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断影像学急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影像学急腹症诊断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12-01
急腹症是各临床急诊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常需要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影像学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1腹部X线透视和腹部平片
急腹症的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以病人立位时检查为最佳,病人站立位或坐位5-10分钟后摄片,以便腹腔内可能存在的游离气体上升聚集于膈下,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对于不能站立的病人,左侧卧位有助于游离气体的发现。危重病人通常只能获得水平投照仰卧位片,水平投照仰卧位平片对游离气体的敏感性仅为59%[1],腹部CT检查可提高危重病人诊断的阳性率。肠梗阻的X线平片诊断,主要根据梗阻近段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和黏膜的增厚及形态改变,肠段的排列,肠腔内液气平等分析判断。一般认为,X线腹部平片显示:小肠充气并扩张,肠腔管径≥2.5cm;和/或结肠充气并扩张,直径≥6.0cm,;或发现扩张的肠管出现液气平者,应考虑有肠梗阻存在。腹部平片对部分泌尿系结石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作用。
2腹部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快捷、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为大多数急腹症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尤其对肝胆系统、脾脏病变,泌尿系统病变和妇科疾病的诊断是首选的影像技术,另外,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急腹症的间接征象,如病变周围的渗液,扩张肠管内的液体及其通过狭窄肠管时的特征性液体流等。如:急性胆囊炎时,超声可发现胆囊壁厚度≥3mm,超声下的莫菲氏征阳性,胆囊周围积液,合并胆囊结石等。急腹症病人病情进展快,需要对临床重症和复杂病人随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使迅速确定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成为可能,超声设备作为一种无创的床边和术中辅助诊断、治疗工具已经被临床医生普遍接受。
3泛影葡胺造影对急腹症的诊断
近年来,应用泛影葡胺做消化道造影对部分诊断困难的胃肠道疾病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其与常用造影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毒性较低,全身耐受性好;不会滞留于消化道或引起组织反应,吸收和排泄均较快;很少引起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即使偶尔因为穿孔性疾病漏入腹腔,也不会产生难以清除的腹腔污染;提供影像学参考,帮助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及类型,并对肠梗阻的治疗有积极意义。主要适用于:①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但无其他影像学证据时。②急性肠梗阻的病因、部位及类型的判断,增加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判断手术治疗的时机。注意事项:①严重脱水病人应用时有一定危险性;②浓度一般为30-45%,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用量200-300ml;③一般在透视下动态观察,当用于判断肠梗阻部位时,结合螺旋CT平扫效果更佳,造影剂用量一般为500ml左右。
4螺旋CT广泛应用于急腹症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的报道表明螺旋CT在多种急腹症的诊断上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为急腹症的诊断准确、迅速的提供临床资料,尤其对于临床准备接受手术或其他介入方法治疗的病人更有价值[2]。近年来,螺旋CT用于腹腔实质性脏器病变的诊断已为大家所熟知。用于诊断肠梗阻的报告越来越多,显示在肠梗阻的诊断中CT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有助于各种肠套叠、内疝的诊断。增强扫描对于诊断急腹症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判断缺血性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如肠系膜血管栓塞,机械性肠梗阻是否绞窄及绞窄程度等。但临床上一般作为肠梗阻常规检查。多数情况下肠梗阻病人肠道积液、积气是良好的对比剂,故常规CT检查一般不需要口服造影剂,但根据我们今年来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延时CT检查(24小时)对各类肠梗阻的诊断有较大临床意义,而对肠梗阻的缓解的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腹部平片高。另外,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把肠管、胆道系统、血管、输尿管等管道系统,模拟重建,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出病变部位,程度,对急腹症的准确诊断有决定性价值,而且对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Shaffer HA Jr.Perforation and obstruc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Radiol Clin North Am,1992,30(2):405
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包含了超声、介入、MRI、CT及X线等多种不同门类的新兴医学技术,自X线在1895年被发现以来,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而在此之前,医疗人员进行诊断时除了解剖之外,就是依靠视、触、叩、听诊对病情进行了解。由于不同的影像检查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差异,使得每种检查技术具备自身的特点,因而医学影像诊断对于医学影像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专业的互补性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也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3]。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2医学影像的专业独立性
在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2)是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3)是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4)是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技术和发展趋势。
在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比较熟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现代医学有关知识;(2)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应用多种影像技术诊断的能力;(3)是对医学影像领域的各种技术具有深入的认识了了解;(4)是对医学影像学分支的有关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比较熟悉。
影像技术工作主要是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多角度、多方位准确可靠的医学影像信息,为影像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影像诊断工作主要是详细观察、分析影像技术工作中所能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归纳,以获得比较客观的医学诊断结论。
3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采用回顾式分析,选择从2011年4月~2013年9月入我院妇产科的10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研究。100例患者入院时诊断后均为急腹症,患者多为不同程度腹部的疼痛,还有些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和发热。患者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为(24.8±2.2)岁,22~30岁的患者为58例,30~39岁的患者为42例,患者腹部疼痛时间在15~30min,患者的出血量在200~300ml之间,需要立刻进行临床确诊和治疗。
1.2方法患者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临床的初步检测,检查之前,患者腹部的膀胱要保持住充盈的状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膀胱注射,使用仪器的探头,在设定好频率之后,顺着患者腹部耻骨的联合位置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和扫描,在腹部上下和横向的扫描和检查,在患者下腹部进行纵切和横切等各种角度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者子宫及附件、盆腔内器官有没有炎症和形态的变化,检查盆腔积液是否正常,对患者的肝、肾和胰腺器官都进行认真的观察,看各个器官是否发生病变。
完成初步检测后,患者可以将膀胱排空,通过阴道探头开始下一步排查,利用多角色的盆腔扫描和检查,得出更全面、更确切的诊断信息,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要保持检查后的随访工作,直到患者手术或病理诊断得到结果。将超声影像学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及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5.0 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有着明显的临床特点,一般病情发作很急,而且病情的变化快,患者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威胁,发病时,患者会承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所以,及时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应用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使患者生命安全及到保障。
超声影像学有着简单的操作方式,运用在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快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妇产科急腹症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检查能够更好的为妇产科急腹症提供病情诊断的根据,保证腹腔穿刺与引流效果,对患者发病原因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超声影像学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妇产科急腹症的手术掌握充足的依据。
本文对妇产科急腹症各症状的超声影像图表现,例如: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及急性肠梗阻等确诊的情况与病理诊断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发现: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运用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宫腔、盆腔及附件进行仔细的检查,对患者子宫大小、内膜及附件是否有肿块发生都可以进行直观的检查,对于盆腔积液和附件包块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都可以做出详细的诊断与定性。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仅可以充分的进行病情的定性诊断,还能进行定量的诊断,如:患者发生异位妊娠时,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的位置,妊娠导致的出血量做出具体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科学的资料信息。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为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做出更好的判断,本文选择的100例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有5例误诊出现,确诊的符合率为95%,具有极高的符合率,对于妇产科的急诊工作开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不过,妇产科急腹症具有极其复杂的病因,多种发病原因与病变的部位,很多不同急腹症会出现类似的超声声像图,容易使检查人员弄混,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患者是否有病史、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大小、病变部位表现形态及声音等,都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同时,对急腹症多发的异位妊娠及卵巢内膜异位等病症的超声声像图的显像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区分。结合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对患者的诊断可以实现更高的准确率,防止由于超声声像图类似导致的误诊发生。本次研究分析中,对10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与分析,也现了5例误诊,占到5%。
有时患者症状表现为出血多,出现了血液成团,而在超声影像的图像中会显示为肿块,却没有肿块包膜的存在,这就是把异位妊娠诊断成卵巢囊肿扭转的原因。很多时候,同样的疾病也会表现为不同声像图,例如:异位妊娠在发病早期在患者的盆腔会 出现少量的盆腔积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附件还会有混合包块和盆腹腔积液的产生,很多疾病都会表现为类似的声像图。一般异位妊娠与黄体破裂也会在超声影像学的检查中附件表现出不均匀的混合包块和盆腔液性的暗区。还有些患者会同时患者多种妇科的疾病,病情之间互相影响,导致超声影像图像不能表现出典型的特征,使影像图像复杂,很难确诊。如果患者妊娠和子宫肌瘤出现合并病症,妊娠容易使肌瘤的生长加快,而瘤内还会发生出血的症状,出现不规则回声,这种情况就容易发生误诊。可见,超声影像检查的医护人员一定要结合患者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结论。
综上所述,超身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急症的诊断上,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且操作十分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患者痛苦少,检测准确率非常高,已经成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病理临床确诊,对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确诊,可以有效提高妇科超声影像学的诊断有效率,为患者及时检查出病因,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快速的临床治疗,可以应用于妇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蒋陈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23例分析.上海医学影像,2011,15(1) : 57-58.
