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大量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素质放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与国外以及港台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放射治疗技术的培养机制比较滞后,人才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且大大落后于放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校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过18年专业培养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供探讨,同时对未来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
1 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现状
1.1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目前,除各省、地(市)设有肿瘤专科医院外,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属综合医院和肿瘤发病率较高地区的县医院,相继开设了肿瘤治疗中心或放疗科。放疗科由放疗医师、物理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组成,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而技师是医师的得力助手,需要一定时间的放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与考核才能上岗。据我校全国范围调研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医院,放疗技师极端缺乏,相当多的技师是由护士转行而来,部分是由原来放射科拍片技师转来,还有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影像专业毕业生,余下的就是自己科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来的,大多数未经专业系统训练。因此,造成了有些单位放疗科具备了先进的放疗设备,而没有一个合格的使用者,也成为诸多医疗纠纷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1.2国内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堪忧 现代放疗设备和技术发展要求放疗技师至少具备专科水平,具有相关专业知识,通晓设备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熟知放疗过程的各个步骤,参与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鼓励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和成熟的专业建设标准,但是由于社会对放射治疗技术的认识欠缺以及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自1998年以来,我校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培养,先后开展了中专及高职两个层次的放疗技师培养。直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后才正式以放射治疗技术专业进行招生,但仅招收了5名学生。近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也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较少,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2 我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
2.1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校充分认识到放疗技师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遵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兼顾职业素养的培养,序化内容、整合课程构建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生物学》,《断层影像解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临床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课程包括《放射治疗设备学》、《放射治疗计划学》、《放射治疗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与摆位技术》。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放疗专业的特点和时展要求,特别开设了断层影像解剖;在培养模式上,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吸取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精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全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形成校内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
2.2重视实训实习教学 在校实训教学中,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的、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训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院见习教学中,利用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的优势,把第四个学期的课堂放在医院中,由临床科室实施专业课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边教、边学、边实践,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职业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放疗技术岗位工作实际对接[1]。
2.3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近年来,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和招聘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新职业、新技术频出,面对“教学做一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等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我校通过制度建立一支主要以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技师为主,综合性医院的放疗科技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技师为主体,院校合作共建”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前期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后期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在医院完成。通过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内教师就能走出校门,深入临床一线边工作、边调研,把握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对学校教学的要求,适时修改、完善培养目标;而临床兼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等诸多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2.4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师生视野 1998年,我校与日本岛津制作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山东岛津放射技术教育中心。合作以来,日本京都医疗科学大学每年两期选派师资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3 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思考与探讨
3.1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自1998年,我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以来,毕业生就业非常抢手,远远不能满足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都是采用三年学制,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临床实训实习的培养计划。比较国际上诊疗放射线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进行临床实训实习),缺少了半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另外,大多数院校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没有完全独立,都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而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有相当的差异性,对于两个亚分支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和实训上都存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目前,由于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刚刚独立开设,加之招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在培养模式及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多层次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 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齐全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我国,放射治疗技师教育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培养机制相对落后,我校的放射治疗技术特色专业在也仅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技师的培养院校很少,希望我国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层次,提高培养档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能够自成体系,上下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篇2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湖北省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湖北襄阳441000
