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英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英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专英语教育基本功训练既不是必修课,也不是选修课,但其实际意义绝不低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因为它是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所以基本功训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大专英语教育的办学特色。
1. 大专英语教育专业基本功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之一
大专英语教育专业办学面向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英语教师。这个办学目标决定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必须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如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电脑应用、文体技能等;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基本功,如标准英语语音、流利的英语口语、规范的英语书写、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组织英语课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等。因此,这就决定了英语教育专业基本功,如同英语专业基本知识一样,是英语教育专业基本教学任务之一,也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之一。
2. 大专英语教育专业基本功之训练上的基本内容
大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三年的阶段性训练任务如下:一年级侧重培养新生标准英语语音、普通话语音系统和词汇过关,规范英语书写习惯。二年级各方面都是冲刺阶段,普通话力争过二级乙等甚至二级甲等。语音仍达不到标准的学生要强化训练,力求在二年级突破;语音已基本过关的学生向更高阶段迈进,如加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力度。如果英文书写规范了,则练习英文意大利斜体连写或者是圆体。为了应对求职面试和试教,三年级学生要有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流利的口语,还要特别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课堂用语,并通过教学法的学习学会备课、说课、组织课堂教学等。本文以我系普通话、英文书写和语音训练的具体要求为例。
2.1 普通话方面
普听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基本音节、变调、轻声、儿化、语调等;词汇,主要包括《普通话词语表》(“表一”约8000条,“表二”约12000条)和《普通话与方言常用词语对照表》;语法,主要以《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表》为准;言语表达与交际,包括有文字材料依据的朗读和无文字材料依据的说话。
2.2 英文书写方面
培养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即能规范、圆润地在本子或者小黑板的四线三格上面准确地呈现出来,并且注意单词之间的间隔为一个字母的空间,首写字母必须大写,标点符号要准确无误,连写符合规范。要求学生备好标准的四线三格的英文练习本、小黑板、规范的英文书写字帖,在每晚“天天练”时间里,依照各班学习委员提供的练习内容,自主练习25分钟,在本子上写一页,或者用粉笔写满一小黑板并将其摆放在教室后面、教室前面的走廊或者楼梯两边供教师和学生们欣赏和提意见。
2.3 语音和口语训练方面
英语语音是否标准直接影响英语口语表达效果和英语口语交流的自信心。因此学生须通过一年的努力,掌握标准英语语音,做到能够读准48个音标,具备准确拼读单词、短语、流利朗读英文句子的能力。在这一年的“天天练”时间里对学生是这样要求的:
2.3.1 要求学生按照语音书上的各个音素的发音规则认真揣摩,明确各个音素都是通过哪些发音部位发音的,找出某些音素之间的联系,或者发音的相似处等,对48个音标有整体的了解。
2.3.2 利用音像材料,先听准确再模仿,多次模仿,模仿到位后用复读机将自己模仿的发音录制下来,并和标准发音进行对比,如果两者十分相似,说明已经掌握。反之,说明还需要找原因,并请教语音教师,再去揣摩标准发音,还可以和同学们形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直至可以非常准确地发出每个音素。
2.3.3 如果各个音素基本的发音都掌握了,就可以尝试去拼读陌生的单词,拼读单词时除了要读对各个音素,还必须格外注重单词的重音、次重音等。进入句子练习阶段,就特别要注重单词发音,轻重读、连读、语调、意群、停顿等。通过一年的训练,为了了解学生的训练效果和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英语系会组织一批专业语音教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完一年后进行统一的语音测查,如果第一年不能过关,二年级继续训练。
3. 大专英语教育专业基本功之训练上的策划
3.1 组织管理策划
3.1.1 教师队伍发挥指导作用。成立基本功辅导小组和结合专业特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小组成员主要由有某方面基本功特长的教师构成,比如英文书写漂亮、语音标准、口语流利、课堂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师。基本功小组总体分为标准英语语音小组和英语书法小组。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加入到相应的小组中,在规定“天天练”时间里到各班制定相应的训练策略,进行有效的现场指导。同时规定练习任务并确保学生完成任务,并做阶段性的总结,确保练习效率。
3.1.2 学生干部队伍担负管理任务和整合教学资源的任务
学生干部会阶段性地以学习经验交流会的方式,组织各班学习委员或尖子生集中讨论已取得的成效,总结出有效的训练方法,供各班参考;调集高年级基本功出色的同学到低年级进行有效的指导,这部分同学了解师弟师妹们的训练时的心理状态和常出现的技巧问题,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最具有说服力;组织人力抽查各班的训练态度和成效,在检查过程中对训练态度认真的要表扬,散漫的须整顿训练风气。
各英语协会通过组织一定活动或者开展比赛的方式促进英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比如英语演讲协会每学期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英语俱乐部每周组织英语角,英语书法协会每学期开展一次书法作品展,英语写作协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孔子杯征文比赛,英文写作协会每年要出一份全校英文报。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基本功练习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时间策划
学校保证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时间,确保训练的持续性。通常周日晚修之前的半小时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运用这段时间练语音、书法、会话都恰到好处,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师在晚上有时间临场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到了晚上心境比较静,易进入练习状态,并取得训练效果,而且由于时间不长,学生也不会感到乏味。
3.3 交流策划
系学生干部组织,或者班级内部、年级之间定时开展交流活动。特别是将训练的成果以灵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英语演讲比赛可展示语音和口语水平、英文书法比赛展现书法功夫,供大家观摩、提建议,然后分析总结出作品的长处和不足,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成果的展示对其他学生具有刺激作用,对创作者自身也有激励作用。
3.4 抽查策划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练到一定程度,学生干部组织即可组织人力抽查训练情况,将结果向全系公布,将好的作品公布出来并予以公开表扬,得到勉励的学生就能不断起带头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之间分享进步的喜悦,还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刻苦训练,促使大家共同提高。如果在抽查中发现练习懒散,或者水平急需大幅度提高的学生,系里将组织教师或者基本功出色的学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其建立信心,及时赶上。
3.5 就业教育与就业策划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会遇到两方面挑战:面试和试教。学生的语音水平、口语能力、英文书写水平、课堂组织能力就从中得以体现。通常基本功出色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所以从新生入学之日起,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上就得强调专业基本功对于就业的重要性,并将基本功训练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我系的训练具有较高成效。在2007届英语专业毕业生中,20多个毕业生接受了广东省肇庆市的高要市和广宁县教育局两地教育局的挑选,他们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这三个亮点受到两地教育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接纳,到高要和广宁两地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一年后,学校领导教师回访了这两个用人单位,并对我们的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得到了两地教育局领导的再次肯定,并愿意再到我校应聘毕业生,同时还将我校的毕业生推荐给肇庆市封开县教育局。2008年的元月份,肇庆市封开县教育局到我校招聘了各专业共40多名毕业生,其中有20人是英语专业生。高要市教育局到我校再次招聘了英语专业生共53名,广宁县教育局3月份在我校招聘了13名英语专业生。当被问及我们毕业生优势时,他们都说工作态度好,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这对我们来说是肯定和鼓励,使教师工作信心和学生学习热情倍增。
3.6 教研策划
为了使教师的指导更科学,更有成效,让学生基本功训练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将从事基本功辅导的教师组织成为一个教研活动小组。负责各项基本功训练的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训练中取得的成果和反映出的问题,定期研究总结本专业基本功训练内容以及措施。同时也要关注和研究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英语教育专业基本功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并引进到日常基本功训练中。
