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急诊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影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前哨阵地,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急诊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急诊患者由于疾病较急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异常。患者的不稳定情绪可使应激能力降低,意志减弱,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降低,不利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1]。一般认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护理要求及护理技术的发展,掌握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对疾病的救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就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急诊科有护理人员13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8名;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3.8岁;中专8名,大专4名,本科1名。
1.2 方法 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制定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前后急诊心理护理后患者满意度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比。
1.2.1 急诊患者心理分析 恐惧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或突发事件入院,瞬间超常的紧张情绪会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陌生的就医环境、急救设施及操作方法。如等急救措施、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都是患者恐惧的诱因。焦虑心理:对疾病现状和发展程度的担心,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紧张焦虑与恐惧情绪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与个体经历有关。过激心理:就诊时情绪往往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过激反应,表现为不配合抢救等行为。孤独心理: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单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加之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使患者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感觉。他们特别希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能经常陪伴在身边,以消除疾病的折磨。
1.2.2 急诊心理护理措施
舒适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急诊室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首先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可减轻患者恐惧,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尽量减少噪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稳重,态度和蔼,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1.2.3 建立充分的信任 急诊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交流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护士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解答问题语音要恰当,给患者讲明紧张患者对病情的不利影响,简明扼要地讲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建立充分的信任;给予精神安慰,提高耐受疾病的能力在抢救的同时给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力量,提高应激能力,使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2]。机体对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力就会增强,这对争取抢救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1.2.4 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树立崇高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旨,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诊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安全感[3]。
1.2.5 制定心理护理 因人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由于患者病情、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反复评估,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心理变化,从多个角度给予关怀和安慰,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4],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1.3 观察内容 观察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对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调查,调查内容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对总满意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例,%)
心理护理措施前(n=318)心理护理措施后(n=318)
满意108(33.96)196(61.64)
基本满意165(51.89)119(37.42)
不满意45(14.15)3(0.94)
总满意率273(85.85)315(99.06)
注:经统计学分析,心理护理措施前与心理护理措施后总满意率比较P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凭先进的仪器、急诊人员单纯熟练的操作技能已不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5],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人、因病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急诊工作医疗需要[6]。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良好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急诊患者康复以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华琴,王旭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24.
[2] 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
[3] 熊秀莲.基层医院急诊护理的管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2123.
[4] 高雪梅,张姊.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篇2
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2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评价指标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篇3
关键词:急诊手外科;心理特征;护理
急诊外科可以为各种外伤病患提供首诊处理,作为医疗救助的"前沿阵地",随时要准备为急、危重病患提供救治,而且因为身体受到创伤,造成患者不清楚自身情况轻重,所以患者一般在情绪上表现为焦虑和恐惧,认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有些患者因为担心会致残,所以出现忧郁、绝望等心理,此时的状况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仅要有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在面对因为断指断肢的患者时,要对其给予相应的心理诊治和情绪的安抚,运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干预,进而使患者达到生理、情绪的平衡和稳定,使疾病的治疗取得最佳满意效果[1]。
下面将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手外科急诊就诊患者的心理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得出患者普遍的心理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征医护人员应该如何进行护理。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来医院手外科急诊就诊的患者共676例,男性424例,女性252例;患者年龄范围7~73岁,平均年龄39岁;疾病类型:在678例患者中,神经损伤225例,血管损伤204例,组织缺损249例,急诊手术外科约占全院急诊人数的1/5。
