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鉴赏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文学的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文学的鉴赏

篇1

关键词:文学阅读 审美体验 文学接受 批判性视野 文学教育

一.文学阅读和接受语境的变化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尤其是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在当下语境中受到多元冲击。在这些冲击因素中,对于青年读者而言,网络传媒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快速阅读的接受方式有着较大影响,比如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而近年来的手机小说和微博体小说也以其特有的阅读方式冲击着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此外,当下文学的通俗化、日常化的大众语境也影响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他们的阅读期待不再聚焦在经典型的文学作品,网络流行的各种类型小说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影视所带来的视听审美感受、放松体验和快速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纸媒阅读的受众数量,尤其是近年来,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似乎需要依靠影视传媒的推动,因而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反而比原作具有更强的传播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也受到极大挑战,首先是中文系在经济时代受到冷遇,因而中文系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温儒敏教授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现在的学生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都很实际, 不大愿意学中文……现在的学生视野较开阔,但很实际,为了今后找到更好的职业,许多人同时要花功夫读第二学位的辅修专业,有的还要考托福、考这个级那个本的,精力如此分散,专业意识不像以前那样单一,学中文系课程也不那么专心”[1],社会现实让学生的选择多元化,文学也成为中文系学生不愿认真对待的“无价值”存在。其次,即便是中文系的本科生坐在课堂中也大多被现代媒介绑架,如即兴玩手机发微博等,有太现代化的器物分散课堂上的精力和关注点,曾有论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文学的接受已由“阅读”转向了“观看”。在大学的文学教育中,学生在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上大大减少,看电影、看电视剧所占比例明显增长。”[2]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方式就成为高校文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并未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像世界中消失,如同有论者所指出的:“如今,以纯粹的文学形式呈现文学作品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和广告这四大传统媒体中,处处闪现着文学的身影——文学文本的图像化、影视化成为读图时代的文化时尚,大量改编自文学的图画书、漫画书、动漫、电视和电影,实际上是另一种媒介形式的文学传播。”[3]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在青年阅读群体中的调研,认为适当的影视鉴赏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进行较好的开放式讨论,进而可以在对照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批评鉴赏能力。

二.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

文学活动和影视活动的共性在于两者皆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而文本和影视本身都需要通过媒介表现富于意义的形象、意境、情节、情感和认识等体悟性的认知。作为接受者面对两者的不同在于,文本阅读需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是一种静态的体悟式的内心感受,而文学接受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的转化——对文学作品进行独具个性的理解和解读;而影视的接受者是在更为直观的色彩、声效中置身在立体的场景中,情感和思考往往被电影语言主导,接受的过程在认知上较为被动,往往被影视的特效和镜头特写吸引,发挥审美想象的空间较为有限。所以在把握这些特性之后,利用两者的共通性有选择地将影视和原著进行对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影视的感受更直观,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而中文系的本科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影视接受会给其一种对被改编文学作品的特别的阅读期待。

以沈从文的《边城》和电影《边城》为例。

对于当下阅读语境中的学生而言,快速阅读和浏览式观看的现代媒介方式让阅读心理不再安静而接受心境也不再是冲淡平和的“虚静”,沈从文略带抒情性的叙述以及诗化小说的方式对地域风俗的描绘,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曲折有趣,可能会使不少人停止在小说的开头无法进入文本深处。但是选择先让学生看电影《边城》则是另一种情形,学生能对那个时代、对诗意的山水之地及风俗人情会有更直观的感受,电影叙事中的情节虽然缓慢,但和风景、风情融汇在一起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舒畅轻松,且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文谈过,影视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刺激原著的阅读,所以在课堂上对影视的展示,还需要伴随相关问题的设置,以启发学生的主动阅读心理以及探讨能力。如,可以如下问题进行阅读引导: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将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塑造成什么样子;你认为电影中和小说中的诗意是如何展现的;你觉得哪些比较重要的层面在电影中没有展现,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处理……如此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即可调动起来,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悟力,毕竟电影和文学都是感性的艺术,如同黑格尔所言“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4]因而,借由影视和文学原著的互动,观看主体和阅读主体进行了多重体验,也能更好感知双重艺术世界中的情感和诗意等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不同再现,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批判性视野及讨论空间的建构

上文提到,在实践教学中以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的是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问题意识的引导。而更有意义的环节应该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建构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因为,对于中文系的文学教学而言,引导学生阅读是基础,而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批评写作的提高是更专业的目的。

