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

篇1

[关键词] 胸部结节病; 医学影像学表现; 影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59-02

结节病以广泛发生的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肉芽发展到后期,可被转变或吸收为纤维组织,90%的患者累及到肺的改变[1]。严重者涉及到全身多个器官。部分患者病情可自行消退,但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治疗。典型的胸部结节病一般具有典型影像征象,即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经胸片检查即可确诊。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另外加之本病常合并肺内病变,给确诊带来困难,现在一般以影像学表现作为诊断结节病的依据[2]。本文回顾性分析入住本院的80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胸部结节病的确诊做一个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43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5.7岁。常规体检显示眼部不适12例,多发性皮下小结节1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3例,肺门增大6例,腋下淋巴结肿大7例,腮腺肿大4例。临床表现:胸闷17例,咳嗽15例、乏力8例、呼吸困难14例。低热18例、无临床症状者14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症状者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扫描(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下2~4cm。扫描参数设定:电流370mA,电压120kV,扫描速度0.3s/转,层厚8~10mm,薄层重建间隔1.5~2.5mm,其中19例加做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70(含碘370mg/mL)80~120mL,延时30s开始扫描,注射速度为(3~4)mL/s。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以P

1.3 诊断标准

①在体液和病理检查中未发现霉菌或细菌。②临床影像学表现明显。③非干酪性肉芽肿组织学证据明显。胸部淋巴结肿大诊断参照1996年修订的美国癌症联合会- 国际抗癌联盟胸部淋巴结分区法,以直径≥1.0cm为标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确诊68例,误诊和漏诊12例,确诊率达到85%。与同期的MRI统计数据(确诊率81.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 具体参数

(1)肺部病变:肺内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呈多样化,本组80例患者共54例出现肺部异常改变(典型病变图片见图1)。具体表现为:①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3例,表现为肺门附近支气管血管串珠状,束条索状增粗。② 肺内结节12例,结节主要沿淋巴管及其周围分布,多为肺内间质改变,并有粟粒结节灶存在,表现为纤细或粗大网状纹理。③ 空气潴留8例,表现为局限性透亮区弥散性分布。④ 条索影7例,表现为边界清楚不规则的条索状影。⑤蜂窝状影5例,表现为蜂窝状阴影。⑥磨玻璃影9例,表现为薄磨玻璃样影。

(2)胸内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分布广泛,大多呈对称性。增大的淋巴结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无相互融合现象。其中单纯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单纯右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肺门并纵隔淋巴结肿大4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受压变形4例。两肺门淋巴结肿大13例,两侧肺门淋巴结钙化8例。

(3)胸膜病变:病变现象较为少见,本组80例患者共9例出现胸膜病变。具体表现为:胸腔积液5例。胸膜小结节2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1)纤维化肺分析:一般对称发生于肺泡结节病部位,多见于上中肺部,少见于累及底部。主要表现有弥漫线状影,支气管扭曲和周围部蜂窝状影像3种典型征象,与弥散分布的肺结核和间质肺炎不同,病变分布为从肺尖向外周放射走行的条索状影,临床表现均无明显间质肺炎症状,因此是可以辨别的[3]。

(2)阴影状肺分析:阴影肺为结节病在肺泡内浸润性病变,病变似肺水肿,呈弥漫状,易误诊为肺炎或肺结核。但结节病肺内病变均为对称分布,与肺结核、肺炎分布明显不同,因此也是可以辨别的。

(3)肺部结节分析:结节病的一般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沿淋巴管或其周围分布,在肺门周围支气管血管束表现出结节现象。肺内肉芽肿结节改变,可自行吸收,也可进展形成纤维化[4]。由于结节在周围间质内分布相对较少,故小叶间隔增厚多不明显,因此容易导致误诊为血型转移瘤或癌性淋巴管炎。但这与血型转移瘤常分布于胸膜下不同,与癌性淋巴管炎明显累及周围间质引起的小叶间隔显著增厚也不同,因此也可以辨别。

3.2 相关对策

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分辨结节病与部分其他病症的临床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复杂,难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5]。因此除了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其他多种影像学资料,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从多方面对结节病做出综合诊断,从而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潘纪戍.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11(27):761-765.

