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人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科病人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科病人的护理

篇1

1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1.1焦虑、急躁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1.2恐惧及忧虑

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1.3丧失信心

内科慢性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护理要点

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

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护士在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能消除顾虑,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篇2

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患者刚入院,心理负担往往较重,主要因为:①患者认为反复发病、难治愈,病程较长,如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使病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视为死亡的先兆。②对工作、家庭放心不下,心事重重。③受医院各项制度的约束,生活不习惯,给病人带来孤独、不安和烦躁的感觉。④担心治疗效果,过大的心理负担可加重病人的症状,护士必须及时给予调节、护理。

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主动热情护送病人到病房,进行更衣和各项处置细心介绍医院的有关情况和作息时间以及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以热情、真诚、亲切使病人产生至医院如归家的感觉,有利于沟通医患感情,并迅速配合药物治疗,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消除顾虑。

要从理论上说明呼吸系统症状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只要配合治疗症状就会缓解,病人有了生的希望,也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了,自觉症状很快减轻。

2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2.1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护理

2.1.1紧张急躁心理

呼吸内科患者有时病情变化快,使慢性病急性发作,呼吸困难使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全身不适出现烦躁,易怒甚至将氧气拔掉,对医护人员横加指责,不配合治疗,情绪极不稳定,并认为呼吸困难是医务人员无能造成,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说明心理上的平静地病情好转的开始,急躁只能加重呼吸困难,增加耗氧量,另一方面,在操作时表现出沉着、老练、迅速以取得病人信任,才能消除他们的焦虑急躁心理。

2.1.2悲观失望心理

基层医院,农村病人多,由于病程长,反复住院,有些病人每年住院2~3次,每次住院时间长,加之疾病折磨,精神经济条件差的病人一入院就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出现心事重重、沉默、苦恼,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厌烦拒绝治疗。我们应加倍关心体贴病人,言行要小心谨慎,说明我们尽量用最小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鼓励病人用坚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对医务人员有信赖感,病人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忧虑抑郁心理

多见于女性患者及久病缺少家人照顾的病人,他们表情淡漠,孤独怯懦,对外界不感兴趣,因此,护士要多给予鼓励、劝慰、开导,以免导致神经官能症,要及时向她们反馈效果,为促进病情好转创造条件。

2.2特殊检查时的心理护理

在进行胸穿,支气管镜检查前,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目的和注意事项,使其消除顾虑,畏惧和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以便更好的配合检查,进行检查时,即使发现异常情况也不能流露出不愉快或惊慌表情,以免使病人产生怀疑、焦虑和恐惧心理。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呼吸内科病人健康教育中实施效果。 方法 将150例呼吸内科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应用健康知识问卷,治疗依从性问卷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表进行评分比较。 结果 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后,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呼吸内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管理,能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呼吸内科病人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它由病人的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判断病人预后,当病人因病情变化而影响其预后时,护理人员和护理路径上标示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住院期间的呼吸内科病人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能合作完成健康教育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75例,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5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疾病分型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1.2 研究方法 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对照组采用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定期组织病人进行呼吸内科知识讲课,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主要路径;第一周:入院宣教,包括病人用药宣教,家属的心理卫生宣教;全面评估病人状况,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健康知识知晓测评表,依从性调查问卷测评。第二周:讲解呼吸内科疾病的诱因,核心症状,治疗原则,注意事项,使用评价支持,运用积极的语言肯定和鼓励病人。恢复期:指导讲解疾病的早期干预,坚持服务的重要性和社会适应的应对方法;安排娱乐、体育锻炼项目,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回复或家访。

1.3 评定方法 组织专业护士进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健康知识知晓测评表,由2名专业护士对2组病人入、出院时分别测评。

2 结果

2.1 2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2.2 2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评分比较,见表2

2.3 2组病人接受健康教育后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3

2.4 2组病人住院天数比较,见表4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和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这说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呼吸内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质量,病人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促进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2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以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开展小组心理活动时,病人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他人交流,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提高病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达到了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模式。

3.3 提高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表3显示:实验组病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后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陈凌,临床护理路径轻度冠状动脉成形术吧病人中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1―2。

篇4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语言性沟通。

2.1.1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1.2 交心谈心。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59-02

腹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也是病人就诊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除一部分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典型,能较快明确诊断外,仍有相当比例的腹痛患者难于在短时产内明确诊断。导致腹痛的原因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现将我院收治的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疾病85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观察的内容和结果