2 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在急诊患者中出现心理和情绪的巨大波动,一般是由于突然发生意外或疾病突发,症状非常明显。这些状况造成了患者心理特征具有一些相同性,比如焦虑、恐惧,急迫的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尽快为自己治疗,总结他们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焦虑 由于此类病症一般突然发病,来势凶猛,一般患者都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容易出现心情紧张,而身体创伤造成的痛苦,以及对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都会使患者焦虑烦躁,虽然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患者机体抵抗力[2],但由上述原因导致的焦虑往往都超过了合适的度,对患者的机体也是有害无益的。
2.2恐惧 患者突发疾病,而且无论是病症症状还是患者自身感觉,都会使患者在心理感觉非常严重,患者会因为缺乏应对能力而产生恐惧感,具体原因有:①疾病症状影响:因为有些外伤使患者出现肢体断离、大出血,甚至休克等等症状,这容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而持续的恐惧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②环境因素:有些患者也会因为在急诊就医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医护人员严肃紧张的表情和紧张的救护氛围所影响,造成紧张恐慌心理。
2.3情绪休克 情绪休克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有些患者从表面看非常冷静,情绪反应微弱,但实际上病情却非常严重,这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创伤。患者出现这种状况时,心理反应的阈值升高,心理反应速度明显变慢,程度也比正常人有所减弱,可由此看出患者急性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反应明显减弱,这是由于机体不能承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而出现的应激反应,所以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发现有出现这种心理状况的患者,应该加以重视,对其增强身心的护理。
3 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急诊手外科患者病症来势迅猛,所以应该以先保证患者无生命危险为前提,在救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患者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
3.1首先要缓解紧张的氛围 在急诊室中,可以看到各种创伤场面,患者在看到鲜血、断肢以及其他人遭受的痛苦时,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量排除或安抚这种紧张气氛,例如规定陪护人员不可以围观,再对患者伤口处理时动作轻快且不慌乱,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神态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3.2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首先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然后运用所掌握的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给予心理舒缓,为患者治诊时表情要尽量和蔼可亲,患者在陈述受伤经过或生病原因时,不要随意打断其叙述,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医生的可信可亲能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帮助患者调整好紊乱的情绪
3.3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学习自我调节 医护人员可以教给患者轻松呼吸、放松肌肉等舒缓情绪的方法,还可以让患者利用"自发"感觉轻松意念法进行放松,进而舒缓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它属于自我暗示的治疗方法。告诉患者深呼吸并闭上眼睛,缓慢的默念"我的脚(手)感觉温暖、放松、想要睡"几遍,以这种状态放松2~5min,缓慢睁眼,然后再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自己感觉良好为止[3]。
3.4为外科急诊患者构建"绿色通道" 医院可以开通一条专为外科急诊患者提供的"绿色通道",在这里医护人员可以快速的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诊疗,无障碍的进行辅助检查,并能够及时送往手术室,为断肢再植等争取时间。还可以运用镇静、疏导等方法降低术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为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和治疗提供良好基础。在对手外科急诊护理中,要重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进而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增强患者对抗疾病、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和治疗,进而提升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宝菊,林瑞凤.浅谈急诊手外科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8):102-105.
篇4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6.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05-01
引言:妇产科急诊就诊的病患所出现的病症主要是与生殖器官有关,例如,妊娠、分娩等一些有关急症。这些疾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紧急、病症变化快、发展较为迅速,在受到外界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里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1]。因此,急需对妇产科病患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原因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护理的质量与效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有效的减少医疗矛盾和纠纷。我院妇产科急诊于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360例妇科急诊患者,通过对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到我院妇产科急诊就诊的360例病患,其中未婚54例,已婚患者为306例;按年龄区分,16~25岁患者共计113例,26~35岁患者为159例,36~45岁患者88例;城镇户口患者256例,患者中有104例是农村户口;小学文化以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56例,87例初中,103例高中,大学以及大学以上患者114例。除去134例是患有妇科疾病患者外,21例患有宫外孕,36例流产患者,3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1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11例黄体破裂,18例妇科肿瘤;产科疾病患者有226例,其中116例正常临产,3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8例胎儿宫内窘迫,14例前置胎盘,3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就诊原因均为感到剧烈腹痛、阴道出血等,在就诊后30min~6h之间便得到确诊。
1.2方法
将36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8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了强心理护理:①.妇产科急诊患者前来就诊时其情绪为严重的焦虑不安及恐惧,因此,护理人员为让患者能够顺利的进行抢救,首先应通过镇定、沉着的进行抢救工作开始,忙而不乱,这样才能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为之后的抢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②.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注意倾听与换位思考,只有努力做到与患者感同身受,尽量去理解患者,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同时,非语言沟通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前来妇产科就诊的病患,在进行医护处理使,应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③.根据患者病因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流产患者多有悲观情绪,应多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给予患者理解与呵护,并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迎接下一个小生命的希望;对于患有妇科囊肿患者,多出会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应多给予关心,并用自身所学的专业医疗知识为患者讲解病情,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病症,与抢救的医生积极配合,熟练云中护理技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与焦虑评分对比
(1)经不同护理方案护理后,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者为48例、一般满意者为95例,总满意人数为141例,占78.33%;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为156例、一般满意者为22例,占98.89%。可见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