沈海燕.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探讨.医学信息,2010,11(12):3585-3586.
何菊梅.超声诊断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中医药,2012,28(6):111-112.
篇4
[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22-02
肺癌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因绝大多数来自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上皮,故又名支气管肺癌,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青年人患肺癌的报道呈逐渐增多趋势,应引起重视,因此,对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势在必行,现将有关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新进展报道如下:
1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1.1胸部正侧位片
优点:能观察胸部各结构的全貌,能大致确定肺内肿块、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横隔位置等,故常规胸片是阅读CT片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缺点:密度分辨率低,前后组织结构相互重叠,密度低的病灶以及隐蔽部位的病灶容易被遗漏。
1.2体层摄影检查
优点:消除体层面前后结构的重叠,分为纵隔支气管体层和肺部病灶体层摄影。支气管体层摄影可显示支气管病变,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狭窄、阻塞以及支气管管壁浸润增厚、管腔内外及管壁肿块等。在正位体层片上可显示两侧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其尖支、右中间段支气管、下叶基底干、左下肺支气管等。侧位倾斜体层摄影除能显示上述支气管外,还能显示向后走行的支气管,如上叶前后段、中叶和下叶背段支气管。因此,疑中央型肺癌者应首选支气管体层摄影。与CT检查相比较,体层摄影能显示支气管的连续性,且整体观念强,不会遗漏。但如支气管被完全阻塞,阻塞远端无气体则体层就不能显示阻塞远端的情况。体层摄影检查对显示支气管管壁、管内及管外轻微的改变敏感性不及CT[1~3]。
1.3 CT扫描检查
CT扫描检查是横断面成像,消除了周围的干扰,适于检查平片和体层摄影不易发现的隐蔽部位的病灶,如肺尖部、心后区、奇静脉食管窝、后肋膈角及脊柱旁沟的病灶,其密度分辨率高,对密度低的病灶如胸膜下结节,在肺门的纵隔淋巴结的显示及肺癌的分期方面优于胸部正侧位片及体层摄影。以CT值区分病灶的良恶性,有人提出CT值大于175 HU的为良性,低于149 HU良性机会少。实践证明CT值的绝对数不可靠。目前国内外采取CT值净减法,增强前后比较来区分良、恶性,CT值增加幅度30 HU以上者为恶性,小于20 HU者都为良性[2~4]。CT值的幅增主要反映病变内血供的丰富程度。因肺癌多数血供丰富,增强前后幅度大,而结核球内几乎无血管,增强前后的幅度小或者完全无增强。CT值的测量应避开钙化、空洞,不要靠近病灶边缘,以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并且尽可能用区域值,增强前后用同一层面、同一部位。
1.4 MRI检查
优点:无X线损伤,三维成像,对肿瘤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如侵犯胸壁或纵隔的评估优于CT;不用造影剂即能显示血管结构,对肿瘤是否累及血管壁,有无静脉瘤栓形成,分辨肺门处血管与肿块或增大的淋巴结,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显示优于CT[5,6]。缺点:MRI检查时间长、费用高、空间分辨率差,不能直接显示叶间裂、肺部微细结构如小支气管、肺间质的小病变以及病变周围的微细结构改变。如肺癌的毛刺征象,MRI的显示不及CT,故CT、MRI不能相互取代。
1.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由于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DSA成像技术应用广泛,如用于肺癌的供血动脉的寻找[7~9]。肺癌供血动脉的DSA表现如下:①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增粗、扭曲,分支增多;②肿瘤内出现肿瘤血管,瘤内大量的纤细、扭曲、杂乱无章的新生血管;③出现肿瘤染色,即在造影的毛细血管期,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显影,导致肿瘤密度普遍增深;④出现血管湖和血管池,由于肿瘤破坏血管使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内溢出而产生团状或片状的密度增高区;⑤肿瘤对血管的破坏使血管短路或分流,导致从支气管动脉注入的造影剂不仅仅从支气管静脉引流;⑥转移的淋巴结显影,即转移的淋巴结产生与原发病灶相同或类似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2肺癌的表现及转移方式
2.1黏液嵌塞
见于中央型肺癌。肿瘤向支气管内生长,将支气管堵塞,阻塞的远端支气管有黏液潴留,支气管内分泌物和黏稠的白色黏液、脓液或其他分泌物聚集浓缩,构成气管“铸型”,故称黏液嵌塞。CT表现为一条或几条梭形条状或分叉状软组织密度影,其长轴指向肺门,肺门影增大,增强扫描肺不张在被强化的肺叶内,含黏液的支气管未强化,呈低密度条状影,常伴有支气管扩张征象[8,9]。
2.2肺血管的改变
癌组织直接侵犯邻近血管或癌性肿块,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邻近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变形,形态不规则或中断,伴随支气管梗阻而出现肺血管的改变。如肺不张时相应的肺叶内肺血管移位和聚拢,若局部肺气肿时血管变稀少,中央型肺癌常对纵隔肺门区域的大血管如上腔静脉、肺动脉浸润,粘连包绕。增强CT扫描显示肺动脉充盈造影剂后的管腔形态及肿块与血管的关系,当肿瘤浸润血管周围脂肪时,原低密度的脂肪层密度增加,肿瘤包绕血管时,可见血管壁不规则增厚,边缘模糊[9,10]。
2.3胸腔积液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多在同一侧,与普通胸腔积液不同的是,不产生明显的占位效应,纵隔不向健侧移位,膈肌的位置下移,多为合并肺不张所致。无论在胸腔积液中是否找到癌细胞,都意味着胸腔转移和侵犯。CT显示胸膜不规则增厚及壁结节更加支持胸膜受侵的诊断。
2.4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肺癌导致淋巴结转移时患者预后较差,CT扫描显示无名血管周围、器官前、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奇静脉组、肺门淋巴结增大。其长径大于1.5 cm,短径大于1.0 c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2.5肺癌的转移方式
中央型: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侵犯、气道播种;周围型:胸膜和胸壁的浸润、纵隔的直接侵犯、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董伟华,肖湘生,李惠民,等.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612.
[2]Osaki T,Oyama T,Takenoyama M,et al.Feasibility o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using bronchial arterial mfusion for locally of induchi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a poilot study[J].Surg Today,2002,32:772.
[3]孙应实,韩铭钧,黎庶,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其检测能力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13-1117.
[4]李红,杨仁杰.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54.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结节病学组.结节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第二次修订稿)[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12:243.
[6]顾占军,潘纪戌,于经瀛.不典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303.
[7]潘纪戌.CT与高分辨率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5-298.
[8]钱兵.结节病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65.
[9]田建明,郝强.加强基因水平上的影像医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0):653-654.