1.1观察的对象女40例,男60例,年龄在19~65岁之间,最后明确诊断的急性胃肠炎30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35例,胆系疾病15例,心血管疾病5例。

1.2询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及既往史。对每个就诊病人都应该详细询问个人生活史和既往史,临床医护人员很容易将腹痛的病因局限于腹腔内器官疾病,这样容易增加心脏突发事件的误诊率。对40以上患者,即使无慢性胃病史,突然发作上腹痛应常做心电图,以识别有无心脏及心包病变,本组4例心血管疾病在确诊之前均进行了多项针对腹腔脏病变的辅助检查和治疗,其中1例曾行胃镜检查,确诊时间腹腔内器官疾病明显延长,由此可见,提高腹腔外器官疾病所致腹痛的认识,询问病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认识尤为重要。

1.3观察症状和体征

1.3.1症状:腹痛的部位及持续时间。

1.3.2腹痛的性质:如陈发性和持续性。

1.3.3腹痛伴随症状,如:呕吐、发热、皮疹、腹泻、腹胀、咳嗽、休克等。

1.3.4腹痛的姿势和:如腹痛时,病人双腿卷曲,借以减轻疼痛;体征;压痛的部位,腹肌紧张、 压痛入反跳痛。不同的患者其腹痛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科性疾病有如下特点:(1)腹痛可轻可重,短期内病情较少恶化,腹痛可反复发作,但加重不明显。(2)症状及体征不致,主观感觉腹痛剧烈,但检查腹部体征不明显,无明显腹肌紧张,局部轻压痛或压痛。无反跳痛,部分患者喜按压疼痛部位。

1.4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对腹痛就诊者均须进行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腹部彩超、X线、内镜及活检等检查,发病短期内血象正常或稍高,无中毒血象,急诊腹部 X线检查无明显发现。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和心脏彩超对腹腔外器官致内科性腹痛诊断帮助较大。

1.5病因 腹痛多数有腹部脏器疾病引起。但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从本组病例中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科性疾病较常见的病因为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胆系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腔外器官疾病也占一定比例,以心血管疾病为主。

1.6药物的应用 在腹痛明确病因之前,抗生素是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治疗性应用,联合应用的适应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只能目地的;无原则的预防其结果不仅未能使继发细菌感染减少,反而所得感染多为耐药菌株所引起而不易控制。对比腹痛明确病因前后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在明确病因前,明显存在抗生素的滥用现象,这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此外,镇痛剂在腹痛明确病因之前应谨慎使用,麻醉性镇痛剂对某些急性病为相对禁忌,因为疼痛类型可能提供重要诊断线索,在腹痛明确病因前尽量不用或少用镇痛剂,若要用,则应选用解痛类镇痛剂而不选用麻醉性镇痛剂。

2护理体会

2.1重视护士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一方面根据对不同年龄、性别、 职业、文化积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不同心理、社会状况,不同疾病病人的观察、体检、交谈、询问,以及其他临床试验资料的分析,做出对病人身体上的反应和判断,做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工作,减轻病人身体的痛苦与不适感。另一方面,要观察、分析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通过美好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同情心,耐心庄恳地听取病人的主诉,进行治疗性沟通与交流,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均能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维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增进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的效果,促进疾病的康复。

2.2重视病情的观察临床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发展与变化也是由无到有,由不典型到典型,由简单到复杂,护士应细心的观察每一种疾病各种症状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并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有异常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护士要立即报告医生,协助进一步检查,以鉴别新的并发症或疾病恶化的症候,及进抢救病人生命。通过护士准确及进地观察搜索到病人病情的早期微妙变化,为临床医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以更快的速度作出相应的处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率。因此重视病情观察,对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抢救以及康复均是十分重要的护理措施。

2.3重视辅助检查,部分在入院时尚未明确诊断的腹痛病人,需要通过一项或多项检查,以确定诊断,对那些已明确了诊断的病人,为了进一步确定疾病的部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病人接受检查前,护士必须明确该项检查的目的、意义、检查方法、操作程序,做好检查前病人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准备,布置好检查的环境,备齐用物和设备;在极检查中熟知检查步骤,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操作,及时观察病人在检查中的反应,协助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检查完毕,要观察病人检查后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检查中留取的标本及时送检,并要做好记录。

