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在管理过程中的逐渐深入落实了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因此基于农村建设的新环境,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环节中效果不佳,造成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使得农村在建设目标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障碍[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造成影响和制约的主要阻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对比较小,针对当前农业大规模下工作是很难达到相关要求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整体的劳动力仍然比较紧张,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妇女,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作业技术专业人员也相对比较缺乏,使得传统的工作模式始终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因此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承包制度上仍然受到了严重的约束,经营权也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手中[2]。2.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村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对来讲不够全面。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帮助。这就要求相关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投入相应的注意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在对资金的投入方面,规模仍然比较小,不能给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策略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在不同经济时代中所谓的区别不是在于生产,而是在于怎么进行生产。”我国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多达上百年,在此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农业领域中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和世界农业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做到了充分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充分解放了劳动力的基础上,同样也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起到了全面的提升作用[3]。2.充分进行协调,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推广在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将工作体制或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乡、村这种基层的政府,在开展日常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此外这也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建设相关工作宣传和推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提升。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适当接受培训和学习,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多数推广人员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上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只有将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提升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落实[4]。3.加强今后对这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对我国农业工作的推广和农业整体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对对我国农业经济补贴制度的执行和开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相关的农业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当前农业经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的居民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提升[5]。其次还应该保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和推广。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整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也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有大型的、中型和小型,在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装置进行选择,通过多种类型农业机械器具或是经济手段的有效操作,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在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上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很多细节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将农业发展和基本的生产理念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对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48(12):23-24.
[2]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6):51-51,39.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3(42):58,67.
[4]杨恒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10):164.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1概述
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基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下面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具体阐释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新形势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2.2从经济学角度解析新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优化和进步,决定我国要发展新农村,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增加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缩小与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做到区域化平衡发展,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经艰险,从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到今天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坚定前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和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的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如今的工业化的腾飞,这是功不可没的,因此现在工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反哺农业,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对农村的补贴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虽然有各方大力援助和支持,仍然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众多问题,我国的农业要养活十几亿人,耕地面积已经极为庞大,我国的耕地资源正在渐渐流失,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匮乏,农村的土地还面临着被征用甚至遭到污染的侵害,农业人口和资源也在流失之中,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在有些农村地区凸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不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陷入瓶颈,放缓了前进发展的步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新的科学技术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加强国家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滞后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3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是有些地区城镇规划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成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收入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大力倡导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没有新的发展举措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致使营收困难,经营乏力,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下降,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要承担加倍的损失和付出所有积蓄的代价,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规划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没有把农村的生产力和创造的价值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都在慢慢流失,农村的集体组织运转已经十分艰难,使得农民的发展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3.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转向生产高收益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市场需求与农民的生产劳动没有搭配衔接好,致使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供大于求,市场无法消化吸收,而其他产品则陷入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的现状,农民的辛勤劳动化作流水,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效益降低,这就是盲目的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后果。3.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农村经济发展不完善,难以承担更多人的经济收入压力,迫使很多的大学生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离家外出务工,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农村经济需要的建设人才都流失了,高效的生产方式需要新技术和人才,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境。
4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4.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的基本设施和环境。4.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分工,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宣传与管理,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思路,不走落后于时代的老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4.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盲目跟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4.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资金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人才回家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张立英 单位:沈阳市康平县东升乡政府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2013(8).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应用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作者:刘美 赵牡丹 陈哲理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西安市长安区细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经济建设 作用
农村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围绕农民生产经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等方面,其对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户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2. 农业信息化的新农村经济建设中作用
2.1农业信息化是克服农业弱质特点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在需求总量的扩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农业生产由于受条件的影响,人类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低,大量的农业资本投入到土地上,资本的转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更由于农产品贮存难、体积大、价值低,经不起收获与销售时间的拖延,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下和自身发展能力差的特点,并由此形成农业的弱质性。为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实现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
2.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针对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在多数农村青壮年转向其他产业,务农人员主体由老、弱、病、残及妇女组成),生产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下降,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要在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在促进未来农业生产和整个农业科技进步中将起到全局推动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得到改造,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而且可方便快捷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还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益型的生产结构方式将被新兴的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所替代,将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总体水平。
2.3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等的相互结合,目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实现农业信息化为生产和管理者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撑。
2.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 张海云.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 ( 9) : 38,40
[3]雷智仙.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云南农业,2007(9):11.
