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婴幼儿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副作用;护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在治疗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7年以来,用三氧化二砷治疗APL患者62例,缓解率达到80%,通过临床观察,现将该药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2例患者均系我院血液科患者,男38例,女24例,初治53例,复治9例,年龄8岁~38岁,全部患者均符合FAB诊断标准,其中4例患者治疗前表现DIC。
1.2 治疗方案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学医院药剂科)10 mg用10%葡萄糖500 ml稀释,1次/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28 d,出现DIC者,用肝素5 mg/次~10 mg/次,1次/d~2次/d皮下注射。
1.3 观察方法 用药前查看患者外周血象、骨髓象、肝功能、肾功能、用药过程中观查药物的不良反应,每周化验外周血象1次,定期查肝功能,用药结束查外周血象及骨髓象。
1.4 观察结果 62例患者中,47例患者有轻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100 U~400 U),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BUN 9.1 mmol/L,2例出现手指尖麻木。62例患者均在用药后10天左右外周血细胞达高峰值,见表1。
表1 患者用药血象情况(略)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抗白血病药物维甲酸的出现,对APL的治疗取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但是由于维甲酸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引起的维甲酸综合征、高白细胞综合征、高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1],常常使患者难以耐受,被迫终止治疗,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缓解期。本文采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临床观察疗效较好,且该药的毒副作用较维甲酸明显减轻,我们发现该药对个体差异性大。例如,本文中9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皮肤黏膜黄染、肝脏肿大,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其余53例患者用药过程中自始至终未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认真观察,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作好对症宣传工作。如本文患者中有9例为复治患者,他们在用维甲酸初治过程中,由于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面对再次治疗,患者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不安,加之病魔折磨,显的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我们首先开导患者,向患者讲明治疗的重要性、该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定期探望,让患者感受到亲人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关怀,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有2例出现手指麻木患者,由于我们用药前向患者讲明了这是该药的不良反应,用药结束后症状自行消失。因此,当该症状出现后患者能够正确对待。
3.2 认真观察,加强饮食护理 患者用药过程中,给予高营养及洁净饮食,对食欲欠佳者,可少量多餐禁止用绿豆、甘草等食物及药物,以免影响本药物治疗效果。每日询问患者进食情况,有无油腻,口味有无异常感,观察皮肤、黏膜是否黄染,大小便是否正常,双下肢有无水肿。发现可疑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3 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APL是一种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急性白血病,死亡率较高[2]。因此,护理人员认真对待。本组患者4例用药前发生DIC,我们用肝素对症治疗,并给予患者头部冰块冷敷;每次进行各种注射后压迫3 min以上,每天询问患者有无头痛症状、大小便颜色。若发现患者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时,应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并报医生,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
3.4 合理使用血管 本组患者用药时间长达1个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合理选择使用手背部血管,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在滴注三氧化二砷药物前应先输入一段生理盐水,确定针头完全在血管内后方可用药。若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局部给予冷敷;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针头后拔针。
3.5 对症治疗 我们对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复安10 mg~20 mg肌肉注射。发现腹胀患者用热水袋敷脐周部,必要时给予新斯的明0.5 mg~1 mg足三里注射,症状基本消失。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对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182例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投诉虽低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中危机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减少婴幼儿化疗风险,保证婴幼儿化疗安全。
关键词 危机管理;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04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ant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anagement
YANG Yu-qiong,ZENG Deng-fen,SONG Bi-ying
(Daping Hospital,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82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and August 2013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94) and control group (n=88) randomly.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crisi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nd those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defects,nursing complaints,satisfaction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In the comparison of nursing defect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nursing complaints of two groups compared was no statistics sense (P>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infants chemotherapy and ensure the infants chemotherapy safety.