2.2 两组患者恢复与预后
(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保持良好心态,与工作人员相配合,积极进行术后恢复,经统计各类患者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恢复速度较对照组患者更快,住院时长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患者在到妇产科急诊室就诊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如,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身受病痛折磨有关,加强了不良情绪对体内交感神经受的影响,患者本身在病理和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对医护人员的抢救效果有严重的影响[2]。所以,重视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达到提高救治效果的目的。护理人员运用较为科学的理论对急诊病患进行心理护理,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良好护患关系,只有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所改变,通过进行心理护理来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这是作为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在对妇产科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该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而一些患者出现过于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与病患交流、沟通,可适当利用肢体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该动作敏捷、细致、专业,这样才能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4]。在妇产科急诊室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具备时刻应对突发事的能力,所以,必须不断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及心理素质,才能在突况出现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心态[5]。需要注意的是,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注意文明用语的应用,要充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使患者对诊疗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提升病患的应激能力,只有当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使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能力有所增强,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医生进行抢救,尽早缓解患者的痛苦[6]。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医护人员对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到有效的消减,护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才能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抢救的成功率可以明显提升,进而提高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黄蔚;;对产妇的心理护理之我见[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卷08期 ;165-165页
篇5
1.我院在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输液静脉输液的500输液过程中希望每一位护士在任何时间都以和蔼,耐心,例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高度负责任的服务态度,多与病人沟通,讲解输液的有关知
1.1 希望穿刺时一针见血占99.9%识。
说明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的技术最主要,规范和过硬1.4 输液结束后希望知道拔针处理的方法占60%。的静脉注射流程和水平,是满意度的的首要保证。2.护理对策
1.2 希望优先输液占85%输液室的忙,急,杂,以及工作相对集中的特殊性,面对输液病人能忍耐等候治疗的最长时间是15分钟,最短时间如此繁重的静脉输液,应处于怎样的应对状态,才能做到减轻是分钟,大部分要求在10-15分钟内被用上药。患者的痛苦,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满意度,笔者认为
1.3 输液过程中希望护士多巡视,保证输液安全占80%。要满足门诊输液患者的需求必须具有以下要素:
2.1 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一针见血,是满意度重要保证。
为了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我科于2009年6月对输液大厅的护士相对固定,使这一批护士成为专业的“打手”,同时在其中重点把年资护士培养成技术和心理素质过硬的“神”,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静脉穿刺,年轻护士在高水平老师的直接带教下迅速提高专业技能,避免由于反复穿刺而影响满意度。
2.2 缩短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确保输液安全
我们倡导团体合作精神,根据病人高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统筹调配人员,尝试预约输液,减低上午输液高峰的拥挤,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并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改善护理工作方式方法,如集中静脉穿刺。
2.3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沟通,对满意度的提高关系密切
2.3.1
护士经常巡视病人,询问病人输液时的感觉,疾病情况,手部是否有肿胀,是否需要排尿,及时拔针,换瓶,解决病人因输大液体引起的担忧。
2.3.2
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输液过程,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了解输液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知识,护士利用巡视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一次加药水都告诉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需要快还是慢,同时告知不能擅自调节滴数及擅自调节滴速的严重后果,如输液太快,会导致局部全身不适,肺水肿,滴速过慢,无法保证疗效。交流时语言温和,面容微笑,消除其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工作。
2.3.3
护士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学习新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能提熟悉输液病人的常见病,能针对性地对不同病人进行疾病方面地健康教育。
2.4
输液结束时给病人正确地拔针处理方法地指导对提高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应告诉病人拔针后正确地按压方法和按压时间,及回家后,穿刺手不宜剧烈运动,针眼处不宜热敷等。以免引起穿刺部位再次淤血,长期输液地病人还应指导病人如何保护血管。
总之:在静脉输液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病人的感受与需求,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个性化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
篇6
关键词:手;外伤 ;心理护理
意外的的手外伤,常给受伤者以重大的心里创伤,会导致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心理护理能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1]。我院急诊科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通过心理护理手外伤患者37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75例患者中,男性267例,女性108例。年龄1.5岁~68岁。18~50岁的人占多数,,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开放伤297例,闭合伤78例。在各种损伤中,压砸伤最多,其次为切割伤;伤者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比例高。手外伤多发生于文化层次偏低、劳动强度大的患者。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的原则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担忧,并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护士要有同情心,以良好的语言、行为等去感染患者,使其正视现实,摆脱恐惧。
2.2 心理特点
2.2.1焦虑紧张型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手外伤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加之伤处的出血、疼痛、功能障碍,多数患者担心手术效果、手术费用及生活不能自理而拖累家人等,因而他们焦虑情绪严重,表现为多语、好问、焦虑不安。
2.2.2 悲观型 伤残外观的难看,自理困难,使患者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而出现后悔[2]。
2.2.3 反应迟钝型 文化程度低,对治疗无任何需求,表现为"听之任之"的态度,儿童仅仅表现为因疼痛而哭闹不止。