作者简介:刘佳佳,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篇5
关键词: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优势与劣势分析;乌江镇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经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苏南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探究苏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下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为例,探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以及改进措施。
一、乌江镇简介
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地处南京市长江北岸,总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22000人。境内地貌多姿,低山丘陵平原错落有致,适合耕种各类苗木和农作物。乌江镇毗邻长江黄金水道,有13.5公里长的沿江滩涂,最深处水深达35米,可建停靠万吨货轮,造船条件得天独厚,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一)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了4.6和11.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由17.25131.8调整到8.755.435.9。
(二)都市农业新格局基本确立
以绿色蔬菜、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特种水产和旅游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农业
(三)工业集聚发展形成
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以沿江开发为契机,进入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积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发展新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来自市级和区级的倾斜资源、人才和政策,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向乌江涌动,加快了乌江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步伐。
(五)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应参保率达到91%,绝大部分农民办理了医保卡,为4801人提供低保,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免除“两工”,有效缓解了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居住难、负担重等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一)强化农业服务水平,创新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以特色制胜,大力发展农庄经济和生态旅游。二是以科技制胜,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形成了苗木花卉、蔬菜瓜果和旅游农业三大产业链。三是以服务制胜,近年来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9处,培育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二)积极响应“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号召,在境内建立“十里造船带”
自2007年5月起,市经委出台《关于加快南京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重点打造乌江船舶工业园,而根据近期乌江镇制定的有关规划,5-8年后“十里造船产业带”的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三)利用工业和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据介绍,“十里造船带”还吸引了千余外地民工前来“淘金”,有的民工甚至拖家带口前来,“夫妻档”、“父子兵”和“举家出动”者也比比皆是,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外来人口的聚集,一批做船厂生意的“小老板”和“租房户”,也应运而生,原本寂静的乡村小路上已经开满了餐馆、服装店、小超市和网吧,给当地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商机。
四、经济发展优势
乌江镇统战部门按照“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利用自身优势,服务民营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一)区位优势
乌江镇毗邻长江黄金水道,北面紧靠南京市外环公路汽渡码头,紧连长江三桥,与禄口机场相距30公里,宁乌一级公路贯穿全境,沿江边的宁巢高速公路既将开工建设,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沿长江岸线的造船厂星罗棋布,流动人口较多。针对这一优势,各行政村集体可在本村范围内利用自有土地,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业,引导农民创业,吸纳农民就业。
(二)资源优势
乌江镇有水面资源丰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有生态良好的山林资源,境内有苗木、花卉、茶叶等资源,耕地数万亩,可用于发展高效、规模、优质农业。
(三)特色优势
在农业方面,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成立了帅旗农庄、金盛田农庄、锦秀农庄等特色农庄,农村合作茶社。市委副书记陈家宝先后两次来到乌江镇视察,对庄园经济连声称赞:“庄园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浦口农民的创举!”。在工业方面,依托“十里造船带”成功吸引当地农民工返乡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四)人力优势
尽管乌江镇集体经济收入偏低,但部分农民相对富裕。少数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都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创业热情,如果能够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少数农民创业带动部分农民就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五、经济发展劣势
乌江镇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劣势,如果不及时很好地把握发展时机,积极开发“造血”功能,变劣势为优势,今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苗木市场疲软,给种植户带来冲击
前几年,苗木市场行情较好,给苗木种植户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从2008年开始,苗木行情下滑,种植户的收益也大大减少。由于苗木种植的品种大众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的销售不稳定严重制约着村民投入和组织生产的积极性。
(二)劳动力就业途径单一
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多数是到周边船厂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造船企业也面临较大困难,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已有50余人离开船厂回家,农民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的压力逐渐显现。
(三)资源开发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
虽然拥有一定规模的山林、水面和生态资源,但由于集体经济较弱,少数收入高的农户又长期在外,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综合开发,先期投入资金的筹集困难很多。同时受到区域规划、用地指标等政策条件限制,发展服务业起步较难。
(四)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社会事业投入负担较重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仅2008年,村投入集体道路建设、河塘清淤、办公场所建设等项目的资金达100多万元,镇集体负债较重,五多余资金顾及到各个村的发展平衡。
六、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在“富民强镇”目标的指引下,目前,“富民”目标基本实现,下一步要不断打造各行政村集体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全镇的经济发展,开发“造血”功能。按照“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增强村集体实力。
(一)依靠造船带等工业,发展服务业
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已被列入跨江发展战略,长江沿线已聚集30余家造船厂,工人达2万余人,年造船能力40万吨以上的奕淳武家嘴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总投资达6.8亿。苏南地区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工业产业,如抓住造船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造船城服务业。同时,可利用多种渠道,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筹资建设商业用房,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区,吸纳村民创业就业。
(二)加强农业开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茶叶和苗木是两大种植产业,这两项带来的收入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比重较大。目前,已经成立了苗木和茶叶两个合作社,但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产业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方面,要在注重扩大规模种植的同时,着力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合作社,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茶叶和苗木的品质,拓宽销售渠道,树立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综合性水产养殖业
利用低洼地和现有水面,在不影响汛期防汛的情况下,着力发展高端优质水产品,并进行“水产品+畜禽”的综合性水产养殖,提高低洼地和水面的综合开发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组织农民发展养殖业。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利用闲置的老宅基地置换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托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大发展的机会,积极争取与造船业配套的工业项目落户,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五)加大土地流转,发展设施高效农业
要跳出长期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圈子,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的力度。要立足南京农贸市场优质、多样、特色、标准化需求,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六)开展劳务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而高素质的农民离不开劳务培训,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要做好前期培训工作,要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应该在专业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师资配备、考核鉴定等各环节抓好质量关,使农村劳动力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民。
(七)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程,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快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各下属行政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驿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工作。同时,建立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和危机预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让农民享有小额信贷和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具备更强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兴洲.南一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DB/OL].南京农办网.
