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护理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护理评估

篇1

疼痛原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现又增加了“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而腹痛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诱发腹痛的病因比较复杂,由于小儿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各种调节功能也不稳定,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差,应激能力低,对疾病易感性强,对其痛苦或疾病的程度常不能用语言表达,啼哭和躁动常掩盖病情,护理儿科疾病的微小变化或治疗反应都应高度警觉,仔细观察和正确判定,以便能正确处理,防止病情恶化或逆转,给治疗造成措手不及。因此,护理人员要熟悉到小儿腹痛的复杂性,重视小儿腹痛的评估和处理。

1腹痛的病因评估

1.1肠痉挛摘要:疼痛多位于脐四周,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的持续时间以数分钟到十分钟。症状有轻有重,孩子一般状况都比较好,多数可自行缓解,勿需非凡治疗。若哭闹得厉害,适当给点镇静剂或用热毛巾敷腹部可缓解。

1.2便秘摘要:小儿便秘不仅能够引起腹痛,而且常可伴有发热、呕吐、不愿进食等。幼儿发生便秘的原因除消化系统的组织、器官疾病所致外,还可因大肠运动失常而致,这种便秘医学上称为“慢性便秘”。其腹痛是由于气体及结肠扩张所致。此种腹痛的程度随年龄而异。哺乳期的幼儿喂奶时气体不易通过痉挛的肠管,使小肠扩张而发生腹痛,孩子经常是哭闹不止,而母亲又常认为是饥饿,再次喂乳,其结果是气体更加增多,幼儿也就更加哭闹。这不是什么大病,而是由于喂奶姿势不当造成的,在此种情况下,大便的性状也多有改变,可出现水样大便、硬便或两者交替出现。哺乳期的幼儿若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滥用药物,只要注重一下喂奶的,保持竖立,喂奶的时间也别太长,喂后用手轻轻拍拍孩子的背部,促使气体排出或减少吞气,慢慢也就可以缓解了。倘若孩子哭闹不止,烦躁、睡觉不宁,要暂停喂奶,可行温水浴,天凉时注重保温,严重时可用甘油栓或肥皂条轻放入,促使大便,气体排出。较大的孩子若出现此种情况,大便性状有改变,硬便、稀便交替出现,稀便中偶有少量粘液但无脓血,这种情况多属于功能性,用药治疗常效果不佳,限制进食也无必要。若不了解这个道理,盲目限制进食,致使孩子体质瘦弱,反抗力低下,还可感染其它疾病。碰到这种情况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解痉药,大便缓下药,再加用腹部热敷,常可收到满足的效果。

1.3肠道寄生虫性腹痛摘要:少儿比较多见由于蛔虫体对小肠的刺激或虫体分泌的毒素激惹肠管而使肠管发生剧烈的蠕动而引起的小儿腹痛。若蛔虫寄生在肠道过多时,在腹部可触及绳索状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是注重饮食卫生,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瓜果、蔬菜不经洗净不得进食。在少儿时期最好定期服用驱虫剂。

1.4精神性腹痛摘要:也叫神经官能性腹痛,这种腹痛由于表现程度不同,性质变化不定,常见少儿,临床上和器官性腹痛不易鉴别,有时被误诊为“急腹症。”这种腹痛常因患儿情绪波动而引起,除腹痛外,常伴有精神紧张、头痛、头晕等。见于有神经质的少儿,不需用药物治疗,适当的给予暗示疗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5变态反应性腹痛摘要:多由于食物引起,腹痛发作时间常和进食有关。经常和哮喘、荨麻疹、皮疹、嗜伊红血球增多症等变态反应同时存在。另外,有的孩子对牛奶过敏或耐受力差而发生腹痛。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的发作时间常见于喂奶后数小时或一个月以后,发生这种现象,可能由于小肠粘膜缺乏乳糖酶,使乳糖不能分解、吸收。或由于牛奶蛋白引起肠粘膜损伤所致。有关小肠粘膜损伤的原因,近年来有人认为可能和机体免疫的暂时缺陷有关。只要停服牛奶及致过敏的食物即可好转。

1.6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小儿腹痛就更为复杂了。如小儿阑尾炎、小儿肠套叠、胃肠道溃疡、胆道、胰腺等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疾患、肝、脾疾病,小儿血液病,心肌病引起的肠系膜栓塞等均可引起腹痛,在临床护理观察中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地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加强医护患三者的联系,把握有利时机为患儿解除痛苦。

2症状体征评估

2.1疼痛部位摘要:器质性疾病常见特定的固定部位,一般在脐周以外,但亦并非固定不变,例如急性阑尾炎早期是上腹痛,以后固定于右下腹。非器质性疾病的腹痛往往在脐周或含糊不清。

2.2严重程度摘要:腹痛可轻可重,轻者诉说疼痛,较重者有痛苦表情,辗转不安或哭闹,严重者翻滚,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痛苦不堪。肠道蛔虫、过敏性紫癜、尿路结石、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常引起剧烈腹痛。儿科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脸谱法评估,从0级到5级,不同面部表情的娃娃脸,适合小儿阶段不能清楚用语言表达的特征判定疼痛程度。

2.3疼痛性质,分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绞痛和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重。

2.4伴随症状,这是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

2.4.1呕吐摘要:注重呕吐的量、频度、发生时间。肠梗阻时常频繁呕吐,呕吐量较多,发生时间和梗阻部位高低有关。内科疾病引起的呕吐常发生在疾病早期。

2.4.2大便次数、性状和排气情况摘要:腹泻引起腹痛,大便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肠套叠时呈果酱样大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见带有脱落组织的血便,溃疡病出血为柏油样便。腹痛后无排便、排气,伴频繁呕吐则很可能是肠梗阻。

