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 儿科;中医护理;思想方法;实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32-02
中医护理的精髓是辩证护理,经常年临床时间,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儿科护理学的特点,探索出了新的护理模式,即“病、证、症”三个层次护理。新的护理模式实施于中医护理,对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考虑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中医护理理论应具有儿科特点。本文将从多元化角度,对中医儿科辩证护理的特点和临床运用思路进行探讨,以完善中医儿科辩证护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儿科护理和儿童保育工作,使儿科护理质量得以提升。
1 儿科中医护理的思想理念
1.1 护理与治病相结合,标本并顾 中医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就是辨病、辨证与辨证护理。辨病施护主要是从患者疾病的病理发展考虑,侧重于对患者内在实质进行调理;其针对患病阶段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护理,找准病因,对疾病阶段性的病变实质进行调整。此理论中,辨病、辨证施护侧重于对疾病本质的调理,其中辨证护理则侧重于治疗急症,在“治标”和缓解病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三个方面的治疗思想相互结合,可以在临床中标本兼顾,起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成效。结合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更要做到病、证、症相结合。举例说明,小儿出现“脾常不足”,容易被六、乳食等侵犯而出现泄泻,泄泻的发生更会加重对脾胃的伤害,对小儿营养吸收产生影响。此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病变发生特点,从病论护,对患者的护理应以保护脾胃、固本为基本治疗原则,严格控制小儿日常饮食,减少食量,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为宜,使脾胃负担得以减轻的同时保证患儿良好的营养供给,忌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及时给予补液处理,调摄寒暖,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从证论护,应把审症求因作为目的,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辩证施护。因伤食而泄泻者,应以消食化积为主要护理手段,使患儿进食间隔时间进行适当延长,给予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可按摩患儿腹部以达到消胀化积的目的;湿热侵犯而致泄泻者,应当卧床休息,对患儿大便性状和全身症状进行严密观察,用药以清热利湿为宗旨,及时给予增液补津,切忌辛辣;脾虚所致泄泻者,应当加强饮食方面的护理,施行少量多餐,可长期服用健脾化湿药品,忌食用荤腥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也对患者行艾灸、推拿等以达温脾胃助运化之效。如果患儿泻下急迫频繁或伴有呕吐不止的症状,应当先治标,及时给予止泻止吐治疗,防止患儿出现阴竭阳脱,良好的对症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病情,使患儿病痛减轻,提升治疗效果。对护理关系的处理要把握好辨病、辨证与辩症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顾,对患儿整体脏腑功能进行调整。
1.2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辨证施护 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宏观辩证法,主要依靠医者的直观感受,有外揣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微观辩证法主要加入了现代医学检测方法的利用,这样便可对病患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行客观了解,并运用中医知识对病变进行分析,归纳其证候,这样既可以弥补宏观的辩证法的不足,还能使内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加客观直接;宏观和微观辨证法的结合,可以使疾病本质的反映更加全面和准确。就儿科护理来讲,小儿的抗病力一般较弱,容易发生疾病,病变较为迅速,在无病可辨,或证候复杂,或存在“隐性证”的情况下,宏观辩证法往往会使医者处于模糊状态,而微观辩证法则能够准确、客观指导临床护理的实施。举例说明,小儿咳喘患者在早期咳喘不甚兼有表证,但是听诊肺部可闻及增粗的呼吸音,X线下可见患儿肺纹理增多,此证多因外邪侵犯或邪阻肺气多引发,对此类患儿的护理以解表发汗,宣肺止咳,减除病邪对患儿肺部的侵害为主,给予患儿发汗宣肺的药物;如果咳喘日渐加重并伴有痰鸣音,听诊可闻及肺部湿音,X线可见有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存在,此类患者多为痰饮阻肺,对其的护理措施应以宣肺、清痰止咳、消除肺部炎症为原则,给予患者化痰止咳剂或去经穴进行穴位注射,忌食用油腻、甘甜食物,以防止助湿生痰。后期患者咳喘症状消失,一般临床认为痊愈,但是听诊肺部仍然有湿性音存在,X线下显示有浅淡、不规则的散在片状阴影存在,这说明患儿正气不足,病灶依然存在,这时要注意患儿护理以扶正补虚为主,增强其营养供给,帮助补养脾肺,肺部病灶的处理可采用拔罐法,加强病灶吸收。
