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的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科的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57—03
在人身伤害案件中,胸部损伤后是否伴有呼吸困
难往往是区别轻伤和重伤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案件的
定性。而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一方面由于病历对呼
吸困难的诊断过于笼统,很少提供充分的客观依据;
另一方面法律条款也未对呼吸困难的诊断做出可操
作的具体规定,使得对呼吸困难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困
难。[】】在评定呼吸困难时,法医对临床病历的依赖性很
大,而病历的客观性、真实性叉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
的影响,『zi法医如果不对病历资料进行认真审查,就容
易做出错误的鉴定结论。特别是当i临床记录“呼吸困
难”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
能否认真审查病历资料的客观性并做出正确评价,对
于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两个案
例谈谈加强病历审查的必要性。
案例资料
【案例1】 某男,49岁。因被人用钝器打伤胸部1
小时后入某县人民医院治疗,伤后感胸痛、心慌、气
促。查体:t 36.4℃,r 40次/分,p 112次/分,bp 85/60
mmhg,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轻,未闻及干、湿罗音。
胸部x线、ct示左第4~9肋骨不同程度骨折,其中第
7后肋双骨折伴错位.左胸廓[:请记住我站域名/]上外带有积气带。皮下软
组织可见积气,左胸少量积液和轻度肺挫伤。血rt:
rbc 3.35~10 2/l,hgb 108~/l。护理记录记载伤后第
3 7小时伤者感呼吸困难,予吸氧,胸带外固定,继续
观察,心电监护示r 33—40次/分,spo296%一99%。自
人院后3天内心电监护示r 31—44次/分,p 100—120
次/分,bp 90—140/60—100 mmhg,多次连续spo2监测
在96%之上,6月20日co2一cp为21 mmol/l。某法医
学鉴定机构以胸外伤致血气胸伴呼吸困难鉴定为重
伤,引起争议,委托我鉴定中心重新鉴定,经鉴定属轻
伤。
【案例2】 某男,28岁。因被人用刀捅伤左胸背
刘 敏
2.连云港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江苏连云港2220__)
部,感胸痛、胸闷、气紧、心悸、乏力,伤后1小时被送
至某区人民医院治疗。人院后查体:急性病容,失血
貌,神智清,r 22次/分,p 90次/分,bp 126/90 mmhg,
颈软,气管偏向右侧,左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
吸活动度减弱,呼吸音弱,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
病理性杂音,左背部近肩胛处有5 cmxl cm裂伤,渗血
明显。胸部x线片示左侧液气胸,肺压缩80% ,右侧
腋缘皮下及颈部双侧皮下气肿。护理记录示,予以持
续低流量吸氧,观察,伤后1小时20分,r20次/分,p
80次/分,bp 100/60mmhg:伤后2小时30分行胸腔
闭式引流,r20次/分,p88次/分,胸腔闭式引流通畅,
水柱有波动;至次日下午8时许,水柱无明显波动,咳
嗽时始有波动。此间r20~23次/分,p80~89次/分,bp
100 130/60 90 mmhg 人院第3日病员生命体征平
稳,复查胸片左肺基本复张,次日拔除引流管,第8日
好转出院。案件双方当事人对该伤者是属于轻伤还是
重伤争执不下,后经我鉴定中心鉴定为重伤。
讨论
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说明部分的解释,呼吸
困难是指由于通气的需要量超过呼吸器官的通气能
力所引起,有自觉气短空气不够用、胸闷不适症状;呼
吸频率增快,幅度加深或变浅,或者伴有周期性节律
异常、鼻翼扇动、紫绀等体征。诊断呼吸困难,必须同
时伴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法医在评定呼吸困难时,
病历作为关键材料,其记载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充
分,就会对鉴定结论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病历中记
载的症状、体征的客观性、真实性容易受到病人和医
护人员的主观影响;而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
等i临床上常见的辅助检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法医
诊断呼吸困难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
法医在参考病历时,不能仅根据病历中记载的症状和
体征就轻易诊断存在呼吸困难,还需要参考相对客观
的实验室检查。对于病历记载有明确的呼吸困难症状
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又与症状和体征相一致的,评定
呼吸困难较易把握。而对于病历记载有呼吸困难症状
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一致的;或
· 58 ·
者病历中未明确记载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和体征,而实
验室检查证实有可导致呼吸困难存在的损伤和并发
症的,法医能否对提供的病历材料进行客观性、真实
性审查,揭示出其中隐含的客观病情,就成为影响鉴
定结论准确性的关键。此外,在强调诊断的客观依据
的情况下,《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说明部分并没有就
呼吸困难的诊断提出量化的评定标准,使得目前对实
验室检查结果的判读尚缺乏可操作性。
针对这种情况.某些学者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呼
吸频率做出了量化界定,并强化了实验室检查在诊断
呼吸困难时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评定呼吸困难,除具
备胸闷、气短的症状,如呼吸频率在28次/分以上外,
胸部x线检查见气胸时一侧肺压缩7o%以上,血气
胸时肺压缩50%以上为必要条件。动脉血液气体分
析。动脉血氧分压可在8.0 kpa(60mmhg)i)2-f为可选条
件。据吴军主编的《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指南》一书
中的看法:呼吸频率增快须达32次/分,动脉血氧分压
小于8.0 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大于6.