2.4.3黄疸摘要:腹痛过程中出现黄疸则以肝胆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大。

2.4.4其他摘要:注重是否伴有咳嗽、发热、尿路刺激症状,关节痛和皮疹等。

3减轻患儿腹痛的方法对非器质性疾病的腹痛患儿可采用非药物方法来减轻患儿痛苦。

3.1认知—行为方法摘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患儿交流有关疾病的信息,对年长儿童可采取想象转移注重力、放松、呼吸技巧、积极性强化等方法。

3.2物理方法摘要:温度调节(包括冷敷和热敷)、按摩、改变等。

3.3情感支持摘要:陪伴、安慰、抚摩。

篇2

关键词:沟通;护理;儿童;骨折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82-01儿童普遍具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特点,易在奔跑、玩耍时因意外造成骨折[1]。同时儿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骨折后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骨折患者共94例,男女比例56:38,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42±1.07)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76例(76.32%),闭合性骨折18例(23.68%);开放性骨折病例的Gustilo分型:Ⅰ型26例(27.66%),Ⅱ型11例(11.70%),Ⅲ型5例(5.32%),Ⅳ型4例(4.26%)。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常伴随哭闹、烦躁等情况,医护人员应耐心安慰患儿,用温柔的语气告诉患儿哭闹会使得骨折处更加疼痛,同时鼓励患儿勇敢面对伤痛,可以向患儿讲述三国时期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转移儿童对疼痛的注意力;治疗前护士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的相关知识,治疗中轻拍患儿头部,温柔拥抱患儿,通过语言与行为沟通缓解患儿对骨折治疗的恐惧。

1.3 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后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结果,患儿从由笑脸变至哭脸的6种面部表情中选择一个代表内心恐惧程度,选微笑为0分,哭泣为5分;观察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35为严重抑郁[2];评估均在患儿监护人协助下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恐惧程度较护理前显著减轻(P

表1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n(%),n=94]

组别0分1分2分3分4分5分护理前0(0.00)0(0.00)35(37.23)56(59.57)2(2.13)1(1.06)护理后86(91.48)4(4.26)2(2.13)2(2.13)0(0.00)0(0.00)2.2 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焦虑情况显著由于护理前(P

3 讨论

骨折时儿童期常见的外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行动力高,在日常生活中易因意外(如摔倒、磕碰、坠落等)导致肢体骨折,同时,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大,因此入院后经常出现哭闹、惊恐、排斥等情况,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本研究选取的94例患儿在入院时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与焦虑,由此本研究对患儿予沟通式护理,增加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沟通,包括语言与行为沟通等,从而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便医师能够尽快处理受伤部位,保护患儿的身体健康。

表2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n(%),n=94]

组别35分护理前15(15.96)42(44.68)26(27.66)11(11.70.34)护理后83(91.48)9(4.26)2(2.13)0(0.00)观察本研究中患儿护理前后的内心恐惧程度测试结果,可得护理后91.48%的患儿倾向选择微笑(0分)表达内心恐惧度,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前。原因为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伤病指导控制其哭闹行为,配合讲述故事提升患儿面对伤痛的勇气,并转移对受伤部位的注意力,降低由疼痛带来的恐惧感。观察HAMA评分结果,可得护理后患儿心理状况显著优于护理前。治疗前护理人员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相关知识,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拍头、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的沟通,可以鼓舞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的患儿,提升其治疗积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应向其监护人详细交代家庭康复训练的要点,以整体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能够减少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挥积极的心理疏导作用,有利于儿童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开.沟通在儿童骨折护理中的积极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92.

篇3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门诊; 输液; 治疗状态; 影响

门诊输液治疗是门诊治疗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类,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难度相对较大,与对其干预的时间及频率相对较低有关,而门诊患者中较大一部分是小儿患者,其对治疗护理多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及抗拒,因此,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模式的选取则更为重要[1]。本文中笔者就对个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治疗状态的影响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12月于门诊进行输液治疗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所有选取患者均为连续在门诊输液3 d以上者。对照组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2.0~70.5岁,平均(30.3±7.3)岁,其中儿童患者60例,成年患者30例;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37例,消化道疾病35例,其他18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2.0~71.0岁,平均(30.5±7.2)岁,其中儿童患者60例,成年患者30例;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36例,消化道疾病35例,其他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构成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按照常规的程序给予护理,即输液治疗前给予治疗及相关方面的讲解,然后给予输液治疗期间的程序化护理,并给予输液后观察期的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告知。观察组患者则以个性化护理进行干预,即输液前首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用药种类与方法、性格特征及心理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其中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使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遵从性均得以提升,并能以较佳的心态及较高的治疗信心接受治疗,另外注意对儿童与成年患者干预的差异性,对患儿的干预不仅要充分与患儿进行沟通,也应注意对家长的干预,使其辅助护理人员进行干预,从而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为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而在输液治疗后的留观时间内也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并告知疾病及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观察指标。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治疗及护理遵从性进行对比。