这里提到的批判性视野,是指让学生能够在观看影视和阅读作品之后,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独具个性的多元思考,鼓励学生对一些惯常的看法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质疑,对电影或文本的意义进行再阐释。当然,这个部分的实践操作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虽然现在的学生阅读方式多元,阅读量看似很大,但实际上深入思考的能力在传媒文化时代受到较多束缚,习惯于去网上寻求答案或搜集讯息,在笔者进行的课堂讨论上或平时的文学批评写作训练中,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复制网络上惯常的看法和观点,不愿意深入思考或寻求个性的解释。所以,也注意对学生审美动机和批评动机的引导,以建立一种更深入的讨论空间的可能。

依然以影视《边城》和小说《边城》为例。

在观看和阅读之后,首先从“共鸣”的层面发掘学生对影视和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观看影视之后带着一种怎样的阅读期待走进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而作为观看和阅读主体,在哪些层面或哪些细节上和影视/作品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反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然后,在“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个体对作品的价值阐释和审美分析,领悟作品的意涵。这个环节也是讨论空间建构的实践环节,每个接受者自身的文化观念、文学素养、个人体验和文化视野都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因而在开放式讨论之后,注入更学理性的分析和梳理,这个环节一般以分组讨论进行,课前让学生搜集现有《边城》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将已有的研究思路和思考方式呈现出来,再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对现有研究提出质疑,进行可能的再阐释。

如此,从影视到文本的教学方式,其实主要立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而后进行对照思考和深入解析,最后完成专业的文学批评式训练。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影视观看和赏析只是一种文学教学的转换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区分出影视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让学生注意到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厚内涵以及言说不尽的意蕴,注重精神领域的价值建构,而非沉溺在影视欣赏所带来的浅显的感官享受和时尚及时性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2).P30.

[2]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育的困境[J]文学教育.2011(11). P95.

[3]管宁.文学变身: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当下文学生存环境的文化与媒介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1(2).P108.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电影;研究性学习;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课时紧、教学内容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角,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淡漠,对英语的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层面,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更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拟论述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文内容,借以课外英文影视赏析的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从而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K,J,Irving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没有了解其文化,就如同光靠学习司机手册练习如何开车,而没去掌握方向盘进行实地驾驶一样(尹丕安,2007)。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曾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他(1988)认为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 (1993)也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仅表达文化、体现文化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总之,语言既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各不相同。英文影视作品能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向观众早现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观看英文影视,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纯真的语音语调,学会地道的英文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三、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Jean Piaget(1981)的认知发展学说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学英语是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更重视学生文化系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dson(1980)认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著名的新型教育和商务培训专家斯托克威尔(stockweH)在《快速学习理论和实践》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学模式。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下的学生课余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能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看它、听它和感觉它”成为一种可能,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社会,习得文化。

四、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多篇课文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主题的文章。以下是笔者利用英文电影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

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2》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笔者采用课堂讲授课文(多媒体教室)、课外欣赏电影(利用电脑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观看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并开展影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该单元A课文题目为:“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大意是:美国人认为如果不求进取就会落后。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致力于研究、实验、探索、不断进取的民族。美国人把时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珍惜时间,开门见山谈正事。与亚洲国家生意人惯用的商务拜访等礼节往相比,美国人更愿意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交流,尽管电子交流缺乏人情味,但能迅速而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

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人这种行为趋向的渊源,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欣赏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该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没有任何显赫家庭背景的普通美国人,黑人小人物克里斯・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故事。该片可视为实现美国梦,体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完美范本。它浓缩了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折射出美国文化模式中以“行动”为主的行为趋向。

在课前,笔者先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室借助电脑观看该片,然后根据影片内容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主人公时间观念强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提示学生从的角度去思考)? 电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这样的小组课外作业,学生参与完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组员沟通、商量观看的时间,协调、分配讨论的任务,通过探索、辩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已经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为了寻 找答案,他们反复观看该片,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资料,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将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学沟通。或者找老师商榷。

在课堂上,笔者在分析讲解课文前,先进行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采用各小组派代表陈述的形式对两大问题在全班进行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时间观念强,精于安排工作、学习、娱乐和社交的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然后他们就用影片中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比如:克里斯似乎永远在狂奔之中:奔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奔跑着赶公交车……再比如:为了从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证券公司的股票经纪人,克里斯要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努力地争取时间去联系潜在的客户。他不停地打电话,整天坚持不喝水――这样就可省下上厕所的时间,他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他人竞争。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了生计而推销测骨仪,晚上通宵达旦地看书。他忙碌的唯一目标就是圆满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学生认为美国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对于美国人来说如同金钱一样可以触摸。