2、佚名.江苏南京浦口区乌江镇三项措施提升农业服务水平[DB/OL].江苏农业网.
3、周怀建.浦口区关于乌江镇农庄经济情况的调查[Z].
4、温芳.农家乐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分析――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十里农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关系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087-03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构建研究”(批准号: 2008q297);
黄冈师范学院2008年校级科研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批准号:08CB031)
[作者简介] 柯珍堂,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农村经济。(湖北 黄冈 438000)
农业是与自然界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现代我国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致富的可行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以往我国政府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用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
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虽然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名词,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生态专家王如松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人创造的,我国具有7000余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他的论述表明,国内具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在我国农村与城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作为。
2.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我国城郊融合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尽快实现城郊融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城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郊区经济结构大部分已实现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农争地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的收益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热点,尤其是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优化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生态农业。
3.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问题。由于多年来片面地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带来的消极面是农业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改善修复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走循环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之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农业体系方面,要求以“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为主,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杀虫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按照我国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在未来的20年里再翻二番,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开发
资源与能源利用率高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因此,我国政府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减量化的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走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尽量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难题,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遏制了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可以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要统筹规划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进行总体规划,对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肥料、农药、能源、饲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做到“吃干、榨净、无害回归自然”。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各种各样的循环链式发展模式,促进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建设的需要。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及废弃物通过衔接,使农业生态产业链得到延长,并形成了闭合循环、协调发展的产业链。这样的一条产业链能够将单个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强化、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推行的仍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模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是以个体的身份,通过选举、民意测评、表决等方式参与农村的发展决策,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影响的程度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民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就越多,农民的意愿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决策中获得的体现就越可能充分。
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家.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05,(4).
[2]曹邦英,涂文明.基于优势农业集群、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
[6]何发理.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部大开发,2005,(10).
[7]谷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6,(2).
篇7
1 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我省农村能源的概念有以下两方面的含意:一是从能源角度讲,是指适应当前农村需求,并可就地开展利用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核能等常规能源之外的非常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自然能源;生物质能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小水电、小火电和小煤矿等。目前这些非常规能源还起不到主要作用。因此,称之为辅助和补充能源。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讲,农村地区能源的供需和管理,包括当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国家分配和供应的商品常规能源和各种农村用能问题等。
2 农村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农村能源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和分布广、能量密度低、可再生性、互换性、不可替代性等众多特征。在多样性方面有生物能源,如生物质能和非生物性能源,有地下能源,如矿物能源和地热能源、地上能源,如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广方面,到处都有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但各种能源的分布因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了能量的密度低、分散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农村能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多能互补的原则。自然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如太阳能等。在能源的互换方面,如太阳能被置换为生物质能,水能转换为机械能。所谓能源不可替代性,是指能源作为主体是可被其他任何资源替代的。农村能源分类情况如下:(1)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电能)和非再生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火电、核电)。(2)非常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新柴、秸杆、畜粪等;太阳能:日晒等;风能:风车、风帆等;水能、水车等;地热能:热水;畜力)和新能源(生物质:沼气、酒精等;太阳能:热收集器、光电池等;水能:小水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
3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07-01
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宏观计量经济分析法,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之比表示弹性系数,由以下公式表示:由此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量增长与经济产量增长趋向同步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有趋近于1的自然倾向。所以,其变化是围绕1进行的。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致等于或小于1,在欠发达的农村,该系数通常是大于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在各个年份是不同的,不同的农村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或处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其能源弹性系数值范围都大体相近。而且,在每个阶段系数值也相对稳定。这说明农村经济和能源消费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农村能源弹性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负相关。前者为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量越多。后者为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技术进步加快,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密切相关,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等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不变,大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状态。影响能源弹性系数因素很多,主要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环保和科技进步等。
4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要求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的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慢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数量的增长相同;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情况,一般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较高;第二种情况是大都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期,农村经济和生活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对农村能源的数量需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第三种情况,一般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期,生产力水平已经较高,技术和管理相当先进,单位产品的能耗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对能源的数量需求也无须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求农村能源产品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在质量上的需求。不同的能源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在同一类能源产品上,也会存在质量差异。当能源产品质量愈高时,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愈高;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时,对农村能源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能源在品种和结构上满足需要。农村能源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兴起和发展。因此,日益扩大了对农村能源品种的需求。如乡镇企业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的用煤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内容、方式等不同,也要求对能源的结构有所不同,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变。
5 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1 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
5.2 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