2.2.4 满怀信心型 此类患者伤情不很严重,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对现代的医疗技术充满信心,而表现为主动、积极配合。
2.3 心理护理对策 对手外伤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心理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这样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1 对于焦虑心理 首先要有同情心,安慰关心患者,理解受伤后的身心痛苦。对有过激性反应心理的患者给予行为疗法[3],分担他们的精神压力,帮助他们尽快度过难关。多与他们交谈,了解心理动态,使他们处于良好的医疗环境中,逐渐增加信心。
2.3.2 对于悲观心理 护士要用周到、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本院的医疗条件、医生的素质以及以往手术成功的病例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3对于反应迟钝心理 对待儿童患者,护士应以长辈的身份,态度和蔼、言语亲切,和他们交谈学校、老师、同学等感兴趣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语言以夸奖和鼓励为主。
2.3.4对满怀信心心理 这类患者多数文化程度较高,我们应该向他们介绍有关手与疾病以及手术的方法、效果、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2.4 心理护理的方法
2.4.1 术前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治疗措施、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康复锻炼等[4]。对于担心经济问题的患首先给予安慰,告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愉快接受治疗[5]。
2.4.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患者。对患者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2.4.3术中心理护理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因环境的陌生心里会发生变化,护士应耐心安慰患者,使其拥有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
2.4.4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后,条件允许,护士应立即告知患者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多向其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支持,以免患者术后心理负担过重[6];还应从患者的面部表情、姿势等方面观察,及时进行沟通、处理。
3讨论
整体护理把患者视为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人,应给予不同个体需要的护理。对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重视心理护理,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达到个体化与整体化的统一。将心理护理运用到手外伤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对主动配合手术,恢复自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真正体现了心理护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及影响疗效的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2001,10(1):74-75.
[2]杜克.手外科患者的护理.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9.
[3]谈燕飞,王仕玲.手外伤患者急诊应激反应的心理护理[J].广东医学,2000,21(1):79-80.
[4]张咏梅.术前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58.
篇7
关键词 心理干预;急诊;抑郁;焦虑
众所周知,急诊科是医院中病种最多、集中度最大、重症患者最多的科室,急诊科不但要完成抢救病人的任务,也是急诊患者入院进行治疗的重要途径。因此,良好的基础护理及心理干预对急诊患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来我院治疗的8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1例,女19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1.78±1.76)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51.21±1.65)岁。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分类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核对患者、输液、抗休克、纠正酸碱代谢紊乱等,对需要行手术的急诊患者要做好相关的手术配合工作。而实验组的患者在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大多数急诊患者的心情往往容易焦虑、激动。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急诊患者所在病区安静、整洁、无菌,让急诊患者能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就诊,心理得到安慰。此外,医护人员要对急诊患者保持亲切的态度,对温柔的语气和患者交流,消除急诊患者的对疾病的恐惧心理。②对危重患者的心理干预: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发展相对迅速、病势凶猛,因此危重患者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复杂、激动、强烈的心理反应。这时,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给急诊患者情绪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危重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在整个过程要密切默契主治大夫,认真询问病情,护理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对急诊患者的抢救切忌手忙脚乱,并让患者保持冷静乐观的就诊态度。③对急诊患者进行适当的情绪疏导: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注重情绪因素对急诊患者治疗的影响,应用鼓励性言语让急诊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帮助急诊患者解除心理负担。对急诊患者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指导,通过讲述相关临床病例成功救治的例子来消除急诊患者的恐惧及抑郁情绪,减少因不良心态造成的急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④对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患者的家庭是急诊患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要稳定好急诊患者的心态,一定要先调节好病患家属的心理状态。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在稳定患者家属心情的同时,向病患家属告知急诊所须知的注意事项及疗程、疗效。通过病患家属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支持,进一步强化对急诊患者的心理干预达到最优的效果。
1.3评估指标
在治疗之后,依据不同急诊患者的病情进展随访1~3月,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心率(HR)、血压(BP)、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四项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以及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状态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标准等两组急诊患者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x±s)
2.2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篇8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较差,不稳定,易出现反复情况,给予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压力,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护理相对于患者至关重要[1-2]。本文结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重症急诊患者的不同护理效果比较,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急诊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5.3±2.5)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6例、心血管疾病6例、重症外伤9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腹症3例,其他1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2±2.4)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7例、重症外伤8例、脑血管意外6例、急腹症2例,其他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营养补给、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内容为:①重症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患者产生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极易产生不良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理疏解,稳定心理状况,防止其恶化。②全面了解患者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关系,引导患者进行倾诉,了解患者心理真实情况和想法,针对其心理情况进行对应的疏解。③为缓解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④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降低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⑤对家属进行相关工作辅导,和家属一起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心理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表示满意,60-80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之间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疼痛等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病情变化快,极易对身心产生严重的压力,进行产生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3]。
