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改造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改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即旋转磁场的转速为:nl = 60f1/ np
式中:nl-同步转速;f1-定子频率(HZ);np-磁极对数。
异步电动机的轴转速为: n=n1(1-s)= 60f1/ np(1-s)(1)
式中s-异步电动机的转差率,s=(n1-n)/n1改变异步电动机供电电源的频率P,则可改变同步转速,实现调速运行。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水泵的流量Q、总扬程H、轴功率P有下列关系:Q/Qo=n/no(2);H/Ho= (n/no)2 (3);p/po= (n/no)3(4)
式中,n0为基准转速;n为运行转速;Qo为no时的流量;Q为n时的流量;Ho为no时的扬程;H为n时的扬程;po为no时的功率;p为n时的功率。
由以上4式看出,通过控制电机输入电源频率,可以实现控制水泵转速、出水量、出口压力、轴功率的目标,起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1.2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对于实际的泵负载,通常存在一个与高低差有关的实际扬程,在进行变频调速运行时必须注意。根据泵的H-Q特性和P-Q特性,在实际的运行点应由管路阻抗曲线与H-Q特性的交点决定。例如,80%时的运转点不在高点,而是低点。轴功率也要考虑同样问题,即工作点不是转速立方曲线直接相交。亦即当实际扬程越大,在相同的转速下(此处为80%)流量减少的比例也越大,使转速调节范围变窄,从而使节电效果变小。
当流量从高点变为低点时,对于阀门控制通过关小阀门使阻抗曲线发生变化,则工作点由高点转移到低点。若改用转速控制,则在同一阻抗曲线上从高点转移到低点。在阀门控制时由100%速度的高点转移到低点;则减少很小的耗能。而转速控制时,在由实际扬程决定的功率特性上由高点转移到低点,与阀门控制相比可获得相当于高至低大小的节电效果。而泵采用变频调速时,轴功率随实际扬程变化的时。实际扬程越小,轴功率越接近理想的立方关系曲线,由于调速而产生的节电效果也越大。
2.变频调速技术在农业灌溉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2.1 变频调速技术在农业灌溉中应用的优势
2.1.1 传统农业灌溉方法的弊端 水泵和配套电机功率大小是根据所需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来选择的,水泵运行后,电机就全速运转,不能进行电机转速调整和流量控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灌溉中,田间(包括经济物旱地)的需水量是根据农作物生长时节的变化而不同的。在通常的农业灌溉中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其次,作为农业灌溉的泵站根据田间灌溉种类的不同,水泵规格也就不尽相同。有轴流泵或离心泵灌溉,又分为水泵是无压渠道灌溉和有压管道灌溉,特别是在有压管道灌溉时,常规采用调整阀、回流阀、截止阀等节流设备进行流量、液位、压力等信号控制。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和管路、阀门等密封性能的破坏,还加速了泵腔、阀门的磨损和气蚀,严重时损坏设备。农业灌溉多采用异步电动机三角皮带驱动或直接驱动方式运行,存在启动电流大、机械冲击、电气保护特性差等缺点。不仅影响设备使用寿命,而且当设备出现机械故障时,不能瞬间动作保护设备,经常出现泵损坏,甚至烧毁的现象。
2.1.2 使用PWM变频调速技术的优势 采用PWM变频调速技术后,可根据实际灌溉需求进行电机转速控制,以满足农作物、经济作物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供水需求,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该技术采用软启动和软停机方式控制电机运行,减小了对泵腔、管路和阀门的损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该技术具有过流、过压、缺相、短路等多种保护功能,切实保护水泵和电机不受损坏和烧毁。
2.2 水泵变频调速的控制原理
2.2.1 变频控制功能在农业灌溉中有多种灌溉方式 不同的灌溉方式所需的压力是不同的,但在同一种灌溉方式中一般采用恒压供水系统。所谓恒压供水,是 在保持水泵扬程恒定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转速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流量恒定时,转速从高到低时,流量从某流量减少到相应的流量)。农业灌溉中,在供水系统中设置多压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按照农业生产对应的喷灌、微喷灌、滴灌等多个压力需求设定,在农业生产灌溉时,控制电路按灌溉方式要求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压力值,压力值控制电路自动转换到相应工作压力,使系统达到恒压供水方式,达到节电节水灌溉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农业 生产效率 经济增长 技术引进
如今凡事都要依靠科学,依靠技术,当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离不开技术,而且是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再好不能应用,或者不适合也不能
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一、引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带来的利益
1、农业技术引进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技术引进,是我们借签先进国家和地区和科技成果、管理和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造传统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发挥。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造落后的农业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2、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必将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晶深度开发和多次增殖,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将收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效率,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新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三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益和产品结构效益;四是获得规模效益
3、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增长也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贡献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化农业的发展。
4、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出现第三次革命,通过农业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相结合,使更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推动农业科学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术,促进新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农业科学的交融,农业技术的更新,拓展与创新,在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种及新品种,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6、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以试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农业生物资源,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生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二、引进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引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引进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控制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引进项目与我们所需项目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等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做到:
1、技术引进的重点和方式。要定向选择能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符合要求的新型技术建立起技术高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引资带技、引人带技、引种带技、引物(设施)带技以及技术合作等手段来实现。
2、建立市级引进农业技术的领导机构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健全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市级权威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健全农业技术引进管理体制,做好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保证。农业技术引进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管理体制必须协调统一。
