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然而,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原因分析
1.办学条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
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实训场所严重缺失,甚至一些国家示范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民办培训部,数控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还在用老掉牙的普通车床;汽车专业没有多少台发动机和整车;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毫无动手能力,三年所学还不如到民办培训部三个月学的内容多。
其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2.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
一些学校前几年要完成三年职教攻坚任务,盲目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上去了,可是教学质量却是连年下滑,造成毕业生质量低下,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学校根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当然是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大多都是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安排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没有形成制度上的突破,这对中职校的后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三段式”的影响下,甚至变相成为文化补习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趋势。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
转贴于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如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行业存在非常可观的潜力,是值得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的最响的口号,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严重偏低。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产业现场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
现阶段职业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一是让教师深入工厂实际,学习工厂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使教师系统的掌握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二是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 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各地区各职校将出现大面积的整合兼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全国总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中的人数将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各职校间的合作兼并,做强做大,重新布局将是今后中职校的命运。
2.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
未来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职校的合作办学,企业不仅乐意接受实习生,而且把企业文化带到学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名副其实。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做出必要的规定。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3.实行灵活学制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现状 创新 项目教学 多媒体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俊梅.项目课程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7.9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93-03
从学术层面上看,这种模式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将近16个年头,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用现状如何?如何更好地实施?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对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与分析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为了较全面了解这一模式实施情况,利用国培机会,2013年3~6月以无记名问卷方式先后调查了十八个省31所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针对教师共发问卷120张,回收113张,回收率达90.4%。实地考察主要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广东财经学校,进行了听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调查的31所职业学校中,既有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也有普通中职学校。其中4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100%为城市学校,并集中在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城市。为了调查这两类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区分了重点和普通中职学校。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项,重点学校80.5%的会计教师和普通职业学校71.2%的教师选择技能型人才。对“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您注重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选项,所有教师更多注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见图1。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摸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调查结果看到,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行动导向教学“关键能力”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的理解更侧重于学生会计技能的掌握,使得会计课堂教学目标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和效果
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重点中职96.2%的教师和普通中职95.2%的教师都选择案例教学法,其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他方法很少用。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教师对该模式的操作运用还相对薄弱,这说明还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另外调查结果从地域上显现,南方的学校实施的比重大,尤以粤、闽、浙、琼为代表;城市学校好于县镇学校,被调查的3所县级学校都未实施,从另一角度我们也看出学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
(三)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被调查的31所学校会计教师的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重点中职学校会计教师本科学历占86,7%,普通学校占75%,同时重点中职学校硕士学历的教师达12%,一些年轻教师正在进修,75%的教师接受过省级以上培训。从教龄看,75%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下,说明会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师们注重自身业务的提高,这都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调查显示重点职校会计教师仅有三分之一有企业实践经验,普通中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寥寥无几。只有对企业实务有更多了解,才能更有助于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同时更多教师认为尚需补充相关知识,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训深造,更多地学习探究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实践方面,多给机会到企业,深入企业演练会计技能。
(四)学校设施对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更需所在学校的具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从调查结果看,现阶段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足,利用率低。调查结果见: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学校资金有限或更多倾向于其他专业,模拟室设备陈旧、不足,仿真效果差,很多学校偏中理论教学,以考证或升学为主,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师普遍认为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滞后,教材理论性太强、抽象,不适合行动导向教学,基本没有课前准备项目和工作任务书。
(五)行动导向教学评价
在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是否注意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时,重点中职50.5%表示注重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而重点中职40%会计教师和普通中职80%教师则仅注意到但未将其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更加注重结果评价。
三、实地考察结果与分析
2013年6月,国培学员利用外出考察机会,去了广州财经学校对二年级会计班学生进行了听课、问卷,访问了教师,又了解了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
