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急诊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术操作,圆满完成实习计划。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在急诊科得到老师的肯定,今后会更加努力.
篇2
脑出血是指动脉硬化、脑内小动脉破裂导致的脑实质出血,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中老年多发,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1]。脑出血昏迷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发展快,在抢救期间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对降低致死致残率有着积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昏迷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脑出血昏迷患者急诊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抢救的脑出血昏迷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分布56-78岁,年龄平均值(64.5±6.6)岁,有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为脑实质出血,全部患者均经脑CT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每组34例患者,组间在年龄、病情、性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检测心电图,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观察患者瞳孔以及呼吸变化,深度昏迷不能呼吸,需提供氧气,患者发生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立即治疗。
1.2.2急诊护理
颅内高压护理:脑出血患者普遍存在颅内高压,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在滴注脱水治疗过程中要适当抬高患者头部。
并发症预防:脑出血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昏迷,容易出现多种感染性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褥疮等,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口腔、尿道以及皮肤清洁情况,及时清洁患者口腔、皮肤以及尿道,经常更换床单并给患者翻身。留置导管时动作要尽量轻柔,牢固固定,并注意观察患者排泄物以及呕吐物情况,及时记录。
饮食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无进食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在患者上消化道无出血情况下,可进食流质蛋白食物。
交接班制度:脑出血昏迷患者为危重病患者,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证当班护理人员了解急诊患者病情,做好交接工作,保证护理与巡视及时。
1.3评价指标
以患者的护理效果作为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意识清晰、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生活自理。
有效: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去屎,甚至有加重。
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n,%)经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疾病,中老年多发,往往伴随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情况下容易诱发,发病时伴随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无力、失语等症状,严重者会深度昏迷甚至威胁生命,有着很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3]。脑出血疾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抢救难度大,急救期需要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急诊措施,配合急诊抢救,如果抢救及时,护理有效,大部分患者都有希望逐渐苏醒。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抢救的脑出血昏迷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于对照组,分别进行急诊护理和常规护理,经结果分析,认为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急诊护理从并发症预防、颅内高压护理、饮食护理以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等方面入手,调整患者,及时清洁患者口腔、尿道、皮肤,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并注意保持患者营养均衡,通过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无间断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治疗。在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中,还要注意患者苏醒之后要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运动机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尽量达到生活自理[4]。由于脑出血昏迷为危重病,因此CT以及其他相关科室需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护理人员还要恰当的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要告知家属患者仍然能够感知外界事物,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该向患者解释操作,并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积极沟通,可以给患者听音乐,训练患者感知能力[5]。脑出血昏迷患者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会给患者家属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家属予以适当的解释、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家属正确面对现实。
篇3
【关键词】 替罗非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2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危急病症, 是由急性心肌缺血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1]。本文对本院收治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治疗, 并对部分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已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2014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34例。实验组中男21例, 女13例;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59.4±6.5)岁;20例合并高血压, 1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脂症。参照组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47~75岁, 平均年龄(58.8±6.8)岁;21例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脂症。排除标准:年龄>80岁、替罗非班过敏史患者及资料不全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治疗, 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肝素等常规用药, 在经皮状动脉介入术前30 min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 g/kg, 在术后需采用泵进行维持, 用药剂量为9 μg/(kg・h)。参照组患者给予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干预 患者在发病后由于病痛、心理压力等因素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告知手术治疗目的与疾病相关知识, 以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听患者及家属主诉, 依据其心理顾虑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放松心情, 积极接受治疗, 同时要多喝温开水, 多排尿[2]。
1. 2. 2 穿刺部位护理 患者在术后实施微泵注入替罗非班时, 护理人员要对其穿刺部位加以关注, 观察是否有敷料渗出,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3]。告知患者需多卧床休息, 并进行卧床排便训练。患者在停止用药, 将鞘管拔出后需给予加压包扎, 使用沙袋压迫, 在确定无出血现象时可以停止加压包扎。
1. 2. 3 不良反应护理 术后出血作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在手术完成后, 要对患者的四肢末梢循环、皮肤状况加以关注, 定期检查患者血常规及尿常规, 如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异常情况, 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停止使用替罗非班药物与抗凝药物。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中出现1例出血, 1例顽固性心绞痛, 1例再发心肌梗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3/34);参照组出现3例出血, 3例顽固性心绞痛, 2例
再发心肌梗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8/34);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中非常满意26例, 一般满意7例, 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度为97.06%(33/34);参照组中非常满意14例, 一般满意14例, 不满意6例, 护理满意度为82.35%(28/34);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 是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发的血小板粘附、聚集等情况, 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血栓, 致使冠状动脉发生闭塞。替罗非班属于高选择性的可逆性的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功效;通过对血小板激活与聚集产生抑制作用, 缓解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栓负荷, 改善微循环。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途径, 但治疗期间易出现不良事件, 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尤为必要。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显著, 在治疗期间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俞永美.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74-75.