篇5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篇6
【关键词】 子宫畸形;三维超声;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MRI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44-02
先天性子宫畸形是女性不孕不育、早产、流产、胚物残留的常见原因。有文献报道[1]子宫畸形可导致20-60%的早孕流产,5-25%的晚期流产,10-60%的早产。不同的子宫畸形治疗方法及治疗疗效均不同,因此对于子宫畸形的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方法主要有:超声、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MRI、宫腔镜、腹腔镜等。我们对经阴道(直肠)三维超声、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及MRI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怀疑子宫畸形的住院病人184例,均为已婚,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27.3岁)。就诊原因:原发不孕40例,不良孕产史5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0例,经期下腹痛或间断性下腹痛12例,闭经7例,性生活困难11例,异位妊娠3例,体检45例。
1.2 检查方法 经阴道(直肠)三维超声:应用GE Voluson 730三维实时超声诊断仪,经阴道(直肠)容积探头频率为5-9MHz。常规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的外形轮廓、宫腔形态及卵巢附件,注意宫旁是否有包块,若有包块观察其回声、血流及与子宫的关系。获取满意的二维超声图像后,嘱患者屏住呼吸,启动3D/4D功能,调节容积取样框至能包括宫腔及宫颈全长,将容积边框靠近,尽量与子宫内膜平行,启动自动扫描,调整X、Y、Z轴使子宫内膜的三维图像清晰显示,然后冻结、存储。观察宫腔形态是否异常,测量相应数据,做出超声诊断。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BSX-50ACPAS数字化胃肠机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患者取仰卧位,经阴道、宫颈插入气囊管,排出导管内气体,以免造成充盈缺损。透视下缓慢注入20ml欧乃派克碘海醇240mg/ml,以充盈宫腔及输卵管为宜,摄片1至数张,20分钟后复查摄片,观察双侧输卵管的情况。
MRI:使用GE公司生产的1.5T Signa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扫描采用SE序列,包括矢状面T2WI层厚4mm,层间距1mm,Fov:360mm×360mm,横断面T1WI、T2WI层厚5mm,层间距1mm,Fov:360mm×360mm及冠状面T2WI层厚4mm,层间距1mm,Fov:360mm×360mm。主要观察冠状面,观察宫底外形、子宫内膜及卵巢附件周围软组织情况。
2 结 果
子宫畸形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临床最认可的是美国生殖学会(AFS)分类法,将子宫畸形分为七类:Ⅰ类,无子宫、无阴道、幼稚子宫;Ⅱ类,单角子宫,可合并残角;Ⅲ类,双子宫;Ⅳ类,双角子宫;Ⅴ类,纵隔子宫(纵隔达宫颈内口以下称完全纵隔子宫,达宫颈内口以上称不完全纵隔子宫);Ⅵ类,弓状子宫;Ⅶ类,T型子宫。
184例患者经阴道(直肠)检查、HSG、MRI诊断结果如表1所示,诊断符合率如表2所示。所有病例均经宫腔镜和(或)腹腔镜检查证实。
3 讨 论
女性生殖器的发育非常复杂,需经一系列的衍化演变方能形成。在发育的任何时期,若受干扰都有可能影响生殖器的正常发育,形成不同类型的畸形,而且不同的子宫畸形治疗方案也不同,如纵隔子宫可用宫腔镜切除纵隔,单角―残角子宫可切除残角,双角子宫需经腹矫正等。因此准确诊断子宫畸形的类型对于治疗,帮助提高妊娠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3.1 子宫畸形的发病率及临床意义 在子宫畸形中.纵隔子宫最常见,约占55%,单角子宫占20%,双角子宫占10%,双子宫占5%,幼稚子宫占5%-10%,弓形了宫与T型子宫畸形相对较少见。
临床研究表明子宫畸形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如Troiano等研究发现纵隔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及双子宫发生自然流产率分别为65%、51%、32%、43%,早产率分别为21%、15%、21%、38%,活产率为32%、39%、32%、54%。Homer等报道纵隔子宫患者宫腔镜下纵隔子宫成形术后妊娠结局有很大改善:足月分娩率从3%升至80%,流产率从88%降至14%。而对于其他类型子宫畸形而言,手术治疗意义并不大,所以正确诊断各类子宫畸形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更好的帮助提高妊娠成功率。
3.2 三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 经阴道(直肠)三维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畸形中,能较容易获得子宫冠状面,既能显示宫腔全貌,又能显示子宫的外形,同时能观察附件宫旁组织,诊断准确率高。且其检查费用低,检查用时短,重复性好,易被病人接受,成为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首选方法。但其对于内膜薄的患者诊断有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对于输卵管是否通畅无法判断。在本组病历中,经阴道(直肠)三维超声检查有14例误诊,其中1例将完全纵隔、鞍状子宫误诊为双角、完全纵隔子宫;2例不全纵隔子宫误诊为宫腔粘连;2例不全纵隔子宫误诊为完全纵隔子宫;3例完全纵隔子宫、双宫颈管误诊为完全纵隔子宫、单宫颈管;3例单角子宫误诊为正常子宫;2例宫腔粘连、不全纵隔子宫误诊为弓形子宫。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简单实用,图像清晰,对于机器设备要求不高,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对对比剂的涂布形态不同,可以评价宫腔形态,同时可显示输卵管,能评价输卵管是否通畅,更适合于初诊患者。但其不能提供子宫外形轮廓的具体信息,对于区分单角子宫是否合并残角及区分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及双子宫方面有一定困难。而且有射线损伤,检查后近期不能受孕,且不适合多次检查,检查使用的含碘对比剂有过敏的危险。本组病历中经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有28例误诊,其中9例将不全纵隔子宫误诊为鞍状子宫;5例单角-残角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2例双角子宫误诊为不全纵隔子宫;3例双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2例双子宫误诊为完全纵隔子宫;2例弓形子宫误诊为鞍状子宫;4例完全纵隔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图2);1例T型子宫误诊为正常子宫。
MRI检查: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子宫外形轮廓、宫腔结构及宫旁软组织,是诊断子宫畸形较好的方法,其诊断准确率高。但由于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不宜作为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常规检查方法。而且MRI检查也无法显示输卵管的通畅情况。本组病历中,MRI检查误诊4例,其中1例将双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伴肌瘤内出血;1例III型单角-残角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伴肌瘤内出血;2例弓形子宫误诊为不全纵隔子宫,考虑MRI诊断无明显的量化标准。
综上所述,经阴道(直肠)三维超声诊断率高,可重复性好,可作为诊断子宫畸形的首选检查;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简便易行,可了解输卵管的情况,更适合于初诊患者;MRI诊断符合率高,无创伤,可作为前两者的有效补充。不同患者可根据其就诊目的选用不同的检查,为临床提供更有意义的信息,便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琳,何世容.宫腔镜下纵隔子宫成形术与反复流产[J].国外医学产科分册,2000,27(4):308.
