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后处理

篇1

高性能高质量的HP工作站

无论是门诊医生和护士的应用终端,还是放射科大夫所需要的强大的3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都需要安全稳定、高效兼容的应用终端作为支持。而惠普工作站凭借30多年的研发经验,秉承“专业、创新、绿色”的理念打造的由惠普Z系列台式工作站和EliteBook W系列移动工作站组成的惠普工作站医疗行业解决方案,能全面满足医院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

究竟什么是工作站?工作站与普通电脑有什么不同?惠普工作站销售总经理方治先生说:工作站是为专业应用而专门设计的产品,经过应用软件的严格测试认证,比普通电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高性能,更强扩展性,最佳兼容性的特点;与服务器相比,工作站具有部分服务器的特点,如Xeon处理器,ECC内存,SAS硬盘,Raid功能,同时又支持专业的显卡与低噪音的设计。工作站与普通电脑就好比F1赛车与普通汽车的区别,工作站为专业应用提供高性能及坚如磐石的安全保障。

医学影像后处理专家――ViTAL

总部设在美国的ViTAL Images公司20年来一直专注于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的研发,与东芝医疗全球战略性的合作,使得ViTAL产品能够更完美地贴合高精尖CT硬件的应用,且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多年来, ViTAL坚持为用户提供一流医学影像后处理工作站产品,惠普工作站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一直是ViTAL产品高效稳定运行的首选平台。

“ViTAL公司的设计和研发的宗旨,始终致力于让放射科医生用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完成复杂、繁重的影像处理工作。”ViTAL中国区总经理郭欣亮先生表示,“ViTAL与惠普工作站的合作从早期的产品开发、测试环节就已经开始,惠普工作站的快速稳定和兼容性是ViTAL高性能后处理工作站系统的基石,也是我们全球战略合作的根本。”

北京某大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放射科大夫也曾坦言:“日益增加的病人和扫描数据使我们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成倍增长,这一切都对数据存储和图像处理设备提出了及其严格的要求。ViTAL后处理工作站系统操作简单,加上惠普工作站的稳定兼容,免去了我们对处理设备的后顾之忧,也节约了时间,从而让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病人服务。”

高效易用,医生的“好帮手”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组)、对照组(O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3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肝功能;通过免疫组化S-P法来测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较低,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不良;实验组经缺血预处理后血清中ALT、AST稍升高,幅度

【关键词】 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CyclinD1;Cycl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expressed influence of CyclinD1 and CyclinE in period of ischemia-reperfusion(IR) post injury of liver transplant by ischemia-pretreatment (IP) in rat, with a view to comprehend influence factor of transplanted liver regeneration capacity and dysfunction.Methods Nine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ree groups:ischemia-pretconditioning group (IP group),control group (OLT group)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 (SO group);to detect hepatic function by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to determine changes of CyclinD1and CyclinE of transplanted hepatic cell by immunity histochemistryS-P method.Results Serum ALT,AST obviously stepped up of control group rat of transplanted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postinjury, percent content lied low comparatively;to hint dysregerated of transplanted hepatic cell.Serum ALT, AST sightly heighten, and content little to control group,in experiment group rat of being ischemia-pretconditioned, percent content express quite hight,to hint transplanted hepatic cyothesis active.Conclusion Ischemia- pretconditioned can switch on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of endogenous conserve transplanted liver,be able to promote synthesis of CyclinD1and CyclinE,to stimulate hepatocelluar multiplication and regeneration.

【Key words】 rat transplanted;ischemia-reperfusion;ischemia-pretconditioning;CylinD1;CyclinE

缺血再灌注(IR)损伤普遍贯穿于肝移植始终,它是临床上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首要因素。Sasaki等证实IR损伤可使鼠移植肝细胞凋觯?],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肝脏再生能力的大小也是IR损伤后移植肝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缺血预处理(IP)是公认的对肝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2]。为研究移植肝IR损伤程度与肝细胞再生能力的关系,本实验以移植肝IR损伤后CyclinD1和CyclinE的表达作为细胞增殖指标,以检测IP对IR损伤后移植肝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功能不良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纯系Wistar雄性大鼠90只,体重280~320mg,由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普通喂养,自由进食,术前12h禁食,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取样缺血预处理组(IP组):即在供肝冷转灌注前缺血处理10min,10min再灌注,循环2次,然后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2)对照组 (OLT组):即单纯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3)假手术组(SO组):即血流阻断与复流及原位肝移植外,其余处理同上。分别取样6只。

1.2 实验器械与试剂 肝功能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800 Olympus)。免疫组化试剂CyclinD1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yclinE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按照Kamada[3]和孙君泓[4]报道的术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即不重建肝动脉的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术。

1.3.2 标本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取移植肝组织用4%的复合甲醛固定待制石蜡标本,行光镜学检查及行免疫组化S-P法检查,同时将所采静脉血2ml,110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置于-70℃深低温水箱保存检测转氨酶。

1.4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两位病理医生在光镜200倍视野下,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用HPIAS—1000型彩色图像分析仪系统测定CyclinD1和CyclinE表达情况,结果用阳性细胞率来表示:阳性细胞率(%)=视野中阳性细胞数/视野中总细胞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以SA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法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IP组与OLT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部分供肝手术时间、血管袖准备时间和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30±3.30)min、(11±3.83)min和(31.5±3.20)min。其中无肝期为18~22min,平均(19.67±1.63)min,手术成功率94.1%。未处死的大鼠1周存活率达88%,最长存活72天。

2.2 各组血清ALT、AST含量 见表1。OLT组各时间点ALT、AST较SO组显著升高,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以移植肝再灌注2h升高最为明显,以后升高幅度降低。IP组各时间点ALT、AST升高幅度远低于OLT组,与之相比较,P

2.3 移植肝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标记阳性细胞率 SO组CyclinD1、CyclinE均未发现阳性表达。IP组各时间点CyclinD1、CyclinE阳性细胞率均高于OLT组,尤以6~24h升高明显;而IR组6h细胞凋亡显著升高,增殖低下,24h仍维持很低水平。24h CyclinD1与CyclinE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7±0.23、0.44±0.21与OLT组0.21±011、0.20±0.08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7.57,P

注:同时间点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注: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2.4 光镜下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与SO组肝脏组织相比较 OLT组(见图1、图2)中肝脏细胞广泛水肿,以中央静脉周围为主,肝组织结构混乱可见小滴样脂肪变性,肝窦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灌注后24h可见部分肝窦狭窄,并有红细胞残片,界板破坏。而IP组(见图3、图4)仅有轻度肝细胞水肿,肝窦内有少许中性粒细胞散在,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转贴于