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Infants;Retinoblastoma;Chemotherapy;Application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全世界发病率为1∶20000[1],治疗难度大,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和生命。随着对RB治疗观念的进一步认识,尤其是摘除眼球和放射治疗引起的颜面部畸形对RB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的影响,化学减容治疗(简称化疗)已成为RB治疗的新途径[2]。化疗是保守治疗RB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RB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治疗可达到保眼,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的目的,有可使肿瘤体积缩小,使眼部肿瘤局部治疗引起的损伤更轻微的优点,治疗的主要方式有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眼内动脉注射[4]。为了保证化疗婴幼儿的安全,杜绝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护理上采用了危机管理方法对患儿进行管理。危机管理[5]又称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住院患儿182例,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1个月~3岁。以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患儿88例为对照组,以2011年6月~2013年8月住院的患儿94例为观察组。两组患儿都采用VEC化疗方案[6],即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的联合应用。纳入标准:(1)确诊为RB。(2)在本院眼科住院接受化疗。(3)婴幼儿。(4)患儿家属自愿接受危机管理。排除标准:(1)曾经或正在进行手术或放射等其他治疗。(2)有肿瘤复发或转移。(3)拒绝或自愿要求退出危机管理。两组患儿的年龄、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具体如下:
1.2.1化疗危机的防范
1.2.1.1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在实施化疗时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即采用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度。
1.2.1.2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4名护师组成,责任护士、护士长任责任组长,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对化疗患儿由专职主管护士按危机管理评估、实施,由护士长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价、总结、修订和监督实施。危机管理小组成立后,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危机管理培训,以提高和形成危机意识,提高观察力、判断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强护患沟通,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感染控制。
1.2.1.3确立危机管理流程由4名护师和护士长讨论后制定相关危机管理流程,具体为:主管护师对化疗患儿行危机风险识别与评估、危机管理实施(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危机发生时的对策、危机总结,在循证的基础上行PDCA危机管理流程再评估和处理,不断总结修订,以保证婴幼儿化疗质量。
1.2.1.4化疗危机的评估与识别由责任护士对化疗患儿危机进行分析评估、分类,明确责任。化疗危机因素包括:婴幼儿不能表述或表述不清,好动,无自主意识,不能配合治疗;婴幼儿抵抗力差,易感染;皮下脂肪相对较厚,静脉穿刺相对困难,婴幼儿体重轻,化疗对身高体重要求严格,对陌生环境适应力差等;化疗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如造血系统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脱发等表现;某些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强,婴幼儿表现尤为明显,若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组织剧痛、经久不愈,甚至坏死;婴幼儿多次化疗,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化疗后造血系统抑制白细胞减少,易发生院内感染。
1.2.1.5化疗时危机的预防对RB化疗时危机的预防,除对化疗危机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价之外,在进行化疗前,向患儿家属讲解RB的危害性以及化疗的必要性;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化疗期间加强饮食指导,补充营养,保证饮食均衡;对抵抗力较弱患儿,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探视,防止患儿感染;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予以漱口或喝白开水含漱,以防发生口腔溃疡;正确计算化疗药物的剂量,准确配制化疗药物,对易发生耳毒性和肾毒性药物,做好肝肾功能与听力监测检查,以避免或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患儿化疗每日所需静脉均由经验丰富的静脉穿刺能手负责穿刺与护理,做好静脉通道维护,设立化疗醒示标志,使用化疗药物前后确保无外渗;拔针时,对有出血倾向患儿适当增加压迫时间;化疗中责任护士勤巡视、勤观察、勤报告、勤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迅速报告、及时处理,预计可能发生的后果,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1.2.2制订化疗危机处理方案出现危机时,责任护士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呈报护士长,护士长迅速协调并报医院不良事件,必要时请医院相关护理专家会诊,组织一切可能的力量寻找补救措施。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将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1.2.3化疗危机的总结危机的发展可以分为潜伏期、否认期、爆发期和灾难期4个阶段。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3个过程即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根据循证护理原则,采用PDCA模式对化疗危机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危机出现过程中各环节,危机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发现和排除潜在危机,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完善。不断在危机中学习,在失败中总结,对问题进行整改并落实才能降低危机发生,提高化疗患儿护理质量。
1.3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由责任护士于化疗结束后对患儿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后收回,书写不便者,根据患儿家属意见由护士协助填写,结果由护士长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化疗期间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表1)
注:对照组化疗药物外渗5例,静脉炎7例,院内感染4例;观察组化疗药物外渗1例,静脉炎2例
2.2两组护理缺陷、投诉情况及患儿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3.1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风险发生结果显示,危机管理对RB化疗婴幼儿危机有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化疗的管理,经过临床实践,无1例院内感染。护理危机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由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的可能性,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不确定、后果严重等特点[7]。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暴发前进行预防和控制,并于危机暴发后迅速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的危害[8-9]。表1结果提示,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婴幼儿化疗患儿实施危机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
3.2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缺陷的发生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出现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它包括护理事故和差错,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及家属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护理界各位同仁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中婴幼儿RB化疗危机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处理,表明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相关护理缺陷的发生。
3.3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RB化疗婴幼儿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满意度调查是发现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护理服务的一种方法[10]。表2显示,对照组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RB化疗家属的满意度。
4小结
化疗是一种高风险保守治疗手段,由于化疗疗程长、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容易损伤血管引起渗漏,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组织结构的损害,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11]。结果显示,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RB化疗的管理,有预警危机作用,可减少其护理风险、护理缺陷与护理投诉发生,提高婴幼儿及家属满意度。因此,重视婴幼儿RB的化疗危机的早期预防,在使用化疗前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危机识别,化疗全程积极进行充分危机的预防、处理与总结,对降低护理危机的发生率、保证和提高婴幼儿化疗安全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bramson DH,Schefler AC.Update on retinoblastoma[J].Retina,2004,24(6):828-848.
