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标准

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幼儿园;观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604(2010)03-0020-04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等。这种活动的参与主体除了教师、幼儿外,还有观摩者、点评者;地点多在幼儿园内或大型的会场内;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讲究创新;通常有多个教学活动集中展示,每个教学活动一般在15~30分钟,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

“观摩”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观看,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观摩”中的“摩”的意思是“研究切磋”。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切磋”用以比喻共同研究,互学长处,互纠错误。可见,“观摩”一词含有研讨的意思。当前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观摩活动还被特别命名为“观摩研讨会”,以显示对研讨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目前的教学观摩活动还是重“观”轻“摩”,“观”多“摩”少,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教学观摩活动良莠不齐。虽不乏优秀的活动,但很多活动差强人意。有的一味追求创新,错误百出,甚至贻害幼儿;有的没有经过审慎的价值判断,误导幼儿;有的课程内容不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教学形式不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还有的一味追求预期的教学效果。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等等。笔者将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有偏差

《狮王进行曲》是《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笔者观摩过一个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据执教老师介绍,这个活动旨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故事、图谱、动作、游戏等方法。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重点把握及教学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来看,还是从幼儿注意的焦点来看,视觉的、情节性的东西成了重点,音乐本身则被忽略了。幼儿缺少自由感受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在教师高结构化的教学安排中一遍遍地表演。我们看到的情景就是,教师或某个幼儿扮演狮王,其他幼儿匍匐跪地,山呼“狮王万岁”。试问,这样的表演活动,价值何在?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

这是一个大班科学活动“微生物”。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出示新鲜食品和变质食品让幼儿观察,然后出示放大了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形态图和汉字卡“微生物”,让幼儿观察、认读。教师告诉幼儿,食物长毛和发霉是因为有微生物在起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品尝酸奶和鲜奶,告诉幼儿是微生物把鲜奶变成了好吃又有营养的酸奶。教师还告诉幼儿,面包、馒头等的发酵过程也是微生物在起作用。随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前些时间我们把肉骨头埋在小树下,之后小树的树叶会由黄变绿。教师总结,是因为微生物使肉骨头腐烂了,变成了小树需要的营养。最后教师组织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该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讲解微生物的作用。尽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到“启发”一词,但从活动现场看。幼儿难以理解平常看不见的微生物是怎么起作用的。难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微生物可以使食物变坏。有的又可以使食物变好。变坏了的食物又可以成为植物的营养。就活动过程而言,幼儿只是在鹦鹉学舌罢了。

纵观笔者观摩过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学活动内容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性。这类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开展得很热闹,教师也往往要花很多功夫进行前期准备。但事实上对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促进作用;有的活动内容则太难,幼儿无法接受,但教师为了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则一遍遍让幼儿尝试,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教师罔顾幼儿的发展阶段和特点,随意选择教育内容造成的。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不适宜

这是一个大班健康活动“我们的骨头”。教师要求幼儿“感知身体里的骨头,并在纸人相应的位置上作记录”,引导幼儿“把零散的骨头纸样贴到人体轮廓板上相应的位置”。从活动现场看,幼儿虽然上下、左右、前后仔细地摸自己和同伴的骨头,但完全作不出记录。当教师要求把头骨、四肢的骨头、胸骨、肋骨、髋骨等纸样贴到人体轮廓板上时。幼儿也不断出错,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模仿骨架图,才算贴好。从教案上看,该活动的目标被表述为帮助幼儿了解骨头的作用,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头,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实际上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选择的方法很不恰当,甚至偏离了目标,违背幼儿的认知特点,自然无法达成预设目标。

4.教学活动的结论有错误

这是一个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教师请幼儿讨论“两样物体,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为什么速度不一样”,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的竟然是“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这样的结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发生。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观摩活动不完全等同于幼儿园日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时容易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学观摩活动确实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一种表现和缩影。一般来说,对外开放的观摩活动大多是幼儿园认为比较优秀的活动,开设观摩活动的教师也是幼儿园比较优秀的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教师。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来观摩的人。可以说,教学观摩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幼儿园所选择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观摩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编制的权力不清晰

