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经济功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的经济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发展路径
一、前言
现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不断能有效改善农村整体生活条件,同时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尤为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展现我国农村整体发展,同时可丰富农村人群的生活。
二、农村文化产业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根本问题是农村是否具备文化产业。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思想较为落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农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重视,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以及商品制作已经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以把经济发展看的尤为重要,从而忽视了生活质量。
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在过红、白喜事时,请民间乐队为其表演庆贺,是农村文化重要的突出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间乐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活跃起来了,但是在民间乐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农村生活人群并不注重其发展。从而体现出两个问题,首先是农村生活人群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其次是农村生活人群并没有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例如:在乐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播正面的精神文化力量,尤为重要的是民间乐队可为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并没有重视和发现,因此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单一化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农村文化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不能得到创新,这种问题尤为严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府部门大力宣传组织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农村居民融到其中,可是单一的文化产业已使多数人们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突破以后的文化,为农村居住人群展示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提升人们对文化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居住人群投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三、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
农村文化产业定位应呈现多元化状态,不能单一的进行发展。农村产业应大力结合自村特点,开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与城市相结合,做到农村电影、品味、消费等。
在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建立上,应将解决剩余劳动力为前提。农村人文化产业定位中,应解决农村根本问题,那就是农村人群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人们应打破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问题。
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局部消费也尤为重要,我国部分农村仍处于出行、消费、购物不方便状态。针对此类现象可在加大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在农村建立相应的消费机构、交通设施。消费机构文化产业不仅为农村整体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生活人群大力的投入在消费产业的发展中。
四、农村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且将城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建立在农村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并且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要与国外先进的文化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农村生活居民应高度配合。从自身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可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为自身带来方便及好处。从而改善文化意识,与现代先进思想相融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部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人群对农业的重视,农业发展固然重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住人群并不了解及重视文化产业,因此应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我国存在的这种问题,大力的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载波;通讯;上下行;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I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载波表数据通讯分为上行和下行二部分,下行是指集中器与电表之间的通信,上行通信是批集中器与远程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目前载波表通讯通常采取二种方式,即有线和无线,有线通信方式包括:电力线载波、485总线、有线电视网、internet网,Can总线等方式;无线通信方式包括:GPRS、CDMA、ZIGBEE、无线电台、蓝牙等方式。以上几种方式各自在传输距离、传输速度、误码率、工程量、维护、网络搭建投入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目前较为流行且稳定的载波表通讯方案是下行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上行通信采用GPRS/CDMA。
一、问题提出
在国网系统中载波表应用在SG186管理平台上,SG186有专用的上行数据通讯处理平台。而农电企业暂时无法使用SG186系统,且在经济上、技术上无能力建设自己独立的上行数据处理平台,购置载波表和集中器后,只能利用厂家提供的上行数据处理平台,使用厂家提供的载波表管理程序来使用和管理载波表,实现载波表的远程抄表及阀控功能,而且大多数的农电企业又不具备非常专业的软件程序员,所以不能做到营销管理系统软件和载波表系统有机地整合,载波表管理软件和营销系统软件是二个独立的系统,这样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用户的抄表是用载波表管理软件来完成,抄回数据后再通过其它方式转入到营销管理系统中,对用户的远程阀控也是先从营销管理系统中取得满足一定条件的用户数据后,再利用载波表管理软件来完成对用户的停、送电操作,在整个过程需要人工的参与,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载波表的作用,如果停送电时用户数量较大,在停、送电时一户户实现,时间会很长,在用户中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反映,直接影响电力企业便捷高效的服务形象。
二、解决方案
我局今年新购置了2500只载波表,我局制定自动抄表系统AMR的实施方案:下行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上行通信利用集中器厂商提供的上行通信处理平台,上行通信使用GPRS通信方式。因为自建上行通信平台,一是资金投入量大,二是技术上能力不足和后期维护上成本高、工作量大,将营销管理系统和载波表系统有机整合,完成自动抄表、自动阀控。根据目前载波表的使用现状和前面分析,我局初步确定以下二种解决方案:
1、建议集中器厂商修改上行数据处理程序,增加自动抄表、自动阀控和我局数据接口功能。
2、不使用集中器厂商提供的管理软件,只利用集中器厂家的上行数据通信平台,根据通讯规约将载波表的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功能编制软件模块嵌入现有营销管理系统中。
以上二种方案中,方案一成本低,但决定权在厂家;方案二成本高、周期长,决定权在我局。
我们首先采用方案一,和厂家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厂家以电力系统体制改革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农网和国网合并使用SG186系统及我局载波表用户数量过少为由,不予更改程序。
在方案一实现未果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专业软件公司去洽谈方案二,在资金上我局和软件公司未达成协议,而且在周期上最少要3-6个月才能完成。所以我局也未采用方案二。
以上二种方案均未能实现,但在我局和厂家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厂家同意提供给我局数据通讯控件,为此我局采用了另一种解决方案,也就是第二种方案的方法和第一种方案的内容来解决,采用嵌入式方法,不去解析通讯规约,而是利用厂家提供的上行数据通信控件,在我局现有的营销管理系统上新加一个模块来完成。这样即减少了成本投入又能完成相应功能。我局选购的是东软通用集中器,利用的是东软的上行数据通讯平台,使用东软的上行数据通信控件,此控件是用C编写,名称为ESActiveX.OCX,是开发语言的通用型控件,主要接口函数说明如下:
1)、连接终端设备
long Connec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EquType, LPCTSTR bstrChannel, LPCTSTR bstrChannelInfo, LPCTSTR bstrAssisParam, BSTR* bstrOutInfo)
2)、断开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long Disconnect(LPCTSTR bstrID)
3)、获得终端设备信息
long Ge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Code, LPCTSTR bstrDataSign, LPCTSTR bstrChannelParam, LPCTSTR bstrAssisParam, BSTR* bstrOutInfo)
4)、设置终端信息
long Se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Code, LPCTSTR bstrDataSign, LPCTSTR bstrChannelParam, LPCTSTR bstrAssistParam, LPCTSTR bstrData
