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早产儿是指孕周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 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 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 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 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
早产儿早期护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之后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护理人员不会直接参与护理。患儿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护理技巧不够专业,存在不能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忧虑,对于患病婴儿更是手足无措,进而产生紧张、害怕、忧虑等负面情绪,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措施不当诱发各种早产儿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视阶段性护理的重要性,对降低早产儿患病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8]。阶段性护理在关注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还增加了出院后较长时间的随访,更有利于从专业角度更深入了解早产儿的疾病和发育情况,及时指导患儿家长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篇2
【关键词】 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体重极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90%[1]。引发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疾病较为多样化,部分患儿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但是其中也有部分患儿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这一部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呼吸暂停称之为原发性呼吸暂停[2]。不管是哪一类的呼吸暂停都给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对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发病机制
虽然目前对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临床上倾向于认为,是早产儿的呼吸功能生理性不成熟的原因[3]。导致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的主要因素是患儿对于低氧、高碳酸血症的呼吸反应不成熟以及患儿的肺牵张反射过度抑制,同时患儿的一些其他疾病或者应用的药物会使呼吸暂停症状加重[4]
2 临床诊断
呼吸暂停早产儿的胎龄一般小于34周,并且其体重极低,常常小于1.5kg[5]。呼吸暂停早产儿的主要症状是,患儿表现为呼吸暂时停止,应用监测胸部运动和潮气末CO2测定仪探测不到呼吸[6],或者是患儿的胸部运动阻抗记录增加,患儿鼻部探测不到呼出气中的CO2等[7]。
3 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方式
3.1 药物治疗
3.1.1 茶碱类药物治疗 对于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给予静脉注射或者口服茶碱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主要机制是将呼吸中枢对于二氧化碳的敏感度提高,从而达到兴奋呼吸的目的[8]。近年来的临床药理研究还表明,茶碱类药物不仅能够通过兴奋呼吸的目的治疗呼吸暂停,还能够使细胞内的cAMP降解率降低,使其进行累计而刺激呼吸[9]。临床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采取口服的方式和静脉注射的方式摄入相同量的茶碱,能够使患儿的体内保持相同的血药浓度,这就表明,在使用茶碱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该采取口服的方式,并且不需要减量处理[10],这样能够在达到相同疗效的同时减轻患儿的痛苦。
研究发现,茶碱类药物最佳治疗效果的血药浓度为5mg/L以上和13mg/L以下,当血药浓度大于13mg/g时,就会对患儿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11],药物毒副作用可以使患儿产生烦躁、厌食、恶心,甚至是心动过速等症状[12]。
3.1.2 咖啡因类的药物治疗 咖啡因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其是应用比较早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药物[13]。由于咖啡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其治疗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临床实践与研究表明,咖啡因类药物最佳治疗效果的血药浓度为5mg/L以上和20mg/L以下[14],临床实践表明,当其血药浓度低于50mg/L时,出现毒副作用的概率极小,其最常见的不良副反应为烦躁、惊厥15]。
3.1.3 多沙普仑治疗 多沙普仑与茶碱类药物和咖啡因类药物相比,属于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二线药物,其主要治病机制是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使得呼吸运动兴奋[16]。小样本研究[17]表明,单纯使用多沙普仑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能够取得与采取加急黄嘌呤类药物相同的疗效,但是其疗效还需进步一通过大量样本试验进行确定[18]。有研究表明[19],对于对咖啡因有耐药性的患儿加用多沙普仑能够极大地降低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以及呼吸暂停等症状的发生率,并且其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单纯使用咖啡因类药物的患儿。
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患儿体内多沙普仑的血药浓度高于3.5mg/L时,就会对患儿产生毒副作用,且其毒副作用与茶碱类药物的毒副作用相似。Poets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静脉注射0.5~2mg/L的多沙普仑和口服2~8mg/L的多沙普仑能够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是口服用药还给患儿带来并发胃潴留的可能,且发生率较高。临床其他研究还表明,应用低于0.5mg/L的小剂量的多沙普仑会导致患儿发生收缩压升高的症状,所以临床应用多沙普仑进行治疗时,要时刻检测患儿的血压情况[20]。
3.1.4 CO2治疗 AL-Aif等人[21]选取10例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吸入CO2的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吸入≤1.5%的CO2,每次治疗1h,每隔1h后进行重复治疗,研究结果10例患儿的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的降低,同时氧分压有显著提高。这一结果表明,低浓度CO2吸入,可以提高患儿的氧合作用、增强通气功能,从而使患儿的呼吸暂停症状得到缓解。这一研究为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1.5 纳洛酮和消炎痛药物治疗 Storm等人[22]应用纳洛酮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纳洛酮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症状,但是由于β-EP在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因此对于纳洛酮的治疗作用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消炎痛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临床上目前已经有关于使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报道,且消炎痛对于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具有有效的疗效,但并未展开大量的样本研究,因此,仍需要进行大量样本研究,并且要对其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进行探究。
3.2 非药物治疗 临床上对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有触觉刺激、水褥等器械诊断治疗以及机械通气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触觉刺激和水褥器械震动治疗主要的治病机制是通过物理刺激缓减呼吸暂停的症状。机械通气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式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是除了患有呼吸暂停病症之外还伴随有其他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治疗疾病的患儿。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对所有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通过临床的准确诊断,并且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处理,能够使患儿的呼吸暂停症状得以缓解,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元海.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37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12):265-266.