2.4严格执行医嘱,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5严格执行医嘱 腹痛病人一旦确诊,医生所开出的药物治疗方案,是针对不同的病种、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的个体敏感性而所给药方法、途径、剂量、浓度,给药时间的选择上都是十分严格的,护士在执行药物治疗时要认真做到三查七对,真正使病人准确无误的接收到所需的药的治疗,保持药物一定的浓度,达到最佳的效果。对医嘱不清晰、不理解,有疑虑的,一定要及时询问医生,更改嘱后方能执行。

2.6熟悉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医生开出治疗药物后,护士应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向病人作出服药的解释,使病人乐于接受药物治疗。在用药后,要仔细观察记录药物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同时,了解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如解痉止痛药用后可出现口干、面部潮红、视力模糊、心律增快等症状,有些副作用可以避免,有些不可以避免,以及药物有作用的时间及预后,使病人对副作用的出现有心理准备,必要时,遵医嘱给预相应的处理,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影响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学对象和教学准备

(一)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内科护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有些基础稍差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在学习本次课程之前已学过消化系统疾病概述和《胃炎》疾病,对胃肠道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和常见症状、体征已有大概了解,若教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能促使学生完成部分自学与讨论。

(二)教学准备《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临床护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本节课内容选自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材《内科护理》第四章第三节。本版教材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结构合理,知识点全面且能较好地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起到导向作用、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所以,教师要选择能突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以病例分析教学法为主,渗透讲授法、演示法、设问法、讨论法、鼓励法等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二)教学过程1.启发学生讨论:同学们有没有在秋冬交替的季节感到过上腹部疼痛?如果有,腹痛有什么特点?周围的亲戚朋友有没有患溃疡病?如果有,他们是如何治疗的?溃疡对患者会带来哪些危害?通过启发讨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导入本次课的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设疑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观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大病例:患者男性,48岁,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伴反酸5年,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至下一餐前疼痛缓解。5年来,每于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时有类发作,自行服雷尼替丁和硫糖铝等药物后腹痛缓解。3天前饮酒半斤后,上述症状再发,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6小时前呕血4次,呈暗红色,总量约900ml,排黑粪2次,约500g。体检:T37℃,P120次/min,R24次/min,Bp80/50mmHg。神志恍惚,皮肤苍白,四肢厥冷。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1)该病人消化性溃疡的类型是什么?(2)现在出现了哪一种并发症?(3)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是什么?(4)对此病人现应如何护理?

3.设疑并列出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示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当攻击性增强,防御性减弱时就会出现溃疡。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教师要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图片简单介绍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研究,帮助学生理解溃疡的病因和病机,为后面用药护理的学习做准备。

4.重点讲解消化性溃疡的身体状况,包括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的观察两部分内容,其均为护士执业考试的重点,其中,并发症的观察和判断是难点。教师可以主要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精讲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上腹痛特点,并让学生注重不同类型溃疡在疼痛部位、时间、性质和节律性上的区别,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消化性溃疡的身体状况,帮助学生掌握好“胃溃疡常在1/2-1小时发生,为饱餐痛;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餐后3-4小时发生,为饥饿痛,且有夜间痛”等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大病例的问题(1)。溃疡的4大并发症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更应精讲。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设问与质疑,引导学生回忆在《健康评估》中腹部评估章节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回答大病例的问题(2)。

5.结合多媒体演示讲解溃疡的辅助检查,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对胃镜检查、龛影等知识点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6.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溃疡病的护理评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溃疡病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学护理诊断及护理目标部分,让学生总结归纳出问题(3)的答案。之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7.护理措施部分的重点内容是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对于这部分的讲解,教师可以主要采用学生集体讨论及设问质疑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演示讲解部分小知识点。如用药护理部分设问:用“已经分泌出过多的胃酸怎么办”引出第一类抗消化性溃疡药即抗酸药;用“能不能让胃酸少分泌些”引出第二类抗消化性溃疡药即胃酸分泌抑制药;用“可不可以把已经形成的溃疡藏起来”引出第三类抗消化性溃疡药即黏膜保护药;用“导致溃疡的罪魁祸首是谁”引出第四类抗消化性溃疡药即抗幽门螺杆菌药。这样,通过设置问题、开拓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从而营造了积极学习的氛围。本部分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回答大病例问题(4)。8健康指导部分,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扮演护士,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临床整体思维。