例如我们要对某块表进行停电操作使用Set函数执行Set(“00000000135”, “29”, “00B223”, “051234567800000”, “000000322900”, “”) 即可,电表密码为 “12345678” ,准备进行通电操作的电表表号为000000322900,这里开发人员要注意,不同的编程语言间的数据类型转换问题,此控件是C语言开发的,很多变量是指针类型,
三、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解决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功能的实施方案,这样在大多数农电企业设置的信息中心的开发人员都可以很轻松的完成对营销管理程序的更改,实现营销管理系统和载波表的有机整合,真正实现载波表自动远程抄表、阀控的功能。
参考文献:
《C语言参考手册》作者 : 哈比森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C标准库》P.J.Plaug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3
内容摘要: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多功能性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特征,难以避免市场失灵,使其功能拓展受阻,需要政府在宣传引导、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护。
关键词:生态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责任
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产生了对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责任问题。
社会需求的演进与农业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而其非经济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则不断强化。
(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需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这是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还给自然界,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机:这两种生态现象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虽然相对减少了人体筋肉的能量消耗,却增加了劳动者神经能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的补偿不仅要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优美健全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同作为体力和智力恢复与发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们对安静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触大自然的需要就大为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的生活环境中,这种倾向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很不利。因此,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已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重要。
篇4
关键词:生态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责任
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产生了对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责任问题。
社会需求的演进与农业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而其非经济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则不断强化。
(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需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这是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还给自然界,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机:这两种生态现象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虽然相对减少了人体筋肉的能量消耗,却增加了劳动者神经能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的补偿不仅要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优美健全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同作为体力和智力恢复与发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们对安静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触大自然的需要就大为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的生活环境中,这种倾向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很不利。因此,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已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重要。
(二)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维系了几千年农业社会“低水平均衡”的稳定和延续。二是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致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二战以后,西方技术先进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大量投入以化肥、农药、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尽管带来了一段虚假繁荣,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和弊端,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虫草猖撅,成为难于解决的问题(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1983)。三是后工业化农业阶段,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消除工业化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由于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和生态健全的优美环境的一种依赖和渴求(刘思华,1988)。甚至,现代人自身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比他们的经济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更为重要,因此,生态需求的满足成为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趋势正说明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生态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效用上的非分割性、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服务)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就无法阻止或很难阻止消费者的无偿消费。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科诺里、曼洛,2003)。从理性人假设和私人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来看,公共物品难以避免坐享其成的“搭便车”现象,因而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提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它除了提品要素、就业保障之外,更强调对国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水质和空气质量、提供自然景观和避难场所、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等。同时,生态农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功能,如消除社会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等。这些产品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消费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于生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而基于农业的价值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生态农业具有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特别是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市场制度中其产权无法界定,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来使用,产权上的非排他性导致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交易上存在的非市场性,也使其无法在一定价格上对其进行交易,甚至成为免费产品(生态效益、文化效益),造成这些非经济功能衰退、甚至枯竭(杨培源,2010)。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使功能拓展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和谐,由此产生了对外部政策的需求和依赖,这为政府介入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篇5
[摘要]本文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特点,结合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特征,提出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碳汇农业;运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据此优化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我国低碳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农业生态系统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所谓“现代化”,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愈来愈大,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全球屡屡出现灾难性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安全,农业生产受到的危害尤为严重。例如,早在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约27万公顷水稻受高温危害,占水稻总面积近50%,空粒率平均约40%,严重的达90%,损失惨重。[1]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有关研究指出,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下降14%—23%。