3 讨论

IR引起损伤已在多种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证实。Borghi[5]等观察16例临床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发现IR后肝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导致转氨酶升高,酶泄漏的发生,线粒体功能受损,活性氧化剂的增多,由此认为肝细胞的凋亡与肝IR损伤有关。本实验血生化结果证实了这种变化,并观察到OLT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转氨酶(ALT、AST) 呈进行性升高。6h血清ALT、AST迅速升至最高,提示细胞严重受损,酶泄露严重;24h ALT、AST升高幅度开始回落,细胞修复能力加强;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明显变化,并随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说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细胞凋亡为一种动态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在不同阶段参与损伤的因素不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致。Schlossberg[6]等观察小鼠肝IR损伤后细胞凋亡和组织修复的相关指标时发现细胞凋亡在肝叶IR后6h达峰值,且持续升高到20h以上,并在IR损伤急性期(1~3h)和亚急性期(6~20h)由不同的受体途径介导。在实验中,OLT组中CyclinD1、CyclinE的表达达最低值。

IP减轻肝IR损伤后肝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再生能力,目前已广泛证实,但其机制十分复杂;它与腺苷、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蛋白激C酪氨酸激酶依赖性信号系统、K+ ATP通道的激活等诸多因素有关[7]。本实验发现IP可通过上调(肝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活性来下调Fas凋亡途径中Fas-mRNA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8],使细胞内容物(如DNA)避免氧化损伤,促使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化启动,从而完成细胞再生[9]。Kuo[10]观察临床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时发现肝细胞凋亡与IR造成的生化损伤及病理学损伤参数改变呈正相关。实验中IP组肝移植前给予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2次,血清转氨酶幅度较OLT组明显降低(P

增殖性细胞周期分为DNA及蛋白质合成准备期G1期、DNA合成期S期、有丝分裂准备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凋亡细胞的细胞周期常阻滞于G1/S期和(或)G2/M期,尤其G1末期限制性调控点“R”点的阻滞[11]。IP能够增加bcl-2活性,并于IR损伤后6h达高峰[8],bcl-2能够保护细胞避免各种形式释放NO诱导的凋亡,下调P53基因,干扰caspase-3活性(caspase-3是细胞凋亡效应分子,是Fas凋亡途径下游操作底物酶解的关键酶,被称为“凋亡执行者”);增加细胞周期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调控能力[12]。作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是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的显著标志,并随着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减而增减。CyclinD1能与CDK4和(或)CDK6(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与调节因子合称细胞周期引擎)特异性结合,形成CyclinD1-CDK4/CDK6复合物在G1中期激活,可使细胞周期中“R”限制点附近的抑制蛋白(如P503、Pb)磷酸化而失活,并释放转录因子E2F致使G1期缩短,同时加速G1/S的转换[13]。E2F又协同DP1启动G1/S转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CDK基因、CyclinE),在G1后期CyclinE与CDK2结合并激活CDK2形成CyclinE-CDK2复合物,使细胞通过“R”限制点,进入S期;同时减少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推进DNA复制和细胞的2倍增殖。由于细胞周期领带CyclinE的表达受转录因子E2F介导,而后者通过PRb被 CyclinD1依赖性激酶超磷酸化而激活,故CyclinE的表达依赖于CyclinD1依赖性激酶的活性,同时还受myc、Ras等基因调控。在本实验中笔者发现CyclinE的表达程度低于CyclinD1的表达,但表达时限基本相同[14]。据Meujoe[14]等报道,BACA/C大鼠肝IR损伤后12h CyclinD1RNA表达开始升高,在24~48h达最高峰,但术后2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细胞周期启动因子INF-α、IL-6、EHGF等调控在IR损伤术后4~6h才开始启动有关[15]。

IR 损伤和IR后的肝细胞增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机制,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IP作为移植肝IR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bcl-2活性,抑制caspase-3及Fas-mRNA的表达,提高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CyclinE的调控能力,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再灌注早期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从而使移植肝在灌注后肝脏功能迅速启动,为临床上预防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及功能不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IP如何使细胞增殖顺利通过G2/M期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1 Kume M, Yamamoto Y, Saad S, et 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f the liver in rat:implications of heat shock protein induction to increase tolerance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 Iab Clin Med,1996,128(3):251-258.

2 Glavien PA, Yadav A, Sindram D, et al. Protection effects of ischemia precondition for liver resection performed under inflow ocdusion in humans. Ann Surg,2000,235:155-162.

3 Snover DC, Freese DK, Sharp HL, et al. Liver allograft rejection.Am J Surg,1989,21(1):2397.

4 孙君泓,吴孟超,曾琪华.300次大鼠原位肝移植.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0,11(1):19.

5 Borghi SG. Apoptosi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 human liver allografts. Liver Transpl Surg,1997,3:407-415.

6 Schlossberg H, Zhang Y, Dudus, et al. Expression of c-fos and c-jun during hepatocellular remodeling follow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 mouse liver. Hepatology,1996,8:1546-1555.

7 Peralta C, Hotter G, Glosa D, et al. Hepatic preconditioning in rat is defined by balance of adenosine and xanthine. Heaptology,1998,28(3):768-773.

8 Lazennec JY, Pouzet B, Rammare S, et al. Anatomic basis of minimal anterior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 Surg Radiol Anat,1999,21(1):7-15.

9 Kadaw SS, Sindram D, Pretty DK, et 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 the mouse liver inhibition of apoptosisthroughcaspase dependent path way. Hepatology,1999, 30(5):1223.

10 Kuo Pc, Drachenberg CI, De la Torre A,et al. Apoptosis and hepatic allograft reperfusion injury. Chin Transplant,1998,12(3):219.

11 Hunter T, Pines J. Cyclins and cancer I:cyclin D.and CDK inhibitors come of age. Cell,1994,79:573-582.

12 Yang J, Lin XS, Bhalla K, et al.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by bcl-2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blocked. Science,1997,275:1129-1132.

13 江国春,袁莉珍,魏康.细胞周期蛋白D.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8,21(4):173.

