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口腔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幼儿的口腔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7-01
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一种由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多见于六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起疱,疱很快破溃形成皮肤粘膜溃疡,溃疡可融合成大片,伴有剧烈的疼痛,容易引起患儿的躁动不安,严重时,病毒可沿感觉神经上行以至大脑组织,引起脑炎和脑膜炎[2]。多数病人有自限性,但本病易复发。目前对于疱疹性口炎尚无特效的药物,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患儿的症状和痛苦,缩短病程。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和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口腔护理对疱疹性口炎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252例疱疹性口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女140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5±27月。随机将患儿分成A、B两组。A组患儿有138例,其中男62例,女76例,年龄为6个月-18个月,平均年龄为113±26月;B组患儿有114例,其中男50例,女64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7±28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A组患儿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护理的方法是: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对患儿温柔亲切引逗,以获得患儿的认可和配合,家属侧抱患儿于怀中,颈下系防水围兜。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擦洗口腔黏膜,并轻轻拭去溃疡面的伪膜和食物残渣,避免损伤溃疡周边黏膜。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夹紧棉球,以防棉球脱落至口腔咽部,堵住咽喉,造成患儿窒息。棉球不宜过湿,以免引起患儿呛咳。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并给患儿患处喷涂适量的口腔炎喷雾剂,一日三次;指导患儿家长给患儿温热流质饮食,饭后漱口。患儿的食具一定要专用,每日进行煮沸消毒。B组患儿只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不给予口腔护理。两组患儿均于用药后第3天、第6天进行门诊复诊,记录检查结果。对发热和因疼痛进食困难的患儿给予对症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口腔疱疹和溃疡完全消失,体温正常。有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明显减轻,体温正常。无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未见减轻,甚至出现面积的增大或个数的增多,仍有发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人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用药第3天时,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782%)明显高于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B组病人(579%),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发病前驱期,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多种症状,婴幼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13%,以每年的秋、冬季较为多见,多呈急性发作,发病时患儿的全身反应较重[4]。有少数病情较重的患儿,可以出现原发感染在体内广泛播散的情况,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3],疱疹性口炎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一般于发热2-3日后,口腔内唇、颊、舌、牙龈等多处可见数个至数十个芝麻粒大小的白色疱疹,部分疱疹破溃后会形成小的溃疡,溃疡相互融合可以形成较大的溃疡,溃疡的表面覆有黄白色的伪膜,伪膜周围的黏膜充血发红,牙龈充血、肿胀,有的患儿在口唇周围可见大面积的糜烂成簇的或散在分布的疱疹,疼痛较为剧烈[5]。病程通常可长达2-3周,不仅会影响患儿进食、说话等,还给患儿带来生活上的痛苦。本病具有自限性,轻症患儿可自愈,重症患儿可并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6]。虽有一些局部和全身药物对疱疹性口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减轻患儿痛苦,防治并发症,缩短病程[4]。
由于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板兰根冲剂、双黄连、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多年以来的经验证明[7],祖国医学中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本病有着明显的疗效。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用药第3天和第6天,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均明显高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的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本研究中采用生理盐水涂擦口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洁口腔,减少感染的作用。配合喷涂口腔炎喷雾剂,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口腔炎喷雾剂由蒲公英、忍冬藤、皂角刺等中药经提取制成,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皮肤粘膜愈合的作用[9]。本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在对A组患儿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患儿家长进行口腔护理知识的指导,教给其护理患儿的正确方法,进行正确饮食营养方面的指导,指导其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配合口腔护理治疗婴幼儿疱疹性口炎,可以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艳敏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4):152-153
[2]张朝晖,张志芩小儿疱疹性口炎286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3):99-99,102
[3]叶森娣,舒香云,叶静梅,等输液式口腔冲洗法在疱疹性口炎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0):104-105
[4]钟瑾,董金涛,李建文,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78-79
[5]钱丽娟,周金芳,严润玉,等赛金化毒散口腔护理治疗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87
[6]吴洪云,许建章,戴朝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疱疹性口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8):37-37
[7]刘运军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2,(24):178
篇2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病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肺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个别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7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8例(均已报卡),通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9例,占84.5%,4~14岁9例,占15.5%,住院期间体温在38.5℃以上者30例;口腔疱疹者41例;臀部疱疹者37例;手足疱疹者56例。均予抗病毒、维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平均住院7天,并发肺炎3例,未见并发脑炎及心肌炎,5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2.1.1 环境的消毒隔离 患儿统一安排在同一病区并挂醒目标志,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及椅子,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病区内采用移动式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每日2次,早晚各30min,每日通风,于消毒后通风30min,制定严格探视制度,发放陪伴证,严禁外来人员出入病区。