另外,气候变暖会使病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气候变化还会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本文认为,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与挑战,从农业特点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理念走入寻常百姓视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何谓低碳经济?目前国内外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认识,基本都是从能源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其实,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和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明确人类发展每个阶段的碳约束水平,进而保障人类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社会福利水平。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生态平衡。具体来讲,低碳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所以,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化石能源的,而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直接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引发碳的高排放,改变了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的碳脱钩。
第二,低碳经济的初级目标是实现低能耗。受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是无法摆脱化石能源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碳排放量),通过碳汇储存行为,控制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必须改变人类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降低人为碳通量,实现低碳生活模式。
第三,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最大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深入理解和分析自然资本的价值所在,避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行为,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环境容量,物质平衡等,同时还要遵循经济规律,如供求规律、边际效用理论、资源稀缺性等。低碳经济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甚至无碳能源开发,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类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目标是建立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2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现实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是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实现农业发展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以及按照人类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它具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具体来说: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半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它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有用性。就是说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各个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才能发挥出来的有用性;二是用途多样性。就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多样化的,只有发挥作用的大小之分,即效用是多样化的。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因此,它在提供的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更强的空间固定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栽培方式、耕作制度以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只能在相应的可影响范围内发生作用,通常仅在一个较小空间尺度和有限时段内有效提供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更大。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特点,决定了其提供服务功能的能力高低与人类农业生产方式、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不及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其他形式的服务功能是农业生产的外延。四是农业服务功能的效用边界更易界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私人物品特性。
农业区域以及农业生产类型都是由人类决定的,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其效用边界更易确定,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五是农业服务功能具有易变性和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系统,其服务功能的持续有效性和人类需求密切联系,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服从社会、经济的共同需要,因此,为获得最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变动性远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农业系统主要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作物种群及田间相关生物构成,营养结构简单。这种易变性和单一作物模式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管理活动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不可能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长期有效地提供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六是负面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易受到人类干预和影响,一旦人类干预过度或者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更为复杂和困难,其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总之,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积极干预自然,依靠土地资源,利用农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田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人类所需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参与及主宰下,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结合而成的,具有多种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和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低碳农业的目标。
二、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最终方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近几十年来,各国靠高碳农业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如不断开垦农田、连片种植、扩大耕地面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除草剂、兽药、设施等工业化产品,但同时也带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大,自然植被、森林、湿地、草原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
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做出重要承诺: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达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为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确保社会稳定,决不能以降低农业单产、农民人均收入或减缓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技术推动、组织经营、产业集群、市场拉动、政策保障,才能大力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可以说,低碳农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诠释。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低碳农业一方面遵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特点,合理适量地采用经济、技术措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需要,合理投入各种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