篇2
[关键词]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25-02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是我国目前普及率最高的外语语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作为高等英语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有重大的意义。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是信息交换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充分理解教师话语的特征,合理利用教师话语的功能,决定整个英语教学的成败,应该被重点关注。
一、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
Roberto、Neil于1999年全面地概括了教师话语特征:话语内可分意群,教师应有规律地停顿以鼓励学生提问和评论,简洁自然,教师在讲解新的词汇和结构时要给予例句阐释,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以此来调整语言方式,多使用“可理解性”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等手段得到教学反馈。[1]根据我国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的话语具有语言简练且精彩、信息含量大、思维延展空间大的特征。
(一)语言简练且精彩
语言简练且精彩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形式和表现,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像中小学的学生,前者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在授课时的话语要尽量简练,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过多的语言解释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的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使用精彩的语言或者幽默性的语言。此外,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想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精练自己的语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3“Unit 14 Watch Your Language!”的讲授,教师可以根据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面的语言特色来进行讲述,如最为经典的是Homer经常在受伤或者走霉运时候说“D’oh!”,或“Can’t you take a hint”中的“take a hint”。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简练的语言补充完成,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信息含量大
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含量较大,这是因为教师的自我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向学生传授的话语就具有更强的知识包容性。教师语言的信息含量大主要包括单位时间内传授的信息数量多且质量高两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话语这方面的特性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出色的专业技能。如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4 “Unit 5 The English and the Americans”第一部分“FUNCTION: Comparing”的教学中,对“comparing”的讲解不能只解释其在语言使用中的含义,还要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一些社会、环境等人文信息,如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思维延展空间大
思维延展空间的大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典型的话语特征。思维延展空间大是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手段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其思维空间,发展其想象力和联想力。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3 “Unit 3 If I Were 21”的讲授中,教师结束基本知识的讲述后,利用语言的思维延展性给学生抛出“What will you be doing when you are 22 years old”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论述,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功能
(一)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功能的第一个重要功能。话语是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中使用的行业语言,其本质是教学的媒介、知识的载体,其首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在教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4 “Unit 4 The Road to Happiness”一文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表述文章的内容,在教学话语中经常穿插使用一些如“smile”“happy”“well-being”“joyful”等有关幸福的单词,以实现教师话语的教学功能。
(二)提问功能
提问用语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教师有好的提问才能方便学生回答。现下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有封闭式问题、参阅式问题、展示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主要提问作用有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和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核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生发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词汇和语句。
(三)互动功能
互动功能主要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降低话语输入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的语。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目的语的表达形式和功能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两种类型:输入调整和互动调整。输入调整是对词汇、语法等进行语言形式的调整;互动调整是语言交际双方通过确认查核、理解查核、澄清请求等手段进行互动性的可理解性输入。[2]互动功能也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化,体现了教师话语中语言简练的特征,如“You feel so good?”通过互动调整后可以简化成“Are you OK?”,之后还可以核查是否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发现可以简化为“OK?”。
(四)反馈功能
反馈功能是教师话语中除了教学功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一般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反馈形式。[3]一般而言,积极反馈更加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反馈用语的使用多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学生能够从教师处获得这一评价信息。积极反馈是肯定的表扬,这种反馈是对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再次重复,或者根据答案提供其他额外的信息或答案,如“excellent!”“good!”“wonderful!”等。积极反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消极的反馈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忽视学生的回答,这种情况一般不是有意的;二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是较为普遍的消极反馈形式;三是批评,如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会说,“how did you come up with the answer”,这种消极反馈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该避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话语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对高等英语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话语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的交际活动,给学生进行英语双向交际提供更多的机会。目前,我国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简练且精彩、信息含量大、思维延展空间大等,主要功能有教学功能、示范功能、提问功能、互动功能、反馈功能。研究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不仅能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卉.高校英语课堂教师话语: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4.
篇3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知识的答疑与解惑及学习知识的自我运用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模式由美国兴起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来讲,翻转课堂教学又有何意义呢?