1.3 评价标准 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遵从性均采用本院的自制治疗与护理遵从性评估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对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期间的表现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及定分,总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以患者评估分值在90分及以上为较好,以分值在80~89分为一般,以分值在79及以下为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及成年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治疗遵从性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中儿童及成年患者的治疗遵从性较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好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儿童及成年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遵从性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儿童及成年患者的护理遵从性较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好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门诊输液患者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其多为病情较轻或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相对于住院患者要低[2],因此,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少见,另外,其人员构成也较为复杂,并且小儿患儿在其中所占比例较高,故输液治疗的过程中的不定性因素相对较多。面临的问题也并不少见[3-4],尤其是门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相对较少,故护理人员对其了解相对较少,在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护患沟通的不良影响较大,其中以小儿的这种不良影响尤其突出,因此,对门诊输液患者进行治疗状态的干预非常必要与重要[5-6]。个性化护理顾名思义即以个性化处理的方式对护理问题进行评估及解决,故对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效果,且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也感受到重视,对于护患关系也有较大的改善作用[7],故对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

本文中笔者就个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治疗状态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将其与采用常规干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在改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临床依从性方面均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且对成年与儿童患者的干预效果均佳,说明其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而这些均与个性化护理的护理干预模式有关,其不再对所有患者进行一概而全的护理干预,而是针对每位患者的疾病、性格及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8],从而使其能够较为全面地兼顾每位患者的护理需求,故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极为有利,并且患者受重视程度提升后其对护理治疗的信赖度得到提升,对于护患关系的改善也十分有利[9-1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个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治疗状态的影响较大,更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武彩云.影响门诊注射室护理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33):3144-3145.

[2]周敏.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11-5312,5314.

[3]周莉.门诊患儿输液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2):143-144.

[4]胡娟娟,徐加平.减轻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穿刺疼痛的综合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116-117.

[5]丁晓娟,周艳,张芳.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0):101-103.

[6] Kundu T,Shaikh A,Kutty A,et al.Homeopathic medicines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need for clotting factor concentrates in haemophilia patients: results of a blinded placebo controlled cross over trial[J].Homeopathy,2012,101(1):38-43.

[7]康小瑜,冼丽冰.浅谈门诊注射室患儿输液存在的护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667-669.

[8] Lamanna C,Baroni M,Bisin S,et al.Key role of staff competencies for patient and donor safety in a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uni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ccredited training and self-assessment program[J].Transplant Proc,2010,42(6):2254-2256.

[9]马奎清,孟宏伟,王莎.优化服务路径在提高门诊注射室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48-249.

篇4

[关键词]护理教育英国护理教育发展教育体系课程设置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healthnursing,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disabilities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Foundation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新晨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education:astatementofprinciples.2003.

[2]RobinsonSandGriffithsP.Nursingeducationandregulation:internationalprofilesandperspectives.2007.

[3]Howtobecomeanurseormidwife.2009.

[4]Careers,Nursingandmidwifery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6]我在英国做护士——一位旅英护士的成功之路.现代护理报,2004,4(21):3.

篇5

关键词:高空坠落伤 应激效应 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18-01

儿童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后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会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1],会内心紧张、无助、惊恐,反复闪现可怕的一幕,或将恐惧压抑在心里。每个患儿受到的躯体和心理伤害程度不一样,承受能力及认知能力更不一样;由于过度恐惧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可以导致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2]。2009~2011二年余我院骨科收住34例因高空坠落引发多发性骨折的大龄儿童,现将有关心理护理干预介绍如下。

1 对象

2009~2011二年余我院骨科收住34例因高空坠落引发多发性骨折的大龄儿童,其中男童20例,女童14例;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13岁,平均年龄8.2岁;平均住院天数21.8天;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骨科的16例;坠落高度最低2层楼,最高6层楼;梦游者两例;伤残者7例。

2 方法

2.1 对高空坠落伤患儿心理问题评估。 采用心理初级评估表,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实行一对一口头提问法,提问包括5个部分:①背景资料;②入院躯体情况;③一般描述;④状态描述;⑤分析后初步情况。

2.2 心理护理干预后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合理应对:①偶尔出现创伤性体验、噩梦;②持续警觉性降低,能入睡、不乱发脾气、注意力集中;③不再回避相关的情景;④恢复心理平衡,情绪稳定。

2.3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2.3.1 建立心理护理干预基础 坠落伤引发躯体创伤性疼痛较为剧烈;恐惧、焦虑和紧张等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更会加剧患者的疼痛[3]。加强疼痛管理,增强患者的舒适感。护理人员经常抚触患儿未受伤部位,使肌肉放松;播放患儿喜欢的音乐,音乐疗法可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疼痛;疼痛无法忍受者适当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适当放宽家属的陪护,让患儿增加安全感和依托感,减轻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2.3.2 全程提供心理支持,让患儿学会与病同行 用幽默、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给予患儿最好的情感支持,有效的心理支持,使患儿能正视自己的创伤,学会与病同行。

2.3.3 情绪和认知干预 少儿在遭遇创伤或突发灾难后会产生一定的应激障碍,内心紧张、无助、惊恐,反复闪现突发的一幕,且要面对身体的伤痛,有时无法控制情绪。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儿的情绪和认知,对患儿的反常行为和言语持理解态度,正确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分散。每天与患儿至少交流1~2次,用非常自然地肢体语言安抚患儿,引导患儿思维逐步转移至日常关心的话题,使患儿感觉自己时刻被关注,提高患儿认知评价的能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建立患儿的自信和自尊,增强患儿的成就感。

2.3.4 构建家庭支持干预方案 高空坠落伤属突发事件,患儿住院时间长,康复慢,留有一定残障。对父母而言,是一种挑战性应激,他们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患儿。面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困难和复杂繁多的问题,他们担心、紧张、焦虑、恐惧,会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对父母和患儿的健康均有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和患儿及家属一起面对,主动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满足信息需求,加强亲情沟通,建立交流平台。具体包括:①护士关注、评估父母的心理反应,实施团体支持和同伴支持;②定期告知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信息;③指导父母掌握简单床旁照护技能,共同制定康复实施计划;④指导父母与患儿技巧流,善解患儿内心感受。

