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疾病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疾病的护理

篇1

【关键词】 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篇2

【摘要】目的:比较环境护理在小儿妇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将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观察并比较患儿接受输液情况与满意度情况,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动接受输液治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妇科疾病患者可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日康。能提高满意度及舒适程度,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妇科 ;环境护理 ;满意度 ;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38-02

医疗环境是指人们对医院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意识的总和[1]。护理学创始人佛罗伦萨.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活动,而是帮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环境中[2]。因此护士有责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尽可能的利用良好的改进不良的环境,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清洁的就医环境[3]。小儿妇科疾病是一个特别的领域,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面对的是一些患妇科病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护理不好,不但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痛苦,而且还影响患儿的将来。我院自2008年以来将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妇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1月妇科25例患儿为观察组。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3±3.6)岁。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26例患儿为对照组,年龄3―14.5岁,平均年龄(7.1±3.5)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病种:据统计观察组:妇科肿瘤8例,生殖器炎症7例。青春期功血4例,先天发育异常2例,会阴外伤2例,妊娠1例,阴道异物1例。对照组:妇科肿瘤6例,生殖器炎症8例,青春期功血3例,先天发育异常2例,会阴外伤4例,外阴脓肿1例,妊娠2例。对照组采用妇科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专人负责,各班协助,实施综合环境护理干预。

2 环境护理措施

2.1 良好心理环境的塑造

2.1.1 让孩子不抗拒护士:患儿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员,各种疼痛性操作体验都会使患儿产生焦虑、恐惧与烦躁的心理而抗拒治疗 [4] ,却又被强制接受,心情极为复杂。对此我们采取(1)不让父母离开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有所依靠。(2)所有操作有亲和力高的护士专人负责,轻柔呵护的语气与患儿讲话,全程的安慰、鼓励、表扬孩子。例如:“宝宝真棒”“阿姨轻轻地,很快就好了哦”“宝宝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阿姨有奖励的哦”。操作完轻轻地拉拉她的小手,给一个慈爱的眼神、称赞的手势。

2.1.2 善于应用“榜样效应”:在治疗的过程中把孩子说成其他孩子或大人模仿的对象,较大些的孩子就会立刻坚强起来。输液前我常对孩子说“宝宝,看临床的阿姨都不如你呢!瞧她还是个大人呢。”“宝宝,隔壁房间有个小妹妹,你可别吓着她哦,我让她向你学习来着。”在观察组中10个孩子对此做出了良好的反应。

2.1.3 帮孩子完成角色转换:患儿来到医院,在生活行为上向幼稚的年龄退化,意志和情感上十分脆弱,这是因为其患病身体不适而出现的一种退行[5]。也可以认为是患者角色适应不良。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首先是做好家长的心理引导,一起帮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并允许孩子适时的表达她的负面情绪,循循善诱,使孩子正确应对疾病。

2.1.4 提高患儿韧性的培养:韧性是指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6]。韧性概念已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理念[7]。从护理学角度而言,对于身患疾病的儿童,尤其重要的是发掘儿童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积极寻找能促进儿童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例如:与父母、同学的良好关系;患儿良好的性格;活泼好胜心等。与家长一起建立一个更具关心性的环境,培养患儿广泛的兴趣,引导孩子恢复良好的感觉,促进儿童顺利度过患病期。

2.2 保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小儿无论是在解剖、生理、病理、营养代谢等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尽相同之处,因此小儿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与成人妇科疾病不同的特点。适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或持久的应激反应可造成内环境紊乱,进一步加重机体损害[8]。在治疗的过程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面色、口唇、皮肤弹性等间接判断患儿的生理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遵医嘱抽血送验。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我科常规应用留置针,保证用药及时准确,特别是病情较重的患儿,更要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做好支持治疗。