篇7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占80%~90%,其中单发占80%~90%,多发占5%左右)、增生(少见,仅10%)或腺癌(罕见,1%~2%)等导致甲状旁腺素(PTH)分泌过多,引起骨、肾、消化、神经系统等病变及钙磷代谢紊乱疾病。本病好发于女性,30~50岁多见,绝经期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约1:2~4。本病一经确诊,即行手术切除可获治愈。
1症状体征
高血钙症群:①消化道症状:恶心、厌食、腹胀、顽固性便秘、顽固性消化性溃疡以及Zokkinger-Ekkison二氏综合症。②倦怠、乏力、肌无力。③精神异常: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性格改变、惊厥、嗜睡、昏迷。
骨溶化及纤维囊性骨炎症状:①骨痛及畸形;②病理性骨折;③骨囊性变。
内脏及器官钙化引起的症状:①尿路结石、肾钙化、血尿、反复尿路感染②眼结合膜及眼睑钙盐沉着、角膜钙化;③关节钙化、疼痛、强直。
甲旁亢危象:头痛、肌无力、口渴、多尿、脱水、呕吐、低血压、嗜睡、谵妄、昏迷、心动过速、心律失 常、无尿、肾功能衰竭。
2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高血钙症状群;骨疼痛、病理性骨折、纤维囊性骨炎;肾结石、肾钙化;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消化性溃疡或伴胰岛胃泌素瘤。
反复多次测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氯高。
尿钙、尿磷、尿CAMP增高,尿羟脯氨酸增高。
甲状旁腺功能试验:①肾小管磷重吸收率下降至83%以下;②钙耐量试验:PTH不受抑制;③低钙饮食试验:尿钙不减少;④糖皮质激素试验:血钙不下降。
血清甲状旁腺素(h-PTH)升高。
X线检查:骨质吸收、脱钙、骨质疏松、牙槽骨吸收、骨折、畸形、纤维囊性骨炎;肾结石、肾钙化、软组织钙化。
定位检查:高解析度的超声波,CT扫描;75Se甲状旁腺扫描;颈静脉插管,从血管分支中分段取血测定
PTH。
除外慢性肾功能衰竭、骨软化症等。
注意继发性、三发性甲旁亢以及异位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瘤所致甲旁亢。
3治疗原则
手术摘除甲旁腺瘤或癌;积极治疗并发症;对症治疗(高钙血症危象的处理)等。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甲旁亢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CT、核磁共振(MRI)、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间接喉镜等。
3.1超声
包括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造影超声、术中超声和超声介入。超声显像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技术,操作简便,检查费用低,可重复使用,无创伤,无放射性损害,能在床边检查、术中应用等,已逐渐成为临床检测甲状旁腺疾病的首选。甲状旁腺超声诊断的重要性是它能够发现小的甲状旁腺新生物,提供术前定位诊断。超声显像作为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国外报道其敏感性为64%~84%,特异性为72%~96%,准确性为79%~94%;国内则分别为89%~90%,94.11%~98.4%,93.11%~95.3%。可见超声可作为甲状旁腺疾病术前定位的首选方法。而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穿刺和组织学活检,更是大大提高了甲状旁腺疾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二维声像图(黑白超声)主要用来观察甲状旁腺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态、边界、回声、是否有钙化灶等。甲状旁腺腺瘤可见在甲状腺后缘有一圆形、椭(卵)圆形、梭形、长方形、三角形、子弹形、泪珠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团块,包膜完整而菲薄,边界清楚,内部为弥漫性实质低-中等回声,不均质,轻-中度增大(多在10~30mm),可合并出血、坏死或囊变,此时可出现无回声区。CDFI 示腺瘤前缘和周边可有丰富的血流,呈血管环绕征,可测出动脉频谱,并见动脉分支进入瘤体内。甲状旁腺癌声像图呈分叶状、近圆或椭圆形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常浸润包膜,边缘不清、不规则,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后方有衰减,可囊变而呈液性暗区,以前后径增大为主,常向周围浸润,易发生钙化。
超声诊断甲状旁腺癌目前仍存在较多争议,图像特征常有混叠现象,需综合各项超声参数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凭某一参数或描述下定论。超声图像与CT、MRI比较,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仍有限度。超声图像的显示和判断有较大的主观性因素(操作者依赖性)。
3.2X线
X线检查由于其软组织密度分辨率差,故对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作用有限。甲状旁腺肿瘤一般较小,颈部X线平片检查不易发现。但由于腺体分泌功能过盛造成的骨质疏松、尿路结石或纤维囊性骨炎改变,则可由X线平片得到证明。
3.3CT
CT在临床上应用普遍,尤其是螺旋CT,其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目前CT对于甲状旁腺肿瘤的主要诊断价值在于明确肿瘤的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在复发或晚期甲状旁腺癌病人有邻近脏器(如气管、食管、颈部血管、神经等)侵犯或出现转移时,CT则要明显优于超声检查。但对甲状旁腺肿瘤的性质判断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甲状旁腺CT扫描通常采取横断面,以层厚5mm作连续扫描,其范围视甲状旁腺大小而定。常规应用造影剂作增强扫描。甲状旁腺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较低密度结节影,增强CT扫描呈均匀性或环形强化。但正常甲状旁腺腺体较小(3~8mm大小)不论是平扫或增强CT扫描均不易显影。
螺旋CT的产生是CT史上的一次革命,64排螺旋CT提高了扫描速度、扫描范围、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并做到各向同性重建。随着双源CT临床的应用及即将应用于临床的256排CT和正在研究的平板CT,有可能提供更精确的形态学信息,同时还可提供血液动力学信息,最终将代替有创性的血管造影。其优点:①扫描速度快,小间隔重建,克服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提高了甲状旁腺小病灶的检出率;②一次注射造影剂可完成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动态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③CT血管造影三维采集、多种重建方法增加了对血管病变的研究手段;④显示钙化优于MRA。但患者需接受x线辐射;碘过敏患者受到增强扫描的限制。
3.4MRI
MRI在甲状旁腺肿瘤中应用很少,因其主要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常用于判断肿瘤的位置和与临近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检测,对于良恶性的判断十分困难。MRI对显示较小的甲状旁腺肿瘤较CT敏感;对甲状旁腺肿大可区别实性肿瘤与囊肿,胶样囊肿与血囊肿,甲状旁腺肿瘤手术后改变是水肿、纤维化或肿瘤化复发,后者应用Gd-DTPa 增强MRI显示明显强化。与螺旋CT相比MRI的优势:①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全面反映病灶的内部结构特征;无骨伪影干扰;②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病灶有多次检出机会;③多方位成像;④流动效应;不用对比剂使血管成像;⑤质子驰豫增强效应:使顺磁性物质(如正铁血红蛋白)显影敏感,MRI造影剂用量少,团注效果好,准确反映病灶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其缺点:①显示钙化灶不敏感,受MRI机伪影、运动伪影、金属伪影干扰。②有心脏起搏器等顺磁性金属、神经刺激器者及幽闭恐怖症者不能行此项检查。
3.5核素扫描
由于正常甲状旁腺体积很小,一般不能被显影,只有在甲状旁腺瘤或腺体增生的情况下,才能被显影。通常用201T1或99mTc减法显像来进行显影。核素扫描显像方法简便、安全,且灵敏度较高,但不能作为评判甲状旁腺肿瘤良恶性的方法。
超声波和99mTc sestamibi扫描敏感性分别为65%和80%。联合应用超声波和99mTc sestamibi扫描在同一部位发现甲状旁腺肿瘤的敏感性增加到96%。
3.6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及PET-CT
PET及PET-CT是一项较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国外使用较多,国内患者对它相对陌生。PET使用一种类似葡萄糖的示踪剂(18F-FDG),可于体外定位诊断肿瘤组织,尤其是对恶性肿瘤术后的全身监测。对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尤其是术前)目前较困难,但在判断肿瘤组织与临近器官的关系或淋巴结转移时敏感性则要高于CT和MRI。不过,由于其检查费用昂贵,目前尚未广泛开展。
甲旁亢在临床上极易被忽略,但当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病理性骨折、尿路结石、血尿、尿路感染、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等情况时,均应想到此病,并做相应检查以确诊。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看出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其中超声检查以其无创、实时监测、经济、操作方便等优势成为临床医师的首选,因此,我们建议发现或怀疑有甲状旁腺肿块的患者都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为医师的进一步诊断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都不能诊断或排除甲状旁腺恶性肿瘤,患者不应过分追求检查费用的高低,也不应盲目猜测检查结果的好坏,目前确诊唯一可靠的途径仍然是病理结果。不同病因治疗原则不同,原发性甲旁亢宜尽早手术切除腺瘤,不适宜手术者,则应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选择的药物亦有不同。继发性甲旁亢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三发性甲旁亢应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而对假性甲旁亢切除肿瘤方可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90~393.
[2] 刘亚锦,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超声诊断与鉴别.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会年会论文汇编,P.145~146,2001,5,南京;超声图像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16(12):913.