1.3 随病施护 所有疾病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是不一样的,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施行不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叫做辨期护理。鉴于小儿易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变证复杂等特点,其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把握具有较大差异性,所以要由浅入深地对疾病发展规律和动态变化进行把握,掌握好疾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这时辨证护理得以实施的关键点。举例说明,如小儿麻疹,其病程可分为疹前期、见形期、疹没期,在疹前期一般疹点未发,护理主要针对表证,护理措施应采取发散解表,助汗等,以去除邪;见形期热毒内蕴,疹点出现外透,护理措施以清解邪毒、透疹外出为主,并观察疹点出现的顺序及形态,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疹没期患儿肺胃阴伤,要注意养阴清肺,调理患儿饮食,加强营养,帮助恢复正气。辨期护理要与脏腑病机变化和证候轻重相结合,制定相关护理措施。
2 儿科中医护理方法辨析
病势主要是指疾病所表现出“证”的动态趋势和疾病的证型变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包含有邪气发展之势和正气抗邪之势,这时正邪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顺势驱邪 结合儿科特点,小儿神气怯弱,抗病力较差容易感受外邪,“纯阳之体”在手写后容易从热从火而化,邪热充斥结聚导致实证、热证出现。临证应审察邪气在表在里之动态趋势,根据邪势主流,采取恰当护理措施顺势驱邪。举例说明,初感外邪,发热恶寒,病位在表,病势向外,护理措施的实施应当以解外为主,顺势可助汗驱邪外达,忌用凉水擦身,防止出现腠理闭塞,阻断病势外扬。病邪深入,或饮食郁滞,主要表现但热不寒,病为在里,病势向内,护理措施以清内为主,但是更要辨清邪势的上下趋势,或散或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清上火泻下;高热烦渴,热势散漫在上向外,可以选择气薄味轻的清热药物,适当配合使用针刺法,可顺势透热降温,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热盛腹满便秘,热势结聚在下在内,可选择气厚味重的泻下药物,同时配合灌肠法,可顺势通里泻热,饮食方面宜清淡。
2.2 辨势防变 中医临床实践可知,小儿“心肝常有余”,热邪容易枭张,常出现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在临床实践中,要及时掌握小儿病变的转变规律,仔细观察先兆症状,准确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得以及时控制。举例说明,小儿高热过程中,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鼻柱发青,手足可有一时性抽动,这时热盛发惊的先兆,应给予及时降温并止痉,阻止疾病向恶劣方向发展。
2.3 因“质”制宜,辨体施护 小儿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其阴阳平衡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且昼夜不停消长发育,加上有些患儿具有先天遗传和后天饮食、生活状态和地域差异,儿童中存在着较多的体质类型。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李燕将其分为三种体质,即阳盛体质、阴盛体质和阴阳平和体质;温振英从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性、阴虚型、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大多数医者认为小儿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病因、病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存在不同的易感性。举例说明,小儿体态肥胖容易患湿疹和喘息;燥热型体质的小儿容易患乙肝痱子,但不易患水肿;阴盛体质的小儿容易患水肿,但是不易得红臀、痱子;营养性贫血小儿多因脾气不足而导致生血功能薄弱。由此可知,要以疾病为系统、以体质为背景,辨明体质差异。“因质制宜”可以使儿童保育与治护措施得以确定,改善病理性体质,争取做到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
3 小 结
中医护理具有自身特色,结合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对中医儿科护理的思想方法进行全方位探讨,摒弃主观的、臆断的诊治护理疾病的思维方式,“病、证、症”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儿科护理学的特点,探索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拓展中医儿科护理层面。上述儿科中医护理的思想方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取得良好成效,值得在中医护理行为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1(7):8-10.
[2] 李燕.225例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20.
[3]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6):362.