2.3 创建良好的治疗性环境:治疗性环境包括两种因素“安全与舒适”[9]。这也是良好医院环境应具备的两个重要的特性[10]。

2.3.1 安全:首先帮助患儿及家属熟悉我科的环境及同病房的患者。儿童活泼好动因此平时加强安全防护,床上加床档。病房布局合理。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妥善固定牢固。注意严防医院感染及各种医源性损害,保证患儿安全。

2.3.2 舒适:Scalise提出病房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当温馨舒适,像家一样,灵活摆放各种设备和患者喜欢的装饰品[11]。庄燕认为色彩也用重要的卫生学意义。色彩的功能在于它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从而达到调整、改善、缓解、安慰人的情绪。病房装饰不同颜色的选用,体现对不同患者的生理关怀与道德伦理关系[12]。儿童好奇心强,在病房内我们采用的是适当张贴不同颜色的画报,放置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故事书等,指导家长在合适的时间播放孩子喜欢的故事、歌曲、动画片、电影等。保证患儿视、听、感觉上的舒适。

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针对患儿的疼痛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先鼓励安慰为主,止痛药物为辅。护理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手术后患者腹部应用自制改良式腹带固定,患儿亲人抓住患儿的小手使患儿在病房内得到关爱有安全感。观察组3例术后患儿应用了药物镇痛,12例住院患儿均安全舒适渡过围手术期 。

3 结果

采用我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评价患者满意度,及医院回访办公室电话回访统计显示。运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输液情况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接受输液情况比较

注:P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注:P

4 讨论

小儿妇科疾病护理决定了护士不仅要有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具有儿科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加了解患儿,更加完善环境护理措施。环境护理中最重要的是患儿心理环境的塑造。舒适环境护理的实施为患儿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帮助患儿尽快适应角色,激发她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各项治疗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极大地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使其顺利度过疾病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庄燕,袁忠.医院环境概念发展及其身心价值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57-59.

[2] 甘兰君,林菊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38.

[3] 王桂生.现代护理学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43-147.

[4] 胡敏,王利平.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27

[5] 彭琳.住院患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32―833

[6] Walsh F.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J].Fam process.2003,42(1):1-18

[7] 崔文香,赵红姬,李春花.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

[8] 李振光,高继生,肖培薇等.危重新生儿内环境紊乱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28(5) 339

[9]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21

[10]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7

篇3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1]。儿科接收的患者由于发育不成熟,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护患沟通难度大、患儿和家属违医行为高以及护理工作量大等特点,容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及时查找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才能有效的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儿科病区2013、2014年度各收治患儿3750例和3950例中存在护理安全问题的75例和28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分析2013年度中存在的每例护理安全问题,追根溯源的梳理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2014年初针对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护士专业技术及责任意识、护患沟通和患儿家属违医行为等影响护理安全行为方面进行了培训,对比分析这两个年度在过培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x±s)描述结果,以P

2 结果

除患方违医行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调查项同比均有显著下降,其中同比下降最高与最低的是护士技术因素和患方违医行为分别为88.5%和45.5%。影响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见表1。

3 讨论

3.1强化制度建设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核心 对现有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护理管理岗位职能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结合儿科病区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认真落实护理质控的各项要求,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当护理安全问题发生时,应做到:①护士第一时间上报并做好相关事项的详细登记;②护士长及时指定熟悉情况的专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力求避免事态升级;③护士长将各项记录、检验报告、患者的标本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妥善保管以备鉴定研究之用;④按事件性质、情节轻重上报护理部。事后护士长组织全科室人员对该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认识,为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 因部分护士的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用药错误或医嘱执行错误引发的护理安全问题占发生率的49.5%。为此,科室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护士学习护理工作中的先进事例,树立科室中护理先进典范。例如:让护理人员清楚规范的儿科护理病历既是患儿在医院治疗各阶段的情况记录,也是当医疗纠纷发生后重要的司法证据之一,从而理解病历书写的要求是:准确及时、真实完整、语句通顺、字迹清晰工整且不能用任何其它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否则护理病历就失去证明能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恪守职业操守,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等各项核心制度,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促使护士认真落实查对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护理纠纷、事故的发生[3]。

