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儿外科;术前;术后;护理
1 小儿外科手术的特点
第一,小儿疾病具有特殊性,有许多是一些成人不会发生或者很少发生的,例如先天性无肛、肠套叠、食路闭锁以及性坏死性小肠炎等,这些疾病通常只会发生在小儿身体,而成人少有发生。因此,对于小儿外科疾病的治疗也不能使用一般的成人外科所使用的知识与治疗方法。小儿损伤的发病率与成人相比要高出很多,且其发生的部位也与成人不同。还有一些疾病,小儿与成人都可能发生,但其临床表现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其治疗的方式与方法也就存在很大的不同。
第二,小儿机体与成人相比,对手术以及麻醉等的应激反应具有很大的不同。小儿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常常使用全身麻醉,而成人则视情况而定;与成人相比,小儿由于年龄较小,对氯、钠等物质的排泄能力比较低,更容易发生脱水或电解质紊乱,会严重损害小儿的身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小儿手术室的保暖要求应当比成人更高,手术室的手术器械应当尽量适合小儿的生理特点。
第三,对配合外科手术的护士的要求与成人相比更高,他们必须熟练地掌握手术的各个流程及其操作步骤,能够及时地将手术所需的物品和药品交给手术医生,尽可能地缩短手术所用的时间。
2 小儿外科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2.1术前准备工作
第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在进行术前护理时,首先应当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再依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护理。例如,0-1岁的新生儿害怕接触陌生的人与环境,一旦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它们会表现出惊恐的情绪,大声啼哭。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鼓励患儿的父母参与护理工作,以此来消除患儿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1-3岁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控制能力,但其自理能力尚且较差,不愿意与父母分离,因此,护理人员在鼓励患者的父母参与护理活动外,还应当注意多使用患儿能够听懂的一些简单的语言或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来鼓励患儿配合自己的护理工作;4-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快速发育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在逐渐丰富起来,动作与语言也逐渐完善,在面对手术的时候,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使用多种方式来向患儿讲述手术的经过,让患儿了解手术的必要性,以缓减患儿的抵触心理,增强患儿对医院以及护理人员的信任;7-14岁的儿童视觉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能够清楚分析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身心发育比较快,会有怕羞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鼓励患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耐心解答,以此来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手术。
第二,护理人员应当注意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了解并解答患儿及家属的疑问与担心,指导患儿的父母参与护理工作,使用正确的方式缓解患儿不良、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还应当注意关心患儿,让患儿对其产生依赖与信任,只有这样,患儿才会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注意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手术的经过、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手术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帮助患儿家属了解的情况。
第三,在外科手术室一般备有尺寸不同、规格不同以及长度不同的各种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应当在进行手术前对患儿进行视访,了解小儿的年龄及其身体与心理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与患儿身体相适应的相关手术器械,防止应器械不合适或不完善而造成的意外损伤。
2.2术后护理
第一,常规护理。小儿在进行全身麻醉之后,应当让其采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切口敷料以及口唇等的情况,及时清除小儿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在小儿清醒之后,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对其肢体活动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止其哭闹。
第二,对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小儿外科术后几分钟常常会发生低氧血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密切关注SpO 2 监测的结果,及时给予面罩吸氧。抽搐也是小儿外科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其极为危险,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让小儿侧卧,将头偏向一边,并准备好吸氧器、牙垫以及抢救药品。
3 结语
小儿是患儿中的特殊群体,因此,要求外科护理人员不断提高其护理水平,通过对小儿进行外科护理,可以有效地缓减患儿的紧张情绪,提高护理的水平,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机率,使得手术的效果更为理想,提高患儿家属的对本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小芸,赵霞.小儿术中的潜在护理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 1414-1415.
[2]傅丽娟,徐卓明,史珍英,等.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的围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15-518.