[4] 蒋运兰,杨惠,曹艺进.询证护理对中医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国护理杂志,2007,4(3):84-86.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3.1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4.1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4.2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4.3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4.5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护患沟通不良儿科临床护理中,护患沟通不良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与患儿沟通不良,主要是因为患儿大多数为婴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表达能力,因此,不能将自身感受顺利表达,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②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担心,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除掌握专业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外,还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技术规范和常规,这对于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十分重要。护理核心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查对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护理缺陷、纠纷登记报告制度。风险因素:①护理交接班制度中,如床头交接班不认真,危重患儿病情交接不细,医嘱执行交代不清,物品、药品及外借的抢救器械等交接不细致等。②护理查对制度中,如护士处理医嘱未认真查对,错抄、漏抄、输液治疗或执行单,导致误用药、误处理等错误。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低。儿科护理中,有些患儿需要给予头皮静脉穿刺进行治疗,由于患儿头皮部位的静脉血管壁薄,再加上头皮静脉血管非常细,而静脉穿刺时,患儿往往由于害怕、恐惧等不配合,导致护理人员很难为儿童进行静脉穿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精湛的操作技术,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很大可能导致穿刺失败。④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工作态度差、懒散,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在进行儿科护理时,随意了事,如:患儿的液体滴速及用药剂量均有严格的规定标准,如果工作不够严谨,疏忽大意,就很有可能导致错误的液体滴速及用药剂量,埋下安全隐患。⑤没有进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没有将患儿的相关疾病知识、疾病禁忌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临床护理中,患儿会出现拉到输液架、跌下床等不良事件。⑥应变能力差。患儿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有些护理人员由于经验少,往往手足无措,应变能力差;另外,由于患儿患病,家属难免紧张、担心,有可能因为对情况不了解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由于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差,往往会激化矛盾。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护理人员顾及多方面的事项,因此,针对儿科疾病及儿科护理难点等,给予儿科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具备精湛的护理技能,面对儿科护理中的各种难题,能够镇定地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认识,懂得在儿科护理中采取避免不安全事件的措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另外,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中,还应该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诚恳的服务态度,保证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护理工作。
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制定符合儿科护理发展的管理制度,始终坚持“谨慎为先”的精神,时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均能得到落实。另外,还要针对不同护理阶段及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保证能够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保持轻松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
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我院作为一家三级医院,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部分家长缺乏育儿知识,他们往往是疼爱有加,由于对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对护理工作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所以,应该要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家属能够充分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清楚护理工作的目的、效果等,同时,在陪护过程中,一旦患儿病情出现变化,家属也能够给予患儿简单的处理措施,保证患儿安全;通过给予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能够配合治疗与护理,保证治疗与护理效果。我科在健康教育上下了点功夫,除利用黑板报、墙报、工休座谈会宣教以外,要求护士在巡视病房时评估家长的知识缺乏情况,针对性地及时宣教,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营造环境,加强沟通针对患儿表达能力这一点,护理人员可以与患儿家属多加交流,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情况,能够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要不断累积护理经验,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了解患儿不同病症的特点,能够为不同病症的患儿提供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注重病儿心理,适时激励,根据儿童的特点,我科在病区走廊墙上布置了一些卡通图案。在静脉注射室墙壁上还张贴了“我是男子汉”、“我不怕打针”等激励儿童的图画。此外,儿科护士们还自做了小红花,自买贴花纸,每次打针前,护士先给小儿讲解打针的必要性,再提出一些要求,然后酌情奖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①专人定期检查医院的基础设施,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就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保证患者能够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治疗;②减少陪伴率,控制病陪人数。③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将不同病症的患者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感染,减少发生不安全事件,提高家属满意度。
篇5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儿科患儿260例,选择陪护家长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163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8.59±7.72)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1例,高中文化程度136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3例,所有研究对象随机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30例),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治疗。
1.2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仅对患儿家长咨询的问题给予回答。观察组研究对象给予程序化健康教育,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检查评价阶段。①计划阶段,主管护士在患儿入院后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以及家长基本信息,包括患儿病情、基本生理指标、饮食及睡眠情况、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性健康教育计划。②实施阶段,首先由主管护士应帮助患儿及家长尽快熟悉住院环境,稳定紧张情绪,并向患儿家长发放科室编写的健康教育资料,内容需通俗易懂;主管护士需积极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增强其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管护士要在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接受信息的效果,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用药知识、预防措施及康复护理等,如给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时,告知患儿家长治疗目的、指导患儿配合、如何选择血管、滴速的选择和输液过程中的自我观察等;主管护士在护理工作的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指导,消除不良情绪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出院前应向患者家长给予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的指导,促进患儿后期康复。③检查评价阶段,在患儿住院期间,护士长应不定期检查护理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的进展情况,并向患儿家长了解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及沟通技巧、宣教内容的培训,为今后儿科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和预防知识四个方面,在出院前向患儿家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各项指标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123例,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01例,7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 ]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 2 ] .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 3 ] .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 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6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篇7
关键词:儿童;留置针;并发症;护理干预措施