3.3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高低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直接关联的,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不高,穿刺技术不过硬也是引发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室结合儿科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根据不同年资段和专业技术能力层次进行分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每位护士定制各培训阶段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水平。每周进行护理查房、理论及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每位护士在每阶段培训后写出培训心得体会供科室内成员传阅和评价,以利于相互改进和吸取他人之长。强调各阶段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实行优质优酬,同时作为评优评先和参加外出培训的依据之一。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切实保证护理质量。

3.4强化护士护患沟通技能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部分儿科护士因护患沟通技能或沟通意识不强而引发护理安全问题。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应从培训护士的沟通技能做起。从患儿入院时,住院过程中,出院或转诊时三个阶段护士应具备的个人形象及礼仪、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技能技巧进行培训。患儿入院时要多角度进行健康宣教,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患儿住院过程中经常巡视病房,了解家属所需,耐心解释患儿家属的疑问,护理过程中准确执行医嘱,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的措施做到在治疗前详细告知;出院或转诊时认真进行医嘱并送上亲切的祝福。规范护士的言行举止,改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4]。

3.5强化健康教育是降低患儿及家属的违医行为的重要方法 时下,家属溺爱患儿的情况普遍,家属心疼患儿而出现违医行为的情况时常可见。由此,健康宣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①对患方进行常规的环境介绍,要在签订《儿科住院知情同意书》时把患儿擅自离院,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离开医疗区去外面玩耍,拒绝采血及特殊检查行为的风险性和危害性等事项进行重点讲解;②要对患方进行护理工作内容的宣传,让患方理解护士是医师的眼,也是医师详细掌握患儿病情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③在巡视病房时,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家属沟通,嘱咐家属注意患儿安全。只有患方自觉遵规守纪才能进一步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4 结论

总之,当儿科病房发生护理安全问题时,只要及时的梳理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护理安全工作不仅需要提高护理人员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环境,才能有效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

[2]闫修香.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4):219-220.

[3]高艳.腕带标识在儿科病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14):1284.

篇4

关键词:延伸护理; 耳鼻喉专科 应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05-02耳鼻喉病人的特点是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在部分病人的术后康复过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住院常规的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消融术,声带肿物切除术,鼻部手术等基本3~5天即可出院,有的甚至当天做完当天出院。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延伸护理做完整做到位,以防止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或并发症出现,如出血,粘连或感染等等。

1 延伸护理措施

1.1 鼻部手术患者出院指导:

1.1.1 出院后一有内禁辛辣刺激性饮食,尽可能戒烟酒槟榔等不良嗜好。

1.1.2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预防感冒。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开过多灰尘和花粉,外出最好带口罩,防止打喷嚏,必要时使用相关药物。

1.1.3 不要用力擤鼻,挖鼻,正确的擤鼻方法:用小手指堵一侧鼻孔,再换对侧。忌用一手同捏双侧鼻翼用力擤鼻.

1.1.4 若出院后需行鼻腔冲洗,一定要按照责任护告知的正确冲洗方法,记住所用药物及冲洗注意事项

1.1.5 出院继续服用医生开的出院带药,继续使用滴鼻药物或激素类喷鼻药物 ,这些药物将有效帮助正常鼻粘膜的再生。

1.1.6 出院一周后复查鼻内镜。发放复诊联系电话及预约电话卡片。

1.2 鼾症受伤患者出院指导

1.2.1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感冒,睡眠时取侧卧位。

1.2.2 腭咽成型术后患者出院一周内仍需进半流质饮食,勿食用带坚硬棱角的食物,如坚果,排骨,带刺鱼肉等,防止过早进食此类食物,伤口粘膜人为损伤致出血,禁食辛辣刺激性饮食,戒烟酒槟榔等不良嗜好。饮食上以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适度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可促进减肥。

1.2.3 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勤漱口,养成餐后刷牙的好习惯,防止伤口感染。