篇3

一、系统概述

本院放射科PACS及RIS系统于1999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现已正常运行18个月,同步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学检查工作流程和医学影像数据流程的全面计算机化及网络化管理和操作。系统应用的工作站类型和分布见表1。

二、系统结构与组成

工作站系统从逻辑上分为2大类:PACS工作站和RIS工作站。PACS工作站主要为影像诊断工作站,其提供医学影像诊断所必需的软拷贝(softcopy)显示和影像处理操作功能。在PACS的工作站系统中包括了CT、MR、数字胃肠(RF)、DSA诊断和常规X线影像诊断,以及高分辨影像显示3类不同应用要求的工作站,此外,另配置有3台专用的影像后处理工作站(GEAW3•1和2•1);RIS工作站因执行的功能范围较宽而具有较多类别:如登录、检查安排及执行、报告打印及分发、管理、诊断报告等。

结果

一、工作站系统的配置与实现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功能的需求,以及实际的投资状况,笔者对不同的工作站类型采用了各异的配置和实现方式。

(一)常规影像诊断及报告工作站此类工作站作为PACS和RIS系统应用操作的前端,在系统应用环境中处于同一位置,笔者采用了单机双屏的方案将PACS和RIS工作站合而为一,实现了PACS和RIS应用前端物理上的集成。1•CT、MR、DSA影像诊断工作站:工作站主机采用HPKayaka影像工作站和HPD8169VectraVE商用机,每台主机配置2台17in(1in=2•54cm)的彩色显示器。2•常规X线影像诊断工作站:工作站主机采用HPP2781BVectra商用机,各配置2台21in的彩色显示器,以便于操作DR(directradiography)和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设备产生的大幅面影像显示)。

(二)高分辨影像诊断工作站共3套双屏肖像式(portraitformat)专业医学影像工作站,其每一屏灰阶显示器可提供2K×2•5K×12bits显示分辨率,用于常规X线影像(如DR)诊断。

(三)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包括2台GEAdvantageWindows3•1(SUNUltra60/内存512MB/UNIX)和1台GEAdvantageWindows2•1(SUNSPARC20/内存128MB/UNIX),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服务和支持功能。

(四)其他RIS工作站主要应用于RIS登录、查询、检查安排及执行、诊断报告打印及分发登记、管理等目的和位置,由于未涉及医学影像的操作和处理,对这类工作站配置参数要求不高,全部采用HPD8935ABrioBA400家用机:PIICeleron433/内存32-64MB/15in彩色显示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98或WindowsNT4•0。

二、工作站系统的功能实现

(一)影像诊断工作站与诊断报告工作站的物理整合影像诊断工作站与诊断报告工作站在功能和逻辑上分别属于PACS和RIS,但两者在功能执行时应处于同一物理位置,即放射科医师产生影像诊断报告的节点。笔者基于操作系统(Windows98/WindowsNT/Windows2000)支持多屏显示(multipledisplay)的能力,采用一机双屏物理集成了PACS工作站与RIS工作站。实现了单一节点、单一主机、诊断报告与影像操作界面分屏显示,或双屏同时用作影像显示。

(二)基于影像类型和需求决定工作站配置门诊读片室主要操作常规X线影像(产生于DR和数字X线机),一般要求提供17in×14in影像显示幅面。笔者全部配以21in的双屏显示,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影像显示和操作的空间,同时配备3台双屏肖像式灰阶显示器的高分辨影像工作站提供对常规X线影像诊断的支持服务。对于操作较低分辨率和较小幅面的CT、MR读片室,工作站全部为17in显示器。

讨论

工作站系统是医学影像学科数字化运行管理模式实现的基础环节,同时,工作站硬件及参数的选择和配置不仅关系到系统投资,同样也直接影响影像诊断质量,在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笔者认为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影像诊断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应基于实际可能的投资水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以下对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工作站设计和配置的几个相关因素进行讨论。

一、兼顾投资水平的前提下确保必要的影像显示分辨率支持

医学影像诊断不仅影响临床诊疗过程,亦涉及法律、伦理等社会学领域,对数字化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而言,其关键的因素是保证提供足够的数字影像软拷贝显示分辨率[2-5]。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CollegeofRadiology,ACR)将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分别定义为largematriximage(高矩阵影像,如CR、DR等影像)和smallmatriximage(低矩阵影像,如CT、MR、US、DSA等),并分别对其必要的影像分辨率作了明确的规范[4,5],largematrix影像要求提供≥1024×1024×10bits分辨率,smallmatrix影像要求提供≥512×512×8bits分辨率。对于smallmatrix影像,普通的彩色显示器分辨率已足够,这类工作站的设计和实现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规划用于largematrix影像类型的显示工作站,理想的状况是全部采用专业的高分辨(2K×2•5K×12bits)医学影像灰阶显示工作站,但其昂贵的价格导致的投资压力,绝大多数国内医疗单位难以承受。笔者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投资水平,以及常规X线影像检查尤其胸部检查影像诊断正常的频率较高等特点,采用了以双屏大幅面(21in)彩色显示器工作站装备为主,辅以3套(共6屏)高分辨专业医学影像灰阶显示工作站用于复杂病例诊断支持和保障的配置方案,力求兼顾缓解投资压力的目标,同时满足提供必要的高分辨医学影像显示的分辨率要求。对于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而言,其功能的执行主要取决于其后处理软件,显示分辨率方面则并无特殊要求。这类工作站多由特定的医学成像设备厂商提供,为了保证其能够兼容其他提供商的影像设备产生的影像,应该要求后处理工作站提供必要的DICOMSOP(serviceobjectpair)遵从,譬如,至少应支持后处理软件可操作的影像类型所对应的storageclass的支持。

二、单机双显配置为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设计的首选

由于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应能同时提供影像浏览(PACS)和产生诊断报告(RIS)的双重服务和功能,采用单机双显配置应为最佳选择。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98和Windows2000)提供了对多显示器配置(在1台主机配置多个显卡及显示器)的直接支持,WindowsNT4•0通过特殊的双接口显卡(如MatroxG400)亦可容易地实现单机双显的配置,这为设计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的工作站结构提供了灵活性和较大的选择序列和范围。单机双显的实现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98仅支持双显卡方式;WindowsNT4•0仅支持单显卡(双接口,如MatroxG400)方式;惟Windows2000支持上述2种方式。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若采用单卡双口实现方式,应避免购买和使用显卡被整合在计算机主板内的机型,以免增加配置时的难度和消耗系统额外资源。我院的所有影像诊断工作站在系统运行初期分别采用的Windows98(双显卡)和WindowsNT4•0(单显卡双口)构型,尔后为了便于管理和系统安全控制的考虑,全部升级为Windows2000Pro。单机双屏配置除了使用方便和显示空间大、投资节省等优点外,还可使实际影像软拷贝屏幕显示区增加1倍,因为上述的双屏实现实际上是虚拟双屏,需要时可将影像视窗扩大至占据全部双屏显示区域,这对CT、MR等序列影像的显示和浏览尤为有利。

篇4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影像传输)标准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数字影像设备间互联、影像相互交流和操作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由于该标准对具体的实现机制并未作强制性规定,允许各医学影像设备商灵活地采用相应亚标准完成对DICOM标准的支持,因此,对不同来源的DICOM影像设备间的互联(interconnectivity)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及其程度需通过测试才能确定其实际兼容状况。我院构建的DICOM标准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包括了GE公司和Siemens公司2个不同的PACS亚系统,我们对两者的互联及互操作性作了实测,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设备