0 kpa(50mmhg)作为参考。对于胸部损伤引起气
胸.临床病历中虽未记载有呼吸困难症状和体征,但
经x线摄片、ct扫描证实,一侧肺压缩50%以上,并
伴有纵隔(气管和/或心脏)向健侧移位,或两侧肺压缩
累计达50%以上.并经闭式胸腔引流治疗的,其损伤
程度应鉴定为重伤。对于胸部损伤引起血胸,经x线
摄片、ct扫描或经闭式胸腔引流证实胸腔积血量超过
1 000ml,出血量累计达1 500ml/24h,或经开胸手术
的.临床病历中虽未记载有呼吸困难症状和体征的,
也应鉴定为重伤。【 】
作者认为,临床记录的呼吸困难,并非等同于重
伤标准中的呼吸困难。临床上诊断呼吸困难往往过于
宽松,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鉴定为重伤的呼吸困
难必须达到威胁生命安全的程度,必须有严重的胸部
损伤,必须出现缺氧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
室检查等客观依据。i3]临床病历虽然作为记载医疗过
程的原始证据。具有记录性、报道性书证的特征,i4]有
很强的证明力,但由 于形成过程中其客观性、真实性
难免会受到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法医在根据病历
确定呼吸困难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全面、细致地分
析审查病历中存在的矛盾,寻找支持或排除鉴定结论
的客观性依据。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论。实验
室检查由于其结果的客观性。有时甚至会成为认定呼
吸困难是否存在的关键。特别是当病历中记录的症
状、体征和客观检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其证据价
值应该得到强化。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单凭实验室检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巷(第1期)
查结果达到某一数值。就轻视病历中其他证据的重要
性。对于临床病历中未明确记载有呼吸困难症状和/或
体征的.可以参照上述某些学者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
的量化标准,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定伤情;对于
临床病历中记载有呼吸困难症状、体征,而实验室检
查结果不支持的,则应在综合考虑伤者具体的损伤、
并发症,采取的治疗措施【5l以及有无基础疾病的基础
上.结合客观检查资料。分析各种资料之间的矛盾关
系.审查病历中有关呼吸困难症状、体征的客观性、真
实性.寻找能够证明发生呼吸困难和呼吸困难程度的
客观依据,同时也要寻找排除呼吸困难存在的客观依
据,而不能仅根据病历中记载的症状、体征就轻易认
定发生呼吸困难。
案例1中,伤者左胸部钝性外伤后,胸部x线、ct
示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左侧少量血气胸,伤情评定
的关键就是是否发生了呼吸困难。病历中记载伤者在
伤后1小时入院,感心慌、气促,r40次/分,护理记录
记载伤后第3~7小时伤者感呼吸困难.某法医学鉴定
机构据此鉴定为重伤。我们审查病历资料发现。伤者
感呼吸困难时,仅予吸氧、胸带外固定、继续观察等措
施,而心电监护显示spo296%一99%,说明此时并无缺
氧发生,也未到威胁伤者生命的程度。此后3天内心
电监护更显示呼吸频率持续在31—44次/分之间.说明
所谓的“呼吸困难”是持续存在的。但多次连续sp0:
监测均在96%之上,再结合入院后第6日co:一cp为
21 retool/1,入院查体示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
及干、湿罗音以及采取的治疗措施。我们认为此案中
伤者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胸带外固定出现限制性、
代偿性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而心电监护客观地显示
spo 96~99%,说明并无缺氧发生,故而不能仅凭病
历中记载有呼吸频率增快。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字样
就认定发生了呼吸困难,故应评定为轻伤。本案中心
电监护客观地记载了伤者感“呼吸困难”时的spo2。对
于日后伤情评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2中,伤者左胸背部刀刺伤。病历记载入院
后查体:r22次/分,p90次/分;护理记录示予以持续
低流量吸氧、观察,伤后1小时20分,r20次/分;伤后
2小时30分行胸腔闭式引流,r 20次/分;至次日下午
8时许水柱无明显波动,咳嗽时始有波动。整个护理期
间r 20—23次/分之间。胸部x线检查显示左侧胸腔血
气胸。肺压缩80%,与临床记载的呼吸频率之间存在
不一致,对病历中记载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评价,如何对是否发生呼
吸困难的证据进行审查、论证就成为本案鉴定的关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1期)
键。有关“呼吸困难”的症状、体征中仅呼吸频率显示
正常.而胸部x线检查的客观性是无可置疑的,一侧
肺压缩达8o%,且有气管偏向右侧,右侧腋缘皮下及
颈部双侧皮下气肿,在基本丧失一侧肺的呼吸功能的
情况下,呼吸频率竟然没有发生代偿性增快,因此,病
历中记载的呼吸频率的客观性、真实性值得怀疑;而
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进行了闭式胸腔引流,说明存在
的气胸可能威胁到伤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吴军主编的
《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指南》,该伤者胸背部锐器
伤,胸部x线检查显示左侧胸腔血气胸,肺压缩80% ,
远超过5o%以上,且左侧胸廓饱满,气管偏向右侧,且
经闭式胸腔引流治疗,该案例的损伤程度理应鉴定为
重伤。
综上.审查病历资料中包含的能够证明呼吸困难
是否存在的客观性证据。对于准确诊断呼吸困难具有
- 59 ·
重要的意义。实验室检查由于其客观科学性,具有相
对更高的证据价值,在具体的案例会体现不同的价
值。法医在评定呼吸困难时要把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
查等客观性依据科学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揭
示各种临床资料中所隐藏的客观伤情。
参考文献
【l】 张秦初.临床法医学鉴定问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
3ll~318
【2】吴敬杰.论胸部损伤致呼吸困难的法医学鉴定『j].贵州警官职业学
院学报。20__,(3)
【33 ] 邓振华,陈国第.法医临床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__年l1月第1版。620~628
【4]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157~160
【5】黄安海,李军-3例血气胸的法医学鉴定『j].中国法医学杂志,20__,
篇2