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课程编制的权力究竟在国家、地方。还是在幼儿园?谁更有话语权,是专家、教师、幼儿,还是家长?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理论上讲,幼儿园课程设计极其专业,不是谁都可以设计的。

2.教师承担了本不需要承担的任务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本来已经很重。再让其承担极其专业的课程编制、课程创新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事实上,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课程编制的能力。课程编制要考虑众多因素。往往需要特定的专家团队作长时间的努力。在笔者看来,教师的任务是用好课程,而不是去创编课程。让并不具备课程编制能力、缺少课程编制条件的教师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质量可想而知。

3.对园本课程的理解有误

在课程权力下移的大背景下,原来的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变成为现在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校本)课程三级共存的局面。从这

三级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在中小学里,通常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各占总课程的10%左右。幼儿园教育虽然与中小学教育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把园本课程视作幼儿园课程的主体肯定是不合适的。有的幼儿园花费了大量精力创编所谓的园本课程,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按这个园本课程进行。结果由于这些园本课程没有经过审慎考量。导致问题丛生。

4.对所谓“创新”的过分追求

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的教师在准备活动阶段就缺少相关标准的指导。观摩活动参与者在评议观摩活动时也缺乏依据和标准,通常只是根据大家各自的默会性知识和个别专家的意见进行讨论。教师想要展示自己的水平,想代表本园、本地区的水平,还要面对专家、上级、同行那么多双眼睛,主观上都想让活动出彩。如果选择大家熟悉的内容和方法,很难出彩。于是,“创新”成了不二法门。也许正是因为过分追求所谓的“创新”,所以出现了教育价值有偏差、教育内容有误等问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可归因于幼儿园课程标准的缺乏。不是说要建立一个大一统、一刀切的标准,而是说要有一个课程的基本门槛,以保证课程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幼儿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有基本的保证。

三、呼吁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

针对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中出现的大量问题。我们呼吁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建立这个课程标准“有两大好处:一是‘灯塔效用’,即它应该像一座灯塔一样,指明课程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航线。使大家按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课程;二是‘手电简效应’,即它应该像手电筒一样,照亮每一个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方向,使每一位教师和幼儿都知道他们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往前走,而不至于迷路”(李辉,1998)。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有了客观标准。”目前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部分充当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但与我们所期望的幼儿园课程标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至于某些地方根据《纲要》制定的一些幼儿园课程标准,虽然有对《纲要》的具体细化内容,但大多并非是从课程角度出发制定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

1.建立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标准

(1)要分别建立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所以既要建立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又要建立地方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目前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国家课程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各地应根据这个《纲要》制订适合各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

(2)要建立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内容标准必须明确幼儿应该学习和能够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应重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执行标准应是一套关于内容标准执行情况或完成程度的评估标准。它是保障内容标准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手段。

(3)要建立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领域课程标准比较容易建立。《纲要》就是按领域来划分的。综合课程标准则需要根据综合课程改革的现有成果。探讨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活动方式、评价、物质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的标准。

2.怎样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

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考虑先建立优秀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如网上资源库、光盘资源库等。并在审慎论证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补充。大家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秀的教案放到资源库中,并可附上自己的思考,以供其他人借鉴、评论。资源库要由专人负责维护,有各方专家参与讨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各种价值取向相互碰撞,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应加强对现有幼儿园课程的文本研究,特别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研究课程文本。众所周知,课程文本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应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图片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人物研究法、语言分析法、故事情节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程文本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文本内容的潜在意义,以反思、改革现有课程,为制订幼儿园课程标准作准备。

在对当前课程实践有了更多反思,对现有课程文本有了更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制订切实可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了。