[2] 李铁. 胸部结节病影像诊断值得注意的问题[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9-302.

[3] 顾占军. 老年前期及老年人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3(22):143-145.

[4] 周令飞,朱杰. 高分辨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07,32(14):4409-4410.

篇2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教学方法 思考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是属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医学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影像学应属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之一,它所涵盖的内容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X线技术发展至今天,已经是多种检查、治疗技术的总和,即是集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MRI、CT、DSA、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等的总和。显然既往所使用的传统影像学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需要,影像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较为棘手的,这些问题包括把握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趋势,拓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范畴,开发临床实习生临床思维等等,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本文就我校临床医学院在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以及讨论,以期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临床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1. 结合现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医学的发展非常之快,速度惊人。既往单纯只是对患者进行影像诊断的时代,已然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它现在已经深入至活体的功能研究,可以反映活体分子生物学改变及生化代谢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虽然教材在不断的更新,但依然不能紧跟学科的发展,那么,需要教师们献计献策,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学习新技术、开发新项目,并且及时删除过时内容和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

2. 明确现行教学模式弊端

(1)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各个学科基本特点的同时,缺乏学科间对比,使得学生不能明确建立整体影像学认识。(2)对学生的传授目前仍多采用“灌输制”。用“桥梁学科”来定义医学影像学,是非常贴切的,它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于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述,那么致使学生得到的只是干涩的图像特点,在脑海中没有对疾病产生系统的认识,真正在面对影像图像时,他们就不会根据病例图像特点进行判断、分析、最终诊断,那么这种教学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3)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去拓宽和加深知识领域。

3. 改进现有教学方法

过去常常是教师带着典型的影像图片,重复讲解理论课的主要内容,长此以往,实际上学生仅仅是回顾了理论课中疾病典型表现,不能够补充理论课无法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但是现代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影像设备的性能,如果能在见习、实习课时,带领学生在设备机房现场讲授医学影像图像的产生原理、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这样对于影像图像的形成,尤其是对图像中的部分伪影形成,也就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者机器因素所造成的图像特点,使得学生产生直观印象,容易理解。

4. 有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在现有学制下,如果仅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思维方式简单,遏制了其发展空间及发展潜力,势必会影响基础理论以及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而现代医学影像学除了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当然对于扎实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数学、物理,更甚计算机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以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如此看来,有效合理地安排基础理论、影像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需要了解、熟悉、掌握的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所以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面向学生定时开放PACS机房,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巡回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弥补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多加关注临床实际病例,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典型病例。

5. 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强化建设,硬件设备的提高容易完成,软件提升离不开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强化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校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新措施的尝试:(1)首先打破以“检查设备”来进行的医师专业划组的框框,采取各专业组定期轮转,强化教师全面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下的诊断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定期举行科室小讲课。检查每月定期举办3―4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轮流进行的小讲课,由主持教师自拟题目,可以是介绍某一疾病包括少见疾病,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详细讲述,结合国内外对该疾病的相关认识,使得全教研室所有教师知识不落伍。(3)疑难病例讨论会。每天利用早交班的时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讨论手术病理证实的疑难病、少见病,通过网络查看医师的诊断报告,了解诊断是否吻合,再次回顾性分析病例,这样可以加强对于疾病的认识,避免出现误诊、漏诊,也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重点,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同时要求教师定期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上,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科的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

6.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推广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即PBL教学模式, 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寻求解决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见习、实习课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讨,主要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对病例所有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诊断,带教教师可以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最终评判,活跃课堂的气氛,起到引导和最终判断的作用。

除去上述内容,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多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操作技术规程以及图像特点,真正地对各种影像学图像的特点有深度的了解,如此才能真正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帆,张雪林,郭文明等.论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47-249.

[2]刘文亚,赵圆,邢艳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4):492-493.