关键词:预测性护理;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发生是引起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病死的重要因素,约为患者死亡率的30%[1]。因此应对重症医学科患者VAP发生的原因进行准确分析,且进行积极的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尽快转良。除此之外,还应加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预测性护理干预对重症医学科VAP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2009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的268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将其按照护理方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133)与观察组(n=135)。对照组:男72例,女61例;年龄32~72岁,平均(55.59±6.50)岁;APACHEII评分为16~28分,平均(21.22±4.56)分。观察组:男76例,女59例;年龄33~75岁,平均(58.72±7.11)岁;APACHEII评分为16~28分,平均(20.82±4.12)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比较,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VAP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关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①使用呼吸机48h之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相比,出现肺内浸润阴影;③肺实变体征,且具有如下条件之一者:①WBC>10.0×109/L或者37.5℃,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③起病之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之中分离到新的病原体。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严格消毒、规范使用呼吸机:根据实际工作程序对呼吸机及其他护理仪器进行严格地消毒,以规避交叉感染的发生,严格环境消毒工作,应注意开窗换气,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条件。维护住院环境的整洁、安逸以及舒适等,从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②常规监护:根据重症医学科护理规范及医嘱对患者进行监护及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进行监测,且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③心理护理:对意识清晰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抚工作,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稳定的情绪,并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策略的实施。若遇到问题,则应注意及时进行沟通,预防患者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预测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针对患者并存的VAP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其危险因素包括:①年龄在65岁以上;②机械通气时间在5d以上;③APACHE评分在15分以上;④住院时间在1个月以上;⑤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合并上述因素中的3个及以上的患者进行预测性护理干预,并注意加强高龄患者的护理与监护。具体护理措施:①对无禁忌症患者采取半卧位;②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正确洗手或者手部消毒处理;③气道护理应注意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④增加口腔护理频率,3次/d;⑤加强呼吸机回路管理,呼吸机管路一人一用一消毒;⑥及时对呼吸机中的冷凝水加以清除,并注意预防逆流的发生;⑦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的管理;⑧每日唤醒计划。
1.4VAP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金东[3]等文献资料拟定:①痊愈:患者体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血象恢复至正常,X线胸片、CT感染灶恢复至正常水平,感染病原菌完全消除,完全脱离机械性通气,患者的精神状况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显效: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X线胸片以及CT感染灶显著改善,血象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病原菌大部分被清除,完全脱离了机械通气,精神状况有明显改善;③有效:患者体温显著降低,血象显著降低,X线胸片以及CT感染灶稍有改善或者未见任何变化,病原菌存在部分清除,精神状况有所改善;④无效:患者症状未见显著改善,病情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及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VAP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4.81%(33/133),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4.07%(19/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5例,有效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两组护理后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呼吸频率、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S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VAP是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与病死原因,VAP占机械通气患者的比例范围为18%~60%,病死率高达25%~76%。VAP常见的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真菌等引起的[4]。
导致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VAP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道黏膜损伤等。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对引起重症医学科患者VAP的影响因素加以控制,且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有效降低患者VAP的临床发病率及患者的病死率等,从而有效巩固重症医学科患者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5]。因此,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VAP的临床发病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降低相关护理并发症的临床发病率。预测性护理干预主要指的是按照患者的实际发病情况、治疗程序以及实际护理工作经验对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生理反应、病理学反应以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科学化地评估,以做到积极预防及早期发现治疗等,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AP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预测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重症医学科VAP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生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6-17.
[2]张林珍,郭丽红,方云霞,等.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47-650.
[3]金东,胡马洪,陈扬波,等.利奈唑胺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64-4565.
