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基础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基础护理

篇1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篇2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2.3实验教学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p#分页标题#e#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篇3

关键词:执业考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2.1两种教学模式执业考试通过率成绩比较

3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0 级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高职护生中抽取 2个大班,分别为实验班(104名)和对照班(98名), 两班均为女生,年龄21〜23岁,实验班平均21. 72 岁,对照班平均21. 68岁。两班年龄、各科目学习成 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学以来 两班所学课程相同,授课教师属同一教学团队。

1.2 方法

   1.2.1课程设置改革实验班按人体系统进行课程 设置,将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例如将消 化系统部分设置成《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_门 课程,其中以成人内外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 为核心,同时融合了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 化及药物应用等基础医学的相关内容。课程在第3 学期开设,总学时70学时,在校理论课56学时,实验 实训课14学时,加医院工学结合教学1周(30学时)。 《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为学院自编教材,主编为 学院院长叶国英教授,根据工学结合教学要求,按项 目一任务结构和护理工作过程组织编写内容,从护理 案例导入到护理工作过程(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 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辅以背景知识、知识拓 展,最后设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共有5个项目, 每个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对照班课程也进行了改 革,但只是进行了相应的整合,消化系统部分的基础 医学与护理整合在《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用药护 理》及《内外科护理》[2]4门课程中。课程分别在第1、 2及3学期开设,消化系统部分的基础医学与护理在 4门课程中加起来学时数为77学时,在校理论课54 学时,实验实训课23学时,加半天医院工学结合教学 (3学时),两班主要教学内容与时数见表1。

1.2.2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两班在校理论课、实验 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方式相同。但实验班在医院接受 的工学结合教学有所改进,本院在宁波市8所综合性 医院设立临床护理教研室[]基础上升格建立了临床 学院,为高职护生工学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验班护生分4组去其中的4 所医院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具体方法:每组护生上午 跟随医生工作,下午跟随护士工作。医疗带教老师为 护生进行床旁查房、进行典型病例分析、示范本科室 入院患者的体检及常见临床操作;护理带教老师为护 生示范如何接待本科室出入院患者、本科室常见临床 护理操作、介绍“如何进行护理病历的书写”及床旁示 范“如何采集护理病史”本院带教老师组织管理护生 的工学结合教学并进行1〜2次的典型病例分析教 学。每个护生要求做到:对1〜2例患者做好入院、院 内及出院的病程记录;采集1〜2例患者病史,书写 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计 划,根据护理计划对1〜2例患者开展整体护理;及时 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包括疗效及不良反应,能对患者做 好药物使用的解释工作;对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在护理 过程中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并随时开展必要的健康教 育,对患者做好出院指导;认真书写每曰的“实习曰 记”。对照班的工学结合教学主要为常规的临床见习。

    1.2.3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①考试成 绩。实验班在《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期末 考试结束后,计算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及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各题型中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护理部分的正确率(正确率=各题型得分/各题 型理论总分X10 0% )。对照班则在《内外科护理》课 程期末考试结束后计算。两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 理部分的考试内容完全一样。②问卷调查。在参考 相关文献[3 4]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共7题,取Ii kert 3级(肯定、不确定、否定)评价。在《消化系统基 础医学与护理》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护生发放调查 问卷1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w检验,检验水准a = 0. 05。