至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行为趋向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因为本片多次提到上帝和杰弗逊的《独立宣言》。片中克里斯5岁的儿子讲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一艘船过去了,落水者拒绝被救,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第二艘船又过去,他仍然拒绝被救,说: “上帝会来救我的。”后来落水者淹死后来到天堂,问万能的主:“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回答道:“我已经派两条船去救你了。”导演巧妙地通过孩子不经意的笑话告诉观众美国人信奉的基督教义: 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片中导演安排的那场教会收容所听牧师布道、听教徒唱圣歌的情节,使学生了解到,在美国人看来,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幸福是上帝赋予的“天职”。

在点评学生发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美国的“清教徒”,学生从中了解到,历史上美国的国家建立,跟基督教有着很深的关系,清教徒思想在美国深入人心。上帝是美国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美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学生通过观看、分析、评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了解了美国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趋向,因此不仅从语言上,更是以文化的视角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该单元的课内外结合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美术鉴赏;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22-03

一、《新课程标准》对“鉴赏”的解读

2003年4月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系列内容,指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各种现象的活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①

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与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有何不同?

1999年出版的缩印本《辞海》对“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做了如下解释:“欣赏”就是领略,玩赏;“鉴赏”就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②

由此可见,“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区别,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并不包括鉴别的意思,只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它高于一般欣赏水平,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③当然,在教学中两者有时交叉进行,不是完全分开的。

二、美术鉴赏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以一些美术家的美术作品为例子来进行的。所以,美术鉴赏在审美教育中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对美的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美术作品的直观形象性,易被学生接受,能引起学生心理的愉悦。在对其鉴赏评价时,是学生思维最自由的时刻,就像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美的标准和判断原则。如学生看到春景时,想到的是春天的美景和人们在春天里活动的各种景象;看到梵高《向日葵》作品时,在老师对其色调、布局、笔触运用等方面进行鉴赏后,学生在充分地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想象到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即象征着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同时也象征着梵高热爱生命,渴望生活的情感;再如学生对有关劳动作品鉴赏后,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伟大,认识到劳动不仅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创造世界,再通过作文形式写一些认识体会,进一步认识到美与劳动者之间的某些联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提高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说,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④

(二)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

众所周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艺术是以线条为主,讲究诗、书、画融为一体。早在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中的线描人物的形象,从略施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至少在2000多年前我国艺术水平就达到了一定高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绘画门类和形式也在快速发展并日益壮大,成为和西方油画艺术并驾齐驱的世界两大艺术体系。如国画整体上分为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而三大艺术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类别。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艺术,具有传情达意、表言立志和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这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说,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⑤所以,加入一些绘画故事或历史发展的讲述或评价,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美术鉴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鉴赏时应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的最高目标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鉴赏可以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以生动的形象及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打动人心,使学生为之奋发,与之共鸣,起到以艺术形式来教育人的目的。例如鉴赏近代画家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作品时,作者把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用油画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画面上那些健壮的劳动者正不知疲倦地劳动。把这则寓言故事和画面内容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无论前方多么艰辛,只要能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就终将会成功。再如鉴赏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那大气磅礴、巍峨高大的山石,耸立在画面中,顶天立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下边楼观微微在树林中显现,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驴队正匆匆赶路,右上方一飞瀑直泻而下,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能听到水声和驴蹄声。这样的好山好水之所以感人,必定是作者充满对自然的激情而表现出的,并能够赋予自然一种新的意境。在我们欣赏这幅佳作时,不禁为作者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也不由为祖国大好河山自豪,令人肃然起敬。所以,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具有典型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认识,引导他们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鉴赏时应体现作品的主、客观统一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应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风格特征,⑥使鉴赏对作品做到主、客观相统一。情境实际上是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背景,它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⑦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不同,会出现一些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鉴赏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鉴赏没有客观性,实际上只要能联系作品的文化情境,就能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联系其特殊的创作背景,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点,从而能做到主、客观相统一。当然在对某一作品实际鉴赏时,我们不但要看到主体所具有的自我感受、认知水平等是否与所鉴赏作品的特点相符合,而且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自我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可以说一个具有相应鉴赏水平的人,能体验和感知到各种媒介的审美情感。从中我们看到,鉴赏美术作品时能联系文化情境,进而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风格特征,是减少主观感受并使鉴赏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重要条件。