篇3
[关键词] 肿瘤;开胸术;肺栓塞;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51-02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易发生于术后几天或长期卧床后,是外科术后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胸部肿瘤患者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长,血液循环处于淤滞状态,极易发生血栓。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实施胸腹部手术901例,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实施胸腹部手术901例,术后并发肺栓塞8例,发生率为0.89%,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4~75岁,平均56.5岁。901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533例,全肺切除术205例,病灶切除术163例。8例肺栓塞中,食管癌和贲门癌各3例,胃癌2例。
1.2 预防措施
1.2.1术前宣教术前宣教的重点内容为向患者讲解正确咳嗽和咳痰的方法。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救治方法,提高对并发肺栓塞的预防意识。此外,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作用,并对早期活动的方法给予演示。对老年患者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要有耐心地细致讲解,直至其完全掌握。
1.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胸部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意义重大。相关文献分析指出,98%肺癌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后,都会产生心理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担心手术效果,害怕死亡[2]。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胸部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安慰和同情患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熟练的操作,良好的工作程序,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为安全度过手术期打下基础。
1.2.3 危险人群检查对危险人群应每日检查血栓形成特征:下肢肿胀、下肢腓肠肌压迫时疼痛等表现。
1.2.4 饮食预防嘱患者戒烟酒,减少脂类、糖类食品的摄入,术前除肠道手术患者外应多进食含植物纤维丰富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1.2.5 术中预防术中给双下肢包扎弹力绷带或给予小腿间断气动压迫。术中应注意肢体的抬高,最适合的为保持下肢抬高15°,以此预防术中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麻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足趾、踝关节主动运动,经常翻身变换,定时按摩四肢肌肉,做床上拉绳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胸管拔除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床旁站立,逐渐增加活动量。根据液体PH值、浓度等合理安排补液顺序,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尽量避免或减少下肢静脉穿刺,可选用上肢静脉输液。指导患者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3 护理
1.3.1 病情监测及急救有文献报道,肺栓塞患者因未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而致死的比例约为20%~30%,若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可下降8%[3]。所以,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及幅度、肢体活动等情况,合理给氧。如患者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促、心悸、咳嗽、咳血痰、大汗、意识不清则提示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密切观察手术部位、颅内、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阴道子宫及浅表皮肤、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现象。一旦出现以上病情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行常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患者一经诊断要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胸痛者及时给予止痛剂,惊恐者给予镇静剂,休克症状时,及时予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2 疼痛的护理胸部肿瘤患者的开胸手术切口较大,切断的肌肉多,引流管等压迫肋间神经,故术后切口疼痛较剧烈,疼痛导致患者不愿活动,不敢翻身,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止痛护理手段: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该种方法可以使约30%的患者缓解疼痛;对于不能缓解的患者,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伤口止痛贴。
1.3.3 呼吸道的护理肺栓塞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对于严重低氧血症者,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用呼吸机期间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定时正确吸痰,持续湿化气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定时监测血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气管插管拔除后每日予以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排痰。
1.3.4 引流管的护理术毕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协助斜坡卧位,一般抬高床头30°~40°。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引流管的护理注意事项,让其协助护理人员观察,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量。
1.3.5 药物的应用与观察肺栓塞一经确诊,即刻给予尿激酶500 000 U迅速静滴,进行溶栓治疗,连续使用2~3 d后,用低分子肝素巩固治疗。低分子肝素的给药部位为脐周1 cm外上下、左右四区交替注射,确保注入皮下层,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及交叉反应,告知患者抗凝药华法林可被多种药物强化,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必要时通知医师调整用药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头昏、皮肤瘙痒等变态反应。
1.3.6 保持大便通畅排便用力易使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4]。因此需患者保持术后大便通畅。术后第1次大便应在床边进行,看护家属和医护人员要从旁指导或看护,排便时不能过分用力。对大便干燥的患者,要酌情使用开塞露或甘油剂。
1.3.7 早期活动手术全身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手腕、踝关节的双下肢屈、伸、抬等主动活动,定时按摩四肢肌肉,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第l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肺栓塞的形成。
2 结果
本组8例肺栓塞患者经过积极预防和护理后,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3 体会
肺栓塞为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5]。尽管肺栓塞不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0.7%,但死亡率较高,资料报道其死亡率为20%~30%[6],而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手术由于危险性高,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应认识肺栓塞,对其早发现,早救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肺栓塞,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认真观察与护理。通过术前宣教、心理护理、危险人群检查、饮食预防、术中各种处理来预防其发生,并协助医生尽早做出诊断。术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使用医疗仪器,保证病情的有效监护;及时发现溶栓后的出血倾向,并准确给予药物治疗。通过以上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本院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肺栓塞的病死率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蔡惠芳,于海燕.11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2,9(1):89-90.
[2]王乐民.外科术后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十例分析[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1,24(12):714.
[3]于文胜.术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 9(2):101.
[4]金海燕.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1398.
[5]郭英华,孟繁会,王仁本.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栓症[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1):875-878.
篇4
关键词脑卒中下呼吸道感染护理
脑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居世界人口病死原因的第2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医院感染的易感者,其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达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280例,男166例,女114例;其中脑出血147例,大面积脑梗死86例,脑干梗死47例;年龄41~87岁,平均66.8±7.8岁;合并高血压265例,糖尿病62例,慢性支气管炎71例。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⑴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⑵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方法:分析280例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2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3例,发生率19%。相对于脑梗死,脑出血更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高龄、昏迷、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气管切开后高达91.3%患者发生感染,而使用呼吸机患者则100%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见表1。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高达21.23%,感染后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也是导致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护理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鼓励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种导管、口腔及会阴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疾病的保健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以促进患者早日痊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2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迹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或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规范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4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3次,每次30分钟、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病房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擦湿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类标记。5尽量避免和减少侵袭性导和植入,如导尿管、胃管和深静脉导管等,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但是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植入胃管,可有效防止吸入性肺炎,而且能保证营养,增加抵抗力。⑥吸痰是减少返流和误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不当同样会导致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二次损伤,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视病情的反复吸痰,反而有害。⑦对无急性脑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睡眠及进食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度~30度的方法,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卧位所引起的误吸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危险性,将患者的调整为头、躯干处于高位并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护士2次/日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无感染者选用生理盐水,有感染者可选用口泰的强氧化离子水)。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谭文琪,陈晓育,胡晓军.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4:82-8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5
【关键词】腹部外伤;护理程序TheabdomenfleshwoundpatientnursestheprocedurethediscussionBaiFengrong
【Abstract】Theabdomenfleshwoundpathogenesisfactortobemorecomplex,likethetrafficaccident,thefleshwound,theworkhighabovethegroundfallthewound,thefighting,theknifestabsandsoon.Andfurtherbecausetheabdominalcavityvolumebig,theinternalorgansaremany,synchronizeswatchesshallowly,thereforespecificallyprocessesvarious,regardingthis56examplesabdomenswoundpatientwhichinJune,2005~inSeptember,2007admitsmybranchnursestheproceduretocarryonthediscussion.