(三)课堂小结及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学习,全体学生对学习目标已经掌握。为了使学生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提供反馈,教师要改进教法,同时学生要改进学法,进行当堂练习。教师可以结合病例分析题评价学生,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2]。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4个不同的临床病例(4个病例针对溃疡的4个不同并发症编写),并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A3型题的形式提问。学让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并总结。之后,教师给予评价。

三、教学效果

以病例为中心、边学习边反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先讲授知识、最后检测反馈的常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还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要求用大量A2、A3型题对教学效果评价,这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笔者将上述方法引入“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章节教学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教学反思

篇7

1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脏呈现病态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征。而心脏病态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自身导致的快速变化病情,而且其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心血管病如果得不到妥善的治疗,最终导致的就是心力衰竭。它在心血管类病中,发病率较高,存活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都带来许多不便。

1.1心力衰竭(heartfailure)。在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心脏因疾病、过度疲劳、排血功能减弱等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2诱因。

1.2.1心力衰竭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脏机能下降,从而导致心肌功能下降,心脏所输送的血液很难满足身体自身的需求,从而引发相关的疾病,诸如性肺梗塞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是可能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同时,妊娠期间的妇女、过度劳累的体弱者、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人群均属于加重心脏负担的群体,皆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1.2.2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温度变化大,很容易感冒并由此患上肺部感染,这恰恰是引起心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加快。人的体温每升高1度,心跳会增加16次左右,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行循环的结果就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情绪激动都会诱发心衰的发生。人们都知道,剧烈活动以及情绪过度激动,易导致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也会导致心力衰竭。

1.3早期症状。心力衰竭主要以老年人为最多。随着增龄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即所谓“生理性老化”。同时老年人又常有多系统、多器官疾赋存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变化。抗病能力。

早期心衰的表现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出现气短,上楼时胸闷、气短,休息后即可缓解。有的晚上入睡后憋气戟胸闷,需用好几个枕头垫高才舒服,每晚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可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心脏超声,它是目前诊断心衰最准确、最简便、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还有一些隐性心衰者自己并末感觉特别异样,如不是心脏超声等检查表明其心脏增大、功能减弱,这些患者几乎与最佳的治疗时期擦肩而过。

2 心力衰竭病人护理的注意事项

2.1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从而保证足够的睡眠,在饮食方面,在盐的摄取量上一定要注意。一定要以清淡为主,这样可以防止水在体内长时间的滞留,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要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因为如果摄取的食物量过多,会导致身体器官承受过多的负担,尤其是在心脏机能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保证病室的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患者着凉。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在加强对其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防止褥疮的发生。患者便秘的情况下,要使之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严重这可服适量缓泻剂。呼吸困难时,给半卧位,低流量吸氧。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应给予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高流量吸氧4-6升/分,或氧气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酒精。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等,做好认真记录。而且需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15-20滴/分为宜,同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同时,需要根据病人的特点制定带有预见性的护理计划,加强夜间尤其是上半夜对患者的巡视。

篇8

【关键词】老年人 心血管病 跌倒 护理干预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老年人跌倒完全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将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减轻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的严重程度[1]。研究显示[2-3],在住院患者跌倒中以心内科老年病人居多,因此,对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比较了未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跌倒发生例数,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12月心内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400人,设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1年6月心内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543人,设为干预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种、住院时间、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跌倒预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跌倒措施,包括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卫生间地面防滑,保持干燥,提供坐便器,安装扶手;提供足够的灯光;病房床旁、走道障碍清除;将常用物品放置在便于病人拿取处;指导呼叫器的使用等。观察组在采用常规预防跌倒措施的同时,使用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依据病人存在的跌倒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流程及加强健康宣教。

1.2.1 制定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 参照相关资料和临床经验,结合我院心内科临床实际加以制定,评估内容包括:①年龄≥65岁;②意识障碍;③行走能力:步态不稳或需使用助行器/轮椅;④自理程度及排泄:失禁/频尿/腹泻或需他人协助入厕;⑤既往病史:住院前1年内有跌倒/晕厥史或因跌倒/晕厥入院;⑥目前有使用下列药物:镇静/止痛/安眠/利尿/缓泻/降血压/降血糖药物。存在上述1项危险因素计1分,总分≥3分提示病人有跌倒的高危风险。跌倒护理措施表根据评估确定的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列出相应的跌倒预防措施。