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由于儿童患者年龄比较小,对自己的病症不能清楚表述等。这些状况使得儿科护理变得较为复杂,显得比成人护理特殊。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不发生其允许范围以外的医疗事故[1]。在护理中,怎样处理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关注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共接受患儿645例,其中男孩330个,女孩315个,年龄基本区间在30d~9岁,平均年龄为5.5岁。把所有患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进行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340个,男儿童患者175个,女儿童患者165个;对照组患儿305例,男童患者155例,女童患者150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两组患儿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对这组儿童进行日常的护理。例如按时进行日常的病情记录、病情检测、静脉注射等,并在诊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需要药物治疗时安抚患儿情绪,并观察其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外,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入院以后协助患儿家属对患儿情绪进行安抚。注重患儿病房中的卫生、温度等,向患儿家属宣传必要的治疗注意事项、出院后的康复问题等。
1.3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对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之后的两组患者的投诉次数进行比较,记录各类投诉原因。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对所有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和处理,使用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相关统计计量资料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相关计数资料。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通过分组观察分析讨论由于儿科护理过程与成人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儿科护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笔者的护理工作经验及日常的经验分析认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儿年龄较小,家长缺乏信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不断增加,导致孩子比较任性,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加。患儿年龄较小,很难把自身的症状清楚的表述,家长表现得更为急躁,对护理人员倍加挑剔,引发医患纠纷[2]。②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风险认识不足。患儿在发病时速度较快,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临床经验欠缺的情况下,没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延长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③患儿普遍出现哭闹现象,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同时,混乱、嘈杂的医院环境使护理人员极易对其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变得急躁,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失去耐心,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加大了引导患儿配合治疗的工作难度,从而加剧了纠纷。
在儿科治疗的过程中,完善健全儿科护理工作,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高质量的护理,有效地对患儿治疗意义重大,结合上文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提出以下建议。①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素质。医院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定期组织合理人员惊醒培训工作,一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降低工作强度。②对入院患儿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患儿入住医院后,作为护理人员要首先向患儿及家属介绍详细的入院情况,对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进行适当宣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③按患儿的特殊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由于患儿自身年龄较小的特点,医院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特殊性采取必要的护理保护措施。此外,还必须制定完善相关的医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而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保证患儿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
4 结论
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患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科护理成为医院各科护理中比较复杂困难的工作。为确保儿科护理过程中零风险,杜绝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的建设,同时需要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和谐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60-01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2]。”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3]。
1.2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是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目前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都是中专学历,没有进行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4]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才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分小礼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尽可能坚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专科护理特色,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2.4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橱窗,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制定护理缺陷记录,根据表现、工作量、承担的风险大小实行奖金二次分配。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质量[4]。
4实践效果评价
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对护士激励很大,使护理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服务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护士在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儿科护理针对性、特殊性的认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护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评价患儿需求,提供个体化服务;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中的内容美、形式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领略了个性与风格、内容与形式、行为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高效和完美的护理手段、方式与方法,满足了患者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护患纠纷明显下降,床位使用率不断增高,医院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儿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9.5%。从根本上改善了儿科护理质量,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2):328.
[3]邵玉琴,宋静波,雍晓荣.实施标准化服务强化人文关怀[J].吉林医学,2004,25(3):7374
篇4
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不会叙述病情,所以要求护士在病情观察时要格外细心,勤巡视,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一
从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的成长,可幼小的生命偏偏会受到病魔的威胁。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姐妹们,用她们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把一个个脆弱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本人有幸能在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进修学习,新眼目睹她们的辛勤劳动。这是一个无陪病区,共有八十来张床位,十六至十八位护士,病人多的时候加床到一百多张,病人少时也有五十几人,刚去时我为如此大量的工作目瞪口呆,可是我确实看到了?