【Keywords】Abdomenfleshwound;Nursestheprocedure腹部外伤的致病因素较复杂,如交通事故、外伤、高空作业摔伤、打架斗殴、刀刺伤等等。又因腹腔容积大、内脏多,相对表浅,因此具体处理各不相同,对此将我科2005年6月~2007年9月间收治的56例腹部创伤患者的护理程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0.4岁。创伤原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挤压伤7例,顿器伤5例,刀刺伤18例。主要伤有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膈肌破裂、腹膜后血肿、有些伴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时间最短11d,最长35d。
2术前护理程序
2.1统一指挥,明确分工。我们制定了规范化多发创伤的抢救方案,避免了抢救工作中的忙乱局面,赢得了抢救时间。患者到病房后,护士立即进入规范化状态、根据班次不同实施2人或3人分工制度,分别负责抢救、实施、呼吸道管理及对外联系、记录等。
2.2配合军医尽快实施“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的检诊程序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一问:问外伤史、外力的方向及伤后的初步处理,如患者不能自述,应询问护送人员;二看:看受伤部位、面色、呼吸、结膜、瞳孔;三测:测血压,以使初步诊断是否有休克现象;四摸:摸脉搏、皮肤温湿度,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四肢活动是否自如;五穿刺:协助军医做腹穿,以帮助诊断。
2.3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皮试等术前准备。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本组病例多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早期给氧可提高组织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有分泌物者及时清理,对呼吸道有阻塞者应用舌钳子将舌拉出,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患者入科后,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上肢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大血管为佳,以利于加压、输血补液,以改善严重的休克症状。
2.3.3配血:建立静脉通道后,立即备血,根据失血情况补充全血。
2.3.4置管:术前置胃管、尿管,观察其胃液及尿液中是否有血性液体,如有应及时报告军医,有助诊断。
2.3.5皮试:遵医嘱做好奴夫卡因皮试及TAT试敏;抗生素一般在术前1h内使用为宜,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2.4监测生命体征:本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床旁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合度,并根据不同伤情、设定重点
观察项目,如出血过多监测血压,有胸腹联合伤者测呼吸,有颅脑伤者重点观察瞳孔、意识等。
3术后护理程序
篇6
关键词:急性喉梗阻;畅通气道;急救护理
急性喉梗阻是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致喉腔急性变窄或阻塞而引起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综合征[1],如不及时进行快速的抢救治疗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科于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救治急性喉梗阻患者2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男17例,女9例,按喉梗阻引起呼吸困难分为四度,其中Ⅰ度喉梗阻11例,Ⅱ度8例,Ⅲ度5例,Ⅳ度2例。按病因急性会厌炎15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6例,过敏引起喉头水肿3例,咽喉部异物2例。患者喉梗阻的临床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标准[1]。
2急救护理
2.1严密监测呼吸变化,及时消除病因:喉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结合病史,及时做出病因判断。如为炎症,要及早使用抗菌素和激素,控制炎症,减轻水肿;对咽喉部异物要及时取出,解除喉痉挛;对过敏引起的喉水肿,立即切断过敏源,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旦诊断患者为急性喉梗阻,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妥善固定,遵医嘱及早足量静脉推注射糖皮质激素,以达到快速有效地缓解喉梗阻症状。
2.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吸氧对喉阻塞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开始给氧不宜过大,以免发生呼吸骤停[2],但喉阻塞通气不良,单纯吸氧不可能解除其呼吸困难。
因此, 对Ⅰ度、Ⅱ度、Ⅲ度喉梗阻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要保证气道畅通,酌情使用口咽通气管,也可采用托双下颌角的方法,如若为异物阻塞应迅速取出,并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本组1例Ⅲ度喉梗阻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因吃饭时被一大块牛肉堵塞声门造成梗阻,经及时取出后,呼吸困难缓解。Ⅲ度喉梗阻患者在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给氧治疗缓解不明显时,要及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Ⅳ度喉梗阻患者则立即行气管切开,畅通气道。本组2例Ⅳ度喉梗阻患者来诊后,表现为严重缺氧,口唇紫绀,面色青紫,大汗淋漓,烦躁,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明显三凹征,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高流量给氧,待患者缺氧改善,由烦躁转为安静,血压回升,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
2.4做好急救准备: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的有效措施,对病因不明或病因一时不能去除并有呼吸困难症状的Ⅲ度喉梗阻患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Ⅳ度喉梗阻患者,则不论其是什么原因,必须争分夺秒实施气管切开术,若情况十分紧急时,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因此,要积极备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用物,根据患者情况,一旦需要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则迅速配合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篇7
关键词:精神病;院内感染;肺炎
精神病医院内感染与其他临床科患者相比有不同之处。感染原因甚多,为加强防治措施,作者对精神科52例(54例次)院内感染性肺炎(下称肺炎)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其发生规律及有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 临床资料
根据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员所填报的医院内感染登记表以及不定期地巡视患者;以全国医院内感染监测中心统一诊断标准为依据,查阅了3个精神病区(2个男病区,1个女病区)1995年6月~1996年12月,共计1495份出院病历,对其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率 调查病历1495份,发生医院感染174例,感染率11.64%,其中肺炎52例(54例次),占院内感染构成比29%~89%,住院期问发生2次肺炎者2例。
2.2肺炎与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程的关系 52例肺炎患者中,男33例(63.46%),女19例(36.54%);年龄17~76岁,平均35.7岁,其中21~45岁35例(67.31%)。住院天数14~151d,平均69.58 d;住院至发生肺炎时间为4~80 d,平均22.8 d,其中4 w以内发生者40例,4 w以上12例;精神病的总病程为4 d~26年,平均4.1年。