在听课过程中,会计教师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导学,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恰当,使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同时,使国培教师也大开眼界,该模式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态度:选择“很满意”的占30%,选择“满意”的占67%,选择“不满意”的占3%。(2)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堂学习态度:每堂课都认真听讲80%,有时能认真听讲20%,没有人选择“很少听讲”。(3)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习的内容与一般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相比掌握程度:选择“没有区别”的占8.0%,选择“熟悉得多”的占86.8%,选择“不如教师讲的熟悉”占5.2%。(4)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选择“作用大”的占32.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53%,选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占14.5%。(5)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团队合作的精神的作用:选择“作用大”的占81.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18.5%,选择“几乎没作用”的没有。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结合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开展。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各个省制定招生考试办法中的专业综合课占有比例过大,技能考试比例小,加之考证的需要,使得一些学校为了升学、考证,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
各级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会计教师现状直接制约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素质、教学理念、态度等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实施、实施的程度、教学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又要具备“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职教课程理念,改认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作为会计教师还要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克服畏难怕累情绪,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法培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将教学知识点连成线、结成面、合成体。加强硬件设施等建设,创设良好的教改环境。针对实习设施严重缺乏的状态,作为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改变他们落后办学和实训条件;作为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训实习形式,校内实训的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突出职教特色,使之成为学生实训场所、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场所、成为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场所;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按现代职教理念开发课程资源,为了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应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结合会计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编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统一的一体化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并规范教材的使用。
树立现代的评价观。行动导向教学多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等多方面功能,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评价强调综合性、过程性评价,作为教师、学校乃至国家应寻求多元的评价方法,多角度考察学生,真正树立全面发展观。
四、结论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通过此次调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面对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高的增长情况,如何将此模式的多种方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适岗对位的技能型人才,仍需我们多探索、多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92-95.
[3]李妍.对中指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篇4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介绍了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改革的社会转型背景,从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产生、社会转型、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连续性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俄罗斯;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71-03
研究意义
目前,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俄罗斯是一个十分强调教育体系连续性的国家,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在前苏联时期就受到重视,各方面专家学者不断致力于教育衔接改革研究直至今日。苏联解体后,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融入了时代的元素而成为新问题。不论是其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取得的成功经验,都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概念释义
转型期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前苏联主要继承国的俄罗斯经历了新旧体制交替的大起大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急剧转型,这一特殊时期被称为“转型期”。经济的转轨不仅加速了国家的政治离心过程,社会生活的自由化趋势也对教育体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俄罗斯职业教育 俄罗斯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大概念,共分为四个层次,即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后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招收9年制基础普通教育毕业生,培养层次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初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基础普通教育毕业生,在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笔者所论的职业教育只涉及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领域。目前,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呈现出多专业和多层次等特点。
衔接模式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引下,俄罗斯对国家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与完善。现在俄罗斯的一些地区采取了初、中等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做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灵活的、分段培养人才的方式。而初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基础教育大纲的总原则是:与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要求初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的范围内“有差别的发展”,而且强调两者之间的连续性。
俄罗斯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改革现状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对俄罗斯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改革现状做过简单介绍。王长纯在译文《俄罗斯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介绍,随着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系统逐渐接近,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正积极地、不断地加强整合过程。尽管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作为两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在运作,并在立法中得到保障,但是两者的任务具有相似性并且存在着一体化的趋势。
在阅读和归纳整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拟对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引起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
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复苏、政治的稳定,给俄罗斯职业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俄罗斯行政区域之间差异性大,加上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初、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困难重重。从教学内容上讲,初、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和专业目录差别较大,衔接出现断裂。多主体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资金得以保障,同时也导致国立联邦级学校、国立联邦主体级学校、市级学校和非国立职业教育机构各自为政。
职业教育衔接政策解读 综观从叶利钦在任时期一直到普京再次担任俄罗斯总统这二十几年间所颁布的政策,在对待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上的基本取向和原则是:延续原苏联初、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政策。进入21世纪,俄罗斯提出了“继续职业教育”理念。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职业教育发展司司长肯纳基·谢别列夫指出:俄罗斯各大城市正逐渐使职业教育走上区域化、连续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继续职业教育”为理念,将其纳入学生个性发展之中,纳入教育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单独办学,也可以与其他学校、企业联合成立由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加的教学生产公司、教学生产贸易公司、联合公司以及其他形式的劳动公司。俄罗斯教育科学部组织了“实行创新性教学计划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竞赛”,力图通过提供联邦投资支持职业教育机构为高新技术生产培养人才。全俄罗斯共有76所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获得了18亿卢布的资金支持。