篇4

关键词:PACS-RIS教学系统;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9-02

随着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疗机构对影像医学人才的需求亦进一步增加。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成为高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医学影像学内容抽象,涉及学科广泛,检查方法多,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因此,探索出适应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尤为重要了。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于2004年筹建了专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PACS实验室,2011年改造升级成PACS-RIS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强化学生在校期间临床工作环境模拟与技能水平的训练,形成了PACS数字化影像教学模式。

一、构建PACS-RIS教学系统的意义

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和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主要应用在医院的影像科,它以计算机设备存储式硬盘为基础,保存医院影像资料,通过DICOM、网络等多种接口将影像设备连接起来,以高速网络传输并显示影像设备产生的数字化图像[1]。传统的影像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讲解基本病变的原理、概念,通过附加图片、图像、文字说明等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但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图像存在分辨率低、窗宽/窗位不可调、单个病例图像数量少、图像畸变和无图像后处理功能等缺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等方面工作,具备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使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良好的医学影像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在就业以后很快能适应临床工作,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构建了PACS-RIS教学系统,并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PACS-RIS进行影像学教学的优势

1.缩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都是学习教科书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病例缺少系统的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具备系统知识,很多的知识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而现在的二级以上医院一般都具有局域网或各种类型的PACS系统,影像学诊断都是通过PACS系统阅读分析图像、书写报告,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具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开始实习或毕业工作之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临床工作方式,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2,3]。PACS-RIS系统恰恰就是模拟临床工作模式,学生在实验课学习中就学习在系统中调取图像,可以进行图像的窗宽窗位的调节,可以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图像的后处理;学生能在电脑上模拟书写诊断报告,其程序和模式与临床工作一致,这样就可以体现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通过模拟临床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他们开始实习或者毕业工作之后,很快就可以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尽快融入临床实际工作中,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的顺利转变。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从某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去讲述,再附上疾病的几幅典型影像表现,内容都是这种疾病最典型、最普遍的东西,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共性的认识。实验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典型病例的胶片,学生分组轮换使用观片灯读片。这样的实验课,一是教师要反复讲解费时;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片量少;三是环境差,学生容易相互干扰,影响实验课的质量。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其在校期间阅读分析病例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要培养具有较高临床能力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阅读大量、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图像,这样他们才能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工作后很快适应临床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学生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图像,课后为了避免胶片污损或丢失,一般都要求胶片入库,这样学生实际接触胶片的时间很少,很难把疾病的图像读懂读透。PACS-RIS系统的建立,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储存于服务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多阅读图像,遇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带教教师,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访问服务器,调阅图像反复阅读,更好的消化教师所授的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有关的解剖、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某种疾病从临床表现到影像诊断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概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4,5]。

3.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由于某些疾病表现复杂,且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单纯使用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很难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这就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互相验证,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检查图像上表现各异,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幻片灯教学,先由教师逐一讲解,学生再轮换读片,分组讨论,由于课时和胶片数量的限制,学生实际读片数少,且由于读片环境影响,使很多人不能看清图像,不能认识和完全理解图片,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或糊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质量不高,效率低下[6]。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教师只需对典型病例稍加讲解,学生就可以在各自的终端电脑前进行阅片,还可以利用PACS系统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进行图像的处理,如调节窗宽/窗位、分辨率与对比度、缩放、旋转、测量、二维及三维重建等,学生可将图像调整至最佳状态,还可以分屏显示,亲自感受并书写诊断报告[7],并且输入一次检查号,该患者所做的所有影像学检查图像都可以显示出来。学生一方面可以比较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检查方法图像上的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劣,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比较影像学。如果对图像理解不充分,可以查阅高年资医师审核后的诊断报告,包括图像描述和诊断结果,与自己书写的报告相对比,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悉诊断报告的书写规律,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8]。利用PACS-RIS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疾病的异同点,也可以观察某种疾病的影像学动态变化,还可以了解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良好资源。在PACS-RIS系统建立之前,教师在讲课中所需要的图像资源都是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及时的积累所获得的,所以记录、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漫长而烦琐。而在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检索到相关的病例资料,而且包括相关的病史、病理、各种影像检查的结果等。PACS-RIS系统图片存储量大、种类全且及时更新,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不但可以在PACS-RIS系统中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演示影像图像,还可以把典型的图像进行编辑,输出到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作成优美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拷贝,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影像专业的学生需要反复大量的阅读相关的病例图像,才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PACS-RIS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梅.PACS系统及构建医院PACS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71.