因儿童年龄较小,在进行疾病的治疗时对于每天的静脉输液,进行静脉穿刺很难主动配合,患儿的血管较细反复穿刺很难一次性成功[1]。因此近些年来,留置针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欢迎,但在留置针的留置过程较多合并症发生,为更好的降低合并症,我院提出了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2]。本文中对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60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静脉留置针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儿158例,女星儿童142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50±2.00)岁;综合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儿160例,女星儿童140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00±2.50)岁,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排除先天性心脑疾病、重症肝肾功能障碍和严重血管疾病。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组患者300例,均对患者实施常规的静脉穿刺,留置针的固定、留置针的保护措施,留置针的春次期间尽量减少对穿刺部位的皮肤刺激,对穿刺周围求皮肤颜色和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发生异常情况早期进行治疗的干预措施[3]。
1.2.2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组患者300例,均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①首先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患儿的年龄、配合程度、留置针需要留置的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进行分析[4]。②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注意要选择静脉血管较粗,充盈情况较好,平直的部位,一般6岁配合较好的患儿可进行手臂或是手背部位的静脉穿刺;部分患儿配合不好或是年龄较小患儿可选择腋静脉。③留置针固定,成功留置针穿刺后可应用适量的无菌棉或是无菌敷料,在留置针下铺垫,后应用硬膜固定留置针,头部可用外伤的网帽套头固定,手臂等部位可应用无菌纱布缠绕固定,将留置针包扎在内[5]。④留置针周围皮肤护理,定期对留置针周围的皮肤进行清理和轻度按摩,防止留置针皮肤压伤或是固定胶布透气不好造成皮肤损伤[6]。⑤心理护理干预:同患儿和家长都良好的沟通,尽可能的增加患儿的配合度,提高家长对于留置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重视,增加家长对患儿的监督和管理。⑥拔针后处理,留置针在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穿刺部位,促进血液的回流;每日用药完毕后,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有无皮肤发红、肿痛、小水疱的形成。如有异常及时处理[7]。
1.3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留置针合并症发生情况 600例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穿刺失败、穿刺针导管堵塞、静脉栓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脱落、皮肤损伤等,见表1。综合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 综合组患者的并发症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长时间、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因年龄较小难以主动配合,并且患儿血管较细,穿刺难度较大。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儿科,不仅能够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维持静脉血管通路。而且有利于在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选择合理的留置部位、穿刺方法、固定方法,可以提高儿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有效率[8]。近10年来,大多数儿科患者及家属均要求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建立全天的静脉通路,可为新生儿及危重儿抢救随时提供用药途径,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也减少了多次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9]。综合护理是近些年来我院应用于留置针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通过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降低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中对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者60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600例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穿刺失败、穿刺针导管堵塞、静脉栓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脱落、皮肤损伤等。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留置针留置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留置针患者主要并发症为静脉穿刺失败、穿刺针导管堵塞、静脉栓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脱落、皮肤损伤等,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合并症发生,增加患儿的配合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轻身体负担,适宜依据患者情况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茹.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5):548-548.
[2]梁丽丽,殷美娣.儿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06):114-115.
[3]侯燕,乔云丽,皮芳,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24):2205-2206.
[4]李盘云.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06,19(11):2029.
[5]高慧玲,李淑红,虎倩.7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3):693-694.
[6]全翔凤,毛斌妹.JL童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分析[J].华夏医学,2005,18(5):842
[7]张乃芹.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观察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375-375.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干预对策
护理安全是每个护理人员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儿科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对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材料
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儿科300例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调查,这些患儿中男性患者154例,女性患者146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6.5±1.5)岁;这些患儿病症均为儿科常见疾病,并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常规治疗。护理人员20例,均为女性,年龄20~47岁平均(29.0±3.5)岁;其中本科4例,大专14例,中专2例。
1.2 方法
对300例患儿常规治疗时的护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调查,详细记录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记录的材料加以汇总,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最后提出干预措施。
2 结果
经跟踪调查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技术因素、法律意识因素、和患者的沟通因素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护理安全因素涉及很多内容既有护理人员的问题,也有患者自身的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医院护理安全指数,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有必要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探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可通过以下干预对策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以达到提高儿科护理安全性的目的。
3.1 加强与患者家长的沟通
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护理时需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患者家属的需求,避免医患之间纠纷事件的发生,进而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护理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并和家长进行融洽的沟通,给予耐心、真诚的安慰。同时,护理人员沟通时应清晰沟通的目的,尤其注重沟通的细节,并注意语言表达清晰,言简意赅。通过沟通能够拉近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护理人员实践工作中应注意该项措施的应用。
3.2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活动,让护理人员明确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护理技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水平。护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其规定了护理人员工作方法和程序,关系着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医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督促其学习护理制度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护理制度,规范自身护理行为。
3.3 注重患儿亲属引起的不安全因素防范
医护人员护理过程中因患儿亲属引起的不安全因素时有出现,而且该类不安全因素可控性较差,因此,应积极寻找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例如,定期召开由患儿家属、护理人员、医务人员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患儿家属对病情治疗的看法并对其进行指导,纠正患儿亲属认识上的误区,使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以达到降低不安全因素出现的目的。
经大量实践证明,利用上述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对治疗患儿疾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1:62-63.