另外,在鉴赏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总结自己的鉴赏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鉴赏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鉴赏时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裁判角色,对与错只有裁判说了算,时间长了会挫伤学生自主鉴赏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变主体为客体,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自己鉴赏、评价某些作品,直接参与自主性的鉴赏和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利于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另外,今天的教育已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必须让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渔”,找到适合于他的“鱼”,即学会学习,找到一种方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发展情景下,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寻找相关有用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和思考做出判断与评价,然后再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直到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在这一系列学生自主性评价活动中,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的能力是引导这一活动逐步深入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可以说,自主性鉴赏、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基本要求。所以,从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说,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一些问题。⑧

总之,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高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我们要立足于科学鉴赏,充分、准确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和学生欣赏水平、年龄等各种情况,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地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5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苏•列•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室编.欣赏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室编.美术欣赏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7]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1.

[8]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9]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篇4

影视鉴赏素质教育影视艺术教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影视艺术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所说的,“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好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与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相适应,影视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影视艺术鉴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当代,影视艺术如同布帛蔬粟一样,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影视艺术以其较强的艺术包容性和表达力,向人们展示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历史生活到现实生活、从自然景色到人文景观各种各样的画面、人物、场景和事件。这种展示,向观众提供的是生动逼真、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及与视觉形象相配合的听觉形象,可以让观众获得清晰而强烈的观赏效果。因此,影视艺术具有能够帮助观众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树立典型,用真善美去教育观众的作用,具有以艺术形象使观众过的精神上愉悦与满足,借以陶冶情操的审美作用,还具有给观众感情上的激动与快乐,休养身心、调剂生活节奏的娱乐功能。

影视艺术鉴赏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影视艺术教育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鉴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要求观众在欣赏活动中积极调动情感,尤其需要想象、联想甚至幻觉等心理能力的发挥,进入一种再创造的境界,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读解作品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乃至象征和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影视艺术还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又由于电化手段的日益简约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视教育借重电化媒体的长处也日益明显。这无疑决定了影视鉴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联姻。在这种背景与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关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影视艺术鉴赏与影视艺术教学

就如鲁迅先生预言的那样:“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成为这样的。”影视艺术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所以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把影视作品多层次、有步骤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加深其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进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目的。

1.要从教材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入手,感受影视的超文本魅力(观看——感受——积累)

所谓“欣赏”是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各个层面,对一部影视片进行更深入的读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悦。这就说明了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欣赏”与能力提高等等目标就无异于一纸空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都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材和影视作品的结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对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我们对教材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形成的异同则很可能形成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与经验素材积累,从而引发其对影视文学塑造与深化功能的再认识。

通过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并与教材有机的结合,使得学生们更加勤于和善于思考了,同时他们经常可以在阅读或写作中化用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一些影视文学的手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材料积累与感受能力有了明显的增益。

2.要从进一步提高影视鉴赏力角度出发,分析经典影视作品(鉴赏——深入——影评)

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积累与铺垫,所以在第二个教学阶段,引入的影视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围。在这一层次的影视活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超越形象思维,不仅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与联想力,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去领悟编导演的艺术匠心。在这一点上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发觉的隐性结构或称未知结构的,而能否发现理解这个隐性结构是标志着一个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学看了电影《老井》后说:“这片子是说一个村子里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搭进了好几条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这至多只能算是“看过”,还说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学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老井村几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过一个村子、一个人的命运,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生存而顽强斗争的精神。”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会“鉴赏”电影的人。

影视艺术是以声画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的。影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融汇在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整体中。因此,批评家必须通过影视艺术鉴赏,充分地感知艺术形象,完整地把握声画表现的艺术形象,这是影视批评的起点和基础。影视批评只有建立在影视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挖掘出影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才能充分揭示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丰富性,才有可能对影视作品做出准确、恰如其分,而不是随意的评价。所以,在影视艺术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自己的鉴赏实践作为立论的依据,从感情到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结语

篇5

一、影视鉴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变成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影视鉴赏课也相应的承担起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重任。越来越多的课程研究者认识到了影视鉴赏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影视鉴赏课堂需要教师寻求一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能贯彻人文教育理念的教学思路,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好的探索途径。