1. Siemens亚系统包括螺旋CT、数字胃肠机、胶片数字化仪、照相服务器、2台影像显示工作站。MagicView1000(以下简称MV,为Siemens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平台)安装在2台显示工作站(DRC104和DVC01)内,采用Siemens内部网络协议PACSnet(支持ACR/NEMA 2.0标准)实现网络功能,对DICOM3.0标准的支持则通过加装DICOM网关(DICOM gateway)软件Magic Link(版本VA10A)而实现。该版本的Magic Link支持DICOM storage service class的SCU(service class user)和SCP(service class proveder),可接收(作为provider)和送出(作为user) 供存储DICOM影像。

2. GE亚系统包括数字血管造影机、心脏血管造影机和1台影像显示工作站,该工作站内装有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系统Advantage Windows 2.0(以下简称AW),其内置有DICOM3.0接口系统(ID/Net V3.0),亦支持DICOM storage service class(作为SCU和SCP),可直接接收和送出DICOM影像。

两个亚系统的DICOM影像通过兼作DICOM网关的MV和AW实现相互交流。

二、测试对象

测试的影像包括螺旋CT影像(Siemens Somaton Plus 4A),血管造影影像(GE DLX/LCA)以及AW工作站内预装的CT(GE Hispeed)和MRI(GE Signal l.5T)范例影像。

三、研究方法

(1) 比较分析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 (DICOM遵从性陈述)以评估互联和互操作性的可行性及程度;(2) 通过系统的DICOM 日志文件观察应用间网络连接、DICOM影像传送以及相关的系统消息以监测MV和AW间DICOM互联状态,并利用系统的“dump”功能,比较已传输的影像文件头(image file header)包含的基本特征信息确定DICOM 信息对象(DICOM information object)传输的完整性;(3) DICOM影像互操作性研究,即以MV和AW的所有影像显示、测量和后处理功能对所接收到的DICOM影像进行操作和处理。

结果

一、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比较(见表1)

表1 conformance statement 相关参数比较 DICOM参数 Magic Link ID/NET3.0 功能描述

storage class CT, MR, CR,

SC,NM, US① CT, MR, XA,

RF, SC① 作为SCU和SCP

conformance level level 2 level 2 充分支持

TCP/IP Port 50082 4006 DICOM影像I/O

DICOM对象类型(DICOM object class): 包括CT(computer tomography)、MR(magenatic resonance)、CR(computer radiography)、XA(X-ray angiography)、SC(secondary capture)、 RF(radiology fluorography)、 NM(nuclear medicine)、 US(ultrasound)等。另外,表中其余外文及缩写均为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中的专用术语和参数,用中文表示反而不易理解,特此说明

从表1可见,Magic Link和ID/NET3.0均支持CT、MR和SC storage class,但XA storage class不被Magic Link支持。

二、互联及传输过程观察

传送相互支持的影像对象类型(如CT、MR、SC),互联两端的系统日志示应用间的连接和协商过程均正常,并报告影像传输成功完成,被传输影像序列出现在接收方“Work List”中。当试图从AW传送血管造影影像(对象类型XA)到MV,网络互联显示失败,AW的DICOM系统日志显示错误提示:“remote node did not accept any usable SOP classes",但将其转换为对象类型SC后重新传输则成功。

三、dump结果比较

在MV, 选择“Image/ NEMA Dump”选单可展示指定的DICOM影像文件头的相关信息于屏幕;在AW则可在UNIX指令模式,调用可执行程序dump image data完成此项任务。我们对选定的DICOM影像在传输前后分别进行了dump操作并比较,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影像文件的 DICOM影像相关信息的传输是完整的。

四、DICOM影像相互操作测试

在MV对来自AW的CT、MRI和血管造影(对象类型SC)的DICOM 影像作后处理评价功能测试,AW亦相应地对来自MV的DICOM CT 影像进行处理和评价(结果见表2)。除MV的三维影像处理外(AW无三维影像处理功能),所有评价和处理功能均顺利实现。三维影像处理初测操作失败,屏幕提示错误:“imput folder not valid”,在重新建立一新的AF(actual fodler)文件夹,将影像拷贝至该文件夹后,再重调用各三维处理功能,则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表面重建处理均顺利通过测试。

表2 DICOM影像在MV(Magic View 1000)和AW

(Advantage Windows 2.0)上相互处理的结果

应用功能 MV AW  应用功能 MV AW

影像处理

影像评价

加/减影处理 + N  角度测量 + +

(add/sub)

边缘强化 + N  影像注释(annotation) + +

旋转和镜像 + +  距离测量(distance) + +

影像联接(link) + N  剖面CT值分布(profile) + N

放大(zoom in/out) + +  兴趣区统计学分析 + +

放大镜(magnify glass) + +  像素透镜(pixel len) + N

卷动影像(scorolling) + + 三维(3D)影像处理

窗宽/窗位 + +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 ± N

多平面重建(MPR) ± N

3D 表面重建(SSD) ± N

注:+ 测试成功;±经转换后测试成功;N无此功能

讨论

一、实现不同来源的医学成像设备的互联和影像的互操作性,是发展DICOM标准最根本的目的[1-3]

影像设备的多源性是医学影像学科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实现医学影像学环境网络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3],亦是长期制约PACS成为开放系统的关键因素。DICOM3.0标准的基本目标即实现不同医学影像学系统和设备间的完全互联和影像的互操作性,为医学影像网络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所谓DICOM互联系指应用实体(appilcation entity,如MV和AW)间建立联接,并以遵从DICOM协议的方式交换DICOM信息(DICOM messag)。DICOM影像互操作性指应用实体间相互处理和操纵DICOM影像的能力(包括简单的窗宽/窗位调节到复杂的三维重建),通常称为功能互操作性(functional interoperability)。由于DICOM3.0标准并未明确规定DICOM信息模式(DICOM information mode)中的信息对象的调用方式,使不同的医学影像产品商提供的医学影像应用软件在实现对DICOM影像的处理和功能操作的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4],因此,需进行实测研究才能确定不同来源的影像设备间DICOM影像互操作性及程度。

二、研究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 是确定互联性和互操作性的首要步骤

任何被声称支持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设备,必须提供其相应的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文件[1],通过比较研究此文件,用户即可初步确定两个DICOM设备间的互联性和某些简单的应用功能的互操作性。研究的要点着重于两方面:(1) SOP(service object pair) class 支持范围。MV与AW之间能够直接实现互联和CT、MR DICOM影像的互传,皆因Magic Link 和ID/NET3.0都支持CT、MR storage class 的SOP;而对于血管造影影像,则因Magic Link 不支持XA storage class,不能直接由AW传至MV, DICOM互联过程被中断,只有当转换为SC class,满足了Magic Link所支持的SOP class后才能被成功地传送。一个医学影像应用实体能提供至少一个SOP(譬如CT storage class),即可声称为“full DICOM”。由此可见,声称full DICOM的影像设备间,并非一定能实现DICOM水平的互联。因此,SOP class支持范围是决定互联性的关键。(2) 确定遵从性水平(conformance level)。DICOM标准第3部分将遵从性规定为3个水平层次,即level 0、1、2:level 0仅支持部分用户定义的影像属性;level 1支持DICOM IOD(information object definition)的Type 1和Type 2属性;level 2则充分支持所有IOD 和Type 1、Type 2、Type 3属性[4]。Magic Link VA10A和ID/Net3.0均提供了完全的 level 2支持,这是两者间互操作性的理论保证,因此遵从性水平是确定DICOM影像互操作性的基础。