篇2

关键词:细节管理;心理护理;儿科疾病;护理管理效果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同时,人们对于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的更好的要求,临床上如何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等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儿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由于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家属对于孩子过于关爱等,使得护理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因此,临床上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误差发生率,改善患儿心理状况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对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有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6.5±0.8)岁,患儿病程为(1~6)天,平均病程为(3.5±1.4)天;对照组有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患儿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6.1±0.9)岁,患儿病程为(1.2~6.5)天,平均病程为(4.2±1.1)天。患儿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儿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精神支持:入院后为患儿安置一间病房,并保持空气新鲜,让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治疗过程中护师可以通过将故事、幽默等方式和患儿沟通,既能够分散患儿注意同时还能够减轻患儿激进反应,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心理疏导:患儿确诊后,护师要告知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并详细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让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有一个了解,使得患儿家属能够全力配合治疗。同时,患儿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减少和避免心理应激。放松训练。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进行锻炼,让患儿保持放松,帮助患儿缓解负性心理[3]。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联合细节管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强化护师风险意识。儿科护理和成人护理相比风险更高,并且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家属情绪波动通常比较大,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产生护患纠纷。此时,护师应该多注意护理细节,多考虑患儿家属的心情,通过合理的安排以及加强细节管理等建设护理纠纷。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以及细节管理,以“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去照顾患儿。(2)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节管理过程中应该规范护理程序,保证细节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3)完善规章制度。给和本院儿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护师对“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等多个标准进行细节化,为护理质量管理以及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护师在相关制度和标准基础性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程序,对患儿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对护理过程中的疏漏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3 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拟问卷调查标准对患儿护理前后医院感染、护理差错、护患纠纷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和统计;采用SDS、SAS 评分量表对患儿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n(%)形式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4例发生医院感染,3.57%患儿护理出现差错,2例出现护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为7.86%,低于对照组(15.7%)(P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3.讨论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疾病类型也比较多,多数患儿发病后容易产生哭闹、烦躁等心理,给医师诊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儿治疗预后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4]。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加强患儿护理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在儿科疾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心理护理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更加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加强患儿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消极心理,使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治疗,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心理护理的实施还能够有效的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能够让患儿家属和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了由于患儿过度痛苦引起的家属应激反应等。而细节管理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方法,它主张每一位护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细节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增加护师服务意识,并将细节管理的观念、思想等融入到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我院的护理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了护师护理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护理缺陷,从而能够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临床上,将两组护理方法联合起来效果理想,能够发挥不同护理方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既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从而使患儿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治疗[6]。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儿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也比较复杂,患儿治疗过程中在心理护理基础上联合细节管理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心理波动,减少护理差错,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霞.小组术前访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20-1922.

[2]徐素彬,宋芹,彭,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54-155.

[3]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4]周秀红,黄水英,张伟珍.鼓励患儿及家属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2,19(7A):32-33.

[5]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2.

篇3

1.1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自学习细节管理之后开始试验儿科细节管理的重要性。随机抽取儿科住院患儿206例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甲、乙组;其中甲组患儿103例,男6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岁;乙组患儿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甲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乙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儿科患儿特殊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流程,注重服务细节,主动寻找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问题及早沟通,以免因误解和沟通不良形成护患矛盾。转变护理的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护患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护理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意患者的护理需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细化培训体系,提高职业素质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于儿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并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

1.2.3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是保证护理队伍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儿科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细化规章制度。参考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另外要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工作中出现的忽视护理细节,造成护理疏漏的现象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帮助儿科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3评价指标记录甲、乙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并发症、感染、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计算,同时也要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研究共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回收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并发症4例、护患纠纷1例、感染3例,满意度97例(94.17%);甲组并发症9例、护患纠纷3例、感染7例,满意度80例(77.67%)。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乙组患儿也明显高于甲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供收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40例在我院接受临床护理的患儿资料,对其临床治疗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取得预定的成效。40例年龄范围,1-5岁,平均年龄2±1.3岁;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3±0.9岁,女10例,平均年龄2±0.6岁。由于所选病例涉及到不同类的病种,对40例患儿主要症状表现进行统计,集中于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这些都是临床资料需详细录入的问题。

1.2方法

临床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形式,拟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服务方案,促进患儿病况的有效恢复,缩短其临床治疗的时间。坚持人性化护理原则展开工作,持续护理7-14d之后,对本次护理疗效进行综合对比。主要对40例患儿护理前后的效果综合对比,借助症状考察对护理成效展开评判,反映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医疗价值。本次依据中华医学会护理学标准,将人性化护理疗效分为全效、显效、无效等3个级别,依据患儿临床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