篇8
1 颈椎后凸畸形概念
颈椎后凸畸形是一个可由多种病因诱发多个节段颈椎生理前凸丢失、颈椎后伸力矩变为前屈力矩,并继发有椎体前缘高度减小、关节突关节脱位、颈椎不稳,可伴有局部椎体后移、颈椎管狭窄及邻近节段褪变的症候群。临床中作者遇到颈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的病例较多。文献中颈椎后凸畸形诊断无统一标准。颈椎后凸畸形有什么样的诊断标椎才科学,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就此问题现将不同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2 颈椎的生理曲度及生物力学
在矢状面上,新生儿脊柱呈现一固定的向后方的弯曲,这种后凸状态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发生变化,胸椎和骶椎后凸弯曲基本不变。当新生儿获得控制头部活动的能力并能够保持头部直立时,颈部形成了向前的弯曲。在婴儿开始直立坐着并且直立行走后,腰椎再次出现向前方的弯曲。这样在矢状面上,人体脊柱呈现“S”形弯曲。在脊柱“S”形弯曲中,胸椎和骶椎后凸弯曲是原发性的,来源于新生儿期的脊柱姿势。胸椎和骶椎椎体的楔形变促使胸椎和骶椎后凸弯曲形成,可为骨盆和胸廓内脏器提供足够的空间。颈椎和腰椎的前凸弯曲是继发性,一般是由于相邻椎节相互成角构成,由椎间盘的楔形变而非椎体的楔形变形成,椎间盘的前缘高度高于椎间盘后缘。颈椎和腰椎是脊柱具有关节运动的节段,正是这种结构,使脊柱多种运动形式成为可能。脊柱矢状面的曲度变化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需要,有助于在活动和行走过程中缓冲振荡,吸收能量,避免损伤。同时矢状面上的改变,使维持人体脊柱姿势的非中心部位肌肉松弛而使脊柱产生屈伸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当头颅和躯干重量通过骨盆时,维持姿势和步态的肌肉可以最大效能做功。自脊柱顶点引出的铅垂线,应始终靠近脊柱底部的中心点。在冠状面上,从齿突引出的铅垂线通常非常接近S1的棘突(1 cm以内),在矢状面上,通过C7椎体,胸椎前方,腰椎后方,最后通过S1的后上角。矢状面弯曲互相平衡来维持头部、躯干和骨盆的直立。在典型状态下,矢状面的轴向垂线应当通过C1和T1中心,颈椎前凸使矢状面的轴向垂线在C2~7的后方通过。[1]
3 颈椎后凸畸形的不同测量方法及优缺点
3.1 Cobb’s角测量方法,四切线Ccbb’s测量方法(如图2)
Lippman首次在脊柱正位片上用椎体终板线的垂线来描述脊柱侧凸,后来被Cobb’s角所普及,随后Cobb’s角被用在侧位片上测量颈椎、胸椎、腰椎的矢状面的曲度变化。如图所示:从C1椎体的上终板到C7椎体下终板。或从C2椎体的上终板到C7椎体的下终板,也有学者因C7椎体被重叠不易被观察到,从C2测量到C6的Cobb’s角测量由于C1、2椎体的过度后伸状态,往往使测量的结果偏大,而C2~7因C2椎体前下缘过分向前下延伸,往往使测量的结果偏小。四切线Cobb’s角测量方法在脊柱侧位片上评估脊柱矢状位曲度不象在脊柱正位片上评估脊柱侧凸那样理想,但也是临床常用的选择方法之一,在不同的测量者之间和相同测量者不同测量次之间有较可靠的重复性,但测量值的标准差较高,4.5° ≤SEM(standard errors of measurement)≤ 10°。有这样一组研究:由2位有10年以上经验的医师对30份颈椎的侧位片经验性将研究对象分为颈椎正常前凸(17)、颈椎生理曲度变直(9)、后凸的颈椎(4)三组,再用四切线方法行Cobb’s角测量(Cobb’s角正值为前凸,0值为直颈椎,负值为颈椎后凸),测量结果与经验预测相符合的相关系数为0.71,有较高的符合率。四切线测量方法比起两切线测量方法,多划的两条垂线没有增加人为的误差因素[2~7]。
3.1.2 两切线Cobb’s角、椎体转动角,即相邻终板两线夹角测量
最早Drexler在颈椎侧位片上,用两个相邻的椎体终板切线来评估椎间角, Farfan等用两切线Cobb’s角的方法研究腰椎的前凸。两切线测量椎体的转动角,有助于判断颈椎每个节段的椎体在矢状面上的排列关系,及反应出椎间盘前后缘的变化。如是负值,则表示相邻椎体间前缘开口小于后缘,椎间盘前宽后窄,此节段脊柱呈生理前凸,如是负值,则表示相邻椎体间前缘开口小于后缘,椎间盘前窄后宽,此节段脊柱呈生理后凸。[2~7]
3.2 椎体后切线夹角测量方法(如图3)
椎体后缘切线由Jackcon提出,被他称之为生理性应力线,指的是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随后Gore等应用椎体后缘切线测量颈椎的生理前凸。后来Harrison将椎体后缘切线用于颈椎的每一个节段,此测量方法能更确切地反应颈椎的生理曲度,且每个节段的后切线夹角能反应出颈椎曲度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中断则表示相应节段颈椎曲度的反常。而总体的椎体后切线夹角则不能反应颈椎的曲度的真实情况,局限的后凸畸形不能从总体的后切线夹角值中反应出来。椎体的后缘切线反应了椎体后缘的倾斜度,椎体后缘的倾斜度构成了颈椎的生理曲度,后切线测量可提供工程学上的分析。如果以椎体后缘为原数据,将颈椎模拟成弯曲的柱状体,就可行工程学分析。后切线法测量颈椎和腰椎可靠性较高。对节段性椎体后切线夹角(egmental angles (RRAs))和节段性后切线夹角之和总体的后切线夹角(sums of the segmental angles (ARAs))有较低的标准差(SEMs)1.2°≤ SEMARA ≤1.8°。Harrson DE通过多人重复测量比较研究后切线夹角测量方法和Cobb’s角测量方法测量颈椎曲度的可靠性显示:后切线夹角测量方法优于Cobb’s角法。[2~4] 图1矢状面的轴向垂线应当通过C1、T1、T12、S1,颈椎前凸使矢状面的轴向垂线在C2~7的后方通过,头在正常的位置时,脊柱前部处于张力状态 图2颈椎侧位片上的四切线Cobb’s角 A示C1~7的Cobb’s角,B示C2~7的Cobb’s角 图3为颈椎的后切线测量法 图3aC2~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ARA) 图3b每个节段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RRA)3.3 D值测量法
3.3.1 Boren氏测量法[7、9]如图4A
Borden氏测量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此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法,正常C值为(12±5) mm。此法为目前颈椎测量被公认为客观、准确的测量方法,虽有相关文献报道存在着一些缺陷, Borden氏测量法在颈椎曲度测量中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3.2 改良Borden氏[10]测量法如图4B
王成林用改良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曲度如图枢椎椎体前上缘为A点,C7椎体前下缘为B点,AB二点相连而成A线,连结各椎体前缘形成C线或弧线,然后作A线到C线最凸点垂线,定为D值,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本法与Bobor氏法的比较:侧位片上辨认颈椎生理曲度后凸或呈“s”型弯曲以本法为优,但对生理曲度变直或前凸的判断,一般只能通过Bobor氏法来测量。由于Bobor氏法的齿状突后上缘,定位常含糊不清(尤其在摄片条件偏低时),而且齿状突的变异发生率较高。另外,由于受检者颈短,以及颈根与肩背部软组织和肩胛骨重叠等因素,C7后下缘的显示率也往往不及C7前下缘本方法上、下点的定位标志比Bobor氏法明确,当然精确度也相对增高。
3.3.3 DC1-T1 值和DC2-C7 值的测量如图4C
颈椎在正常的矢状面上,经过C1的铅垂线应该经过T1,在C2和C7的后方,头在正常的位置时,脊柱前部处于张力,脊柱后部处于压力状态。如果C1的垂线向前迁移(头重力线向前迁移)则使颈椎的屈曲力矩增大,伸展力矩减少,造成颈椎后凸畸形。测量C1后弓到T1椎体后缘的间距或C2齿突后缘到C7椎体后缘的间距可反应头迁移的程度对判断头和颈椎的平衡有重要意义。[1、8]
4 颈椎后凸畸形的不同诊断标准
