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技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护理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护理技能

篇1

[关键词] 教学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105-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其核心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1],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将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彻底的改变了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2-3],培养了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素质,非常适用于基础医学的教育。

因此,笔者基于此,设计了一份适用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的PBL操作模型,用于《基础护理学》操作技能教学实验研究,发现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主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2008级高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180名,年龄18~21岁,平均18.4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名。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综合测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对照组仍为传统授课法。全部课时结束后,全部学生参加统一的基础护理操作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以检测学习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学生的考试及考核成绩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选择χ2检验,P

2 结果

从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两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基础护理学》是医学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即对各专科及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4],因此,熟练掌握其中的基础护理操作是成为合格护士的必须技能。但由于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护理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患者的表现与需求几乎无概念,因此采用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学生较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

笔者采用PBL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型将实际护理问题、自主学习、导师辅导小组学习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两方面看,采用PBL教学法的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该教学模式中,首先,护理问题设计源自真实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求,让护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提出了研究和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的主动性、可行性。其次,以实际的护理操作问题为起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和技能,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周密的思考后,在临床实践中能真正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上[5-6]。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该方法可增强师生、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讨论与分析,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因此,笔者采用PBL,使参与实验研究的护理学生者获得了较有广度和深度的护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的技能,培养了高级的护理思维技能,使护理学生从学习中掌握了基础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期临床护理学习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新容,谢佩玲,顾玉琴,等.PBL教学方法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3):206-207.

[2]陈鲁,李长松.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8):133-134.

[3]李娜,杨永丽,代静.PBL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5):1894-1895.

[4]张华.PBL在英国护理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8):992-994.

[5]闫华.PBL教学法在儿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97-98.

篇2

【关键词】 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 自备用物

我院为高职院校,为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的教学都在施行符合高职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各项改革。基础护理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教学两大块,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高职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1]。为此,我们改革基础护理技能的教学方法,采用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用物的方法,简称自备用物法,教学成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均为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班护生,入学成绩差异无显著性。

1.1.1对照组 2006级三年制护理班,共6个班级,600人。2007级三年制护理1、2、3、4、5、7班,共665人。总合计人数为1265人,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由实验员准备用物,学生不参与。

1.1.2 实验组 实验教学改革是从2008年开始的,第一个试点班级为2007级三年制护理6班,共120人。2009年为2008级三年制护理班,共9个班级,865人,视为实验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采用自备用物法。

1.2方法

1.2.1自备用法教学过程

1.2.1.1准备工作

1.2.1.1.1熟悉实验室 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熟悉实验室实验用物摆放情况,并以小组为单位简单记录物品归类位置。

1.2.1.1.2定床位及操作台 每三人安排一张病床及操作台,与实验老师一起清点床上用物并做好记录。

1.2.1.1.3工具书 实验组每位同学发放一本《基护实验课指导》(内容包括所有实验课的用物准备、操作步骤、达标要求、评分标准、自我评价及自测共六大项)。

1.2.1.1.4熟悉实验用物登记本实验用物维修单、实验物品报废记录单、实验物品领新单。

1.2.1.2具体实施方法

课前:由学生先自行预习新的操作项目(理论课已上过),将《基护实验课指导》中所列举的实验用物逐项书写在小卡片上,用于准备物品时查对。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按照工具书中的介绍准备将要操作的实验项目,并讨论摆放顺序,然后做讨论记录。需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如口腔护理用物,提前一天做好灭菌计划统一打包灭菌处理。如实填写实验用物登记本,并签名。

课中:与实验课老师所准备的用物做对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课后:将小卡片放在对应的物品归类处,以便以后使用时物品检查及补给。与小组成员一起清点物品、补给消耗品、清洗消毒用物,最后归还。如实填写实验用物登记本,并签名。对照组实验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评价项目、标准同实验组。