2.3肺炎感染情况 52例(54例次)均经摄X线胸片后确诊,其中右侧肺炎36例次,左侧肺炎9例次,两侧肺炎9例次。感染前均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4疾病种类与肺炎发生的关系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Ⅱ-R分类,根据临床表现、精神病治疗的副反应情况、胸片、血常规、体温、临床医师诊断确定,见表1。
2.5 肺炎患者抗精神病治疗情况 本组患者单纯服用抗精神病物发生肺炎者31例次;服用抗精神病物并用电休克发生肺炎者23例次,见表2、表3。
3 讨论
3.1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平均70 d左右,在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占2/3-3/4,21~45岁者占住院患者的67.31%(该年龄段是精神分裂症的好发期),精神分裂症肺炎发生率占精神病患者肺炎发生率的88.46%。
3.2治疗的副反应 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作用,当患者处于深睡眠状态或进食、饮水易发生呛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人性肺炎。本组52例肺炎患者中,单用和合用氯氮平43例(82.69%),同期精神科氯氮平使用率为67%,可见吸人性因素占较高比例。此外表3可见,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电休克治疗的肺炎发生率是总肺炎发生率的42.59%。大部分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为极早控制精神症状,常常以电休克配合药物治疗,统计中发现,从住院至发生肺炎的时间,4 w以内40例(76.92%),考虑肺炎发生与这段时问治疗力度大、副作用明显有关。在每次电休克治疗后,患者出现短暂的自主呼吸停止、全身抽搐,抽搐停止出现深呼吸时,易将口腔分泌物吸人呼吸道,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多次电休克治疗的反应,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机制受损,致肺炎发生率增多[1]。
3.3对策
3.3.1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继续教育。精神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科理论知识,还应拓宽知识面,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准确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去除潜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3.3.2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消毒共组进行患者的环境的消毒、杀菌工作。改善卫生条件,保持病区内清洁,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切断各种感染途径,预防各类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3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①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较为严重,由于不能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详细表达,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药物的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做好在患者的用药护理以及病情的严密监测,主动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问询,仔细分析观察到的每一个症状和体征,如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患者睡眠深,应督促患者采用侧卧位,协助患者清除口内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③做好电休克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尤其是电休克治疗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时,严防窒息及口腔内分泌物吸人呼吸道。
3.3.4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关键 精神病患者因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缺少主诉、治疗不合作、管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快改善精神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理念,配合医疗护理,服从管理,则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有COPD病史,COPD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为2011年1月~2014年6月年期间在我内科住院诊断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共52例,均为男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平均年龄75.2±6.5岁,病程12~20年;对照组21例,平均年龄72.1±7.8岁,病程10~21年。两组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别。
1.2方法 两组病人除予常规低流量吸氧(2~3L/min)、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支持对症及必要时予糖皮质激素和呼吸兴奋剂治疗外,均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组均选择大小、形状与患者鼻梁大小相适应的“几”字型纱鼻垫,贴于患者的鼻梁部,调节鼻(面)罩的三头带松紧度,并固定,对照组单纯予鼻(面)罩加压固定。两组均采用S/T模式,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气压力和呼吸频率,每次通气2~4h,每天2次,间断使用7d。对比两组的漏气参数、SaO2、鼻部不适要求脱机的人数、单位时间内发生鼻部皮肤红、肿、损伤的例数和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P
2、 结果
在通气过程中治疗组的漏气参数、鼻部皮肤红、肿、损伤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小,P
3、 结论
BiPAP机械通气,技术操作简便迅速,能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可避免减少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带来的问题(如声带损伤、气管黏膜损伤、创口出血、喉头水肿、痉挛、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BiPAP呼吸机作为一种需要患者自主呼吸来触发的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时间短为1h,长则4h),保证治疗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而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连续性治疗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疗效 [2]。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很多,其中鼻(面)罩漏气和鼻梁处皮肤红、肿、损伤是比较常见的。漏气主要是因鼻梁部缺少肌层造成鼻(面)罩与鼻部接触紧密性不足所致,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的鼻(面)罩通过增加鼻(面)罩三头带的松紧度来控制;而鼻部长时间受压和局部磨擦造成患者鼻部不适,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损伤,以致患者难以忍受,常改用间歇性辅助通气方式或被迫停机,从而影响治疗的连续性 [3,4]。本课题利用凡士林的粘附性和性,将双层凡士林纱块裁剪成与患者鼻梁大小相适应的“几”字型鼻垫,垫在患者鼻梁部,使鼻(面)罩与面鼻自然粘附形成一个密闭的回合,避免或减轻鼻(面)罩与鼻部接触紧密性不足而产生的漏气问题及传统的单纯局部加压固定和局部磨擦导致的局部皮肤红、肿、损伤等不适症状,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连续性[5]。