由于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资源越来越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同时现代循环农业又形成了较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收益来说,整体效益迅速提高,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需求。
从低碳农业应具有的特质出发,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要注重以下环节:首先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落后技术,积极进行规模生产,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平衡。其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中的能源结构。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是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既要充分进行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又要充分进行风能、地热能、水能等低碳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获取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优化农业生产工艺路线,采用新型技术,耦合农业产业链,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深入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碳储存和碳循环利用。
第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中的废弃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循环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农业生产中的能源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和无害化。第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保障低碳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引导和影响农业参与主体的行为,推动现代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的发展,利于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构建绿色化的农业生产系统,保障农产品安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低碳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一)以碳汇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创新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远远大于呼吸作用排出的CO2,因此,农业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碳汇产业。
C4作物光合效率明显高于C3作物,但光呼吸明显低于C3作物。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通过基因工程将C4光合途径的关键酶转入C3作物,以大幅提高C3作物的光合效率。科学家Ku等将整个玉米相关的PEPC基因用农杆菌方法转入水稻,该植株PEPC活性比对照高110倍,甚至比玉米高2—3倍,增产35%。但真正应用到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转基因植株都只携单个C4基因,还需要将不同的C4转基因聚合在一起,目前水稻上利用有性杂交等方法聚合PEPC和PPDK这两个C4基因的工作已在进行。[3]我国每年生产用作氮素化肥的合成氨约两千多万吨,但这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氮素化肥生产伴随着大量能源耗费和CO2排放。目前中国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占62%,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度电;用煤炭气化每生产1吨合成氨需消耗原煤1.4吨。目前,全球的氮肥生产耗费世界总电力的3%—4%,且农作物只能吸收氮肥的1/10,土壤长期施用氮素化肥会造成严重的水源和空气污染、土壤板结。而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通过固氮酶能有效地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可被豆科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据测算,氮气占空气总量的79%,大气中氮素含量为3.86×1015吨;①据估计,全球的生物固氮每年可将1.75亿吨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大大超过了全球的工业固氮量。如果农作物固氮能进入实用化阶段,仅免施氮肥一项,就可节省大量电力能源并大大减少土壤和水质污染。我国华中农业大学一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大豆根瘤菌的基因转移,获得了“高效固氮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HN32’新菌株”,在大豆的大面积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增产效果。但短期内很难通过基因工程将固氮基因和固氮能力从豆科植物成功地转移到非豆科农作物中。我国科学家应用植物生长素引导根瘤菌进入小麦等作物根部,也形成根瘤并有较低的固氮能力。[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对水稻、玉米、小麦和高粱等非豆科作物的联合结瘤固氮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地分离出一批具有高效固氮功能的联合固氮菌株,如粪产碱菌、稻黄杆菌和固氮螺菌等。我国学者提出的“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结瘤固氮控制模型”的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
(二)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树立资源节约观念,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节地。
一是采用速生丰产优质品种,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可采用育苗移栽、套种复种和温棚地膜等农艺性和保护性工程措施以延长生长时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一年多熟;大力发展肉、乳产出率较高的速生优良畜禽,采用科学安全且符合动物福利的配方饲料、隔热增温、合理密度、最佳出栏时间等饲养管理措施缩短饲养周期。二是利用农作物、林种之间特有的共生互利、相成互补关系以及高矮胖瘦、喜光耐荫等不同生长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间作混种如玉米大豆间作,道路渠旁等发展农田林网,发展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如稻田养鸭、林粮间作、林下种菇、果园养鸡等。
2.节水。
在果树、保护地及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智能化微(滴)灌技术。平原农区做好灌排、机井、渠系、管道布局及其配套,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水肥药联用。丘陵浅山区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如选育和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利用梯田、水库、集雨窖、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及管道喷灌、膜下滴灌技术;增施有机肥,采用避旱种植、免耕直播、秸秆和地膜覆盖、土壤保水剂和植株蒸腾抑制剂,减少蒸发,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3.节肥。
积极推广“站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一条龙服务模式”;土肥、农技站测土配方,肥料企业组织生产,农村农资连锁店销售服务等。
4.节能。
利用保育化耕作、精准化种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工厂化生产、合作社组织,实现节能减耗,降低成本。多用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推广耕种施肥除草、收获脱粒粉碎等联合作业,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农民合作采购农资、农产品储运销售加工;高效益的瓜菜、花果、养殖等项目,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或畜禽棚舍进行工厂化生产;作物病虫、畜禽疫病的预警防治因专业性强、风险大公益性强,应由县乡农业部门和专业公司承担。
(三)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循环农业就是利用农林牧工产业共生、产业链条延伸增值,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节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Reduc-ing),确保水、土、植被等资源自然恢复更新,减少自然灾害。二是充分利用农林牧、种养加、储运销等产业协同共生、生产链延长增值、加环增值增效减耗、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来实现产品再利用化(Reusing),确保产品最大限度增值和绿色安全,分散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方式,利用产业之间主副产品与资源、废弃物与资源的横向耦合关系,构建以“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林网保护、畜禽粪便沼气化、施肥绿色有机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为基础,以“种植业作物秸秆畜禽养殖三沼工程绿色有机肥种植业”为主要循环链条,农林牧、种养加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链网结构,实现废弃物再循环化(Recycling)和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农业的关键是,利用优良品种和双高一优种养技术,大幅提高农作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和转化率,生产尽可能多的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秸秆;通过农机复式作业实现部分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秸秆氨化、青储和规模化、小区化或工厂化畜禽饲养,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地力,减少精饲料消耗;通过秸秆气化、成型燃烧、种植蘑菇、加工板材和造纸,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通过农田林网增加蓄材量,改善农田小气候;通过改善种养条件、加强疫病防治、安全用药、注重动物健康福利,实行干湿分开和雨污分流、人工捡拾清粪加水冲直接入池等清洁生产,畜禽粪便沼气化、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发电、废水废气无害化处理等,实现农畜产品安全绿色(疫病和有害微生物、农药兽药和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达标)、优质优价。