1.2.2 统计方法 从技能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2.结果

2.1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见表2。

3.讨论

3.1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改革有成效 从表1看出,实施实验操作自备用物法后实验组护生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2显示,实验组护生教学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对于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性这以内容的满意度为88.44%,效果很好。

3.2自备用物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仍然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护生被动接受。课前由实验技能人员提前为护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教师先示范,然后护生进行“临摹”练习,严重影响了护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护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限制了护生思维的开发,导致护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问题感到束手无策[2]。学生自备实验用物的教学方法正好能解决以上的问题,并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护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3改革高职护理教育思维,培养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对象层次的提高,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护理人才的关键[3]。护生在自备实验用物时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物的准备更加符合教学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宋永慧,张珊,陈霞.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研究[J].护师进修杂志,2007,22(20):1853-1854.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习护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3-01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备条件。医院临床毕业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护理是病人最基本需要关怀照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由患病到病愈过程中的环境安排,治疗护理,饮食营养,排泄睡眠,清洁卫生,活动锻炼等生活所需要的护理。护生如何做好基础护理,摒弃职业冷淡,体察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境,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带教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指导才会有所改变。

1 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认识现状 一是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基本定义认识不清;二是非独生子女对基础护理的态度比独生子女的态度积极;三是实习护生对床上擦浴、铺床、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不感兴趣,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不足,需提高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及监控力度,重视护生心理需求调试,完善岗前培训,强化基础护理安全教育,重视带教影响,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培养,从而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2]。

1.2 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对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临床护生实习需求,带教老师影响,基础护理安全意识,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护生的专业思想。实习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影响她们对基础护理的态度,依次从个人兴趣、他人影响、就业原因到不得已选择护理专业逐级递减。

2 对造成这认识和影响因素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实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偏差

护生对刚开始的实习充满期待,大部分护生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希望能在实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护理人员社会和经济地位偏低,护生的专业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大多受成绩的限制及出于就业的考虑,由于家长的意见,其结果导致护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所错,容易情绪化,难以适应角色。

2.2 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偏差

实习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在临床上似无多大用处,基础护理就是给患者更衣换单,护理本科生和中专生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护生厌恶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大部分的实习护生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班大部分时间在做基础护理,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苦恼。

2.3 医院实习管理上的薄弱

临床上,尽管近年来整体护理理念及护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功能制护理影响,我国护理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态度,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理人员短缺十分突出,致使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所包涵的生活护理不够重视,工作条理性不清,当班护士只顾忙于执行治疗性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护理,在这种大环境下实习护生对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背等生活护理重视程度不够,她们更注重静脉输液等专业技术操作。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护生学习热情不高,护理人员缺编导致“带而少教”现象。

3 对策

3.1 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能力

3.1.1 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 应强化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临床专业能力培养和强化先进的护理技术,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这是规范化培训护生的重要环节[3]。要求护生掌握操作原则。基础护理操作要求护生掌握原则,而不要死记硬背每一个操作步骤,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致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1.2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知道意义。

3.2 强化护生的专业能力及服务精神

3.2.1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增加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及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职业承诺水准,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3.2.2 强化基础护理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这是确保基础护理有效落实的基本保证。

3.2.3 对护士进行分层次使用管理,建立基础护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由低年资护士从事基础护理,高年资护士进行指导与把关。从根本上使基础护理工作层层落实。

3.2.4 加强基础护理的量化管理,将基础护理内容及范围进行规范性界定,并将原有基础护理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列入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进一步强化要素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促进基础护理的全面落实。

3.3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基础护理

3.3.1 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突破口,重点落实解决病人家属担心的问题,制订标准使基础护理各项措施从制度上得到落实。提高护士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够在基础护理工作中改变过去的被动为主动,热情为病人做好每一项基础护理,让他们感自己在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参与、竞争和质量意识[4]。

3.3.2 首先,护理人员本身必须改变观念,把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因为目前的编制还难以承担起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这项工作。

3.4 集中培训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利用临床带教老师集中培训后,使操作的标准得到统一,训练时有章可循,杜绝了学习的盲目性,因而,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请教的频率和要求带教老师考核自己的情况增加,再加上定期集中考核给护生适当加压,有利于顺利完成实习任务[5]。

4 小结

实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也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影响的阶段。因此,加强基础护理教育,培养她们的能力,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实习护生加以引导和规范,对其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金辉,成守珍,关锦美,梁碧宁。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基础操作技能的研究与探讨[J].家庭护士,2008.6(9):2523―2524.