1.2.4 术后1-2月内伤口处水肿逐步消退,术后一个月内仍有打鼾现象属正常现象。

1.2.5 术后半年或一年复查睡眠呼吸监测,必要时戴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发放复诊卡。

1.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院指导

1.3.1 出院后一周复诊,如出现耳痛,耳内有分泌物是,应及时就诊;防止感冒,注意休息,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 禁忌辛辣刺激饮食,多食用新鲜果蔬,保持大便通畅。

1.3.2 鼓室成型术后要注意保暖,防止打喷嚏,剧烈咳嗽等动作,必要时张口呼吸。

1.3.3 洗澡洗头时用干棉球堵耳,防污水入耳,继续遵照医嘱用药,掌握正确的耳内滴药方法 ,发放滴药法宣传单及复诊卡。

1.4 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患者出院指导 此类患者住院时间短,或者即做既走,因此更应作好延伸护理,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

1.4.1 出院时帮助患者与其主管医生联系好复查喉镜的时间,并电话随访出院恢复情况。

1.4.2 告之患者注意发声休息,避免发高音及用嗓过度,防止劳累及感冒,术后1-3个月内节制发声,并教会其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适度锻炼身体,强健体质。

1.4.3 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睡前刷牙漱口。继续服用出院带药及雾化治疗。

2 效果评价

我科从2008年实施专科疾病出院宣教处方单发放后,电话随访和复诊发现鼾症,扁桃体术后患者出院后,口腔内小量微量出血情况大大减少,饮食上误伤,人为脱膜致出血现象大大降低,2010-2014年出院患者出现出血现象为零。鼻腔术后患者定期复查率逐年提升了35%以上。不能否认这与医生日益成熟的精湛技艺有很大一部分关系,但是术后康复的好坏,与护士准确贴心的护理也息息相关。大部分病人在家庭中能很好的照顾自己,遵医行为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3 讨论

目前,我国正处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阶段,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为患者提供延伸护理服务,满足病人出院后的康复需求,无疑会给各医疗机构带来活力和生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病人满意度,临床护理服务效果会更高更好。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我们的医疗环境,缓解一度紧张的医患关系。但是延伸护理的道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例如护理资源的短缺;延伸护理服务方式的单一;某些患者居住地偏远;患者知识层面高低不一;护患沟通技巧问题等。所以我们最后希望,在这条寻求生命健康之路上,能有更多追逐梦想的人加入,能共同开辟一条更宽广更平坦的道路,能让那些承受疾病痛苦折磨的人们走得更轻松点,更幸福一点。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儿科;呼吸系统

[中图分类号] R9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155-02

盐酸氨溴索注射剂(Ambroxol hydrichloride injection, ABX)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谢产物(Bromhexine),其化学名反式-4[(2-氨基3,5-二溴苄基)氨基]环己醇盐酸盐,为无色透明液体,规格为15 mg/2 ml。作用类似溴己新,但比其作用强大,可显著增加痰量,降低痰液黏度,刺激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和分泌,是一种呼吸系统的黏痰溶解药,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等患者。近年来,随着注射剂的制成,其胃肠道反应明显降低,临床应用范围扩大。

1 机制

ABX属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祛痰剂之一,具有独特的黏液排除促进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作用,能刺激呼吸道界面活性剂的形成及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的分泌,同时改进呼吸道纤毛区与无纤毛区的消除作用,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和纤毛正常功能的恢复,加速黏膜纤毛运动,从而维护呼吸道的自净机制。

ABX也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H2O2,抑制溶酶体释放,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减弱气道高反应性;ABX还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减少嗜酸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能明显抑制组织胺诱发的气道平滑肌收缩。ABX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利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气道炎症,促进毛细支气管炎的恢复。

另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可造成肺实质损伤引起肺泡损伤、塌陷,导致肺泡Ⅱ型细胞产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减低[1]。而ABX能促进胎儿肺泡发育成熟,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及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止肺泡萎陷,提高肺顺应性,减少肺不张,从而减轻肺氧化损伤,维护上皮细胞的完整,减少液体渗出和水肿的程度[2]。