[2] 罗华琴,李丽清.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8765-8767.
[3] 郑纪华,唐守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54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25(10):243-244.
[4] 刘兰梅,洪虹,李立新,叶丽霞,黄健斌,李志涛,梁颖娜,蹇涵.早产儿呼吸暂停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9(23):2034-2035.
[5] 刘建平,张晓燕,齐云霞.氨茶碱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5(32):986-987.
[6] 张小蓉,姜建渝,张晓红.不同护理干预方法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6(26):765-766.
[7] 林玉梅.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重症新生儿疾病并呼吸抑制46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0,5(4):43-45.
[8] 王晓友,陆凡云.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60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0,13(6):5437-5438.
[9] 张飞.极低出生体重儿47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12(5):45-46.
[10] 袁显文,高海波.不同方法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5(13):854-855.
[11] 田欣,韦红.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17(10):98-99.
[12] 王舒舒,刘祥勇,徐月霞.新生儿呼吸暂停与缺氧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4(15):890-891.
[13] 张,王丽,卢炜.癫痫儿童拉莫三嗪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2(19):257-258.
[14] 吴湘宁,葛辉.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12(9):642-643.
[15] 唐元明,陈金梅,张琳.纳络酮与氨茶碱联合用药预防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23(7):953-955.
[16] 陈科,周剑峰,柴建农,沈慧,盛越峰.纳洛酮、氨茶碱对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09,5(19):65-67.
[17] 魏明香,林世江,颜荣,张小良.纳洛酮预防窒息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2674-2675.
[18] 徐决平,黄文玉,王晓燕.氨茶碱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0,5(16):374-375.
[19] 冯玉英.氨茶碱和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J].儿科药学杂志,2011,6(19):876-877.
[20] 解备卿,郝青梅.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J]1.儿科药学杂志,2009,2(5):45-46.
篇3
方法 将105例低出生体重儿(VBL)分为早期喂养组49例,常规喂养组56例,两组基本情况无差。早期喂养组生后05 d内开奶,采用经口或鼻饲法,每次1~2 ml/kg,间隔2 h,以每天10~20 ml/kg速度喂养。常规喂养组平均在生后7天开奶,采用经口或鼻饲喂养,开奶量、加奶方法与早期喂养组相同。两组均在生后半天后开始进行静脉营养。所有患儿入院后常规按时监测血糖。
结果 早期喂养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克数较常规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 早期喂养可以使体重较快增长,并降低血糖紊乱的发生,提高VBL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喂养;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经肠喂养常被推迟到生后数日或数周才开始,常导致喂养困难甚至死亡率增加。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发展和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低出生体重儿(VBL)存活率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如何解决VBL不成熟的消化吸收功能与高代谢营养需要的矛盾,何时开始喂养,以减少合并症的出现,并保证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这些问题尤其倍受关注。我科对2006~2009年105例VBL进行分组予以不同时期的喂养,证明了早期喂养对VB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12月~2009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的VBL作为研究对象,共10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期喂养组49例与常规喂养组56例,两组患儿均符合VBL诊断标准[1],两组体重均在15~25 kg,胎龄29~36周,一般情况无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置保温箱保温,均采用母乳,以经口或鼻饲喂养,必要时吸氧,抗生素预防感染,静脉营养,对症处理。
121 早期喂养组 生后2~6 h开始给葡萄糖液1 ml/kg经口喂养,患儿无异常表现,则可开奶,无吸吮能力者,给鼻饲。喂奶间隔2 h,奶量以10~20 ml/kg增加,喂养中若出现胃残余奶超过上次1/3或有呕吐、腹胀等,给减量或暂停喂养。
122 常规喂养组 入院初给禁食,根据患儿病情,于生后5~10天视胎龄、吸吮能力、大便情况等给鼻饲或经口喂养,开奶量及方法同早期喂养组。
123 胃肠外营养 两组均于生后12 h后开始静脉营养,直至患儿全胃肠营养情况良好,可停用。
12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加情况(体重每日清晨空腹测定)以及发生低血糖的人次数。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22 两组有效性比较,见表2。
早期喂养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比常规组明显缩短,每日体重增长量比常规组明显增高,但有显著差异(P
23 两组患儿对血糖的影响,见表3。
两组均入院后采用微量血糖仪测定血糖,低血糖标准依据新生儿低学堂症标准,入院时两组血糖无明显差异,3 d时低血糖例数明显差异,早期喂养组低血糖发生率比常规组明显低,并可使血糖尽快稳定,恢复正常血糖时间相比差异显著。
3 讨论
VBL胃肠发育及功能尚不完全,因此何时开始及开始时的量十分重要,生后早期开奶,大家已达共识[2]。有动物实验表明,仅3 d内不经口摄入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肠黏膜的萎缩和肠绒毛变平。有研究表明早期肠内微量喂养有利于胃肠道的血流供应,可促进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浓度升高,它们不仅促进胃肠动力,同时对胃黏膜有潜在的营养作用,更主要的是利用它的生物治疗作用[3]。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喂养组患儿生后每日体重增长明显,并在生后30 d可达到较大的体重增长。这进一步证实了早期喂养对胃肠道功能和结构有促进作用,对提高生存率和存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VBL肝糖原储存量少,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功能差,生后代谢所需能量又相当高,易发生低血糖症[4] 。低血糖症状隐匿,而危害却极大,主要危害为脑损伤,因此,及时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极为重要。两组患儿在入院时监测血糖结果无差异,但早期喂养组生后3~4 h始进行早期喂养,血糖达到稳定时间明显缩短,统计学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早期喂养可以帮助患儿调节体内血糖浓度,维持血糖稳定。其机制与早期喂养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关,可使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血浆浓度明显提高[5],促进胃肠功能成熟,从而低血糖发生。因此早期喂养不仅可以改善胃肠动力、增加肠蠕动,还可刺激胰岛素释放,帮助患儿调节体内血糖浓度,维持血糖稳定。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对VBL应依据其胃肠道功能耐受情况,尽可能早开始,依据其吸吮、吞咽能力选择鼻饲喂养、经口滴管喂养、经口喂养等不同喂养方式进行喂养,调节奶量,早期喂养的最初2~3 d,不可操之过急,使胃肠道负担过重,并应从小剂量开始,以达到生物刺激作用即可,缩短肠到外营养使用时间,同时减少肠道外营养使用的并发症,有利于疾病康复,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216.