5.3 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
篇8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就成为发展三农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现阶段各地政府虽然对惠农政策以及保护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应的执行力还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对农业体系、技术装备以及科研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能力等都没有得到良好提升,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存在严重不符。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优化,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要进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
1.1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首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依旧使用小规模种植的经营模式,因此这样以来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作业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他们开始进入到城市中务工,这样就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作业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并且他们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受到制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影响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到有意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区农业生产带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的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因此他们在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摊风险的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带头企业的发展,抑制了地域农业生产集中化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1.2产销机制与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没有较高的效能首次,由于农村金融产业系统化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往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过度,所以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水平发展还相对较为缓慢,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其次,现阶段,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业产业进行良好且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产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联接以及增加农民实际的经济收益,进而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约。
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2.1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流转工作的创新力度,确保在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来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同时基层政府要尽最大限度的对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加快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对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各项制度的完善[2]。此外还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成效,进而保障农民整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各地区政府一定要在相关规定以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划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推动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集中,为农业带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而推动社会规划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第一,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一定要有效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侧重粮食作物种植的管理现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实际经济收益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实际收入,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确保农业产业的多元化,进而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对相应地区的优势进行研究,引导相应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扩大,加强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增加地区的综合竞争性。其次,相关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进而保证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并在相应的企业中推广先进性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自身的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价值水平,相关部门和人员还要为农产品企业发展进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而保证农业生产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3]。
3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动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4(12):136-136,138.
[2]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作用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覆盖地域广阔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传统的农村生产以及农作物处理运输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以覆盖地域广阔性为主,由于农村地区无论是农民居住面积还是土地种植面积都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各个土地区域内。不仅如此,各个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地形位置和土壤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给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点来进行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全面覆盖。
1.2涉及内容复杂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为广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也是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改变。首先,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直接受众方,村民对待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与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对农村居民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的信息化调整。其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点都各不相同,各个农村之间种植物和经济发展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对多的建设模式,而是一对一的实现。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和多变。最后,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环节不仅仅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阶段,还涉及了农作物的加工处理以及市场销售运输。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拓宽
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由于受到地域偏僻以及交通运输闭塞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基础农作物种植,以及猪、鸡等家禽喂养为主线。这种经济结构只能保证农民的基础生活稳定,但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的影响,农作物的收成量就无法保障。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帮助农民在下一年种植中实现农作物收益率的最大化。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区域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帮助农民获取到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一体化运用可以实现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还能丰富家禽养殖的种类,进而有效拓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
2.2有利于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业生产种植环节涉及到资源要素不仅包括土地、水源以及阳光等自然存在的资源,还涉及人力劳动以及资金投入等不可估算的现实成本。在传统的农村生产劳动环节,主要形式是各家各户负责各自土地区域内的农作物种植以及基础劳动生产。由于土地面积的区域差别,以及家庭可劳动人口数量的不同,村民之间的经济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村内贫富差距明显。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将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块利用,既避免了出现不同工种做同样工作的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出现,又保证了有效面积区域内的可监管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效率进展,还可以减轻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以及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2.3有利于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的加大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集市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农副产品的流通只能在本地区域内进行,一旦对外跨省甚至出国就会变得更加闭塞。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后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存在断层的现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整个农副产品在种植、包装以及销售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对于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村落,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比如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将特色的农副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销售和运输。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盈利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占有份额。
2.4有利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升级
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是针对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专项服务体系,其中不但规定了上级政府应该负责的行为和对农村的关注力度,也明确指出了农村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上级政府对农村发展实施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调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农村的信息反馈调整行动策略,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体验,避免了农民多次往返城乡上报问题的困境,农民的生产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上一级,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这既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也是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升级构建。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3.1建设观念落后,信息化认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呈现出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建设进展缓慢的特点。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村民的信息化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口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敢于尝试的心理。但受到长期贫困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逃避的。一方面,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少,可支配资金有限,同时也片面化地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投钱买设备,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自家经济收入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也间接地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