三、DICOM信息对象完整传送是实现互操作性的关键[5]

在充分支conformance level 2的两个应用实体间成功地完成DICOM信息对象的传送,应能满足实现常规的影像显示、测量和评价等功能互操作性要求。但是,对于复杂的功能操作,如三维重建,由于其可能要求某些影像采集设备特定的和比较精确的几何参数定义(如空间坐标系统和参照系统等),因此,其互操作性需测试后才能确定。在我们的测试中,在初始文件夹(folder)中调用三维处理功能失败,拷贝至应用软件环境中重建的文件夹后则处理成功,说明 MV的三维影像处理功能所要求的相关属性和参数均已被完整地传输和转换,初次调用处理失败,可能是应用软件系统对影像文件管理方式实现的差异或不足所致。

我们对MagicView 1000和Advantage Windows 2.0间DICOM互联和DICOM影像互操作性测试的实践表明,DICOM标准是完成不同来源的医学数字化影像系统间互联和影像互操作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实现很好的相互兼容性。

参考文献

1 Bidgood WD, Horii SC, Prior FW,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DICOM, the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 for biomedical imaging. J Am Med Informat Associat, 1997, 4:199-122.

2 Mattheus R. European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an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medical imaging. Euro J Radiol, 1993, 17:28-37.

3 Horii SC, Bidgood WD. Network and ACR-NEMA protocols. RadioGraphics, 1992,12:537-548.

篇5

【关键词】 PACS;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04-02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全称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是指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与软件系统,是为实现图像数字化管理而用于放射科、医院或医院间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

PACS是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用于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显示医院每天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资料(包括X线片,核磁,CT,超声,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并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模拟,DICOM,网络)将其存储到磁盘或光盘中,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像网上查阅文件一样很快的调回使用,能够为影像诊断、影像质量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提供等方面功能。它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应用、存储、传输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是实现数字化医院的关键。

1 PACS系统的发展

PACS是专门为图像管理而设计的,以高速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高速网络连结各种影像设备和相关科室。并与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 system,HIS)连接。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后处理的功能等。后处理在终端进行,可行图像编组、图像放大、窗技术的操作以及将影屏上的图像行激光照相等。PACS最早用于医院影像放射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ACS已不再是仅仅用于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和通信,而是逐渐发展成为涵括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甚至与其他医院影像设备之间的相互操作。PACS功能是否强大的关键在于同RjS和HIS系统融合程度。未来的PACS将逐渐发展为区域性PACS,形成一个兼容本地区和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2 PACS的应用价值

传统医学影像资料的存储和管理方式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存储占有大量空间,管理效率低,借阅手续复杂,图像的传输速度慢,不能及时或快速地进行异地会诊,不便实现多人共享等。PACS与传统的医学影像资料的存储和管理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2.1 病人资料智能化: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检查部位、费用等资料的智能输入,检查日期及影像号则为自动生成,防止影像号重复出现。对于复查病人,通过检索RIS号或姓名即可提示原有的病人资料,不用重复输入,而且所有影像资料自动归档。

2.2 电脑书写报告:诊断报告系统提供了各种诊断报告模版及丰富的数据字典,帮助医生书写规范的诊断报告,在打印报告的同时,可将报告储存起来,供以后检索、对照或补发报告使用。另外,批量打印报告程序模块可用于批量打印报告。

数据统计及实时数据监控:可用于各种数据的统计,提供任一时间段的有关检查的统计资料,有助于科研工作开展。

实现影像资料无胶片化。大大降低成本,节省胶片所占据的大量空间,同时提高了图像的储存质量,将数字图像信息用数据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图像数据库中供反复调用借阅。

图像传输速度快,便于开展各科室和多学科的远程会诊,克服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医护人员能够为各类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图片既可回放观察,也可进行后期处理,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从整体上解决了医院诊断质量差,效率慢的问题。

彻底改变了传统影像科与其它科室的运作方式,其广泛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像放射科的地位,促进其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为医院节省了管理的费用,为患者节省了各种胶片的费用,从此进入数字化时代。以上所述各种优越性极大地改善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在医院的候诊时间,从而为医院和患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独特的教学模块: PACS系统与DR、CT、超声等主机资源共享,可无损地储存图像资料,利用PP11制作影像教学幻灯片。对图像资料的调阅,系统实时响应。A、节约时间:挑选适合的教学图片,并进行储存,在教学中不断添加更好的教学图片,逐渐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图片库,这样可以船决传统的图片少质量差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B、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阅片效率:在传统影像教学中,学生只能在实验课上通过阅片来巩固、复习所学理论及提高实际阅片能力。PACS的应用,学生可直接通过与PACS联接的电脑,登录查询功能直接获取所需的各类影像资料,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操作方便,简捷快速,生动 形象,节约大量人力物力。C、PACS教学系统有利于课后知识的巩固,PACS的数字化优势,可以供学生拷贝,这样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影像知识,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际阅片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桂华.PACS环境下医学编码在结构化报告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第一军医大学,2006.

[2]陈双,陈德基.小型放射科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704―705.

[3]王经天,王艳玲.医学影像PACS网络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0 30:91―92

[4]武志红.PACS优势及其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12):39.40.

篇6

[关键词] 螺旋CT;重建技术;三维成像;骨关节创伤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5-0083-02

Application of 64-slice spiral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n limb bone joint trauma

GONG Jiashun TAO Yuxian YANG Yaoming PU Yunxia ZHANG Yu

CT/MRI Room, Luxi People’s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Luxi 6524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techniques in the limb bone joint trauma. Methods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data of 159 patients with limb bone joint trauma from August 2010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Philips 64-slice spiral CT scanning and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spiral CT scann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 and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construction(VR) were used for image postprocessing. Results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MPR,CPR and VR iamges)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able to show joint dislocation, fracture an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dislocation clearly and were able to display the location and types of fractures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such as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bone chips. The images were accurate, specific and subtle, which were of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Conclusion It suggest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ever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ferring to original traverse images of CT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for bone joint,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clinical predication of surgical possibility,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plans, surgical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surgical effects.