[2] 张俊红,苏静,付春华,裘晓霞。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9(9):1―4.

[3] 付春华,苏静,张俊红,裘晓霞。护生基础护理实习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30―31.

篇4

论文摘要:目的 探索现代大型综合医院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2008~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12名护生进行培训。结果 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培训体系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结论 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能优化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职业能力。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高职;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6-02

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缺乏,依赖教师的讲授,被动或消极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对实习教师的模仿过多,没有自主的学习管理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其课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本次研究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人,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进行调查对比,具体的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分为观察组39人与对照组39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时采用自然分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等一般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师、教材以及评价的内容基本相同。

(二)研究方法

1.观察组的课程改革方法。第一,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在学生入学后,《护理学基础》的任课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开展以“护士的角色与素质、护理发展”为主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护理专业,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考核的标准以文字的形式告知学生,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获得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判断。第三,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将观察组的学生分成3~4人不等的小组,然后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的护理操作分为多个项目。领取具体的操作项目后,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试验的前期准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对项目操作的预习,画出操作流程图。在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评价和指导,课后,做好实验操作用具的回收和管理。项目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课程的考核。

2.对照组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在入学后不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引导,不开展相关的“护理专业及护理课程”的主体讨论活动。具体的护理操作由教师进行,学生不做任何参与。课后,教师不布置任何相关的护理技术操作任务。在具体的课堂中以理论性的知识讲解为主,很少设计相关的实验操作项目供学生操作学习。

(三)评价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课上的认真听讲、具体护理技术的自作、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自我评价及检测。

(四)统计学方法

相关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进行检验,P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比

(二)两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比较

对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然后对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自主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并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职业护理教育是培养大量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较强护理技能及护理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现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护士需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较为扎实的护理技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护理学习专业中的细节问题,针对《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护理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并能尝试性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护理专业教育中,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力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和自我认知,使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法深入了解,对自身学习护理专业的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学习能力及适应性方面弱于本科学生,加上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弊端,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自己的判断;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以及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具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结合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护理学基础》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立足《护理基本技术》,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护理素质,推动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值得在具体的护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107-108.

篇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认知及自我护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此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腰腿疼痛患者的86.55%[1],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的知晓水平,我们自行设计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调查问卷,为有效的开展健康教育和治疗护理干预工作及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腰椎间盘科住院的12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年龄45~67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47例,农民18例、工人43例、干部25例、其他职业34例。小学及文盲10例,中学及中专63例,大专及以上37例。

1.2 调查方法:调查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开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以问卷为基础,由课题组成员直接与患者进行交谈,讲解问卷中各项内容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后自行填写。对于小学及文盲患者,由调查者根据其回答代填。发表120份,收回120份。

1.3 统计学方法:所得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原因及诱因知晓情况见表1。

2.2 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知识知晓情况见表2。表2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例,%)