[2] 黄晓字.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4):486-487.
篇4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4-01~2015-01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有助于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护理质量;心理状态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所救治的患者通常病种复杂、起病急促、病情发展迅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是保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同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则有助于提升急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风险[1]。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发展,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的护理措施应该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为了进一步改善我院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后续治疗,我院对收治的47例急诊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9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01~2015-01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20~65岁,平均(45.4±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0~3.5h,平均(1.4±0.7)h,疾病种类:上呼吸道感染29例、腹痢疾病28例、高血压21例、四肢外伤16例。排除标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急诊科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入院指导:入院后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介绍,包括急诊科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及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流程等;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以及治疗的步骤,消除患者疑虑。(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良好的卫生条件,落实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病房的采光条件,适时打开窗户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3)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留意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规范注射及输液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加强访视强度。(4)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制定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食物应以富含蛋白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和为患者补充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5)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通常没有准备,常伴有严重的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要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讲解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介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6)提升护理技能:充分领会优质护理的内涵,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紧急预案,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学习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水平。(7)优化护理人员排班:根据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提高排班的连续性,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减少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差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1例,满意14例,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5例,满意13例,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诊断、抢救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的任何疏忽或者差错均可能导致患者的生面安全受到威胁。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急诊患者病情危急、生命体征波动大,对急诊救治治过程中的环境耐受性较差,加之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多重干扰,使患者面临的危险更大[3];二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患者从被急诊室接收到应急救治的时间短暂,流程复杂,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病情监测连续性差以及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等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准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预判和采取应对措施,使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加大。除此之外,王洋[4]研究指出急诊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救治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对提升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意外风险分发生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简单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针对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重点在于改变护理程序,改变护理的方法、态度和技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患者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优质护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和M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总之,对急诊患者从入院指导、环境、饮食、以及护理流程和排班方式等方面着手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为取得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黄朋珠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谢俊清.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0):111
[2]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3]梁劭琴,陈燕,秦红梅.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12):185
篇5
[关键词] 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心理情绪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3-91-02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Emergency Research
SHEN Xiaofei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Methods All 75 patients with accidenta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37 cases)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 received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es of routine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 Observed the psychological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emotional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co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surveyed with self care and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anxiety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there was significa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mpar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patients are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es of routine emergency care,their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nursing satisfaction improves significantly and improves the care effec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Emergency patients;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急诊患者可能会有负性情绪产生,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据报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此类情绪得到缓解,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1]。本研究收集2009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并且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也排除出本次研究范围。其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学历者20例,中学学历者为36例,≥大专者19例;其中交通车祸所致创伤为43例,高处跌落所致创伤为16例,刺伤或砍伤所致创伤为10例,其他原因导致为6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急诊科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的急诊科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其具体的措施有如下几点:(1)接待患者时要主动热情,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耐心地倾听。此外,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倾诉出来,患者来就诊时多有焦虑、抑郁、恐惧及紧张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以上情绪采取措施缓解,如果可以对患者暗示、疏导及其支持鼓励等进行缓解,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树立和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护理人员要细心体贴地对待就诊患者,向其介绍急诊室的相关环境时语言尽量温柔,对于在抢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及可能用到的器械要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同时使其明白抢救操作过程的重要性,对其提出的需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对于环境尽快适应,其负性情绪等尽最大的努力进行缓解,最终能够使患者在急救治疗中采取积极、主动的配合态度[2]。(3)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动作稳重,保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可提升患者的安全感,对于患者各种不良情绪的缓解消除也有一定的帮助。(4)在救治过程中使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在就诊过程中帮助患者联系其家属和朋友,使其能够提供心理支持,向患者家属和朋友就患者的病情简单介绍,使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向其详细地介绍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检查的目的和用途,使其明白家属情绪的稳定对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及其急诊的进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即进入急诊室时和干预后即出急诊室时的心理情绪(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及抑郁自评量表(SDS)[3]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采用自编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0.2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患者会有负性情绪产生,可能与其心理应激有关,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受患者焦虑、抑郁、恐惧及紧张等负性情绪影响会出现加强,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如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对医护人员产生消极行为,这均会对实施急诊操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对急救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4-8]。所以对急诊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包括进行心理支持、心理认知等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的缓解,能够保证顺利进行各项急诊操作,最终达到使患者的救治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本研究收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及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发现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的护理满意为3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护理满意为2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0.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对急诊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对其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对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护理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张娣. 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2] 李小珍,刘红梅,钟小英. 急诊创伤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2005,19(3):405-407.
[3]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孟进霞. 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77-78.