[2]田芳,祝乐群,鲍虹,等.基于RIS/PAC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85-86.

[3]张松,张镭,丁毅,等.PACS/RI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病案,2011,12(6):65-66.

[4]中宝忠,王可铮,赵东亮,等.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523-525.

[5]李浩,李睿,袁远.PACS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4):697-698.

[6]龙金凤,蹇兆成,董鹏,等.基于PACS的PBL自主学习模式对影像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促进作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30-131.

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临床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教学效果

作为以图像形象化为主的学科,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中实践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多媒体教学以及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技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广泛应用,教学方法也不断变[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自主学习模式,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3]。本研究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试卷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分析PBL教学方法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本2009级临床影像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学生共126名,平均年龄(21.2±2.6)岁,所有学生高考成绩、认知水平、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126名学生根据学号随机分成2组:PBL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组学生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践教学课中,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给出病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6个阶段。首先,将每组学生再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提出未知病例让学生讨论,此病例与所授课程相关,但学生课前不知道具体诊断及需要注意的影像学细节。第2阶段学生初步查看影像及临床资料后提出问题,主要对临床及影像特点及疑问进行分析。第3阶段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假说,确定自己的诊断,并为该诊断提供依据。第4阶段在课外完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行组内讨论。第5阶段,再次进行组间讨论及辩论,对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要点,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对各组发言进行评估。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即教师为授课主体,教师在实习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等进行课堂讲授,之后由学生观看教师所制多媒体医学影像图片教学库,全程由教师进行授课并总结。

1.3 教学评价

临床教学授课内容结束后,当堂进行课堂阅片测验,要求每个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并诊断,两组均采用同样病例。由一位老师进行考卷评分,评分采用盲法进行。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进行测试,考试以试卷形式进行,测试结束后也是由一位教师盲法阅卷评分;临床实践教学课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PBL教学法和传统讲授法的反馈意见。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AS19.0软件进行,对课堂阅片测验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课堂阅片及理论测试成绩对照组、实验组行两组间的t 检验,两组间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评价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比较

临床实践授课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阅片测验,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影像描述、分析及诊断,按要点给分。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实验组学生读片考试成绩(16.9±5.1)分、理论成绩(84.4±14.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读片成绩(10.2±6.1)分和理论成绩(72.5±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读片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组别 阅片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

实验组 16.9±5.1 84.4±14.8

对照组 10.2±6.1 72.5±9.7

t 3.56 3.63

p 0.000 0.000

两组间阅片成绩及考试成绩进行组间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L教学法教学成绩好于传统教学法。

2.2 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L教学比传统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交流能力、加强学生分析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均占优势(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比较(%)

评价内容 实验组(n=63) 对照组(n=63) χ2 P

对于学科兴趣 54(85.7) 43(68.2) 3.894

活跃课堂气氛 52(82.5) 41(65.1) 4.396

主动学习能力 55(87.3) 38(60.3) 6.782

知识掌握的深度 57(90.5) 37(58.7) 6.884

知识掌握的广度 52(82.5) 40(63.5) 4.653

临床思维能力 51(80.9) 39(62.0) 5.324

文献查阅能力 50(79.4) 37(58.7) 7.897

综合分析能力 49(77.8) 35(55.6) 7.347

交流能力培养 51(80.9) 37(58.7) 5.324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医学桥梁学科,影像教学最大特点是以大量X线片、CT片及MRI片等进行教学[4-5]。传统医学影像教学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虽然通过课件、多媒体、标本、挂图等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大量阅片学到影像知识,但对临床思维的培养帮助不大。因此在影像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影像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已成为影像专业临床实践授课中关注的热点问题[6-7]。