【摘要】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技术扫描,对照组患者行CT扫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肿瘤转移例数与对照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肿瘤瘢痕、肿瘤瘢痕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18F-FDG PET/CT显像技术的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分别为90 74%、100%,CT显像的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分别为78 0%、86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加强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阳性病灶的检出率,还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肿瘤;核医学技术;18F-FDG PET/CT
【中图分类号】R445 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116-02
目前,分子影像学逐渐应用于放射治疗中,该方式在早期癌症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同于CT检查,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能够通过观察组织周围的血行、血液浓度等了解肿瘤疾病分期,在调整临床治疗方案、确定药物作用靶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实践证明:加强18F-FDG PET/CT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耐受性。笔者对医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为(51 30±2 06)岁;肿瘤类型:6例肺癌,8例乳腺癌,4例肝癌,11例食道癌。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为30~66岁,平均年龄为(50 76±2 18)岁;肿瘤类型:7例肺癌,9例乳腺癌,6例肝癌,7例食道癌。纳入标准:①临床病理证实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②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预计生存周期≥3个月;④完成治疗周期;⑤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1]:①入组前1个月接受放射治疗;②存在骨髓抑制症状;③中途退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具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观察组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技术扫描。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的监察,了解其是否存在低血糖症状,并按照每千克6 21MBq的比例取18F-FDG造影剂行静脉注射,注射结束后,辅助患者卧床休息,60min后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扫描期间头部应都处于中央位置,避免对扫描参数造成影响。扫描结束后对PET、CT等图像进行重建,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病灶位置后再行核素内照射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CT扫描,扫描期间应取95ml浓度为60%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再分别对患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等进行扫描。扫描期间应控制扫描间距以及延迟时间。颈部、胸部扫描延迟时间可控制在(30±5)s,腹部扫描的延迟时间控制在(40±15)s。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病灶检出情况,行局部放射治疗。
1 3临床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残存、瘢痕以及转移情况;②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相对敏感性。计算方式:灵敏度=检查阳性数/实际阳性数×100%;相对敏感性=检查阳性以及可疑阳性数/实际阴性数×100%。
1 4临床评价标准[2]肿瘤复发: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面积成增大趋势,提示肿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肿瘤残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在某时间内的检出率较低,但存在占位现象;肿瘤瘢痕:临床病理证实,肿瘤得到有效控制;肿瘤转移:除原发肿瘤外,其它组织部位也检出肿瘤。
1 5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 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肿瘤控制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肿瘤转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肿瘤瘢痕、肿瘤瘢痕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见表1。
2 2阳性病灶检出情况18F-FDG PET/CT显像技术的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分别为90 74%、100%。对照组患者29例中,阳性病灶为50个,CT显像结果显示,阳性病灶为39个,占78 0%,可疑阳性病灶的检出率为4个,占8 0%。CT显像的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分别为78 0%、86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行18F-FDG PET/CT显像技术进行疾病检测前,需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可清楚了解葡萄糖的应用情况。董占飞[2]指出,18F-FDG PET/CT不仅能够了解肿瘤的性质,还能够反映出肿瘤疾病的控制情况。有学者研究18F-FDG PET/CT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提出该检查方法能够探查出患者阳性病灶的位置,可有效调整放射治疗的切割数以及造影剂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增加肿瘤患者的对疾病的耐受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利用18F-FDG PET/CT显像技术确定药物作用靶区对确定用药剂量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中,对18F-FDG PET/CT显像技术与CT灵敏性以及相对敏感性进行分析,18F-FDG PET/CT显像技术的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较CT显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于金明等指出18F-FDG PET/CT显像技术能够清楚反应的局部组织代谢、血液浓度等,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极高,本研究结果与相符。对此,笔者认为加强18F-FDG PET/CT显像技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精确度高,对于放射治疗较为敏感,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张建华[4]指出,18F-FDG PET/CT检查方法能探查出患者阳性病灶位置,有效调整放射治疗的造影剂剂量与切割数,提高治疗安全性,增加肿瘤患者的对疾病的耐受作用。核素内照射治疗早期主要用于骨转移癌、前列腺癌中,其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基于核素内照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开始研究核素内照射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情况。李现军[5]在研究中利用131I治疗卵巢癌,发现其临床疗效优于放射治疗。现阶段,用于内照射的治疗的核素类型逐渐增多,例如89Sr、188Re、67Cu等,逐渐广泛应用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预计生活质量中。
综上所述,加强核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预计生存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赖智峰.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2013.
[2]董占飞.89Sr联合99Tc-MDP内照射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观察[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2,19(4):78-80.
[3]刘丽,王火强,李梅,等.18F-FDG显像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05):65-67.
[4]张建华,王荣福,范岩,等.18F-FDG PET/CT在肾脏肿瘤诊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07(03):43-45.
篇4
【关键词】:医学领域;计算机;应用探讨
随着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操作简单化与相对平民的价格,计算机逐渐步入千家万户,计算机的普及度得到空前的提高。计算机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医学领域,计算机不仅被用于管理,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它的应用基本上渗透到了医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基础医学、治疗与监护、临床的监护和诊断、医院的管理和教育等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和医学领域的实际发展状况浅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在医学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一个学科要想成熟或者成为独立的科学分支,必须经过定性的理论分析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阶段,医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是一如此,因此计算机最早涉入的是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医学发展至今,基本上所有的医学领域的研究无论基础还是专业的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而在有需要关量化分析的科研方面,计算机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在进行计算机和医学领域的某些学科结合研究时,会延伸出一些边缘性的学科,