2 儿科临床应用

2.1 ABX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等原因,其支气管管腔狭窄,肺弹性组织发育差,支气管平滑肌薄而小,支气管壁黏膜表面纤毛运动差,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容易损伤和感染,引发支气管肺炎[3]。发病时炎性分泌物多而黏稠,由于小儿咳嗽反射不完善,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出现喘憋及呼吸困难,尤其是呼吸道合疱病毒(RSV)引起的喘憋肺,因此消除呼吸道黏稠分泌物,成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极为重要的一环。

其一般用法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5~15.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雾化吸入,2次/d,20 min/次。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剂量为<2岁 7.5 mg/次,2 次/d;2~6岁 7.5 mg/次,3次/d,1次/8 h;>6岁 15 mg/次,2次/d。加入5%葡萄糖液20 ml中静脉滴注。

2.2 ABX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等,出现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肺水肿和微肺不张,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大剂量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小儿ALI患者肺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

其用法为静脉滴注配合雾化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kg・d),分2次,用50 g/L葡萄糖5 ml稀释后,使用注射泵10 min泵入,另外15 mg/(kg・d),分2次,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2.3 ABX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够成熟,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和贮存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出现肺泡弥漫性肺不张、透明膜形成,发生呼吸功能低下导致此病。

其用法为,①预防用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5 mg/次,加10%生理盐水或葡萄糖10~20 ml中静滴,1~2次/d;②治疗用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 /次,加10%葡萄糖10~20 ml静滴,2~4次/d[5]。

3小结

ABX雾化使用时注意事项:雾化治疗前应帮助患儿摆好适合的,年长儿可取坐位或仰卧位,抬高头,以利于呼吸通畅和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年幼儿可坐在家长腿上。雾化吸入过程中,若患儿出现面白唇紫、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雾化治疗,及时给予吸氧。雾化治疗后, 还需帮助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雾化吸入不仅可使痰液稀释, 还可湿润呼吸道,对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正常功能及控制炎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通过雾化直接到达呼吸道,刺激性小,副作用少,患儿也易于接受[6]。

临床研究发现[4],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确有良好效果且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但用药时间的早晚与其预防效果密切相关,小儿出生后立即脐静脉插管注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预防效果好。

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具有促进黏液排出及溶解分泌物的作用,减少黏液的滞留,且与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药物协同治疗可升高抗生素在肺组织的浓度,提高治疗效果[7]。如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用可增加抗生素在支气管的分布浓度,因而可增加此类抗生素在呼吸道的抗菌疗效。

ABX治疗儿科呼吸道疾病,其疗效可靠,使用方便,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其临床药理作用的验证,尤其是多中心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清民.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1):50-51.

[2]姜素伟,朱茜浅.谈沐舒坦在儿科呼吸系统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231.

[3]李丹.沐舒坦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6):940.

[4]谭庆瑜,万胜明.大剂量沐舒坦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疗效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6):1503-1505.

[5]牛拴科,任麦存.沐舒坦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5):19.

[6]王舒云.常规疗法加雾化吸入沐舒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J].山东医药,2002,42(1):37.