3.2农民水平有限,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覆盖地域面积广、涉及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大量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完成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一方面,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农民自身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以及学校科研机关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教育程度不足,优秀的技术人才思想不到位,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农业科研力度高于实践效果,很多对于农业种植生产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和不匹配性出现。3.3经济支撑薄弱,信息化设备陈旧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撑。但受困于农村多、占地广的影响,政府的总投入力度被平均分配到下级农村后就会显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都较为先进,不仅对计算机的硬件读取速度有较高要求,对互联网的质量和网速也有严格的限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现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较小,信息一体化平台没有实现对家家户户的贯穿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家的农村家庭连基础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或者是计算机设备过于老化,难以使用。计算机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对于计算机的熟悉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覆盖深度和建设成效。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推广宣传范围,提高思想认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宣传,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知,帮助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帮助作用。首先,上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鼓励农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下基层和主题动员大会的形式深入农民群众队伍,了解并解决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顾虑和问题。其次,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微信平台,通过文章分享和群内讨论的形式向农民渗透和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提高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同时,获得农民对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4.2拓宽培训途径,引进优秀人才
技术人才作为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上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要加大向农村地区输送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村民们则需要向这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要领,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其次,拓宽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培训途径。可以通过在村内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对外考察和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形式,相互借鉴经验,以提高本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3加大扶持力度,更新技术设备
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倡议发出者,也是对农村进行直接扶持和管理的部门,要突出自身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和资金资源上的投入比例,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小组,对偏远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帮助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5小结
篇10
论文摘要: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农村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在全世界来讲仍是最大的农村,到本世纪末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使八十年代初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二是使全国人民在生活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为此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与农村能源的建设、开发利用、节约并重的重大事项紧密的结合起来。因此,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能的需求为目的,并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划时代的转变,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1 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我国农村能源的概念有以下两方面的含意:一是从能源角度讲,是指适应当前农村需求,并可就地开展利用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核能等常规能源之外的非常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自然能源;生物质能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小水电、小火电和小煤矿等。目前这些非常规能源还起不到主要作用。因此,称之为辅助和补充能源。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讲,农村地区能源的供需和管理,包括当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国家分配和供应的商品常规能源和各种农村用能问题等。
2 农村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农村能源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和分布广、能量密度低、可再生性、互换性、不可替代性等众多特征。在多样性方面有生物能源,如生物质能和非生物性能源,有地下能源,如矿物能源和地热能源、地上能源,如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广方面,到处都有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但各种能源的分布因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了能量的密度低、分散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农村能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多能互补的原则。自然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如太阳能等。在能源的互换方面,如太阳能被置换为生物质能,水能转换为机械能。所谓能源不可替代性,是指能源作为主体是可被其他任何资源替代的。农村能源分类情况如下:(1)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电能)和非再生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火电、核电)。(2)非常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新柴、秸杆、畜粪等;太阳能:日晒等;风能:风车、风帆等;水能、水车等;地热能:热水;畜力)和新能源(生物质:沼气、酒精等;太阳能:热收集器、光电池等;水能:小水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
3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为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农村能源和设施装备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宏观计量经济分析法,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之比表示弹性系数,由以下公式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量增长与经济产量增长趋向同步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有趋近于1的自然倾向。所以,其变化是围绕1进行的。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致等于或小于1,在欠发达的农村,该系数通常是大于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在各个年份是不同的,不同的农村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或处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其能源弹性系数值范围都大体相近。而且,在每个阶段系数值也相对稳定。这说明农村经济和能源消费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农村能源弹性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负相关。前者为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量越多。后者为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技术进步加快,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密切相关,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等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不变,大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状态。影响能源弹性系数因素很多,主要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环保和科技进步等。
4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要求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的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慢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数量的增长相同;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情况,一般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较高;第二种情况是大都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期,农村经济和生活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对农村能源的数量需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第三种情况,一般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期,生产力水平已经较高,技术和管理相当先进,单位产品的能耗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对能源的数量需求也无须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求农村能源产品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在质量上的需求。不同的能源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在同一类能源产品上,也会存在质量差异。当能源产品质量愈高时,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愈高;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时,对农村能源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能源在品种和结构上满足需要。农村能源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兴起和发展。因此,日益扩大了对农村能源品种的需求。如乡镇企业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的用煤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内容、方式等不同,也要求对能源的结构有所不同,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变。
5 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能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和节能、产业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二是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三是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五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六是促进了农村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婴幼儿的护理培训
- 下一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