参考文献:
[1] 覃士梅,刘红兵,谢正福. 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1,23(5):1256~1257
[2] 曾利琴,李红英,王丽萍. 10例急性左心力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用BiPAP呼吸机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14(1):141
[3] 徐金静,王艳,杨爱春.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致呼吸衰竭的护理. 临床护理杂志,2004,3(4):13~14
篇9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治疗。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物或呼吸有明显的酒精异味,部分患者血压低,四肢湿冷,呼吸缓慢不规则,严重可出现昏迷,甚至导致中枢麻痹或心脏抑制而死亡。如能及时救治可挽回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8年2月~2012年7月共收治3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2月~2012年7月共收治3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年龄最小13岁,最大54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
1.2诊断
分期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6版内科学[1]有关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及分期。35例均符合,兴奋期8例,共济失调期22例,昏迷期5例。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5例(呕吐物为咖啡色、血性等),合并血压下降者1例,合并外伤者3例。
2.治疗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酒精中毒患者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较多,而自己又不能有效排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窒息,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尤为重要。
2.2维持循环功能
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液体,促进排泄,必要时给予速尿,昏迷病人插尿管。
2.3洗胃
对于饮酒6小时以内的中、重度患者洗胃效果非常好。但是洗胃是一项侵入性有创操作,对患者的口腔、胃部均会造成很大的刺激,一次洗胃相当于一次急性咽炎,急性胃炎。因此,要严格掌握洗胃的适应证、禁忌证。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心脏病、深昏迷、休克的患者禁忌洗胃,若患者可以配合饮水、催吐者可以不洗胃,对于躁动、兴奋的患者若必须洗胃一定要做好制动措施,以保证安全
2.4解毒剂的应用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可使血中酒精含量明显下降,使患者快速清醒,是目前治疗酒精中毒的首选药物[2]。
2.5胃粘膜保护剂、保护肝功能药物的应用
临床常使用维生素6、奥美拉唑、肝泰乐等药物。
2.6并发症的处理
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复安,上消化道出血者给予止血、制酸药物,血压下降者予以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3.护理
3.1监测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血糖。
3.2注意保暖
酒精中毒患者全身血管扩张,散发大量热量,皮肤湿冷,体温低,末梢循环差,有甚者寒战,发抖,尤其是洗胃后的患者。因此,保暖尤其重要。可以加盖衣被,应用热水袋、电热毯,提高室温等措施。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温,增加患者舒适度。
3.3确保患者安全
对谵妄、躁动患者要专人守护,加设床档,以防止坠床。
3.4心理护理
进行健康宣教,允许家属陪伴,给患者关心、安慰,倾听患者诉说,让其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结果
3例合并外伤者清创缝合后数日痊愈,一例血压下降者经观察2日后出院,其余33例均在24小时内痊愈出院。
5.讨论
一次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状态下,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对此类患者,加速排除体内酒精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同时,正确的救治及护理措施能减轻酒精对患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3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机械通气需院内转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100%患者均能实现安全转运,无发生死亡病例。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均能得到有效应对。结论:通过转运前预见性护理、转运中严密监测和转运后反馈等措施,可确保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关键词 院内转运;预见性护理;安全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17
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代替、控制或改变患者自主呼吸运动,可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肺不张,稳定胸壁。对于需要持续监护和机械通气维持生命体征的ICU患者来说,院内转运对连续性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还可导致死亡。为加强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确保患者安全,我院在转运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需院内转运同时行CT,MRI等检查和专科治疗的患者126例,男86例,女40例。年龄27~82岁。气管插管91例,气管切开35例。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便携式呼吸机,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116例,容量控制模式10例。
2预见性护理
2.1转运前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因此转运前需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和正确的预见性分析,以先预防为原则,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处置计划,确保安全转运,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1.1风险评估患者转运受益和风险并存,医师和护士需把握和全面评估转运指征,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瞳孔、
作者单位:541001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张源慧:男,本科,主管护师