PBL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8-9],此种授课模式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将PBL引用于医学影像学实习教育,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本研究结果发现将PBL法应用于影像临床授课中,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对病史及影像的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研究中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研究报道,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0-11]。在本研究中,授课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阅片测验,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影像描述、分析及诊断,并在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读片考试成绩、期末理论成绩分别为(16.9±5.1)分和(84.4±14.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读片成绩(10.2±6.1)分和理论成绩(72.5±9.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水平。

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估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PBL教学法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普遍持赞成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此种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分析资料、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得出结论,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者。其次PBL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因为在PBL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病例都是临床上实际的例子,学生对病人的分析处理不仅需要医学影像学知识,同时把基础医学的解剖、病理、生理以及临床的内外科联系起来。这种纵向构建的知识网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糅合,提高其临床分析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在研究中我们发现PBL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组内讨论时即要表达自己所想,同时对别人的分析要予评议、吸收,最后小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能在诸多方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PBL教学受限于时间及课程形式,仅能就数个病例展开讨论,不能对学科要求的大纲内容面面俱到,同时PBL教学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基础及内外科的相关知识,对于事前无准备的部分学生,难以融入讨论中来,因此在PBL教学中我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改变其作为“知识容器、考试机器”的现状,同时对于部分配合度不够的学生,可以尽其所长,安排文献查阅或其他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个体,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Zhang ZQ,Ma SY.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ing[J].Joum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2011,27(5):85-86.

[2] Thurleya P,Dennickb R.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radiology[J]. Clinical Radiology,2008,63(5):623-628.

[3]Cui XY,Li Y,Liao H,et al. The application and problems ofPBL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J]. 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2010,19(4):439-442.

[4]吴华伟,程杰军,许建荣,等.提高医学生影像读片技能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401-1402.

[5]Lu Q,Jin JY.Divers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imagingteaching[J].Modern Medical Imagelogy,2008,17(4):216-217.

[6]杨明,刘斌,杨小庆,等.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4l0-42.

[7] 易露茜,程伯基,赵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田[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1-643.

[8]祝鸿程,刘浩,王迎伟,等.基础医学课程PBL教学应用的新思路[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410-1412.

篇6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篇7

[关键词]能力导向;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案例式教学

1课程改革应用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学院2013级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两个三年制高职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照入学时间将2013级高职班45名学员纳入对照组,将2014级高职班50名学员纳入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组开设《临床医学概要》学期前的所有课程成绩做统计分析,两组的学习成绩一致性较好,同时对授课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比性。

1.2影像诊断能力调研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布局,选取北京市22家医院的54位放射科技师和诊断医师进行问卷调研,其中包括三甲医院15家,二级医院7家,主要调研内容是影像诊断能力标准。

1.3教学项目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小组由2位专业教师、3位医学基础教师和1位医院放射科专家组成,参照调研结果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研讨交流,并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8个系统病例设计39个教学项目,同时设计完成教学项目实施方案中的39个教学案例,制定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呼吸系统为例制定教学项目及标准[5-6]。

1.3.1肺炎链球菌肺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20岁,3d前淋雨后发热,伴寒战、胸痛、气短、咳嗽及咳铁、锈色痰。胸部X射线检查,右上肺片状、均匀及致密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临床症状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4)评价体系。①思维训练系统;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网络在线测试。

1.3.2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③了解治疗要点。(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6岁,5年前开始咳痰反复发作,可达数月。3d前,受凉咳嗽加剧,黄脓痰,伴发热。胸部X射线检查,肺纹理增多及紊乱,呈条索状、斑点状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患者体检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④病理3D动画。(4)评价体系。①思维导图绘制;②临床病例分析;③健康宣讲。