2 结果

    2.1护生期末考试成绩两班护生各题型的正确率 比较,见表2。

2.2 实验班护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评价 见表3。

3 讨论

    3. 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设置和 教学改革能形成教学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学科之间 无法形成教学合力,未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 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不利于学 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是按学科进行课 程设置的缺陷。在我国高等医学和护理本科教育中 已有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例如大连大学 医学院进行了综合大课程设置的探索[1],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以综合课程为主,提出“人体功能和基本需要 模式”的课程设置,锦州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 心”的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第二军医大学推出“人的生长过程+学科”的课程设置[5]。但在高职护理教育 中,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 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 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 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 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中也指出,医 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 课程体系;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 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 研究将消化系统的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部分进行了 —体化融合,由正常到异常、由形态到功能、由基础到 临床的跨学科课程设置,拉近了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 学习的距离,建立完整知识体系,避免内容在各学科 中重复、遗忘、学生思维片面等问题,培养学生从正常 机体到异常疾病的整体思维方式,也符合整体护理的 现代护理理念。课程结束后,实验班考试在选择题、 填空题、综合分析题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部分的 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班(P〈0. 05 ,P<0. 01),从表3 可以看出,3. 27%护生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对 学习有帮助,3. 65%护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总 体持肯定态度,表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 合”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能形成教学合力、发挥协同 效应,提高了高职护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当然,有26. 92%的护生对教材的编写与组 织结构持否定及不确定态度,23. 08%的护生认为该 课程可有其他内容的融合,在开放性问题该课程设置 和教学改革还需要怎样的改进或完善中,部分护生认 为不仅仅应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融合,还可与护 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人文等融合,这些表明课程 设置和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篇5

【关键词】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尽快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临床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1]。由于受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2]。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护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方法,本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先基础医学课程-后临床护理课程-最后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成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感觉器官、生殖10大系统课程,在各系统中开展工学交替,将传统的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部分前移到前期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来。在2010级改革班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高了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10级高职护理改革班学生110名,对照组为10级高职护理1班、2班普通班学生共97名。试验组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即先前期完成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下临床实习,也未在前期两年理论学习过程中开展工学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开发了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包括2门框架课程-基础医学总论、基本病理变化与护理,10门基础医学与护理融合的系统课程-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是培养改革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课程。

1.2.2 按系统开展工学交替 在系统课程中实施工学交替。即在每个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院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1~2周。如《泌尿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一结束,改革班学生便被安排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6家三级医院的肾内科、泌尿外科,每家医院学生数约15~20名,每个科室学生数约8~10名。本系统见习共2周时间,1周后在同个医院内交换科室,即在肾内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学交替阶段实行医生-护士-学校教师联合带教。学生早上跟医生查房,查完房后跟指定的护理带教老师,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1.2.3 建立工学交替阶段的教学反馈机制 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成长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一个系统的工学交替结束后,向学生发放《护理专业改革班学生系统见习评价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督促临床不断提高带教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3.1 避免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掌握某系统的基础医学内容后,马上利用这些新鲜的基础医学内容去辅助学习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有助于避免基础知识的遗忘,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 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5]。一体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护理理念,将每个系统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具体程序如下: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最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缩短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3 早期下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护生从护校生活到医院实习,会面临环境陌生、工作负荷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患者投诉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护生角色适应有一定困难。此阶段能否顺利适应角色并完成实习任务,对今后工作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调研显示,改革班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

总之,改革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便开始工学交替,使得首次下临床进行专科实践的时间前移1年,学生带着新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进入临床相应科室,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中去,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熏陶,日积月累,岗位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临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较早地融入工作团队。沟通能力较强,不止是护患沟通,也包括了与护士长、护士、医生、家属等的沟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年暑期下临床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实践3周,调研显示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改革班工学交替阶段,没有将护理查房列入教学任务中,调研显示在整体护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表明护理查房不仅能促进服务观念的转变,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9]。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0]。虽然整体护理查房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但这必须列入今后的教学计划,是需要医护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管是医学生还是护生,几乎都认为神经系统的学习难度较高,在搭建系统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其他系统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将神经系统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是继运动系统后的第二门系统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难,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考虑将神经系统后移至第二学年,希望在经过部分系统课程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来学习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欣.紧密联系临床 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9.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92-93.

[4]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7(23):132-134.

[5]李君,张俊玲,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73.

[6]叶小琴.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5):125-126.

[7]巧,杨翔.护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24-125.

[8]朱明瑶.培养护生软技能,提升岗位适应力[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0(12):158-159.

[9]朱小芳.落实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5.