1.2.2建立预防跌倒护理干预流程 ①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根据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准确评估患者。②对新入院年龄≥65岁病人、步态不稳的病人、入院前有反复跌倒/晕厥史的病人立即进行评估。③对评分≥3分的患者即于病人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④根据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跌倒预防措施表加以实施,并悬挂于病人床旁。⑤责任护士每周对所管老年病人常规评估1次,病情变化、药物调整、环境改变以及病人有心理变化时随时评估;对评分≥3分的患者,每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案。⑥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督促落实跌倒预防措施。对有高危跌倒风险的患者,护士长在24小时内与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再评估,力求内容真实客观,并检查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全面;以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核心,对病人住院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由责任护士定期进行再评估,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定期进行审核检查。⑦对发生跌倒病例,责任护士应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及处理措施,科室进行分析、总结并修改护理方案,上报护理部。

1.2.3 加强防跌倒知识宣教,增强老年病人和家属防跌倒意识,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防止跌倒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的跌倒发生例数。

2 结果

经过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健康宣教,护理干预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跌倒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

3.1.1生理因素 老年病人由于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跌倒的主要原因。另外视力、听力和触觉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退变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3.1.2疾病因素 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使老年住院患者心脑供血供氧不足,出现头昏、眩晕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而跌倒。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及疾病的原因,自理能力下降、入厕次数增多,均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

3.1.3药物因素 研究发现[1],是否服药、药物的剂量,以及复方药都可能引起跌倒。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利尿药、血管扩张药以及催眠药、镇痛药、降糖药等可以影响病人的神智、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心内科老年病人因疾病的原因,常使用上述药物。本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共计2943人,100%使用上述一种以上药物,83%的病人使用上述两种以上药物,60%的病人使用上述三种以上药物,42%的病人使用上述四种以上药物。 转贴于

3.1.4心理因素 不服老的心理成为跌倒的隐患[4]。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自我认知欠缺,常见于知识型的老年患者,对自身能力过高的估计,对危险性认识不足或由于不愿意麻烦护士和家属,对所有事情都勉强为之而成为跌倒的危险因素。另外,部分患者害怕跌倒也使行为能力降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

3.2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流程,预防跌倒发生

3.2.1跌倒的专科化预防使防跌倒水平提高[5]。以往,护士往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老年病人跌倒进行预防,对跌倒高危人群识别能力的培训不足,评估时机、评估技术、评估人群、针对性和预见性均缺乏,以致于护理干预滞后与欠缺。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的制定,使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具有统一的标准,跌倒护理干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强,可以准确地指导每一个护士根据每一位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每一位有跌倒风险的病人都能得到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

3.2.2对跌倒风险的连续性评估:高危病人每日至少1次,老年病人至少每周一次,已经成为日常护理工作。这种连续性的关注,使每个当班的责任护士都对自己所负责患者的跌倒风险心中有数,并采取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及家属也知道跌倒风险因素,对跌倒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配合护理人员防范与减少跌倒事件发生。

3.2.3监控是防止跌倒发生的重要手段[6]。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的实施,可以防止个别护士由于能力不强而出现的偏差,及时修正不恰当、不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并督促及检查跌倒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全程动态管理、指导。

3.3加强防防跌倒知识宣教,鼓励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跌倒的预防 跌倒的发生是生理、情绪和心理、疾病、药物、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累积效应,跌倒的可能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7]。因此对跌倒的高危人群,做好防跌倒教育,使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信念和态度,增强防跌倒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个人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宣教的内容包括:(1)合理用药,按医嘱正确服药。对使用降压药、血管扩张药的患者,嘱其改变时动作要慢,预防性低血压的发生,遵循“起床三步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2)当需要协助而无家属在旁,请立即打呼叫铃,勿自行活动。(3)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4)熟悉病房环境,将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之处。(5)应穿大小合适的衣裤,合脚、防滑的鞋。(6)室内尽量保持灯光明亮,晚间打亮地灯。地面弄湿,请及时告知工作人员,以防不慎跌倒。(7)调整生活方式:转身、转头时动作一定要慢;避免睡前饮水过多以致夜间多次起床;夜间将小便器放于床旁;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8)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协调性、步态稳定性和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

4 结论

心内科老年病人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正确评估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护士参与跌倒预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对高危病人进行防跌倒知识宣教增强其安全行为,使病人的跌倒率由1.07%降至0.13%,有效的预防了老年病人跌倒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9.