篇6

一、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二、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四、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篇7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儿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儿科工作的临床一线专职护理人员21名,年龄21~35岁,平均(26.1±2.1)岁,工作时间2~10年,平均工作年限(6.1±1.0)年,学历:大专及以下者11名,本科及以上者10名,其中中级职称者1名,初级职称者20名。按照实施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016年1月以后)接受该研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培训,对照组(2016年1月之前)。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首先应考虑患儿及所在家庭的知识文化情况、世界观与价值观、是否存在特殊宗教信仰等,从而更好的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在指定护理计划前与患儿监护人实施深入沟通,鼓励并支持患儿及家属积极参与患儿所患疾病的救治与护理,同时应充分尊重患儿及其家属的观点与自主选择,并指定护理方案时进行充分沟通与合作。建议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患儿的疾病康复过程,专科疾病护理上,在确保医疗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促使患儿监护人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儿身体健康重要性的维护。以医疗护理为整体,临床护理专科护士为首要完成人进行干预,并在实践过程中允许患儿家属进行计划调整。提高患儿家属的使命感与治疗后对结果的成就感,降低操作风险,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对于口服给药治疗,应以符合患儿居家特性为特征的服药模式,并依据家庭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治疗效果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服药方案,服药过程中需家长配合参与共同完成患儿的口服给药护理。对于慢性病患者,病程长,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生存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更新与提高,故通过“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干预模式,以护士教学为主,家长积极参与为辅的功能促进模式,对提高患儿生活技能的获得效率有重要意义。更好地满足患儿监护人积极参与照顾患儿的需求,促使患儿早期有效的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培训,主要以告知如何适应临床工作为标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相关能力,如临床应用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等,统计两组整体业务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得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相关能力评定

观察组临床应用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及科研能力评定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整体业务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得分比较

观察组整体业务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篇8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 400042

[摘要] 儿科门诊工作内容繁重,责任重大,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患儿病情予以护理。该科室通过在门诊科室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改善了儿科门诊的护理效果,现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要点进行总结和报道。

[

关键词 ]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59-02

[作者简介] 钟林莉 (1981-),女,重庆人,本科 ,护师,研究方向:儿科。

[通讯作者] 陶光宇(1966-),女,重庆渝北人,专科,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由于儿科门诊具有病情复杂,患者脆弱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原因,使得儿科门诊的治疗和护理都具有较高的难度[1]。随着新型护理理念的不断出现,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加强患儿自身的治疗依从性并增加监护人对患儿病情的了解,提高自护理能力,改善患儿预后[2-3]。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儿科门诊的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步骤

1.1收集生活资料

实施合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对患儿及其家属具有充分了解[4]。因为患儿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变化速率快、加上家属亲人由于非常担忧迫切希望马上就诊,所以护理人员应在儿科患儿等待诊断的时间中,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询问家属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心理情绪及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并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护理人员应尽力安抚患儿的激动情绪及家属的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待患儿和家属的不良情绪平复之后,护士可根据患儿的疾病类型宣传教育与该疾病相关的饮食限制、营养需求、治疗方法等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且随其监护人学历不同沟通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变化。因此在患儿候诊时应当由护士依据病情进行分诊,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分发调查问卷以了解家属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块:①家长对合理用药、疾病防护和自我护理的了解程度;②合理喂养,保障患儿身心健康的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对患儿及其家属有基本了解。

1.2制定教育内容

依据患儿的年龄确认是否需要对患儿开展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对于3岁及以上患儿可以通过口头沟通和鼓励的方式指导患儿服从医生或护士的安排,接受检查。让患儿了解到他们的配合可以减轻自身的痛苦。回收调查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患儿或家属对儿科药物的了解程度、对合理用药的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了解,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的了解,自我护理知识的了解,家庭饮食习惯,膳食结构,营养供给情况,生活作息习惯。同时依据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护理的认识开展健康教育,确保家长对于合理用药、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平时的喂养习惯进行纠正,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或加重,提高家长自护理能力,预防因家长护理不当而导致的患儿二次伤害。使护理人员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有关疾病内容的认识了解,缓解其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程度,及早发现自己的不良生活、饮食、作息、卫生习惯并予以改正,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保健意识。