一、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翻转,原先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过程,被老师制作成微视频,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去完成。教学视频的制作,可以让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加富有张力。在制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创新教学的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将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最优质的大学英语教育资源融入到微视频中,而且可以将动画、故事讲解、趣味提问等元素融入微视频的制作当中,从而让整个微视频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新颖,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实行之后,学生学习知识,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单纯的讲述,而是一个个趣味盎然,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微视频,学习效果更好。
二、塑造口语环境,培养英语语感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英语的听说能力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我国很多大学却仍然以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一味的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一味进行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没有给学生塑造良好而完善的英语语言环境,没有给学生安排有效的英语口语表达训练,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点,但是不敢开口讲英语,甚至听不懂很普通的英语对话音频,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听得太少,说得太少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推行,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由于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听英语、说英语,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英语、说得出英语。
三、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合作教学
1.激发自主学习,实现授之以渔。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很多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对于大学教育来讲,由于大学生本身具备了独立的学习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将知识传递实现效用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然而,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行,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翻转课堂将知识传递的课程放到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必须做好自主学习,吃透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提前掌握相关英语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也就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2.掌控自主学习,增强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自我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利用课外或在家观看教师的英语讲解视频。由于时间可自行控制,学生完全可以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也不会担心有时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而根不上,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完全由自己掌握,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做笔记,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来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在需要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全由自己掌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也就全面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来看,是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视频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课堂上先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且学生在小组分工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安排,他们自愿的组合成小组,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学生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事可做,这样就使得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忙”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在翻转课堂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是学习的主导,教师更多的时候变成了教学中的指导者并非传递者,在小组的讨论中教师是学生的协作员,在需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逐渐帮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四、关注学习难点,促进师生交流
篇4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 教学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总体上还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迫使教师不得不将应试教育摆在首位;许多学校将“应试”当成了教学的指导方针;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四、六级统考不合格者,不能拿学位证书,不能毕业。校外用人单位也相应规定没有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书者,不予聘用。在这种内外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应试”,只有顺利通过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才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才能在求职时不会因为没有英语四级证书而受到冷落。教师的教学也是围绕学生的考试进行,缺乏创新性。
(二)听说训练无保障
对大学生来说,听说训练极其重要,需要在练好听力明白他人意思的基础上多用英语交流,提高听说能力。然而,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大学阶段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没有专门开设口语课,有的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或硬件设施不全,听力课未采用面授。即使开设了听力课,由于缺乏系统教材,加之听力课时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力训练极其有限。而应试的压力使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听力、练口语,结果导致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
(三)学生心理素质差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当老师要求用英语回答问题时,大多数大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用英语表达,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当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威胁时,有些学习者会加倍努力,保持一种活跃而敏捷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能促进学习动力的增强,是一种积极因素。而有些学习者由于自我意识太强,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出错等原因而过度紧张,这样会极大地阻碍学习。完全缺少焦虑与焦虑过强都不利于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学对策
(一)对于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语言天赋的学生,对他们英语能力的要求应达到“较高要求”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课堂面授+自主学习”的方式,实际运用法教学对他们利大于弊,教师只需适当引导以开阔其视野;阅读应以大量泛读为主,少量精读为辅,另外适时开展英语四、六级的后续教学,通过开设专门的翻译、写作、文化、口语等选修课来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真正做到大学英语学习的不间断。
(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他们首先要加强英语学习意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应采用“教师讲授+适当的语言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不宜太难,然后再把听、说、写揉合进去,尽量让学生就同一语言材料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反复进行实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做到读中有听,读中有写,读中有说;听了能说,说的能写,读了能写,写了能说,反之亦然。其次,把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较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仍有必要,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语言输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不同的如:词汇、语法、结构、篇章、背景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跟教师一起思考、分析、预测、寻找答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实践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对于基础较差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应采用“教师授课+教师辅导的语言基本训练”的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的学习,先打好基础。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应以传统的教学法为主,因此教师的讲授应占主导地位;到了高年级再逐步按“教师讲授+适当的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改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要端正思想认识,摆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位置,寓应试教育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本,应试教育是末,如果把应试教育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忽视素质教育,那就是本末倒置。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英语综合素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引导。
(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学习目标,使学生因达到近期目标而产生满足感和兴奋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英语角、校园英语广播,创办校园英语学习报,组织英语兴趣小组,举办英语朗诵、演讲、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比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英语训练方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角色转换,即把自己从以往的“课堂中心”这一位置上退出,努力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的多用英语交流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坚持训练是必要的,因此,对于那些希望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坚持每天练习尤其重要。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约80%来自视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可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2008,(3).
[2]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作者简介:
王薇,女,(1979-),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在研项目:《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研究》。
李静,女,(1981-),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
注:本文为安徽新华学院教研项目论文。项目名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及策略研究》,编号:2012jy030。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对自身学习策略的评估以及课外英语学习时间的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不同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 教学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总体上还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迫使教师不得不将应试教育摆在首位;许多学校将“应试”当成了教学的指导方针;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四、六级统考不合格者,不能拿学位证书,不能毕业。校外用人单位也相应规定没有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书者,不予聘用。在这种内外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应试”,只有顺利通过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才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才能在求职时不会因为没有英语四级证书而受到冷落。教师的教学也是围绕学生的考试进行,缺乏创新性。
(二)听说训练无保障
对大学生来说,听说训练极其重要,需要在练好听力明白他人意思的基础上多用英语交流,提高听说能力。然而,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大学阶段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没有专门开设口语课,有的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或硬件设施不全,听力课未采用面授。即使开设了听力课,由于缺乏系统教材,加之听力课时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力训练极其有限。而应试的压力使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听力、练口语,结果导致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
(三)学生心理素质差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当老师要求用英语回答问题时,大多数大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用英语表达,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当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威胁时,有些学习者会加倍努力,保持一种活跃而敏捷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能促进学习动力的增强,是一种积极因素。而有些学习者由于自我意识太强,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出错等原因而过度紧张,这样会极大地阻碍学习。完全缺少焦虑与焦虑过强都不利于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学对策
(一)对于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语言天赋的学生,对他们英语能力的要求应达到“较高要求”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课堂面授+自主学习”的方式,实际运用法教学对他们利大于弊,教师只需适当引导以开阔其视野;阅读应以大量泛读为主,少量精读为辅,另外适时开展英语四、六级的后续教学,通过开设专门的翻译、写作、文化、口语等选修课来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真正做到大学英语学习的不间断。
(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他们首先要加强英语学习意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应采用“教师讲授+适当的语言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不宜太难,然后再把听、说、写揉合进去,尽量让学生就同一语言材料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反复进行实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做到读中有听,读中有写,读中有说;听了能说,说的能写,读了能写,写了能说,反之亦然。其次,把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较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仍有必要,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语言输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不同的如:词汇、语法、结构、篇章、背景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跟教师一起思考、分析、预测、寻找答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实践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对于基础较差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应采用“教师授课+教师辅导的语言基本训练”的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的学习,先打好基础。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应以传统的教学法为主,因此教师的讲授应占主导地位;到了高年级再逐步按“教师讲授+适当的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改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要端正思想认识,摆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位置,寓应试教育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本,应试教育是末,如果把应试教育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忽视素质教育,那就是本末倒置。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英语综合素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引导。
(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学习目标,使学生因达到近期目标而产生满足感和兴奋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英语角、校园英语广播,创办校园英语学习报,组织英语兴趣小组,举办英语朗诵、演讲、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比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英语训练方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角色转换,即把自己从以往的“课堂中心”这一位置上退出,努力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的多用英语交流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坚持训练是必要的,因此,对于那些希望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坚持每天练习尤其重要。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约80%来自视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可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2008,(3).