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许多传统农区采用了“猪厕沼菜四位一体”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庭院发展日光温室蔬菜,温室内一侧建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可为生猪补充能量,为温室增温,CO2可提高蔬菜产量,沼气照明做饭、沼液叶面喷施、沼渣肥田,既生产无公害蔬菜,又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户收入。此外,猪沼粮(果)、稻田养鸭(蟹)、桑基鱼塘、秸秆—食用菌—废菌棒—草皮花卉底土等模式也可以借鉴。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称,在2010—2050年,发展沼气替代生物质能和煤炭可使CO2年排放减少307.77—4592.80万吨,SO2年排放减少13.11万———98.87万吨。①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2650多万户,相当于农业、农村减排CO24400万吨。退耕还林还草、减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也能极大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施用这些化肥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要想抵消剩余80%的农业排放———如牲畜肠道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和粪肥处理———要求耕地的固碳率达到400千克/公顷/年,牧场则需达到200千克/公顷/年,生态农业系统可以做到。
(四)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按照产业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原理,通过农户、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关联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即以园区内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利用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生产的主副产品或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减少园区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优化配置、循环生产有序进行,形成园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农业园区主要的关联产业链条是:
(1)主产业链,粮食饲草种植饲料生产加工畜禽繁育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储运销售。
(2)支产业链,屠宰分割皮毛骨血皮毛制品和骨味素、骨粉、肉粉、血豆腐及生物医药制品。(3)循环产业链,作物秸秆、饲草青贮饲料(直接还田、秸秆发电)畜禽养殖;下脚料蛋白质饲料;养殖粪水三沼、IC、UASB等无害化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灌溉无公害农产品;屠宰加工废水UASB和CASS等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或灌溉沼气发电农田;产品杀菌热废水及空调冷凝水回用;包装回收加工。
双汇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技术装备创新,实施增值、减污、降耗、综合利用四大工程,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精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打造原料及废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大力抓好节能降耗,打造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开发利用废弃物,构建畜禽循环经济园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双汇集团按照上述要求,每年利用屠宰加工剩余的1.26万吨鲜骨,生产4800吨天然骨素和2200吨骨味香精;利用剩余的1.28万吨骨渣,年产骨粉和肉粉各2190吨。收集回用肉制品加工的杀菌热水,年节水275.88万吨,节约蒸汽2.61万吨;3个养猪场日产沼气8700吨,年发电725万度,产余热蒸汽3436吨;利用屠宰加工和肉制品加工的废水处理,年产沼气2.5万吨,年发电1944万度,产余热蒸汽1.38万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①双汇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很值得农业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域借鉴。具体流程图参见图2。
(五)注重相关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建设低碳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把环境作为资源存量和容量及自净能力无限的垃圾场、资源市场价格偏低、污染排放成本过低,温室气体可任意排放、经济行为主体没有“减排增效”的经济动机和社会责任。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要靠政府的强制干预,而且要让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即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实现农业低碳排放。具体措施如下。
1.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实行承包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如30年延长到70年等,依据产权理论赋予土地承包者完整意义上的经营权,即除买卖之外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如自愿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并享有由此带来的收益;加强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循环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等。据我们实地调查,河南省焦作市的喜耕田农机合作社,拥有各式农机六十多台,与农民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夏收和秋收后,合作社返给农民小麦、玉米各1000斤,农民按每年每亩780元的成本钱支付给合作社,增产部分归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科学种田、机械化作业,亩产达1200斤,比农民种植增产100—200斤;此外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获得优惠,亩投入可节约100元左右。
2.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和公众听证、行政审批和拍卖竞标等方式,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开征碳税,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以改变农业生产者的不良偏好,有效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如农业节水方面,明确地方政府拥有本辖区内水资源的调控、分配、管理和监督权;用水户按分配的指标和相应价格拥有用水权;以乡村为单位建立农业用水协会,在水务局授权下,协会将分配的水量细分到农户并发放“水权使用证”;节约和剩余的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参与交易、转让;建立节奖超罚机制,以平均亩次灌水量(±5%)作为奖罚浮动定额。环境保护方面:完善排污许可证和收费制度,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放权交易制度,充分体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污染者共同付费”原则,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方位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3.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低碳农业项目;运用公共财政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物业化管理等。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实施低碳补偿政策,激发发展低碳农业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
4.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核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解决发展低碳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称,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亿美元。[6]我国畜禽养殖业第一个向联合国提出申请的CDM项目诞生于河南省牧原公司,该公司以水田等6个分场的沼气工程为主,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进行CDM项目合作,2007年10月2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的网上登记公示,8周后自动注册成功,年减排CO211.05万吨,每吨10.5美元,合计年收益116万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国家,全球最大的CDM市场减排量的最大供给者,应该抓住机会促进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转让,同时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农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以期在低碳农业技术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此外,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农业技术,加以培训、示范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气候变化威胁粮食安全低碳农业应运兴起[OB/EL]
[2].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OB/EL].
[3]滕胜等.C4光合途径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M].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2).
[4]陈超.根瘤菌———生物固氮明星[N].科技日报,2002-11-19.