职业教育衔接制度保障 转型之初,在所有权变革与交接的过程中,国家机关、企业、个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就业服务部门由于立场不同和利益取向不同,使这些变更所有权的初、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遭遇到诸多问题。近年来,一些联邦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对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各要素做了详细规定,为初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高年级毕业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提供了政策保障,并积极致力于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现代化体系的试验工作,及时监测改革效果,完善衔接体系。在资金投入方面,俄罗斯职业教育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或较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地区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比较大。比如汉特曼西斯克地区,14~19岁的青年在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就学者占到总数的56.1%。从2004年开始,该地区政府就实施了优先发展地区职业教育计划,地区政府平均每年将12万卢布用于支持初、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衔接改革 一些地区的职业学校与专科学校直接签订了协议,编写相应专业的连续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那些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开展共同教学,从而缩短两年教学年限。普通教育机构中10~11年级学生接受初、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俄罗斯把在普通教育高年级实施专业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对教学区别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一次崭新尝试。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既满足了俄罗斯简单初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又迅速培养了基本技能扎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为俄罗斯转型时期培养了适合各种产业机构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签订协议,编写了相应具有连续性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许多职业高级中学同时实施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大纲,在近几年兴起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业、管理、工艺器具设计等专业领域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以适应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岗位需求。以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为例,从2000年开始,该地区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与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组建了不间断的大职业教育体系。学生在初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3+2”的学习模式,即3年制初等职业教育加上2年制高等教育预备教育,就可以直接升入高等教育机构。例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市第25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木材加工、森林经济、机械、化工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国立阿尔汉格尔斯克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衔接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莫斯科地区、萨拉托夫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楚瓦什地区初等职业教育机构实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专业课水平。专业课考试不仅采取笔试形式,还对考试技术、设备进行了改革。虽然这提高了考试成本,但是能真实考察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保持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点。这种招生考试方案,有效地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初、中等职业教育科学衔接问题。俄罗斯素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和相互开放,这使得普通教育高年级的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机会得以保障。
利用自身优势寻求社会支持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国立和市立教育机构可以从事如出租校产、商品买卖、中介服务、参与其他机构和组织的商业活动、购买股票和有价证券等进行赢利以及其他可获利的活动。一些初等职业教育机构利用自身拥有生产车间、设备和某些原材料的优势,在实践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所学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和课余时间组织生产某些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推销给企业和个人以获取一些收入。一些联邦主体,如车里雅宾斯克州等的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为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寻求社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不仅为职业学校提供设备和实习场地,而且还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参与连续性的教学大纲和国家教育标准的制定。在俄罗斯政府的积极倡导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了满足所在区域的要求,开始注重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多种专业人才,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教育机构纷纷通过与企业、居民就业机构和个人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初等职业教育机构注重各种形式契约关系的建立,以维护自身权益和履行义务,从而取代政府的行政指令。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训工人的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机器制造、餐饮业中培训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纺织、农业经济、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培训则在逐年减少。
加强初、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从2006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依据“教育优先发展纲要”,奖励范围主要有9个方向,其中涉及初、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项目有:奖励优秀学校管理者;奖励优秀教师;支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保证农村学校购买校车的费用;保证更新教学和实验设备;建立学校与商业组织的联系。从2006年开始,国家平均每年拨款700万卢布用于奖励和资助初、中等职业教育,其中大部分款项用于奖励优秀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及革新教学大纲。2011年,在“奖励优秀教师”项目中,受到奖励的教师共有1万名,其中大部分是普通学校和初、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莫斯科教育司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伊戈尔·帕夫洛维奇·斯米尔诺夫院士对具有专门工程师范教育背景的初、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只有大规模扩大培养专业化职业师范师资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主张。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探析俄罗斯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俄罗斯政府目前正致力于使初、中等职业教育重新扮演好在科技、工业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的、具有办学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俄罗斯初等职业教育系统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俄罗斯并不是世界职业教育强国,但是在经济转轨、政治动荡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以不牺牲国家利益、不放弃民族文化传统为代价的前提下,实现了其职业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怎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下保持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这些问题与困惑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斯米尔诺夫,等.俄罗斯职业教育的改革[J].王长纯,译.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2]肖甦,王义高.俄罗斯教育10年变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А С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Преемственность в обр-
азовании: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EB/OL].(2013-06-28)http://elar.urfu.ru/bitstream/10995/1877/1/urgu0670s.pdf.