(二)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诊断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辅助检查,现行的诊断手段大多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的辅助诊断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医生将病人的表象或者症状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计算机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记录进行检验;化验结果出来之后再由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诊断结果预测。当前,这种预测诊断的方式主要运用于临床,但这种新型的诊断方法的发展已逐渐受到国际和国内医务人员的重视。除了辅助诊断之外,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还能被应用于对生物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方面。计算机可以利用其高清的分辨敏感性来检测生物细胞的电位变化,然后生成相应的相位变化图,因为这些图像由电脑生成,所以更加的真实具体,对医生进行相关疾病或病情的诊断有显著的效果。
(三)在医学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2003年SARS的入侵,让从医人员疲于应付,找不出准确的病源、没有彻底治疗的方法,给每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敲响了警钟,即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大大滞后于入侵物种的变异速度。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具有超强检索功能的工具,能够为医务人员的学习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检索出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大人力才能查到的资料,使国内外的医学信息能够更为方便的互相传达和交流,实现全球医学知识的共享,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保证,同时加快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科研进程。
(四)在医学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在现象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对医学的现实场景进行模拟化演示,这样即减少了教师边实际操作边给学生做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常常遇到的的种种困难,又使教学者不必因罗列大量的专业术语进行枯燥解说、学生不愿学老师唱独角戏而苦恼。这样的教学方式形象容易理解,容易深入人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学者能够轻松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交融地方的运用
首先,在诊脉技术方面的应用。因中医诊脉因人而异,而计算机能够将传感器收集的脉搏信号数据采用波型速加的方式加以处理、分析并判断出脉象与波型信号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波型对疾病予以诊断治疗,已使得中医诊脉技术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技术弥补了中医诊脉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诊脉了准确性,同时也是对中医的诊脉技术的推广,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计算机在处理医学图像方面的应用。现代医学离不开医学影像信息的支持,而医学影像的采集必须由计算机完成。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所需要的医学影像是多种多样的,如病理切片图像、X射线透视图像、CT和MRI扫描影像、核医学影像、超声影像、红外线热成像图像及窥镜图像等。功能各异的医学影像可分为结构影像技术和功能影像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人体各器官解剖结构图像,借助此类结构透视图像,不经解剖检查,医务人员就可诊断出人体器官的器质性病变。CT及MRI便属于此类结构影像的代表。然而在人体器官发生早期病变,但器官外形结构仍表现为正常时,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如新陈代谢等却已开始发生异常变化。此时采用结掏解刮性检查便无法及时诊断出病变的器官,而需借助基于SPECT及PET的功能影像技术。功能影像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的生化活动状况,并将其以功熊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计算视在肿瘤放疗方面的应用。计算机在肿瘤放疗方面的应用包括其在辅助放疗计划方面的应用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领域的应用两层意义。通常听说的放射治疗计划,是指根据检查手段确定出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后,选择合适的照射源、射野面积、源皮距等参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由瑞典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首先提出的,它把放射线从不同的方向定向对准直照射病灶,在病灶中心形成大剂量聚集效果,使病变组织坏死的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达到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而在当代,以人工脏器替换病变或损伤的器官已不再是神话。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无论在医学研究,抑或是临床诊断治疗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学习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应用计算机在管理、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田风调.计算机技术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百科全书[M].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2岁,平均72.3岁,接触粉尘年限10~38年,确诊矽肺至确诊肺癌时间为6~29年,平均19.9年。
1.2 诊断依据 12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经手术证实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2例,经淋巴结穿刺证实1例,经痰检证实4例,经胸水证实2例。其中鳞癌6例,腺癌3例,鳞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
1.3 临床表现 12例患者以刺激性咳嗽为首发症状11例,伴咳痰带血3例,伴气短3例,伴胸痛2例,伴发热4例;以胸痛伴气短为首发症状1例;其中中心型7例,周围型5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1例。
1.4 治疗及预后 12例患者中手术治疗3例,生存3年以上,化疗联合放疗(60Co)6例,生存期7~50个月,单纯放疗1例,生存6个月以上,未治2例,生存4~8个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死亡原因多为慢性消耗合并肺内感染,1例因大咯血死亡。
2 讨论
尘肺,尤其是矽肺与肺癌的关系早在20世纪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矽肺是长期吸入粉尘中大量二氧化硅所致,198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二氧化硅定为可疑致癌物质[1],矽肺并发肺癌的机理目前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矽肺并发肺癌的原因可能与尘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组织或者瘢痕刺激气管上皮异常增生及吸入某些致癌物质在局部沉积形成瘢痕癌有关[2]。
本组矽肺并发肺癌患者均为男性,年纪相对较大,粉尘接触中多在10年以上,确诊矽肺至确诊肺癌平均20年。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与文献[3]报告相符。由于矽肺与肺癌常见症状相似,在矽肺并发肺癌时容易被忽视,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刺激性干咳为主,时伴有咳痰带血,中心型肺癌多有气短及发热(阻塞性炎症改变)。矽肺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如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刺激性干咳,伴或不伴咳痰带血;反复一个部位发生肺内感染;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应警惕肺癌,应及早检查。矽肺并发肺癌影像相对较复杂,有时与肺结核及矽肺团块难以鉴别,尤其周围型肺癌,动态观察病变进展比较缓慢,倍增时间多在半年以上,同时由于矽肺患者肺组织损伤,肺功较差,经皮肺穿刺检查受到一定限制,致使部分患者延误诊断。本组有1例患者首发症状出现2年多依据影像诊断为肺癌,又经过2年以后才获得病理,疾病已至晚期。关于矽肺并发肺癌患者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尚未见国内报道,本组12例患者肝、骨转移各1例,相对较低,认为可能与肺间质纤维化有关,由于患者数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本组矽肺并发肺癌患者有3例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获长期生存。在化疗方面显示效果较差,观察近期疗效,仅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其余患者的病灶无变化。认为是肺间质纤维化,肿瘤组织血供差,药物不易到达,加之肿瘤细胞乏氧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同时因患者年纪大,对化疗的耐受性差,常不能如期完成多周期化疗,亦影响疗效。而7例患者行根治性放疗,观察近期疗效,6例病灶见不同程度缩小,2例达PR,较化疗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且普遍存在,但症状比较轻微,可以耐受。同时由文献[4,5]可知立体定向放疗及超分割放射治疗较常规放疗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更轻微,患者更易耐受,建议临床推广。
本组矽肺并发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死亡原因多由于晚期恶液质及并发肺内感染。总之,矽肺并发肺癌的患者易误诊,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期望对矽肺患者加强复查及随诊,以期早期诊断,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培民,矽肺75例患者胸CT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76-277.
2 赵宝华,谭松吟.锡矿工人细支管肺泡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8,11(2):95.
3 王忠成.40例矽肺合并肺癌临床分析.劳动医学杂志,1998,15:4.