[2]Friedman an DL,Hinelstein B,Shields CL,et al.Chemoreduction and local ophthalm ic therapy for intraocular retinob lastoma[J].J Clin Oncol,2000,18(1):12-17.
[3]Rodfiguez-GMindo C,Chantada GL,Haik BG,et al.Treatment of retinoblast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urt Treat Options Neurol,2007,9(4):294-307.
[4]徐冲,邢怡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化学治疗机耐药性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10,28(11):1097-1099.
[5]钱蓓健,王维.手术室护理概论[J].上海护理,2005,5(3):73.
[6]杨玉琼,张银琴,付敏,等.化学减容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40.
[7]钱敏,毛丹丹,钟代曲.神经内科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B):31-33.
[8]朱力,任正臣,张海波.公共关系新论理论与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9]刘英茹,张怡梅.论组织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预警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5(11):35.
[10]辛莉莉,王慧,崔林,等.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83-85.
[11]王欣萍.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1B):33-34.
篇3
编制单位:********************
一、培训目标
通过本此培训,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培训对象能够掌握婴幼儿照料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从事婴幼儿照料、护理和教育的能力;具有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况的能力。
二、培训模块课时分配
本次引导性培训的培训时间:2天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模块1职业道德
1、培训要求
通过本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
(2)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和意义;
(3)熟练掌握育婴员职业守则。
2、培训主要内容
2.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2育婴员职业守则。
3、培训方式建议
理论教学:除一般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外,部分培训内容可通过实地演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讲、评结合等教学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模块2生活照料
1、培训要求
通过本模块技术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知识,包括指导母乳喂养姿势、能进行奶粉的选择和冲泡、能使用奶瓶进行喂养、能进行溢奶的处理及预防、能制作婴幼儿食品等;
(2)掌握婴幼儿盥洗知识,包括能为婴幼儿进行基本清洁等;
(3)掌握如何照料婴幼儿排便与睡眠,包括安抚婴幼儿入眠以及更换尿布等;
(4)掌握如何照料婴幼儿出行,包括能为婴幼儿更换并挑选物品、能携带婴幼儿出行等;
(5)掌握对婴幼儿生活环境与物品的清洁能力,包括能清洁婴幼儿生活环境以及清洁婴幼儿玩具及用品等。
2、培训主要内容
2.1婴幼儿喂养;
2.2照料婴幼儿盥洗;
2.3照料婴幼儿排便与睡眠;
2.4照料婴幼儿出行;
2.5环境与物品的清洁。
3、培训方式建议
(1)理论教学:除一般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外,部分培训内容可利用图片资料和视频教学工具,通过边讲边做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2)技能实训:本模块建议可利用教学道具开展婴幼儿照料的实训项目。
篇4
关键词:住院儿童心理护理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0-01
儿童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因对疾病的认识、对医院的环境及颜色的不适应,儿童患病及入院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将对患病住院儿童造成身心创伤,影响人格发育。
1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目前,对儿童疾病认识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皮亚杰(Jean Piager)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总是将患病入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儿童在7岁之前并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对住院治疗不能从心理上理解而认同。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运筹前期、具体运筹期、形式运筹期。运筹前期(2~7岁)儿童对生病这一具体现象完全不能理解,不知道疾病从合出来,也不知道住院治疗会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应筹期(7~11岁)儿童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疾病与症状、程度,但并不能明确表述。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对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认为器官功能不良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控制以配合治疗。
2住院儿童的心理特征
2.1造成住院儿童心理不适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不适;二是与入院前相对比,治疗对日常活动的限制。如活动的限制、进食的限制等等;三是因认知能力和身体不适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失眠、噩梦等等,从而使患病儿童不能较好的休息。四是身体外观变化,如输液或治疗管道、脱发、失去知觉等等;五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使患病儿童缺乏安全感,如医院环境及颜色、吵杂声、消毒水异味等等;六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以及接受陌生医护人员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检查治疗。七是学习的中断。
2.2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住院治疗的心理反应。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因其对外界的认知和辨识程度较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但对情绪氛围较为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并产生强烈的依赖,因此,此阶段的婴幼儿入院后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易哭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抑郁、退缩等表现。幼儿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加重,对住院感到恐惧和不安,且因为表达能力有限、行为受限制、对疾病的未知等等因素,从而对入院感到抗拒、焦虑、厌恶等等。学龄前儿童智力和情商有了进一步的发育,但入院以后环境的变化和父母的短期分离,同样会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甚至担心被遗弃和受处罚。
3心理护理
