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发展史

篇1

2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氛围[6]。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1.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心悸、头痛、眩晕、胃痛、水肿等,也有部分病名与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3个基本特征[7]。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病证结合,方证相应”[9]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释[10],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2.1.2对内科疾病病名的诠释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近现代除进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瘀血等病理状况。若能将其“系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躁、髓海、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此外,又如“肺热叶焦”、“宿痰伏饮”、“心肾相交”、“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如,“扬汤止沸”、“增水行舟”、“釜底抽薪”、“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引火归原”、“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3.2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理论。

篇2

一、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还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论,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探索,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要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个“有心人”。

1.积极参加校外、校本培训活动 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与竞赛,不但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教师应该珍惜这方面的机会,和优秀的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多学习交流,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争取更大的进步。

2.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身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不断为自己充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刊提升自己。《人民教育》、《新教育》和《教材全解》、《点拨》这些报刊和书大多有利于我们教学,对于知识、观念的更新,新的理论视野,新的教育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教育教学的新视角,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上遇到的疑难。

3.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教师应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务必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材是每个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食粮”,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课堂是多变而复杂的,备好一节课需要短期与长期的准备。每一节课都需要更多的知识,包括教授语言的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更好实现课堂里的精彩!

4.课后积极写教学反思 不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思的人生,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反省和监督,它可以促使我们时时注意克服教学中的弊端,“吃一堑,长一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更突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以使学生接触各种交际场合当中的语言变体,应对因不同文化变体所形成的各种交际需要。

二、掌握教学技巧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是掌握教学技巧。一位成功教师是要在40分钟的课堂里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必然会更加明显地体现,是小学英语课堂中“诱导参与,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技巧。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的小环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小学英语教学中,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目的。教师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且教学进度快,课堂容量大,使学生紧张而富有挑战性。在英语课堂呈现电脑动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PPT,有声有色的课堂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多媒体能集动画、声音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英语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合理、综合利用多媒体,取长补短,互相利用,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确立健全的专业情意

古语云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愉快教学”是一种渗透爱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

篇3

关键词: 网络 中学生品德 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被视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种媒体,它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客观地讲,网络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交往范围、舒缓学习压力、促进青春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它的不良影响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北京青年报》对中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有60.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34.1%的学生利用网络找朋友聊天,剩下的则主要关注影视动态、体坛动态和新闻。越来越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查找学习资料,而是玩游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可见,如何降低网络对学生道德建设的不良影响是摆在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1.导致中学生价值观念混乱。

网络如海洋,里面的大量信息没有经过筛选,都呈原始状态,许多思想观点与学校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严重背离。中学生道德观念尚未成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缺乏,根本无法识别良莠。面对应接不暇的网络文化,他们在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有选择地接受之前就已被同化,或者陷入混乱和困惑①。错误且多元的价值观念致使中学生思想混乱、是非不分,进而对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道德自律性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之所以出现集体主义思想弱化、爱国主义思想淡薄等现象,与网络的不良影响是分不开的。

2.导致中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人与人之间靠数码和化名来判断身份。中学生迷恋其中,充分享受“自由”,有苦闷可以在网上倾诉,想交流可以上网聊天,想发泄可以上网打游戏,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一切都在虚拟中。这种虚拟交往正好满足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容易使他们获得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中学阶段正是正确交往观的形成时期,如果中学生将虚拟中的人际关系等同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们一旦回到现实必然感到不适应和孤独,表现出紧张、冷漠,逃避现实,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等情绪。长此以往,会造成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3.导致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在虚拟的世界里,你就是主人,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没有成人社会里熟人圈子的约束,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道德行为:编造谎言,欺骗网友;男生假扮女生,寻求刺激;盗用别人的账号,危害网络安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或道德情境中的道德信念的外化,道德行为与人长期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缺乏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中学生来说,长期沉迷网络环境,其道德行为极有可能失范,而一旦失范,就会触犯法律,最终沦为社会的罪人。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针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我们应该引导中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明确网络道德要求: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的网民;诚实,尊重他人隐私;不利用网络技术给他人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损失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告诫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不要忽略他人的权利。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许多中学生上网时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网络陷阱”,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为此,学校要普及网络知识,教会学生掌握网络操作技术、安全上网、增强网络免疫能力等,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保护个人隐私,比如,不轻易将个人信息告诉网友;不与网友见面,如果见面一定到公共场所等。

2.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

据有关调查表明,不少教师的网络技术落后于学生,还有些教师甚至是“网盲”。教师如果连最基本的网络知识都不具备,怎么能引导学生呢?也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了。教师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势在必行,教师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能,随时了解互联网中各种动态,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筑起家庭的第一道防线。

相比较而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在家里上网,为此,抓好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除了应该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外,还要随时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努力做到上网与学习两不误。还要对孩子上网进行必要的监督,努力消除网络的不良诱惑。如电脑不能单独放在孩子房间,而放在家庭的公用区域。对家用电脑中不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或网页进行加密处理等。

此外,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动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盈利性质网吧的管理都是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我想,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认识到问题的严肃性、紧迫性,就一定能拿出高招,充分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促使中学生安全、有效地利用网络,健康成长。

注释:

①吴慧芳.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建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袁圣东.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探索.安徽教育学院,2004,第22卷(4).