1.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影视鉴赏课程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课堂授课方面存在着填鸭式教学、娱乐先行、模式陈旧、学生被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下降,主观能动性减弱。而互动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2.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教高(2005)1号文件的精神,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影视鉴赏的教学上基本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或播放相关视频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相关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互动式课堂模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微视时代下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主体论的单向平面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向的、开放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互动式教学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影视教育还是一门年轻学科,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还处于思考、探索阶段,要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思路,走出课堂上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表达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强调新媒体时代下影视文学的独特优势,影视片段的拍摄及分镜头剪接的特点为学生参与到影视制作中提供了可行性。在结合微视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影视鉴赏创新互动式教学的定位将更明晰,更具有指导性,使得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也将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互动式”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规避了传统影视鉴赏课程上的弊端。其实,研究表明,影视鉴赏的课堂教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该引起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影视鉴赏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希望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努力突破关于影视鉴赏研究中的不足,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影视鉴赏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凭借影视文化寓教于乐的优势,突出影视鉴赏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发挥影视鉴赏的社会教化、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功能,明确影视鉴赏的价值定位和目标体系。针对当前影视鉴赏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重新构建影视鉴赏课程内容体系,创建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视鉴赏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1.逐步实现由课堂上的“被动鉴赏”向引导学生学会“制作运用”的转变

学生在充分理解影视鉴赏课程中电影剧本的编写、光影的运用、拍摄手法等理论知识后,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微型摄影机中的拍摄功能,绘声绘影、豪杰解霸中的编辑功能,指导学生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微型电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

2.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在课堂上提供展示学生微电影作品的舞台,精心设计相关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或其他学生拍摄微电影的优缺点,以期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后再指导实际的拍摄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课堂互动性。

3.尊重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

组建兴趣小组。将影视作品按题材分类,如爱情电影、喜剧电影、科幻电影等。对同类型电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成组。在课堂上,分组推荐本组学生认为精彩的类型电影,并要求推荐电影的同时,要将在鉴赏电影中的体会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4.教师、学生角色反串,多维互动

篇6

影视文学教学改革陕西当代文学影视改编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然而它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学特质。立足于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影视文学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思路。

一、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变革影视文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影视文学应打破旧有的课程认识,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的丰厚资源优势,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具体而言,一方面,树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还应该结合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热潮,实现现代的、动态的教学。譬如,在分析陕西当代文学及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时,运用传统的、固有的知识,结合当今时代视觉文化的勃兴和新兴传媒的繁盛,分析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影视改编实践。另一方面,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运用影视艺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还应该撰写影视鉴赏与评论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既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与“写作”等其他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丰富影视文学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介入和强调,无疑丰富了影视文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影视文学课程往往围绕着影视文学的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分类、创作、改编、鉴赏、评论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进行评价,深化影视文学的教学内涵。譬如,从地域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又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蕴含着特定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内涵。在由地域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中,必然留有清晰而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记。如此,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就被移植过来,作为审视其影视改编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这无疑为影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譬如,对于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陕西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以及影视改编作品的鉴赏及评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立足于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对于影视这一新兴的视觉传媒相关领域内诸多方面的挖掘,拓宽影视文学的教学领域。与影视相关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影视文化产业的勃兴,消费文化对传统影视的冲击,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地域文化借助影视媒介的传播得以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文学的“触电”现象等问题。其中,文学的“触电”问题,也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尤其值得影视文学课程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文学与影视的发展问题,即文学借助影视广泛而平实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视借助文学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层次。

三、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转变影视文学教学方式

影视文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教学方式。然而,还应该努力探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其他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作家、导演、演员、主题、地域等,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类,对同类内容设定专题进行教学活动。譬如,按照地域划分,将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设定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电影方面,由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高兴》(2009年)、《秦腔》(2012年),由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2012年);电视剧方面,由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盘龙卧虎高山顶》(2011年),叶广芩的《青木川》改编的《一代枭雄》(2014年),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2015年)。

实践式教学。在传统时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学教学更重视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要求。因此,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实践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状况,积极撰写影视鉴赏、评论的文章,或是创作影视剧本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主题,如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受众情况、陕西影视消费文化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对大众审美倾向的影响等等,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报告。