[5] 王艳. 心理护理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19.
[6] 尹杰英. 急诊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4):101-102.
[7] 谢井娘. 浅谈急诊护士对于危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10,(4):136.
篇6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 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篇7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抢救急性昏迷病人的护理要点。减少急诊抢救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方法:对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9例急性昏迷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0-75岁,平均45.6岁,进行抢救与护理。结论:通过学习护理要点掌握抢救护理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积极发挥主动性,熟练的抢救操作配合,对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其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急性昏迷;抢救;护理;预后
昏迷是一种危重症,临床表现一般为丧失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或伴有病态的反射活动,病人失去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力[1]。在急诊室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急诊昏迷病人,这些病人起病急、病情危重、发展快、抢救要争分夺秒。因此如何提高昏迷患者的初步诊断率和急救成功率,就对急诊科大夫提出了极高要求。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39例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原因,总结诊断治疗经验及护理要点,以提高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挽救患者的生命,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0-75岁,平均45.6岁。急诊昏迷患者病因统计见表1。
1.2 昏迷判断标准:采用昏迷程度GCS[2]评分标准,其中轻度昏迷患者20例(51.3%),中度昏迷患者17例(43.6%),重试昏迷患者2例(12.4%)。
1.3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送诊人员患者的病史、诱发因素和发病情况,判断患者是否昏迷,确定昏迷状态。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尽快给患者进行辅助诊断。除血常规、尿常规外还要根据患者情况行其它必要的检查。如对既往有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因我院目前技术水平及诊治手段不能解决,应尽快给予转院处理;既往有糖尿病患者要急查血糖,长期慢性内科病患者要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对饮酒后及药物后有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患者要尽快送检,以明确诊断。所有辅助检查要和急救措施同时进行。
2 护理要点
2.1 急救期护理 患者急救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迅速收集病史为诊断病情提供线索。要立即测量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其神志、瞳孔等,不仅从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寻找线索,而且还要向患者的陪同人员询问,以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昏迷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呼吸道阻塞,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因此,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致窒息,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输入各种急救药物。在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正确及时地采送标本,为诊断病情提供实验室依据[3]。
2.2 昏迷期护理 在进行急救之后,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制定详细周密、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认真做好昏迷患者的整体护理,以便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值得提出的是,昏迷患者因呼吸道阻塞、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肺部感染是昏迷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多加注意。护理时,在认真执行医嘱的同时,要认真关注患者病情,一旦出现危险状况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时有意识地刺激患者的感官,以帮助其恢复感觉。要注意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条理性,认真做好交接班,各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均做到心中有数。
2.3 恢复期护理 在昏迷患者抢救成功、治疗完成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将疾病的常识和有关注意事项交待清楚,以预防疾病的复发。出院后,医护人员仍应与患者保持联系,定期询问基本情况,对疾病的复发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痊愈,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健康,鼓励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能早日恢复功能。
2.4 转院制度: 到我院就诊的既往有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急性昏迷患者,因病情危重、病情疑难,我院目前技术水平及诊治手段不能及时解决,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会诊,经科主任同意后即刻转院。但应先采取积极救治手段,待病情允许转院,由专人护送至上级医院。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处理,转院时应尽量保持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转院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风险及转院所需解决的问题和方法需谈话告知,并嘱患者或家属签字。
3 讨论
昏迷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占到首诊患者总数的3%左右[4]。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昏迷,都提示病情的严重性,而医护人员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诊断病情是抢救急诊昏迷病人的前提。因此,对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虽然大部分的死因是病情危重(如大量脑出血等),但部分病人病情当时还未发展到不可救治的地步(如窒息、部分中毒等),如果能争取抢救时机还有存活机会。抓住抢救机会就要从刚来诊的接诊处理开始急分夺秒,这给急诊医生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急诊医生往往工作较忙,难以采集完整的病史及长时间的床边观察,而急诊监测条件有限;护士首先接触病人且接触的时间相对更多,大部分观察都靠护士完成,因此急诊护士在这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5]。在急诊第一时间的抢救中可能比医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护士在急诊接诊抢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积极发挥主动性,熟练的抢救操作配合,对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其预后都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庚.昏迷的现场判断和院前急救原则[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04)
[2] Stevens R D;Bhardwaj A approach to the coma to se patient[J] 2006(01) DOI:10.1097/01.CCM.0000194534.42661.9F
[3] 王玉虎,王淑敏.首诊81例昏迷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5(04)
[4] Zhao X J;Kong L W;DU D Y Analysis on car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ly-trauma and coma [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2007(01)
篇8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方面,本次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在我院2014年一年之内进行收治的急诊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急诊科中进行了治疗,并需要实施留院观察的处理,患者的数量为200例。在年龄方面,患者的年龄为23~56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4岁。同时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3:2.将所有的患者进行均分,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100例。通过对于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实际年龄以及性别进行相应的分析后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有着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及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均需要使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在临床对于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同时简单的对于患者讲解进行自我护理的方法,并需要对于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各种体征对于主治医师进行及时的汇报。