[3] 陈惠金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见: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9.
篇4
关键词:韧性概念;儿科护理;应用;
一、引言
临床护理领域所涉及的韧性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伴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如何将韧性概念有效引入到儿童临床护理中成为诸多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韧性概念的有效引入,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帮助儿童健康的成长。
二、韧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第一,韧性概念的阐述。虽然韧性在临床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对于韧性概念的定义,诸多研究者之间却并未达到一致的认可。笔者只能凭借临床相关资料的内容,对韧性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即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临床医疗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韧性,这种能力往往与创伤和其他逆境生活有直接联系。所以,加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需要医疗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韧性相关因素分析。就目前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与之相关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和资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临床中主要有以下表现:(1)个体性格,根据患者性格不同,所能承受的韧性也不尽相同;(2)家庭状况,家庭资源和父母的性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韧性;(3)社会环境,该部分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儿童所处的各类生活环境,比如说,学校、社团、同伴和邻居等。目前,对于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其核心主要是对保护因素进行研究。
三、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效果,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来看,却并不深入,而且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这必然会使韧性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日后此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第一,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医疗技术水平落后,设备不先进,从而导致很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都得不到治愈,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自从在儿科护理中加入韧性概念之后,治疗效果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韧性概念的指引下,儿童慢性病的临床护理重点逐步由减少危机转向对韧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为了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人员必须充分发掘儿童患者的优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韧性,帮助儿童克服疾病,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儿童韧性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说,家庭凝聚力、同伴的支持、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对患儿韧性程度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患儿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疾病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患儿韧性,帮助患儿战胜疾病。第二,针对家长的干预。之所以将韧性概念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患儿在高危环境下更好的适应生活,战胜疾病。上文提到,在儿童韧性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体性格、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状况。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对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学者们在对培养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对家庭的干预方案,尤其是针对母亲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中针对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最佳的保护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干预方案和社会环境的干预方案作为辅助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可以使儿童韧性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制定干预计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干预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所以,在对干预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影响儿童韧性培养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切实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对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早产儿的表现和需求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实施,同时要帮助父母及时进入角色,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进而为新生儿韧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要不断发掘儿童的潜能,尤其是对于身患重病的儿童,更应该提高对其韧性培养的重视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等多个方面着手,关注并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予正向支持,提升儿童的韧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引入对诊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医疗单位需要提高对韧性概念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入机制,将韧性概念的作用在儿科护理中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果。