[2]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作者简介:
王薇,女,(1979-),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在研项目:《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研究》。
篇5
[关键词]电大 开放教育 英语专业 教学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
随着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了英语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专业。在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包括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从业人员,既有外企和公司的职员,酒店,旅行社等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又有小学或幼儿园的老师。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构成特点决定了他们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电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工作之余学习的,他们承担着比脱产学生更大的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所以能够坚持读完电大的全部课程需要很大的毅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大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流失量比较大,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刚进电大的时候,热情饱满,雄心壮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学生就因为基础差或缺乏兴趣等原因半途而废了。因此,如何够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分析入手。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教学的囿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其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目前在电大系列教育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1.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得层面,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侧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文学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大多数电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英语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他们中的很多人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还尚未达到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水平,更谈不上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了。这就为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开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学习时间少而且分散
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社会身份复杂。在家里,他们是支撑家庭经济的栋梁,上至照料父母,下至抚养儿女;在单位,他们可能是普通职员,也有可能是主任或经理;在电大,他们又是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电大学生的这种多重身份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像脱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同时他们也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他们只能用一些零散的工作、生活空余时间进行学习。
3.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缺乏这种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电大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学员由于身兼数职,接触英语的机会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为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英语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逐渐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然而对于电大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很多人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英语设置了障碍。
三、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兴趣可以增强记忆。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乐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如果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转贴于
(1)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知识传授,它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要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增加教学魅力。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2)教学素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与时代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然而教材复杂的选材和编写过程使得它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注意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名人趣事、时事热点等丰富有趣的内容寓教学之中。当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然而现实中,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因此老师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化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发掘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英语资源
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英语学习的途径广泛,手段众多。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书刊,观看英文原声影像,收听英文广播等渠道,来增加语言的输入,信息的摄取。这些英语资源不但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开拓视野。虽然学生对于这些英语资源并不陌生,然而在实际学习中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得利用这些资源,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下学习语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平台
网络的普及和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外语学习资源和手段,为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互联网上,学生不仅可以搜索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等各方面的最新文字资料,还可以收听到优美动人的英语歌曲,世界名人的演讲等有声资料。互联网强烈的文字、图像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6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本土化;融合
一、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始于2012年,其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是相当惊人的,当然,这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是密不可分的。慕课是英文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意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依托于网络,具有大规模以及开放两大特征。慕课的特点有:涵盖学科广,教学模式新,受众人数多,使用方法简单,互动性强,话题灵活。基于以上诸多优点,加上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影响,慕课这种授课形式很快被我国各大高校借鉴,很快也被中小学教师接受。目前在coursera上注册的学生中,每8人就有一人来自中国,根据coursera数据显示,中国注册学生从2013年的13万激增到2014年的65万,截止到2015年12月,注册人数已超过100万,主要学习者分布在中国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城市。在coursera前十个国家中,中国的学习者表示受益程度最高。种种数据表明,慕课作为全新授课形式,在中国颇受欢迎,并且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诸多思考,在中国知网可检索的论文中,2013年收录的以慕课为主题的论文仅有200余篇,而仅仅截止2015年,其研究成果已达8000余篇,可见慕课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视。慕课的教学形式为,通过网络平台,以公开课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教学内容涉及各个学科,时长仅10分钟左右,用户仅需注册一个账户,便可免费学习资源。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所设置的测试,并且可以获得证书,此证书为一些知名大学所认可,这无疑为更多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了上升的空间。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英文表达为flippedclassroom,最早由乔纳森博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尝试运用,于2011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录制教学视频,时长为20分钟左右,学生在上课前自行完成视频学习,并完成分组报告计划书等任务,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探讨分析,答疑解惑,学生互评并且进行总结反思。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而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它的优势是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备课效率以及学课效率。不难看出,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倘若学生在课前没有对视频内容没有认知,或只是浅显了解,那么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我们可以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
三、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模式特点
一种语言一旦被另外一个地区采用,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这种再生过程就是本土化过程。对这种语言的教育就是教育本土化过程。以上所提及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近年来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由国外传播到中国,并为中国教育者所借鉴接受。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中国本土化得教学模式以及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教育传统模式,在接受新的模式的同时,倘若我们不考虑我们中国学生的特点,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夹生的。中国教育模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方向注重“深”而非“广”
中国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纵深发展。学生被要求对某一知识点吃透,钻研难题而很少能够借着所学知识扩展到课外、走出课堂。我们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权威的认可,对知识的继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学生从小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是做课堂笔记并且进行背诵以加强记忆而非举一反三,这直接导致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没有教师授课的视频面前不知所云,或等待教师再为其梳理脉络整理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没有侧重思辨能力
中国学生注重课堂上听从教师,以教育者为中心,不敢挑战权威,不敢发表看法。翻转课堂的流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所观看内容发表观点并进行探讨分析,而这对于没有受过思辨能力训练的学生来说,最多能够陈述出视频内容,很难对此进行有价值的探讨。