[4]П Н Осипов.Подготовка специалистов сред-
него звена для села[M].Казань:Школа,2003.
[5]А С Мелендер.Современная среда и техн-ологии:от детского сада до ВУЗа[J].Преемст-венность в образовании,2012,2(11).
篇5
【摘 要】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和幼儿园能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幼儿园男性教师流失很大。因此,为男教师创立职业后续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改善幼儿园教师群体生态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男性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TC200901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新课程下师范生职业素能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一直是女性教师的天下,国外和国内普遍存在男性幼师缺失的现象。幼儿园男教师的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思维灵活,给幼儿教育带来了另一种教育的风格,也为培养出更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的下一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幼儿园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等,常使男幼儿教师入职比例较低和入职后流失严重。幼儿园如何吸引、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与幼儿园能否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密切相关。
一、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
1.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我国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如陈鹤琴、张宗林、陶行知、张雪门等男性从事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了,他们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中间大多人只从事理论研究,而真正在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
目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男教师的数量少,真正在幼儿园上岗的男教师更少。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男教师有63034名,约占总人数的6.5%”,而在这约6万人中真正在教学岗位上的男性还不到1万人,实际只占约2.1%,其余多为幼儿园的后勤人员。
二是地域分布和承担职位分布不平衡。在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幼儿园男教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私立幼儿园多、公办幼儿园少。另一方面,男教师带班较少,大多是配班老师、体育老师,担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或者负责园内多媒体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等。
三是男教师的流失明显。尤其是2~3年教龄的男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男教师的从业时间较短,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其中,经过调查发现,男性教师入职后的和谐、积极、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
2.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群体特点。据200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为:日本约为7%,美国约为10%,荷兰、澳大利亚为6%,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由此看来,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出生人口降幅达28.7%的同时男教师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增幅达12.7%。而且幼儿园男教师的年龄呈下降趋势,“2004年60岁以上的男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43.4%下降到了37.8%”。在俄罗斯,退伍军人是幼儿园男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军人能弥补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漏洞,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性格,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以上的现状分析显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够和谐、合理,男性教师的整体就业比例较低,这种局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和谐、平衡发展的新一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紧迫性,积极创造适合的职业环境帮助男性教师立足学前教育,乐于从教并能长期从教。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其持续从教的主要动力
1.和谐的职业环境关注了男教师的集体认同感。由于幼儿园男性较少,男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感受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倾诉,他们心中便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上问题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辞职。
幼儿园应尽量通过创建和谐的园内社会环境,使得女性教师群体接纳男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获得集体的认同感。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特长的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围棋赛、郊游、球类赛等,帮助男教师展现他们的价值,增进男性群体和女性之间的融合,丰富幼儿园文化,给幼儿园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2.引导性的职业环境促进了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坚持工作的男教师大都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领域和创新体育活动中。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独立、灵活的教育优势会更有利于塑造幼儿和谐、健康的人格。
因此,要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给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引导他们走上从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激发了男教师工作创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男性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自尊心较强,如果长时间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而没有变化,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和倦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另外,从男性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变化和改革。合理利用男性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在工作中合理创新的想法,积极支持他们进行合理创新的实践,会增强他们积极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给个人带来更大的价值存在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
三、为男教师创建和谐、引导性、发展性职业环境的措施
1.关注男教师的职业信念培养。在职业观念上, 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幼儿园应积极倡导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现代育人理念, 把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 形成“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基本价值理念。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
2.帮助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男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他们乐于从教、长期从教,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男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地规划,提高学习效率,以免事倍功半。也可以邀请有关嘉宾与男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规划的主题研讨活动,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存在的疑惑,激励他们保持男儿本色,在自己的性别优势上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坚定“立足从教,终身从教”。
3.对男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适时关注男性教师的心理动向,结合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优势以及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4.为男教师在管理和工作上提供适当的自由。首先,要让男教师参与带班或给主班老师配班,并尽量安排男教师带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帮助其尽快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孩子的一般特点和个性。