重症急诊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身理上的护理工作,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在不同的病理状况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轻言细语,给予患者亲切、和蔼的感觉,建立互信度,通过交流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案缓解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愈率的效果[4]。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缓解了重症急诊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美春,陶慧,刘丹,等.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18(2):90-93.
[2] 张美荣,曲洪翠,孙霞.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6,21(B03):853-854.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手术室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应对手术能力。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450例急诊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450例从患者急诊手术患者,除了12例因伤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他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患者感到安全、舒适,使他们在功能上获得最大程度恢复。结论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仅能赢得患者的好评,护理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关键词】手术期手术室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不发达和突发事件的意外伤引起的急诊手术呈急剧增加趋势,急诊手术多数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其病情急,发病时间短,病人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1],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在术前或术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首要环节。患者能否在心理上正确应对急诊手术这一应激事件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手术室对450例急诊手术患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共行急诊手术450例。其中男234例,女216例,年龄60~97岁。疾病分类:颅脑外伤、脑溢血26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阑尾炎、胃肠道穿孔、脾破裂等357例;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46例;膀胱、前列腺疾病18例;卵巢囊肿扭转3例。除了12例因伤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抢救成功,成功率97.3%。
1.1急诊术者的心理问题
根据我们对450例急诊手术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及观察提示,他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手术,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1)焦虑:396例有焦虑存在,占88%。其中女性达100%,以轻、中度损伤为主。(2)恐惧:162例,占36%。女性占52%,以中、重度损伤为主。(3)紧张:369例,占82%,这多与焦虑同时发生。(4)忧郁:27例,占6%,以伤情严重而神志清楚者多见。
1.2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分析
(1)病人入院急,无良好的心理适应过程,因此对手术的心理适应能力很差[3];(2)病人的疾病多数为意外伤,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怕危及生命;(3)病人术前对手术了解不足,缺乏医学知识,把手术想象得很复杂,而且怕术中疼痛,故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4)病人担心术后留下疤痕或毁容或致残,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5)少数病人会担心医护人员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医护人员缺乏信心,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有很大的作用。
2护理对策
2.1在接急诊手术通知后,立即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2]如检查各种急救药品是否齐全、仪器设备是否完好、调节好室温。由于患者疾病来得突然,无完整心理适应过程,对疾病知识缺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在接患者时要热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在病房护士做术前准备的同时,介绍我们手术室现有的条件、设备和技术力量,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2.2患者入手术室后的护理患者入室后,要尊重患者,对不需要暴露的部位应遮盖,态度要和蔼可亲,说话语气要温和,耐心回答患者所提问题,满足其合理要求。向患者解释手术的重要性、目的性及手术过程和大概时间,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配合方法,如在出现牵拉反应时,可做深呼吸以减轻反应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文化水平、病情、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了解患者的忧虑,区别患者的心理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疏导。并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可采用非语言方式鼓励患者,如一个鼓励、肯定的点头、抚摸患儿的头、轻拍患者的肩或手,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的痛觉阈,使其增加术中的耐受力,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2.3抢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抢救患者时应沉着冷静、动作敏捷、有条不紊,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特别是口头医嘱应复诵一遍,无误后方能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要稳、准、轻、快,特别是静脉穿刺,由于急诊手术很多是大失血患者,应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这样既缩短抢救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
2.4手术人员在进行手术时态度应严肃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应说与手术无关的话,不应讲使患者误解和加重病情的话,特别是意外伤抢救患者,以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度过手术全过程。
3体会
急诊手术是一种高风险治疗方法,如何使患者在短暂的时间内消除不安与恐惧,维持最佳身心状态[4],积极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是每个手术室护士共同探讨的难题。通过本组450例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认识到:护理人员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理论知识,并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有高度的责任感、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精湛的操作技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就能使手术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顺利结束手术,安全返回病房。
参考文献
[1]段亚平.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当代医学,2008,8:137.