篇6

基础护理学知识贯穿护士工作的整个生涯,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基础护理学知识也占有一定比例。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知识课程,顺利的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双证”。我通过多年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总结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记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总结记忆、重复记忆、分组记忆、口诀记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考试合格率。

关键词:记忆方法

;基础护理学;护士执业资格考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础护理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基础护理学占据一定比率,纵观护理学基础知识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护理学相关理论,一部分是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这两部分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的复习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记忆,就显得轻而易举;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则要掌握记忆技巧。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教学记忆方法的总结。

1 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的记忆方法

1.1 动作技能正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其发生的条件是: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复习操作时,可以充分发挥技能正迁移,例如复习无菌技术可以与导尿术、注射术、输液术、吸痰术相结合,这样与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可相对形成一个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直观形象记忆:

图示、流程、视频、动手操作等都给人以直观感受,增强人的记忆。学生在全面复习时,可以先看各项操作的图示、流程、操作视频,然后再练习。如复习静脉输液可按这样的顺序:看图示、操作流程观看视频病房见习和实习。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该顺序复习,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将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都已经经过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考生要提前准备,在实习期间多动手、多动脑、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1.3 总结记忆:记忆是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绝不仅是单纯储存的记录,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积极过程。在护理学基础技能复习过程中,用总结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如穿脱隔离衣操作流程可以总结为[2]:护士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 持衣领穿袖系领口系袖带对衣边系腰带护理解腰带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领口拉袖挂衣钩。这种先学习后总结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和巩固。

2 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

2.1 重复记忆:

记忆的消失叫遗忘,在一定条件下“记”和“忘”可相互转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总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第一天的记忆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记忆的保持量仅为25%左右。根据艾宾浩斯的观点,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识记后及早复习,最好在遗忘尚未开始时就进行复习,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2.2 分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4]认为:决定记忆广度的主要因素是记忆材料的数量,而不是材料的意义。测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我们在记忆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7组之内,而这7组中的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应会大大提高。如: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可分为:环境准备,工作人员准备,物品管理,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一人一物一次五项。护理程序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部份。

2.3 口诀记忆: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形式,口诀记忆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可使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在头脑中获得一种相似、重复的信息,有助于记忆。如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步骤较多,在配制时多配、少配都会使浓度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所以在配制时牢记“抽三推二留一”就不会出错。又如压疮的预防可以总结为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2.4 归纳记忆: 在理论知识的复习中合理的运用归纳总结记忆法,学生应注意总结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识点,巧记速记多拿考分。如数字归纳总结法:知识点中的多个“6”:日光照射消毒时需在太阳下暴晒6小时,洗胃在6小时内进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卧6~8小时,抢救时未来得及书写的病历应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又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肿氧气湿化,30%用于湿润、松解头发打结,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肤按摩,75%用于皮内注射及脐部消毒,95%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湿敷。

总之,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合适自己的才是重要的。基础护理学是护理的主干学科,其相关知识贯穿护理工作的整个生涯,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学科。考生在考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积累操作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全面复习,将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学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过级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2):26-29.

[2] 冯雁,杨顺秋,金丽芬.新编临床常用5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5

篇7

【关键词】 异位妊娠;急性腹腔内出血;护理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异位妊娠主要为输卵管妊娠(约占异位妊娠的95%以上), 当孕卵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输卵管破裂, 从而引起腹腔内急性大出血, 若不及时治疗, 容易危急性命。现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36例异位妊娠患者抢救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6例, 年龄18~34岁, 已婚29例, 未婚7例。妊娠时间4~11周。主要表现为一侧下腹部疼痛, 其中21例因腹部急性大量出血引起剧痛, 面色苍白, 血压下降, 入院时已进入休克状态。本组病例均经后穹窿穿刺和剖腹探查后确诊。

1. 2 抢救与护理

1. 2. 1 术前护理 患者多因失血过多处于不同程度的休克状态。表现为呼吸急促、压下降等。因此, 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急诊抢救观念和熟练的抢救技术, 积极配合医师, 争取抢救时间, 减少患者的死亡率。①绝对卧床休息:将患者采取平卧位, 头部抬高10~20°, 下肢抬高15~25°, 使患者呼吸通畅、增加下肢回心血量, 以确保重要脏器的血供, 同时要注意保暖。②给予氧气吸入:经鼻导管吸氧, 氧气浓度40%, 流量3~4 L/min, 改善缺氧状况, 有利于休克的回逆。③建立静脉通道。用12~16号套针进行静脉穿刺,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休克患者必要时需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输入平衡液抗休克、补充血容量, 缩短低血压时间。④给予心电检测, 并作好记录, 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超声、穿刺等检查,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是诊断宫外孕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 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⑤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宫外孕患者多起病急, 病情凶险, 加上对以后生育问题的关心, 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要运用沟通技巧主动向患者讲解病情及手术治疗的目的, 消除患者疑虑, 使患者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⑥术前常规准备:一旦确诊并征得家属同意, 应及时进行手术准备工作,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做好普鲁卡因皮试、留置导尿、麻醉前给药等, 因为自发病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准备完毕通知手术室接患者, 交待患者目前情况。