篇6
关键词:农业园区规划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7
特点:通过土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入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田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作用:满足现代都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城市功能;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一个很好载体;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的问题。
案例:北京国际蓝调庄园。以种植蓝莓为主线,提出“蓝色浪漫”的休闲文化创意,突破传统手法,根植于农业特色水果种植,成功的将休闲娱乐功能融入农业生产中,并使其与传统农家乐旅游区别开来。
2 农业综合体
特点: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工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3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为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
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传播现代农业理念,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形成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良好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案例:延庆农场强调以农业为载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衍生产业与休闲度假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北京市大区域农业综合体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3 田园城市
特点:可以是一个乡镇、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园区,在规划上却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功能,而农业是作为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版块;国内侧重于对城市周边乡镇的改造,使其保留农业田园元素,在不破坏当地风土环境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城市功能的乡村田园。
作用: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提升了区域的城市功能和地块的品质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保留了田园元素,维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案例:北京都市田园带、成都的198、提出打造田园城市和优美小镇的西安等等,通过这种更新拓展,城市将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城市的休闲化开发与升级和人居生活的极大改善。
4 沟域经济
特点:利用“一沟一品,一域一景”的特色农业景观,并以此为模式扩展至其他地域经济,利用地理优势开发特色农业项目,依托特色农业项目开发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撬动当地经济发展;一般在沟域内规模化开发鱼塘,或者大面积种植果树等赏花摘果,立足农业、林业或者渔业,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通过旅游带动农业发展和品质提升,打造特色休闲农业。
作用:是北京及河北地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模式;是集生态建设、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创新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此为借鉴,针对特殊地域寻找特色,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功能完善,既可打造出更多经济模式,如水域经济、河域经济等,在更广泛的区域应用。
案例:北京怀柔不夜谷沟域经济提出发展水岸生态文化休闲经济,突出生态休闲与文化聚集的概念,打造北京生态友好性与资源节约型示范区名片。
5 大园小镇
特点:“大园”是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成熟的或者正在规划的大型农业园区,而“小镇”则是符合园区特色和整体风格,满足园区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配套功能的新农村建设、旅游地产开发,或用以突出园区特色的重点项目。
作用:避免在景区规划过程中涉及农村拆迁和农民转移问题,有效地控制开发成本的同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渠道;对于合理利用园区资源,统筹规划农业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丰富园区特色与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项目中玫瑰风情小镇原是一个黎族同胞聚集村,通过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与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互补的国际玫瑰风情小镇,小镇为玫瑰谷的服务保障,玫瑰谷则可成为小镇的后花园。
6 休闲农业聚集区
特点:旨在于大城市近郊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区,基础上依托农业,而又不局限于农业本身,与其它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相比,它更侧重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农业体验功能,所提供的服毡局噬嫌肱┮迪喙兀但是大于农业本身的价值。
作用:形成服务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完成农业产业化升级和产业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充分满足城市人群亲近乡村、渴望自然的心理。
案例:云南开远凤凰谷以第三服务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经济升级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产业链,特高附加价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并且大幅度的提供劳动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
7 国家农业公园
特点: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进行,在农业内涵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作用:游客可以在游览风景的同时获取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它的设计更具景观性与布局性,将公园建设与该区域农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展示农业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收益,休闲娱乐大众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篇8
关键词:农业园区 规划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篇9
1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扎实推进支农工作,结合福建“三农”发展需求实际,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和服务半径不断扩大。
1.1各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截至2010年末,福建银行业涉农贷款新增1098.13亿元,增长幅度超过三成。福建农信社资产总额2078.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26.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3.01亿元;1884个营业网点覆盖全省各乡镇,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涉农贷款余额931亿元,获得农信社信贷支持的农户数达到298万户,以占全省金融机构9.43%的存款,支撑了全省24.1%的涉农贷款投入;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4亿元,支持9500多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另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农行涉农贷款余额732亿元,比年初增加99.8亿元。县域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03亿元、161亿元,分别占全行增量的58.8%和65.6%。新增惠农卡172.4万张、农户贷款20.4亿元、农户授信4.02万户。
1.2加快布点延伸服务
2010年新开业7家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网点及55个县域以下邮政储蓄营业机构网点,10家商业银行县域以下网点正在筹建中。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加快,福州、上杭、泉州、莆田等4家农村商业银行获准开业。福鼎恒兴、漳平民泰村镇银行也顺利开业,安溪民生村镇银行进入筹建前期准备阶段。涉农银行业分支机构的增多为支农服务注入活力。
1.3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从当地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基础上,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如福建农行结合“三农”实际,相继推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茶树抵押等15项金融产品,农民的生活生产与市民一样越来越方便。2010年3月22日,全国首张“金穗惠农——社保卡”在福建泉州惠安县首发。将惠农卡与社会保障卡合二为一,既有普通银行卡的功能,又能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还可作为农民参加新农合凭证,实现领取各项惠农补贴的功能。
2农村信贷供给缺口规模分析
由于福建省各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准确地估算农业贷款规模十分困难。从理论上讲,一个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差距过大说明该金融机构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运行。由此,可以得出,若一个地区农业存贷款差距过大,信贷资金供求缺口过大,则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地区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低。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8—2009年间,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量还有很大缺口。农业存贷差逐年在增加,而且增加比例不断在扩大,侧面反映出福建省农村金融受到抑制,农业信贷供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从存贷差额这一指标为负数表明,福建间接融资需求量大,这也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数据相吻合: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0%,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贷款在全国的占比低于存款2.3个百分点。