[Key words] Spiral CT;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one joint trauma

随着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外伤性骨关节的检查,其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1]。其扫描速度快和容积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成像,可直观、精确地显示正常解剖及病变的立体形态,得到不同组织类型的各自三维图像,可以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2],从而直观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三维空间的信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优势[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8月起开展此项技术,至2014年1月患者检查的四肢骨关节CT三维成像中,选取159例患者,男89例,女70例,年龄4~71岁,平均41.5岁。

1.2 CT扫描方法

螺旋CT横断位扫描及三维重建。使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扫描范围依病变范围而定,螺旋扫描条件为250 kV、200 mAs。层厚、层距均1 mm,螺距1,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后选择性作MPR、CPR、VR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从而得到三维成像图像。

2结果

64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各有优势,结合一种或几种重建技术,159例患者中,肱骨骨折10例,尺桡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并尺骨骨折1例,腕骨骨折5例,掌骨骨折4例,髋臼骨折7例,股骨骨折21例,胫骨骨折29例(封三图5~7),胫腓骨骨折11例,髌骨骨折1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8例,距骨骨折5例,跖骨骨折2例,关节脱位15例(封三图8),关节脱位并骨折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再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1 mm),最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重建(VR)等先进技术进行后处理成像,获得三维成像图像,其诊断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3.1 X线平片

CT、MRI应用于临床以前,X线平片是骨关节创伤的唯一诊断方法,平片检查具有快速、易行、直观、经济等优点,可显示损伤部位、范围,平片适于宏观、整体的观察,影像诊断不能忽视平片的作用。其限度在于有时难以确定骨折的类型,难以显示重叠部位的骨折,对关节内骨折显示不佳甚至无法显示(封三图9a),而CT三维成像则能清楚显示(封三图9b),而且也不能显示更多的碎骨块(封三图10a、10b),对复杂关节显示空间关系欠佳,漏诊率相对较高。

3.2 螺旋CT扫描

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全身骨关节创伤的检查,甚至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的优势在于:①CT检查采用仰卧位即可完成整个检查过程,不需过多搬动患者,安全易操作,避免了普通X线摄片时改变给患者带来痛苦或不适;②CT检查可清楚显示骨折类型、部位、程度、走向等;③可明确复杂部位的骨折,大多能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及关节腔是否有积液。

3.3 螺旋CT三维成像

以人们熟悉的方式揭示了正常及异常结构的立体形态,显示出骨折的部位、类型、范围、碎骨片以及移位情况等。通过行任意斜面切割、旋转及三维立体观察及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改变伪彩色增强其对比度,可使骨折、脱位、碎骨片的形态、范围和骨关节立体解剖结构清楚显示[4],特别是在显示骨折线、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等方面有着常规X线及普通CT无法比拟的优势(封三图11a、11b、12a、12b、12c),并能对其无法显示或显示欠佳的病变完整、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来[5-8],具有图像清晰、立体、高分辨力、任意方位成像、图像无重叠等优点,参考CT的横断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提高了对骨关节的诊断准确率,而且为临床预测手术可能性、制定手术方案、评估手术效果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9,10]。另外,三维成像明确骨关节的骨折、脱位等在其法医学和伤残鉴定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较短时间就能完成整个需要扫描的部位,横轴位图像结合三维图像(MPR、CPR、V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走行及骨折错位、碎骨片等空间关系;对关节脱位,骨折,骨折并脱位显示清晰。该技术具有图像清晰、高分辨力、任意方位成像、图像无重叠等优点,在四肢骨关节创伤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1-15]。

[参考文献]

[1] 穆迎民,王洪英,安世斌. 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9(6):835-836.

[2] 石永久,张舞红,莫华梅,等.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34-135.

[3] 徐春华,王亚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2):91-93.

[4] 吴华曦,姜萍,刘文军.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86-87.

[5] 郭玉林,孙学兵. 多层螺旋CT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08-109.

[6] 蓝峰.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97-98.

[7] 郑剑.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03-104.

[8] 杨涛. 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32-833.

[9] 朱士启,赵鹏程,张亮. 多层螺旋CT在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9):103-104.

[10] 於玮,哈斯,张霄雁. 螺旋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压缩性骨折病诊断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1):113-114.

[11] 冯辉,陈静. MS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060-2062.

[12] 赵建彬,刘静.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骨伤,2006,19(7):403-404.

[13] 郭辉,陈学军,梁宏军,等. 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08, 29(4):81.

[14] 魏东波.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87-88.

篇7

[关键词]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医学影像学;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24-02

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及其疾病种类复杂,因此颈部影像学一直是影像科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颈部最主要的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的影像检查手段常用的有超声、CT及MRI。如何把这几种检查方法在影像学生实习学习过程中结合起来,是影像科教师的关注重点。我院安装了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而且现在把PACS系统应用于影像教学中,为影像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1] [2] [3] [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PACS系统的颈部影像教学的构建

颈部影像教学PACS系统运行依托于医院PACS系统的影像检查,影像教研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投影系统及巨鲨84寸显示屏,这两台设备均接入院内PACS系统,可以随时查看、下载患者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且可以查看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二、PACS系统在颈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手段

PACS系统具有强大的影像病例图片存储、传输等功能,可以搜集并积累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料,解决以往教学时存在的教学病例缺乏、教学影像资料残缺易损毁等问题。[5]在进行影像诊断实习课时,教师及学生完全可以摒弃灯箱-影像图片方式阅片,直接通过教学PACS系统,登录信息检索界面,输入检索条件。例如学生想查阅颈部影像,可以通过输入病人姓名、检查部位或检查设备处输入设备类型,这样就可搜索到相应的颈部影像病例。学生通过PACS教学系统能够阅读到全面的影像信息,可对图片进行一些简单的后处理,例如对比度的调节、窗宽窗位调节、图像测量、放大及简单三维后处理等,这可以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很快熟悉和掌握影像图片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且通过简单三维后处理了解病灶解剖位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书写诊断报告,向教学PACS服务器提交报告,教师使用教师工作站可调阅学生的诊断报告并审核,之后学生可查阅审核意见,从而逐渐熟悉书写报告的一般规律,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亦可使用多媒体投影系统,将所讲病例放大后讲述其影像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