3 结果

心理初级评估结果,30例经心理护理干预约一周至两周后能有效缓解,合理应对突发高空坠落伤后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帮助患儿走出心身受打击的阴影。三例出院后转由专业心理师进行心理干预;一例因有精神障碍,需配合药物治疗后情绪稳定出院。

4 讨论

4.1 大龄儿童高空坠落伤这突发意外所造成的躯体和精神伤害让患儿心理承受双重伤害,特征为,①有强烈惊恐和无助反应,②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③高空坠落场面可在脑中重现④部分出现情感迟钝、反应变慢、行为退缩的症状。

4.2 情绪、认知和家庭支持干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大龄儿童高空坠落伤采用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给患儿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儿建立正确认知,提高了心理应对能力。通过一系列规范、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引导其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应对,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家长尤其是患儿的紧张、无助、惊恐。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因此,在救助生命、骨折复位、康复训练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3 可建立高空坠落伤后的心理护理个案记录促进心理护理的连续性,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心理护理实现状态,及时调整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步骤,确保心理护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患儿的心理应激效应在住院期内基本得到解决,有效避免高空坠落伤后心理伤害的继续,帮助患儿走出心身打击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刘伟志,袁玮,万能武,等.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伦理学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6,27(10):43-47

篇6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儿童;牙髓治疗;人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72-02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又称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是牙病患者就诊时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出汗、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高声叫喊、颤抖躲闪和拒绝治疗,严重者甚至发展成病态的恐惧[1,2]。这种对牙科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尤其是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直接阻碍儿童口腔疾病诊治的进行,进而降低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恶化医患关系,严重者甚至在就诊过程中诱发各种意外事件,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们不仅要治好牙齿,还要求在舒适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治疗[3]。牙科畏惧症的存在成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工作中棘手的问题。自2008年-2009年,笔者收集了110例有牙科畏惧症且须作牙髓治疗的患儿的诊治及护理情况,观察有效地降低牙科畏惧症发生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8年-2009年因牙髓疾病到我院儿童口腔科治疗的无智障患儿,初次治疗通过Frankl量表[2]评估儿童牙科畏惧症情况,通过患儿的不同行为表现来评分,1分:拒绝治疗;2分:不合作但勉强接受治疗;3分:配合治疗,但有时紧张;4分:积极配合治疗;选择出具有明显牙科畏惧症(分值小于等于2分)的患者110例,年龄4-8岁。

1.2方法

1.2.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4-8岁的牙科畏惧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试验组57例。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中,护士进行一般的护理,同成人。试验组综合以下几种方法[4]进行护理,记录各组患儿治疗完成情况。

(1)消除对假象疼痛的畏惧。牙科治疗中,患儿可对疼痛产生曲解、错判,如将牙钻的震动感、拔髓针或根管锉在根管内的摩擦声当作痛感,这种假象的疼痛也会引起患儿畏惧。对此,Chapman[5]等提出用疼痛闸门理论向患儿解释,以帮助其建立对疼痛的正确判断,消除畏惧。护士对1名5岁患儿的基本解释是: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从你的口腔通向大脑,其中一些神经能使你感到疼痛,另外一些神经能使你感到有人在碰你,麻药使你疼痛的神经睡着了,就不会感到痛了,但是还能感觉到有人在碰你。如果你一直想着痛,你就会觉得痛,其实我只在触摸你,是你搞错了。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把手机的震动感,根管治疗器械与根管的摩擦感比喻成跟洞里的虫子打架,鼓励患儿有信心和我们一起把虫子消灭,激起患儿的好胜心。当然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作语言上的调整。

(2)给予患儿一定的控制权、决定权。可采用Tell-show-do措施[5],即护士先用与患儿年龄、教育水平相适应的语言解释治疗程序,然后进行演示,最后由医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操作中让他们决定先磨哪颗牙,在去腐、开髓之前告诉患儿他有权决定什么时候停,让他们自己控制节奏,从而减少畏惧。

(3)消除患儿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对患儿即陌生又恐惧的诊疗器械,护士可先把器械展示给患儿,让他们摸一摸,放到口内体验一下,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做治疗。如口镜、探针等护士可先让患儿用手摸摸,再把口镜放到口内,或用探针到正常牙上探一探,患儿确定无痛后才开始检查患牙。使用三用枪时应先在患儿手背上试一试,再往患牙上吹风或冲洗。最重要的是牙钻的试验体会。首先开机,牙钻在喷水下转动,让患儿熟悉声音和喷水状况并告知我们是用水把牙齿里的虫子冲出来。再将牙钻在护士手指上方(不接触皮肤)转动,示意患儿不会产生疼痛。然后在患儿手指上方试用(护士左手固定患儿手指,右手持牙钻,在距患儿手指皮肤约5mm处转动),让患儿体验无疼痛,再在患儿口内患牙上方空转(不制洞),使患儿确信制洞也不痛,最后才正式由医生制洞,操作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稳、准、好、快地完成诊疗。