早上七点四十分,病房里、治疗室已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了。年轻护士利用休息时间来帮忙,可以提高各种操作水平,不断完善自己。曾经有一位护士告诉我,因为工作忙不能及时厕所,有好几位姐妹憋出血尿。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半,本是午休时间,可绝大多数护士还在干活。临近下班了,工作交接完毕后,如果急诊室来电说有危重患儿要入院,她们就马上分头准备各种用物:心电监护吸氧吸痰装置、各种抢救药品??直到患儿病情基本稳定,她们才陆续离开病房。即使在夜里空闲时,她们也决不会打盹,而是经常穿梭于患儿之间,判断患儿为何在哭吵,是肚子饿了,还是解小便了?有没有溢奶、呕吐?有没有其它病情变化等。我问她们为何不准时下班,她们说:“不是不想休息,是工作需要,本职工作总要干好。”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呀!
每天,她们要平均接待10几个新生儿,每班都从头到脚仔细检查每个患儿,予以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滴眼药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轻柔娴熟,那么的不厌其烦。即使是遇上淋球菌、梅毒感染的患儿,她们也一视同仁,除了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外,都会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曾经有一位淋球菌感染的患儿,入院时双眼红肿,被分泌物覆盖的根本睁不开眼睛,她们每半小时清洗分泌物,滴眼药水,第二天红肿的眼睛就明显消退了,眼分泌物逐渐减少,第三天,就能微微睁开双眼了??她们没有嫌弃,没有岐视,有的是对小生命的同情心,想着如何尽早让他们恢复健康。
也许你会感到她们的工作太紧张,而她们却很坦然---因为我们是护士。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二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即将结束儿科的进修,在儿科三个月的进修学习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些工作我以前没做过,也不了解儿科的工作性质,我如同一个实习的学生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在护士长的教育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吸痰,雾化,药透等,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比较熟悉了儿科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进修的日子里,从儿科护理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总结三个月进修学习情况,有以下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病人的特殊性
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患儿对护士有惧怕感,既不容易沟通也不容易配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具有责任心而且更多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另一特点是陪伴太多,当前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对医护人员操作提出较高要求。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也是要求儿科护士特别注意的。
二、病情观察的特殊性
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不会叙述病情,所以要求护士在病情观察时要格外细心,勤巡视,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三、护理操作的特殊性
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要求护士配药时一定要计算准确、配药精确,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迅速、态度和蔼。
四、静脉穿刺的特殊性
儿科要求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初选静脉很重要,选择输液的静脉备皮要彻底,进针角度要小,见回血立即固定,不能再进针。
五、开展儿科工作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尊重病人人性的体现,护理工作要做到耐心、细致、周到,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护理技能,真诚的仁爱之心是难以实现的。
2、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及有效的沟通:儿科静脉穿刺是一难点,家长要求较高,希望护理人员能一针见血,为患儿作静脉穿刺时加强护士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护患的沟通方法及技巧的交流,称呼要亲热,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体贴,从种.种细微动作中体现对患儿的关心及爱护。
3、做护理治疗时解释到位,加强宣教:为患儿作各种治疗,如加药时要为患儿及家长讲解今天要用多少药,以及这些药的用途;做雾化时要讲解雾化的目的及作用,让患儿参与到自己的疾病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及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情,让患儿及家长时刻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加强宣教让家属了解常见病的症状、护理及注意事项,刚刚做父母的大部分缺乏育儿知识,往往疼爱有加,知识不足,特别在孩子生病后急需寻求帮助,可以利用宣传烂、黑板报、进行知识宣教。
4、改善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病区的墙壁画一些卡通图片,患儿的病床换上有动物图案色彩鲜艳的床单被套,房间搁置一台电视,播放他们喜欢的节目,让他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接受治疗。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三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次对新生儿的抢救。我感觉我们为了挽救弱小的生命在与时间赛跑。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了。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们遇到很多次这种情况。我不再紧张了,我发现我成长了。我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我很高兴。
在以后的中作中,我陆续学会了,早产儿的动脉采血及留置动脉留置针的技术。首先我选血管,新生儿最主要就是用桡动脉与肱动脉及胫骨后动脉,很少选用股动脉。因为股动脉虽然粗,但部位不好固定及创伤大,然后用手摸搏动,确定血管的位置,根据患儿的胖瘦确定进针角度,动作要稳、准、快。留置针也是一样,回血后平行与皮肤进针同时抽出针芯。工作要领是这些。在工作中需自己实践与琢磨。另外还有最重要的是消毒隔离制度,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工作人员应更换衣服鞋帽,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每天对病室消毒一次。对于新生儿保持皮肤干净并做好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每日对患儿用过的暖箱擦拭消毒一次,患儿出箱后给予终末消毒。对于有肝炎、腹泻、发热的患儿放在隔离室,实施保护性隔离。
篇5
关键词:儿科护理;母爱行为;母爱替代
儿童处于身体不断快速生长发育、心智逐渐稳定成熟及以社会行为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1]。很多患儿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环境突发改变、对治疗的不舒适感及恐惧感及家长的担忧焦虑等均可引发患儿产生一些列的负性心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及行为差异性等特点,充分发挥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儿早日康复[2]。先本文对我院儿科150例患儿实施差异化的儿科护理措施,以观察在儿科护理中开展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具体效果及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中,男儿35例、女儿40例;年龄0.3-5岁,平均(3.12±0.45)岁。患儿B组中,男儿36例、女儿39例;年龄0.4-5岁,平均(3.17±0.42)岁。两组患儿在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资料等方面的统计比较无意义(P>0.05),能够进行可比性护理研究。1.2儿科护理方法。对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而对75例患儿B组则给予普通儿科护理的基础上,加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具体措施示下:(1)母爱行为。依据小儿对母亲的特别反应及对亲情的感知力,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母爱亲情呵护,以满足患儿的身心需要,使其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使用美好的母爱语言、友善的母爱态度,并利用优美的医疗环境,减少及消除患儿的陌生恐惧心理,从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复健康[3]。另外,还要,了解儿童心理以及发展过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动及好玩等特征,像母亲一样适当约束及限制其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视对其自尊心的保护,促进消除患儿的对医疗的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及心理隔阂,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母爱替代。一般患儿入院会一定时间的离开父母,常常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时,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患儿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转移、定向性差及适应能力强等小儿心理特点,通过适时、适度的给予其多选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与其一同嬉戏玩耍等,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告知患儿“你的妈妈只是暂时离开,阿姨会好好照顾你,她明天就会来这里看你啦”,这样患儿便会把内心对母亲的依恋逐渐转向妈妈托咐的人身上,使其尽快转移离开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像母亲一样,处处观察感受患儿的喜怒哀乐情绪,尽可能减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惧,尽力满足其正当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为,时时记挂患儿的饥饱、冷暖以及病情变化,博得患儿的喜爱及获得其家属的深度信任,并诚心温暖、体贴及爱护每一位患儿,让其时时享受母爱,以促进其早日治愈。