2.1.2 患儿的消毒隔离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患儿大小便排入便器,经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每日用含氯制剂喷洒2次。患儿之间不互玩玩具或接触玩耍,出院病人的床单位均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2.1.3 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病区配置 专门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前后均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非一次性仪器,如:听诊器、手电筒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2 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或家属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若有疱疹破溃者,以西瓜霜喷雾剂喷涂以减轻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或将维生素E、鱼肝油或思密达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续发感染,促进食欲[1]。予41例口腔疱疹患儿上述护理后,效果显著。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2.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物,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抓破皮疹出现继发感染。皮疹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破溃者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洗澡时只用清水。体温在38.5℃以上者需物理降温时,有皮疹者尽量不用酒精擦浴,改为温水擦浴。婴幼儿勤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或用湿纸巾擦拭,并予护臀霜涂擦。
2.4 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给口腔疱疹患儿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禁食生、硬、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以免加重疼痛。由于患儿年龄小,不易配合,更应耐心喂养,少量多餐,尽量补充所需营养。对于口腔疼痛而拒食、拒饮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5 病情观察 观察基础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神经系统需要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高热、抽搐、哭闹不安或嗜睡等,有无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吐泡沫样痰等表现,我院收治的58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6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近年来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加之家长对本病了解不足,特别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和恐慌。我们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使他们认识本病的发展过程,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在患儿方面,由于疾病带来的疼痛和陌生的环境易产生恐惧、烦躁、哭闹不止。对于婴幼儿我们要体贴爱护,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使其消除恐惧感;对于较大患儿,应耐心解释,多鼓励,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7 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传播快、感染性强,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特点、预防措施等。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但要避免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宜居家休息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 同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 讨论
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治疗及时均肠道病毒可治愈[2]。但近来发现E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皮疹外,有更多机会引起严重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病死亡率高[3]。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及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诊疗和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似平,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27):54-55.
篇3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 ~ 2011 年,我科接诊 52 例鹅口疮患儿,其中男 27 例,女 25 例,新生儿 6 例, 1 ~ 18 月患儿 46 例。所有病例口腔黏膜均可见白色乳凝块样物。 1.2
治疗方法 2% 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因鹅口疮轻重、病程长短不同、疗程时间也不同。轻度鹅口疮患儿,每日擦洗 2 次,一般 3 ~ 5 天,而重度患儿 时间较长,每日擦洗 3 次,平均 7 ~ 10 天 。 1 . 3
治疗结果 47 例患儿经过局部给药后,口腔内白色乳凝块样物完全消失, 5 例疗效不明显。 2
护理 体会 2.1
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和发生局部感染 [1] 。鹅口疮是婴幼儿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由于 奶 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等所致。分析 5 例患儿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1) 治疗过程中,患儿哭闹易引起家长紧张担心的情绪,以至于没有按疗程进行擦洗。 (2) 个别年轻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责任心差、工作不仔细,擦洗不彻底,没有使药物充分涂抹口腔各个部位。 (3) 家中有脚、手或霉菌感染的家属,容易诱发鹅口疮。 (4)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不清洁都可以是反复感染的来源。 2.2
提高治疗效果护理 体会 :(1) 进行护理前,向家长进行宣教,了解鹅口疮疗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家长的焦虑,配合治疗。(2) 对年轻护士以及家长指导鹅口疮擦洗要点,定期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2.3 使用前摇晃瓶体,使药物充分混匀,制霉菌素在室温中极不稳定 [2] ,使用完毕后放入冰箱。涂擦过的棉签不要来回使用,应该涂擦一次更换一根,棉签使用完毕后要密封好,以防污染。碳酸氢钠溶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药液新鲜。治疗时不予以哺乳或饮水,刚吃完奶后不宜立刻擦洗,容易引起患儿吐奶,可在喂奶半小时后擦洗。涂擦完毕 30 分钟内避免进食进水,以防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影响治疗效果。患儿口腔护理的同时,也可用 2% 碳酸氢钠擦洗母亲的。涂擦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避免呕吐和机械性损伤。2.4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后,母亲均应洗手、洗。人工喂养者,对用过的奶嘴、奶瓶,应先用水清洗,煮沸消毒后备用。喂奶后给患儿喂少量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的洗漱用具和食具应单独使用,衣物毛巾清洗后开水烫洗,也可经日光照射后使用。母亲应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2.5
添加辅食患儿,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时多喂水,以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母亲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 2 . 6