篇4

科学有效的经费拨付监管机制是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海淀区信息中心为了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自主建设,设立了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经费,鼓励学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区教委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制定发展计划,通过信息中心的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专项经费与特殊经费的支持,在学校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其中,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推动实验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支持实验项目的具体开展,由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共同监督;特殊经费是将信息化经费直接下拨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满足个性化建设的需求。

基本理念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该模式的基本理念。在运作过程中,其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信息化软件以及项目“应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发展的核心从以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等“物”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为了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基础教育学校在区域信息化管理机构的鼓励下,逐步开展自主建设、探索应用和个性化发展。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抛弃了以往的“统一标准”,这一举动激发了学校自主建设的积极性,使得学校的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的发展特色,信息化资金实现了充分利用、设备实现了“物尽其用”,整体的发展较以前更加充满活力。其中,“自主”是在符合国家和区域整体规划指导前提下的自主,因此学校的发展仍然需要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为学校提供指导。

学校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以需求拉动规划,以应用促进教学”,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促进以演示、讲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化教学应用向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认知工具、资源工具、评价工具等高层次应用转变,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自主建设模式。符合这一模式的学校具有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随时可以调配资金,根据需要购置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在应用数字化工具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数字化教研、优化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核心特征

1.应用数字化工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很少有交互行为的发生。教学基本上由课前预习、课上讲授、课下复习和完成作业四步组成。课上主要是听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数过多、环境嘈杂等,即使学生想要反馈信息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和教师交流,得到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的到来最先改变的一定是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非常方便;教师能够及时地获得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互动交流;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元。

2.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数字化教研

教研是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分享经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听课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学生同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完成听课、笔记活动,然后另外找时间进行交流、研讨。教研活动往往被生硬地分割为几个部分,时间上的断裂导致很多好的想法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好的想法就在拖延中流失了。数字化的校园催生了数字化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模式单一,费时低效”变为了“方式多元,开放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教师不必到教室中去听课,听课教师的数量也不受教室大小的限制,实现“一边听课,一边研讨”,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对提高教研效率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信息化实现教学管理方式变革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网络融入学校管理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费用;FTP是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分享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提供教师教学资源的下载、分享和使用,避免了资源无法流通、重复建设的问题,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的办公方式方便对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分工协作,对多单位协调工作非常有帮助,从而实现了费时低效到省时高效的转变,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4.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环境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在硬件建设上,学校的经费投入非常充足,学校顶层的支持使得信息化发展阔步前进,在购置设备上能够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保证了新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上,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购得的设备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已有设备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辅助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对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学校会尽力满足一线教师的需要,按需购置、合理配备,提升硬件的利用率,让硬件设备在应用中体现其价值,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运作模式

1. 建立运行机制,谋划发展策略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学校将重要的决策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成立了由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针对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方针,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信息化建设合力的形成使得决策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在谋划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坚持信息化环境与人的融合,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细化分级目标以支持不同类型学习,促使技术的应用从以“物”为中心的低层次发展形态向以“人”为中心的高层次发展形态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弥合不同群体的优势与弱势,使教育信息系统处于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校园”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进入教育系统,必然要与教育系统中原有各个要素之间或相互竞争或协调共生,并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为了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作用,学校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设计开发相应的平台、软件、资源等,引入相关的专家人才队伍进行培训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些建设之初的整体考虑和精心设计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现有软硬件基础设施,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确定目标,分析条件,制订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案,实施建设,并建立实施中的检查、监督、反馈、评价等制度,最终形成了两条线同步建设、螺旋上升的生态系统建设过程。

3.搭建共享平台,整合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首先,以数据库作为支撑,建立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资源上的交流互动。其次,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和推送可多次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和研发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程文件、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建设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辅助教师教的同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4.跨学科跨部门倾力协作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的事情,需要学校领导、教师、技术人员的群策群力。由于信息化是一项非常昂贵的学校变革,因此需要有校领导的鼎力支持才能够迈开步子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工作职能上采取成立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共同负责、协调配合的组织形式。针对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上的事情时,一般都是由学校的领导牵头,成立一个由有关各方组成的项目小组,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与建议