2.3 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的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诱因知晓情况分析:从表1可知,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诱因知晓率极低,仅32.7%,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掌握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诱因,从而进行干预。具体做法是:指导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3.2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及治疗知晓情况分析:表2显示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及治疗知晓率总体水平较低,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宣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诱因及症状,以识别疾病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治疗,同时强化疾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知识知晓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自我效能;初产妇;疼痛;分娩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32-04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1]。分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疼痛敏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呈显著的相关性[2]。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可使产妇自我效能得分增高,自然分娩率升高,剖宫产率及胎吸助产率下降,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3-5],但对分娩疼痛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初产妇疼痛及分娩的影响,以便为今后为待产妇提供更优质、有效的护理,减少分娩并发症,最大限度的保证母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4月在总医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初产妇65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3例。两组待产妇均为单胎头位,无任何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B超估计胎儿双顶径、胎儿体重及骨盆测量值在正常范围内,估计可以经阴道分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自设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待产妇的一般资料及产程情况记录表。其中待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龄,孕期体重增长,有无流产、清宫史等。分娩情况记录表内容包括:新生儿体重和身长、产妇分娩方式及选择剖宫产的原因、总产程、新生儿出生前是否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及发生原因和出生后是否有新生儿窒息等。②孕产妇自然分娩自我效能量表:由浙江大学杨廷忠教授针对产妇自然生产设计编制。其量表的信度Cronbach系数为0.81,因子分析显示为单一因子结构,可以解释整个方差的57.6%,5个条目的负荷值依次为0.74、0.82、0.72、0.77和0.7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用于测量孕产妇对自然分娩的自我效能感,此量表具有5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完全不正确为1分,有点正确为2分,多数正确为3分,完全正确为4分,总分是5~20分。得分越高,产妇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③疼痛尺: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待产妇的疼痛情况,该方法是在白纸上画一条粗直线,通常为10 cm,在线的两端分别附注文字,一端为“无痛”,另一端为“最剧烈的疼痛”,产妇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的某一点做记号,以表示疼痛的程度及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就是疼痛的量[6]。本次研究使用的“疼痛尺”正面有在0~10游动的标尺,背面有0~10数字的模拟评分尺,如果产妇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的位置时,测量者能够立即在尺的背面看到具体的数字,可以精确到毫米。标尺越靠近“0”端表示疼痛感受越轻,越靠近“10”端则表示疼痛感受越重。

1.2.2 资料收集方法及时间 首先对专职助产士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培训。专职助产士要求从事助产工作超过3年,护师级别以上,并且有亲身的分娩经历,使她们对自我效能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疼痛测量尺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测量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产妇发放问卷,要求产妇自己填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应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话语对产妇进行指导填写。第1次测评在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妇入院时,为干预前评估,疼痛第一次测评选择在产妇临产后入产房时(宫口开大2 cm左右),该时期为第一产程潜伏期的早期,是产程刚刚开始的时期,能反映初产妇面对分娩疼痛应激的最初感受。根据其疼痛感受测量3次,分别得出数值。第2次测评在实施完成干预后,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早期(宫口开大3~4 cm时),利用2~3次的宫缩间隙进行,是因为此时是产程中的关键时期,能较好地反映产妇对分娩的生理和心理准备情况,为干预后评估。

1.3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产妇入院后待产、分娩过程中提供常规产科护理,包括:入科介绍、环境介绍、膳食指导、活动指导、自数胎动方法、定时胎心监护、促进分娩健康宣教、如何监测宫缩及临产的初步判断、发放有关分娩准备及新生儿护理的健康手册。规律宫缩临产后宫口开大2 cm送入产房待产,给予持续胎心监护,接受语言鼓励以及收听舒缓音乐。提供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如宫缩时如何调整呼吸、宫缩后如何放松休息、常规饮食护理、排便护理以及定时阴道检查,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宫口开全后入产房由当班助产士负责指导、准备和接生工作。

实验组产妇在待产过程中,除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外,以自我效能理论及增强策略[1]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及可行性,制定增强孕产妇自我效能的具体操作方法。由专职助产士进行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3.1 激励 分娩过程对每个初产妇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面对一次次的分娩阵痛常常会惶恐不安,惊慌失措。这对顺利分娩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此时,专职助产士在宫缩时播放一些舒缓音乐[7],并握住产妇的手跟她一起用拉梅兹呼吸法[8]调整呼吸,同时在产妇腹部、腰骶部用手进行抚触按摩[9],并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增强其分娩的动力与信心。另外,在产妇自愿的情况下,潜伏期陪同在走廊里慢走以分散其注意力。其次,与家属做好沟通教育,让家属也参与进来,共同鼓励,让产妇感觉不是自己在生孩子,增加信心和勇气。