[2]廖珂,晏玲.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与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3:3671-3672.
篇9
【关键词】 护理告知;护患纠纷;预防;患者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7-01
随着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登台,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有了更新一步的要求。护士对患者的沟通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1]。儿科病房是一个服务群体的特殊性质的科室,而且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较其他科室高,通过儿科履行预见性的告知义务。使患儿及家长能够更加的配合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笔者现将浅谈护理告知对儿科护患纠纷发生的预防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儿科住院的患儿1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儿77例,女性患儿43例,年龄在8个月至12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儿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告知为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家长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护患纠纷的护理告知,具体方法如下:
1.2.1 善解人意的心态是提高护患沟通效果的前提 作为一名护士,能够感知、理解、同情患者,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2]。医护人员要有接纳患者的意识,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观察患者的言行,要有同情心,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只要护理人员用亲切的态度接近患者,并认真听取患者叙述,患者会感到护士是真心地在帮助他,从而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1.2.2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护患沟通起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患者的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要使这些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康复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护理则是一项最精细的服务艺术。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在临床中,护士常常会遇到患者询问病情和治疗的相关问题,因此,护士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患者交流时,多讲一些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对患者有问必答,做治疗时得心应手。
1.2.3 态度真诚,言语和气亲切,做到心灵沟通 护士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外,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面对患者的种种渴望,最重要的是以诚待人。对待患者要平等,不能说谎话、讥笑、鄙视或华而不实、高高在上。护士的眼睛、手势等一切言行都表达内心活动,患者是很敏感的,在无声中就会与护士进行沟通。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护士以真诚的态度取得患者的合作与信任,才能达到与患者语言及心灵上的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会使护患关系和谐。
1.2.4 语言沟通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护理实践中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交谈,它是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要求清晰、规范,使用礼貌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是护患间进行交谈的一条准则,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衡量护士文明修养程度和修养水平的标准。语言还应该是亲切、美好的。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美好的言语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1.2.5 非语言沟通 ①面带微笑接待患儿及家长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入院后第一面对的就是护士,真诚而自然的微笑可使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在微笑中创造出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②还要学会倾听如:目光平视患儿及家长,用点头、微笑等非语言信息表示你的理解和赞许。用心倾听,不仅表达对患者的关心,还表达了对话题的兴趣,以鼓励患儿及家长继续说下去。
1.3 效果评价 针对两组患儿进行科室内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满分100分;并对患者护患纠纷的比例进行比较。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告知后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儿护患纠纷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良好的沟通是拉近护患关系、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护理告知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因此儿科的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当前护患关系紧张的时期,我们更应该掌握护理告知的技巧,利用沟通的手段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信息交流,以达到医护患在疾病治疗时一致性,保证各方的安全和利益,和谐医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44-02
0 引言
循证医学是来自以人为基本观察单位的,关于健康和疾病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结果,是可以直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和宏观医疗卫生决策的研究证据。循证护理打破了传统的经验护理模式,护士在掌握理论知识、积累护理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运用证据的水平,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科研结果的评价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自己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人群、疾病,遵循证据,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恢复。在儿科护理中,循证护理大大转变和完善了医学护理模式和护理需求。循证护理通过确立问题、寻求实证、应用证据和检测实证结果,几个步骤进行实践。
1 确定问题