篇6
【关键词】 宫颈肿瘤;放射治疗;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s To
present the findings of cervical carcinoma before,during an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by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and to investigate MR images in the evaluation of certvical carcinoma response to radiation therapy. Methods Pelvic MR imaging was performed before, during, and at different intervals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in 1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The changes of carcinoma lesion in size and signal were evaluated on MR images. Results (1)During the radiation therapy, the extent of tumor volume shrinkage was less than 50% in 3 patients and more than 50% in 14 patients. Tumor disappeared in 1 patient.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the extent of tumor volume shrinkage was less than 50% in 1patient and more than 50%in 10 patients. Tumor disappeared in 7 patients. (2) During the radiation therapy, the tumor signals disappeared in 3 patients and had no changes in 15 patients. After the radiation therapy, the tumor signals disappeared in 11 patients. In 2 to 3 monthes after the radiation therapy, the tumor signals disappeared in 14 tumors and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T2WI. (3)Acute changes during radiation therapy, “No enhancement carcinoma lesion was observed in 6 patients. When the radiation therapy was finished, slight or no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in 11 patients. In 2 to 3 monthes after radiotion therapy, slight or no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in 15 patients and 14 patients of them the extent of tumor volume shrinkage was more than 50%. Moreover, only 1 partient was demonstracted as having tumor residual after radiation treatment. (4)After the radiation therapy, signal of parametrium tumor obvious lower, lymphoid knots contrast. Conclusion MRI imaging is helpful in evaluating cervical carcinoma response to radiation therapy and making the therapeutic plan .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子宫颈癌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3,其死亡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是中晚期(ⅡB~ⅢB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MRI由于具有高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特点,使其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的评估方面明显优于临床诊断、超声及CT检查,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分析本院1999年01~2007年10病理证实为宫颈癌并单纯放射治疗的18例患者放疗后的MRI表现,探讨MRI在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患者18例,年龄28~65岁,平均46.5岁,均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后行MRI检查,其心肺功能正常,既往无癌症、手术史及放射治疗史。入院后在我院放疗中心做单纯全程放射治疗,并在放疗术后24个月内行MRI复查,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均为鳞癌,病理分级高分化2例,中分化13例,低分化3例。治疗前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类法,结合MRI表现判定。本组18例中Ⅱb7例,Ⅲa5例,Ⅲb4例,Ⅳa期2例。
2.检查方法、检查前去除体内金属避孕环,膀胱适度充盈,使用GE Signa 0.2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体线圈,行盆腔MRI扫描。扫描参数:1、轴位 SE T1WI(TR/TE=500ms/14ms, AC3次)。2、轴位、冠位、矢状位TSET2WI(TR/TE=3400ms/121ms,AC4次)。3、矢状位TSE T2WI脂肪抑制扫描。4、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01mmol/kg体重后,SET1WI增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所有序列的扫描视野FOV350~400mm,层厚6~8mm,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
3.治疗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Gy/f,5f/w,DT20~26Gy/10~13f,总剂量70~76Gy。