(4)榜样法。也可选用榜样法。护士可让患儿观察其他儿童的就诊行为或通过观看合作患儿就诊情况的录像带来了解牙科治疗,降低畏惧。

(5)培养儿童的信任度。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增强信任,减少畏惧感。护士应态度和蔼,积极主动地与患儿交流,在交流中应根据患儿年龄和语言发育的特点,区别对待。总的原则是避免成人化和专业化,采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形体语言对幼儿尤为重要,护士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以给患儿传达一个信息。如护士面带微笑,投以亲切和善的目光,用手轻轻抚摸,都会给患儿传达一种亲切友善的信息,增加患儿信任感。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不失时机地对患儿的微小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患儿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即使有些疼痛也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6)生活中的适时教育,有利于复诊时配合治疗。每次治疗结束之后,不管患者是否顺利完成,都不要放弃对患儿的鼓励,并嘱咐家长回家后,结合患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适时教育。

1.3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110例伴牙科畏惧症患儿的牙科畏惧状况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上的分布如表1.根据统计学分析,牙科畏惧患儿的畏惧程度在两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儿童牙科畏惧的评估方法最客观、常用的有四种:行为分级法、生理评估法、图片测试法和心理测试法[6,7]。行为分级法就是根据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来判断其焦虑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为Frankl量表[2]。该法可信度高,易于操作的优点。

本研究采用行为分级法中的Frankl量表评估牙髓病患儿的畏惧程度,试验组综合语言,心理等各种方法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结果表明这种护理能有效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配合医生的治疗。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护理仍不能完成治疗的主要是牙髓炎患儿,其中女性占多数,且年龄偏小。患儿产生畏惧,中心点就是疼痛,牙髓炎患者,不行局部麻醉,治疗中会出现剧烈疼痛,行局部麻醉,患儿又畏惧打麻醉针,年龄偏小,由于心里畏惧不愿与人沟通,因此护理难度较大,是畏惧治疗的主要群体。对于这类患儿在治疗前要做充分准备,并且不放弃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予适时教育。

试验中我们发现,有些初诊不配合治疗的儿童,复诊却能配合医生的治疗。主要原因可能是患儿治疗之后感觉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并体验到牙齿治疗之后不痛了。因此在初诊有牙科畏惧症的患儿,我们尽量想办法让患儿同意体验治疗,哪怕一个小的步骤,同时要保证到无痛,从而打消患儿的顾虑。还有可能是患儿经过初次治疗,对器械有所了解,减轻了畏惧感。同时可能与患儿家长在生活中的适时教育有关。

儿童牙科畏惧症在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治中起着很大的妨碍作用,并且影响医患关系,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并通过学习加强认识,从而对有伴有牙科畏惧症患儿的护理更加专业化,最大限度地减低儿童牙科畏惧程度,顺利完成治疗,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钱江,黄群.骆明荷冲国行为医学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58

[2]Mark Slovin. Managing the anxious and phobic dental patient [J]. NYSDJ, 1997,63(7):36-40

[3]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4):225

[4]姚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1):60-61

[5]Chapman HR,Kirby-Turner NC.Dentl anxiety,dentist-patient relationship,compliance and dental attendane[J].Int Dent J,2003,187(8):408-412

篇7

小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便是人生旅程的开始。从呼吸、视听、运动、微笑等生长发育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如:光线刺激了他的视觉、声音给了他的听觉、饥饿和寒冷引发了他的哭声、愉快的情绪引起了笑声,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环境对他的影响。

小儿的健康成长,包括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以及性格发育。性格表现在“个人-社会行为”中及感情的流露中。在不同年龄阶段,因神经生理承受程度不同,小儿对物和对人的认识及反应不同。

一、不同年龄的儿童个性差异极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

1.新生儿期。此期新生儿,除了吃奶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而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1]所以,此期患儿应给予柔和的光线、充足的睡眠、按时的辅乳、沐浴、抚触以促进其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发育。

2.婴儿期。此期患儿认知能力渐驱完善,能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语言运动发育较快。此时,患儿会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会排斥陌生人(医护人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

3.幼儿期。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无论是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4.学龄前期。我国自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训。幼儿的人际交往潜能在学龄前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懂得分享与合作,而更大一点的,他们开始主动交朋友。

5.学龄期。此期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如果儿童在这时期经历了过多的失败、打击,就会形成自卑感。因此,这是形成一个人自信或自卑人格的关键时期。

二、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护士都开始注意与患儿的交流与沟通,但由于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及测评难度较成人高,而且护士掌握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丰富和熟练,甚至有的知识了解到了还不会在临床中使用。所以对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一直困扰着儿科护理工作者。

1.患儿问题。(1)悲观失望感。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的慢性病患儿有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2)孤独焦虑感。患儿患病住院,离开家庭会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3)恐惧感。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怀有恐惧心理,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4)激怒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理烦躁而愤怒。

2.住院对儿童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医院是儿童认为最不安全、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在医院中,他们会受到很多挫折和打击,如必须与亲人分离,医院的陌生环境使他们无归属感,医院的许多常规及侵入性操作会产生疼痛与不适。因此,住院儿童显得对外界缺乏信任感及安全感。由于不安、焦虑和恐惧,使孩子更难适应疾病与住院带来的变化,影响其日后人格的发展。护理人员应及时介入,给予正确评估,拟订适当的护理计划,并切实执行各项护理措施,让住院儿童获得生理、心理、社会整体的护理照顾,从而减轻住院儿童的心理压力。

(1)护士运用沟通技巧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护士与患儿的信任关系,不但让患儿具有安全感,也可使其充分表达疑问等情绪反应。因8岁以下儿童语言表达力差,与其沟通应多采用非语言的方式为主,如手势、面部表情等。7岁以下儿童对抽象事物了解力差,护士在向病童说明治疗措施时采用各种辅助工具,如游戏、绘画等。与孩子沟通除使用语言沟通外,可广泛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应用肢体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诸如对患儿微笑、丢眼神,在患儿接纳的情况下用手指点患儿的鼻尖。提升患儿的信赖感,是建立友好关系不可缺少的桥梁。