当然,在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本着全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男教师积极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还可以为男教师提供适合其的带班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带班模式,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男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5.加强政策扶持和社会宣传,使男性教师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提高男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在大众的生活中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鼓励男教师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有机会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不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组织定期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多年教育实习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实习生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分析了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途径.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3. 4.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篇7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来自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压力,各大高校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被提高重视起来,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倍受重视,教育内容、形式都得到了丰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生活缺乏明确目标、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能很好地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面对就业压力盲然无措等实效性底下的现象。针对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认为要发挥政府带头的作用和提高师资教育的力量,完善教育评价质量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努力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文章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结合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接来下笔者利用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谈解决方法,以达到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之目的。
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透彻
尽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还是比较肤浅,一般被认为是就业指导。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我国高校还是没几年的事,给同学们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师在大学期间也没有科学、严谨地为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讲清楚,再把自我认知理论、择业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教给同学们就可以了,同学们就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同学在上完职业生涯规划课后仍不知道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大部分同学在上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后,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时仍不知道怎样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仍是从头再来。
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全社会对此的关注必定是就业指导而不是职业规划。不仅整个社会如此,高校对大学教育也是关注的就业率。大多情况是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乏前瞻性。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完善,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结构来看,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辅导员扮演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导师。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层面也被简单的等同于就业指导。
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在职业选择中忽视了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我认知环节中,我们都会借助专业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引导同学们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全面、真实、客观地认知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础,但很多同学都存在片面迷信“测评工具”结果而忽视了自己近20年的成才经历,从而导致自我认知结果的“失真”。那么按照这种“失真”的自我认知结果进行职业规划,结果可想而知。
自我认知的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方向、职业价值观、性格、气质、技能、智商、潜力、思维方式等。一般来说,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是影响每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人们选择职业,如果说有一个“网”的话,那么构成这个选择之“网”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中,职业价值观是最重要的。现实中,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关键在于职业价值观的取向不同。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清晰和深刻。很容易与职业的表面特征,如丰厚的经济收入、光鲜的职业刻板印象相混淆。这样很容易导致选择职业时出现偏差。
3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规划的转变
3.1 职业规划教育应引导学生找适合的职业
目前大学生择业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普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高收入、高福利和高地位。这不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也不利于自己职业的将来发展。单纯追去高薪与高福利只能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导致短期行为,尤其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往往会导致职业生涯失败。
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误区,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的标准就是“人职”匹配。“人”的因素涉及对自身的性格、气质、职业理想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并客观的了解自己。“职”的需求涉及市场和劳动力的变化等因素。要达到“人职”匹配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的形成也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过程。
3.2 职业生涯规划要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一个人要做好转换几次工作的准备。其次,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使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能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的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现在已经成为高校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我们的专业是相对稳定的,每年每个专业的同学们所进行的职业探索过程和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同学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探索和引导等工作,建立职业生涯目标职业资料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同学们做低层次的重复劳动,还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料,加深我们对各专业相对应职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转变[J].教育探索.2008,(1).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职业鉴定;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水平是衡量人才能力的重要指标,职业技能鉴定就是考核职业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主要是通过职业考核机构对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员进行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理论与技能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1】。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操作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培养内容同时也是职业鉴定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因此职业鉴定结果也可作职业教育结果的反馈,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可有效提升职业鉴定工作的深度,两者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下本文就从职业教育及职业鉴定工作的当前现状出发,对两者的重要性及联系展开探讨,着重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对于职业鉴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过硬职业操作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在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因此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于此同时国家提出了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强化职业教育各部分的有效衔接,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由政府主导,就业行业作为指导方向,同时各用人企业共同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落实校企合作,在企业方面的帮助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图1 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体系