3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分析
3.1农业信贷供给效率的描述分析
由于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自我融资能力较差,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贷款几乎是外部融资的唯一方式。因此,农业贷款比例与其农业GDP比例差距不应太大,否则可认为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低。由于无法直接计算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供给效率,只能间接地测算。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比重α应与农业产值比重β相一致。当农业信贷资金比重α小于农业产值比重β时,农业信贷供给的配给度为,即信贷需求缺口与信贷需求之比。表2为1998—2009年农业信贷供给的配给度的描述统计分析。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配给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后,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配给的程度。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地满足了农村经济的信贷需求,拓展信贷领域,优化信贷投向,增加有效合理的信贷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作为资本要素的农业贷款,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投资,促进农村总产值增加。因此,不能光靠增加贷款规模,而忽略对其结构、效率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经济效率又被称作为资源利用效率,它等同于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充分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帕累托农业贷款效率最优。从图2可以看到,福建省农业贷款增长率与农业GDP增长率基本上是呈相反方向发展,在2002—2004年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农业贷款高速增长时,农业GDP增长却处于低点;而当农业贷款有所下降时,农业GDP却快速增长。并且农业贷款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农业GDP。这其中的原因:一是1998年国有银行大幅度撤并县域农村网点,缩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必然会减少农业贷款量;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6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加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福建省农村信贷资金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银行、信用社侧重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必然相应减少对一般农业,其是种养殖业的资金投入;二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以及普遍存在严重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贷款对农村GDP影响,农业贷款配置效率不高;三是是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但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农业贷款并没有真正落到农村实体经济,没有真正达到支农作用,制约福建省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四是据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区的民间融资规模约占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民间融资的活跃发展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为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客观上减少对农业GDP的影响;最后,在图中直观看出,针对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欧洲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间接影响了农业GDP的增长速度。
3.2农业信贷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要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就要计量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作用。由于农业贷款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选取农业贷款作为被解释变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测量农业经济总量选用狭义上的农业GDP,包括福建省农、林、牧、渔产值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利用Wurgler[18]的方法,原始数据以1998—2009年福建省相应指标为研究样本,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1999—2010》。建立如下模型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见式(1):……(1)其中,C表示农业信贷规模,GDP表示农业GDP;模型(1)的表示农业信贷增长率,表示农业GDP增长率,α和β为待估参数,t表示时间,μt为误差项。β系数表示农业信贷增长率对农业GDP增长率的敏感程度,用以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β>0表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较高,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得到改善。此时β值越大,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越高。同理,β<0表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较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有待改进。
3.2.2协整检验首先对所有的相关指标都做了自然对数化处理,然后按照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对模型中的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将利用前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确定农业贷款和农业GDP之间的长期关系。将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数据分析工具采用Eviews软件[19]。结果如下表:由表4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农业贷款与农业GDP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向量修正模型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2)。数β标准差(0.43535)较小,所以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弹性的估计值是可靠的。回归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弹性为-1.032299<0,这表明福建省农业信贷资源的分配对农业GDP增长并不敏感。反映出在1996年新一轮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及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域网点后,即使是新增的农业信贷投入,也会出现资金“逆向选择”现象,近十多年福建省来农业信贷资金配给效率较低。导致实力强的农村经济部门并没有因其实力信誉高而得到贷款,大部分的贷款分配到了能力较弱的农村经济部门,使得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长期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结论与朱喜等[20]的研究相同。
4结论
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缺口规模及其效率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信贷仍有很大缺口,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1)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及其功能定位上政府干预过度,政府主导的指令性信贷配置效率低下,不适当的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得信贷政策导致高昂的成本;(2)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的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低。随着农业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的边际信贷资金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3)当前福建省农村金融机构缺乏金融功能上的竞争,不能保证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好地发挥金融的功能效应;(4)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忽视外界环境的特征。经验表明,如果一国或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或滞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这种滞后现状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剧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篇10
一、农业保护法制化的对象与范围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农业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成功范例,尽管各具特色,然而完备的法制却是共同的特点之一,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法制化必须对其保护对象和范围加以科学、合理的界定。这主要包括:农业的地位、农民的权力、农民的利益和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保护。