4.观察指标 肿瘤大小变化,T2WI信号变化,T1WI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表现,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变化等情况。
资料收集及统计学分析 18例患者在放疗开始后6天至24个月的不同时间点做了1~6次不等的MRI检查。放疗前后MRI片由本科2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在了解病史的情况下阅片。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
果
1.放射治疗前MRI诊断及分期 本组18例宫颈癌患者,肿瘤大小2cm~7cm。7例患者肿瘤位于宫颈右后壁,2例位于左后壁,5例位于宫颈侧前壁,4例侵犯整个宫颈。肿瘤规则或不规则。18例肿瘤组织于SET1WI成像中,实性部分呈与宫颈组织等信号(图1),坏死组织呈低信号;于SET2WI成像中呈稍高信号(图2),坏死组织呈高信号。T2WI肿瘤的高信号与正常宫颈基质低信号形成良好对比,最易被发现,成为宫颈癌诊断和分期中主要的扫描序列[1]。18例患者中,10例不同程度侵及宫体和阴道,3例侵犯两侧宫旁组织,2例侵犯一侧宫旁组织。侵及提肛肌、梨状肌或闭孔内肌4例。侵犯直肠或膀胱6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
2.放射治疗后MRI变化
2.1肿瘤大小 放疗中3例肿瘤无明显缩小(缩小率小于50%),14例肿瘤明显缩小(缩小率大于50%)(图3),1例肿瘤消失。全程放疗结束后,1例肿瘤无明显缩小(缩小率小于50%),10例肿瘤明显缩小(缩小率大于50%),7例肿瘤消失(图4)。
2.2 SET2WI肿瘤信号变化 放疗中,3例肿瘤信号消失,15例肿瘤信号无明显变化。全程放疗结束时,11例肿瘤信号消失。放疗结束2~3个月时,14例肿瘤信号消失,局部T2WI序列呈低信号。
2.3 T1WI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情况 放疗早期,6例肿瘤强化信号不均匀,出现“无强化区”,其中4例肿瘤缩小率小于50%,放射治疗结果为肿瘤残留。全程放疗结束时,11例肿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放疗结束2~3个月时,15例肿瘤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其中14例肿瘤缩小率大于50%,放射治疗结果为肿瘤痊愈,仅1例有肿瘤残留。
2.4 宫旁侵润及淋巴结转移变化情况 放疗后4例肌肉受侵者T2WI肿瘤信号降低,体积变小。9例侵及阴道、宫体及宫旁者T2WI肿瘤信号降低,境界变清。5例侵犯直肠或膀胱者于T2WI信号降低,3例境界清楚,2例境界不甚清楚。2例盆腔淋巴结肿大者均缩小。
讨
论
MRI可行多方位与多序列成像,可获得盆腔区域高解剖分辨率及组织分辨率的图像。国外较多的研究报道表明,宫颈癌放射治疗的不同时期有复杂的信号表现,并与临床、病理所见有相关性[2~5]。
宫颈癌放疗后,T1WI成像能提供良好的解剖对比图像,清楚显示腔壁增厚程度、筋膜增厚情况及脂肪间隙纤维化情况[6]。
T2WI及SPIR序列可显示肿瘤组织(高信号)、急性期炎性水肿(呈高信号)、慢性期的纤维化(呈低信号)。放疗中及放疗结束时肿瘤组织信号可完全消失;未消失的肿瘤,信号可与放射治疗前相似,在T2WI及SPIR图像上呈高信号。痊愈患者,全程治疗完成时,T2WI及SPIR可为低信号或高信号,后者在2~3个月复查MRI,可变为低信号。因为炎性反应与肿瘤残留信号相同,2~3个月后复查,炎性反应消退。其中TSET2WI中软组织对比度最高,图像质量好且成像速度快,是检查的主要扫描序列。
T1WI增强扫描在放疗后的早期,几乎所有照射野内组织、器官、脂肪间隙的异常改变区域均可强化,因此T1WI增强扫描对异常MR表现的定性意义不大[7]。部分肿瘤内(6/18)出现T1增强无强化区,而该区域在T1WI、T2WI上与放射治疗前肿瘤信号无差别,考虑系无血供或低血供区域。在放疗后的后期,部分肿瘤(15/18)不强化,该区域在T2WI及SPIR成像均为低信号,考虑系放疗后形成的纤维瘢痕组织,可资鉴别纤维化和复发肿瘤组织[8]。
由此可见,MRI成像可显示宫颈癌放疗后的病理变化过程及直观显示放疗疗效。
实体肿瘤中乏氧细胞的比例在10%~50%,瘤体越大,乏氧细胞的比例越高[9],放射敏感性下降。从笔者研究的病例分析可见,放射治疗早期肿瘤内未见无强化区的患者(12/18),大部分肿瘤缩小率大于50%(9/12),且放射治疗可痊愈。肿瘤内见无强化区的患者中(6/18),绝大部分肿瘤在放疗结束时缩小率小于50%(4/6),放射治疗结果为肿瘤残留。放疗早期肿瘤内有无强化区、肿瘤的缩小率与放射治疗疗效有相关性。因此MRI检查可对宫颈癌肿瘤疗效的预测提供一些信息。
MRI对于宫旁转移及浸润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可很好显示局部扩散、盆腔淋巴结肿大。宫旁结构及盆壁肌肉等在放疗中、放疗结束后早期主要是充血、水肿改变为主,与肿瘤组织信号相似,不易鉴别;后期肿瘤信号下降,并出现纤维化,后者在T2WI及SPIR序列均为低信号。MRI对盆腔淋巴结亦有较好显示。本组2例盆腔淋巴结肿大者于放疗后均显示缩小。因此,MRI在宫颈癌放疗结束时对肿瘤深部侵润、淋巴结肿大等疗效的观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 高元桂,蔡幼栓,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610-611.
2. Sugimura K,Carrington BM,Quivey JM,et al.Postirradiation changes in the pelvis:assessment with MR imaging[J].Radiology,1990,175(3):805-813.
3. Blomlie V,Rofstad EK,Tvera K,et al.Noneritical soft tissues of the female pelvis:serial,MR,imaging,before,during,and,after,radiation,therapy[J].Radiology,1996,199(2):461-468.
4. Blomlie V,Rofstad EK,Trope C,et al.Critical soft tissues of the female pelvis:serial M R imaging before,during,an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J].Radiology,1997,203(2):391-397.
5 Manfredi R,Maresca G,Smaniotto D,et al.Cervical cance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herapy:M R imaging assessment[J].Radirology,1998,209(3):819-824.
6. 江新青,谢琦,夏建东,等.磁共振成像观察宫颈癌放疗后盆部软组织变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449.
7. 江新青,谢琦,夏建东,等.磁共振成像观察宫颈癌放疗后盆部软组织变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449.