对于 家中有脚、手或霉菌感染的家属,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接触患儿及日常用品,室内要保持清洁、空气清新,预防再次感染。 3 结果 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母乳喂养的宝宝可在喂奶前用温水清洁,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奶具要及时清洗消毒,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幼儿应经常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正确抗生素,这样宝宝就不会轻易患鹅口疮了。 参考文献[1]人民卫生出版社 儿科护理学第 4 版 [2]邓梅
篇4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7~10d自行痊愈,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属病毒感染性疾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大部分轻症患者主要是门诊对症处理,居家隔离治疗。因此,了解本病的传播特点,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有利于疾病恢复及控制传播。
1传播特点
1.1传染源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2]。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3]。
1.2传播途径
粪-口为CoxA16主要传播途径,EV71传播途径则主要为眼-手-眼,亦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眼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通过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的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常造成流行。年龄越小的婴幼儿,易感性越高。每次流行中,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是30∶1。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5]。
1.3易感人群
人对Cox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6]。
2临床表现
潜伏期3~5 d,最短在24 h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四不特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好发于内唇、颊黏膜、舌、齿龈或硬腭处,小如米粒,大如绿豆,破溃后成溃疡,非常疼痛。是患儿哭闹、烦躁、流涎、拒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轻症患儿可不治而愈。病程5~7 d,少有复发。
重症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1]
3诊断治疗与预防
3.1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排除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及口炎型口疮,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7] [8]。关于病原学诊断较难,因分离出一种病毒要花费12个星期[9]。
3.2治疗
HFMD为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有自愈倾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可选用。对高热、惊厥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重症患儿应住院治疗,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3.3预防
HFMD发病急、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广,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 。因此普及预防知识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居室通风、洗手、饮食卫生、洗晒衣被、擦拭消毒常用物品,减少人群聚集、与病患隔离等。
4居家护理干预
4.1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进易消化、清淡、低脂饮食,高热可物理降温、注意口腔卫生。
4.2阻断传播途径
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一般需隔离2周。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迅速灭活,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1]。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干燥。清洁日常生活用品,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用1%84消毒液浸泡30min或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6h。洗手能有效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护理患儿前后应在流水下严格洗手。驱蚊蝇及蟑螂。
4.3病情观察
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体温、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如发现患儿有高热、抽搐、剧烈头痛、肢体抖动、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4],以免贻误病情。
4.4体温监测
一般4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记录,可了解病情总的发展趋势,尤其夜间不能忽视体温变化。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物理降温无效,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如泰诺等小儿退热药。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1h复测体温,体温持续不退或超过39℃,应去医院就诊。
4.5 口腔疱疹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多因口腔内疱疹破溃口腔疼痛所致,可遵医嘱给予口腔内用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2~3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维生素E或鱼肝油或金霉素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10]。2%利多卡因5mL配以蒙脱石散(思密达)1.5g调配成糊状,涂抹于患儿口腔溃疡处,每日2次,口腔溃疡严重者可以3次,并且在口腔护理完半小时内暂停给患儿饮水及进食,以保证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充分发挥。利多卡因为局部为无色澄明液体。蒙脱石散为类白色粉末,具有香兰素的芳香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11]。故思密达局部用药,可使药物直接覆盖在疮面上,有利于粘膜水肿消退,促进受损的细胞再生,从而加快口腔溃疡愈合。局部使用思密达,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效率达86%[12]。
4.6皮疹的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尤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皮疹如有破损可涂0.5%碘伏,防止皮肤感染。
4.7饮食护理
保持营养均衡,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忌食热烫、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疱疹及溃疡面而引起疼痛。哺乳期的婴儿,常因口腔疼痛而拒绝吸吮母乳或奶瓶的,可用小勺喂哺。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拒水,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时就医给予补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008,5,9.
[2]刘湘云.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97-404.
[3]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4]傅希贤.新型肠道病毒感染[M]//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41-443.
[5]王永怡.小儿手足口病[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2(15):57.
[6]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7]刘晶星.肠道病毒[M] //周正伍,李凡.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4-275.
[8]蒋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642-656.
[9]王敏,王捷,孙辉等.手足口病的研究现状.华北国防医药,2008 ,20(5):85.