2 结果

按照上述3级标准:①全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状态;②显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基本恢复,身体无异常状况;③无效:持续14d护理,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等症状,变化不大,与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

3 讨论

小儿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缺失,对外界疾病缺乏足够的抗体能力,常因各种病毒感染而患上疾病,这就要求医生做好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护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治疗,促进临床治疗成效的尽早实现,这对于人性化护理是很关键的。

3.1儿科临床人性化护理措施

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科服务的对象以婴幼儿较多,护士必须具有爱心、童心,多与他们交流,玩耍,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要求护士穿刺技术过硬[1]。

3.1.2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立的关系,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3.1.3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我们可以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一些色泽鲜艳的卡通图案,多买些玩具,给他们有种家的感觉[2]。

3.1.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每位护士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安排床位时按病种分类,病房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min,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3.2临床输液护理管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操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对儿科护士来说要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并非易事,面对家长的围观,患儿的不合作,护士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3]。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家长的指责、投诉,甚至谩骂。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差,观察和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不但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又得不到尊重。很多人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护士长要解决护士们的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安心做好每天的护理工作[4]。

篇5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儿科;护理质量

PDCA是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所谓PDCA循环管理即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不断循环的过程。PDCA循环管理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管理效果也开始被应用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观察组;以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39例,女162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1.1±0.4岁);对照组男166例,女134例,年龄0.6~4岁,平均年龄(1.2±0.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PDCA循环管理护理。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计划(Plan)阶段,主要是制定护理计划,先根据具体的护理任务制定总的护理目标,再将护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执行(Do)阶段,主要是将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落实,每个护理人员都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与此同时也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检查(Check)阶段,主要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将每天的护理情况跟预期的效果进行对比,与预期效果有差距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护理质量;纠正(ACT)阶段,通过在护理人员间开总结会的形式来纠正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与此同时,让优秀的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的成功经验。针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护理工作小组应通过总结会讨论出统一的正确的纠正方式,确保护理质量。以上四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是循环进行的。

1.3评价标准

对患儿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护理满意度时应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态度等。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在患儿即将离开医院时由监护人填写。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等级。评价护理质量时,主要是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中涉及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质量检测。另外,在评价护理质量时,注意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90例,基本满意99例,不满意11例;对照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51例,基本满意78例,不满意71例。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89.30±5.50)分;对照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62.8±5.70)分。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最为常规的护理就是注意住院环境的清洁,经常观察患儿的身体体征,在出院前督促其监护人需要注意的事项等[2]。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总体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1]。两组护理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满意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的护理质量能够让患者满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具有较好的护理质量[3]。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式,制定护理计划、执行落实护理任务、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分析护理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在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时,应注意该护理方式内的每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循环执行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2]。

综上所述,采用PACA循环管理的方式能够帮助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军.PDCA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2]申慧丽.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42-543.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肺炎;护理;应用

肺炎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非常常见,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的特点,对家庭和社会具有一定的负担。在儿科肺炎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28例儿科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确诊并收治的56例确诊为小儿肺炎的患儿,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4.9±2.58)岁;56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到两组。观察组患者女11例,男17例;对照组患者女15例,男13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诊断标准 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来确诊患儿。患儿具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以及肺部湿音等临床症状,患儿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1];排除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患有严重其他疾病的患儿;患儿及监护人必须知情同意。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所用药物相同,并经同一个医生治疗。两组都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3.1建立舒适的病房环境 给予观察组患儿舒适的病房环境,病房内的温度、湿度都在患儿的最佳接受范围,研究表明病房温度在20℃~24℃、湿度在50%~60%患儿的状态达到最佳[2]。本文充分考虑到患儿的行为及心理,患儿对病房的单调和沉闷会感到排斥和害怕,本文在病房的墙上装饰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且为患儿设置一个活动室,尽量使患儿的病房充满童趣。患儿的床上用品、窗帘及一些患儿的护理工具均采用暖色调,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1.3.2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对患儿血压、心率、呼吸等其他的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危机时刻,如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跳加速等,应快速进行处理并及时应通知医生。

