食用菌种植和传统种植业为主;洪湖市88份,为湖库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农户以水产养殖为主;京山县50份,丘陵地形,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各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依托当地资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为食用菌种檀循环模式,洪湖为立体渔业循环养殖模式,京山县、宣恩县和江夏区为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殖业循环模式,仙桃市形成“鹅(鸭)稻共生”循环模式等。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业带动,有的没有企业参与,有的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企业”、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6个调查地区受访农户户均农业收入最高为新洲区51855.93元,最低为宣恩县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从农业收入上来看,新洲区和洪湖市两地的农业收入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4个地区,这说明在新洲区和洪湖市两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下,由于有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因而农户的经济效益更好,而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环农业的充分发展。这说明发展循环农业,需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详见表1)。

三、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计量模型

为了解释生产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首先建立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将估计出来的技术效率对外生性变量回归,来度量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其中,第一步,本文通过515份农户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以农户的各项农业生产投入作为自变量,以农户的农业产出为因变量,建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别测算出6个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筛选出各主要观测变量,归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户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设施及环境因子得分、政府影响因子得分、协会影响因子得分和企业影响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响因子、企业影响因子和协会影响因子等为自变量,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测算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及权重。

(二)指标选择

1、农户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指标选择。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测算中,本文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差异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变量选择(详见表2)。

2、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指标选择。本文认为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当地政府的政策、投入、当地农业企业的影响等几项指标。各外生性变量又包括几个二级变量,并主要通过二级变量来表示其特征。其解释和构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总人口、家庭劳动力两个二级变量。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经营效率的高低。(2)户主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年限、户主是否关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户主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基本特征将对户主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3)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包括农户家庭离最近集市的距离、农户家庭离最近公路的距离。地理位置的远近,可能会导致农户信息接受的差异,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户技术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4)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农户对周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主观评价、农户对近5年来周边生产环境变化的认可度以及农户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等。(5)政府影响。通过农户问卷和调查者感知来获取有关政府所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投入等,具体包括政府对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方面的帮助、政府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测量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和效果。(6)协会影响。二级变量主要包括协会的会员规模、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生产资料和产品统购统销的效果、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评价和协会对带动当地农户生产规模的作用等几个变量。(7)企业影响。其指标包括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的生产规模的评价、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和农业企业对方便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评价三个方面。

四、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

1、信度和效度检验。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除了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础设施及环境状况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略小以外,绝大多数外生性潜在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都大于0.5,有的还超过了0.8。这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较高。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查各外生性变量的会聚效度,测算显示每一个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释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这说明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高,测项和相关构念之间的关系显著。

2、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除了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信度和效率检验以外,论文还对模型拟合优度(R2)检验和F检验。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讨论第二步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R2为0.5179,调整后的R2为0.5063;F统计值为44258895,Prob(F-statistic)为0,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各个地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响状况(表4),因而模型估计值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变量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测算显示,户主特征因子的系数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数为0.0035。这两个因子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都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受访农户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产经营规模等基本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二是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种养殖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不显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数为0.0054,环境设施因子的系数为0.00033。这两个因子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问卷设计的指标不够精确,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环境设施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二是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显著。

政府影响因子系数为0.0147,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这说明6个地区基层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同,导致其对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性。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强了养殖基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及电网建设,保证了养殖基地清洁水源和物质的供给,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来说,其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徐古镇,由于镇政府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整治,并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改良种植品种,扶持食用菌种植协会等,经过11年的发展,其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相比较而言,与徐古镇邻近的潘塘镇,由于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规模均远不如徐古镇。

协会影响因子系数为0.0918,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协会作用的评价差异较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正在突显。实际调研发现,凡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区的许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销售协会,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协会。协会通过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聘请专家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定期开展会员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扩散及技术效率的提升。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实事证明,通过扶持协会来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确实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企业影响因子系数为0.0491,说明农业企业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实地调查显示,农业企业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生产、便捷农产品销售以及通过企业指向农户的技术扩散等方面。如新洲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贸易公司,建立了“企业+交易市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产品公司建立了“企业+养殖户”的产业化模式;宣恩县中农春雨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了“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模式,均对提高农户技术效率和带动农户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测算中将政府、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3个因子进行了交叉组合,并将各组合变量代入模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测算结果显示,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的交互效应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006,概率显著;政府和协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611,概率显著;政府、企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076,概率不显著;企业和协会二者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271,概率不显著。这说明,“政府+协会+农户”以及“政府+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分析表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单是生产投入的问题,还受到政府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公共物品提供、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农村中介组织的技术扩散、组织化程度提升和市场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在三者中,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对农户技术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参数估计值最小,但间接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

五、结论与述评

篇9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2009年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3.2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篇10

1.1结合实际,重点发展

根据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所在地区“一县一业”规划和当地特色产业实际,着重发展中药材、刺五加、经济林、食用菌、水稻和杂粮这6个特色产业。

1.2结合特色,促进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特色,狠抓以龙胆草、短梗刺五加茶、单片黑木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各基地建设单位采取“农企对接”“农超对接”等营销方式,加大产品营销力度,并积极打造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了有机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3结合标准,规范发展

一是结合《有机农业建设监督管理办法》《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准入管理办法(试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和《有机肥料使用技术指导意见》等要求,建立统一的标准生产档案;二是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手册等技术文件,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管理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为有机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1.4结合市场,规模发展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准入制度,引导和鼓励各农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等主体积极参与发展有机农业,初步建立有机农业市场化、投入多元化的机制;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有序推进保护区内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推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机农业;三是建立统一的生产档案制度,绘制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认真填写和保管。

1.5结合督导,推动发展

一是加强检验检测工作,确保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检查投入品(农药、化肥)使用情况;三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督促指导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四是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1.6结合认证,加大宣传

对有机食品要做到有标生产、有标上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特色产品信息,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更好地发挥品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内发展有机农业的成效

2.1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已形成了中药材、短梗刺五加茶、食用菌、水稻、杂粮和经济林六大特色产业模式,完成栽种面积466.7hm2。

2.2市场化建设机制初步建立

发展企业均为工商部门注册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规范,相对集中连片,生产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在资金投入上实现了政府财政整合投入、企业经营投入、金融信贷投入和农民自筹投入等多元投入机制。

2.3农业生产初步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带动了保护区内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方向发展,“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更加突显东部山区特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2.4有机农业潜在效益初步显现

以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内某县为例,2014年发展有机农业2292.2hm2,纯收入达到2.613亿元,人均增收1045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000余户。

2.5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减少

调整了保护区内种植业结构,壮大了林业产业,提高了水源保护区内森林面积,加强了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了泥沙入库量,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28.6t,减少化肥施用量2860.0t。

3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内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3.1进一步坚定治理决心

要进一步坚定治理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决心,把建设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各级政府的民生民心工程。

3.2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

根据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技术条件,有机农产品转换期长,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极高,其规模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市场培育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段,因此要适度发展有机农业。

3.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宣传和推介,提高社会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形成社会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氛围,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

3.4进一步推进规范建设

一是实施发展有机农业主体资质审核制度,优先引入有实际经验、有较强事业心、有优势技术、有资金实力和农业产业项目的个人或组织参与,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采用动态淘汰办法,对统一度不高、管理粗放、质量安全措施不力、没有专门管理档案的基地予以淘汰。二是切实加强规范化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生产技术和生产规程。三是继续推进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强化技术保障能力。

3.5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