3、技术引进应突出重点,引进农业技术要看其进度,先进性并不是决定是否引进的唯一尺度,农业技术引进的决定因素是看其对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多大的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主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
4、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到位率和服务效能。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总之,要打破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国外经验证明,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系统而有选择的从国外直接引进农业先进金属,并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 创新和推广,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活的最大的回报。以此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柏振中:《农业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贡献》,农业技术周刊 2009.12
[2] 周 乔:《农产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3
篇3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1.1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 随着“金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运行。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以完善。农业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1.2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农业部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量超过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兴起。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稳步推进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正在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去,启动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专家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2.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集成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开展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使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3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2.4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农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
2.5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推进农业信息化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从各地工作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调度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促使各级各地真正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2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信息化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体制机制的再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目前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3.4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在全国农业系统中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
3.5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4.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4.1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认真总结前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至关重要性,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认真办好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良好氛围。
4.2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订过程中。通过规划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的“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
篇4
【关键词】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难题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定义,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科学与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效益和具体生产力的关键,是加快和推动当前的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所在。所以,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现实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因为存在着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工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一是在广大农村的推广体系和体制不衔接,经常出现断层,导致技术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二是在有些地方以政府行政命令式地进行推广,农民在接受起来普遍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在应用新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四是农业技术的服务渠道和环节单一,不利于提高推广的效果;五是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更新技术和知识的机会,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本身也不够全面。六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时,却没有经费,推广服务难以展开和实现。
2.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题的基本途径
根据目前农村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的现实局面,农技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在观念上也要有突破,在行动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从根本上推动农技推广的开展,并力求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农业增加效益,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1管理部门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农技推广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使科学技术切实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性,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也必须制定并实施有力的措施,保证这项工作能够得到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在基层的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更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奉献,争取把农技推广做到让农民放心、省心,并能切实让农民看到新技术所带来的良好收益。
2.2加强宣传,让农民切实能够科学种田