对比式教学。将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进行对比,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对比项,如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此外,影视艺术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于一身,因此,还可以针对某一部具体的影视改编作品,将其所具有的影视艺术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性分析。譬如,将电影《白鹿原》中关中麦客的人物形象造型、华阴老腔的声音造型、面条像裤带的地域文化造型等因素,与文学文本中的相关语言艺术相结合进行对比性分析。

总之,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创新性意义,无疑有助于改善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涛.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初探.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

[2]张玉霞.成人教育“影视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篇7

关 键 词 :影视艺术教育 普及 国民素质 创作水平 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 “另类”。盲流、乞丐、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篇8

一、教师关注行为须自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程度又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学习抱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情感应当是学生自觉行为的体现,但也是我们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去促进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可以发展的,也是可以泯灭的。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而且是正常性的关注,那将能够获取学生学习情感的第一信息,以此作为关怀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对文本存有兴趣上的差异,有的喜好文学作品,普遍的对说明文、议论文缺乏一定的兴趣。应当说这些方面的情感因素同样属于我们所必须关注的范畴,因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百花齐放的,而我们学生只有在百花齐放中才能去采到许许多多的花,酿出更多的蜜来。

二、教师关注眼光须锐利

作为老师需要经常性地察言观色,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亦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所流露出的学习情感。当然也有的同学不予表达,抑或是不善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也经常注意到,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往往极不愿意去表达。经常性的语无伦次致使其产生诸多的腼腆心理,尤其是在创造性的阅读鉴赏方面――一般说来他们的感悟力有限,是不大体现出创造性的。即使是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亦存有诸多弊病,因为他们总以为自己无需再去做任何的努力。这是因为我们在做着比较多的关注全体的事情。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学生的表达,思虑学生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去思虑他们对阅读鉴赏的喜好度。

三、教师关注效果须显著

篇9

1影视大餐的“营养”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影视与文学更是休戚相关.影视作品源于原著而又不同于原著,而这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影视大餐的“营养”,使之为教学服务,对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写作小常识:

篇10

关键词:当代文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58-02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史专业的课程相比,当代文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科,当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变动都会影响到本课程的发展与建设,课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文学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近年来,我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学审美感知力与鉴赏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教学环节大胆探索,积极进行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校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历经多年建设而成,已较为完善,但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我们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当代文学课程重学术体系和知识传授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进行教材选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建设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模式。经过改革之后的当代文学面向本科教育的既有课程体系,包含当代文学基础课程、当代文学提高类课程以及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课程三个知识模块,除了传统主干课程当代文学之外,又进一步充实、深化了配套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开设选修课,并增开了一些更具综合性和前沿性的当代文学提高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等,使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门类更加齐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对文学史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原来注重知识的灌输到同时也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新开了“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与评论”等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选修课程,与当代文学基础课程、提高类课程相配套,探索性地全面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压缩变化,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注重吸收借鉴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性地将之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较好。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一方面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关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了相关的教改方案,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训练的弊端。

1.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传统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极其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文学思潮、派别论争讲得很多,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灌输往往使得教师满堂讲述还意犹未尽,学生却应者廖廖,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更难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淡化“史”的线索,把学生审美能力与评论鉴赏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这既适合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2.突出文学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学不好文学,更写不好文章,当代文学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就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还应重视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3.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本教学团队成员多有各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加大力度通过基础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在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中,除了当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外,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适当加大弹性指数,以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把女性文学、90年代小说选讲等课程逐步改造成为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第一课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既有利于充实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又加强和完善了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当代文学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课堂讲授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形式,每节课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答疑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重点讲授当代文学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经典阅读法。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不对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自己读原典,之后再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去查找相关背景分析与研究资料,并鼓励学生尽量地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关键是学生要力争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审美鉴赏训练,在阅读中通过对于鲜活的文学形象、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的真切接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感觉,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问题教学法。“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以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当代文学与当下文坛紧密相关的课程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当下文坛热点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例如我们已成功开展了“我看文学作品的‘穿越’现象”、“我看‘抄袭’现象”等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活动,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热点问题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4.影像观摩法。课本上的很多当代文学名著已改编成鲜活的影视作品,当代文学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通过观摩影视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文学作品,经由电影、电视剧作媒介进入小说、戏剧等原著。需要强调的是,影视观摩决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而是作为引子与手段,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走进文学文本世界,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比较两种载体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教学团队在第一时间利用晚上开展了莫言影视作品观摩活动,之后由学生谈观感、老师予以讲解评析,深化了学生对于作家莫言的理解,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