2探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工作要求。在小儿心理护理过程中,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可发挥出不可低估的意义作用,对于需要及依赖母爱行为的患儿具有极其重要性。母爱行为对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其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母爱行为可促进患儿早日重获身心健康,有利于其今后的健康发育。母爱替代则对因病住院而被迫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患儿来说,对其进入陌生的医疗环境和接触面对陌生的医疗人员时,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重获母爱、转移注意力及依赖者,感受类似母爱一样的关心照顾,从而利于病情的显著改善。
总之,儿科护理中的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
作者:古丽尼沙汗•吐尔洪 买合甫热提汗•卡马力 单位:1.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 2.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母爱替代护理法在无陪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探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5,(2):116-117.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都使儿科护士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
1.2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有害的致病因素,如细菌和病毒侵袭、辐射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儿科护士姐妹们在客观上面临感染的危险和其他医源性损伤;另外,在工作中时常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打错针、加错液、发错药,损害患儿的利益,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
1.3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儿科护士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心理状态及层次不同的形形的患儿,要应对患儿恐惧、哭闹、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里压力。同时,护士与患儿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
1.4其他
护理工作模式过于简单、职务分工不明确、工作价值认同感低等都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2.1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儿科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我们儿科护士姐妹们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压力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2工作性质与强度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穿刺难度,有时侯即便打好了又被动穿,并且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小孩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情,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医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儿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2.4其他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适应压力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3.2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
3.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工作之余注意培养个人广泛爱好与兴趣,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3.4定期用应激量表自我测量,面临应激时,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听听音乐、唱唱歌、散散步、到书店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等,为不良情绪寻求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3.5建立支持系统,在面临应激的时侯可向亲属、朋友、同事倾诉,寻求帮助;也要善于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避免超负荷工作等。
篇7
关键词:儿科护士;工作倦怠;原因;对策
“工作倦怠”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学者Maslach提出的,解释为“个体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内所发生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的问题”[1]。护士是典型的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加之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社会大众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性低等,使护士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而儿科护理工作更有着繁杂、琐碎、规律性差、突况多、护理操作难度大的特点,使得工作倦怠在儿科护士中尤为突出。
1、儿科护士工作倦怠原因
1.1 工作环境因素
1.1.1 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
儿科有着特殊的护患关系,护理对象虽然是患儿,但护患关系不仅存在护士与患儿之间,还存在护士与家属之间[2]。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照顾好患儿,还要安抚好家属。当今社会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期望值增高,工作中的一点点疏忽,都会被家长无限放大。加之孩子生病后,家长心情焦急,患儿因不适、恐惧而哭闹,使护理难度增加,而家长又常迁怒于护士,儿科护士长期处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使其在工作中常表现出退缩、淡漠、疏远等态度,产生去人格化的问题。
医护关系紧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大多医院管理层仍存在“重医轻护”的意识,医生受这一意识的影响,表现出不尊重护士的行为,加剧了医护之间的矛盾。在儿科,患儿本身抵抗力低,病情变化快、易反复,而且有些医生在收治患儿时不考虑实际床位数及患儿的病种,导致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患儿收治在同一个病区,一旦出现交叉感染、病情加重等问题时,医生往往认为是护士工作没到位。护士付出了高强度的劳动还要遭到医生的责备甚至是科室的惩罚,而患儿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家属往往感谢的只有医生,护士的工作未得到承认,令护士心理产生不平衡,缺乏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另一方面,护士对医生也是怨声载道,因为有的医生工作没有条理,缺乏计划性,经常不分时间,不管病区的忙碌程度,只管自己方便,导致护士因临时医嘱过多而工作忙乱,护理工作不及时或者遗漏医嘱,使护士不堪高负荷的工作强度而身心疲惫。
护理队伍是一支独特的以女性为主要成员的队伍,具有敏感、脆弱、细腻等共性,但是她们之间又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力、资历和喜恶。护士的工作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协作,在协作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女性敏感的特点,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同事之间容易出现支持力度不高的现象。在儿科,还存在护理人员流失多的现象,人员流动频繁,护士处在人际关系的不断更新之中,使儿科护士无所适从。
1.1.2 工作量大 病房环境嘈杂
儿科病人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易反复,且意外情况多,床位周转率快,这就加重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繁杂、琐碎。儿童患病又有着季节性的特点,在高峰季节,同样数量的工作人员体验到的却是高于平时数倍的工作量,令儿科护士疲惫不堪。
病区内几乎不停歇的来自患儿的哭声,因照顾患儿发生摩擦与冲突的家属之间的争执声,各种仪器运转的声音,床旁呼叫器的铃声等等,都使儿科护士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之中,导致身心疲乏意乱。
1.2 社会因素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护士都希望能在护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社会大众普遍存在有对护士群体理解不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护理劳动价值评价不足。护士的角色在大多数社会人群中仍被认为只是一个在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角色,属于医生的附属,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在媒体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某些媒体的负面报道让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护士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压力不言而喻。