作者:桂兰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守静.韧性概念在儿童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4(01).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耐药性; 血培养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细菌入侵患儿的血液循环,并且在其中繁殖生长,同时产生毒素导致患儿全身感染,这种疾病在早产儿的发生率比较高[1]。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1)呼吸窘迫,这种症状在新生儿败血症常见,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需要进行人工通气。(2)心律失常,周围循环灌注差。(3)低血压。(4)酸中毒,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5)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6)胃肠道症状,包括吃奶少、呕吐、腹胀、腹泻等。(7)皮肤黄疸以及肝脾肿大等[2]。目前新生儿败血症在发达国家的极低体重儿的发病率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死亡率很高[3]。对于其治疗需要选用最为合适的抗生素。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50例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所有患儿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34例,过期产儿1例。患儿的生产方式:剖宫产25例,医院顺产24例,在家生产的有1例。发病时间8 h~22 d。就诊原因:皮肤异常黄疸17例,占34%;惊厥4例,占8%;拒乳或者发热10例,占20%;其他症状19例,占38%。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病原菌没有明确之前,选用球菌和杆菌兼顾的杀菌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安美汀、头孢哌酮或头孢噻肟等,之后再根据血培养以及药敏结果进行调整,再选择敏感抗生素。在治疗时还需要注意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进行其他的辅助治疗,从而保持患儿气道的绝对通畅,例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保证患儿肠道内外营养均衡,维持患儿体内酸碱平衡。
2 结果
2.1 血细菌培养 所有患儿的血液标本总共培养出51株菌株,其中球菌有32株,占总株数的62.74%,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D族链球菌3株;革兰阴性杆株19例,占总株数的37.25%,其中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以及类产碱假单细胞各2株,棒状杆菌5株,不动杆菌、铜绿单细胞杆菌、臭鼻克雷伯杆菌等其他杆菌各1株。
2.2 药物敏感试验 在本次研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相同,都为100%,而对于氨苄青霉素、苯唑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都大于70%。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总耐药率更高,大于90%。
3 讨论
3.1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高危疾病,如果不能及早诊断并且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很可能会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所以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4]。虽然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并没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特征,但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实验室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诊断。在本次研究中患儿出现黄疸、发热、拒乳、体重不增、精神差、嗜睡等症状时,家长带患儿就诊,从而发现病症[5]。所以一旦出现以上所述情况,就应当积极寻找可能的原因,同时实施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在本次研究中,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特异性为93%,但是敏感性不高,只有14%。
3.2 所有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生时环境不够洁净;(2)胎膜早破;(3)围产期窒息;(4)患儿脐部或者皮肤感染[6]。细菌会在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感染新生儿。再加上新生儿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比较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患儿的脐部如果在生后护理不当容易引发脐炎,使细菌入侵体内。另外患儿如果有其他并发症的产生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细菌的感染。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的病原菌类型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金色葡萄菌。
3.3 目前新生儿感染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没有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滥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照常使用常规抗生素[7]。这样使很多病菌都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在本次研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了两种以上的多重耐药,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以及红霉素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都大于等于70%,而对头孢唑啉、克林霉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一般在20%~45%之间[8]。所以各级医院应当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尽量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和扩展,这样才能最好地将抗生素的疗效发挥出。医护人员也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禁止滥用。对于出现严重感染的患儿需要进行联合静脉滴注给药,再加上其他辅助治疗,保持患儿体内的酸碱平衡,尽可能提高患儿的治愈率[9]。
参考文献
[1] Klingenberg C,Olomi R,Oneko M,et a1.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Tanzanian tertiary care referral hospital[J].Ann Trop Paediatr,2003,23(4):293-299.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8.
[3] 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102.
[4] Santos Sanches I,Mato R,De Lencastre H,et al.Pattern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mong methicillin-resistant hospital isolates of coagulase-positive an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ollec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RESTET in1997and1998[J].Microb Drug Resist,2000,6(3):199-211.
[5]姚明珠,陈超,张旭东.新生儿败血症76例病原菌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689-690.
[6] Weisman L E.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al disease:emerging therapies for the neonatal and pediatric patients[J].Curt Opin Infect Dis,2004,17(3):237-241.
[7] 周平,熊爱华,肖听.49例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耐药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2):298-300.
[8] 章哲,叶金花.叶建平新生儿败血症128例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23(4):381.
篇6