(三)教学形式未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中国学生向来是课堂上的倾听者而非表达者,中国教师也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与国内教学进程设置以及班额设置有很大关系。我们教学任务一般设置比较紧凑,班级人数一般以50人左右,倘若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课堂任务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就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学生只需记忆理解即可。而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突然转换角色成为课堂主角,反而不适应角色转变。以上三个特点概括起来即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广泛背景知识,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意识,这三点恰恰是慕课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需求,因此,对于接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接受慕课翻转课堂不能不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然而慕课及翻转课堂在美国能兴起并深入人心是有其深厚的教育基础的,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授课理念与美国教育理念十分契合。美国教育向来注重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强调交流互动,这些恰恰是慕课及翻转课堂能够生根的土壤。反观中国教育模式,我们注重教师权威,注重遵守课堂纪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缺乏适合的土壤。那么,我们须要思索的是:如何更好的将慕课翻转课堂和我们这片土壤融合起来,这期间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四、慕课及翻转课堂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本土化模式的融合
(一)精心选择视频内容为教学依托
虽然英语学科知识点庞杂,但的确有很多无需教师面授同样能达到教学效果的素材,例如英美文化背景的诸多主题,教师可以将譬如美国种族歧视或美国教育制度或英美音乐类型等主题精心录制成10~15分钟的视频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不出现在视频中,配上文字及音乐,这种形式比起课堂上教师面授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还有应试技巧方面的素材,如四级写作要点、新闻听力特点等,或英语语法主题,如前缀后缀、独立主格等。当然我们还要分辨哪些素材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不能一味地依赖视频教学。比如词汇教学、课文讲解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因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并且就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教师的启发调动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感,刺激学生表达的欲望。总之,我们要严格区分哪些素材适合视频教学,哪些适合课堂教学,而不能借着慕课大潮,任由什么素材都进行翻转。
(二)对学生要进行分级制度
笔者所在院校对学生实施了英语分级制度,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分级之后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更加细化,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分级利处不少。针对翻转课堂的视频教学,分级制度尤显重要。第一,不同水平的学生所接受的语速不同,词汇量不同。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程度选取相应的难度录制视频。第二,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英语视频的关注时间长短不同。假设教师在普通班级录制10~15分钟视频,那么在相对成绩较好的班级便可增加一点内容,适当延长一点时长,在程度相对较差的班级内容上可做适当删减并增加趣味性。第三,一般说来,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更加依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这样的班级,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过渡期间,在此期间,先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在视频播放后解答一些困惑。待到学生熟悉这种模式之后,再由学生课下自行观看。由此可见,分级制度的实施对于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度过
“过渡期”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为主的学习模式,也习惯了教师督促,如果突然间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转变为翻转课堂,学生可能会抓不到头绪,不知从何下手,影响学习效果。在这个过渡期,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观看视频的最佳时间,注意力分配,如何记笔记,如何抓住要点,如何回应问题并且如何提出疑问等。一段时间以后,待学生已经熟悉并接受了这种形式之后,教师可逐渐放手,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晓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张丽丽.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的目标实践与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
[3]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2015,(1).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74 [本刊网址]http:∥
翻转课堂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7年美国的一所高中第一次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自此,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网上大量教学资源的出现则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源支持。我国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翻转课堂的应用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之处,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亦被称作“反转课堂”,其具体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资料视频或其它多媒体资料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课前学习,以做好课堂学习的相关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不再是对教材知识的笼统性讲解或者是概括,而是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最终将学习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教学顺序的调整,也即其颠倒了课堂传授知识和课下内化知识两个教学环节,通过课前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如相关视频资源等,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和学习空间,以便于其在学习中遇到疑问时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一)翻转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知识的传递,二是知识的内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都是先由教师完成课堂上知识的传递,再由学生在课下时间通过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在英语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都是笼统的、概括化的讲解,而课下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影响了知识内化的效果。而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则实现了英语学习过程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双重翻转,形成“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全程参与,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亦使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英语知识的消化巩固和融会贯通。
(二)翻转课堂师生之间角色中心的翻转,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其主要将课堂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探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知识传递效果的最优化。但是学生是知识学习、消化吸收和理解的主体,而学生的个体接受能力、原有的学习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在课堂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对每位学生的差异化分层次教学,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多元化互动交流机制的创建,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不仅抑制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而将翻转课堂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则将传统的单向式英语教学课堂转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不仅创建了师生之间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机制,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辩论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一)对学生进行分析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英语教学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特点、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此外,教师亦要重视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角色认知,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大学英语教材的设置一般是单元制的,在刚开始学习新单元的教材内容时,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随着单元学习的逐渐深入,当学生对单元主题产生兴趣时,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启发其自行探索新知识;当学生掌握住单元学习的基础知识后,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探讨英语文章的主题、文中出现的语法时,教师要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解;当到单元内容的最后学习环节时,学生学会了自我导向,会向教师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此时教师要扮演好顾问者的角色,积极帮助学生解惑,并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评价。
(二)确定翻转目标
翻转目标的确定是提高翻转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完成对学习者的分析之后,教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翻转,并确定翻转目标。大学英语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由6个学时完成,可以以单元内容作为翻转目标,将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解,如将英语每单元课文中的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等基本性的学习内容作为课前视频讲解的主要内容,由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而将疑难句子、长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写作手法分析等较难的内容放到课堂学习中,由学生和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探讨共同完成,来实现翻转教学目标。
(三)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是保证翻转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视频观看、资料查询任务,亦要给其布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习题,并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其直接关系着翻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实现与否,也是学生知识内化、提升的重要学习环节。因此,在翻转课堂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知识内化和知识拓展两个环节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并写在黑板上或者是大胆说出来。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提出的疑难问题也可能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解决不同的疑难问题。