1.3.3肺结核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检查及预防;③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④了解病理分型。(2)临床案例。患者女性,59岁,3个月前间断嗽,白粘痰、伴午后低热。食欲不振,乏力。胸部X射线片示两肺散在小点片状均匀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肺结核症状视频;②肺结核防治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DR及CT影像。(4)评价体系。①网络在线测试;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疾病防治画卷。

1.3.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CT影像特点;②熟悉分型和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8岁,2个月前出现刺激性咳嗽,少量灰白粘痰,伴右胸背胀痛。近1周间断痰中带血。胸部X射线片示右上肺前段一3cm×4cm块状阴影,边缘模糊毛糙。(3)信息化素材。①理论知识画卷;②CT检查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CT影像。(4)评价体系。①临床病例分析;②理论问答竞赛;③拓展学习汇报。

1.4教学实施方法

(1)2013级高职班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2)2014级高职班为实验组,按照教学项目开展案例式教学,创设临床工作情景,以临床案例为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常见疾病的微课视频、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职业岗位拓展学习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9]。(3)针对本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课题组分别编写标准试卷各1套,于不同学期对两个班级进行课程考核。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对《临床医学概要》和《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评分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别利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课程改革应用结果

2.1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54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有效问卷率100%。医学影像诊断能力需求涉及8大系统的39种常见疾病,专业能力标准127条,各项内容的专家认可度均达到85%以上,明确了本研究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职业培养目标。

2.2《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2分,最低分40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7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9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数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P<0.05)。

2.3《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7分,最低分52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0,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6.94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7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35,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也有明显的效果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

3课程改革应用效果与分析

通过基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导向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分析,课程内容贴近职业岗位,符合专业需求,教学过程积极创设职业工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科学、实用和高效的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3.1贴近职业衔接了专业课程

《临床医学概要》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题组通过行业调研,根据放射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疾病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同时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学习需要,搭建教学框架并设计教学项目,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医学基础。

3.2案例引导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改革,建立了基于放射科临床案例引导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岗位案例引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借助微课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9-11]。

3.3突出能力提升了培养质量

通过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分析,论证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成绩分析,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有重要意义[12-13]。

篇8

1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

即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影像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环境中对医学影像数据实施数字化管理的专业化综合系统,能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送和管理[1]。

2传统教学方式特点

2.1各类影像分支学科单独讲授,课程之间关联和融合性表现各异,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获得单种的影像诊断方法,缺乏各种影像方法的纵横比较。

2.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讲述了各类影像的基本理论、模式化的影像学特征,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实际的病例,选择哪种影像手段、如何综合分析各类影像结果仍使学生感到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类影像的特点(如超声、X线、CT、MR可以提供精确的定位和解剖学信息,放疗侧重于治疗,而核医学更侧重于观察病变的功能、代谢等等),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各类影像学资料,紧密结合临床得出合理的判断,是促进学生从课堂顺利过度到实习节段,从实习节段过渡到临床首先需要培养的能力。

2.3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角,学生是被动的。部分课堂与临床分离、图像与患者分离、同一种病症影像手段相分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被动的学习习惯,影响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 实施方法与效果

3.1 系统建立PACS教学系统由我院PACS系统和影像多媒体教室组成,全院影像资料包括CR、DR、CT、MR、DSA、数字胃肠、乳腺DR、超声、病理、内镜、ECT全部覆盖。硬件组成:超大容量服务器及数据备份服务器各一台,高级工作站一台,多媒体投影系统10套(其中DICOM接口一套),标准配置电脑35台以及扩音系统等。软件支持:GD-PACS医学影像浏览、诊断报告系统及自动阅卷等。

3.2 系统操作方法 教师在主机上操作和控制多媒体教室内其它所有的电脑,当教师进行典型病例讲解时,通过操控,其他电脑的屏幕显示与主机保持一致,学生在有限的权限内对图像进行操作。教师让学生自行阅片,解除权限的限制,学生可以浏览PACS系统内所有的图像,方便了师生的互动及归纳总结。 教师应用PACS系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知识、阅片能力的掌握情况。