由图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除职业院校外,为普及职业教育,我国针对如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群体等也均开展了提升其专项职业技能的惠普培训,倡导全民式职业教育,助力社会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必将迎来一次质地飞跃。
二、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2014年职业鉴定工作得到稳步前行,鉴定总量呈显著的增长态势,其中初级工鉴定较2013年相比增长29%,中级工鉴定增长16%,高级工鉴定增长6%,技师及以上鉴定增长28%。主要增量集中在初级工、技师及以上等几个就等级鉴定中。此外计算机高新鉴定考试程序经规范化调整后,鉴定人数同比增长近50%【3】。由此可见,在国家人才战略及考核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后,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了大幅度发展,随着人才战略的升入,必将实现稳步前行。
三、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鉴定工作中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了企业对职工技能评价的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与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制,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定向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同时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在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强化技能鉴定中的业绩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并适当将考核内容针对企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充分带动用人单位参与职业鉴定工作的主观积极性,并使职业鉴定工作更贴近工作实际,并满足企业对职工的技能要求,从而为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职业人才。
(二)促进特殊行业鉴定逐渐形成规模
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有效促进了特有行业鉴定工作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以监狱系统为代表,监狱系统机能鉴定考生同比增长超过30%,为各监狱系统输送了大量人才,受到来自监狱领导部门以及各基层单位的高度评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职业鉴定部门渐渐摸清了关于监狱系统鉴定工作的主要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提升监狱系统工作效率的考核内容与规范【4】。此外如残联系统等特殊行业的职业鉴定工作也均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下,成为鉴定领域中的新增长点。
(三)提升专项能力考核的发展潜力
所谓专项能力考核主要是以社会就业需求大,同时易于掌握的职业单相技能作为考核对象的鉴定形式【5】。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对象将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群体等都可作为人才资源。职业鉴定部门可联合当地总工会、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妇联、残联开展针对下岗人员、农民工、残障人士的惠普职业技能培训与专项能力考核制度。以2013年某省为例,该省针对下岗人员、农民工群体开的专项能力考核仅一年就达到近3000人次,并成为专项能力鉴定的主要方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和职业鉴定存在着相互依托与促进的关系,为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鉴定的作用,本文以我国职业教育及职业鉴定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机遇作为切入点,在对两者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特殊行业鉴定以及专项能力考核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于职业鉴定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 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4,02:75-78.
[2]马玉蓉,邱利军,郎莹,赵立新. 电工技术实训与技能鉴定结合方案研究[J]. 职教论坛,2010,24:65-69.
[3]姚红云,赖昌林,陈开平.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与学历教育证书的双证制结合的优劣[J]. 大家,2011,11:89-90.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职业教育 挑战 机遇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较农村地区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左右,在未来20年里将会突破六成,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老年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就当前社会现状调整自身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我国在政策上开始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推动涉老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够让许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获得再就业,从而减缓社会压力。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诸如养老院之类的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第二种,涉老服务人员。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沟通等服务;第三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往往都是临时性的。就上述三种涉老人才类型来看,其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涉老知识和服务知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对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识结构的人才甚少进入此行业,从而导致了我国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不足,服务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其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也仅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这些人员没有强烈获取再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极不成熟。
(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虽然目前我国鼓励涉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产业刚刚流行于市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前我国涉老职业教育从专业建设、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甚至仍然有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涉老职业教育这一科目,从整体来看,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上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职业教育突破人口老龄化屏障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年龄后延,急需职业教育辅助就业
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年龄将会逐步后延,这些后延的劳动者社会经验历练充足,且有劳动欲望,如果进入老年产业将会整体改善涉老人员知识水平低的现状。如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对此类劳动者的吸收和招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针对这一空缺提供相应的教育,使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二)老年产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就业需求增加
老年产业主要是从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及服务的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老年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样也会带动人口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为受教育人群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迎合了老年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亟待扩充的市场需求。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人力资源的辅助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之这些劳动力人口还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如果单靠他们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依然还很低,需要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或照料服务人才来为老人营造更细心、更舒心的居家养老环境。而这些专业化的社区人力资源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予以培养。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及机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关于涉老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受训的每个学员,让他们了解到该行业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往该科系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财政扶持状况分享、老龄化趋势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职业教育的人群能够在该行业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期望值。