[2]刘芳,张欣红,李峥.制定工作流程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20-21.
[3]陈翠屏,高晓梅.术前访视的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5.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诊创伤;应激心理
鉴于近年来创伤发生率的逐渐升高,各大医院急诊科室创伤患者的收治数量也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创伤患者多是由于火灾、交通意外等突发事件引起,其病情发病较急、时间短。此外,也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与肉体上极大的痛苦[1]。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在无法适应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临床治疗。要想有效消除患者的这种应激心理,以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我院特将循证护理(EBN)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现将循证护理在我院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292例,所有患者均有应答能力。其中神经损伤为26例,四肢损伤为75例,腹部损伤为152例,其他损伤为39例。
1.2方法
1.2.1循证支持 由于急诊创伤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对于这些患者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应激问题。我院选择具备急诊抢救经验、反应敏捷并且专业技能熟练的护理人员12名,对其进行循证护理培训后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在广泛查阅资料后,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适宜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方案与循证评估指标,通过有效的护理依据与护理技能来缓解急症创伤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1.2.2循证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循证应用的情况,了解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在创伤初期,患者容易产生脆弱与无助感,而在围手术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在术后恢复期,对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容易出现产生担忧、烦躁等情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应用应激障碍诊断表来对每个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进行评估。
1.2.3护理干预
1.2.3.1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就诊环境 急诊创生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病房环境、疾病导致痛苦或者各种术前检查等因素,均可能成为应激源。医院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就诊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他们的焦虑情绪,让他们不至于由于就诊环境陌生,或因为就诊不便而产生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热情、积极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服务,力求保障就诊环境的舒适。若遇到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护理人员也需要保持镇定,不能表现出惊慌、不安等情绪,以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在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应该做到镇定不慌乱,并熟练进行各项操作。同时多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力求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做好护理评估工作。在为急诊患者服务时应该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以此尽可能地提高救治效果[2]。
1.2.3.2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于手术紧张的工作环境,手术中的摆放以及隐私部位的暴露等因素,或者由于与亲属分开,这些因素也可能成为应激源。很多急诊创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以及愤怒等,在急诊过程中他们也会由于恐惧等不配合治疗[3]。面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合适的言语鼓励与安慰,或者通过手势、眼神等与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在与患者交流沟通时,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语表达是否恰当,并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通过暗示等动作来提高患者的兴奋度,让患者在鼓励与暗示的作用下提高治疗的信心,进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语和动作是否协调,由于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表现较为敏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该做到精力集中,并做到态度诚恳,增加自身语言的感染力,让患者能够更快平复不安情绪。
2结果
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每一位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实行科学化的护理,有效提高了急诊护理的效果,292例患者的应激心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3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它结合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力求从批判的角度来给予患者最为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并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并将个性化与整体性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在统一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人性化与个性化。
在急诊手术中涉及到麻醉、检验、影像以及手术等多个环节,这些部门需要进行有效协调。研究表明,在围手术期患者同时存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两者相互作用,很容易对患者的神经以及免疫带来影响。如果应用常规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容易出现秩序混乱、职责不明等问题,这样也会增加急诊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如果医院没有创设良好的就诊环境,容易让患者或者家属产生不安情绪,进而增加发生医疗事故的概率。我院通过循证护理的方式,结合急诊各环节的需求让救治流程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这样医护人员也可以尽快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保障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对急诊创伤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对于提高救护与护理安全水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晓萍.对护理实践引入循证护理观念的理性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10(0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