1.3健康教育实施

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包括:①口头教育:由于门诊接诊时间较短,因此口头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门诊护士应当结合患儿的病情对家长和患儿实施健康教育,依据患儿的候诊时间调节健康教育的内容,优先说明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内容,以增加患儿和家属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预后。护理人员进行口头教育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时需态度温和、诚恳,语气亲切自然,应灵活应用语言技巧,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便达到更好地诱导患儿和家属回答提问,增加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②分发宣传材料:由于门诊时间有限,因此难以做到让家长完全了解所需知识要点,因此需要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供家长阅读。护理人员应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制订一份宣传材料,其内容应包括:各种儿科常见疾病的内容介绍、主要临床症状、预防与治疗的具体方法、合理用药注意事项、健康护理方法,最好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同时,宣传材料还应当做到准入低,即简单易懂,不会让家长存在理解困难;无歧义,即不会误导家长或让家长推测教育内容的实质含义;趣味性,对于已具有阅读能力的患儿也应当发放宣传资料以增加患儿对疾病的了解,在为患儿提供的资料中不仅需要运用更为通俗简易的语言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有趣的插图以增加患儿兴趣。③播放宣传片,在门诊循环播放宣传片,宣传片的主题应与多发病和季节性疾病为主,如流感,小儿咳嗽等使家属在候诊过程中增加对疾病的了解。④设立咨询热线,在患儿诊治过程结束后发放咨询热线电话,以方便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方便家属随时咨询各种疾病知识、防治方法、护理措施、指导合理喂养,不仅给患儿和家属提供方便简捷的解答疑问的方式,同时也方便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使患儿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增加。⑤每个月组织1次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知识全面,治疗、看护患儿经验丰富,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操作技术水平熟练的医护人员作为演讲嘉宾,且应留足时间让家属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相互讨论及提问。

1.4健康教育的评价

护理人员应根据需要制定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评分表,每3个月进行1次抽查,了解患儿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并且依据评价准备和评分表进行评估和打分,以便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和统计健康教育实施后的临床效果,并且找出健康教育实施的不足,制定措施不断改进。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定期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质量、医疗质量、医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具体不满处,以便收集患儿和家属对医院的反馈和建议,从而吸取经验制定措施使医护工作得到改进,使健康教育得到提高,促进儿科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患儿和家属的需求得到尽可能地满足,尽心尽力地服务患儿,为患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2讨论

在儿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在满足患儿和监护人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护理的认识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必须以患儿为服务中心,为患儿提供随叫随到、周到、细心的全面服务,主动询问患儿的需求并及时满足,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父母对于婴幼儿的护理和喂养知识缺乏,同时存在较多误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父母获取喂养知识和护理知识的途径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网络资料良莠不齐,因此家属的喂养和护理知识也存在较多误区。通过在门诊实施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纠正了患儿家属的错误认识,改善了护理和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为患儿家属提供了获取正确知识的来源和通道。要求家属需积极主动地配合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逐渐形成护理人员、患儿及其家属一起共同积极参与、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潘素关[5],证实通过在门诊实施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可以增加护理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素质。且已有研究证实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护患关系[6]。在本研究中发现,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处理方法具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增加家属对疾病和护理的认识增加了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而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让家属了解到医院一切为了孩子健康的服务理念。让家属了解到部分有创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戒备。

综上所述,通过在儿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增加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家属的配合度,大大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护理质量,降低及改善护患矛盾和纠纷,增加患儿和家属对护理质量、治疗质量及医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自护理增加患儿预后,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1]CoddingtonJ,SandsL,EdwardsN,etal.Qualityofhealthcareprovidedatapediatricnurse‐managedclinic[J].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NursePractitioners,2011,23(12):674-680.

[2]王俊霞,徐桂芝,韩焕英.儿科门诊输液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医药,2011,33(21):3356-3357.

[3]ChengA,LangTR,StarrSR,etal.Technology-EnhancedSimulationandPediatricEducation:AMeta-analysis[J].Pediatrics,2014,133(5):1313-1323.

[4]PérezMA,LuquisRR.Culturalcompetencein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M].JohnWiley&Sons,2013.

[5]潘素关.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篇9

关键词 儿科护理 临床带教 难点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9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护生因素:①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儿科护理学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是考查课程,护生在学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②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工作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锁碎,需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因素:①独生子女患儿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小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②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见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③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 策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室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每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要求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注重科室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热爱教学工作的、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和保障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②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个月1次针对护生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患者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③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是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并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④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1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疾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仅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篇10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心理;护理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 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