方法:3日龄早产大鼠3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干预组、空气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早产鼠视网膜HIF-1和VEGF表达水平。
结果:空气组HIF-1α、VEGF均呈低表达,未见或罕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明显增多,HIF-1α及VEGF表达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分别
结论: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内可观察到VEGF和HIF-1α的高表达,舒血宁使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HIF-1和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对高氧性视网膜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视网膜病新生鼠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舒血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1-0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n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因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而导致幼儿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严重威胁早产儿存活和生存质量。目前的研究以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为热点[1]。本实验我们观察舒血宁对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高氧暴露下视网膜HIF-1α和VEGF表达增加的机制及舒血宁的保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ROP动物分组和处理方法。提前1天剖宫产出生的新生早产大鼠36只,适应性生长3天后进入实验程序,随机分为:高氧组、干预组、空气组。三组鼠均置于同一实验室,室内温度25~26℃。其中高氧组和干预组均吸入浓度≥90%氧,每日监测氧浓度3次(CYS21数字式测氧仪,上海嘉定学联仪表厂),用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高氧组、干预组每天开箱1h,添加水及饲料,更换垫料,并与空气组互换母鼠,避免母鼠因氧中毒致护理能力下降,7天后返回空气5天;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空气中。干预组吸氧同时每天还接受舒血宁腹腔注射(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每支5ml,折合银杏叶提取物为17.5mg,含总黄酮醇苷4.2mg;含银杏内酯0.70mg),舒血宁用生理盐水20倍稀释,剂量为0.15ml/10g。高氧组和空气组每天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即颈椎脱臼处死,摘除眼球,每组12只鼠,24只眼球,经固定、脱水、石蜡液浸蜡包埋,作平行于角膜至视盘的矢状位的4μm厚度连续切片,制作视网膜组织切片。
1.2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每只眼球取5张视网膜组织切片,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常规HE染色并用CD34抗体标记视网膜内皮细胞观察视网膜血管数量和形态情况,光镜下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计算5张切片的平均数。
1.3视网膜组织HIF-1α及VEGF蛋白检测。SABC法[2]。在高倍显微镜(×400)下随机选取10个视野,数出每个高倍镜视野的细胞数及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系统,标准差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
2结果
2.1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空气组均未见或罕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高氧组可见到大量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与空气组相比增加明显[(22.90±6.27)vs(2.22±1.07),t=213.30,P
2.2HIF-1α的表达。空气组有微弱表达,高氧组的表达明显著高于空气组[(41.90±8.07)vs(2.27±0.63),t=227.45,P
2.3VEGF的表达。空气组有较低水平VEGF的表达;高氧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空气组[(39.44±6.83)vs(11.89±3.98),t=66.26,P
1对象与方法
1.1病人来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份本市各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的病人,其诊断具有影像学依据。
1.2入选标准。
1.2.1诊断标准。结合脊柱外科学和Marchetti及Bartolozzi改良的1994年对脊柱滑脱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明显的腰部外伤及手术史。
(2)症状:腰部疼痛,或伴下肢放射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卧床不起等。
(3)体征:要部活动受限,膀胱及直肠反射功能降低或障碍,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膝或踝关节反射减弱。
(4)X线摄片,常规正侧位及双斜位片,CT扫描,MRI摄片以排除病理性滑脱。据此判断脊柱的稳定性和分级。
1.2.2分度标准。采用Meyerding提出的滑移分度标准:I°:滑移为0-25%;Ⅱ°:滑移为25-50%;Ⅲ°:滑移为50-75%;Ⅳ°:滑移大于75%。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75岁之间;③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④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
1.3过程与方法。
1.3.1治疗方法。采用研究小组研制的椎体矫正术。患者俯卧,掌握治疗参数的医生,明确诊断后,用国家专利仪器:椎体移位矫正仪,根据参数固定横突,力点选在突出的棘突和横突上,借助腹肌施力于脊突旋转以矫正移位的脊椎,使移位现象消失。5次为一疗程,隔日一次。一般治疗一至三疗程,平均二疗程。
1.3.2辅助治疗。在患者颈部查找到移位椎体用手法或打磨过的牛角侧卧位按压以矫正颈椎移位,畅通神经信息,启动神经免疫调节;少部分患者配合内服草药汤剂,基本方剂为:防风、防己、威灵仙、炒枣仁、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知母、桂枝等。因症加减。或西药:鲁南贝特配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三次/日,疗程一周。
1.3.3功能锻炼。嘱患者每日俯卧于凳上两脚离地半小时;或者腰背肌锻炼,病人俯卧,腹部垫一薄枕,使腰椎保持平行位置,抬伸上身和腿,以锻炼腰背肌肉。
1.3.4观察指标。疗效指标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的JOA评分标准来判定腰痛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一年及最终随访时均JOA评分,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主观症状(腰痛、腿痛、步态)与临床体征(感觉和运动障碍、直腿抬高试验)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腰椎X线片CT或MRI以明确滑脱情况和椎间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治疗后恢复率参照Hirabayashi法计算。
1.3.5疗效的评价标准。根据JOA评分标准,大于30分为优秀,20-30分为良,10-20分为中,小于10分为差。结合治疗前后腰椎侧位腰椎滑脱程度的测量。
2结果
2.1资料分析及疗效。本组40例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6岁。I°滑脱18例,Ⅱ°滑脱22例。随访时间为1年至3年,平均2年。JOA评分治疗前为11.4+3.6,治疗后一年位24.4+3.5,最终随访时为24.6+3.8。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原发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X线片显示35例滑脱完好复位,4例部分复位,1例无明显变化。
2.2安全性评价。收治病人中有4例出现局部红、肿、痛反应,经过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2.3本治疗法的禁忌症:孕妇、肝硬化、骨结核、肺大泡、气胸、胸腔积液、严重缺钙、内脏器官损伤、内脏大手术后、脑溢血、严重精神病、晚期肿瘤等。