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患儿的病情,收集家属反馈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归纳分析循证护理中的问题。儿科各系统疾病中的护理中,以静脉输液为例,其问题主要有患儿血管细,心理恐惧,不配合护理人员,进针后回血慢,甚至无回血,家长一次穿刺成功的期待值高,以及由疾病、年龄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等不同,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问题等。在早产儿的护理中,则主要是如何增强早产儿的生理机能,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2 查找实证
根据提出来的相关护理问题,检索有关文献,结合专家与患儿家属的意见,得到与决策,经济,临床相关的证据,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收集整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它们的真实可靠性与临床实用性,制订最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得出结论。
3 应用证据
根据实证,对所要改变的护理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便于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如,手背静脉穿刺输液的患儿,在穿刺时不宜握拳,止血带宜稍紧一些,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乏神经三角区域为最理想的穿刺部位,同时对穿刺部位进行横向压揉,使其快速麻木,降低痛感。并加大进针角度,直接进针,减少皮肤损伤。拔针后采用竖压法迅速将棉球纵向按压血管穿刺处4min,同时压住内外针眼,避免淤斑与血肿。近年来,留置针封管技术已相对完善,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有效保护患儿血管。选用易于固定的较粗直的静脉,并避开静脉瓣,进行穿刺,如头部正中,手背,耳后,肘正中,踝部等静脉。掌握正确的穿刺手法,退针送管都要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并有效固定留置针,用肝素液封管,缓慢轻柔推注,在推注到1/2~1/3时夹管,能有效降低堵管,减少外渗肿用及静脉炎。应用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先用生理盐水滴注再封管。
在掌握最有效的技术的同时,护理人员还需重视患儿及家长心理。患儿在进行穿刺时会紧张害怕,护理人员可用肢体接触,口头语言进行交流,使其放松,使患儿产生信任,并积极鼓励表扬,用榜样法,意象法使其配合,对胆小的患儿,可在穿刺和拔针时,遮挡并转移其注意力,对哭闹,强烈拒绝的患儿,可慢慢说服,缓和处理。操作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注意事项其操作程序,得到家长心理支持,取得其信任,在良好的情绪与气氛中,使患儿得到正面引导。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在对早产儿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还需加强环境管理。温度,躁音,光线,疼痛刺激都会影响早产儿的病情。经循证支持,护理时应尽量减少操作,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注射,吸痰或抽血时,应使其形成屈曲。用毛巾等物品作为卧具,使手脚能触及衣物等,产生安全感,促进屈曲,增强神经行为的发展,用水枕进行头颅的塑形,以俯卧位减少早产儿的气道阻力。使用合理喂养促进大脑快速增长,保持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的神经行为的发展。为促进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增加,使早产儿能尽早母乳喂养,减少因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产生较为严重的腹胀而危及生命。通过循证支持,给予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的安慰剂奶嘴。
对各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制定个体化及病情各阶段的康复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病例管理与跟踪。鼓励父母照顾患儿,护理人员细心,连续,固定的护理,减轻家长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耐心解释患儿病情,使患儿家属消除恐惧与怀疑情绪。
4 检测实证结果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循证护理在患儿静脉穿刺的主客观疼痛感上均比普通护理要低得多,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达98%,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普通护理,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在对早产儿的护理上,循证护理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减少,大大降低了早产儿的死亡率。俯卧位因其口鼻俯于床面,容易发生窒息等危险,故实施暂不考虑。
在对各系统疾病的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对患儿病情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对家长进行心理及健康教育,使病人的康复率得到提高,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5 结束语
在儿科开展循证护理,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在制定与实施方案时,考虑患儿家属的意愿及经济条件,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意识,提高了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患儿的康复。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鼓励了护理人员参与医疗,发现并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在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与科研水平,使护理人员以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护理的同时,加强了医护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循证护理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主流,也促进了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循证护理起步较晚,其文献评定多为四级,即个人经验与非试验性的研究,核心掌握依然不够准备,缺少对照病例及大样本的随机实验,科研论文偏少,护理人员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无法阅读大量外国医学论文,信息资源较为匮乏,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加强循证护理在医学领域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贵荣. 用“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指导护理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01)
[2] 刘林敏,朱倩,莫小叶. 循征护理在产后健康教育指导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10期
[3] 叶华,姜宪辉,李筠波.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20:15-16.
[4] 裴炜娜.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7:782-783.
[5] 戴建建. 循证护理在预防儿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5:912.
[6] 胡雁. 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2010,02:99-102.
[7] 付建秋,陈晓旋. 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3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