1.农业地位的保护。农业地位的保护包括基础地位的保护和市场竞争地位的保护。所谓基础地位的保护,就是指维护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是农业保护法律化的核心和关键。所谓对农业竞争地位的保护,是指政府通过农业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改变农业难以与其他产业开展公平竞争的状况,强化农业的竞争能力,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的竞争地位。
2.农民权力的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应该拥有并能自主行使的权力,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应该享有的权力,政府必须在法律上予以保护。这些权力主要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生产资料的处置权、农产品的处置权、政治上的民、经济上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3.农民利益的保护。农业发展的深厚动力蕴藏在亿万农民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农民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使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保证农民的正当利益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保护农民的利益,就是保证农民拥有的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的贸易条件,使农民通过市场交易至少能获得平均利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侵占农民利益的行为。
4.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保护。农业保护是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流通等再生产环节进行农业资本运行条件的改造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权益的维护,它包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保护、对农产品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的保护、对农产品消费过程的保护等,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对农业保护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业保护必须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进行,进而实现均衡农产品供求、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保护法制化的重点应放在生产环节和农产品交换环节,放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法制化的基本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法制化是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功能的,主要包括强化、启动、弥补和调节功能。
一是强化功能。实施农业保护法制化的目的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化农业的内在功能和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农业保护法制化应该对农业产生一种强化功能。这种强化具体表现为:强化农业意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的内在功能、自身素质和强化农业的竞争能力。
二是启动功能。所谓保护农业的启动功能是通过采取必要而合理的法制化保护措施,启动、推进、激励农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农业保护法制化措施,为农户生产经营、为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提供社会化服务。这种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其目的和功能也就在于启动和推进农业的发展。
三是弥补功能。所谓农业保护法制化的弥补功能就是指对农业施以适度的保护措施,来弥补市场经济存在的某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功能缺陷,克服由市场功能带来的农业萎缩现象。主要包括弥补市场无法主动承担公共性、公益性社会职能;弥补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可能引起的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四是调节功能。所谓农业保护法制化的调节功能就是指通过某些农业保护性措施,实现政府对市场农业的有效引导和调节,使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总量要求,又与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相吻合,克服完全的市场调节可能引起的农产品供求总量失衡和供求结构的矛盾,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实现农业保护法制化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来看,要实现我国农业保护的法制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制,既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护,也是调节市场经济运动的重要手段,农业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农业立法,建立和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保护法制化的要求。第一,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国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以《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为依据,以制定与“农业两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主线,以保护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制定农业法律法规时,要注意遵循加强农业、保护农业的原则,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的原则,反映中国国情、农情,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原则。第二,农业立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具体实际,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立法的基本框架、主要应突出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立法、关于农业生产的立法、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立法、关于农业投入的立法、关于农业科技与教育的立法和关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此外,还应加强与农业法律相配套的行政和涉农部门的法律法规建设,以确保农业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第三,农业立法的主体和方法。在农业立法中,应坚持以国家立法为主,任何地方性的法律都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既要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要求,又要善于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和颁布一批地方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地方法律法规。但是,任何一个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如果过分追求部门利益,就会影响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对于一些重大的农业法律法规,应由人大和政府的法制机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必须确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减少各部门间摩擦,保护立法项目的顺利完成。在立法时可以先粗后细,先易后难。随着实践的发展再逐步完善,总结提高。要坚持成熟一个制定一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成熟的农村基本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巩固,以增加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2.保障农业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中国的农业,是一个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产业,中央和地方对它的重视程度是很难取得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执法难度比较大。因此,加强农业执法工作,是当前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执法的主体。农业行政管理机关是农业执法体系中的主体,许多农业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都要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因此,建立一个高效、权威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和规范农业执行的主体,是搞好农业执法的组织保证。第二,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的力度。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既要明确农业法律法规的执法机关,又要切实赋予执法机关以必要的执法权力,使其拥有必要的权威。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执法监督。通过监督,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及时、严肃地解决问题。对违法或不正当的行政行为,要依法纠正和查处。对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要及时协调解决。对涉及全局或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执法单位履行法定职责。还要研究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
3.切实加强对农业法制建设的领导。
农业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抓好农业立法工作,又要抓好农业执法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抓好这项重要工作。第一,认真抓好农业普法工作,切实增强农业保护法制化意识。农业法律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国家意志在农业领域的根本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则破坏了社会利益。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农业法制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执法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