(二)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及影像学技术解决颈部疾病影像学习的难点

颈部影像教学难点:1.颈部由咽、喉、食管、气管、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等器官组成,间隙内还有丰富的淋巴结,对于刚接触简单影像知识的学生来说,颈部解剖结构抽象难懂,而影像教学PACS系统具备3D功能,可以让学生自己多角度转动以加深理解;2.颈部影像检查最重要的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疾病诊断是另外的一个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认识是教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PACS系统可以整合病人影像及病理信息,让学生通过对甲状腺疾病的超声、CT及MR三种检查图像的综合学习,了解疾病的综合影像表现,并结合病理结果,对病变从生理、病理,影像及临床表现有系统化的认识,这能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例如在实习中讲述结节性甲状腺肿:在PACS系统找出经手术确认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例,讲述其病理表现是在单纯甲状腺肿基础上滤泡上皮反复增生与不均匀复原,伴纤维间隔及结节生成而形成,甲状腺肿结节对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造成压迫,在结节形成的后期逐渐形成纤维包膜,贮留性胶质结节的边界尤为清楚;甲状腺包膜由两层被膜构成,与甲状腺紧密相连,所以结节不易突破甲状腺包膜(见图1)。因此,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囊变多见、形态规则、内可见分隔,边界清晰,多有晕环,可有钙化,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少,甲状腺包膜不受侵犯(见图2);CT表现为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内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占位,多为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低密度,部分看见包膜或分隔(见图3);MRI表现为病灶T1WI呈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和混杂高信号等,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不同程度强化,因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常钙化,呈结节、蛋壳或砂粒样,所以MR图像信号可以混杂不均;病灶边缘清晰、规则,部分周边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与相邻的腺外结构分界清楚,邻近的气管、食管及血管等结构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见图4、图5)。由此可将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理、超声、CT和MRI表现串联起来,以这种思路讲解甲状腺疾病,既可使学生对病变的病理表现有全面的认识,又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表现,便于学生掌握教学中较为抽象难理解的甲状腺疾病。

三、讨论

影像教学是应用各种影像设备展示出人体器官的正常状况或者病变状况,供学习者加以观察、辨别与分析,所以,在教学中肯定会牵涉到诸多影像图。一直以来,影像课始终是延续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阅片灯读片,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展示出了其局限性的一面,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传统影像图加阅片灯的教学形式要求有大量图片供教学用,由于资料较为有限而且保存比较困难,影像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准备教学资料。教师在实习示教时,要么因为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过多,以至于每个学生无法都看清胶片中的具体图像;要么因为每一组的人数过少导致分组太多,教学任务不断加重,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再加上胶片来源较为紧张,且胶片成本偏高,存放相当困难等因素,在影像教学中运用现代化设备PACS进行授课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应用PACS系统进行实习示教,学生们可以了解图像的后处理技术,更利于诊断知识的学习。PACS系统实现了“荧光屏―照片”到“数字化图像―显示器”的转变,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操作各种先进系统。PACS系统有利于学生自习和复习,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在阅片室自主学习,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训练,还可以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把感兴趣的图像用U盘等设备导出,自行巩固复习。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充分利用PACS系统熟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及PACS的操作,在诊断模板上填写自己的诊断意见,包括诊断结果、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诊断依据。教师在能够利用PACS系统阅读学生的诊断结果,并进行审核。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我科影像教研室利用PACS系统进行影像教学已有一年,影像学专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到医院实习后,能很快顶岗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影像工作实践能力,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浓厚的工作兴趣,为学生未来走向影像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峰,赵卫,张丽芳,等.教学PACS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3(2):99-100.

[2] 吴政光,浩纯,欧景才,等.基于PACS的交互式CR影像教学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3):35-37.

[3] 梁笑,刘慧临,杨水鹰.浅谈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5):606-607.

篇8

[关键词] 胸部;计算机摄影(CR)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087-02

The value of Computer Radiography(CR) for Chest X-ray Radiography

ZHOU Peng,GAO Xue-mei

(Sichuan Provincial Deyang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Deyang 6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value of Computer Radiography(CR) for Chest X-ray Radiography.Methods:Ret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100 cases of Chest X-ray film.Results: 100 patients with Chest X-ray film, 4 cases of lung cancer ,28 cases of pneumonia ,17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31 cases of rib bone fracture and 8 cases of pneumothorax were found by CR.Conclusion:CR is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means,especially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Chest X-ray Radiography.

[key words] Chest;Computer Radiography(CR)

胸部X线摄影是临床检查胸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本文回顾分析100例胸部CR摄影照片,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8岁。

1.2设备

采用东软公司500 mA X线机。AGFA-CR系统及其配套资料输入工作站、扫描主机(MUSICAADCSOLO)、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干式热敏打印机(AGFADRYSTAR5300)、AGFA-CR暗盒(AGFACRMD4.0General)和AGFADRYSTARDT2B热敏胶片。

1.3摄影条件

胸部正位摄影采用70~75 kV,20~25 mAs,距离150~180 cm;胸部侧位采用85 kV,40 mAs,距离150 cm。并根据病人体质、病情适当增减摄影条件。

2结果

2.1摄片质量

本组100例胸部摄影均采用正位和胸部正侧位摄片,其中甲级片95张,占95.00%;乙级片5张,占5.00%。乙级片多为不正、图像后处理窗宽、窗位选择不当及设备噪声等所致。

2.2影像学发现

2.2.1肺癌4例,占4%,其中中央型肺癌2例,周围型肺癌2例。表现为肺门区或肺内占位性块影。

2.2.2 肺炎28例,占28%。表现为肺纹影增强、模糊和肺内不规则斑片影。

2.2.3 肺结核17例,占17%。表现为上肺野不规则斑片影、点结节影和不规则条索影与肺门相连。

2.2.4 肋骨骨折31例,占31%。其中右侧肋骨骨折20例,左侧肋骨骨折11例。

2.2.5 气胸8例,占8%。表现为肺组织不同程度向内下压缩征象。

2.2.6 余12例胸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计算机摄影(CR)是将X线摄影的影像经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化影像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利用成像板记录X线摄影的潜影,并将其送入CR扫描仪中读取,最后产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后处理的数字化图像[1]。CR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临床,实现了X线平片数字化,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和成熟应用的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2]。CR系统宽容度较大,X线能量与激光发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在1∶10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这种关系使CR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宽的动态范围,在允许的曝光范围内可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和高质量的照片影像[3]。普通X线摄影采用胶片-增感屏组合系统摄影,影像的最终显示相当大程度依赖于X线曝光量,而且不同组织的显示需要不同的曝光量,当摄影完成,其影像质量难以改善。传统的屏-片组合系统摄影,不能提供较厚部位的理想照片。CR系统因在低能量区,RMS值的变化近于直线样递减,在高能量区,RMS值的变化近于恒定值,几乎不依赖X线能量,所以对较厚的摄影部位能够满足诊断要求[1]。CR较传统X线摄影具有以下优势:CR摄影条件低,仅为传统X线摄影的1/2~2/3;CR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宽;数字化图像可存储于光盘或其他移动存储器中,为图像存储和通信系统(PACS)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为远程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如局部放大、对比度反转、影像边缘增强、图像旋转、角度和长度测量等),使得胸部影像得以较为清晰的显示,能有效地评估病人的情况。正是这些影像后处理功能的应用,使得在传统X线胸片所不能发现的异象(如心后重叠的影像学改变、血性胸腔积液高密度阴影遮盖肋骨和肺内病灶、膈下肋骨等),均可通过后处理功能得以显示[4]。CR系统虽然较传统屏-片系统有较大的宽容度,但摄影条件的高低对图像质量仍有很大的影响,对不同部位的摄影或不同的临床要求,应选择适当的摄影条件。一味追求利用CR的宽容度和后处理功能技术而降低曝光条件的论点是不妥的,应以最佳的图像显示和最低的辐射剂量相结合为原则[5]。