[10]谢似平,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27):1.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按随机原则抽取了柳州市在园儿童,部分来院就诊的婴幼儿,年龄0~6岁,平均3.3岁。调查人数733人,男415人,女318人,性别比例接近1∶1。其中0~12个月74人,1岁105人,2岁149人,3岁128人,4岁101人,5岁108人,6岁68人。
方法:“婴幼儿口腔保健状况的问卷调查”表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33份,回收率97.73%。调查内容包括:①婴幼儿基本情况;②婴幼儿饮食习惯;③口腔保健习惯;④家长基本情况;⑤家长口腔保健意识。
结 果
不同性别孩子口腔护理情况:
进食后让宝宝漱口:①每天1~2次:男176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40例,女106例。
用棉签或纱布擦:①每天1~2次:男116例,女101例;②很少/从不:男193例,女153例。
替宝宝刷牙:①每天1~2次:男118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72例,女114例。
宝宝自己刷牙:①每天1~2次:男203例,女161例;②很少/从不:男108例,女69例。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①每天1~2次:男109例,女82例;②很少/从不:男197例,女144例。
各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①每半年1次:0~2岁2例,2~4岁12例,4~6岁11例;②每年1次:0~2岁301例,2~4岁210例,4~6岁150例;③不定期:0~2岁14例,2~4岁6例,4~6岁2例;④从未检查过:0~2岁11例,2~4岁1例,4~6岁3例。
不同性别婴幼儿日常饮食习惯:每天进食甜食占70.94%,而513位(69.97%)的孩子在睡前习惯吃甜点和喝甜饮料。只有4.63%的孩子很少或从不进食甜食。口腔保健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的帮助,调查发现孩子长牙之前只有504位(68.76%)家长给孩子进行口腔清洁,长牙后有598位(81.58%)家长知道对孩子进行清洁。
讨 论
食物中的蔗糖是被公认的致龋的重要因素[1]。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婴幼儿全都偏爱吃零食和甜食,特别睡前喝甜奶(69.97%),高于每天的蔬菜比例。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儿童普遍有在三餐间甚至餐前喝甜饮料的爱好,但是家长们对这些饮料的危害性还缺乏认识,没能给予正确的诱导。加强对父母的口腔健康指导,必能影响下一代的自我保健水平[2]。
口腔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刷牙以及定期看牙的行为。一般来说,儿童在乳牙未萌出时进食完奶类和糖类食品后,应该用清水清洁口腔,当第一乳牙萌出后,就应该开始刷牙[3]。刷牙作为一种个人口腔健康行为,不仅可以机械的去除口腔不洁物,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牙龈血液循环,增进牙周健康。孩子刷牙主要在于养成好的习惯,未必能达到有效刷牙的目的,只能通过家长检查刷牙的效果和帮助才能达到刷牙的效果。调查中57.02%的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刷牙的效果,家长应该给予重视。调查中发现97.95%婴幼儿家长每年都能带孩子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对儿童龋齿研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决定其对孩子口腔卫生的认识,决定他们对口腔保健品及保健措施的采购执行。91.8%的家长能够定期给孩子更换牙刷,并根据孩子的要求选购牙刷。预防龋病而使用含氟牙膏被认为是预防龋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牙膏的选择上,建议3~6岁的孩子每次可以用绿豆大小的含氟牙膏进行刷牙,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口腔保健效果。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胡得渝,预防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170.
篇6
关键词:哭闹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4-01
现将我们在婴幼儿实际护理工作中总结的一些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正确判断婴幼儿非疾病哭闹的原因
从临床观察,实际护理,我们大体上可将婴幼儿哭闹分为两种:一方面,非疾病因素:包括饥饿、口渴、情绪变化、尿布潮湿、睡眠不足、过冷、过热、蚊虫叮咬或大便前哭闹等生理或外界刺激引起;或是因为要抱、要哄等心理需要未给予满足等。非疾病因素哭闹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为哭声响亮、婉转有力、时间短暂、有一定节奏感.哭时面色正常而红润。不同的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哭闹时间及伴随症状。最常见的集中表现形式有:饥渴性啼哭,婴儿饥饿或口渴时常会啼哭。表现为哭声宏亮,面色正常,在啼哭 间隙中有吮指、啃拳的动作,哺乳喂食后哭声立即停止;需求性哭闹,哭声有力,面色正常,可伴有不适部位的肢体扭动。常在护理不当时发生,如养成让人抱的习惯、衣着过紧或粗硬、过热或过冷、尿布打湿以及离开了亲人等,婴幼儿会用哭声表示不满;要挟性哭闹,属于“有意识”哭闹,哭声时大时小,有人时会大声哭,无人时可能哭声小些。当不能满足其某种要求时,婴幼儿常以哭为手段,并有耍赖等动作;惊吓性哭闹:在受到强大声响刺激或见 到害怕的事物时,婴幼儿会忽然发出哭喊,同时表情有惊恐状。
2 婴幼儿疾病因素哭闹的临床表现
另一方面,疾病因素: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都可发生哭闹。其中以腹痛、头痛及口腔疼痛等较为多见。其次可为耳部疾患和皮肤损伤或皮肤病变等。其临床特点是哭声不连贯。突然而剧烈,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可有尖叫或不停嚎叫,伴有极度不安,面色苍白,表情痛苦,不能用玩具逗引或饮水、进食等方法止哭。此时应注意哭闹的声调、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体征。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等所致,患儿可出现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此时应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并及时通知医生。如怀疑颅内出血,应尽量少搬动头部;感染,多种感染亦可引起患儿烦躁、哭闹,特别应注意隐藏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灶或损伤,如颈部、腋窝、背部、臀部、肛周等有无破溃等。如有,应给予温水清洗,晾干后涂以百多邦软膏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症,较常见的是低钙性哭闹,多在夜间惊哭、惊叫或烦躁不安,可伴有佝偻病体征。全身性营养不良所致的哭声多低弱或似猫叫;五官疾病,婴幼儿最易患鹅口疮和中耳炎。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患儿会因吮乳疼痛而导致啼哭,多数是进食即哭;服用某些药物,如婴幼儿服用阿司匹林,因药物中的咖啡因有兴奋作用,可导致躁动不安,哭闹不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啼哭声音较小或伴有声音嘶、唇周发紫、发育状况不佳。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应该细致、认真的观察患儿病情,根据临床表现作出患儿哭闹为疾病因素或是为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若发现哭闹伴有异常表现时,再适当护理的同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3 采取正确的哭闹护理措施
首先针对非疾病性哭闹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哭闹的原因,及时给于患儿合适的护理。如注意饮食量是否足够,吸吮母乳是否够时问,勤喂水,使患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身体及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同时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使患儿感到舒适;对于要挟性的哭闹,要用温柔和蔼的态度他讲话,分散其注意力,要耐心讲道理,鼓励他做听话的好孩子,而不能有求必应。无条件迁就,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安静而用种种谎言来恐吓。