1.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技术人员,如信息技术教师、电教人员等,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在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以及进行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不足,对于持续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虽然每年都有许多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只是解决了教师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念和认识,“软实力”还有待挖掘。学科教师并不能够代替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信息化的专业素养上通常达不到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建设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的任务迫在眉睫。

2.教学资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有待凸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非常重视。以人大附中和北京一零一中学为例,他们在建设教学资源上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学校在满足自身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向那些不具备自主建设教育资源能力的学校,以及资源建设能力不强的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应当得到我们的肯定。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资源内容与形式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师往往身边拥有大量现成的教学资源,但“特色资源”却捉襟见肘。

3.建议建设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水平

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配备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和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研究人员了解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发展状况等,因此在组建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时,应当首先考虑那些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学校原有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人员。例如,可以从校内筛选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从事信息化发展研究的素养。

4.创新教师培养的手段、内容与方法

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的周期过长造成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并不能与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避免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帮助教师的知识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可以运用信息化的远程教育平台,扩大教师培训的规模和力度,增加教师培训的频度和效度,注重提高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自身水平和素质,而且要带动本校、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培训,采取互相帮扶、资源与方法共享的方式,使教师培训走向常态化和优质化。同时,教师培训标准、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效果的评价以及制度保障建设等也要跟进。

5.校际之间既有资源共享联盟,同时又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校际之间形成联盟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提供了服务。在形成校际联盟以方便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库。注重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针对配套的软件资源匮乏和管理不合适的情况,学校电教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连同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管理,加强学校间教育信息软件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特色化”的工作做好,实现资源建设符合学校教育情境的特殊性。

篇5

 

1 外科学的概念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外科学主要是指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学方法。单纯讲述这一概念,未免单调,不易理解。我们采用与内科学和内科疾病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采用类比的方法,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外科和内科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内科、外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更的,当疾病不能采用内科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时,需要努力寻求外科方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内科方法以替代有效但是有创的手术治疗。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等等。

 

2 外科学发展史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发展史既不讲外科具体疾病,也不讲具体的手术操作,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不加重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医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实用性科学,外科学更是如此。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问题,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到后来的麻醉、消毒、围手术期处理、康复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现在的外科学。因此,在外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先是提出外科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临床问题,比如"妇女产后感染怎么办","截肢术后死亡率高怎么办",将同学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启发他们想办法,最后,再向他们介绍抗菌术、无菌术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手术疼痛如何解决",引出麻醉的发展历程;"出血太多了怎么办",引出血型的发现和血库的建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讲述外科发展史时,离不开那些为了外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外科学家,是他们书写了外科学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势插入这些前辈外科学家的贡献的介绍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外科学的兴趣。

 

最后,举例说明近代外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如显微外科,移植外科,微创外科,老年外科等。并介绍20世纪后叶外科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医学影像学、营养、重症监护、微创外科和器官移植。既要让学生们了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有赖于其他专业的发展。

 

3 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寄生虫病、畸形、内分泌失调、其它形式等。在讲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采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每种基本形式举一个病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比如,讲述创伤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头颅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昏迷的病例,硬膜外血肿清除后,患者出手术室时已经神志清醒;讲述感染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肝移植术后重症胆管炎的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处理;讲述寄生虫病时,我们列举一个胆道片形肝吸虫合并肝占位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病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这种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同学们主动参与到病案的分析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外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

 

4.1要强调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习外科学的目的明确-掌握它、利用它去"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处理时,都要仔细谨慎,认真对待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操作。这时,举个反面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2强调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说、会写"。强调"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其它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的知识。Galen曾经说过,一个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做手术而不犯错误,等于要一个盲人完成一座完美的雕刻那样困难。以阑尾的各种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为例,说明即使是阑尾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有必要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4.3引用著名医学教育家Osler的名言"It is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鼓励医学生在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既要读教科书,阅读经典的外科学教材,也要阅读期刊论文,还要学习阅读电子读物,了解外科学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进展,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总之,外科学绪论的学习,是医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入门第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发学生的学习外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们掌握外科学的范畴、基本形式,外科学的发展史和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将为今后的外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关键词】 医学物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

医学物理学史是医学物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学物理学史恰当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握医学物理学的内涵和精髓,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作用重大。本文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探讨了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医学物理学史的必要性及教育价值,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1 医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医学物理学史的必要性