从实践来看,农技推广必须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实现完善对接,与农民增收增效的愿望对接,切实起到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起作用,才能促使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响应农技工作的开展。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利用形式多样、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农民在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热情和兴趣,绝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农民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因为那样可能会更加引起农民的反感。所以,农业新技术,必须采用宣传、说服、教育、引导、在技术上签订承包服务合同等不同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技部门的作用和责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既能利益同享,又能共担风险的体系,才能改变农民的观念,让他们自动地接受新技术、新设备。
2.3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科技相比,许多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仍然相对较低。为此,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积极从不同层次上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比如,在基层,可以充分发挥村、乡、县三级网络的作用,请专家讲课、针对农技项目开办培训辅导班、利用电视、录相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结合农事忙闲的特点,在闲时开办培训班,忙时采取上门服务,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等有利于农民的办法, 展开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4加强配套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还必须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为此,农技管理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相对专一、人数多、在农村的分布广、对于行业信息沟通及时的特点,把农业技术推广的全过程都进行配套服务,包括项目上马前的筛选、实施过程的服务和指导,生产收获后的加工、收购、储存、销售等方式,使新技术、新项目从开始就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这些环节中,农技服务部门都应该提前做出调查和市场前景预测,力求把准确、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农民,充分做好技术服务方面的准备,从而借助于农、副产品增值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才能让农民切实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得到收益。
2.5政府部门扶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还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积极建立农村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各级部门要对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和引进,抓好试验、示范园区的建设,配备专业技术和工作人员,起到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的作用。在资金扶持、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方面,更要积极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健康、稳定、有序地开展,从而在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更好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0-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化主要通过以下五种途径将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1 农业开发研究
近几年兴起的农业区域开发研究是农业科技成果快而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从组织管理上看,它的显著特点是以系统科学观点和做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开发过程中,把多项“软、硬”技术综合组装,发挥效益。
目前我国农业开发研究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
1.1 联合股份型开发
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单位与其他经济实体,以成果、技术和资金等入股的形式,共同组织科技产品开发和承担经营风险[1]。
1.2 独立企业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中试车间、实验室、农作物等兴办科技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
1.3 综合基地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所属地区建立综合试验基地,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构成,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辐射源。
1.4 区域治理型开发
区域治理开发是国家加强科技攻关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认真抓好科研同时积极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农业区域开发主战场,以科技培训、技术转让、科技承包、选派科技副县(市)长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 农业推广机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来做。这套机构的系统包括:在农业部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农林厅设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县农业局设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设乡农业服务站,村农业服务组织。这一系统的推广体系通过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训农民等工作,使大批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村和农民手中。除农业行政推广机构外,还有以下两条推广渠道:
2.1 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1.1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向省内外推广
2.1.2 实行院(校)县挂钩,建设综合性开发基地县
2.1.3 开展试验示范,加速新成果推广
2.1.4 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2.1.5 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长挂职支农
2.1.6 积极开展职业中学师资培训工作
2.1.7 参与技术市场
2.1.8 组织重点科技项目参与省(市)高、新技术开发等,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 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1 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原料生产
2.2.2 兴办经济实体,为生产者提供系列化服务
2.2.3 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推广技术成果
2.2.4 开拓技术市场,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展技术商品交易活动
3 大众传播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报纸、杂志等,由于其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针对性、系统性、见证性强,具有直观性形象化的特点,所以已成为宣传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经研究证明,一项农业新技术通过新闻媒介宣传推广,农民的认识率可达70%以上。
4 农业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指技术交易的场所,是把技术纳入整个经济活动中,与其他商品一起流通交换,从而把技术传递、应用、渗透到生产中去的过程及形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技术转移的过程和组织形式,其内容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出口等技术贸易活动。其形式多样,有常规技术市场、科技商店、科技大集、科技大篷车等流动技术市场,以及各种综合的专业的科技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信息会、指标会等[3]。
5 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成果产出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紧密结合建立中试生产基地,把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进行高产、稳定、低耗、高效为中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这不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带动一批农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孙广玉,李春英.农业推广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永德,胡继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3,(6):63-65.