其次针对婴幼儿疾病性哭闹要提高认识,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婴儿哭闹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引起哭闹的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原发病灶积极进行处理,防止增加痛苦和延误病情。如腹痛时。应仔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并结合病史,腹痛时的伴发症状如发热、呕吐、吐出物性质、便秘、便血、大便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处理;口痛时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以冲洗口腔并冲淡体内毒素,避免吃热硬等刺激性食物。护理过程中,在不影响病情观察之下,根据医嘱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如果要进行各种穿刺治疗,护理动作应轻巧、娴熟,提高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婴幼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哭闹是婴幼儿表现自己状态的一种形式,甚至莫名其妙的啼哭,可引起家长的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作为护理者要,指导家长从婴儿哭闹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哭闹。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哭闹表达的方式及内容也有变化。做为家长应掌握宝宝哭闹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将哭闹转化为与宝宝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使宝宝在安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彤. 观哭闹 查病因[J]. 启蒙(0-3岁). 2009(11)
篇7
关键词: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婴幼儿;护理
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中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在儿童死亡疾病中病例排在第1位,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随时有生命危险。由于婴幼儿屏障功能不足,以及其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部分轻症肺炎可发展为重症肺炎且可以合并有心力衰竭[1]。因此,及时发现和加强对婴幼儿重症肺炎且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是提高儿科住院患儿治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童监护室住院的9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60例,女36例,男女之比1.67:1,年龄1个月~3岁,平均1.3岁。96例均具有婴幼儿重症肺炎,且有合并心力衰竭的表现,诊断均符合1985年全国儿科会议修订后的《关于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全身反应差,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口周紫绀,烦躁不安,憋喘明显,三凹征明显,呼吸>60次/min,心率>160次/min,双肺可闻及固定的中小水泡音或哮鸣音,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少尿或无尿。均经抗感染、镇静、吸氧、雾化、强心、扩血管、利尿等治疗。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用药6~12h咳喘缓解,心衰纠正;②有效:用药12~24h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无效:用药24h以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2]。
结果:96例患儿中显效60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95.8%。有4例患儿因抢救48h仍无明显缓解,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正确、舒适和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温度20℃~22℃,湿度55%~65%。取半坐卧位(小婴儿取15°~30°斜坡卧位),使横隔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运动。对烦躁不安、哭闹患儿予以必要护理措施,使其安静,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哭闹严重时时给予镇静剂,令其入睡,减少搬动和刺激患儿,各种治疗和护理集中完成,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2.2严密观察病情 ①仔细观察体温、脉搏,每2~4h测试1次,病情需要时随时测量。保持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同时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②经常变换,防止肺部淤血。及时清除口腔、鼻、咽部分泌物,观察记录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凡有呼吸困难、紫绀、面色青紫等情况,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用面罩给氧3~5L/min,也可用鼻导管给氧0.5~1L/min,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时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咳出,或遵医嘱予吸引器行负压吸引,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时间不超过5min,防止损伤粘膜及加重患儿的恐惧感;③观察记录患儿精神状态、心率、心律,若发现患儿突然极度烦躁不安,突然心率>180次/min,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脏迅速扩大,即可诊断心力衰竭[3],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抢救物品和药品积极配合抢救,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记录24h的尿量及使用强心、利尿药物后的疗效。
2.3准确及时遵医嘱合理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2.3.1抗生素 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维持最佳血药浓度,采用留置针穿刺静脉,便于随时用药,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道,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治疗中严格控制液体总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15~25ml/h为宜,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2.3.2洋地黄制剂 严格按时、按剂量给药。用药前测心率,一般婴儿
2.3.3血管活性药 常用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为保证药物剂量的精确和用药安全,选用微量泵静脉给药,常间隔4~8h重复用药[4]。活性药单独配置,现配现用,以免搁置时间过长加重毒副作用。
2.3.4利尿剂 掌握用药时间,根据利尿剂的利尿作用合理安排给药,并尽量安排在早晨及上午给药,避免夜间使用,因排尿过多影响休息。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尤其是尿量,保证尿量20ml/h,用药期间注意监测患儿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失调。
2.4合理喂养 给予患儿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尽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哺乳时,抬高头部及上身,耐心、细致喂入,对6个月内的婴儿,要防止吃奶呛咳引起窒息,病情危重时,用滴管或鼻饲喂养或暂禁食,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5健康教育