1.1 医学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1,其知识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即医学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另一种是动态的知识体系,即它的研究过程。医学物理教材内容属于静态的知识体系,学习静态的知识很重要,但是医学物理学还有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种动态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包含它本身,还包含了美学、哲学、方法论等人文科学诸多内容。可以这么说,与知识相比,思想和方法是更重要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展现知识体系的发展进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与方法、哲学内涵与美学意义,把医学物理学史引入教学是正是体现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

1.2 医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医学生学习物理学不是为专业课服务,而主要是从它的内容、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像,它的历史、现状和前沿方面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将其基本常识、规律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医学理论及实践中2。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诸多问题:对物理知识的传授多,对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讲授少;对科学结论的内容关注多,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关注少;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关注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医学物理学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医学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所学兴趣浓厚,就会刻苦钻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讲述科学趣闻、物理学家的小传以及物理学史,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体温计是在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温度计的基础上,历经三个世纪由多位医生不断改进而来的;现代意义的内窥镜检查是随着光导纤维内窥镜的发明而逐渐形成的;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开拓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突破,而每次突破都促进了医学的发展3,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医学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激动人心的医学物理学史,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物理学的进步医疗实践的深远影响,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学习医学物理学的重要价值。

2.2 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物理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展,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医学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充分运用了观察与实验、类比与联想、猜想与探索、分析与综合、佯缪与反正、归纳与综合等大量创造性思维方法。1914年,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利用电容发射器和一只放在凹镜面焦点的磁粒微音器在水下进行了回波接收实验;19世纪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姆霍兹精确地测量了人类眼睛的光学常数,远视与近视时水晶体屈度的半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卓越的科学方法和丰富的物理思想,这些思想和方法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在讲授医学物理知识的同时把学习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逻辑思维的方法也同时教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性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这也是医学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

2.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4。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学习核医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事迹,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和丈夫、女儿和女婿一起向人类社会贡献了镭,但是全家人都在工作中遭受了大剂量的辐射,被镭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居里一家感人的事迹定会感染、触动学生,使他们投入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之中。医学物理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与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中国医学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物理,2007,36(1):51—54.

[2] 杨文沛.《医用物理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34—537.

篇7

“未先学医先学德.。”这是李国光教授的信条,亦是他对后生的谆谆教导。“为医之道,非博不能明其理,非精不能已其得;医本为人,为之不精,反为夭折”,在三十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李国光教授深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尊古而不泥古;临床实践外,他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治学严谨,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谨守医道,医德高尚,心存仁义,扶病救困。而为使中华中医传统传承光大,他尽己之力地将毕生所学教与下一代,在振兴祖国中医事业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

精勤不倦大医精诚

李国光教授与太太皆是学医出身,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踏入了医学界,同在国内政府医院里工作,因医结缘,七十年代末来到香港。当时香港仍处于港英政府管治时期,传统中医并没有如西医那样受到重视,但是李国光教授却是志存高远,希望尽己之能与香港同业一起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将中华瑰宝发扬光大。

踏上这片热土不久,他先是与太太合力创办李国光中医诊所。而为了充分了解香港医疗的实际情况,他进入到当时香港本地的最高等中医学院――中国国医学院继续学习,以尽快融入到这个环境中。1982年,李国光以优异成绩毕业,医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3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李教授更一直铭记先师――岭南一代名医郭梅峰老先生的医训:“但愿人皆健,何愁我独贫。”及老师杨干潜、郭燕文中医博士的教诲:“夫存心济世,心善然后可以为医。”他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全心全意为他们解决疾苦,所以深得病人的爱戴和信赖。李国光教授一直工作在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学术上汇通中西,对中医内儿妇科及肿瘤方面有颇高造诣,尤其精于岭南地区温热病与奇难杂症。2003年SARS爆发期间,香港社会人心惶惶,个个噤若寒蝉,此时,李国光教授这些本港名中医们毅然肩负起“匡扶济世”的重任,站出来为市民传授预防之道,以安抚人心。他2003年在香港《信报》上发表了《借鉴治温病经验防治SARS》等系列相关论文,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还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邀请参加其研究课题《中西医互补系列之一:做好准备,应付流感威胁》的学术讲座,并发表《中医温病的现代意义》的专题演讲,对当时影响极重的SARS、流感等疾病与中医温热病,做了深入分析与比较,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预防与治疗之道,意义重大。