目前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定义有两种方法,1种是解释性定义方式,一种是定量性的定义方式。Zdeblick TA、Jeffrey和Bridwell[1、9]认为:颈椎前凸曲度任何角度的反转均为颈椎后凸畸形。Borden氏测量值为正值时称“前凸”,为颈椎正常生理弧度;D值为零时称“变直”,即颈椎生理弧度变直;D值为负值时称“反弓”。而Toyama [11]等根据Borden氏测量的D值将颈椎曲度分为四类:生理前凸、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后凸畸形、颈椎鹅颈畸形(图5)。Vedantam Rajshekhar[14、17]等认为选择后凸节段的最上椎的上终板、最下椎的下下终板Cobb’s角测量方法(图6A),Cobb’s角大于5°为颈椎前凸,Cobb’s角在负5°和5°之间为颈椎曲度变直,Cobb’s角小于-5°则为颈椎后凸。还指出(如图7):以C2后下缘和C7后下缘连线为界,其余椎体被此线分割则表示后凸,椎体后缘刚触到此线为颈椎曲度变直,椎体完全在此线前方为生理性前凸。后切线夹角(如图6B)是较理想的测量方法。Randall T[14]等认为:选择C2~7后切线夹角测量由于C7椎体与肩部重叠而不能准确的测量,后切线夹角测量出值为正值则表示颈椎后凸畸形。Gore[15]研究发现:男性颈椎生理曲度在16°~22°之间,而女性在15°~25°之间,并认为少于此角度为后凸畸形,大于此范围为颈椎前凸过大。Yoshiaki Helliwell[18]等根据颈椎后缘曲线和齿突后下角到C7后下角的面积将颈椎的曲度分为(如图8所示):生理性前凸:阴影部面积为100 mm2~400 mm2;颈椎过度前凸500 mm2~1000 mm2;颈直:阴影面积-99 mm2~99 mm2;颈椎后凸:阴影面积-500 mm2~100 mm2。 图4D值测量法 A:Borden氏测量法 B:改良Borden氏测量法 C:DC1-T1值和DC2-C7值的测量方法 图5a颈椎生理前凸 图5b颈椎变直 图5c颈椎后凸 图5d鹅颈畸形 图6后凸畸形测量方法 A:Cobb’s角测量方法 B:后切线夹角测量方法 图7a颈椎生理前凸 图7b颈椎变直 图7c颈椎后凸5 小结
颈椎后凸畸形的定义在文献中很难统一,不同的测量方法有不同的标椎[16]。什么样的定义更适合于临床,什么样的定义更有利于指导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作者认为,颈椎在整体脊椎中矢状面的平衡是定义中主要考虑的问题。颈椎侧位片要包括T1。在手术治疗中,两切线Cobb’s角可能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对于判断颈椎后凸畸形(特别是节段性后凸)真实地反应颈椎的曲度,后切线夹角较合适。对判断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则D值的测量方法更加直观。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定义不光是概念上的是与不是,还要对颈椎后凸畸形严重程度进一步认识和分型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特别是对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按目前的定义标准)而头位置前移患者的研究有待于深入。
参考文献
[1] Ganju A,Ondra SL,Shaffrey CI,et al.Cervical kyphosis[J].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03,17:345-354.
[2] Harrison DE,Harrison DD,Caillie R,et al.Cobb method or harrison posterior tangent method which to choose for lateral cervical radiographic analysis[J].Spine,2000,25:2072-2078.
[3] Troyanovich SJ,Stroink AR,Kattner KA,et al.Does anterior plating maintain cervical lordosis versus conventional fusion technique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receiving single-level fusion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2,15:69-74.
[4] Loder RT.The sagittal profile of the cervical and lumbosacral spine in 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J].J Spinal Disord,2001,14:226-231.
[5] Hilibrand AS,Tannenbaum DA,Graziano GP,et al.The 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J].J Pediatr Orthop,1995,15:627-632.
[6] Cannada LK,Scherping SC,Yoo JU,et al.Pseudarthr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a comparison of radiographic diagnostic measures[J].Spine,2003,28:46-51.
[7] 曹师锋,贾连顺,孔庆毅.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植骨对颈椎曲度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94-1396.
[8] 桂斌捷,叶晓健,贾连顺.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665-668.
[9] 叶添文,贾连顺.青年非创伤性颈椎生理弧度异常的病因及机理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979-982.
[10]王成林.颈椎生理曲度的X线测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99-101.
[11]Toyama Y,Matsumoto M.Realigment of postoperativecervical kyphosis in children by verebral remodeling[J].Spine,1994,19:2565-2570.
[12]Zdeblick TA.Cervical kyphosis.In:An HS,Simpson JM,et al.Surgery of the cervical spine[M].Baltinore,MD:William and Wilkins,1994,367-377.
[13]Rajshekhar V,Arunkumar MJ,Kumar SS,et al.Changes in cervical spine curvature after uninstrumented one and two-level corpectomyin patients with spondylotic myelopathy[J].Neurosurgery,2003,52:800.
[14]Loder RT.The sagittal profile of the cervical and lumbosacral spine in 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2001,14:226-231.
[15]Gore DR,Sepic SB,Gardner GM.Roentge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symptomatic people[J].Spine,1986,11:521-524.
[16]Steinmetz MP,Kager CD,Benzel EC.Anterior correction of postsurgical kyphosis[J].J Neurosurg Spine,2002,97:277-280.