2.5.1对家长心理指导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病情危重、病程长,随时有生命危险,家属难免出现心理紧张,加上抢救治疗用药费用相对较大,造成部分家属经济负担压力大,因而对患儿疾病产生了消极、悲观、绝望心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多与家属沟通,及时了解家属的思想情况,指导其正确对待婴儿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转归,争取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家属的沟通要态度和蔼,耐心回答,多给家属鼓励和心理上的支持,增强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5.2出院指导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在冬春季避免去人群流动大的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旦有上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及时去医院治疗,病情恢复后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多食含钙、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防偏食。定期做好预防接种。
3 体会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病情重且复杂,病程较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判断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及深切的同情心,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准确准时给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浓度、速度,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处理,合理喂养,耐心做好健康教育,使患儿早日康复。
总之,我国目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最常见的疾病。肺炎在儿科疾病中仍占"五个一"的位置[5],即在门诊就诊患儿中占第1位,住院患儿中占第1位,危重患儿中占第1位,危重患儿引起心力衰竭中占第1位,死亡患儿中占第1位。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类型,是儿科危重急症,因此,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绍良,陈述牧,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2]李春霞.小剂量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6(1):37.
[3]胡亚美,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4.
篇8
小儿秋季腹泻为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是婴幼儿发生腹泻常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多在6―24个月,〉4岁者少见。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季,每年都有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大便,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危及患儿生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调动患儿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准确地实施护理措施,对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转归,提高小儿成活率,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98例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住院患儿,男54例,女44例;年龄〈1岁的52例,1~2岁的46例,平均2.1天。腹泻次数〈10次/天的58例,≥10次/天的40例,其中62例患儿伴有发热,54例伴有呕吐,7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2 护理体会
2.1 饮食根据医嘱处理,患儿在禁食期间可根据医嘱口服 ORS液,应采用少量多次喂液法,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喂量,在患儿开始进饮食时给予流食。禁食后,开始喂稀释奶(2份牛奶+1份水+5~10%糖),每次70ml左右,每天6次,入量不足的给口服液体补充,液体量200~300ml/天。对母乳喂养后的患儿,要控制喂奶时间,每次由5分钟逐渐加至10分钟。如患儿因饥饿哭闹,可在喂母乳前,给口服液体30~60 ml。当水样便消失,每天大便5次以下时,可加奶。1岁左右的患儿改吃稀粥。
2.2 静脉补液小儿因喂养方法不同,营养状况差异大,补液时如按年龄计算体重不够准确,应按实际测量体重计算,测后计入体重栏内,作为计算补液量的依据之一。补液时应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观察全身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时,要选择较粗而易于固定的静脉,输液部位要固定好,注意调整速度,检查输液装置有无漏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及有无输液反应。小量渗液,局部无肿胀,但皮肤发凉、稍硬、柔软感消失,同时液体滴入不畅,此时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
2.3 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床边隔离。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并在床栏上挂床边隔离标记。护理人员接触患儿,换尿布后要勤洗手。奶瓶,使用一次后要更换,饮水瓶每天更换一次。患儿出院后,用1%来苏水消毒房间,以其它物品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应的消毒。
2.4 准备记录出入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①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并估计大便中丢失的水分。患儿的首次大便要留常规检查及培养标本各一份,及时送检。秋季腹泻的大便水分多,色淡,无腥臭。如大便带脓血呈果酱样,疑为痢疾或出血性肠炎,应留标本,并立即报告医生。②记录排尿次数,观察尿量。一般输液后4小时排尿,24小时尿量平均50 ml/Kg者为正常。尿量减少,可能由于入量不足,或吐泻丢失水分较多所致。尿量异常增多,易并发低血钾,均应报告医生。③记录呕吐次数与量。禁食后,呕吐应好转,如呕吐加重,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腹胀无大便,应疑为肠梗阻,需及时报告。以进一步鉴别为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准备胃肠减压。如呕吐为咖啡色液体,为胃出血,立即报告医生,禁食、输液。④每次静脉输入的液体量、时间均需填写清楚,口服饮料也要计入,每12小时统计出入量1次,如入量不足,报告医生处理。
2.5 对症护理 ①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腺体分泌减少,粘膜脱水、干燥,故细菌易于生长。禁食期间,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②眼部护理。脱水患儿角膜多干燥、充血,且眼睛不能闭合,角膜暴露易受伤引起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点眼药膏,眼罩覆盖。③加强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均应洗净臀部,女婴尿道口接近,应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特别是男婴阴囊部皮肤折叠处,洗净后用柔软布吸干水份,并涂石蜡油。表皮破损时,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注意照射时要有专人看护,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左右。渗出液多时,用棉签吸干,涂氧化锌油、紫草油或鱼肝油。局部应尽量暴露,认真仔细做好臀部护理,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对营养不良患儿,做好皮肤护理,以预防褥疮发生。④预防:鼓励母乳喂养,加强饮食卫生,发现腹泻患儿应立即就医。
总之,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采用科学的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慕狄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6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07
篇9
【关键词】