1. 2. 2 术后护理 ①术后评估:术前休克状况是否改善;手术方式与出血情况;术后出血、感染、高碳酸血症等潜在风险的发生情况;观察阴道分泌物及尿液颜色及量。②基础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 h, 禁食6 h后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禁食奶、萝卜等可产生气体的食物;排气后, 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保证营养、防止便秘。③心理护理:患者最关心的是了解手术是否成功, 对以后的生育是否有影响, 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解答疾病相关信息。同时及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消除其思想负担, 协助患者康复。④出院指导:嘱咐患者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加强营养, 多食高蛋白、易消化及含铁的食物, 及时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术后2~3个月内要禁止性生活、禁止重体力劳动。做好避孕措施, 再次妊娠需要术后3个月后。再孕之前做一次键侧输卵管通畅检查。

2 结果

本组异位妊娠急性腹腔内出血3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无一例死亡, 出血量在2500 ml以下者14例, 在2500 ml以上者22例。

3 讨论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 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案也越来越优化, 护士应积极主动与医师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配合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异位妊娠急性腹腔出血患者常处于休克状态, 但不能待患者休克纠正后再进行手术, 要边进行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增加患者生存率, 为抢救争取时间。因此, 入院后的风险评估与急救十分重要[1]。在抢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具备熟练的抢救技术与强烈的急诊抢救意识。可对护士进行专业化急救培训, 如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训练护士的应急能力及保障异位妊娠急性腹腔内出血患者的安全, 为抢救争取时间。护士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的技术知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本组36例异位妊娠急性腹腔内出血患者, 经过及时地抢救与护理, 均抢救成功。

综上所述, 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维持有效循环功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细致的病情观察、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是促进康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33229.cOm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对口高职;护理

课题项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501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2]。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普专对口高职学生可通过自己已经学到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对护理学专科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进行意义构建,并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中得到完善与提升;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及查阅最新的临床进展和研究文献,帮助学生完成每个知识板块的意义构建,成为促进者。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对口高职学生,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将2014级两个对口高职班作为对照组,采取与普专护理相似的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基础护理教学法,而将2015级四个对口高职班作为试验组,采取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

1.2 研究方法

在新型教学法中要求教师事先将所涉及班级分为n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小组长,教师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将下一次上课学习单元任务进行概括介绍,并辐射相关知识链接及拓展,分配给每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要完成该知识版块的理论课上的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课中的实验讲演。在每个主题的汇报讲演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课堂主题汇报理论框架或者必要知识点由教学大纲控制,实验讲演汇报由教学视频控制,每位学生在汇报前需要准备自己试讲的资料,如果在准备中有所困难,应该由团队协作和老师指导完成。

1.3 考核方法

1.3.1 平时学习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成绩比例共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

(1)采用考勤和对课堂情况观察的方式考核学生上课出勤率、上课纪律、布置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情况,成绩比例分配为10%。

(2)采用观察与记录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进行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为10%。

1.3.2 实践活动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成绩共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讲演训练两大方面。

1.3.3 期末笔试考核

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采用纸质闭卷考试进行考核。

2 结果

研究过程中,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试验后,试验组《基础护理》成绩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并且在假定对照组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上课的兴趣性、学生自我感觉综合素质提升度均为2.5分情况下,请试验组同学对新型教学教学方法进行评分,评分控制在0-5分,以对照组教学法为对比基准,得出以下结果: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生对四个维度的评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法评分,表示学生高度认可这一教学法,并且在综合素质提升度这一栏尤其明显。

3 讨论

3.1 新型教学法有利于对口高职护理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回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知识,并结合自身实习或临床工作对基础护理操作的领悟,查阅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查阅文献、课堂讲授、沟通协作以及动手能力。并且,此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使基础护理学课堂讲授训练、实验技能讲演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最终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基础护理学课程学习质量。