胸部X线平片上许多不同的解剖部位同时重叠显影,密度变化范围很大。传统的屏-片系统需要不同的曝光条件来显示不同的解剖部位,如肺野、支气管、纵隔、心影、肋骨和软组织等。胸部CR图像通过后处理功能可显示不同的解剖部位,这对密度变化范围很大的胸部是非常有利的。后处理过程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处理调整影像的对比度和密度,通过二者的联合应用,得到满意的和适合诊断要求的胸部CR图像;用边缘强化功能来观察胸部结构、肋骨等;反转影像功能是用透视相来观察肺组织;测量功能可测出胸片中病灶的大小。国外石橘忠司报告,CR在胸部易于显示与心影、膈肌重叠的病变,主动脉和纵隔轮廓清晰,也易于显示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和肺野血管;小田报告CR胸片较普通平片更易于发现5~10 mm结节性病灶;伊藤报告,结合CR处理前后的胸片能提高肺部细微间质病变的检出率。临床上应用胸片的目的是多样的,为了适应临床对胸部摄影检查目的和要求,CR系统可使用一种双重显示的方式,即用一张胸片显示两种不同后处理方式获取的影像,这样即可以减少曝光次数,又提高了影像层次及诊断能力,并节省胶片的使用。对肺炎的显示:CR通过高对比处理显示肺野,可见肺野高密度影,密度从病灶中心向周围逐渐变淡;用CR黑/白翻转技术处理后,可见病灶周围浅淡渗出性病灶消失,而中心高密度区仍然存在,表示该病灶为渗出性病灶有部分实变,而非肿瘤性病灶;对肺结核的显示:对肺尖的病灶,如结核或肺尖肿瘤较易与第一、二肋骨重叠而被遮盖,CR影像经高空间频率处理及影像黑/白翻转技术处理后,可见病灶周围显示肺尖有一边缘不规则的极高密度的病灶,并没有异常血管影,由此可为肺结核,有瘢痕纤维化和钙化病灶形成,而非炎症或肿瘤病灶;对胸膜病变的显示:CR照片经过低对比和强空间频率处理后,肋骨影像模糊,使增厚的叶间胸膜清晰显示出来;对肺癌的显示:CR影像经高对比处理及黑/白翻转技术处理后,可见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晰,边缘毛糙,病灶中及周围有血管聚集等征象。床旁胸部摄影的应用:由于临床重危病人拍片时不能很好地配合,曝光条件不易恰当的掌握。CR有较宽的曝光剂量宽容度和后处理功能,在适当的曝光条件范围内通过层次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使胸部影像能较清晰地显示,减少重照,对危重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祁吉.计算机X线摄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曹厚德.计算机X线摄影(CR)概述[J].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2000,6(3):24-26.

[3]王艳,王建福,李伟.床旁CR摄影照片影像质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4):335.

[4]李传彪,宁季军,郑曙光,等.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胸部床旁摄影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3):236.

篇9

    医学影像学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士论文目前包括X线、CT、MRI、DSA及超声,并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而医学影像学的每一步发展,首先受益者是神经系统,加之各种介入器材的进步,因此才使神经介入治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谓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神经系统的介入治疗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是病变填塞术或栓塞术;②颅内血肿,主要在CT或MR导向下行经皮穿刺血肿抽吸术;③脑缺血性疾病,其中急性超早期脑梗塞,主要采用急性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而对于颅外或颅内主要分支的狭窄则采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必要时可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④颅内肿瘤,目前主要采用术前栓塞治疗或化疗药物灌注术,部分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抽吸术;⑤对于一些颅内少见性血管性病变,手术不易治疗者,则介入治疗可能会更容易、效果会更好些。对于疾病要想有一个好的治疗结果,必须于治疗前就有一个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是这个道理,而神经系统疾病多种多样,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颅内出血性病变则病因复杂,病变部位形态各异,术前诊断明确,方可采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案,就能达到既治疗病变又不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目的。医学影像学的进步,给临床提供了精确可靠的信息,使诊断正确率大幅度提高,对于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介入治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作者简介:刘作勤(1949-),男,山东省郓城县人,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擅长介入放射学临床方面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上述适合介入治疗疾病的诊断,主要是CT、MRI、DSA和多普勒超声,而对于不同的病变,采用合理的医学影像学设备进行检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可采用CT、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来进行,不但可以诊断出病变,还能定性,对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后,可以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即使手术治疗后,还可复查其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的穿刺抽吸术,而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则可在DSA造影诊断清楚后,采用血管内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或术前栓塞治疗,后者更利于手术的完整切除,实践证明临床效果良好。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而适合介入治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栓塞而导致的脑梗塞,最适合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6h以内者,因此在发病后可立即行CT或MRI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后即可进行,最近新的CT或MRI均有功能成像,这样对于超早期脑梗塞的诊断更加容易;二是脑动脉的狭窄,这种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此部位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则更容易些,另外是椎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主干,这种情况用CTA、MRA则易诊断,当然对于脑血管狭窄性病变最后确诊仍需要DSA。DSA虽有创伤,并可出现并发症,但目前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前,一定要做好DSA检查,并显示清楚病变。出血性脑血管病种类繁多,而最常见者为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因此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CT、CTA、MRI、MRA、DSA都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最近发展迅速的多层螺旋CT,随着后处理功能的完善,尤其是重组的三维图像连贯平滑,给人以完整、准确的立体概念。

    目前常用的后处理功能为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重建(VR)和CTA减影重建等。另外还有血管腔内仿真内窥镜也是非常有用的,对于CTA、MRA,最近由于机器的进步、软件的开发,大有取代DS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趋势,对于颅内动脉瘤来说,因为绝大多数瘤径小于3mm的动脉瘤不易破裂,MRI又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禁忌证极少,仍不失为排除动脉瘤高发人群的理想手段。CTA和MRA有许多共同点,如创伤小或无创伤性,对病变的检出率相似,但均未超过DSA,操作比DSA简便,观察角度比DSA更多,诊断结果都与操作者的经验和设备软件系统有关,不少学者认为CTA和MRA的准确性很高,甚至认为可完全取代DSA检查,我们认为两者都是DSA以外诊断脑血管病可选择的影像学手段,具有创伤小、需时短、安全、简便和经济、适用于门诊和大宗无症状病例的筛选特点。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它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伤,可能出现并发症。

篇10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