3.3 教学效果我院PACS系统所建立的影像教学图片库包含了CR、DR、CT、MR、DSA、数字胃肠、乳腺DR、超声、病理、内镜、ECT的典型图片5000多例,涵盖了影像学中各个系统、部位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典型病例,大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图片质量非常清晰,学生可直接在多媒体实验室直接访问服务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读片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及相关教师的一致好评。

4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

4.1学习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传统的实验课采用观片灯读片,先由教师逐一讲解,然后学生分组轮换阅片。由于时间和图片资料的限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片数量少,而且受环境影响大,如:学生读片时相互干扰,受个人视力、阅读距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多数人不能不能完全认识和理解图片,造成实验课质量及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3]。

既往的教学片搜集耗费了教研室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原胶片模式影像教学资料利用率较为有限。一张胶片只能在一个教学场所使用,而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传统胶

片的有效保存期限在20年以内,且随着阅读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缩短[4]。PACS系统运用之后,影像学教研室教师可直接在工作站上,通过平时收集、病例查询功能能直接获取所需的图像,操作简捷、方便[5]。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典型病例传给学生,带教老师只需对典型病例特征进行讲解,学生即可在各自的终端电脑前进行阅片。同时,利用PACS系统具有完备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如:窗宽与窗位、添加定位线、缩放、旋转及标注与测量(大小、面积,CT值)、MPR、VR重建。学生可将图像调至最佳状态、双屏或三屏显示、前后对比,亲自感受并学习书写报告,提高自己对所见病变的诊断及认知水平,反复练习书写报告的能力[6]。利用PACS系统,老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疾病的异同点,对某些疾病的演变进行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例如: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肝Ca的疾病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比较影像学概念[7]。对于图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从中查询出本院高年资医生审核后的最终诊断描述、诊断结果及病理结果。

4.2数字原始图像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4.3特殊检查方法的优越性

对于影像中的动态检查如:胃肠造影、超声检查及各种介入手术治疗等,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一副或多副图像常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PACS系统运用后,学生能见到动态操作过程及动态图像而加深认识,比如食道造影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动态、能动的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4 “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PACS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开展“诱导式”教学方法: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PACS网络上的图片自学,分析讨论,查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知识内容,全方位了解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这种传统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形式。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影像学资料,既能掌握某一部分病变的共同体征,又能掌握其不同的特点及独特性(即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道理,以及(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优势)[8]。

4.5 PACS为解决临床教学与法律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采用PACS后,影像资料可以共享,患者的胶片归属权不影响PACS内图像的存储和调阅。在使用资料时,可以隐去患者基本信息,从而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在临床教学中,实训基地的模拟人可较好地解决临床学习与患者隐私权的矛盾,而PACS既能解决图像共享问题,又能提供最直接的影像资料平台[9]。

4.6 学习方式多样化

PACS系统根据DICOM标准以扩展到医学影像学图像领域,同一患者的近期医学影像图像皆可在局域网内每一台PC机上调出,同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远程影像教学成为现实,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7 实现了“无纸化”的考试

通过PACS系统,建立了《医学影像学》传统题和影像图片的题库,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①使得学生负担减轻,理论与读片合二为一。②方法新颖,学生容易接受。③考试的内容更加完善。④教师出题和阅卷的负担明显减轻,PACS系统中的软件会自动阅卷,生成评分。⑤节约了大量的纸张,使得成本明显减低 [10]。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读片教学;学生主导;读片模式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及放射技术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的重点、必修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必须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1]。通过读片进行诊断的能力是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直接关系到今后在临床上的工作表现。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独立读片的能力,并能够保证读片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读片的能力,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医学影像专业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传统医学影像教学模式来看,主要包括课堂中的理论学习与实习中的实践学习两个组成部分[2]。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刻板单一等问题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起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且课外实践受到课时、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较弱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读片技能,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处于相分离的状态,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拓展。