篇9
【关键词】 脉象 脉图 心血管疾病 诊断
切脉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脉象的形成与心血管的功能密切相关;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脉象亦有相应的改变。掌握脉象及脉图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辨证分型,观察疗效,推断预后。
脉象的形成与心、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脉象是脉管搏动的指感形象。现代脉学研究证实:(1)脉管的搏动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血液和血管壁的振荡,这种振荡受到波的离散、血液和管壁粘滞性的阻尼作用、外周反射波的迭加、动脉管壁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2)脉象的形成和变化与心肌的健损,收缩力的强弱,传导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与心脏搏动的速率、节律、每搏输出量、有效循环血容量、血液的成分、血液粘度、血凝状况、血液流速流态等有关;与脉管的粗细、弹性,血管壁内外的阻力等有关。[1]
综上所述,心、血、脉三者是决定脉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脉象首先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脉象及脉图变化与心血管系统病变
诊察脉象与脉图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
1 数脉 脉来急速,一息五~六至,约为96~120次/分,脉律基本整齐。脉图周期t=0. 5~0. 64秒,节律基本均匀。心电图大多数为窦性心动过速,亦可见于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心房扑动伴规则的2∶1房室传导等。
数脉可见于正常人运动、激动之后及妊娠的中后期。而病理性数脉多属心血、心阴虚弱,虚热内扰所致。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β受体功能亢进,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活动性心肌炎与心内膜炎、肺心病、甲亢、贫血性心脏病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数脉常因情绪激动、疲劳、改变等诱发,具有或快或慢、渐快渐慢、应指博动有力的特征。心衰等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数脉,多为持续性,脉数无力,常伴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此外,肾上腺素、麻黄素、咖啡因、阿托品等亦可致一过性数脉。
2 疾脉 脉来疾急,一息七至以上,约在130~180次/分。脉图周期t≤0.48秒。心电图以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为多见,亦有表现为≤1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速。若心气心阴虽虚而未致阴不敛阳、虚阳外越者,其脉疾而整齐有力,有反复发作史,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以上,除自觉心悸不宁、头晕外,一般无其他不适,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其发作,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动过速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亦有预激症候群的可能。若心气心阴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者,其脉疾而软弱无力,甚则疾而细微欲绝,呈短阵发作,持续时间短,常有胸闷、气急、出汗、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甚则晕厥休克,刺激迷走神经亦不能终止发作,多属室性心动过速,大多由于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伴心源性休克所致;亦可见于严重电解质紊乱、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此类病人往往很快出现室颤、阿—斯综合征。
3 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三至,不足四至,约为40~60次/分,脉律整齐。脉图周期t=1.0~1.6秒,节律均匀。心电图常为窦性心动过缓,Ⅰ°房室传导阻滞,2∶1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交界心律等。
脉迟而有力可见于正常人,特别是长期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者,是心阴心血充盛,心气心阳鼓动有力的表现,多属窦性心动过缓。脉迟而无力,多属心阳虚鼓动无力所致,应考虑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前者常由于改变、呕吐等诱发,多呈阵发性,临床症状较轻,基础脉率多在50~60次/分,运动或药物刺激后脉率>90次/分,且维持时间较长。后者常有明确病因而无明显诱因,多为持续性,常伴有一过性黑蒙或晕厥,心前区疼痛,畏寒肢冷等,基础脉率常<50次/分,运动及药物激发后脉率仍<90次/分,且维持时间较短,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此外,洋地黄、奎尼丁、利血平、乌头类药物亦可导致迟脉。
4 损脉、败脉 损脉为一息二至,约为30~40次/分;败脉为一息一至,即<20次/分,脉律可齐亦可不齐。脉图周期t>1.6~3.0秒。心电图常为Ⅱ°房室传导阻滞,呈恒定的2∶1或4∶1传导,Ⅲ°房室传导阻滞所出现的自发性室性心律,或室性自身心律和房室连接区心律交替进行等。
损脉、败脉多属心阳衰竭、阳气暴脱之危重证候,多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等。常见于洋地黄中毒、心肌梗死、心肌炎、高血钾等原因引起的窦房结功能衰竭或窦房结与房室结双结病变。临床应紧急处理,慎防阿—斯综合征的发生。
5 弦脉、紧脉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绷急,如绞转绳索。二者都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减少,外周阻力增高。脉图重搏前波h3抬高,与主波h1接近或与主波融合,呈宽大主波,h3/h1≥0.7~1.0,w/t>0.2;降中峡抬高,h4/h1>0.5;重搏波h5平坦,h5/h1≤0.05。心电图可出现电轴左偏,或左心室高电压,或s-t段下降、t波低平等。部分弦脉的心功能参数可表现为SV及FI有所减少、PEP/LVET比值增大等。
弦脉较多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甲亢患者。40岁以上,尤其是老年人脉弦,常提示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的弦脉特点是:重按尺部,寸、关部仍然弦紧有力。脉象越是弦紧挺直、搏指有力,提示血压越高,应警惕高血压危象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若脉弦细而数,多伴有心肌劳损、心功能不全,此时收缩压升高反不甚明显。冠心病若脉弦紧而细涩,应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2]甲亢常伴有心动过速,其脉象多为弦数相兼,搏指有力。
6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叁伍不调,其特征是强弱不均、节律不齐。脉图升、降支斜率减小,主波夹角θ≈45°,t1≥0.14;波峰、波谷不明显,呈土堡形,或升支上有明显的顿挫;主波h1高低不均,周期t长短不齐。心电图可出现房颤、房扑、多源性早搏等。心功能参数SV及FI减小、PEP/LVET比值增大等。
涩脉多由心气不足,鼓动无力;精伤血少,脉失充盈;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致。房颤或伴有心衰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室充盈不足,心室节律不齐,致使每搏输出量、血管的充盈度出现显著差异,故常出现涩脉。临床常见于风心二尖瓣狭窄伴左心房扩大,且多为持续涩脉;其次为冠心、高心、肺心、甲亢等,可出现阵发或持续涩脉;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预激症候群、洋地黄中毒等亦可出现偶发涩脉;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亦常表现为脉涩而细弱。冠心病患者若突然持续出现脉涩而无力,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衰。此外,高脂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由于血液处于粘、浓、聚、凝状态,亦常出现涩脉。
7 细脉、弱脉、微脉 细脉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弱脉极软而沉细。微脉极细极软,若有若无。三者都具有脉形细小,脉力软弱的特征。脉图主波h1矮小,重搏波h5低平,h-f趋势曲线低平,呈无力型。心电图常出现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功能参数SV及FI显著减小、PEP/LVET比值明显增大等。
该三种脉象总属阴血亏虚、脉道失充,阳气虚损、鼓动无力所致。微脉更是阳微阴竭、虚阳外越的危重征象。三者是心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脉象,提示心肌缺血劳损、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每搏输出量减少等。风心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冠心病肌功能不全、肥厚性心肌病、贫血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等所致每搏输出量减少者,常出现细脉。尤其是病程较长,心肌劳损、缺血明显,或心功能不全、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时,脉象更显细弱无力。微脉是各种因素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典型脉象。由于每搏输出量明显减少时心率往往偏快,且常伴有心律失常,故细、弱、微脉常与数、促、结、代、涩等脉相兼出现。
8 洪脉、大脉 洪脉脉体阔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应指如洪水冲击之感,西医称之为“水冲脉”。洪脉脉图主波h1高大,升支斜律增大,降支骤然下降,主波夹角θ≤20°,重搏前波h3低平,降中峡h4深陷,h4/h1<0.3,重搏波h5波幅较高、位置偏平。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室增大,左室道输出增宽,主动脉主波增大,重搏波变低、消失等。
大脉脉体宽大,却不似洪脉汹涌搏指。其脉图与洪脉相似,但起伏稍小,降支下降较缓。
心血管病若见洪脉、大脉,常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压差增大(≥6.0KPa),临床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型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前者常为脉洪大而弦紧有力,且因收缩压明显增高而导致脉压差增大;后者脉象虽洪,但不似前者汹涌有力,常因舒张压明显降低而致脉压差增大。此外,甲亢亦可出现脉洪而弦数有力;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贫血性心脏病、主动脉瘤、梅毒性主动脉炎等,亦可出现脉洪大无力,按之空豁。