(2)满足住院儿童的情绪需求。患儿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压力,应鼓励父母照顾陪伴患儿使之具有安全感。尽量安排同一位护士照顾患儿以免其适应困难出现焦虑不安。让其心爱的物品(衣服、玩具、书籍)陪伴患儿使之得到慰藉。稍大的病童可带来家中的相片、收录机也很有益。协助患儿保持家庭以外的接触,如住院期间继续学业,利用电话、书信、微信等与同学保持联络,均可减少因分离而造成的影响。

医务人员着装应以暖色或花色为主,贴近患儿心理需求。对较小的患儿,可多用抚摸、拥抱等身体触觉及轻柔的说话声、音乐等感官刺激使之产生慰藉。较大患儿可协助布置病床周围环境,如贴自己的画、吊上折纸或问候卡,创造温馨、熟悉的环境使之具有安全感。但也应注意保持环境整洁、安静。

除婴儿早期外,所有孩子对身体损伤均感到恐惧。在有疼痛的检查治疗前给予准备,可减少恐惧,让患儿参与治疗也可以减少其害怕。因疼痛感受是主观的,护士应对孩子的疼痛表达给予尊重并仔细评估。在评估时要了解每一年龄层孩子对疼痛的反应、文化种族背景、过去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住院的目的是解决儿童的健康问题,因此,不要只考虑治病延续生命,也应满足儿童心理及情感需要。护士应利用整体护理理念,充分收集资料、认真评估,尽量了解患儿心中的感受与真正需求,制造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提供身心整体护理,协助患儿减轻压力,度过疾病的危机,使之在治疗环境中仍然能够保证身心健康。

护士应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动作轻柔,多采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次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尊重患儿,减轻患儿自卑心理。和患儿讲话要用诚实礼貌性语言,面带微笑,使患儿感到亲切,使患儿消除恐惧、紧张情绪,愉快的接受治疗。

三、小结

篇8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76-02 中图分类号:R 766.9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66

儿童鼾症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是指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反复呼吸暂停及因此带来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1]。引起儿童OSAS的主要原因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手术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儿童OSAS的主要方法[2]。我科自2006~2010年共收治儿童鼾症12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5~11岁。临床主要症状: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呼吸暂停,腺样体及扁桃体均肥大。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术前评估:患儿入院后应做好入院评估,全面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患儿生命体征、体重、营养状况、有无过敏史、各重要脏器功能及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等,以便顺利进行手术。

(2)心理护理:多数家属及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害怕手术,担心术后效果。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儿,及时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的规章制度,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及预后情况,讲述以往手术成功的例子,以消除家属及患儿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以积极心态配合手术的治疗和护理。

(3)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前禁食、禁饮8~10小时,以防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术前30分钟按医嘱肌肉注射鲁米那、阿托品、止血敏,以达到镇静、抑制腺体分泌及减少口腔分泌物生成,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

2.术后护理

(1)呼吸道护理: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全麻未清醒者,设专人守护,给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边备有吸痰装置,按医嘱使用监护仪监护及低流量吸氧。如患儿出现呕吐、频繁吞咽动作、痰鸣音增多等现象,应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唾液、血液,以防发生误吸引起窒息。对舌后坠者,将舌头拉出并置入口咽导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有1例4岁的男性患儿,术后出现呕吐,面色、四肢苍白、口唇紫绀,我们立刻打开患者呼吸道,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呕吐物,同时提高氧流量,经抢救患儿转危为安。因此,术后应加强呼吸道的护理,严防窒息发生。

(2)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由于患儿年龄小,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术后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并每小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一次。注意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如痰液混有少量血丝,属于正常现象,嘱家属及患儿不要紧张,指导患儿将口腔内液体轻轻吐出勿咽下,以免引起恶心、呕吐,也利于观察创面出血情况,如患儿频繁吐出鲜血,说明创面大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3)疼痛护理:咽喉疼痛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最明显,一般不用止痛药,可给颈部冷敷,并分散患儿注意力,如听讲故事、听音乐、玩玩具等。加强与患儿沟通,多关心和爱护患儿,使其精神放松,减少疼痛感。术日禁声,从术后第一天起,鼓励患儿讲话、伸舌,以减轻咽肌痉挛引起的疼痛。

(4)预防感染:由于腺样体局部常有细菌聚集,消毒很难达到此部位,术后创面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引起感染[3]。术后做好口腔护理,手术当日不可漱口,以免引起创面出血,术后第一天开始每日用丁硼漱口溶液漱口3~4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观察咽部红、肿等情况。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药物,并每日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氨溴索溶液予雾化吸入2次,防止创面感染。

(5)饮食指导:术后患儿麻醉完全清醒6小时后可进流食冷饮食,如牛奶、雪糕等。术后24小时内进食瓶装牛奶时不能吸吮,以免在口腔及扁桃体手术腔形成负压诱发创面出血,进食时速度应缓慢,小口、少量、慢慢吞咽,吞咽不可用力过猛,以防手术腔疼痛和流质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呛咳[4]。术后2~3日可进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进软食、普食,但避免进食干硬、辛辣、油炸、过热的食物,少吃水果和果汁,避免酸性刺激而影响伤口愈合。

护理体会

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鼾症的主要原因。此病可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导致行为改变、学习能力下降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属都比较重视。手术切除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是治疗儿童OSAS的主要方法[5]。手术成功与否与护理密切相关,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术后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围术期护理,以提高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 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102.