1.3.3心理护理 患儿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影响着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和疾病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儿提供一些充满童趣的书籍,或放一些音乐帮助患儿放松心情等;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拥有足够的耐心来满足患儿的需要,及时发现患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和交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患儿及家长的负面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3.4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 对患儿的饮食给予指导,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的食物,禁止使用高热量、高脂肪、辛辣、调味过重的食物,嘱患儿合理运动,多喝水。开展儿科肺炎的健康宣教,告诉家长该病的发病特点和护理的要素,并告知家长避免带领患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做好保暖措施,定期做检查和接种疫苗。

1.4评断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参考《临床呼吸病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痊愈、有效、无效,分别指症状完全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和无效。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打分制,90分以上为很满意,60~90分为部分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完全收回,且有效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规定P

2 结果

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满意度,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肺炎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对临床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有着很大的提高。给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期监测患儿的病情发展,及时做出正确的护理,关注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疏导,消除不良的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康复率。本文研究中,经过优质护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儿科肺炎护理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的质量,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儿科,一旦病发疾病后,家长将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间接提高护理要求,给临床儿科护理带来巨大挑战[1]。故而,探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临床儿科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将我院资料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于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儿科住院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将其分成基础护理对照组、优质护理实验组,50例实验组由20例女性、30例男性组成,年龄段6个月-7岁,平均(3.3±0.3)岁;疾病史3-29天,平均(12.2±1.2)天;50例对照组由19例女性、31例男性组成,年龄段7个月-7岁,平均(3.4±0.4)岁;疾病史4-30天,平均(12.3±1.3)天。100例患者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50例儿科住院患者行基础护理,如: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加强病情观察力度,叮嘱患者家属按时喂药;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根据儿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及生理特征,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居住环境,消除陌生感;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于室内墙上张贴图片,或播放患者爱看动画片,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于走廊内张贴警示语、祝福语等,这样不但可拉近护患关系,还可减轻治疗疼痛度;②健康教育。临床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内容,以患者的日常饮食、服用药物等内容为主。并且,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于病房、走廊内摆放儿科书籍,于宣传栏内张贴儿科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根据患者家属文化程度、患者知识了解程度实施宣传教育,当然,该教育过程中需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增强患者兴趣[2]。于每周或每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记忆力;③加强护患交流。多和患者、患者家属交流,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借助游戏来减轻患者恐惧,如:药物注射过程中,让患者扮演医务人员,引导他们模拟临床的药物注射法,从而减轻对药物注射的恐惧。另外,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积极改变自身工作理念、服务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适护理,如: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亲自带领其实施临床检查、治疗,确保无缝隙的服务;耐心、详细的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于固定时间内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素养,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带领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叮嘱其按时服用药物,按时回院复诊[3]。

1.3评定项目 评定临床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医院设计护理调查问卷发放到患者家属手中,让其根据日常护理服务填写量表,回收、统计总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分析数据,护理满意程度为计数资料,用%表示,X?检验,P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有区别,P

3讨论

篇8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存在于患者治疗全过程,并且任何简单的临床活动都存在护理风险。儿科属于护理风险高发科室,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年龄小,配合度不高、儿科环境复杂,外界危险因素多等[1]。因此,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品管圈是一种全员参与、以不断完善工作场所和工作质量的管理方式[2],品管圈活动已被用于许多医院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对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进行分析,以提升儿科护理工作|量及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儿科工作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平均(25.7±3.6)岁。工作年限1~15年,平均(3.7±1.4)年。工作年限1~3年7名,4~5年5名,6~9年3名,10年及以上1名。学历水平:本科1名,大专4名,中专11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0名。同时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

1.2方法

1.2.1组织学习品管圈活动方法、特点、原则,让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有充分了解和认识;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择1名主管护师为圈长。