1.3.2 社会支持 在待产过程中要让产妇明白她不是自己在孤军奋战,她有坚强的后盾,她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尤其是有分娩经验的家属,如产妇的母亲或婆婆等,在产程过程中允许他们交流与互动。另外,助产士应和产妇建立一种亲切、信赖的关系,也有利于增强其自我效能。

1.3.3 行为契约 这种方法可使产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强化条件,以加强自己的行为表现。助产士可以以口头的形式与产妇约定,如“宫缩时不能乱喊,请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呼吸,你就会觉得宫缩疼痛高峰很快过去,喊叫会增加你的痛感”,对行为目标完成好的产妇给予鼓励。

1.3.4 替代经验 自我效能感很容易受到榜样效应的影响,尤其是缺乏分娩经验的初产妇,成功的分娩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效能。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专职助产士应将自己的亲身分娩经验或多年的接产、陪产经验跟产妇分享,更有利于其自我效能的提高。

1.3.5 负性刺激的回避 与分娩有关的任何负性消息都会打击产妇的自我信念,打击其分娩的信心,降低其自我效能,并且削弱她们的努力。所以,应避免这方面的信息与产妇接触,并对产妇有关分娩的负性认知给予积极校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和孕产妇自然分娩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疼痛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自我效能评分实验组呈上升趋势,而对照则有所下降。见表2。

2.2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通过自我效能增强干预护理后,实验组产妇总产程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而新生儿性别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可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实验组产妇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实验组产妇自我效能得分明显上升,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表2),表明自我效能干预护理能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本研究对实验组产妇采用了增强自我效能护理的途径和方法[1]:激励、社会支持以及行为学的方法,以影响孕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的4个因素为切入点,找到了培养和提升分娩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优质护理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护理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心理和行为护理已逐渐得到重视。自我效能理论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该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强调从调动人的潜能入手来达到行为的目标[11]。而个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改变受到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情绪状态4个因素的影响[12]。

3.2 自我效能对初产妇分娩疼痛及分娩结局有一定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分娩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状态,临产妇在待产、分娩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疼痛强度也存在个体差异,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分娩带来的疼痛、恐惧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影响产妇的痛阈,增加疼痛,其中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主要是紧张、焦虑、惊恐,可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内啡肽增高,导致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13]。而心理压力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又容易使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本调查通过对实验组产妇实施自我效能护理干预,降低产妇害怕、焦虑、惶恐、紧张不安的不良心理,充分发挥调动自身潜能,减轻疼痛应激反应程度,提高了分娩耐痛阈,达到减轻产痛的目的,降低了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表3)。

近年来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初产妇对自然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当疼痛不能忍受时即要求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上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剖宫产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3)。其中,对照组有4例产妇因不能忍受分娩疼痛而主动要求剖宫产,而实验组产妇剖宫产原因则为产程停滞,头盆不称等原因。此结果与彭检妹等[14]和国外有关文献[15]研究一致。

另外,本研究发现实验组产妇总产程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表3),其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得分;而对照组产妇自我效能得分则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产程中的应激状态对自我效能会产生负面影响[1]。通过提高临产妇的自我效能感,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具备了阴道分娩的良好心态,增强阴道分娩的自信心,使宫缩协调,产程缩短,提高自然分娩率。

综上所述,产妇的自我效能影响着她对自然分娩的行为选择、实施和坚持,同时又对她面对分娩压力时所采取的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增强产妇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产妇分娩耐痛阈,减轻产痛,缩短产程,有效地降低了胎儿窘迫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另外,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同时,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和谐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妇的住院满意度。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将两组结果指标差异归因于干预条件,但样本量尚少,且临床上干预条件很难做到完全控制,不排除影响干预条件的干扰因素存在,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廷忠,施卫星,许文亮.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4-395.