3.2 新型教学法促使学生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该课程要求学生对基础护理课程内容有总体认识与熟悉,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医学基础知识及内、外、妇、儿专科护理知识,并对临床护理基础操作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具有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和对本课程有兴趣、有学习的意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夯实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锻炼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正确的护理理论指导下,应用护理程序独立完成护理技术操作,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信息的整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及人际沟通等能力,为学生再次实习或就业夯实基础。

在研究中,也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知识探索范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然而,过分关注,会使这种理论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之中[4],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引导其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同时,因学生毕竟是大专在读,无论是学习自觉性及文献查新能力上都有限,因此,在同学试讲过程中,其余同学容易走神,在后续的调查中,也发现了此种现象。对于学生试讲,其余听课的同学因为其是学生,容易开小差,因此,如何在试讲中提高学生整体听课效率是此种方法中一个重要难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a)-01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continuous nursing for 1 month.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rate of compliance behavi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5.56%),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rat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1.1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3.3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8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2.2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romot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t is more safer.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satisfaction

高血?耗猿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也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微创手术可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但期间所需实施的护理方法同样至关重要[2]。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的一般需求,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旨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改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9~75岁,平均(59.29±4.34)岁;脑叶出血10例,外囊出血11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13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11例;发病时间4~8 h,平均(6.23±0.89)h。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0~73岁,平均(59.67±4.55)岁;脑叶出血11例,外囊出血12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10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12例;发病时间5~9 h,平均(6.12±0.7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3]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签署关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病史、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脑出血昏迷或脑疝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为:气管插管后,对患者进行脑部CT或MRI扫描,在距离血肿皮层较近的位置行一长4~5 cm的切口,开放3 cm×3 cm的骨窗,并给予X形的方法将硬脑膜切开。对血肿进行穿刺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大脑皮层切开,切开的长度在(1~1.5)cm×(0.5~1)cm之间,缓慢进入到血肿腔后,采用蛇形牵引器将皮层牵拉开,同时注意对脑组织进行保护。采用较细的吸引管,并对其吸引力进行调整,将血肿尽可能吸除,同时避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另外,对于体积较大较硬的血凝块,在利用电凝碎化后将其取出,但要避免强行吸除。术中不要求将全部血肿清除,避免对脑组织造成牵拉性损伤。采用棉片对血肿壁进行按压止血,止血时间5~10 min,手?g结束后在血肿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常规术后引流时间为24~72 h。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如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加强对病情的观察,给予常规的呼吸道及口腔护理,配合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方法如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建立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实施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提前告知护理服务的内容,针对其意见给予适当更改。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其内心所需,鼓励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安慰,纠正其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疾病恢复的信心[4]。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与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知识,可利用的方式包括图像、视频、图片等,并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纠正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错误认知。在患者康复早期,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后随着康复情况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待病情好转后,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下床锻炼,从短距离的步行逐渐过渡到完全独立行走[5]。随后根据患者的恢复速度再指导其使用器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以身示范日常生活方面的锻炼,包括穿衣、洗脸等简单活动,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加深难度,每日需进行至少30 min的练习。两组均连续护理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遵医行为评估。完全遵医嘱,指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完全遵医嘱,指患者能够部分按照医嘱执行;完全不遵医嘱,指患者不能按照医嘱进行或中断治疗[6-7]。完全遵医嘱与部分遵医嘱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为总遵医嘱率。②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中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程度、健康宣教、患者舒适度、患者康复情况等,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为非常满意,得分6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总遵医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并作为引起各类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已经引起了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脑出血可作为引起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最常见并发症[8-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并好发于冬春两个季节,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10-12]。目前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是具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或长期居高不下的血压使得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从而导致血管内膜下的基质出现肿胀,引起脑血管弹性明显降低,脆性增加[13-16]。另外,当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可导致血压明显升高,增加出血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样构成了较大威胁[17]。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开始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并凭借其自身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在临床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期间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18-20]。实施有效护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从而提高临床效果,但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一般需求,无法真正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21-23]。本研究所实施的个体化护理在实施护理服务前就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了准确评估,加强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患者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痛苦,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个体化护理方面的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同时,在护理人员的监督下,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后康复期的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