3.1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一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要有固定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对于患儿的情感敏感,要保持适当的抚触、怀抱频次,同时,可以结合婴幼儿的发育需要,给予一定的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环境刺激。二是对于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护士和婴幼儿的第一次接触要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认知,同时固定护士进行护理,定时逗玩和抚触,并可鼓励家长把婴幼儿平时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来让婴幼儿有稳定的情感寄托。三是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同样建议要有固定的护士全程护理,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了解医院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尽可能满足其在家庭时的爱好和习惯,要了解患儿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同时注意与其的非语言交流,要鼓励患儿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表现。同时,护士还可与患儿讲故事、看图画等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四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要有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要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说明疾病及住院的原因、手术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和身体愈合情况等等,鼓励患儿自我照顾,让患儿加深对住院治疗的理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五是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儿的沟通,让其熟悉环境,了解各种治疗检查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增强患儿对住院治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灵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患儿有活动的空间,要鼓励患儿进行自我护理,鼓励患儿加强与同学、同伴的联系,帮助患儿树立信心。
3.2改善儿童住院环境。环境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到新的环境,主观上就有排斥和警惕,从而表现出抗拒、恐惧等行为。因此,要注重改善儿童就医环境,使之更加温馨舒适,减轻对住院儿童的心理影响。要通过病房、着装的色彩变化消除“白色恐惧”。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在病房墙壁上画上温馨的图画,配备一些玩具和图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播放一些儿歌和舒缓的钢琴曲。
3.3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实行家长陪伴制度,鼓励患儿家属陪伴在患儿身边,多给予支持、关心和鼓励,消除患儿的孤独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心理不适。患儿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在患儿患病时,其父母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在与患儿的交流中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
3.4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护士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对患儿心理同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形象上,提倡衣着整齐、仪态端庄、态度亲和,在与患儿及家属接触式,要规范语言行为,表现出亲和力。在技术上,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使患儿及家属产生信任感。
4结语
儿童是人生的“朝阳”阶段,儿童阶段的经历,影响儿童的一生。医护人员要根据住院儿童与成人之间差异,有针对性地了解住院儿童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技术护理及心理护理,从而确保儿童不因住院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促进住院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艳萍,苏丹.住院儿童心理护理的沟通方式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09(04)
[2]张娟.对住院小儿心理需要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05)
篇5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一般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婴幼儿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甚至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本课题中的早期教育主要指的是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
二、支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依据
1、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
(1)婴幼儿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在身体发育方面,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新生儿脑重约350克,一岁时约950克,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幼儿在认知发展速度方面毫不逊色于身体方面的发展。0-3岁婴幼儿认知的发展和他们动作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就是其认知发展的表现。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极度柔弱的状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能够活动自如,从一个完全被动的状态进入到主动的状态,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动作。
(2)人脑发育的重要性。人类大脑天生就具备了千亿的神经细胞数量,但随着婴幼儿的发育,这些神经细胞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基于对大脑的不同刺激,一些细胞选择性消失或留存。例如,很多没有视觉的人,为了生存而更多使用触觉,因而在触觉方面表现优秀。
(3)婴幼儿较强的模仿能力。婴儿出生没多久就表现出模仿学习,例如,新生儿在一定距离内,面对多次重复伸出舌头的成人脸时,也会做出伸舌头的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与周围人物和环境更多的接触中,显示出婴幼儿的模仿学习行为。
(4)语言的获得是先天机制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语言发展即有先天机制的作用,又有后天的环境的影响,这是被许多语言学家早已多次证明的。和其他声音比较,刚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人类语言的兴趣,
(5)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认知活动开展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予幼儿安全、信任感,在这种情感背景下,能够鼓励婴幼儿认知活动发展。0-3岁这个阶段是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重要阶段。