2.实践应用。对于教师深入讲解内容中的句型转换、疑难句分析、语法分析等难度较高的知识,教师要通过课后习题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积极引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有效地将教材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3.协作探究。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主题设计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组,以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探究,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共同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完毕后,可以以演讲、辩论等形式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之间观点的分享和交流,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教育 精英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54-02
1 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西方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马丁??特罗教授曾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和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分别达到74.1%、94.7%、29.1%、39.6%和33.9%。从1999年起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毛入学率已达到或超过15%,初步实现了大众化的目标,即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普及教育的实现意味着教育资源极大地被利用,高等学校的学生较以往有了急剧的增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扩招”。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这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民对教育的需要,是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 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的必然性
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进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即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然而,教育资源如资金、校舍、设备、师资的暂时短缺的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产生了矛盾。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使得任课教师的周学时数大大增加,一些教师的教学周时数是扩招前的几倍;而进入高等学校的条件降低了,使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道德基础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上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显现性、多元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一矛盾又使而不少任课教师发出了“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的感叹!精英教育下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大众教育的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了教育对象量的增加,如何确保教育的质的提高,值得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去思考去探究。
3 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方法
教育的目的,一般有两个组成部分:培养人的社会功能和培养人的素质结构。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功能的成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一般说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一方面要反映一定的社会要求,同时还应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者所施加的系统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要发生预期的变化,最终成为一定社会的积极成员。既然目前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再以精英化教育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或者简单地以大众化教育为由忽视教学质量,都不能达到目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教育模式的改变应引起重视。
4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育者与教学对象之分析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就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而言,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受教育者的心理的探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是与其紧密相关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只有教育者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的能力应体现在不同的侧面,从基础能力来说,要有较强的智慧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职业能力来说,教师还应具有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当然教师还应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以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拓展。
教师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之首要,因而,教师自身不能因为受教育群体的平均水平的下降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之,更应该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学术研究及科研活动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其次,教育对象学生的情况同扩招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不同。这样,教育者应对其自身特点、社会环境进行了解、分析,以寻求对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学校扩招后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表现在高考中如果选考物理和不考物理的比较,物理基础知识的差别很大,这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就会有影响。
学习目标相差大:体现在有些同学“分分计较”,因为他们想获得好成绩,可以考外校插班生、拿奖学金等,但有些同学对评定较差成绩无动于衷,他们的学习动力不那么强;尽管有那么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但他们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从这点来看,“好”成绩并未真正使教师感到欣慰。
由于学生的道德基础差异较大:表现在有一部分同学的诚信度较高,但有些不尽如人意,以致得到了较差的评价,令我们担忧的是这部分学生的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
少数学生的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也导致了学习效果的不同。随着网络发展及网游兴起,使部分学生沉溺其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又会使其经常逃课,一致无法完成课程的学习。
学生中种种问题的不会因教师的意愿而不出现,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面对,进而尽可能的解决,使每个学生个体尽可能得到好的发展,在对课程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育目的。
5 如何适应大众化教育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为此,教师可以从教学法入手,做一些尝试。
首先教师可以把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专业目标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工科大学学习的知识构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结点。不要将课程单纯看作只是做几个实验、测量几个数据、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或是熟悉仪器设备的手段,一定让学生知道物理实验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理工科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信为本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以后的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课前要了解自己所授课的对象,就可以对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引导。
其次可以利用一些好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教师有时会只根据如何传授科目内容来思考问题,未能顾及学生的需要,因此学习效果不好;或者教师认为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乏味的,而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做创造性的工作,只要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要求就可以了。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对一些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设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的实验虽然看似简单,要有好的切入方式,学生一样会有兴趣。如:“凸透镜焦距测量”这个光学实验中,我们安排了“自准法”和“贝塞尔法”两种测量方法对凸透镜焦距进行测量。但如果直接按讲义的叙述方法将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介绍,学生可能的反应:就是一个测量焦距的实验!但如果首先提出问题“谁能快速测出透镜的焦距?”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会提出一些他们对问题思考与回答,教师总结大家的答案,然后引入用平行光大致测量焦距、自准法和贝塞尔法等测量原理、测量方法。这样不仅对焦距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对其测量原理有了理解,对不同测量方法所达到的精度也有了认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实验感兴趣!
再如“用示波器实验观测波形、测量电压和频率”实验,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仪器上按钮的作用及用法,学生即便记住了,恐怕也仅仅只是会用这台仪器。再熟练,也不过是一个熟练测量工而已。而教师如果在实验教学中通过一些有效地引导“大家都熟悉交流电,但有谁看到过交流电压的波形?示波器就可以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仪器的示波原理、测量原理、仪器结构,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进行仪器使用的学习使用会非常有效,而且他们会举一反三,对不同型号的示波器很快掌握。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通过精心选择的问题加以启发,不要把所有的答案都告诉他们,为的是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又可以把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随之而提高,教和学是会引起互动的。
再之,因材施教也是必须注意的。
要完成每一个物理实验,首先要做好实验的准备。现在的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同:因高考选物理和不选物理;物理实验的基础不同:有些中学做过一些实验,有些只是看老师演示过。对这样的不同对象,教师要有所了解。可以利用答疑的时间启发、辅导。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将对次实验的主要问题解决。在实验中既要对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一般学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更要对基础弱的学生加以关注,注意他们在实验会遇到困难,加以帮助。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因为每一个体都是独特的。物理实验的教学和理论课的教学有所不同。理论课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实验课上教师是“导演”,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过程。所以教师的对不同学生的了解,会使教师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自然好。
当然,不要忘记尽可能利用新的技术增加教学手段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大量利用的今日,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原理、测量原理可以编写一些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对一些仪器的调整、现象的观察也可以进行用课件来演示。
6 结束语
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者服务育人和优良的环境氛围熏陶人等。关键是要从各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再仅以每个个体成为社会精英为教育目的,而是要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教学要求随之降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降低,相反,对教育者自身的要更高,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总是在困惑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2] [英]露丝??比尔德著.陈友松,夏宁译.高等学校教学法.