篇7
滁州地区天长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肺癌治疗有了影像学技术的加入,使得治疗有了一定的突破。目前,放射治疗肺癌属于临床常用的且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肺癌放射治疗随着不断发展与进步,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常规分割/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全脑预防性照射(PCI)等模式。为了进一步对这些治疗模式进行分析,本文针对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 肺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全脑预防性照射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89-02
肺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从我国相关研究发现,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率为465%,其中城市人口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成为恶性肿瘤之首[1]。此外,肺癌患者在五年内的生存率依旧停留在15%内[2],大部分治愈患者属于可以手术治疗的早期患者(I/II期),而且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可采取手术治疗的基本上不足1/3,就诊时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已经到了局部晚期,此时无法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肺癌局部晚期患者,理论上仍有治愈可能,其中放射治疗就能能起到很好的局部治疗效果[3-4]。目前,比较常用的放射治疗模式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5-6]、非常规分割/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7-8]、全脑预防性照射(PCI)[9]等,为了进一步分析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相关综述,现分析如下。
1 肺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的重要性
大部分人群对于吃药、手术及打针等治疗方式比较熟悉,因为能做到直观了解,但是对于放射治疗的作用却不甚清楚。放射治疗能达到很好的抗癌效果,主要因为其放射线能承载一种特殊能量,即所谓的辐射,而辐射在自然环境中能诱发癌变,但对于放射治疗,则可以作为癌症的“杀手”。一旦细胞吸收任何形式的辐射线,射线就会直接和细胞中的结构产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总之,通过产生的高剂量射线对癌变肿瘤进行照射,从而杀死或破坏癌细胞,抑制他们的生长、繁殖及扩散。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有53.6%的患者在其病程不同时期需要采取放疗,而45.6%的患者则在首程治疗中需要采取放疗。此外,研究还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4.3%的患者需要采取放疗,而45.9%的患者在首程中需要采取放疗。由此可见,放疗在肺癌患者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肺癌放射治疗模式分析
2.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相关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其中现代化的放疗技术逐渐有高精度放疗技术,比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光子刀、X-刀)、调强放射治疗(赛博刀)等。运用上述技术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借助PET、CT或MRI等处理,而这些辅助技术的应用则能更加准确地将不规则的肿瘤找出,并且采取合理的照射治疗,从而使得治疗区剂量分布得以有效改善,同时也提高了照射靶区剂量,促使其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降低了放疗毒副作用。众所周知,肺癌放疗患者肺部成为主要剂量限制性器官,有很高的放疗敏感性,常规放疗后极易发生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等,这在耐受性低、照射体积大、年幼、肺功能差及合并化疗患者中更明显。此外,在大量的研究中已经表明根据常规分割照射来判断,全肺可耐受20Gy,而2/3肺则能耐受30Gy,1/3的肺则可耐受40~50Gy。基于这些情况,3D CRT的出现则可弥补前述出现的不足,将其应用在放疗中,不仅能将需照射靶区精确勾划出,而且能准确测定放射剂量,加上其具备有效固定装置等,从而可以降低正常组织不必要的照射。三维技术的应用,还能计算出照射剂量>20GY的肺体积,以及其总体积比例(V20),此外还能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进行准确预测,一般情况下若V20<22%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0,而在31~40%时发生率约为13%,当大于40%时发生率在36%左右。利用三维技术还能大大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10-12],可达到81~95Gy,而1年与2年的生存率可提高到64%、32%;同时有很好的预后因素,比如有研究指出当体重减轻<5%的患者生存率可达到74%,而无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生存率则可达到41%。
2.2 非常规分割/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肺癌中比较难治的一种[13-15],其肿瘤细胞标记指数为8.3%,并且潜在倍增时间为5 d,加之其细胞增殖很快,在放疗过程中存有残留肿瘤加速增殖的情况,故而需要给予高放射剂量才能很好的杀死肿瘤细胞。对于一个5 cm直径大小的肿瘤,按照1次/d,每次2Gy的放射剂量,大约需要80~90Gy,甚至100Gy放射剂量才能杀死该肿瘤细胞。基于此,常规放疗剂量60Gy/2Gy/30次仅能抑制大部分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有着快速增殖性,而正常组织则有放射敏感性,这些都会导致每日应予以多次照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即克服肿瘤细胞加速增殖,以及达到修复压致死损伤的作用。此外,还可采取超分割照射,每天两次,每次1.2Gy,而加速超分割照射则每天照射3次,每次1.4~1.5Gy。有研究将一组无法采取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50Gy/20次的超分割照射治疗,跟踪随访结果显示五年总生存率为27%,可见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大部分文献及报告建议对于小于3 cm的肿瘤科采取64Gy/2Gy/32次的常规放射治疗,而大于3 cm的肿瘤则采取超分割放射治疗。
2.3 全脑预防性照射(PCI)
临床研究显示,肺癌患者中大约有至少25%的患者可能发生脑转移[16-18],这就要求小细胞肺癌患者应采取头颅CT、MR等检查[19-20];一部分患者发生脑转移而初诊于神经外科,但在其他辅助检查或者手术之后才确诊为肺癌脑转移;近8%的患者单纯发生脑转移,但17%的患者治疗失败主要部位为脑部,因此一旦发生脑转移,则建议采取全脑照射处理,照射予以常规剂量,即30Gy/3Gy/10次或40Gy/2Gy/20次。虽然PCI可以有效减少转移的发生率,但是往往无法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效果,并且还有可能导致患者脑放射损伤,同时若PCI治疗再次引发脑转移,则无法再选择放射治疗,即便可选择化疗,则效果也很不理想,故而临床不建议不加选择的应用PCI。若仅仅出现单个转移灶可采取手术切除,但最好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而不宜采用全脑放疗;一旦发生3个以上的转移灶,则最好先采用全脑照射,之后再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转移灶追量。
3 结语及展望
总之,先进的精确放疗技术使得照射剂量大大增加,同时提高了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应掌握“三精”原则,即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及精确治疗,尽量给予最大剂量照射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量,从而提高治疗增益比。CT/PET/PCI等技术使得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划更加精确,并且提供它们的生物靶区,从而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放射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
参考文献]
[1]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我国各大城市恶性肿瘤之冠的原因是什么[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1,3(4): 230.
[2] 陈首英,刘福林,庞志刚,等.肺癌病人5年生存率及生存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1):1-3.
[3] Kwint M, Uyterlinide W, Nijkamp J, et al.Acute esophagus toxicity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afte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and concurrent chemo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12,84(2):223-228.
[4] 李铁军, 赵银龙, 钟莉莉, 等. 放射治疗联合局部热疗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治疗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31):2256-2257.
[5] 戴科军, 罗居东. 三维适形放射与常规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02-2903.
[6] 段宏燕, 祝沈冬,于清蕊.三维适形放射与传统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61-1862.
[7] 孙健,刘宁波,曲晨慧,等.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非小细胞肺癌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差异基因的初步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280-1283.