[2] 夏海欧.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

[3] 王钢琴.自我效能增强理论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05-706.

[4] 朱伟君,孙秋芳,朱瑛.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分娩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39-641.

[5] 杨廷忠.健康行为理论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

[6] 宋文阁.实用临床疼痛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7-28.

[7] 李洋,钟玉杰,罗曼.音乐疗法应用于分娩产妇的护理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12):3343-3344.

[8] 彭茹凤,胡艳宁,岑洁霞.拉梅兹分娩法配合分娩球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11):2850-2851.

[9] 许国敏.抚触护理对经阴分娩的干预作用[J].护理杂志,2007,24(5):65-66.

[10] 位焕弟,黄丽.影响孕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301.

[11] 郑燕,唐云淑,黄华英,等.自我效能理论用于产时护理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5,10(19):2017.

[12] 蒋晓莲,薛咏红,汪成国.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763-767.

[13] 苟文丽,吴连方.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0.

[14] 彭检妹,姚连英.产妇自主选择剖宫产原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l8(5):333-334.

篇8

关键词: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而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途径[3,4]。

为此,我院在云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养过程中,协助云南省护理学会,成功举办两期"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不断探讨、总结成效,为同行提供借鉴。

1方法

1.1培养前期工作

1.1.1根据研究计划,设置《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评价表》问卷调查表:从肿瘤相关理论及操作两个维度、20个内容,制作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肿瘤专科相关知识,总分100分,通过每项满分5分,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见习前后评价。此评价表,通过十位肿瘤护理专业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有效、可信,可采用。

1.1.2选择肿瘤护理专科培训教材,制定确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1.2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及就业见习护士遴选:2012年~2014年,逐年根据入选标准选择30名就业见习护士为一批,90名见习护士,共分三批次,参与模式研究培养。

1.3方法 每批次培训时间为期半年,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完成岗前问卷调查填写、岗前对肿瘤专业知识摸底理论考试,岗前培训,制定确实有效教学计划,通过6个月、每科室轮转1个月,进入5个肿瘤专业科室的临床实践,每人最后回到最初科室,由轮转第一个科室"一对一"带教导师进行评价,通过对三批就业见习护士运用此模式培养,使就业见习护士在人文综合知识、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肿瘤专科培养的初级肿瘤专科护士,在就业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留在我院的合同护士,得到科室一致好评。

1.4建立健全研究小组管理体系

1.4.1科研小组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教育护士、"一对一"导师为主要负责带教的教学团队对就业见习护生进行实习期间管理。根据研究要求及专科医院工作特点,制定培养内容和方法,根据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教育,按照为期6个月轮转学习计划,各科带教老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2结果

2.1就业见习护士培训前后对比:就业见习护士在"一对一导师"带教的情况下,按照培训计划完成专科知识的培训,护士在问卷调查、肿瘤专业知识方面培训前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2.2就业见习护士培训结束后就业率统计:三组就业见习护士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率分别为:100%,分配在我院及全省不同地州,大大提高就业率。

3讨论

目前国外确定主要专科护理中就包括肿瘤护理与癌痛护理[5],除台湾、香港外,我国肿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6],为贯彻国家《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05-2010年)》加强临床专科化护理人才培养及癌症患者高发、高死亡现状,普及肿瘤专科知识教育已成为护理医学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我院为就业见习护士提供肿瘤专科知识能力培养,即为社会培养所急需人才同时解决大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中欠缺的肿瘤专科知识。

本此参与研究就业见习护生共计90名,通过2年应用《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规范化培养模式》培养,使见习护士在专业综合素质、肿瘤专科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根据《肿瘤专科护理》等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培训,并根据制定问卷调查表,对见习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盲点,制定教学计划,使整个培训模式在动态中完善和运用,成效显著,按照肿瘤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标准要求,合格率100%,提高就业护士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京慈,李涛,沈世琴.国外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迪[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10-11.