一、医学影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医学影像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需求不相适应[3]。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灵活运用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进一步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听教师讲,课堂互动性和参与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对医学影像的学习提不起兴趣,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要求。(二)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而言,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但同时仍不能忽视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应用技能[4]。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医学知识的责任,同时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现阶段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多是讲解理论知识,即便是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读片教学,也多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也很少有关于读片的针对性的训练,缺少展示自己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学生缺少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也不够彻底。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导致在课上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虽然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由于时间较短,学生累积的经验不足,且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实习接触到的病例有限,很难全面了解读片的知识。目前医学影像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足以满足学生临床工作和学习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三)教学内容脱节。医学影像专业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长期在教学岗位缺乏充足的临床经验,因此只能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等固有规定制定教学内容[5~6],使得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医学影像最前沿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上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教学内容落后于医学发展的问题。教学内容上的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目标,医学教育中的缺陷势必影响到医疗教育质量。(四)评价机制缺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医学影像教学仍然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能力,但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完善,不能全面对学生进行考察。一方面无法考察出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等,另一方面无法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评级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的针对性降低,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学生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知,难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教师进行的反馈也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主导读片模式的重要性

学生主导读片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医学影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主导读片后,虽然参与机会有限,但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学生能够在读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学习上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读片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生主导读片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动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在问与答的互动中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学生主导的读片模式能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思所想顺利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中与病患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感更强,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此外,学生主导读片模式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根据学生的读片表现把握教学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思路。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进行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学生主导读片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各项读片能力,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三、学生主导读片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医学影像教学应顺应时展和医学进步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部分,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一是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二是在教学模式上由过去教师主导的读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模式。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读片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学术氛围浓厚的读片环境,充分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二)重视实践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同时兼顾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利用学生主导读片的模式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读片能力。例如在学习相关疾病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病例的相关医学影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接着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实践,还可以让旁听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科中接触到不同情况的病例,使读片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三)延伸教学内容。医学影像专业涉及到的内容多且复杂,仅仅依靠日常教学和教材难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因此,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延伸,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所补充的内容应与教学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读片,另一方面应衔接医学前沿,使教学内容更加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医学影响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向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教学实例,降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教材与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主导读片提供更多必要的保障。(四)完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目前医学影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相关评价制度。一是增加评价方式,除必要的考试外,可以将学生主导读片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考察学生的读片能力。同时增加评价的项目,如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果等,有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二是应增加评价的主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让学生对读片表现与能力进行自评,有利于寻找自身的不足,促使其主动学习。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895年,X射线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在不久后在人体疾病的检查中得以应用,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放射诊断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多种诊断方法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近30年来,在传统的X线检查基础上,CR、DR、CT、钼靶X线摄影、CT、MRI、USG以及核素显像设备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完善,影响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诊断为一体的综合诊断系统。与此同时,诸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新技术以及如分子影像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也在陆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还在继续不断充实和扩大。然而,在临床诊断中,面对众多的检查方法,如何科学选择则具有了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1.1 X线成像检查

X线成像检查是医学影像中应用历史最长、操作最简单方便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检查方法,其检查范围包括透视、X线平片检查以及对比剂造影检查等几个方面,对检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好的组织密度对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肠道等,当然有时候也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

1.2 CT成像检查

CT成像检查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图像,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颈部、胸部、肝肾胰脾、腹盆腔、四肢关节以及软组织的病变影像检查。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不用对比剂的普通扫描情况下,在不同病例的病变发现以及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可作为对X线检查的可靠补充,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②在快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或CT灌注扫描,可对疾病是否属于血管性病变做出鉴别,同时对了解在病变状态下的供血情况以及鉴定病变的良、恶性情况也很帮助,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③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是集合了薄层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价值;④高分辨率多层面螺旋CT扫描即是在运用X线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并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的医学影像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多角度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不同而开发出的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和相邻关系,更好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对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4 超声成像(USG)

该技术利用了声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无创伤和辐射,操作简便,并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随着该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其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与X线摄影结合检查的情况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2  医学影像综合应用讨论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的比值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夏泽民.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