1.3 管理因素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中管理层“重医轻护”的意识普遍存在,作为不被医院管理层重视的护士群体,从管理层得到的支持和资源相对匮乏,使护士容易缺乏工作成就感。国外有研究指出,病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护士工作倦怠感程度[3]。我国大多数医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士长又是护理人员的直接管理者,科主任与护士长领导行为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儿科,是一个护理纠纷多,满意度较低的科室,科主任与护士长承受着来自上层管理者及病房的多重压力,因而对护士提出的要求严、标准高,有时管理上近于苛刻,加重了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1.4 薪酬待遇因素
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这在大多综合医院儿科显得尤为突出。儿科护士要付出比成人科室高几倍的工作量,收入却几乎是全院的最低水平。随着医院经济的市场化,各科室都在努力争创收,由于儿科科室的特殊性,即使在病员、床位饱和的状况下,效益仍然不理想,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对策
2.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营造相对安静、安全的工作环境
2.1.1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赢得患儿及家属信任的基础。在儿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还要面对焦虑,紧张,烦躁,心疼患儿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儿科护士所有的操作都在家属注视的目光下进行。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就会造成患儿及家属的不信任,甚至否定之前的一切工作,同时也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开展。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增进护患关系的金钥匙[4]。儿科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在操作中尽可能取得患儿的配合,在工作中能够缓解,疏导家属的焦虑,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有能力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2.1.2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研究表明,人们在和谐,积极向上的团体中工作,会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少的工作倦怠[5]。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带头搞好医护关系,积极协调及解决各种矛盾,对医生与护士要同等对待,不偏向任何一方,要让双方正确认识到医疗和护理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医生和护士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6]。要正确引导医护双方开展双向沟通交流活动,使医护在工作中更融洽地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护士长要根据护士的不同性格特点,业务能力等,在排班时合理搭配,既要强调严格规章,奖惩分明,又要一视同仁, 以减少护士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要鼓励同事之间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学习上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生活上彼此关心,热情相处。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一名能够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需要2~3年[7]。因此,作为医院管理层,既要重视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又要稳定儿科护士队伍,努力提高儿科护士的满意度,使儿科护士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
2.1.3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
不同病区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均有不同,在定岗时要考虑科室的患者收治情况,护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做到以需定岗,以岗定编。对儿科而言,管理者不应简单的根据床护比安排儿科护理人员,而应根据具体的工作强度,工作量,同时还要考虑到儿科病源季节性等因素合理安排上班人员,以缓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1.4 营造相对安静、安全的工作环境
如制定相关制度限制儿科陪伴人员及探视时间,并要求家属严格遵守;对于哭吵的患儿,应帮助家属查找原因,予以正确处置及安抚;根据患儿病情科学调节监护仪器的报警参数,在工作中勤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减少床旁呼叫次数等。
2.2 提升社会支持
护理工作并不是只有在非典、地震等特殊时期才能体现出护士工作的价值,一年的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都是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社会媒体应加大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群体正确认识与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使社会大众正确了解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重要性,从而理解并尊重护士, 提升社会大众对护士群体的认同与支持水平。
2.3 提升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层要转变不良观念,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支持力度,对待医护人员一视同仁。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没有满意的护士,就没有安全的护理质量,就没有满意的患者,所以,应将护士的合理需求落到实处,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科室管理中,科主任与护士长应平等互助, 团结协作,增加科室团队的凝聚力,以更有效的领导行为减少护士的职业倦怠。由于儿科存在护理纠纷多,满意度较低等问题,领导在工作上对儿科护士要求严、标准高,作为儿科护士也都理解并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但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有时候出现问题与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作为领导者也应该多理解护理人员的辛苦,她们所希望的是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领导能够为其排忧解难,产生错误时,能够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委屈时,能够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惩罚与责备。
2.4 建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医院管理层在奖金分配时要注意公平。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并不特别注意利益满足程度的高低,而更注意的是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8]。医院由各个科室组成,各科室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医院依据各科室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但是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即使在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下,奖金仍排在医院的倒数,经常连全院平均奖都达不到。长期的利益分配上的落差,极大的影响了儿科护士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医院管理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奖金分配制度上对儿科适当倾斜,缩短差距。
3、小结
护士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及职业发展。护理工作是以减轻病人痛苦、维持、增进、促进病人健康为目的的,只有从事该职业的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作为医院管理层,因重视引起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积极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高玉琴,马磊,吴辉等. 护士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798-799
[2]区惠红,张颖,颜斐斐.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现代医院 2012.12(8) :117
[3]吕探云,丁圆,王蓓玲. 健康评估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观念影响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974-976
[4]唐莹,张静平,于小波. 从护士工作应激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谈护士情商的培养[J]. 现代护理,2005,11(3):225~227
[5]席波,李军,王翠丽. 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1(10):3~5
[6]陈欣怡,王金朝,护士服务艺术[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 儿科 护患纠纷 原因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儿科护理工作具有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缺乏、陪护多、护理工作琐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如何防范护患纠纷是护理人员乃至整个医院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