2、环境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1)对婴儿生长的环境进行早期干预能促进智力发展。在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婴儿进行早期环境干预能明显地促进其智力发展,从而证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在贫困家庭挑选了心理和身体技巧相似的100多名婴儿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婴儿分为两组,一半组成实验组,接受高质量的婴儿日托护理中心的照顾,提供教育、健康、社会等训练项目。从几周大到5岁。另一组位对照组,不参加训练项目,正常参与各自的生活。通过追踪研究分三次进行测验,分别在这些孩子18个月大时, 12岁和15岁时,智力测验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 在21岁时,对学生思维、受教育性、就业程度、养育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测验,实验组在阅读和数学测验中依然得分较高,上大学就读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两倍。
(2)母亲的敏感性影响婴儿的智力发展。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能强烈的影响婴儿日后的社会发展和语言技巧。如果母亲天性乐观,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则婴儿的智力发展更好。
(3)谈话方式影响婴儿智力。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的莎莉?渥德博士认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她是根据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她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对照组的父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实验组有9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实验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
除了以上实验依据外,教育的作用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被人们所熟知,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育决定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促使婴幼儿向前发展。而皮亚杰提出的关于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婴儿发展,在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三、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成为一个强者,一个社会佼佼者,很早就开始计划孩子的人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很多家长在学前期给孩子报各种特长培训班,更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各种所谓的早教。教育宜早,这是社会上一个普遍的观点了,但是,现实中人们对早期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很多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1、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对象存在不完全认识
真正意义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起步点,送孩子参加形形的早教班,觉得只要进入了早教班,参加各种早教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就是好的。而自己只是接送陪伴的角色,甚至连接送陪伴的任务都交由其他人完成。殊不知,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还在于对家长的指导,指导家长如何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教养。
2、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目的存在狭隘认识
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而多数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和数学,甚至是某种特长的训练和学习。早期教育是促进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开发婴幼儿特长还不是它的目标。
3、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存在错误认识
对早期教育目的误解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失误。有些家长或者不专业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很早就开始学识字,读外语,学绘画、钢琴、舞蹈等内容,而严重忽略幼儿的情感教育,如亲子间依恋关系,师幼间的师生情感、小伙伴间的同伴情感等等。
4、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方式存在误解
灌输式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长期习惯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如在孩子不理解的基础上,教孩子死记硬背诗句等。而真正理解和尊重幼儿的教育方式应该有对话的,有互动的,带有情感的,这才是早教的本质,绝对不能全盘灌输。
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
1、懂得关心教育
关心是一个人对他人、事件或物品的关注和关爱。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应当给予孩子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做到用心呵护孩子,悉心照料孩子、关注和重视孩子。首先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更好地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其次关心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些差异,帮助每一个幼儿得到进步;最后关心情感需要,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而应当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呵护。
2、教会幼儿感知生活
0-3岁婴幼儿的成长是对周围生活的认识过程,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幼儿的学习,更多是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是直接体验、感知和经历生活事件的过程。因此,学习生活是早期教育的重点,在生活中,幼儿学会感知,学会发现,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同时,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也要求幼儿首先需要学习适应真实的生活。
3、教育形式侧重于个别教育
由于0-3岁婴幼儿的特点,如身体发育不完全,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适合参与集体形式的教育,而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形式。另外,早期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成人,每一个孩子所在的家庭都有其特殊性,在早期教育中,给予不同家庭进行早期教育指导时,也需要个别对待。
篇6
关键词 幼儿 缺铁性贫血 护理 含铁膳食
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幼儿缺铁性贫血是指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的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其发病率位于幼儿疾病前列。幼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愈率高的疾病,但是因铁缺乏造成的儿童认知能力和学习记忆力的损害是在补铁后难以恢复的。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对防治幼儿缺铁性贫血,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加强幼儿的护理工作,做好饮食调理,及时做好含铁辅食的补充,可有效防治幼儿缺铁性贫血。
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孕妇平均每天需储铁约3.75mg,这样足月新生儿体内约有300mg的铁储备,通常可防止出生后4个月内的铁缺乏。若孕期母体铁摄入不足或早产儿、双胎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导致幼儿期发生缺铁而贫血。