[2]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3]叶星鳞,郭德芬.浅谈肿瘤专科护士的培养[J].家庭护士,2006,4(7):57-58.

[4]American Nurse Association.Nursing′s.Social policy state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Nureses Association,1980:23.

篇9

【关键词】 非急诊科; 临床急救能力; 测评问卷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a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which is suitable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supplying a tool for our country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level evaluation.Method: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questionnaire of each dimension and the item pool,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determined by Delphi method.Result:The degree of positive two rounds of consultation experts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table recovery rate were respectively 93.33% and 100%,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100%),degree of expert authority (authority coefficient Cr=0.90),concentration of expert opin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higher (the dimensions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were

【Key words】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7

2003年12月我教育部、卫生部办公厅在联合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核心能力[1],并明确要求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急救能力。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给予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并利用熟练的技能、技巧,做出沉着、果断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2-4]。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与患者的最终结局及安全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5],如医疗差错、死亡率等。在临床工作中,急诊科护士的急救任务较多,管理者更为注重对其急救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急救能力水平要高于非急诊科护士。而非急诊科护士参与急救的机会相对较少,有些非急诊科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给医院、科室和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护理缺陷或引起纠纷。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定位以及评价,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如何客观地测量并评价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将非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切入点,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研制一份适合我国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测评问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研究生4名,主要任务为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初拟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维度及条目、选取专家、编制专家咨询表等。

1.2 专家咨询表的形成 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文献查阅法、开放性问卷调查法及半结构式访谈法,多次讨论后初步拟定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的初始问卷。(1)开放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士30名,护士长20名,医生10名,60例被试者均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现场收回问卷,问卷的内容除一般资料外共包含3个问题:①您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哪些“急救能力”是一名非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呢?请列举。②在工作中,您身边“急救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列举。③您对上述内容是否还有补充?如有,请将补充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提纲(如您认为目前病区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其日常工作的需要?)及前期查阅文献、开放性问卷已收集的问卷条目池,结合护士核心能力理论,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30名护理管理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3)对访谈对象的建议进行整理,结合已收集的条目池,删除语义重复及语意含糊的条目,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知识储备(3个次级维度)、危急病情观察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反应能力(2个次级维度)、急救处置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管理能力(4个次级维度)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及33个备选条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内容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9日-2015年12月9日共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选取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河北、山西、武汉、吉林、黑龙江8个省市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的28位专家,通过E-mail、函询等方式,每一轮专家咨询时间为3~4周,两轮专家保持一致。专家咨询表主要包括一级维度咨询表、次级维度咨询表、条目咨询表及专家基本信息共4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均采用Likert 5级分类法,按照“很必要、必要、一般必要、不太必要、不必要”分别赋值“5、4、3、2、1”进行打分,并在每个部分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以增加专家认为相关的维度或条目。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双人录入法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咨询表的回收率来表示专家的积极性,用专家权威系数来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专家28名,专家入选条件:40岁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涵盖6个护理专业领域,在该领域工作20年以上;护理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自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且具有积极性,见表1。

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有效回收率均为100%,可见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见表2。

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来表示[6],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判断依据(Ca)及专家熟悉程度(Cs)构成[7],其计算公式为:Cr=(Ca+Cs)/2=(0.89+0.91)/2=0.90。

2.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7]。(1)均数:第一轮咨询表中5个一级维度的均数为4.54~4.93,15个次级维度均数为4.18~4.96,33个条目均数为3.00~4.96,说明专家认为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均比较重要,而33个条目中只有31个条目比较重要,其中条目19及26均数小于4.0,专家认为其重要程度一般。对于修改后的第二轮咨询表中,28个条目均数为4.39~4.93,均大于4.0,说明专家认为这28个条目均比较重要。(2)标准差:第一轮各条目的标准差为0.19~1.39,第二轮为0.26~0.51,标准差越小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越高。