1.社会因素。(1)医疗费用过高和医疗保障不健全是医患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不断引进,临床新药的应用,烦琐的检查和化验的增多,使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加之在就诊及收费过程中对医院程序的不理解,从而怀疑医院存在乱收费问题。(2)医疗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医院工作的特殊性不够了解,社会偏见认为患方是弱势群体,医院一旦发生纠纷甚至护士遭受暴力,依旧会同情患方。不少媒体不负责任、片面追求吸引人们眼球的不切实际的报道,使社会公众对整体医疗服务不满意,存在偏见,医患之间难以建立真正相互信任的关系,加之家属身上带有社会上各种问题矛盾的烙印,心中的诸多不满往往发泄在与他们频繁接触的护士身上。
2.家长因素。(1)家长的不信任。患儿是一类特殊群体,其生理特征决定了用药的特殊性,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与患儿疾病有关的信息,也与各类媒体经常报道药物安全事件和医疗事故的现象有关,这使许多家长对患儿使用的药物和对医护人员失去了信任感,以至于家长对患儿使用的药物和治疗及护理提高了警惕,一旦患儿病情加重,就会引发医疗纠纷,护士则最易成为家属心里情绪发泄的目标。(2)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家长对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注重,详细询问,一旦发生差错和语言不投机,极易引发矛盾,动辄以上告、上访要挟医护人员。(3)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今的社会,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全家人的“眼珠子”,一旦有病家长心急如焚,要求尽快诊断,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针刺要求一次成功。但由于患儿的血管细,脆性大,加之患儿的不配合,往往在哭闹挣扎中做治疗,遇到危重的患儿循环不好,很难达到一针见血,家长就会对护士发泄不满情绪。(4)儿科患儿陪护多。儿童到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往往就有2-4名或更多的陪护人员。一般直系亲属关心的是患儿的病情变化,而其他陪护则特别留意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和操作技术,一旦医护人员在治疗中稍有偏差,就会因不满而引发矛盾。
3.护士因素。(1)患儿多,治疗、护理不及时。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病床使用率、周转率过高,是现代医院儿科的普遍现象。特别到每年儿科常见病发病高峰期,护士每班的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压力大,精神及体力消耗大,从而造成患儿家长的不理解或误解,进而诱发纠纷。(2)护理质量差,护士业务水平欠佳。有的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后不求上进,不加强自身学习,导致理论知识缺乏,对先进医疗设备的性能不了解,操作方法不熟悉,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应对,在操作中因出现差错而引起纠纷。工作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去观察病情变化,对病情缺乏预见性,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对一些不良征兆不能快速作出反应,技术操作水平欠佳,如操作不按程序、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静脉穿刺不成功,对家长的质疑不能合理解释及前后矛盾等,造成家长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引发纠纷。(3)服务态度差,服务观念滞后,因服务态度引发的纠纷已成为患儿家长投诉的热点。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差,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及时合理的解释,或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使患儿及家长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缺乏沟通和告知,家长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了解,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不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引发纠纷。(4)违反医院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在临床护理中,有的护士不认真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三查七对,从而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有的护士上班时间煲电话粥,手机上网聊天,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未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因此导致纠纷。
二、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
1.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护理模式,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个性化的服务,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备同情心,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交流中达到沟通,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随时向其提供有关患儿病情信息,并进行健康教育,对其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对患儿家长的过激言辞和行为,护士应学会宽容大度,以理智战胜感情,学会倾听、沉默等技巧,尽量为其提供发泄的机会。尽可能让家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运用沟通技巧,要因人而异,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
2.提高护理质量。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赢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培训、短期培训班、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三基”训练,特别要加强静脉穿刺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以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儿科护士不仅要注意理论及技术训练,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小儿用药剂量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经常巡视病房,小儿病情变化快,要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事故隐患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3.加强护患沟通。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与患者沟通时一定要微笑、真诚、亲切、自然。沟通时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专业化,语调温和,尊重患者和家属。每次巡视病房时,不仅要观察病情,而且要多和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疑问,对患者家属提问要耐心解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要留有余地,并要注意和医生的解释一致,避免让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和疑虑,但也不能一问三不知或用生硬的态度让他们直接找大夫。注意语言艺术,一定要学会帮助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从“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方面出发,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唤起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尊重护士,支持护士的工作。
4.合理收费,科学、弹性排班。加强收费管理,提供每日清单,提高收费的透明度,避免错收费,杜绝乱收费,取得家长们的信任,让家长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付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根据工作量的多少,合理安排护士,做好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以便较好地完成每个班次的工作,从而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善硬件设施为护士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操作设备。
5.加强安全保护意识,做好入院宣教。提醒家长看护好患儿及自己的财务,避免患儿丢失及财务被盗,设置床档,随时提醒家长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止患儿坠床,排除其他不安全因素。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应明显,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非护理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科室反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新形势下医院行风建设的主旋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确保诊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应该加强业务素质训练,提高业务水平,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伟勤.儿科11起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48,50.
[2]奚文华,汪琪.急诊护理中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3(9):66.