篇9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1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35
1.ESP理论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专门用途英语在欧美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论著,如:Tom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合著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产物。与英语教学活动一样,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ESP的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的共同点是探讨语言的运用,其中前三个阶段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特点,第三个阶段(目标情景分析)分析将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其语言特点,即将语言分析与需求分析结合起来。第三个阶段被称为ESP的起点、灵魂和实质,是ESP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第四个阶段探讨语言使用的过程。第五个阶段把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ESP课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教学的四个特征是:(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2.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培育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06: 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故其语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大学本科有所不同。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研究英语语言知识为目的。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是研究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专业英语教学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如何使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英语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上至教育部,下至各个高校都制定了十分详尽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考核考试方式等都有相关的规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无形提高了(吴伟萍等,2006: 145)。但是,对于专业英语教学,教育部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各个高校里,由于该门课程大多是由各院系分别承担,因此其教学大纲也是由各个院系自行制定,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等,没有统一的要求。
笔者认为ESP是大学英语的后续。ESP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属于语言课程(罗毅、李红英,2008: 78),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生物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我院针对开设专业英语的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要;82.5%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教师使用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85.4%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教师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76%的学生反映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不紧密。
4.我校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在我院开设专业英语(ESP)的专业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2008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淮安地区唯一的一所)。淮安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我国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同时淮安还拥有800多家的食品类公司。为适应新的情况,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毕业生必将深受食品类企业的欢迎。实施大学英语与食品专业英语的有机衔接十分迫切。
5.我校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
5.1 师资的衔接
应加强院系间教师的业务学习。目前我院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多来源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语教师,他们有着较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能流利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欠缺的是专业知识;他们对专业英语出现的词汇的特定功能及其意义不够了解,缺乏深层次的发挥或横向联系。而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是本专业的,非英语专业,他们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流利地运用英语,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翻译语句、介绍专业知识上,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但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利用自己优势的同时,还应加强业务间的互动,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校内建立起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的听课制度、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及专业英语教师语音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制度,加强沟通交流。
5.2 教材的衔接
首先要把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而专业教师了解食品类专业词汇等知识。同时,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学生实际水平,把握教材的实效性、职业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5.3 课堂教法的衔接
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的院系中,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看,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基本上是找一本教材,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然后将文章逐句翻译成汉语,很少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在讲台下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钟运生,2010: 91)。专业英语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参与性,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
5.4 考核的衔接
改变目前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要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纳入评价内容,从而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各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促使学生在平时更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
另外,评价不应该只限于笔试形式,应该注重考查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口头交际能力,要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确保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规格要求。
6.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日益紧密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扎实的外语。人们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级教育机构都想方设法普及英语教育。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大学英语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只有把专业英语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才算完整。只有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实现融合,组成一个彼此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8.
吴伟萍、梁乾英、徐爱文.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的个案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5.
篇10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 二语/外语课堂 态度 功能
1 引言
课堂语码转换(即母语与二语/外语之间的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双语课堂的研究扩展到双语/多语环境的地区。近年的研究开始关注单语环境下外语课堂上目标语的使用。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主要有两派观点。Ellis和Wong-Fillmore等反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转自Turnbull,2001)也有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语。(Atkinson,1987;Schweers,1999;Cook,2001;Levine,2001;陈立平,2004)研究还发现教师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功能:解释、翻译和情感功能。(Auerbach,1993;Polio & Duff,1994;Mattson & Burenhult,1999)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适应于国内课堂。同时,中国大学里的英语教师分为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师两类。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这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阶段的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作用以及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异同。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大学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持何种态度?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语码转换?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某工科大学20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100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和100名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此外,还选取该校32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包括22名大学英语教师和10名英语专业教师,包括6名助教、20名讲师及6名副教授;8名为男性,24名为女性。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
2.3 研究工具
本调查分两个部分:自编的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访谈。问卷分学生和教师版,由三个部分组成:A部分是个人信息;B部分包括三个问题,调查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C部分有五个问题,调查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具体情况:频率、类型和作用等。问卷的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受试者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以及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和作用,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类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从接受问卷调查的32名教师中挑选四位进行了面谈,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师各2名,讲师和副教授各2名。访谈由八个开放式问题组成,旨在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看法。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表明,100%的受试教师表示在课堂上的确存在英语与母语之间的转换现象。100%的受试学生表示,其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使用过汉语。超过49%的受试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使用汉语,约44%的同学表示“不赞同”,还有7%表示“不清楚”。其中,近60%的大学英语学生对此持赞同态度,约40%的同学表示“不赞同”或“不清楚”;而英语专业学生中只有约40%表示“赞同”,近一半同学反对教师进行语码转换。