3结论
对于原发性脊柱滑脱手术较多,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单纯椎板减压,减压和脊柱融合,以及在减压和横突间植骨基础上运用的内固定.非手术仍然被大都数患者所接受.非手术疗法主要有:推拿,功能锻炼,理疗配合药物等,椎体移位矫正术属于非手术疗法范围。本法主要的优点如下:
(1)治疗时间短,非经皮手术,几乎无创伤,安全且治疗费用低,为绿色疗法。
(2)治疗后不需卧床休息,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3)疗效较好,可能与脊柱神经系统的修复及免疫调节的启动有关。
(4)患者的骶骨和骨盆前移,改变了患者的力线,对于滑脱复位后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方法简单安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普及。
理论探讨:
(1)通过矫正椎体的轻微移动,小关节的错位得到纠正,同时在脊椎缓慢旋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效果,有利于椎间盘回纳修复。
(2)对骶骨及骨盆的向前方向移动,有利于改善身体前后力线方向,使身体容易平衡,解决了“翘臀”步态问题,同时有利于背部肌肉群的功能恢复。
(3)神经根压迫的解除,椎间盘的复位椎体移位的复位,有利于神经信息的调节,重启免疫修复,恢复腰部及下肢功能,排除陈旧黏连及无菌体毒。
(4)颈部椎小关节复位,对于全身的免疫修复有一定意义,也有利于背部肌肉群和下肢神经肌肉的恢复。
(5)嘱患者经常爬凳及肌肉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滑脱的再发生,锻炼背部肌肉群。
参考文献
[1]贾连顺,袁文,等.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485-487
[2]吕工一,赵合元.退行性脊柱滑脱的X分析.中国中西医矫形外科杂志,2003,4:9,2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衰竭; 呼吸支持; 护理
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分泌物容易阻塞气道,呼吸的调节机制较薄弱,从而导致了呼吸衰竭,这也是新生儿NRCU的常见症,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死亡,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1]。随着医学的进步,CPAP被应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2]。本次研究对本院在2007年8月-2011年12月共接诊的3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给予CPAP呼吸支持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7年8月-2011年12月共接诊3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诊断标准依据《实用新生儿学》中的标准。其中男20例、女10例;足月儿13例、早产儿17例。新生儿肺炎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肺透明膜病7例、湿肺6例、心肌炎并休克2例。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发生改变、青紫、安静时的呼吸频率持续性大于60次/min、三凹征明显、呼吸暂停、精神萎靡、肌张力低下、循环改变等。
1.2 方法及疗效判断标准
1.2.1 治疗方法 30例新生儿患儿均经气插管。在呼吸机和患儿连接前要将各种参数调好,并参照肺模型初步进行调整,在上机半小时后,再次检查动脉血气,参照临床血气的分析结果,随时进行调整呼吸机参数。
1.2.2 疗效判断 患儿表现安静、呼吸恢复平稳、及发绀完全消失、反应好。血气分析恢复至正常:pH7.30~7.40,PaO2>10.63 kPa,PaCO2 4.67~6.00 kPa,SaO2≥95%,为显效;患儿表现较安静、呼吸大致恢复平稳、及发绀基本消失,血气分析明显改善,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1.3 护理措施
1.3.1 治疗前护理 对患儿的生命临床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患儿的神志、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是否发绀等。呼吸机使用前要确保各个接口的连接情况,并测试呼吸机的各项功能和运转情况。及时与家人进行交谈,解答家属的问题并讲解该病的治疗情况,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3]。
1.3.2 呼吸机的选择 对新生儿患儿进行24 h的看护,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在出现呼吸节律发生改变、发绀情况加重、呼吸困难等现象时立即报告给医生,及时上机。
1.3.3 气管插管护理 将新生儿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上,保持仰卧位,肩部稍微垫高,头保持后仰,在插管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口腔内的分泌物清除。密切注意患儿的呼吸、心率、尿量及体温的变化,并随时观测呼吸机参数及工作状态的变化,做好相关记录。导管应固定,在进行翻身、吸痰等过程时操作要轻,避免滑脱。
1.3.4 呼吸道护理及预防感染 将氧气通过加温蒸馏水湿化, 保持温度在36℃,湿度在60%~80%,或者在每次吸痰之前注入1 ml生理盐水,达到湿化、温化呼吸道的目的,从而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4-5]。依据呼吸机的参数及患儿的面色,采用一次性的无菌吸痰管进行适时的吸痰。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确保操作在严格无菌下进行,如每天清洗消毒吸引管道、操作前洗手、随时更换吸痰使用的生理盐水等,防止肺部的感染。病房内要进行定时的通风,使室内的空气保持新鲜,室温控制在20~22℃之间,每日进行1次紫外线消除,避免交叉感染。
1.3.5 治疗后护理 在血气恢复正常后,可进行撤机,在拔管前的5 h左右,静脉注射0.5 mg/kg的地塞米松,并密切监测患儿在拔管后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拔管后的1 d内要依据具体的病情考虑给予鼻饲。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0例患儿治疗显效26例、有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3.33%,2例无效,无效率为6.67%。治疗前新生儿患儿的PaO2、 SaO2和pH值依次为(6.11±0.95) kPa、
(80.6±1.2)%、(7.11±0.05);治疗后依次为(11.7±1.05) kPa、(94.8±2.3)%、(7.36±0.07)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比较高,在抢救的过程中,主要的环节是纠正缺氧,迅速有效的改善气体交换能很好的逆转病情[3-4]。由于人工呼吸机负面效应的出现,医学科研人员致力于寻找安全、简便、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的治疗措施[5-6]。呼吸支持疗法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CPAP可以使患儿的肺泡在呼吸末保持正压,进而增加了功能残气量并避免了肺泡发生萎陷,从而改善了通气功能,使PaO2及SaO2升高[7-8]。研究显示早期进行CPAP可明显减少高压氧治疗时间[9-10]。在进行护理时要准确的掌握上机的时机,确保治疗过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注意吸痰的时间及吸痰的深度等[11-12]。
本次研究对本院3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儿的PaO2、 SaO2和pH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朱楠楠,张红,李忠彩.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5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91-92.
[2] 李莲花.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6,27(12):1549.
[3] 杨慧华, 杨丽梅.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8):1879-1880.
[4] 马金花.呼吸机治疗27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与护理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726.
[5] 董志凤,姚其娟,孙俏丽,等. 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48-49.