9 散脉、芤脉 散脉浮而无根,散乱无序,沉取不应。脉图主波低平,h1高度不等,升、降支斜率减小,波峰、波谷不明显,周期t不均,h-f趋势曲线低平,呈无力型。心电图常出现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功能参数SV及FI显著减小、PEP/LVET比值明显增大等。
散脉为脏腑精气衰败,元气离散、虚阳外越的危重症象。是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典型脉象。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脉图主波h1虽高,升、降支斜率减小,重搏前波h3低平,h4/h1<0.2,h-f趋势曲线低平,呈无力型。心电图常出现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功能参数SV及FI显著减小、PEP/LVET比值明显增大等。
芤脉是急性失血伤阴,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的危重症象,是急性失血性休克早期的典型脉象。临床上急性大失血的早期一般芤脉多与数脉、疾脉相兼,且为时短暂,很快就转变为弱脉、微脉。
10 促脉 脉数而兼不规则的歇止。脉图平均周期t≤0.7秒,律不齐,并伴不规则的停搏,停搏间期常小于一个脉动周期,或在基本脉图中间出现多个插入性小波。心电图常为在窦性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基础上伴房性或室性早搏或不规则的房室传导阻滞,少数表现为房扑,呈2∶1传导伴3∶1以上传导,亦可见于双结性心动过速伴有传导阻滞。
促脉多由阴虚阳亢而兼有气滞血瘀,脉气不相接续所致。一过性促脉多由情绪紧张、疲劳等因素诱发,脉促而有力,持续时间短,全身症状不显著,刺激迷走神经即可终止发作者,多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若频繁持续出现脉促疾而细小无力,伴胸闷、气急、汗出、心悸、胸痛,甚或晕厥等,多是冠心、心肌梗死、风心、心肌炎及洋地黄中毒、低血钾等合并心衰的危重征象,往往迅速出现室扑或室颤。
11 结脉、代脉 结脉为脉迟兼不规则歇止。脉图平均周期t≥1.0秒,节律不齐,伴不规则的停搏,停搏间期常小于一个脉动周期,或在一组常态波群后有1~2个提前出现的小波群,无规律。代脉为脉缓弱而兼有规则的歇止,歇止时间较长。脉图周期t≈1.0秒,节律不齐,伴有规则的停搏,停搏间期常等于或大于一个脉动周期,或在一组常态波群后出现插入性小波,有规律。结脉与代脉常相兼发生而统称为结代脉。心电图以心动过缓而兼早搏为特征:结脉以兼房性早搏为多,代脉则多兼室性早搏或室性逸搏;此外间歇性窦性停搏、Ⅱ°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房扑不规则下传亦可出现结代脉。
功能性结代脉以偶发出现、运动后即消失为特点,可见于健康人或无器质心脏病者,常因惊恐紧张、劳累过度、饮食失节、吸烟饮茶过多等诱发。病理性结代脉多由心气心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脉,兼有寒痰血瘀阻滞所致;常表现为频繁出现、运动后增多,歇止时间明显延长,甚则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征。青少年以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为多见;中老年则多为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洋地黄中毒亦可出现结代脉。风心二尖瓣病变、肺心病、冠心病患者若出现结脉,往往继发房颤;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出现代脉,往往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先兆,切不可掉以轻心。
结 语
脉象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脉象及脉图的变化可以较集中地反映出心血管系统某些病变特征。本文讨论了18种脉象及脉图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瓣膜病变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诊脉识病”、“凭脉辨证”提供了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骨折;X线计算机;CT;MR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97-02
脊柱骨折占全身骨骼骨折的重要比例,而爆裂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是十分常见的,约占脊柱骨折的35%,尤其是不稳定型爆裂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甚至引起截瘫。平片有时难以显示椎弓、小关节、椎间盘和脊髓损伤情况,而CT能安全、快捷、准确地显示和诊断爆裂骨折,从而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56例,女64例;最大者 80岁,最小者30岁,颈椎骨折22例,胸椎骨折25例,胸腰椎骨折55例,腰椎骨折18例。
1.2 临床表现
搜集1998~2003年120例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骨折的发生原因中,交通事故52例,高处坠落35例,重物砸伤23例,老年人行走摔倒10例。临床症状均有患处疼痛,压痛和强迫,部分有肢体瘫痪,腰部胀痛,大小便失禁,胸闷,气短,休克等。108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非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例死于并发症,死亡率4.1%。
1.3 检查方法
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必要时加双斜位片,全部行CT检查。我院采用岛津4800 TE 全身CT机,采用美国GE公司0.5 T核磁共振机,采用T1WI,T2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厚度和间隔10 mm,如需薄扫时可用2~5 mm 扫描,并进行重建。
1.4 X线、CT、MR表现
1.4.1 X线表现平片显示椎体自然形态部分或全部消失,椎体骨密度减低,并见大小不等的碎骨片向椎体周围移动。正位片: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侧位片:椎体变扁,延长,呈楔型变,椎间隙变窄,严重者引起椎体明显前突、后突畸变,椎体错位;双斜位:小关节紊乱、滑脱、绞锁、移位。根据椎间孔是否增大、变小,是否导致椎体滑脱,从而判断脊髓是否受压、损伤。
1.4.2 CT表现椎体变扁,延长可见椎体前后方及椎间隙内有碎骨片,椎体骨质密度减低,附件可见线型、斜型、粉碎型骨折线,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或脊髓挫伤。
1.4.3 MR表现椎体楔型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如压缩性椎体向椎管内突出,可见硬膜囊及脊髓前缘受压,脊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脊髓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亚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也为高信号。
2 结果
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Pnes分类法,将爆裂骨折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平片, CT结果如下:
2.1 椎体上、下终板骨折
本组45例,占37.5%,均见椎体呈爆裂,线状骨折线,累及上下终板,27例见椎体前或周围有碎骨片。18例碎骨片向后突入椎管内, 9例伴有横突,椎弓骨折,2例见棘突骨折,7例伴有终板和关节突骨折。
2.2 椎体上终板骨折
本组64例,占53.3%,32例见椎体上缘碎骨片向椎体前移位,19例见椎体管内有碎骨片,硬膜囊受压,11例伴有椎板骨折。
2.3 椎体下终板骨折
本组15例,占12.5%,均见椎体下缘骨折,4例碎骨片及碎裂的椎间盘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根。1例见椎板骨折。
2.4 椎体上、下终板加关节突骨折
本组9例,占7.5%,见椎体爆裂骨折,并有小关节突骨折。其中,5例双侧小关节突骨折,4例伴有椎体前脱位;2例脊髓受压损伤。
2.5 椎体侧壁骨折
本组5例,占4.1%,3例椎体骨折,碎骨片向左右突入椎管,使椎管矢状径减小,侧隐窝变窄,1例椎体碎骨片向后突出,伴有小关节骨折。
3 讨论
根据Denis 脊柱三柱结构理论[1],前柱由前纵韧带、椎体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组成,中柱由椎体、纤维环、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弓、小关节突、横突、棘突后韧带组成。
爆裂性骨折可分为单椎体、多椎体,少数可为不连续多椎体,摄取脊柱平片诊断并CT、MR检查,使诊断更明确。
摄取正位片,可显示椎体不同程度变扁,碎骨片向椎体一侧或两侧移位,中柱的矢状面骨折,显示椎弓根间距增宽,侧位片椎体变扁或楔型变是前柱受压或碎骨片移位的征象,椎体后柱粗、短。椎体后缘连线(PVBL)中断、变形、消失是中柱骨折的征象[2]。CT、MR显示椎体横断面,对椎体纵向骨折线及椎体后缘的断裂均能明确显示,并对椎体上下缘不规则骨折、碎骨片移位方向及椎管内有无碎骨片、椎间盘疝出、椎弓附件的骨折、脊髓是否损伤等亦能明显显示,便于诊断。平片对脊柱小关节脱位的诊断非常困难,CT能显示小关节的横断面,判断小关节是否对称,关节间隙是否增宽、变窄,小关节是否脱位、绞锁等。MR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更明显,脊髓挫裂伤、出血、碎骨片压迫或突入脊髓内能直观显示。
椎体的附件(椎弓,椎板,横突,棘突,小关节突)是骨性连接和韧带附着的主要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骨性椎管的完整性以及对脊髓的保护起重要作用。附件的骨折,平片显示不清晰,易漏诊,CT横断扫描或MR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本组35例伴有附件骨折,引起相应椎管内改变。椎弓粉碎骨折,斜型骨折,移位,继发椎管狭窄。椎管狭窄分为3度(Ⅰ~Ⅲ度),分别为矢状径缩小1/3,2/3和大于2/3,本组2例脊髓损伤,引起截瘫。
1984年Denis提出脊柱三柱结构理论,提出爆裂骨折属不稳定型骨折,而 Forguson认为骨折仅累及前中柱的爆裂骨折,属稳定型。临床对是否是稳定型骨折的判断原则为[3]:①损伤累及两柱或两柱以上;②骨性椎管变窄;③骨折、脱位或严重的后突畸形。综合上述特点,两柱骨折为判断脊柱不稳定的重要条件,分别以后柱骨折、椎体滑脱、小关节脱位、骨性椎管狭窄、碎骨片位于椎管内、脊髓受压50%以上为判断椎体不稳定的充分条件。本组120例爆裂骨折,判断为不稳定型者97例,占80.8%。笔者认为爆裂骨折绝大部分为不稳定型骨折,而CT检查对骨折的判断全面、安全、快速,尤其突入椎管内的病变不易漏诊,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y[J].Spine,1983, 8(18):827-831.
[2]张雪哲.脊柱爆裂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l):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