手足口病;儿童;护理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婴幼儿,主要以手掌、足趾、口腔出现小的炎性水疱为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常呈暴发流行。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16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9例,男108例,女61例,年龄8个月~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及口腔黏膜病变。16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低热(37.5℃~38.0℃)69例,中等热(38.1℃~39.0℃)58例,高热(39.1℃~40.0℃)42例,发热持续3~14 d。均有皮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 mm,数量不等,周围绕以红晕,发生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伴有臀部皮疹者8例。169都有口腔黏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者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初起为小水疱,1~2 d后破溃成溃疡。
1.2 结果
138例经治疗3~7 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泡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内痊愈,31例治疗2周内痊愈。未出现脑炎、休克、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无院内感染。
2 护理
2.1 加强隔离 本病传染源为患儿和健康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途径传播。入院后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病室采用紫外线灯消毒,2次/d,30 min/次。注意日用品、食具、玩具、便器的消毒。我科对患儿日用品、食具、玩具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或侵泡消毒,床单、被褥交洗衣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密切接触者应及时肌肉注射1.5~3.0 ml国产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不宜侵泡的物品可置阳光下曝晒至少6 h。隔离时间已1周为宜。
2.2 发热的护理 一般HFM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发热期间,加强体温监测,每4 h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每1~2 h测1次,掌握动态体温,对体温38.5℃的患儿,物理降温的同时可酌情减少活动。退热期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受凉。
2.3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差,不愿进食,宜给予清淡、温性、可口、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冷饮、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能量及水分。
2.4 皮疹护理 皮疹及周围皮肤保持干燥、清洁,患儿应剪短指甲,皮肤瘙痒时勿搔抓,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皮肤抓破引起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皮肤干燥。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经常更换柔软舒适宽大的衣服,保持床整、清洁、无渣屑。温水淋浴,禁用肥皂、沐浴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同时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和皮肤破损的危险因素。
2.5 口腔护理 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以预防感染,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可用维生素B2粉剂或鱼肝油涂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对口腔局部疼痛较剧烈者,也可局部用含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以减轻疼痛,防止因疼痛所致的哭闹不安,促使创面愈合。涂药时要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勿刺激会厌部引起恶心,导致患儿拒绝涂药。
2.6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态度温和,爱护、体切患儿,尽量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同时,要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家长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普遍对该病有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好健康宣教,指导家长观察病情,教会其基本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
2.7 健康教育 利用板报、讲课、座谈、卡片等多种形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1]。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粪-口途径和接触
传播传染,潜伏期为2~7 d,最多可达21 d,病程7~10 d,每年7月发病率最高,使家长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和正确对待。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定时消毒。本病流行时,应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
2.8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脑、肺、心等器官并发症发生。注意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体温37.5℃~38.5℃的患儿,可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巡视,并做好抢救准备。
3 讨论
HFMD是好发于夏季5岁以下婴幼儿间的一种热性疾病,主要流行区域为人群集中的场所,如幼托机构、小学等。此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及萨科奇病毒A16(CA16)。本病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3~10月,以4~7月为流行高峰。在流行期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衣物定期消毒。注意孩子营养,避免过度疲劳,致抵抗力下降。婴幼儿有高热、头痛、哭闹不安时,应及时就诊。在治疗上,做好消毒隔离,进行有效的口腔、皮肤、心理等护理,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出对该病预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外,关键是对发生的疫情及时发现,及时隔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大流行。
篇10
[关键词] 秋季腹泻;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41-01
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每年10~11月份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见。潜伏期1~3天,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1]。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三大主症。开始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0~39.5℃之间,可伴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继之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随后24小时内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多无特殊臭味。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促发营养不良。
秋季腹泻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只要适当调整饮食,采用食物疗法,大部分患儿在一周内可以治愈。
1防治秋季腹泻的几种方法
1.1 母乳喂养可防腹泻
婴幼儿出生数月内最好以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非常适合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和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应提倡母乳喂养,采取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婴幼儿患病时断奶。