[6]王霞,唐素红,张殿军,等.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167.
[7] 罗文君,朱丽贞. 鼻塞式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6):151-152.
[8]姚怀荣.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0(8):142.
[9] 黎健. 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8):104.
[10] 刘爱萍,李晓红,刘建花.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5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12-13.
[11] 张慧娟,刘九月,贾西燕,等.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68例疗效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7):840-841.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病;音乐疗法;护理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用音乐调治身心是我国传统的怡情养性及养生之法,西方一些国家也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医院、老年疗养院及儿童特殊教育部门。目前,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4 000 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20 世纪80~90 年代从美国学成归国创业的有50 多人[1]。
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医疗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医特点,创造了音乐电流疗法、音乐松静功等,许多医疗机构也相继完成了音乐治疗系统的安装使用。我国第一家独立的音乐治疗所于1997 年底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1] 。日本心脏血压研究所对47 例进入icu 室3~5 d 后出现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结果提示音乐疗法可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起到缓和交感神经,促进感情、情绪镇静,抑制各种各样的压力反应,减少及预防icu 综合征的作用[2]。英国医疗机构对新生儿监护室中17 例躁动的插管早产儿利用录音带播放及模拟子宫内声音和女性歌声,观察音乐疗法对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早产儿活动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动脉压力和氧饱和度在播放期间有明显改善,提示音乐环境能改善氧供,增进大脑发育;音乐有益于产前准备和分娩,能帮助产妇放松情绪,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及焦虑[3]。谭孝厚等研究音乐松静疗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并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音乐松静疗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的疗效,以及音乐松静疗法对脑动脉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两种疗法对比的临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4]。综上所述,音乐疗法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确实的治疗作用,根据研究显示,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血压降低,基础代谢和呼吸速度减慢,使人在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为温和。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无病,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心理、社会因素的病因占据了重要地位,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悦耳动听的乐曲能协调老人生理活动,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使血压下降、心脏供血改善、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因此,音乐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音乐欣赏疗法,观察其血压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音乐欣赏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效果及价值,为寻找人群高血压防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水平拓宽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2.1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效果。
1.2.2 目标
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加音乐疗法,对降压药物起到明显的增效作用。音乐疗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高血压治疗和康复的手段。
1.3 关键词及定义
1.3.1 高血压病
老年人高血压指的是年龄在60 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21.3 千帕(16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2.7 千帕(95 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老年人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迟,收缩压升高而来。
1.3.2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主要有两种,主动性音乐治疗和被动性音乐治疗。音乐欣赏疗法,即被动性音乐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在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而达到治疗作用,它也是目前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用于精神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
1.4 文献回顾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是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国约有一亿高血压病人中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在60 岁以上老年人中约占四分之一患有高血压。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高血压病成为中西医学界面临的严峻挑战。老年人高血压具有以下特征:①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因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②老年人高血压易受变动的影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应慎用能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α1 受体阻滞剂、速尿等。③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耐受较差.更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血压患者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得太低。④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⑤老年人β 受体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对β 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动过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⑥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是与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损伤有关。⑦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长。⑧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目前,有关高压病病人的康复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运动和饮食3 方面。对于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日本和我国医学专家[5]认为,药物治疗只能暂时降低血压而对高血压病本身没有益处,并且会产生副反应,认为只有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将非药物疗法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尤其是音乐疗法已认为是高血压病康复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音乐不仅能够表达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陶冶人们的情趣,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从而调节血流量和兴奋神经细胞。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精神,使人兴奋、激动;而旋律优美的乐曲,则能使人情绪安静、轻松愉快。音乐是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于人体的生理功能的,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继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他器官的活动。由于音响有它自己的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如果在传人人体之后,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和生理节奏相配合,就能引起极大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共鸣反应。它能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7.8]。音乐的音响还能直接影响到对调节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9]。因此,乐曲的节奏、旋律、速度、谐调等不同,就可表现出降压、镇静、镇痛作用和情绪调节作用等不同的效果。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而且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0]。高血压属心身性疾病,长期的精神紧张是引起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音乐调节心身紧张的效果十分明显。音乐欣赏疗法是指通过欣赏音乐来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康复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在南开区沱江站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选择出所有无严重合并症的i、ⅱ 期老年(≥60 岁)高血压病患者,以性别、年龄、血压值、病程为配对条件选取20 对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1:1。然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 例。