[2]王惠芬,宇红.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29-30.

[3]陈晓珊,洪依今.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1,1:154.

[4]库洪安,舒军萍,崔伯艳,等.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对预防跌倒的认知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5,5(9):1-2.

[5]唐晓英,蔡学联,郑芝芬,等.住院患者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59-61.

篇9

【关键词】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护理

众所周知,良好的睡眠对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健康体魄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内科临床40名患者进行了睡眠质量调查,其中28名女性患者,12名男性患者。调查结果具体如下:被调查的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7名病人表示睡眠质量差,9名患者难以入睡,有3名患者甚至彻夜失眠。

1 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

1.1 声音刺激

声音刺激往往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因素。夜晚主要存在着以下噪音:机器的轰鸣声(如打印机、监护仪、呼吸机),护士站说话声,治疗中的磕碰声等,都会干扰病区患者的睡眠,使其不能保证睡眠的连续性,睡眠中断的次数明显增加,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

1.2 亮光刺激

由于需要配合夜晚治疗,在进行操作时往往会打开病房病区的照明灯,而强光的照射也会刺激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对已经进入睡眠的的患者产生干扰。

1.3 环境改变

入院初期,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因环境不适应而引起的失眠症状,多半病人会较快的适应这些改变,但对于一些极度择床的病人来说,适应一个新环境需要更漫长甚至无法适应,这也是对睡眠的一个不利因素,使得住院治疗期成为受煎熬的阶段,于自身和疾病的治疗都不利。另外有患者反映床垫,枕头的不舒适也影响其睡眠状况。

1.4 心理压力

心理因素与失眠有着高度相关[1]内科疾病的治疗一般见效不是很迅速,需要慢慢调理,因此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一些免疫力方面的疾病,而病人在医院长期治疗也会产生恐慌,对于自己病情的担心、猜测等会使其心理压力陡增,甚至产生抑郁、消极心理。而且当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病人往往不仅仅受到病痛的折磨,还会在经济上有所顾虑,担心费用问题,害怕自身拖累家人,以至于夜不能寐,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的损害。

1.5 疾病自身及相关用药的影响

某些疾病引起的全身症状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如疼痛、恶心、发热等。另外,有些病人在使用一些特殊药物,特别是接受化疗后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以及发热、头痛等症状,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失眠是住院患者不可忽略的生理问题,它给不少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它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导致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以及住院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累积。所以,寻求有效方法改善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是势在必行的。

2 影响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绝大部分是可以控制的,主要是环境因素和病

理因素[ 2 ]

根据患者反映的情况,改进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保持病区环境安静

减少噪声是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保证,将噪声控制到最低限度,调节监护仪、呼吸机等报警声档次,在抢救患者时应沉着冷静,避免大声喊叫。夜晚治疗时,要做到“四轻”,经常检查治疗车车轮,勤添油。另外,病区护士应做好陪客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少留或不留陪护人员。这样既能减少相互之间的打扰,也能保证病房的空气质量,为病人提供一个相对宽敞、舒适的休息环境。

2.2 调节病区照明

为了便于操作治疗,病区的照明灯光往往很强,而且,病房内的日光灯都是单个开关控制多盏灯,因此,在为某一个病人做治疗时往往会对其周围的患者造成莫大的困扰。所以,病区设计应以人文关怀为中心,每个病房既是一个整体,也应相对独立,使病人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改善其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2.3 合理安排治疗及用药时间

合理安排医疗护理活动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措施。当病人的治疗量过多时,我们可以适当提前开始输液的时间,同时考虑药物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应用利尿剂时,尽量安排在白天;使用化疗药物不宜太晚。而常规的护理操作和特殊治疗应尽量安排在患者睡前进行,采血等应在患者苏醒后进行。若患者因为自身疾病的原因有疼痛、发热、头晕等症状时,医务人员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药物或物理方式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舒适。

2.4 尊重患者睡眠习惯

环境的改变往往让患者有短暂的不适应,有极少数的人甚至是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睡眠习惯,与医院的相关规定相冲突,这样既影响到患者休息,也于护患关系不利。而护士作为健康维护者,在能力可及范围应尽量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住院环境[3]。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根据病人需求调整古板的规定,一切以病人的舒适、健康为首要重点。