(二)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社区人力资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向前发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及地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实保障涉老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社区财政支持。涉老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社区财政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涉老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涉老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个人、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涉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权威化。因此,加强涉老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将是对涉老服务未来发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就国外先进且相关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以确保我国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
未来我国涉老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拓宽教育的范围,以迎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第一,重点强化涉老服务理论知识以及规范化服务礼仪的培训。由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涉老服务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虽然我们在致力于改善这一问题,但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在对涉老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之时,要让其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服务,从而在基础学习上予以提高;第二,学员年龄要拓宽要求。由上可知,我国劳动年龄是逐步后延的,许多年龄较大的后延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务行业,而且此类劳动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务人群,未来工作也更好开展。而且,这种相当于老年人自己服务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涉老服务的压力;第三,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就基础教育项目、闲暇教育内容、文艺生活情趣教育内容、家政组合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从理论化层次上升到实践性上,让涉老服务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予以直接借鉴。
(五)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不仅要求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更要求了针对涉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辅助一部分人进入老年产业。相对于让众多青壮年进入这一行业,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进入老年产业及涉老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解决了老年人老无所长、老无所依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山,尹银.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王延辉,宋殿娇.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启示[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思路
教育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规模上有所发展,而且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职业教育对理论方面的知识要求不太高,但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像我们日常学骑自行车一样,如果只学会了骑自行车的基本理论,或只是背诵期自行车的基本技巧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真正找一辆自行车来骑,将学到的理论全部溶于实践中,才能学会骑自行车。
职业教育面向现实社会,要培养能适用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多面手,这些人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利用能力要比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重要,所谓的的理论家是不适合当今的职业需求的。
2.面向工作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性教育,而是直接从事具体的实用技能教育工作,实用、有效、专业是它最基本的培养方向,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紧密地参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技能训练的反复性
职业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大多数的课堂学习以技能教育为主,在时间上来说,相对于普通院校,它的理论学习时间比较短,也就节约了教育时间,在难度上来说,它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多加练习,以练求精。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教育观念旧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和家长产生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和“落榜生教育”等错误认识,加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了高职前途无望。
2.经费投入少
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到高职教育资金有限。高职教育只能维持现状,难有足够资金建设软硬件。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的密切联系,不愿承担应尽义务。
3.专业设置差
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二是有些专业设置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招生数量不足,毕业生囤积。三是缺乏特色专业,有些学校缺乏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
4.教材体系散
目前为止,高职教材建设体系松散,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在过去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而成;二是直接借用本科同类教材;三是组织本校或几所学校教师联合编写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等问题,总的来说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教学方法老
一些高职学校采取的还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满堂灌”现象严重。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
6.离行业、企业远
据笔者调查,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大多是建立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合作。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思路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思路多多,笔者的思路是:
1.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劳动用人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革,由原来的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和调动变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劳动者的第一次就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其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在某一职业集群内就业的技能,而且要使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宽厚知识、技能基础,具有学习的能力。
2.课堂学习与实训结合
通常是把课堂学习作为学习理论的途径,而把实训作为训练技能的途径。这种割裂的课程安排方式,不仅不利于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而且也不利于形成个体完整的职业能力。
3.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走多样化化办学的路子。内涵发展就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效益、结构的统一。坚持内涵发展,充分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把握后发优势。但另一方面,当潜力基本挖尽以后,还得加上适当外延,设法增加新的职业教育资源。途径主要有:调整职业教育布局、专业、层次结构,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资源,走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之路;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敬慧,张立梅.简析中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价值工程,2011,(28).
[2]郭旭红.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3]张家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26) .
[4]杨树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