李国光教授在中医医术上造诣高深,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更是累积了丰富的学识与经验,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医学涵养令人称道。另外,他还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开展中医科研,在撰写论文报告方面,近年在香港专业刊物上公开多篇,主要包括《香港中草药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岭南地区温病诊治用药经验》、《鼻咽癌的中医诊治》及《伤寒论白虎汤和岭南中草药治疗温病讨论》、《中医硬脉象在临床的诊疗意义和识别新经验》等,堪称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而正是因为他在中医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亦多次受邀前往大学、中医学院等演讲,并获《大公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在学术著作方面,早在197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学院合编《中医大辞典》,从全国各地抽调著名医学人士参与编写,当时年轻的李国光即被遴选为编写成员参与其中,在《中医大辞典》这部中医界最为重要与权威的工具书中,亦凝聚了他的心血。近年,李国光教授又总结多年临床脉诊的宝贵经验,编成了《中医诊病瑰宝――脉诊》一书。

在医术上,李国光教授精益求精。在医德上,他更显示出了大家风范。医圣孙思邈对医德曾有如下论述:“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兼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顾后,自虑吉凶,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身心凄怆,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行医过程中,李国光教授始终勤求古训,临症时剑胆琴心,治病能洞察秋毫。当得知有些前来医治的病人生活困苦时,他不仅为其免除诊金,还赠送药物;对于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他长年累月为其免费看诊,并且还在生活上积极帮助与照顾他们。他常说:“济世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当看到病人痊愈时,我们就会觉得很满足,感到开心不已。医德与医术同样重要,作为医生就应时刻以治病救人为重,如果单是看重金钱与利润,我建议这样的人不要进入医疗界,因为医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所谓“精勤不倦,大医精诚”,李国光教授以其妙手仁心温暖着杏林。

扶掖后学 振兴中医

服务中医界三十余载,李国光教授是亲身感受到了中医在香港的发展与进步。他表示,中医现在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后,《基本法》明文规定中医与西医都可以在香港合法诊治病人,一起为香港市民服务,这就给了中医以更大的生存空间。“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如果中医能在香港蓬勃发展起来,这对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宝贵的医学文化是很有利的。”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李国光教授站在了一个更为高远的角度。

而为了推广中医事业,李国光教授还参与了诸多社团职务,为业界出钱出力,虽是付出多回报少,但他却乐此不倦。香港中医药界医药研究会(简称医研会),早在1980年创会时,李国光教授便是创会委员之一。据他介绍,医研会的宗旨是与中医同业及对中医药有兴趣的人士,共同研究中医中药,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现今担任着会长之职的他,经常组织会员开办各类型的研习班,或是开展医药研讨活动,举办中草药展览等。另外,他还经常带领会员及在校医学院学生行山认草药,于行山远足中既强健身心,又学习认识中草药知识,增加医学常识,因而此种实践活动深受学员欢迎,一直坚持至今。

另外,李国光教授还担任香港新华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及香港注册中医考核课程导师,从第一届起,一直任教到现在,在培养中医人才上默默耕耘。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副院长兼教授,致力于将中医所涵括的严谨与科学的学术理论传授下一代,并推向世界,以使中华传统精髓不致失传。而他的良苦用心亦深得学员爱戴,他们都非常尊敬与信服这位医学界前辈,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一起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因医结缘世家情怀

李国光教授与太太同是医学出身,相扶相持这么多年,一起为中医事业无私奉献与付出。这是一个因医结缘的家庭,而随着儿子在医学上的出色表现更是成为一代医学世家。

李国光教授的儿子现在美国从事医学影像研究工作,这是一位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曾在全香港的会考中以优异成绩考获10科A成绩成为香港杰出“十优状元”,后荣获美国著名的“李汝宽奖学金”而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医学影像专业,现在已是医学生物工程博士毕业,完成博士学业后留在美国发展。问及李国光夫妇有何教育良方时,他们笑着说:“其实我们和一般家长的培养方式也差不多,只是先前因为工作比较忙,从小就注意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而孩子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本身对读书兴趣浓厚。因而除了在大方向上做一下指导外,我们会主动给他足够的空间,给他提供比较好的读书环境,让他自己去发挥,另外也会在学习之余鼓励他多参与公益活动。至于对医学的兴趣,可能真的是受家庭影响了。”谈话间,父母的慈爱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美满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耳濡目染中,儿子也逐渐走向优秀与成功。

采访过程中,不时有病患者前来就诊,而李国光夫妇亦热情地为病者忙前忙后,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笔者深深感受到了传统中医的博大情怀与高风亮节。而当瞥见那一副挂在诊所中,由他的老师――中国中医泰斗邓铁涛老先生于1976年题赠李国光教授的对联时,更是体悟深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对李国光夫妇的真实写照。(唐微微程书香)

篇8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2011年,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13年,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2008年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辅导效果,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2010年,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2000年,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11年,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2014年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20年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2007年,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12年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08年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2012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2020年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