[2]MoraR,SalamiA,Passali FM, et al.OSAS in children[J].Int J PediatrOtorhinolarygol,2003,Suppl1:229.

[3]候丽达.腺样体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24.

[4]张艳茹.37例小儿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围手术期安全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3):6139-6140.

篇9

【关键词】 输液分诊; 输液流程; 输液安全; 人性化服务

本院日间病房承担着全院门急诊成人、儿童输液治疗任务,由于患者多,流动快,护理人员少,工作繁重,是易发医疗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场所[1]。为了预防护理差错和减少医疗纠纷,本科在输液流程改进中引进输液分诊护士,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更新护理服务理念,保证了输液安全,充分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2],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3月引入输液分诊护士前,随意选取其中200例输液患者,成人100例,儿童100例,与2012年3-7月引入输液分诊护士后,随意选取其中200例输液患者,成人110例,儿童90例,进行对比分析,以问卷式调查,儿童患者调查其监护人。

1.2 方法

1.2.1 输液分诊护士准入制度 由护龄10年以上,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和交流技巧、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担任,要求静脉穿刺技术过硬,熟练掌握急诊成人、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熟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1.2.2 输液分诊护士职责 (1)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输液区域分区,A区为普通输液患者,B区为病情重患者或等床患者。按病情轻重缓急分区,优先照顾重症患者;特殊患者特殊对待、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在高峰时段首先照顾急症患者,如优先接待腹痛、发热和出血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3]。(2)接药关查对签名,具体职责查看药物有无配伍禁忌,对照病历医嘱转抄治疗单,患者输液排序发放双牌号,一患者一接药筐交给治疗室护士。(3)通知相应区域责任护士所管患者情况,重症患者特殊交班,并在科室日志上注明。(4)排队患者大于3人时,弹性、动态调整护理人力资源,缩短患者站立时间。(5)负责科室高难度的静脉穿刺技术。(6)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能立即组织人员实施抢救。(7)进行入科、出科指导,检查督导健康教育落实情况。

2 结果

输液流程中设立输液分诊护士的做法使患者满意度从87.9%上升到99%,健康教育知晓率也从66%上升到92%,护理缺陷明显减少,护理投诉为零。

2.1 避免了护理差错 输液分诊护士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评估患者,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核心制度,及时有效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使有效的治疗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共同战胜疾病。本科引入输液分诊护士后,及时发现1例暴发性脑干炎患儿,及时收入院进行救治,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2.2 减少护患纠纷 鞠民统计了某医院2005-2008年医疗纠纷的原因,其中因医患沟通不当的超过60%[4]。无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护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5]。本科输液患者流动性大、环境噪杂,病情急迫、病种复杂,患者及家属情绪焦躁,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极其敏感,再加上低年资护士居多,沟通技巧差,缺乏护患之间交流,护理工作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这些因素都是诱发医疗投诉和纠纷的重要原因。引进输液分诊护士后,由于工作在第一线,能及时发现护患纠纷苗头,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方式和技巧,能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与帮助,全方位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的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过程。减少由于沟通不足、巡视不到位引起的矛盾、投诉,从而改善了护患关系,使护患双方相互信任,减少了护患纠纷。

2.3 提升了护理质量 引进输液分诊护士后,输液流程的第一关即接药关、评估患者病情关,其丰富的全面的临床知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工作中严格履行护士职责,做好低年资护士的传、帮、带,督导责任护士落实核心制度,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输液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开展多种多样的疾病康复指导、药物指导活动,提升了护士专业内涵,工作中有效调动起了护士积极性,同时通过督导检查等方式,提高了护士自觉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护士自身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主动观察能力,增强了责任感,从而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输液分诊护士能够在工作中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主动关心患者,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保证输液流程过程中的及时、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2.4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护士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穿刺技术过硬,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得到患儿家属的信任,及时让患者得到治疗,也是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输液分诊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丰富,通过评估能够根据每一位前来治疗的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和结合患者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患者接受度高,健康教育知晓率由66%上升到92%。本科的输液分诊护士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全方位的服务理念,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本科引进输液分诊护士后,患者满意度由83.7%上升到了95.9%,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5 提升医生满意度 输液分诊护士能对病情准确观察,掌握患者实时治疗情况,将患者对治疗当中存在的疑惑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医生,有效辅助医生工作, 从而使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不良事件显著下降,拉近了医患距离,真正做到让医生满意。

3 结论

输液分诊护士在整个输液流程中角色非常关键,只有具备过硬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疾病知识,才能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灵活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才能拉近护患距离,提高患者满意度。输液分诊护士服务涉及到护理的方方面面,输液流程中引进分诊护士,充分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程大红. 探讨改进门诊输液流程在输液管理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107.

[2] 刘红霞.输液流程中引入输液导诊护士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75.

[3] 洪晶.影响急诊补液室医疗安全的护理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6):387.

[4] 鞠民.从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剖析医患沟通的重要性[J].现代医院,2009,9(9):105-106.

篇10

[关键词]文化;文化要素;文化护理

HowtoConductCulturalNursing

Abstract:Alongwiththedeepeningdevelopmentofthewholesidednursing,satisfyingthepatients''''culturalrequestandconductingculturalnursinghasbecomeanimportantmissionofclinicalnursing.Withconsiderationtothecharacteristicsofculture,someproceduresareputforwardinthispaper:Completelyevaluatethepatients''''culturalbackground,includingtheirrace,sex,occupation,religion,economicsocialstatusetc;Makedefinitetherelationbetweenculturalfactorsandhealthproblems.Basedontherelation,culturalfactorsareclassifiedintothreetypes:harmfulfactors,beneficialfactorsandirreleventfactors;adoptthecorrespondingnursingmeasures,thatis,interferingtheharmfulfactors,promotingthebeneficialfactors,letalonetheirrelevantfactors;Reevaluatethepatients''''conditionstojudgethenursingeffectandmakenextnursingplan.