[8] 朱向帜,史美祺,翟振宇,等.诱导化疗加连续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Ⅰ期临床试验[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32(5):512-513.
[9] 李苗苗,王银霞,黄伟,等.小细胞肺癌三种全脑预防性照射计划的剂量学比较{J].中华放射学与防护杂志,2013,33(5):493-496.
[10] 曾自力,刘兵,滕炳祥.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脊髓受照射剂量[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4):3488-3490.
[11] 高宗毅,苗成龙,孟猛,等.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放疗的剂量分布比较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 29(4):274-276.
[12] 舒小镭, 刘俐,唐新生,等.40例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6):544-545.
[13] 张立,刘兵,张佳璐,等.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59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40-2141.
[14] 何颖颖,陈燕明.小分子RNA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5):356-358.
[15] 王希龙.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7-58.
[16] 李甸源,邓晓明,高松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33例[J].中医研究,2009,22(7):37-38.
[17] 曹霞, 汪安兰,杨锫,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危险因素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1):24-27.
[18] 张彬彬,王思愚,区伟,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预测数学模型的临床验证[J].中国肺癌杂志,2008,11(3):414-419.
[19] 黄晓峰,张,姬统理,等.大剂量甘露醇治疗癌性颅内高压症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149.
篇8
医学物理学 100 多年来对医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医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医学影像等技术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是医院现代化、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医学物理学在医疗过程中对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医学物理学还为以影像和放疗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源头创新的核心推动作用,占据着全球每年大约 1500 亿美元的销售额,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医学物理学的发展,已经有廿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医学,说明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历来受到重视,而有廿二位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说明物理学对医学的推动作用。英美等国在很多大学都设有医学物理学系,在医疗机构内设有医学物理师制度,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占到 13 人,在某些科室内,与医生的比例已经达到 1:1 的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都有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
但是我国目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的学科目录上尚未设立医学物理学科,医院内也没有设立医学物理师制度。目前在我国医院内从事有关工作的人数大约 700 人左右,且多数是进行技术性辅助工作的,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还不到 0.5 人。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医院现代化的进程。虽然我国进口了大量的现代化医疗设备,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和充分的使用,使广大患者得不到准确有效的诊疗,甚至受到不必要的辐射损伤等医疗伤害,造成非正常死亡。许多昂贵的医疗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我国医学物理学科发展严重滞后,形不成高精密医疗设备研发的创新源头,影响了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虽经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所研发的医学影像和放疗设备等,仍然只是市场的低端产品。
对发展我国医学物理学事业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设医学物理学一级学科
基于社会需求的紧迫性和我国现有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上增设医学物理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医学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的规划中,要建立适合这个学科发展的环境,在所有相关环节中,核心是促进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2 、正式建立医学物理师制度
篇9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
1.医学图像配准概述
医学图像配准是指将来自不同形式的探测器(如MRI,CT,PET,SPECT等)的医学图像,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于一幅医学图像寻求一种或者一系列的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通俗地讲,医学图像配准就是对参考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变换,使得参考图像和浮动图像中的对应点在空间位置或者解剖位置上达到一致[1]。主要包含4个模块:几何变换、插值算法、相似性测度和寻优算法。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导航、病变跟踪以及治疗后期评估等临床诊断治疗中。
2.医学图像配准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涌现,人们获取图像的能力迅速提高,不同物理特性的传感器所产生的图像也不断增多。由于成像原理以及成像设备的不同,造成成像模式的不同,按照不同成像模式提供信息的不同,医学图像可以分为解剖结构图像和功能图像两大类。单一模态的图像往往很难提供足够的病理信息,让医生作出病理诊断,常常需要将同一病人的多种成像模式的图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便获得病人更全面的信息,如 X 射线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对骨骼信息的揭示是其他成像手段所不能比拟的,而要查看软组织结构信息,则会选择核磁共振成像(MRI,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PET、SPECT获得功能信息,再综合CT、MRI的解剖信息分析。这种把各种成像模式的图像信息融合成一种新的影像模式的技术称为图像融合技术,经过融合后的图像克服了各种单一模式图像信息存在的不足。而在图像融合之前首先要经过图像的配准,配准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图像融合的质量。因此,医生要想全面的了解病变组织的情况,必须准确的对多幅图像进行配准才能融合,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以图像配准技术为基础将多种模态图像信息融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模态图像的优越性,将人体解剖结构信息以及功能代谢信息在同一副图像中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医生做出准确、可靠的诊断。
3.医学图像配准的发展现状
图像融合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指对多幅源图像的信息进行提取。90年代初期,融合技术逐步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与普通图像融合相比,医学图像融合要求更为精确: 首先,必须保证融合后的图像包含更多准确的源图像信息,不能扭曲或者产生新的细节,以免出现误诊;其次融合后的图像满足人眼识别的要求,便于研究人员观察组织器官状态信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如像素加权求平均、小波变换等多种融合方法,其中小波变换在时、频域突出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逐渐成为图像融合领域的主流算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处理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也逐步应用于医学图像融合,这势必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近2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医学图像配准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生物体视学的兴起、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临床实践的更高要求都为医学图像配准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了新的研究动力。此外,医学图像种类繁多,医学图像配准的过程又相当的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普适的配准算法被提出。现有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各有优缺点,有的虽然配准精度高,但是计算量大、计算复杂度高、耗时较长;有的虽然配准速度快,但是容易导致误匹配;有的则是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或者专家介入才能完成配准。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医学图像配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因此对现有医学图像配准算法进行研究和改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4.医学图像配准的分类