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是防范和减少不良事件的重要环节。随着全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正日益增强。投诉和付诸法律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事故、差错、纠纷缺陷、隐患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室与医院的发展。儿科护理工作有着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患儿是家庭及社会倍加关注的一个群体,病情发展快,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差,治疗护理效果因人而异,因此儿科发生医疗纠纷和涉及法律的事件更多于其他科室。怎样在护理工作中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呢,通过对我科近年以来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发现“四新要素”[1](新人、新物、新技术、新规范)的管理能够较好的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人管理
护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中心。这里所指的新人即新护士、护生、新病人、新医生等。
1.1.1 新护士的管理新护士刚刚进入临床工作,虽然经过实习,但是儿科护理工作复杂,对于儿科病人的病情、心理估计不足、解释工作不到位、穿刺技术不过关、自我保护能力也不足,易发生护理差错和投诉[2]。因此新护士到岗前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在管理中安排年资高、工作好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循序渐进的对新护士进行理论与操作培训,使新护士掌握专科理论与技术、各项抢救技术。排班上注意新老护士的搭配,安排固定的带教老师带班,较忙的工作时间段尽量不安排新护士上班[3]。高年资护士主动进行带教,检查其工作质量。护士长多关注新护士,工作中多提醒、多提问、多指导、多检查。在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安排新护士进行跟班,协助护理,为其创造锻炼与积累经验的机会。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不良事件分析,对科室出现的不良事件、质量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帮助新护士掌握护理工作规范。
1.1.2 新病人的管理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主能力差、病情发展快,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差。护士要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与管理。入院后护士第一时间到患儿身边,热情亲切的与患儿交流,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带领熟悉环境,介绍同室小朋友交朋友,年幼患儿采取逗乐等方式,并准备一些小朋友喜爱的玩具。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因环境的陌生、对医护人员的恐惧而产生的不合作,配合治疗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的汇报医生给予积极的处理,避免发生护理并发症。对家长做好宣教工作,如介绍环境,床位医生和护士,住院管理制度、相关疾病的知识,饮食要求,活动原则,用药指导等等,对危重患儿及有情绪的患儿及家长更是要多关心,多沟通,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关心,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1.1.3 护生的管理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工作,年龄小、自律性差、缺乏工作经验、对护理相关法规知识掌握不足⑷,而且实习是一个学习过程,护理操作由老师带教进行,对造成的不良事件不必承担责任,因此,造成了护生的责任心不强,再加上临床护士缺编不足,有些操作由护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未及时评估质量,常因为操作不规范,缺乏沟通的技巧造成患儿家长的不满,引起投诉或纠纷。例如我科发生的不良事件中就有两起是因护生测量体温时,疑似误道而引起纠纷。因此,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责任心强、具有带教能力的护士。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与规范列入带教主要内容,督促护生严格执行,带教任务落实到每个班的每一位护士,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放手不放眼,经常与护生沟通,鼓励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1.1.4 新医生的管理新医生或年资较轻的医生对儿科医疗护理流程不熟悉、工作经验不足,易下达一些不规范的医嘱,特别是一些特殊用药、超常规用药,护士在执行这样的医嘱时要提高警惕,认真核对下达医嘱的准确性,有疑问时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用错药物。年轻医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不到位易导致患儿家长的不满,护士在医患、医护之间多做解释沟通,互相补台,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合理需求。
1.2新物管理
新物指新仪器设备、新药、新材料等。
1.2.1 新仪器设备的管理由于工作的需要,护理人员会接触到各种新仪器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血糖仪、雾化器等。因此,每位护士都要掌握仪器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保养方法。对每个仪器的操作流程列表安放在仪器上,进口仪器在英文说明旁注明中文标记,帮助护士尽快掌握。护士长定期抽查护士对仪器设备使用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不经常使用的仪器、抢救仪器定期培训,要求每一位护士均掌握儿科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一系列后果,甚至延误患儿病情。
1.2.2 新药品的管理使用新药品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配伍禁忌和相关的不良反应,并在晨会上组织护士学习,特殊药物需控制速度或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做好特殊标识,督促护士巡视时加强观察与核对。例如:我科就建立了新药说明手册和特殊药物观察手册,供每一位医护人员阅读。红霉素、甲基强的松龙、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在治疗卡和输液袋上标好红色五角星,督促护士重点核对并观察不良反应。
1.2.3 新材料使用一些新的医用材料时也要注意阅读说明书,按照规范来使用,比如儿科使用的真空采血管、咽拭子培养管、血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基等都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来操作使用,查看有效期,禁止使用过期材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1.3新技术、新业务
在这个知识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儿科护理的相关知识也不断在更新。科内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学习新的护理理论、国内外的儿科护理新进展;每月组织个案查房,及时组织危重病人查房,对疾病的病情变化、新的治疗手段、护理新理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督促每位护士提高专科业务素质;对新技术和操作组织全员培训,每月进行考核。
1.4新规范
根据医院护理部的工作安排,工作重点的不断调整,一些新的工作规范也相继出台,比如说我科在2008年四月份正式施行电子病历,另外如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在这些新的规范执行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院部出台的相关规范,科内建立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本,记录电子病历书写执行中的问题,使每位护理人员掌握新的规范,通过不断的改进与管理,这两项工作已经较为规范。
2效果与体会
2.1效果评价
通过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了“四新”要素的管理,使儿科护理工作比以往更加有序,每一位护士以身作则,加强了带教观念,高年资护士主动的带教低年资护士、新护士、护生,在各个护理环节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率明显下降。我科在2007年度获得医院护理安全科室称号。
2.2体会
临床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新的规范、药品、器械设备、知识技能层出不穷,护理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极易发生不良事件,尤其是儿科这个专科性极强的部门,由于病患的特殊性,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更大了,这就需要我们再各个护理环节加强细节管理,重视四新要素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措施落到实处。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苗头及时整改,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发生护理问题时,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不能一味的责备护士,按照科内规定进行缺陷考核,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得到警示,吸取教训。对新护士、年轻护士、重抓护士工作质量加强考核力度,督促每位护士养成良好的、规范的护理行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意娟,邹佩珍.护士长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四新要素”[J].护理管理杂志.2007,7(6):56-57.