篇6
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监测及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针对新形势重点在设施物联网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先后承担了“天津市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及“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是该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以本地区的设施温室及保护地为推广对象,通过引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施农业病虫害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和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结合天津市农业生产实际,扩充了数据库并进行了网络化开发。建立了作物病虫害、气象信息、土壤信息、品种信息等资源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数据库系统。引进的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需求进行了多项改造,在全市武清区多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应用。
同时建立了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天津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以全市四类主要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GPRS的环境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和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植物叶面分析系统等病虫害智能监测信息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结合市场信息、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农艺措施等进行分析,建立天津地区四类设施的“生态经济优化”和“生态系统综合症”两个层面的温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温室典型病虫害和一些新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动态,构建模型,据此确定健康的温室生态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综合管理配套措施。
在承担物联网科技项目的同时,还开发了设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可综合展示全部联网基地内信息化建设效果。通过监控中心可将土壤信息感知设备、空气环境监测感知设备、外部气象感知设备、视频信息感知设备等各种传感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挖掘,由中央控制软件进行智能决策,形成有效指令,通过声、光、电报警指导管理人员或者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的方式调节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可通过4G/GPRS/WIFI等传输技术实现上述信息的远程共享,为远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平台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青凝候绿色农业示范园、张家窝镇花卉生产基地以及东丽区滨海华明农业公司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
2在农产品质量溯源和农产品物流方面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同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在东丽一起执行了市经信委项目“基于RFID技术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以及市农委“数字智能精准技术在天津设施农业中的示范应用”项目。系统以溯源中心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触摸屏、手机短信和电话为手段,实现不同条件下的产品溯源。消费者可通过不同平台,扫描或输入产品追溯码,了解产品供应链各阶段信息。可有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建立以“市场准入”和以“产地准出”相配套的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控制,从而对农产品从产地到加工经营企业直至消费者整个流程实施有效监管和追溯,做到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市民拥有消费者知情权,真正吃上“放心菜”,同时也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3建设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和国家乡镇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发了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为目的,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和网联网技术为核心,整合天津市耕地、土壤、气候、栽培、植保、水等农业资源,利用现有的研究基础,开发集成了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施肥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系统、专家视频会诊系统、政务公开系统与推广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WEB网络、触摸屏终端和手机终端,构建了“市—县—乡—村—户”五级农技信息服务网络。触摸屏终端随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在全市116个农业乡镇实现了全覆盖;研制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技通”手机,通过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组建了“1862288天津农技集团V网”,200名基层农技人员和骨干科技示范户成为首批集团用户。项目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全覆盖。
篇7
我是,人,今年34岁。
今天我站在这个舞台上参加竞岗演讲,心情十分激动,百感交集。首先我非常感谢党委,政府给予我们这个展示自我,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虽然我知道竞争到这个岗位是非常的困难,但作为年轻的我来说是一次挑战,要有拼搏,奋进,向上的理念,不怕困难,不惧失败,积极参与竞争。
在当前,时代已进入科技信息化得时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必要要求,更是一个农技推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好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我是97年参加工作的,几年前一直在政府农技站工作,由于国家政策变化,政府机构调整,我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从事了个体经营户。刚从政府分流出来,步入社会,一筹莫展,心烦气躁,自暴自弃。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天天在家百感交集,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齐齐向你袭来,让我无法喘气,只能四处飘泊,在漂泊中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应该负起家庭的责任,都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干出自己的事业,在商场摸爬滚打,由于自己太诚实,太正直,没有那种精明,厉害,尔虞我诈的生意头脑,就总是屡战屡败,也就没有干出多大的成绩。后来没办法,为了生计只能做苦力,学开车,借钱买的士,服务人民,在开车中体会乐趣,稳定心神,也在其中体会到了社会的真情冷暖,当年还被评为华泰出租公司优秀的士司机。由于开车是一件比较危险的工作,也非常让家人担心,权衡再三,家人反对我继续开车,现在闲在家中。
今天面对党委,政府推出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岗位的竞聘,我仔细思量,觉得自己比较可以,同时我也深信自己能够胜任。其一:我有几年做生意经历,让我看到了科技,信息的重要性。我会把我看到的,学到的科技,信息知识应用到农村农业上来,也会运用自身具备的电脑网络知识和农业知识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把好的信息推广到各村各户,也会用计算机网络把我们农村好的产品推广出去。其二:我有一颗真诚的心,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苦,一心想如何为农民改变艰苦的作业环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科技含量,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效益。其三:我年轻,有冲劲,有干劲,有新观念,年富力强,爱学习,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再加上我真诚,诚恳待人的为人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分。等等,这都是我能进入这个岗位上的优势条件,我也非常自信能够完成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领导,同志们的认可。
当然无论这次竞岗的结果成功与否,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即使落选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关心农技推广工作,也服从领导安排。自己总结经念,以补不足。
篇8
国外一直以来把农业技术进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技术转移研究上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在农业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1农业技术转移的理论基础