2.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患者接受音乐欣赏法治疗,每次30 分钟,每天1 次,30 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每日静卧30 分钟,不听音乐,每天1 次,30 次为一疗程。
2.2.1 基础治疗方法
①饮食调理:减少高脂肪高盐饮食,戒辛辣刺激性食物。
②控制不良情绪。
③增强家庭社会的支持:鼓励病人参加文化娱乐或社交活动(每周不少于3 次)。
④纠正病人认知、应对方式,讲授高血压病知识,讲解情绪、精神、环境、家庭因素等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强调心情开朗、情绪稳定等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方式及改善负性情绪反应的知识和技巧。
2.2.2 干预方法
家居化的音乐治疗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25 ℃左右),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开始前,向患者介绍音乐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治疗前让病人排空大小便并取舒适的,休息5 min,然后轻轻闭上双眼,身体尽量放松,听放松性音乐30 min,再慢慢睁开双眼,完成一次治疗。听音乐的过程中限制灯光、声音、探访者、电话等,以助于取得最佳效果。音乐选择:让病人自己选择所喜欢的音乐或选择若干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小夜曲、民乐及模拟大自然中的鸟鸣虫叫声等[11]。但各型高血压患者不要听高亢激烈的兴奋性乐曲。对于高血压病人,乐曲也可以进行辨证的选择。① 肝气郁积型[12]:应听明快、兴奋的轻音乐。例如:《花好月圆》《喜洋洋》《鲜花调》《雨打芭蕉》《满庭芳》等民乐。②肝火上亢型:应听轻松、和缓的轻音乐。
例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海顿的《小夜曲》,以及我国民族乐曲《渔舟唱晚》《平湖秋月》《汉宫秋月》等。③ 肝肾阴虚型:可选择《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流水》《醇渔晚唱》《牧歌》《姑苏行》等能醒脑定眩、振奋精神、补益降压的乐曲。④ 阴阳两虚型:可选择《百鸟朝凤》《空山鸟语》《鹧鸪飞》《昕松》《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可调节神经、双补阴阳的古乐[13]。
2.2.3 资料收集
定人(由专人负责40 例病人数据资料的收集) 、定位(平卧位,左臂)、定血压计、定时(1 个疗程30 d,每人每天定时进行)。
2.2.4 评价方法
观察组每天听音乐前后各测量心率、血压1次;对照组每天静卧前后各测量心率、血压1 次。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来判定疗效。
2.2.5 统计学方法
对各组患者的计量资料用t 检验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血压值和心率
3.2 临床症状
经一疗程的音乐治疗后,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音乐疗法可能早期对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症状的改善更有效。结果见表2。
4 讨论
高血压病属于心身疾病,在其发病因素中,一些心理、社会因素的病因占据了重要地位,如长期的情绪紧张、易于激动等[14]。由于老年期多病共存,各脏器功能减退,难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加上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换,易产生自卑、失落、孤寂等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常导致高血压病的病情加重。积极探讨非药物治疗方法已属当务之急。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病人,音乐疗法具有实用价值,它在一定时期内能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无副作用。减少药物的用量和药物的毒副反应,节约药品,降低医疗开支,为一种治疗、康复的好手段。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有效控制血压,但降压、减慢心率效果两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音乐疗法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由于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单纯的药物治疗虽可以有效的降压,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因素无明显影响,不能完全缓解患者心理应激和纠正其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临床疗效。音乐疗法可以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治疗环境,指导病人听音乐,使病人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境,使病人内分泌调节正常,肾素一血管紧张素ⅱ减少,从而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15]。而倾听音乐能引起人们的心理、生理状态的改变,产生情绪反应。悦耳动听的乐曲都能协调老年人生理活动,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烦躁不安的情绪,改善老年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缓解了血管壁的紧张度,对降压药物起到明显的增效作用。同时,听放松性音乐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头痛、心悸、头晕、胸闷、失眠等临床症状。其中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提示听放松性音乐通过对人体心身功能的影响,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应对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盐饮食等,调动家庭、社会的支持作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高血压知识宣教,并运用音乐疗法,以利于血压的调节,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市南开区沱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有高血压病患者600 人,且仍保持不断升高的趋势,因此大力开展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音乐疗法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副作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且方便易行,便于老年患者在家中治疗,对于i、ⅱ期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高血压治疗和康复的手段在社区推广,但同时有文献报道,短期音乐治疗引起的降压作用只是暂时的,如能坚持音乐治疗3~9 个月,其降压作用能在停止训练1 年后仍维持[16],所以推广音乐疗法治疗高血压时,应强调长期性和持续性,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因此,音乐疗法在国内还需要多加宣传和教育,使高血压病病人认识到音乐疗法的作用和好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如何使音乐疗法科学地应用于临床,使之成为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如何能快速地引导病人进入音乐意境,使之放松,更好的降低血压。因此笔者建议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刚.音乐治疗尴尬中独行[n].羊城晚报,2000,3:17.
[2] 郭凤琳.icu 综合征与音乐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03.
[3] 程薇.新生儿护理中音乐疗法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3):129.
[4] 谭孝厚,杨放如,庄汉平,等.音乐松静疗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22(1):45.
[5] 熊卫平.浅谈音乐对健康的促进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1):701-702.
[6] 陈茜,王大钊.整体护理中广泛应用音乐疗法[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6,6(11):47.
[7] 陈洁.音乐疗法治疗精神病人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探讨[j].甘肃医药,1994,13:280.
[8] 齐彦春.音乐疗法的相关问题及其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3b):473-474.
[9] 李亚静.音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23-225.
[10] 周学富. 高血压社区防治模式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3,4(5):222-223.
[11] 范臻,蒋雪妹,王一尘.音乐疗法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4a):605-606.
[12] 许怀松,王树金.老年高血压音乐疗法的临床效果分析[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2):128.
[13] 谢英彪. 高血压的自然疗法[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447-448.
[14] 张明艳,黄晓红,杨鸿宴.应用音乐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2(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