幼儿铁摄入不足:铁摄入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婴儿在前四个月可以通过乳汁获得一定量的铁,但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动用体内储备铁来满足生长发育需铁量,4个月时体内储备铁已基本用尽,急需从膳食中补充铁,此时不补充或补充量不足,就会导致缺铁。我国《膳食指南》中指出:每天铁的适宜摄入量6个月以上和1~3岁分别为10mg和12mg。婴幼儿的常规食物如人乳、牛乳、谷物均是贫铁食品,蛋黄含铁量高但吸收率低。婴幼儿期若没有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常导致铁摄入不足而发生贫血。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是人一中生长发育较快的两个高峰之一,相对需要的铁增多,我国《膳食指南》中指出成人男女铁的适宜摄入量分为每天15mg和20mg,1~3岁幼儿铁的适宜摄入量12mg,按体重计算铁的摄入量婴幼儿是成人的20~30倍。婴幼儿期如此大的需要量若不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铁的摄入量满足不了生长发育的需要量就会发生贫血。
铁的吸收障碍:铁的吸收障碍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种消化道疾病损伤了肠黏膜,使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吸收减少;二是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铁的食物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其铁吸收率高;另一种是存在于植物性和蛋类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因受磷酸盐、植酸、草酸、鞣酸、卵黄高橉蛋白的影响而不易被吸收。食物搭配不当也会导致铁吸收量小,导致体内缺铁而发生贫血。
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性护理
增加母体孕期铁储备:开展孕期营养知识宣传,引导孕妇平衡膳食,注意铁摄入,保证胎儿在母体内有足够的铁储存,确保婴儿出生后,在没有添加富含铁辅食的前4个月内有足量储存铁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提倡母乳喂养:虽然乳汁是贫铁食品,但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婴儿在前4个月消化器官发育水平还不成熟,不能完全适应消化含铁高的人工辅食。此时提高母乳的含铁水平,是提高婴儿铁摄入量的有效途径。为增加乳汁铁含量,乳母要适量摄入含铁多的动物类食物和绿黄色蔬菜及豆类食品。人工喂养婴儿,要用含铁的补充配方奶代替普通牛奶来喂哺婴儿,保证婴儿有足够的铁摄入并吸收,从而达到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目的。
根据不同时期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量补充含铁辅食:婴幼儿期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从第4个月起婴儿要添加富含铁并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黄、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添加辅食时从简单的添加单一含铁食物开始,密切观察孩子胃肠道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到添加混合的含铁食物。如足月儿4个月左右,未成熟儿2个月左右,每天可给蛋黄1/4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5~6个月加菜泥,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膳食补铁要持续整个婴幼儿期。
及时治疗能引发缺铁性贫血的疾病: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该处肠黏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任何能引起消化道损伤的疾病,都会影响肠黏膜对铁的吸收,如消化道不良、感染性腹泻、钩虫病等都能引发婴幼儿贫血。
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缺铁性贫血是一个种慢性过程,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待发现孩子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已是缺铁的中晚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不会给婴幼儿带来认知能力的损伤。因此早期发现婴幼儿贫血其临床意义十分重大。最好方法是在出生6个月和9个月各到医院进行1次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贫血,及时治疗。
创造清洁安静环境:贫血患儿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感染后引发的疾病能使贫血加重。因此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探望与接触,同时减少到公共场所去的机率,勿与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篇7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篇8
【关键词】育儿焦虑;焦虑认知;焦虑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51-03
【作者简介】丁霞(1976- ),女,江苏淮安人,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教师;孙磊(1977-),女,江苏涟水人,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方伟军(1979-),男,湖北咸宁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育儿焦虑是指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行为、性格、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一系列情况表现出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多数家庭的结构成为“6+1”(6个大人与1个孩子)的模式,两个家庭的希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平安、健康地成长,家长们倍感焦虑。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机构应关注家长的育儿焦虑问题,在调查了解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幼儿教育指导工作的着力点,以提高幼儿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对淮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早教中心120名7~36个月婴幼儿的父母进行了当面问答式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83.33%,达到70%以上回收率的要求,可作为研究证据。
我们首先通过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简称SAS)、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简称L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简称HAMA)、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简称BAI)等量表的考察,抽取能反映焦虑倾向的关键性词语。然后从焦虑认知、焦虑行为两个维度,搜集整理出7~36个月婴幼儿父母育儿焦虑的40种表现,请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和实际行动选择严重、偏重、中等、很轻,分别计为4分、3分、2分、1分。最后根据总分判断该父母育儿焦虑的程度,分值越高则表明焦虑程度越高。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差异性,寻找影响父母焦虑认知、焦虑行为及总体焦虑水平的自变量。焦虑认知是婴幼儿父母在养育、抚养、管教婴幼儿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的对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是由家长对自己育儿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育儿结果的消极期望所引起的焦虑。焦虑行为是婴幼儿父母在育儿的具体情境中由于紧张、担忧而不由自主采取的客观行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母育儿焦虑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表1(见下页)所示,40个项目的最高均分为3.47,最低均分为1.50;处于3.01~3.99范围的项目有9项,占项目数的22.5%;处于2.01~2.99范围的项目有25项,占项目数的62.5%;处于1.01~1.99范围的项目有6项,占项目数的15%;处于0.01~0.99范围的项目为0。由此可见,研究对象的育儿焦虑普遍存在,对40个项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同。