医学图像配准从不同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类别。
(1)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划分,有人工配准、半自动配准和全自动配准。人工配准需要人为手动进行配准,限制比较多;全自动配准是不需要人工参与的,图像输入后程序便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技术自动寻找配准位置,是当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半自动配准是结合了手动与全自动的一种配准方式,可能图像需要先用人工进行初配准,然后进行自动化的精细配准以提高配准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2)从输入图像的维度来分,有2D-2D配准和3D-3D配准,当然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2D-3D配准。
(3)按空间变换来分,分为两大类: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线性变换保持线性性质不变,也即在原图中是直线的,那么变换好后仍然会是直线,在数学上可以由一个4×4 齐次坐标矩阵来表示,而非线性变换则没有这种约束。而非线性变换由于其特殊性,并不有固定的变换方法。大量研究人员都提出了非线性变换的模型,试图更接近所应用领域的变形实际。
(4)按医学图像的配准测度分类,配准测度是医学图像配准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直接关系到配准的精度与稳定性。按配准测度的算法原理,一般可以分为:使用图像灰度信息的测度、使用图像几何信息的测度、结合了图像灰度与几何信息的测度。该三类都有大量的测度存在,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会有一些取舍。
5.医学图像配准的应用
医学图像配准发展几十年来,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包括:
(1)信息的综合:前面我们提到医学图像中有两种基本的类别:功能图像(SPECT、PET)和结构图像(MR、CT)。生理学上的一些信息可以在功能图像上显现出来,但是功能图像不能够为肿瘤或其它的损害提供足够精确的解剖位置。因此,为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需要将两种医学图像配准结合起来,为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依据。
(2)特征比较:在临床实际中,常常需要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因此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图像进行配准比较。如观察骨骼、肿瘤的生长发展过程,观察病人术前术后的功能特征。
(3)图像引导放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将放射治疗机与成像设备结合在一起,在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医学图像配准可以匹配治疗前和计划时的单模或多模图像数据,根据病人位移调整病人摆位,是实现IGRT平台的关键技术。而2D/3D 配准保证图像在三个维度位置的一致性,同时也是是图像配准临床应用的关键。
6.结束语
医学图像配准的目的是为给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医生作出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在日益增多的手术导航系统和虚拟手术系统中,快速配准更是必需的。目前的大部分配准算法集中在MRI、PET和CT间,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相信医学图像的配准技术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金宝,刘长舂,胡顺波.广义信息熵在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8).
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设置;问卷调查
1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开设需求量表的设计
以我国医学影像学专业为基础,结合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院校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参考欧美一些国家的课程体系,制订出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开设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询多位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专家,经过两轮咨询,确定调查量表,表中列出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准备开设的课程,并应用该量表对部队和地方从事影像专业医师中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对部队和地方从事影像专业的医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量表128份,其中高级职称医师9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中级职称医师53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初级职称医师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
2.2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给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数据采用Excel录入,SPSS21.0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为Kruskal-Wallis检验(H);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的意见重要性按高级职称0.4、中级职称0.4、初级职称0.2的权重计算,该权重计算方法在制订量表时同时经过专家咨询确定,各类调查的意见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1]。
3结果
在45门课程中,平均得分4.5分以上6门,占13.33%;4.0~4.5分的23门,占51.11%;3.5~4.0分的12门,占26.67%;3.5分以下的4门,占8.89%。排在前10位的课程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临床医学、介入治疗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症状学与鉴别诊断学、放射治疗学、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战场救治。三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级职称医师与中级职称医师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813,高级职称医师与初级职称医师相关系数为0.685,中级职称医师与初级职称医师相关系数为0.897。认识不一致的有:初级职称医师和中级职称医师低于高级职称医师的有:野战内科学、物理诊断学、军队卫生装备、生物武器医学防护、军队卫生学、军队卫生勤务学、卫生信息管理、中医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初级职称医师低于高级职称医师的有:野战外科学、战场救治。
4讨论
45门课程中有29门得分在4.0分以上,这些课程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关系紧密,既涵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又体现军事基础特点,应当设置为主干课程,突出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和军事能力的结合。排在后10名的课程多是在医学影像学本科能力阶段需求较少的课程,不一定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经过专家研讨,考虑到医学影像学学习工作中,对临床各专科知识的需求,建议将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也作为必修课程学习。
4.1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专业需求为牵引,突出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强化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课程,充实引领前沿的新兴课程,坚持专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际需要什么就练什么,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课堂与诊断现场精准对接。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的学科,在专业课程安排及内容选择中,尽量减少不同课程中重复的教学内容,整合类似课程和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将临床和影像知识相结合并互相转换,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思考理解问题[2]。
4.2优化学科布局
深入分析院校自身特点,把准学科建设主攻方向,抓紧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培育新兴专业,推动学科专业集优整合、升级换代。作为部队院校,培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将承担部队和地方的多种任务,因此不仅必须具备高水平科研和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过硬的军事能力素质。所以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专业知识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军人基本能力素质的养成。除此之外对不同学年的课程安排,要在兼顾学生学习强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顺序,以达到知识结构的正确和完整性[3-4]。
4.3创新教学方法
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大力推行启发式、开放式和模拟化教学,促使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变。在设置课程体系尤其对于专业课,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传统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