1.2.2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但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对于患者进行护理。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出健康宣传的相关资料,制作出通俗易懂并且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在急诊科的走廊以及病房中进行张贴,同时需要设置较多的宣传栏,也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宣传册以及信息报刊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患者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到在实际的急诊留观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要点以及应该如何配合护士实施护理[2]。而护士在对于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患者出现的多种症状以及需要对于患者实施的各项操作进行相应的讲解,在此过程中可以告知患者在临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能够较好的配合护士进行护理。而针对患者急切的相出院的心理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耐烦等情况,可以使用电视的形式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在输液室或是病房中可以为患者安装电视,通过播放相关的宣传片或是一些健康教育节目的录像带。通过这种形式,患者在临床实施留观的过程中可以调节情绪,并能够通过观看电视的形式较好的调节情绪,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1.3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于两组患者在实施留观后的实际健康教育的评分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均使用问卷调查,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需要将本次研究过程中的患者满意评分以及健康教育评分等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x±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患者在临床上的健康教育评分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篇9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症中的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多由冠状动脉病变或坏死引起的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氧、缺血,严重时可导致猝死[1]。有报道显示,临床高达40%~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内可发生死亡[2]。因此,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听力障碍,语言认知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59.85±5.44)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21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60.47±5.58)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8例,高侧壁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入院指导、常规体征监测、术前准备、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接诊护理:开启绿色通道,接诊后由分诊护士推入抢救室并同时通知急诊医生,入抢救室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呼吸情况、唇色、疼痛部位及性质等临床症状,护士自行给予抽血、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视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询问发病时间、服药情况、是否有家族史等,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待急诊医生评估完病情后实施救治方案。②抢救模式护理:采取定时、定人及定岗的护理抢救模式。定时: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5min内完成给氧气,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及完成心电图检查,20min内完成心脏彩超,对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需30min完成术前准备;定人:抢救室由2名抢救护士和2名辅助护士组成,由抢救护士进行病情评估,辅助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协助完成患者的日常护理干预工作,并完成相关交接工作手续;定岗:采取专人定岗制,人员不进行临时更换;抢救室中所需抢救物品必须定点、定位摆放,方便抢救时使用,缩短抢救时间。③抢救后护理:采取一对一护理模式,通过咨询谈话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境,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安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摆正心态,积极接受治疗以便能早日康复出院。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以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急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为SPSS21.0版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篇10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急诊部门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在急诊过程中护理工作占有必不可缺的位置,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为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现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急诊收治的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急诊收治的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34±14.78)岁;实验组男7例,女5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年龄(53.49±17.83)岁。患者均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并接受检查确诊,无其他严重心脏、肾脏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急诊护理流程,主要内容如下。团队的组建,选用经验丰富的护士,熟练各项护理操作,每组轮流倒班。团队成员培训,每组成员定期的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每个护士按照培训内容进行定位、定责的抢救流程。急诊护士要快速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测各项身体指标,及时与急诊医生取得联系。进入抢救室立即做好基本静脉通路、吸氧等,将血样送到检验科检查,准备好医生所需药物。
1.3评价标准
临床急救指标包括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护士进行各个时间的准确记录。含量抢救成功率指患者抢救后达到了脱险且病情稳定的人数占总就诊人数。满意度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100制度评分,内容包括基本护理、护理态度等多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比较
实验组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n)
总抢救时间(min)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min)
药物应用时间(min)
对照组
12
55.89±18.63
2.78±0.92
2.11±0.71
实验组
12
35.67±11.89*
1.45±0.48
1.02±0.34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91.67%)和满意度评分(95.34±31.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66.67%)和满意度评分(85.67±28.56)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评分比较[n(%),±s]
组别
例数(n)
抢救率成功率
满意度(分)
对照组
12
8(66.67)
85.67±28.56
实验组
12
10(91.67)
95.34±31.78*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快、病情较严重,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就会造成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直接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2]。临床上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可以全面医生配合治疗,保证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在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抢救步骤[3]。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患者神经细胞处于活跃状态,缩短各项常规治疗所用的时间可以保存神经细胞潜在活性,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康复[4]。急诊护理流程有着合理、紧密联系的工作安排,护士灵活应用急救措施,使护理规范化、合理化[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不仅可以提高抢救的时效性,还对提高了患者的身体质量和安全性,使得护理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临床标准,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2] 梁俊华,李娟.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8):75-77.
[3] 吴新萍.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3,32(20):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