Keywords:Culture;Culutralfactor;Culturalnursing

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成、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其中价值观、信念与信仰、习俗等是文化核心要素,与健康密切相关[1]。文化护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依据护理的定义可将文化护理看作是针对引起个体生理心理不适的文化要素进行评估和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的全过程。随着现代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将成为临床护理的主要目标,但目前我国护理学教育中缺少人文知识内容[2],临床护士知识结构欠合理,人文知识缺乏,再则,医护、护患比例的失调,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等因素,难以对患者开展个体化文化护理。虽然医院在患者入院病历中有包括患者种族、职业、学历等文化评估内容的记录,但护士并未将这些资料用于患者的日常护理过程中,而仅限于按照程序对患者进行的入院宣教、药物和疾病知识宣教等单方面、表浅的文化传递上,不懂得如何对患者进行文化护理。根据文化现象的民族性、继承性、积累性、获得性、共享性、复合性等特点将文化分为两种类型: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软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文化冲突中,文化的深层结构不易改变,最难改变的是深层结构中的“心理积淀”部分[3],如: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人虽然早已习惯了西餐、西装等西方生活饮食文化,但在培养子女方面仍习惯于中国的传统方式,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将子女供养到大学毕业直至就业,而西方社会的孩子年满18周岁后家长就要求其自立,家庭一般不再提供生活资料,上大学要靠自己勤工俭学来筹措学费。这是因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差异造成的。基于以上特点,对患者进行文化护理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需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全面评估包括种族、性别、职业、宗教、经济、社会地位等内容的患者文化背景

一般资料可通过询问患者获得,而对于价值观、信念、信仰以及习俗情况,应通过观察和患者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来获取:通常情况下什么对你最重要?遇到困难时你是如何看待的?一般从何处寻求力量和帮助?你参加什么组织吗?对你来说,健康与不健康各指什么?通常你在什么情况下才认为自己有病并就医?你认为导致你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健康问题对你的身心造成了哪些影响?你认为你该接受何种治疗?这种病你最怕什么?你平常进食哪些食物?主食为哪些?喜欢的食物又有哪些?有何食物禁忌?你认为哪些食物对健康有益?哪些食物对健康有害[4]?

2要明确文化要素与健康问题的关系

根据二者的关系将文化要素分为:对健康有害的、对健康有益的和与健康无关的三类。如:一般认为探视不仅可以表达亲友的关心和支持,也可以满足患者被尊重、被爱护的心理需要,但有研究显示,不适宜的探视术后患者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与健康[5],适时探视对患者的健康是有益的,而不适宜的探视则对健康有害。再如:有些信仰佛教、鬼神学的患者,当患病后不寻求医疗救助而求神拜佛时,其信仰成了对健康有害的文化要素;如果他虽相信鬼神,但在患病后仍能寻求医疗帮助,则信仰与健康无关;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他运用宗教的力量使情绪稳定、心境平和,有利于疾病恢复,其信仰便成为有益于健康的文化要素。由此可见,相同的文化要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应该注意不要将文化要素贴上固定的标签,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分类采取干预有害因素、提倡有益因素、放任无关因素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3.1在采取护理措施前,应根据各影响因素与健康关系的密切程度将其排序,按照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学说,首先干预可能危及生命的或影响疾病治疗护理的因素如痴迷的高血压患者不按时服用降压药,有引发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的危险,甚至在生命垂危时仍拒绝医疗帮助,此时其信仰为首位有害因素,应立即干预,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而有的患者虽然认为身体的不适是由鬼神附身引起的,但并不拒决医疗救助,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情况下,不必立即纠正患者的看法,可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通过普及科学知识,逐步使患者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对于有利于健康的文化要素护士应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使其得到保持和发扬。对于一些对健康影响不大或无影响的文化要素,如患者的饮食习惯,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可不加干预。

3.2在采取护理措施时,要理解文化深层结构的不易改变性,采取渗透性干预措施,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护患关系,甚至引发患者的文化休克如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其高血压知识成正相关,且高血压知识和患者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6]。那么临床上护理文盲的高血压患者就不能简单地告诉患者要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而应先介绍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介绍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这样才可有效改变患者的认知结构,使其积极配合,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3.3适时与患者沟通采取护理措施前,原则上应先与患者沟通,取得其理解后再进行,同时在措施实施过程中也应与患者随时沟通,了解其感受,避免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引发医患关系恶化及患者文化休克的发生。

3.4重视患者家属的作用在疾病恢复中,受过健康指导的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饮食、功能锻炼中起重要作用[7]。例如在降低单纯性肥胖儿童体重的护理方法研究中,2例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儿童均是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影响了干预方案的实施[8]。另外,有些生活习惯是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如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因喜食腌制食品而易患食管癌及直肠癌,由于患者与家属长期共同生活,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如果只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一则不利于出院后的长期坚持,二来使家属继续充当该病的高危人群,不利于全民保健。

4每个阶段护理任务完成后都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

以评价各种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找出新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做准备,评估方法同第一步通过以上步骤,使患者获得完整、连续、个性化的文化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护士操作及护理管理人员检查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5565.

[2]梁立,李冬瑛.对大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46848.

[3]梁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63169.

[4]徐文花,王瑛.术后患者探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40141.

[5]郜玉珍,程金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