1.2.2制定活动主题 护士对2015年上半年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管理3个:患者风险管理、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和医院风险管理。针对每个风险管理主题,由护士人员提出并经讨论投票后提出2个问题。患者风险管理问题:①患儿意外伤害;②患儿家属的认知问题。护理人员风险:①护理人员沟通问题;②护理技能问题。医院风险管理:①就诊环境;②住院环境。确定风险管理主题及具体问题后,每个主题活动持续2个月,护理人员完成活动设定的目标。

1.2.3设定活动目标 根据品管圈活动主题及各个主题活动期间预解决问题设定活动目标。患者风险管理活动目标:降低以外伤害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认知,减少护患纠纷;护士风险管理活动目标: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医院风险管理目标:提高和改善医院就诊和住院环境,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良好治疗环境。

1.2.险管理实施 ①患者风险管理措施。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既往护理工作经验,查找患儿意外事件及原因,识别给药、抽血、压疮、坠床等风险问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风险护理路径,依据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降低或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根据儿科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排班,在周一至周五上午患儿入院或输液的高峰期增加排班的护士人数,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的疾病、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认识,提升患儿家属依从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减少纠纷。②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措施: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心与服务理念的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增加沟通技能培训内容,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赢得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认可和支持。开展护理技能帮带计划,经验丰富护士搭配一名年轻护士,为年轻护士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年轻护士的护理技能水平,提高患儿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格开展护理工作。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班次,空闲的阶段则减少排班人数,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调休,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确保护理人员在最佳身心状态下开展护理工作。③医院风险管理措施:在就诊大厅设置问询台,为患儿家属及监护人解答相关的问题及表便民服务;在显眼处张贴就诊流程及相关的指引牌;在易滑、易摔、易撞得贴上警示标语,提醒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小心。

1.2.5效果评价 统计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意外事件、护患纠纷人数;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患儿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对比2015年1月~6月儿科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015年1月~6月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平均得分(77.5±5.6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向护理人员发放人素质评定量表,评估品管圈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素质。

1.3观察指标 根据品管圈活动主题及目标,根据患儿意外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满意度情况评价护理工作质量,根据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责任感评价护理人员的素质。满意度和素质评价采用自治量表,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素质评定量表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责任感三个指标,每个指标设5个标准,每个标准评分1~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护理质量 实施QCC活动后,患儿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和互换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QCC活动前,满意度高于实施QCC活动前,实施QCC活动前后儿科发生意外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人员素质 实施QCC活动后,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责任感得分显著提升,与实施前比较,人员素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3]。儿科作为高危风险科室,将品管圈活动用于儿科风险护理管理符合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科风险护理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主要表现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意外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发生率更低。品管圈活动是一种具有目标性活动[4],本研究中品管圈活动围绕儿科护理工作存在及潜在问题制定三个活动主题,每个活动主题设置两个风险管理问题,护理人员围绕具体的风险管理问题开展护理工作。风险管理问题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护理工作指导,从而避免护理工作出现差错。护理工作差和患儿发生意外事件少,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发生护患纠纷的几率也更低。另外,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由于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目的性和目标性,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护理工作目标审视个人工作能力,并提升和完善护理能力,以护理工作目标和活动目标[5]。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参与品管圈活动后,沟通能力、急能力、责任感显著提升,表明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人员提升个人素|。

综上所述,儿科风险护理管理应用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人员提升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慧娜,刘彦平.品管圈在提高儿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4,03(3):453-455.

[2]郝贵枝.品管圈在改善护理品质中的应用现状[J].大众科技,2014,02(2):73-76.

[3]丁先军,程婵,许群霞.品管圈在杜绝儿科输液反应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05(5):615-616.

篇9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护士素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护理理念的转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增强服务意识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专业素质提高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心理素质提高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沟通是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因而,护士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面带微笑,口有尊称,言语亲切和蔼流畅文雅得体,口齿清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更应注意“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如护士的礼仪与服饰,走路的仪表等方面的信息,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抚摸等,都将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护患非语言交流效应。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护士清洁整齐的着装、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诚恳的态度,都可使小儿产生安全、信任感。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倾听、触摸、空间效应,引导交流的技巧,以提高工作效果,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信任的护患家长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做到既有情感又有礼数的艺术和护理娴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