国外早期研究就从理论层面为农业技术实现国际转移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国家之间正常贸易关系的建立是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前提,不断演化和不断完善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农业技术国际间转移,比较优势的产生是前提。先进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的技术差异,导致农业技术转移必然发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速水和拉坦提出的“诱导创新模型”,解释了先进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过程,为农业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1.2农业技术转移的必要性研究
国际社会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研发及其在国内范围内的转移应用,而且提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必要性,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转移和一定区域的技术共享与服务,才能最大效应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促进全球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早在1977年,亚太技术转移中心(APCTT)就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1993年移至印度新德里,成为亚太地区技术转移的门户,承担着亚太地区技术转移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在联合国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于1985年召开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会议,并拟定《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对技术转让做了规定,并对技术参与国际转移的各种事项做出规范。1995年,科尔和赫尔普曼在对经济开放活动分析过程中,提出对外开放的贸易活动中产生的国际技术溢出对于参加贸易的国家的生产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技术国际转移不仅解决了技术需求国家的生产发展需要,而且促进有能力的国家进一步开发新技术、完善技术转移途径,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1.3农业技术转移效率分析
国外注重农业技术转移效果的研究,尤其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为重要目标。国外在对农业技术转移效果研究中针对性、实践性强,研究细致深入,但缺少系统的研究,比如对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转移效率的监测和评价几乎没有,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的效益。国外从技术研发环节开始,就考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依据产出效果不同对技术成果进行分类,方便对技术成果转化过程进行追踪和监测,这种以技术转移效果为导向的监测和评价管理办法,对于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督导作用。技术商业化是技术转移的有效方式,在国外研究中,盖斯勒和克莱门茨在1995以43个联邦实验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实验室向51家工业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过程,来阐述技术商业化理论。评价农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无论农业技术转移效率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其直接测算都难度较大,因为涉及到技术本身、技术原体和受体、转移过程的方方面面,要形成统一的测算标准并不容易。但RobertK.通过中间数据和调查的间接方法来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高低,为农业技术转移效果测评提供了新思路。
2农业技术转移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技术进步或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资本的进入,我国利用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步伐才逐渐加快。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借鉴国外农业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展开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转移研究,但由于理论基础不足,相关研究并不多。
2.1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良好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提,能为农业技术转移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发展有了较大的动力,农业技术的研发也逐渐以市场为导向,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效率有所提高。是我国较早以专题形式研究农业技术转移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农业技术供给方、农业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和农业技术需求方三者之间技术、物质与资金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的全部内容,农业技术转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农业技术变革的过程,我国农业技术的潜力并未完全发挥,农业转移机制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对农业技术转移机制进行研究必然涉及农业技术转移的主体,对各类主体的准确定位和相应扶持是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的前提。不同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就要求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范旭认为,政府应该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要继续做好全程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并发挥示范推广的带动作用,为我国农业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科研机构是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的重要主体,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地方农业技术转移的重要职责。黄洁容等总结了我国省级农科院在农业技术转移工作中的职责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要有良好的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做支撑,要有有效的公共财政政策做支持,也要有完善的农业技术转移法律做保障。
2.2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研究
适当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发挥最大效益的前提。介绍了石家庄市农业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我国农业技术对外转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如双方合作的目的、技术需求国的经济条件、待转移技术的性质等。对于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的慎重选择,认为,其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且对于世界农业技术进步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双重目标的引导下,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方式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和许可证贸易为主。我国东南部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也是农业技术对外转移的主要区域。分析了广西输出农业技术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而提出“合资与合作开发生产、以独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和商品出口”四种农业技术转移输出渠道。可见,国内学者更加注重农业技术对外转移中的方式选择问题。