大学英语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P=.025)。有更多的大学英语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持容忍态度(均值为2.7576),而英语专业的同学更多持反对态度(均值为3.1122)。(每个选项按likert量表有5个标准,从“很同意”(1分)到“很不同意”(5分)。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却不存在显著差异(P=.942)。两类教师的态度从整体来看很接近,均值分别为2.5714和2.6。
研究发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主要是用来翻译术语或难句(CS1);解释英语语法现象(CS2);阐述中英文在语法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CS5);强调某一内容的重要性(CS4);活跃课堂气氛(CS8)等。
本研究还调查了教师语码转换类型的使用频率。翻译、讲语法和阐述文化差异这三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它类型。98%的教师使用汉语主要是用来翻译术语或难句;60%的教师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现象,还有55%的教师用汉语来阐述中英文在语法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其中,对英语专业教师来说,100%的教师表示会用汉语来解释难词;50%认为应该用汉语来阐释文化差异;40%用汉语来讲解英语语法等。而大学英语教师的使用情况略有不同:95%的教师选择“翻译”;40%选“讲解语法”;30%选择“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高达95.3%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语码转换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也有80%的英语专业教师持相同观点,还有20%的英语专业教师对此表示“不清楚”。
学生和教师对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的看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392)。与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教师均值为1.9848,学生均值为1.8710)。
3.2 访谈结果
所有的受试教师在问卷上都表示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过汉语,所以对四位教师的访谈主要围绕“为什么使用汉语”来展开。访谈内容表明,做法因人而异。
教师1有15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主要用汉语来讲解语法点;每两节课会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翻译练习。她认为教师原则上应全部用英语来授课,可是外语不同于二语学习,中国大学生缺乏英语环境,所以全英语教学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教师2有13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特别推崇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表示每次课会有1/5的时间用汉语来解释难词、语法、文化差异、报听写。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从整体来看英语水平有限,全英文授课达不到预定效果。当然,这也可能与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有关,做不到用简练的英语把复杂的概念一次讲清楚。况且,学生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比较大,上课时老师有时还得讲解考试题,不可避免会转换到汉语。”教师3有9年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该严格控制母语的使用量”。她用汉语来讲解语法和布置作业。她说,“用汉语讲语法是为了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差异;不用英语来布置作业主要是担心学生不能完全听懂英文,因为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很累,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教师4有6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表示“不可避免会使用母语”,其每次课汉语使用量约为15%,主要用来重复所讲内容和讲笑话以驱除学生的疲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认为“教材内容多,反复用英语来讲解难点的话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用汉语讲解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同时,学生听讲也会觉得很舒服。”
由此可见,教师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很常见。大部分师生均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进行语码转换,并对教师语码转换在教学中的作用均持肯定态度;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持否定态度。教师使用学生母语的频率依次为讲解难点和文化差异、翻译难词、强调重点、节省时间、营造舒适的课堂气氛等。
4 讨论与启示
4.1 讨论
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似。(Polio &Duff,1994; Cook,2001; Levine,2003,etc.)国内学者也发现,尽管我们倡导在大学层次的英语课上用英语授课,但教师使用汉语也较频繁。(Liu Aichun,2003)语码转换是教师普遍使用的策略,师生对此均持肯定态度。(陈立平,2004)
在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方面,有更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持否定态度,而非英语专业学生更依赖母语。两类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Prodromou(2002)也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母语使用持不同态度。英语学得越多,学生对母语的依赖会越少。和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母语。陈立平(2004)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同。
就教师语码转换类型而言,本研究发现,教师主要用母语讲解术语、语法和文化差异等。这与前人研究既有相似又有不同。Auerbach(1993)肯定了母语在课堂管理、语言分析和语法讲解方面的积极作用。Polio & Duff(1994)提到,教师可用母语来表达词汇;讲解语法;翻译目的语中的难词以及弥补学生理解上的明显不足等。Mattson & Burenhult(1999)认为语码转换包括话题转换、情感功能和重复功能。Cook (2001)指出,母语可用于转达和检查词义;解释语法:用于组织课堂;用于测试。此外,对欧洲语言环境的研究也有类似观点,母语主要用于语法讲解、词汇翻译和移情作用(Rolin-Ianziti,2002)。
至于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8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积极作用,这与Atkinson(1993)的结论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与非英语专业教师相比,有更多的英语专业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语境下应该适当调整课堂用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访谈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之,教师语码转换的情况因教师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2 启示
一方面,大学教师应养成全英语授课的习惯。(1)设定全英语授课的要求。在外语学习环境下,教师是学生的主要语言学习榜样(Turnbull,2001)。在从业之初,就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会习惯使用目的语而非母语。一旦养成依赖母语的习惯,师生都会对全英文授课感到不舒服。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学校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这也要求教师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与英语有关,所以更需要英语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输入。(2)借助语言修饰手段和非语言策略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重复”、“放慢语速”、“paraphrase”和“简化用语”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难词、难句和文化差异等。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图像、动画、视频等多模态材料来辅助教学。(3)让学生认识到上外语课并不意味着要听懂教师的每个词。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理解的关键在于对整体的把握”。同时,要学好英语,除听讲以外,更需要实践,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当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提高听力水平,自身也要做到用简洁的英语来授课。
另一方面,如果确有必要,母语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融入其它策略之中。但要记住:遵循母语使用最小化的原则。课堂教学讲求效率,如果一个英语语法知识点讲了两、三遍,学生都不能掌握的话,那教师就可以转向母语以节省时间,然后迅速转回英语。母语只用于翻译难点,讲解语法、文化差异,测试和活跃课堂气氛等。教师使用母语应做到“节约”和“不明显”。使用母语只是捷径,而不是最后的手段。(Aachen,1998)。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语码转换在中国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是一普遍现象。师生对此多持支持态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态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教学语境做进一步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当然,鉴于本研究的样本不够大,其结论也有一定局限性。课堂语码转换,特别是学生的语码转换情况,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选题。同时,有关语码转换的作用或成效的实证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Aachen,R.. Code-switching in a bilingual history lesson: The Mother Tongue as a Conversational Lubrica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1998,1(2):81-99.
[2]Atkinson,D.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J].ELT Journal,1987,41(4):241-247.
[3]Auerbach,E.R. Reexamin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1993,27(1):9-32.
[4]Cook,V.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57(3):531-548.
[5]Flyman-Mattsson,A.& Burenhult,N. Code-swit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French[J]. Working Papers,1999( 47):59-72.
[6]Levine,J. Student and Instructo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Target Language Use,First Language Use,and Anxiety: Repor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87)3:343-363.
[7]Liu Aichun. Teacher codeswitch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English-as-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EB/OL].2007-5-9/2008-11-1.
[8]Myers-Scotton,C.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M]. Evidence from Af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Polio,C.& Duff,P. Teachers' language use i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target language altern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 (78):313-326.
[10]Prodromou L.‘The 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J]. IATEFL ISSUES,2002,(4-5):6-8.
[11]Rolin-Ianziti,J. Justifying selected uses of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with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EB/OL].2002-6-26 /2008-11-2.
[12]Schweers,C. Using L1. in the L2 Classroom[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9,37(2).
[13]Turnbull,M. There is a role for the L1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ut…[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531-54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大专会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