2.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7],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的变异系数为0.04~0.09,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5~0.11。

2.6 专家修改意见

2.6.1 第一轮筛选结果 对于专家提出的增加或删减的条目,根据文献[7]筛选标准,即删除重要性赋值均数0.25、总认可率

2.6.2 第二轮筛选结果 第二轮专家意见基本趋于稳定且相对集中,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所有维度及条目均入选。

3 讨论

从表3得知,专家权威系数Cr=0.90,一般认为Cr>0.70已具有很好的专家权威性[8],可见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好[9],本研究中各维度及条目的变异系数均

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运用到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问卷的研制过程中,使问卷的研制过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为评估我国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化量化的测评工具,为促进我国非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规范化培养提供了理论及参考依据。

评价工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所以本问卷仍需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使维度更加合理、条目更加细化、完整、准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EB/OL].[2008-06-05]/low/-view.asp?id=99448.

[2]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3]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4]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5(4):171-172.

[5] WHO.Summary of the evidence on patient safety: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M].Geneva:Pub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13-15.

[6]平卫伟,谭红专.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3,7(3):243-246.

[7]陈梅,尚少梅,王志稳.应用德尔菲法研制化疗患者舒适量表[J].护理学杂志,2010,11(11):774-776.

[8]曾光,李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50-270.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等特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笔者通过讲授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护理学》,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我院护理学院2010级本科1-2班200名学生,男生10名、女生190名,年龄20~22岁,平均21.3岁。教师6名,均为女性,年龄26~36岁,平均30.5岁。

(二)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是将书本上的概念、方法讲给学生听,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1)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即:选取部分章节进行自主学习,分3步:①教师根据选定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案例至少提前10天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②每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10组,每组10人,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小组观点。③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发言,并进一步拓展问题,加大广度和深度,由学生再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临床实践调查法。在正式授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方法同前),布置临床实践调查任务,然后安排学生去进行调查,教师组织学生对结果进行集中讨论、完善并总结。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医院布局的设置和日常护理工作”等相关内容。(3)学生课堂授课法。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整堂课程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姿态。而这次反其道而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承担“教”的任务。学生在每一次理论授课之前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认真地备课,分工合作,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结果

(一)课程教学效果理想:课程结束后,采用课程教学质量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分,有效回收率95%。调查结果显示,优良率达98%、优秀率95%。

1.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种教学方法均要求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而且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另外通过学生课堂授课法,还培养了学生制作PPT、视频、图片等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础护理学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利用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助能力。通过课程任务的完成,学生们学会如何从团队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帮助增强了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的考核制度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种考核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评价学生的真实成绩。因此平时是否预习,是否主动查找资料备课,是否参与课程教学都不重要,这极大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时间的调控。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参与度较高,都有学生汇报的环节,如果不严格把握和控制好时间,就会因缺乏经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汇报或讨论完,造成拖堂现象。

3.学生任务的合理安排。如果安排的任务过多或过重,学生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业余时间或精力来完成,甚至引发学生的不满,产生反感或厌烦情绪。

三、讨论

(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学生在自主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问题

1.配套改革考核制度。教育模式的转变应该配以相应的考核制度的改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改过程中,学生的备课、讲课以及多媒体制作是否充分、全面,都应该纳入到成绩考核范围之中,而且应适当加大比例。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课前及时做好教学设计和教案,设计好教学步骤,严格按照教学环节进行授课。另外充分的课前准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适时的教师引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3.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任务的分配上,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数合理分组和分配。时间安排上,应尽量给予充足的完成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学生可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分配好时间去预习、备课、探讨和总结。

虽然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但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护理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EB/OL].http:///fgzc/news.asp?new=1597,2010-05-10.

[2]齐玉梅,王生锋等.自主学习理论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3029-3030.

[3]赵士宏,刘英贤,徐红梅.协作测试在护理本科生护理管理学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