[2]高芸.87例护理差错高发因素分析及防范对错[J].现代护理.2006,12(2):178.
篇10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压力;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范围和责任也相应增加,现代护理工作已成为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而患者的维权和保护意识也在日渐加强。在儿科病房,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患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士在工作中承担着更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儿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技术操作多,责任大工作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护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制约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化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对确保护理质量,增加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压力来源
1.1 社会因素
1.1.1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护士的社会地位及待遇偏低 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独生子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已经成为了家庭中的生活重心,当孩子生病时几乎整个家庭都要集体出动,过度重视并给予了过高的治疗期望,这就给儿科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些患儿家属忽略护理人员的感受,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情绪。在静脉穿刺时患儿家属往往不切实际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一针成功,而部分家属则毫不顾忌护理人员情绪的张口要求某个指定护士进行操作,这些命令性的要求都严重的伤害了护理人员的自尊心。而在工作中孩子哭闹不但会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会给家属造成一种孩子被伤害的错觉,因此会更加苛责护士,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和烦躁情绪,丧失对工作的热情,产生心力疲惫。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护理人员的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在医院中的待遇普遍较低,超负荷的劳动量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回报也是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下的重要原因。
1.1.2 工作无成就感,多元发展的机会少 护理工作是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护士年龄的要求较其他专业严格,加之社会重医轻护现象严重,故同年资、同职称的护士职业发展机会少。在职称晋升等方面,护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感到没有前途缺乏进取心。
1.1.3 医疗纠纷和护患矛盾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进步,维权和保护意识在患者心目中日渐加强,而独生子女的增多,使患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各种护理操作的不理解,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医疗费用的不满等均易引发护患纠纷,家属的无理取闹也许不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太大的物质损害,但是对于护士的心理影响确实不得不重视的,而医院方面在处理时对护理人员过于严厉让护士们缺乏归属感并加重了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1.2 职业及个人因素
1.2.1 工作环境的影响 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经常看到、听到痛苦悲伤等负性生活事件,这些都可作为应激源导致抑郁的发生。由于儿科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每天都生活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加之超负荷的工作,护士易于心生急躁,致使护理工作质量下降,护患纠纷增加[ 1 ]。
1.2.2 职业要求高、工作压力大、风险高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另外,随着社会及医学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护理人员也必须不停的学习和补足自身,患者对于护士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深度,涉猎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内容,更好的服务患者,和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有目的、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服务,而且医院方面往往还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需要。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使护士身心疲惫,甚至可导致抑郁的发生[2]。
1.2.3 生活无规律,超负荷的工作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护士工作三班轮替,生物钟长期紊乱,引起睡眠障碍,另外由于社会支持不足,护士待遇偏低,管理层减员增效,使得护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过多,而临床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大量非护理性的工作,也使在职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压力过大。
2 干预措施
2.1 社会干预
2.1.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护士待遇,为护理人员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利用各种媒体对护理工作加以宣传,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和尊重护士,形成尊重护士尊重护士劳动的良好在社会风气。医院管理者也应重视护理队伍建设,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养,为她们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给予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对她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注重精神及物质奖励,使其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2.1.2 合理人员配置和排班制度 根据科室特点和人员层次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工作负荷重等特殊科室给予人力资源倾斜,以减轻其工作负荷,缓解工作压力。实行弹性排班制,增加排班的灵活性,这样即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又减轻了护士工作负荷,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个人干预
2.2.1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职业是没有风险的,关键是看你如何面对,要勇敢面对不要逃避。同事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休息、睡眠、饮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2.2.2 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学会和掌握压力应对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学会和家人、朋友的交流,让她们更多的了解护理职业的压力,从她们那里得到理解、关怀和支持。
2.2.3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素质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不断的更新知识,勤学多练,提高护理服务技能和业务素质,增加工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