2.5 心理护理

对于长期住院病人的焦虑心情,护理人员应理解并开导。首先,在治疗方面应给病人充分的鼓励与支持,让小小的希望成为其对抗疾病的动力,而不是放大痛苦,抹杀生机。微笑服务不仅是对病人的尊重,也能使自身和他人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而累积的住院费用也会成为患者压力的来源,使其充满焦虑、悲观甚至绝望,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但可以选择改变患者的注意力,睡前与患者谈心,使其有一个放松的心情,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

3 小结

睡眠是休息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机体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因此,护理人员应将病人的睡眠质量观察列入到护理计划中,每日了解病人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尽可能帮助患者去除外界干扰,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睡眠环境,提高护理质量;良好的睡眠是治愈疾病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律伶.失眠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及其心理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篇10

【关键词】 神经内科病人;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维权的意识也逐步增强,护理纠纷也日渐增多。由于神经内科疾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又多为老年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等,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细微的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病人及医院带来损失。先将我可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1 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跌倒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老年男性常并发前列腺增生,入厕频繁,且运动障碍发生率较高:如偏瘫,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突发抽搐及晕厥,个别老年病人身边无陪护。由于上述原因,如遇地面湿滑,夜间病室灯光黑暗,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都可导致跌到发生。

1.2 坠床 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给于使用床栏防护,约束带约束肢体。由于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家属对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擅自取下。导致患者烦躁时坠床。

1.3 压疮 神经内科病人多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汗液等刺激,长期卧床不能自行更换,局部组织受压过久,加之营养缺乏。皮肤弹性差等极易导致压疮的发生。

1.4 烫伤 神经内科病人多存在偏身感觉障碍,对热、痛感觉不够敏感。家属为其使用热水袋时,未掌握热水袋的温度及使用方法,易导致烫伤。

1.5 舌咬伤 病人抽搐间隙期,牙关紧闭,未置牙垫防护,突发抽搐是易发生舌咬伤。因吞咽反射低下及喷门括约肌松弛,若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时清除,易导致窒息。进食呛咳严重未及时调整进食方式也可引起食物误吸而导致窒息。

1.6 走失 老年痴呆病人常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24小时未做到家属看护,很容易走失。

1.7 静脉炎 神经内科病人所用药物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加之多为老年人,血管条件差,易引起血管红、肿、疼痛等静脉炎发生。

1.8 意外拔管 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发生改变,当出现烦躁不安时,未使用约束带或约束带使用不当及家属看护不慎,很容易将胃管、尿管、静脉置管等自行拔出。2 护理防范措施

2.1 防跌倒、防坠床 医院要为病人创造-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室内物品摆放有序,走廊、厕所设有扶手,地面湿滑时应设警示牌提醒,病人日常用品应放在其随手可及之处,进行锻炼时必须有家属陪同。烦躁不安的病人要使用约束带并加床档防护,做好健康宣教,严格交接班,有跌到、坠床史的应有标识卡,并加强防护。

2.2 防压疮 长期卧床的病人,给予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无渣屑。护士要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发生。

2.3 防烫伤、防舌咬伤 烫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属的知识缺乏,对于敏感减退的病人。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侍热水的温度不超过50℃,袋外加布套,不宜长久置于-处,可避免烫伤。病人突发抽搐时紧急置入压舌板或毛巾条,可有效防止舌咬伤。

2.4 防室息 做好饮食护理,为病人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喂食时头偏向一侧,动作要慢,看到病人吞下一口再喂一口,不可催促病人,进食时不要讲话或谈笑,有吞咽困难者给予插胃管鼻饲,鼻饲前应检查是否在胃内再鼻饲,鼻饲后30分钟不能更换或吸痰,以免呕吐而误吸。

2.5 防走失 对老年痴呆病人护士应加强巡视并24小时专人看护,在手腕上带上腕带,衣袋内放入注明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

2.6 防意外拔管 病人病情危重者、置管也较多、如尿管、胃管、留置针。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定时巡视,检查是否脱落、滑出,做好标识。02.7 防静脉炎 加强穿刺部位的巡视和观察,尽可能避免药物外渗,延长血管的寿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有红、肿、痛等可用25%硫酸镁注射液或新鲜马铃薯片外敷,能有效避免组织坏死。3 总 结

由于神经内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在感觉、运动、认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在住院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安全质量教育和护士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技术操作,才能确保护理安全和自我保护,加强护患沟通,减少和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蒋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