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以及存在的风险等,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避免外出诊疗,而任何有可能引起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者禁忌转运外出检查。对于无法转运者,如需进行协助诊断,必须予床边检查,请相关科室科内会诊,如床边B超、床边胃镜、床边X线等,以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建立标准化的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告知制度、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应急预案、危重症患者转运记录单、危重症患者交接记录单等。此外医护人员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将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签署外出转运风险告知同意书,实现风险分担,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1.2转运准备(1)转运需由经专科特殊训练的临床经验丰富的ICU医师和护士共同评估,医师负责呼吸机的运转管理和病情观察,护士负责监护仪观察和输液管理。(2)转运前需电话与相关部门(电梯组、放射科等相关专科)沟通,告知患者的诊断、神志、管道、急救物品等,确保科室做好接收或检查准备,实现无缝衔接,尽量缩短患者外出等待和滞留的时间,必要时开放绿色通道,提高转运效率。(3)重点评估患者呼吸道情况,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转运前建议常规吸尽痰液,并固定好人工气道,检查插管深度和气囊压力,避免因改变、颠簸等导致气道痉挛或气道堵塞,必要时需对人工气道加强固定。(4)检查输液通路、尿管、胃管、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等管路是否妥善固定,并清空各引流袋内容物,对于躁动患者需进行适当的约束和保护。(5)评估便携式呼吸机电源,正确链接便携式呼吸机管路,检测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预测所需转运时间准备足够氧气的氧气瓶,必要时可增加携带10 MPa氧气瓶。(6)评估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简易吸痰器、微量注射泵等仪器的性能,确认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如PEEP大于0.981 kPa,为防止患者肺泡塌陷, 转运前有计划下调PEEP至0.490 kPa[1]。(7)药物准备。急需外出检查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准备血管活性药物,休克患者需准备扩容液,烦躁或躁动患者准备镇静剂如咪达唑仑和地西泮等。(8)其他。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选择安全合适的,尽量抬高床头15°~30°,对于特殊疾病者,如颅脑外伤患者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患侧,有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需颈托固定等。掌握患者安全搬运法: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搬运前需双钳夹闭导管,脊柱损伤者四人搬运切记拖拉推扭等,出发前再次告知相关科室,并做好途中如有意外及时就近按抢救流程处置的准备。
2.2转运时(1)确保便携式呼吸机与患者无人机对抗,对氧合指数不佳的患者适当提高氧浓度,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以上[2],提高转运耐受。各抢救仪器和管道合理摆放;各监护仪器屏幕面向医师,医师负责呼吸机的运转管理,对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观察。护士站于患者头侧和输液侧,以便能随时遵医嘱予应用急救药品和物品,并需随时注意避免管路打折、受压、扭曲、脱落,防止插管不慎滑脱,如呼吸机出现报警时能及时、迅速、正确处置,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呼吸机障碍可人机分离改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以保证有效通气。(2)转运时患者头部在前,注意转运车的速度和安全,尽量保持行车平稳,避免不必要的震荡和继发性损伤,如颅脑损伤患者上下坡时头部需始终位于高处端。对于应用镇静、肌松药物的患者还需观察是否会引起呼吸抑制等情况[3]。(3)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有效沟通,适当安慰,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和支持,体现全程人文关怀,以提高患者和家属遵医、遵护的依从性,并注意保暖。如患者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应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处理,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安抚患者及家属,努力消除不良情绪,有条不紊地操作和配合,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护送、就近抢救或者结束护送,并及时做好转运护理记录单的填写。(4)到达转运目的地后,与对方详细交接班和共同安置患者,做好呼吸机、监护仪的连接等,如病情需要,需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在旁守护直至检查结束,无需陪护可通过透明窗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呼吸机运作情况,并做好随时处置的准备。对于转运过程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者及时汇报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时就地抢救并寻找急诊科急救援助。
2.3转运后转运结束后需按规范完善记录,在转运记录单上详细记录转运前、转运途中和转运后的诊断、病情、生命体征、药品和物品备用、药物使用情况、引流液等,要求转运医师和转运护士共同签名,交科室存档备案;对于转运途中下达的临时医嘱,医师补充后护士需及时核对、记录并签名后,空安瓿方可丢弃。对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对有关制度、流程、规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3结果
126例患者转运时间最短25 min,最长62 min,全部成功转运,无转运死亡病例。在转运过程中,5例患者因痰液堵塞导致SaO2下降,经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突发烦躁出现人机对抗,遵医嘱予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后缓解,并能完成检查。
4讨论
预见性护理又称超前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以提高护理质量,是实现由被动救治向主动救治的转变。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转运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和治疗,但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需医、护、患三分共同配合和相互支持的动态过程。
通过预见性护理,护士更多地注重患者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前,将易发因素、隐患等进行排除[4],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杜绝了不良护理安全隐患。经验丰富的转运队伍,运用自身具备的技能和技术,恰当、正确、动态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保证了人工气道通畅;经高效训练和成功转运,激发了护士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及自身素质[5]。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运用预见性护理思维,经全面准确评估、严密监测和有效应对,注重护理操作流程规范、应急预案等细节管理,对转运的全过程、任何时间和任何阶段的护理风险采用动态、连续、全程有效地超前护理干预, 100%患者均能达到安全、成功的转运,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转运护理服务,为患者赢取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申小侠.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C):490-492.
[2]叶向红,陈岚,汤秋芳,等.采用呼吸机转运危重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7):61-62.
[3]骆洁,何煜.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4):430-432.
[4]彭习兰.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1-273.
[5]荣再香,李雪英,李艳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