1.2 及时补液防脱水
婴幼儿腹泻大多起病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在家中,家长可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2],小于2岁的患儿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补液50~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的患儿,尽量多饮,每天摄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防脱水。若孩子已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在途中应不断补充口服补液。
1.3 注意饮食调节
首先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母乳喂养者应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温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到浓;严重吐泻者禁食8~12小时以利肠道休息,禁食停止逐渐恢复饮食[3]。
1.4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对婴幼儿的食具及用品应严格消毒,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例如,家长在喂食、喂水前应洗手,孩子的食具、饮具要消毒,在给婴儿喂奶前,母亲要清洗等。
1.5 增强体质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尽量避免感染疾病,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1.6 慎用抗生素
婴幼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感染和饮食不当所致,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针对小儿秋季腹泻,可用藿香正气水、黄连素等口服药以抗炎祛毒[4],调理脾胃,促进病情好转。
1.7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6个月~3岁的婴幼儿,在每年7~9月份,即秋季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秋季腹泻的好方法[5]。
2 护理要点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6]。
2.1心理护理
秋季腹泻急性期患儿常常伴有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易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因此要给予家长心理护理。首先要对家长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给予家长以心理安慰,避免急躁焦虑情绪。
2.2 严格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7]。患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彻底消毒,一般要求煮沸30分钟,儿童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2.3 调整饮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腹泻患儿如母乳喂养者可继续母乳,不可突然断奶。除母乳喂养者外,需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的目的。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2.4 密切观察病情
包括排便次数、颜色、性质、量,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与进食、饮水的关系,并正确记录,观察有无脱水表现。轻度脱水时,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表现为精神稍差,口唇粘膜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皮肤弹性正常,尿量较平时略少,末梢循环尚好;中度脱水时,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表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唇粘膜干燥,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皮肤弹性较差,尿量明显减少,四肢稍凉。重度脱水时,失水量约占体重10%以上,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口唇粘膜极度干燥,眼窝和前囟深凹,哭时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或无尿,休克症状。
2.5 加强臀部皮肤护理
婴幼儿皮肤特别娇嫩,腹泻时排出的大便酸性较强,排便次数较多,若不及时更换尿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臀,严重者可致皮肤糜烂[8]。必须加强巡视,注意保持衣服和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指导用棉质尿布,勤洗勤换。每次便后臀部用温水洗净,防止尿布皮疹及继发感染,已发生尿布皮疹者应根据大便酸碱度,选择3%硼酸水或2%~5%碳酸氢钠清洗[9],辅以烤干,治疗时要有专人守护,防治烫伤及发生意外。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者应勤翻身,预防压疮及继发性肺炎,每日将皮肤受压部位用3%乙醇或红花油按摩1~2次,并用气圈或海绵托起,以免继续受压[10]。
2.6 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家长讲解此病的病因、病程、治疗方法、护理要点、转归及预后,让家长对此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并选择适当的断奶时机,避免在夏季断奶。增强体质,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2.7 其他
急性期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为继续输液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对腹胀的患儿,观察有无低血钾的表现,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3 小结
秋季腹泻为婴幼儿期常见病,多由肠道内病毒感染、饮食喂养不当及气候变化引起。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容易侵犯近端小肠粘膜,引起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变性与脱落,使上皮细胞吸收功能明显不足,造成大量水、电解质在肠内聚积。根据《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的疗效标准[11]分为三级。由于目前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尚无特效药,临床上一直采取对症治疗。通过饮食调节、按时接种疫苗、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秋季腹泻的预防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结论与国内黄朝霞[12]等的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 崔琰.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
[2] 黎瑞兰.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护理,2007,154:75.
[3] 王冬凌.小儿腹泻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20:84.
[4]王.潘生丁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04,313:31.
[5] 李建华,段霓,杨玉梅.护理干预对小儿秋季腹泻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7,1116:11.
[6] 周佩妍.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7:31.
[7] 林颖.100例小儿秋季腹泻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27-328.
[8] 王岩.小儿秋季腹泻的家庭指导及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114:21.
[9]赵莉.婴幼儿秋季腹泻12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14.
[10] 程灵芝.小儿秋季腹泻的食疗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