2.3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及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转移过程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且以国内区域内的农业技术转移或某项具体农业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并没有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引种的技术转移过程进行研究,是一项对具体的农业技术在小范围内转移进行研究的微观成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不同,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认为,山区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了农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山区自然环境、宏观政策、产业结构、供给、中介、需求及体制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制约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并从政策、市场、资金、教育、组织等角度提出建议。垦区由于政策、组织等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转移水平整体不高,研究滞后,垦区也表现出农业技术转移不顺利的现象。在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劳动者素质和科研、管理部门意识方面的不足。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效率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我国东部等发达地区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农业技术转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了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经验主要有: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成立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率先采用“科技超市”形式;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这为我国探索农业技术转移新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
2.4农业技术转移体系或模式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其他中介组织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以技术转移理论的角度,对我国农业技术转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很少。尝试对我国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包括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到科研成果应用的全过程”的观点,为其他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也有学者善于借鉴国外国家的农业技术转移实践经验,如叶书宏等介绍了智利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特色鲜明,效果明显,不仅构建了产学研供销一体化体系,而且通过设立农业创新基金会为农业技术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引入农业科技项目,促进智利农业科技实现产业化,这种模式被乌拉圭等国采纳并加以推广。刘艳艳等同时将我国、美国、日本、欧盟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或组织在农业技术转移中的优势,以此为借鉴,提出了对优化我国农业技术转移模式的建议。
2.5农业技术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转移研究
农业技术要发挥最大效益,必然要突破区域限制,实现不同区域间转移国内对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转移研究成果不多,以区域技术转移理论分析为前提,对闽台农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梳理、整合、归纳和总结,认为台商直接投资模式是现阶段闽台农业技术转移的主导模式,而农业高新技术应该成为农业技术转让的主要内容。系统研究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转移情况,在界定跨省份技术转移标准的基础上,将2003—2010年杂交水稻主导品种推广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我国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转移较活跃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水稻品种技术转移情况进行定位和地理划分,在促进水稻品种及技术推广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6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研究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既可以是商业化转移,也可以进行非商业化运作。当前,世界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商业化技术转移发展较快。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主要途径,并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在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正向外溢效应,同时也对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关注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社会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在理论分析和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路径,异对农业技术转移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国际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国的技术能力是影响技术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以技术联盟中中方企业技术能力不强为背景,说明如何通过产学研联盟方式来解决技术转移效果不佳的问题。
2.7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研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开始推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加对外援助项目,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我国注重中非农业技术合作,将其作为援非的重要形式。国内学者以中非农业合作为背景,探索我国对非洲进行农业技术转移的途径和模式。认为,中非农业技术转移不仅要把农业技术本身输入非洲,同时也要把我国发展农业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最大程度地融入非洲农业发展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双方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对非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我国农业技术人员输入非洲存在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人数限制、批准过程繁杂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对非洲进行农业技术转移的进行。我国对非农业技术转移成效不足还体现在,维持现有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本高、困难大。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成后,我国每年还要拿出200~300万元来维持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运营。可见,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着众多需要突破的问题。
3现有农业技术转移研究进展综述
篇9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篇10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探讨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引言: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断推广低压节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节水灌溉技术,兴建了大批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农业的概念
节水高效农业包括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深耕、机耕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机械化宽带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等等。只有将水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农业的发展对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节水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了温室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新建了两个连栋温室,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实现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里,节水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从经济效益来说, 节水灌溉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亩均净收益为867.5元, 较地面灌亩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农户均10 亩计算, 则每户净增收入240元 "经兵团农八师棉花、小麦和哈密南湖乡哈密瓜三种农作物对比测算,使用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技术效益明显增加" 使用滴灌技术后 ,虽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麦、哈密瓜亩均收益分别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显"。
2.4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 ~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 ,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3.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 上一篇:市场营销部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英语教学培训