(二)父母育儿焦虑程度严重的内容相对集中
如表2所示,在婴幼儿父母焦虑程度较为严重的9个项目中,有7个与婴幼儿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其中,97%的研究对象非常关注婴幼儿的冷暖问题,害怕孩子生病,并且护理得十分周到;90%的研究对象非常重视孩子的睡眠质量;87%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人身安全,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87%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84%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饮食安全,注重餐具的消毒等。
如表3所示, 7~36个月婴幼儿父母的身体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时,父母焦虑认知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005,差异显著;父母焦虑行为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41,未见显著差异;父母总体焦虑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04,差异较显著。由此我们可知,父母的育儿焦虑主要体现在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上,当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时,父母的焦虑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三)父母焦虑水平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父母的育儿焦虑水平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如图1(见下页)所示,婴幼儿父母的认知焦虑水平显著高于行为焦虑水平;且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水平随婴幼儿月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变化,但总体处于平均水平。父母的认知焦虑、行为焦虑及总焦虑的水平在婴幼儿约10个月时均达到顶峰,显著高于其他月龄段;父母的认知焦虑在婴幼儿约18个月、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行为焦虑在婴幼儿约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总焦虑在婴幼儿约18个月、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认知焦虑、行为焦虑及总焦虑的水平在婴幼儿约11个月、30个月等时期均比较低,显著低于其他月龄段。
四、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可从认知引导、榜样示范、行为练习三个维度缓解7~36个月婴幼儿父母的育儿焦虑。
(一)认知引导:让父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育儿焦虑
调查结果表明,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更多表现在认知方面。因此,为了缓解婴幼儿父母的焦虑,对他们进行认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为父母推荐经典图书书单,如《0-3岁早期发展的八个关键时期》《心理育儿》《和孩子划清界限》《童年的秘密》《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为他们提供理论引导;可开通家长QQ群,让家长之间或与机构相互交流;可通过开设讲座、发放育儿手册等途径帮助父母了解各种育儿知识,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提高他们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育儿生活中的新情况,有效预防育儿焦虑的产生。
(二)榜样示范:为父母树立亲子互动的榜样,感受具体的育儿过程
榜样示范是帮助父母将科学育儿理念转化为有效行为的必要手段。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借助教师自身或者其他父母的力量,为婴幼儿父母提供与婴幼儿互动的榜样示范,让有疑惑的家长直观感受育儿的具体方法。作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父母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亲子活动中要始终保持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并尽可能规范地说好每句话、做好每个动作,演绎好每个眼神和姿势。如在展示玩具时动作要缓慢、步骤要清晰、语言要简洁;与宝宝交流时要尽量弯腰或下蹲,眼睛平视宝宝;当宝宝在专注地操作时,应默默观察,静静跟随,不轻易打扰。对于育儿方面有心得的父母也可以成为其他家长的榜样,幼教机构可以通过育儿沙龙的形式,为家长搭建一个平台,让家长们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如针对宝宝爱玩水,有的父母会给宝宝穿上小雨衣,让他们在卫生间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宝宝喜欢自己拿勺子吃饭,但又不太会用,父母就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用来喂宝宝,一把让宝宝用来学习,这样既保证孩子吃得饱,又不让他们错过学习用勺的关键期。
(三)行为练习:为父母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积累丰富的育儿经验
幼儿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热情活泼,有的则沉稳内向;有的喜欢阅读,有的则更喜欢运动。而孩子的父母也都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同样的示范方法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孩子身上就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幼儿教育机构应尽力理解婴幼儿父母的处境与感受,尊重他们的辛苦和努力,在亲子活动中多为父母提供练习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父母用心体验与揣摩,逐渐让他们将科学的育儿理念内化并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以切实提高婴幼儿父母的育儿水平,有效地帮助他们缓解育儿焦虑,并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 桑标. 父母意识・育儿焦虑・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的新热点[J]. 当代教育研究,1998.(2):6-10.
[2] 章泽渊. 警惕“现代教育病”传入家庭[J]. 父母必读,1991,(4):5.
[3] 徐雨虹,张璐.不做焦虑父母[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5,(3):6-17.
[4]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赫尔伯特著. 心理育儿[M].武立国,王立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简・B・布鲁克斯著,为人父母[M].包蕾萍,李秀芬,马明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湘方言区;母婴对话;儿向语;早期语言教育
母婴对话又称儿向语或“妈妈语”。儿向语,指婴幼儿的照顾者在与其交谈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为婴幼儿早期语言教育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加速孩子从动作交流到口语交流,从字词交谈到句子交谈,帮助儿童建构了早期的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法系统等。
一、研究设计及构成
我们对湘方言区(主要是益阳)3组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家庭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调查研究。3组家庭分别为:
方言组:父母及家庭成员均为当地人,照顾者主要为隔代人,讲方言,男孩目前1岁7个月,自8个月开始会喊人,现在已经讲简短字句。
普通话组:父母及家庭成员(外地人居住在益阳市区)均讲普通话,女孩,目前2岁6个月,自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现在已能讲个别较长的句子。
混合组:母亲(北方人)讲普通话,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益阳人)普通话和方言混合使用,男孩,目前3岁6个月,自1岁2个月开始正式讲简单词、句。
为研究在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成人是否随其年龄的增长逐步调整语言的复杂程度并使之慢慢接近成人的语言,以及更系统地看儿向语与成人之间话语的差别,我们对三组家庭中成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谈话进行现场录音。研究数据将均来自小孩与其家庭成员之间在自然状态下的录音文字材料。
二、早期婴幼儿言语输入调查
1.方言组。日常用语全部是方言词汇,如“喊嗲嗲(爷爷)”,“崽qiā(吃)饭嘞”等;语序为方言语序,如:“崽走先”;念儿歌等书面语时为不标准的普通话;叠音词的使用较多但不标准,如“发发(花花)”,等等。
优点:言语输入流畅自然,便于孩子与家人间形成语言默契,与本方言区人交流顺畅,语言学习中易习得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及习惯。
缺点:方言影响婴幼儿习得语言时的正常思维语法训练,语音错误、不规范,语言交流使非本地人不易明白。方言组的孩子多由隔代人照看,隔代人希望孩子“听话”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少用儿向语,而是使用限制性的成人语言,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早期语言教育。
2.普通话组。语言环境为标准普通话语境,语音、词汇、语法学习均符合语言规范。
优点: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使用规范语言的环境更容易帮助孩子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有利于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子含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对其认知水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婴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音,口齿清晰、言语表达清楚的孩子才能与人很好地进行交往。
缺点:有可能让婴幼儿在方言区产生暂时的交流困难等问题。
3.混合组。语境为两种语言混合使用,母亲一直用普通话,爷爷、奶奶和爸爸等婴幼儿的照顾者多用方言语进行交流。
优点:方言组家庭的小孩可以同时掌握两种语言,获得两种思维,以及两种或多种文化习惯,等等。
缺点:婴幼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同时接受两种语言,有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如奶奶要宝宝喊“恩姆(奶奶)”,妈妈要宝宝喊“奶奶”,宝宝会感觉混乱。
三、不同语言组儿向语输入的同异性
1.相同点。首先,无论哪一组家庭中的儿向语都存在重复性,父母频繁重复和复述孩子的话,对婴幼儿语言习得具有促进作用。其次,言语输入词句简短,语法简单、话题单一并与此时此地具有相关性,降低了语义的模糊性。最后,成人使用儿向语的句型多为陈述句、命令句和疑问句,由此句型延伸的降调与声调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理解。
2.差异性。首先,通过比较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母亲与其孩子的谈话,以及儿童的语言产出,发现在方言和普通话及混合使用两种语言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环境。方言组的家庭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的较多),由隔代人(爷爷、奶奶等)照顾,形成了隔代人特有的传统的早期语言教育,甚至没有多少特定的教育。普通话组和混合使用两种语言的家庭,多为父母刻意参与到孩子的早期语言教育中,注重语音的纠正、词汇的简单合适、语法的规范,语用上父母采用对话模式,提问和补充孩子的言语,或将其言语不断修正并重复,围绕当时话题,注意扩大话题范围。
其次,不同文化理念形成了不同儿向语特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看护理念,方言组家庭的小孩为留守儿童,家庭成员忙于家事,无暇关注孩子,认为孩子天生具有说话的能力,孩子没有成为他们交流的对象,只是偶尔和孩子说上几句话。而普通话组的家庭为高级知识分子,具有北方文化背景,关心孩子的语言教育。故而,在儿向语使用上形成了一定差异。音调上:方言组和混合使用组使用湘方言的照顾者普遍音调高、调型夸大、节奏快;普通话组音调低、调型正确规范、节奏慢。词句方面:方言组多为成人语句,普通话组多用名词、动词,有特定的亲属称呼和身体部位的名称;方言组多为方言词汇和语句。句法方面:方言组使用不规范的语序、成人语法顺序;普通话组多用并列短句、不断重复。
最后,儿向语的时间阶段性存在差异。一般情况,在婴儿出生4个月左右,如果照看者能有效使用儿向语,有利于婴儿模仿发音,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在方言组中家人在婴儿4—7个月时常向其说些常用词,如“饭饭”、“花花”、“猫猫”等。这对婴儿能在8个月便开始说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对普通话组和混合组的1岁和2岁的孩子而言,已经度过了“言语准备期”,若再过多使用儿向语,则会影响婴儿的语言和个性的发展。
四、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建议
孩子的语言习得不仅受制其先天学习的语言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天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以及语言、方言中某些要素的习得难度不同,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乃至各家庭的语言观念不同,不同语言环境和语言登记的不同都会给儿童的语言习得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使孩子语言发展在速度、方式、重点等方面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重视并认真研究不同因素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促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首先,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并不是儿向语的所有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都会出现,儿向语的使用会受到不同地域和照顾者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儿向语的作用在于可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正确运用儿向语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加孩子参与对话的机会,并予以正确的语言反馈。所以,婴幼儿照顾者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孩子的语言习得。
其次,帮助儿童建立语法系统。婴幼儿初学语言的阶段出现错误是必然的,这些错误是他们勇于表达的体现,是在尝试建立语法规则。这时照看者需采用较为含蓄的方法,如用正确的语法规则重复一遍孩子想说的话,之后确认他是否想表达这个意思。这远比比生硬地直接纠正更有效果。
最后,照看者加强系统理论支持。方言组的孩子的照顾者明显缺少系统的早期语言教育理论支持。这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与育儿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有关。建议尝试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工作,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婴幼儿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为指导家长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篇10
【关键词】预防接种 儿童 保健
1 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 ,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 儿童保健原则
2.1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 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